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珍珠芦荟哪里有售图片及价格
扩展阅读
男人精瘦型图片 2025-09-08 23:55:23
四大软件拟人动漫版图片 2025-09-08 23:55:21
播放搜索江同学和张图片 2025-09-08 23:50:17

珍珠芦荟哪里有售图片及价格

发布时间: 2022-07-19 09:54:53

哪里有卖芦荟汁药店有卖嘛。可以用来和珍珠粉一起敷面膜的

芦荟汁去日化店就可以买到,而且价格也不贵,很亲民,都是大包装的,药店卖的比较少,可以去屈臣氏买

② 芦荟有哪些品种哪种最好

1、花叶芦荟
中国湖北省(特有)。叶肉质,呈莲座状簇生或有时二列着生,先端锐尖,边缘常有硬齿或刺。

品种没法说哪个最好,因为没有个具体的评判标准,主要还是要看你要拿芦荟来干嘛,不过要特别注意一点,使用芦荟治病食用等,应鉴别是否是适应品种。

③ 珍珠芦荟算是多肉植物的一种么,好养殖吗

多肉植物怎么养

一、土壤

多肉植物对土壤的基本要求
疏松透气,排水、保水性好,含一定量的腐殖质,颗粒度适中,没有过细的尘土,呈弱酸性或中性(少数种类可以为微碱性)。
【配土】 煤渣是普遍用的一种配料,但几乎所有的炉渣都含硫,多肉植物对硫不过敏,硫有杀菌和灭虫的效果。从多年的种植对比来看,用煤渣的植物要比不用的抗性更强,不容易产生根腐病和根粉蚧。用的煤渣以充分燃烧后的颗粒原煤渣为上(是否含有未充分燃烧的煤无关紧要),蜂窝煤渣为次。蜂窝煤渣中有大量的土,如果要用应该要粉碎后过筛。煤渣用前过水,以去掉粉灰和碱性。 使用鸡蛋壳,蛋壳比例在1/4,效果很好。蛋壳是一种很好的透气利水植料,对增加土壤透气性很有用,当然也能增加钙含量。蛋壳要碾碎成2-3mm。 植料里一般是园土约占1/4,沙子约占1/3。但园土和沙子都有微尘,还有砖粒、蛭石、珍珠岩、兰石、炉渣这些在使用前定要筛掉微尘,反复清洗。 植料成份并不是非要按专家所列的那些东西不可,也并不是要单一的成份,而是成份越多越杂越好。如砖粒、蛭石、珍珠岩、兰石、炉渣这些手上都有的话,那就各种都用,总量控制在1/3左右就行。再比如鸡蛋壳、蚌壳、骨粉、旧石灰、碳化稻壳等一些含钙质的东西也都有,那就各种都用一些,总量控制在10-20%左右就行。不同的植料有不同的物理功能和不同的营养成分,用的杂一些比单一成份肯定要好。 无论哪种配料,使用前最起码都要在阳光下爆晒几日才可使用。

多肉植物怎么养

【配土基质】
对多肉植物来说,市场上出售的培养土大多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有经验的爱好者多自行配制。什么样的培养土算优质呢?简单说,应是疏松透气、排水良好、具一定团粒结构、能提供植物生长期所需养分的砂质壤土。配制时要注意有机植料和无机植料的合理搭配,避免过细、过小的粉尘。下面是一些多肉植物的常用基质:

1、有机植料
①腐叶土:可选用市场上出售的君子兰土,也可自行收集落羽杉或榉树叶堆沤发酵,用时消毒。
②泥炭:为埋藏在地下上千年的湖沼植物,现以吉林、黑龙江出产的较好。优质泥炭色褐,有机质含量高,纤维度好,质地疏松,手感不粘,吸附力强,PH值呈微酸性。
③木屑:透水、保水性强,但因本身含碳量高,含氮量低,一般不单独使用,可混入一些含氮化合物如豆饼等堆制发酵。
④砻糠灰:富含钾肥,PH值微碱性。要选择深黑色的,不能发白,且要结构均匀,不能太细。
⑤蛇木屑:经过处理后的一种蕨类植物(桫椤)茎干。质硬色褐,不易腐烂。排水佳且具一定肥力,是近几年流行的栽培基质。
⑥山泥:黄山泥:有机质含量低,排水一般;红山泥:有机质含量高,浇水后土壤粘重,干后易板结;黑山泥:有机质含量高,排水良好且浇水后不易板结。一般采用黑山泥。
⑦仙土:常用的兰花栽培基质。但实践证明用于多肉类也相当不错。其特点是:养分全,排水良好,无污染,无杂草种子。盆栽一年后团粒结构还是很好。

2、无机植料

①蛭石:一种形似蜂窝状结构的金色轻质材料,保水保温性强,透气佳且无病菌。作扦插基质成活率高,但本身无肥力,宜混合其他基质使用。长期栽培后容易破坏其结构。用过的蛭石要筛选后再使用。
②珍珠岩:一种含铝硅酸盐的火山石,经高温加热膨胀而成轻质材料。透水佳,通气性好。但有效含水量低,常作添加补充材料。
③椰糠:棕榈纤维,质地疏松,保水力尤强。常用来扦插。市场上多见的是经压缩处理后呈小块状的椰糠,也叫“膨胀土”。用时先用水浸开。
④塘基石:高温烧制而成,常放盆底或与其他基质混合。如与其他植料混合,颗粒不能过大,0.2cm左右即可。
⑤植金石:是植兰基质,比塘基石更有优势,富含各种矿物质,用于栽培多肉类效果显着,可代替上者,但价格稍贵。
⑥:应选不含盐分的,颗粒不宜过细。用前先要淘洗、筛选,并和其他基质混合使用。透水性好,含氧量高,早晚温差大,适合多肉类的要求。 其他无机植料有火山石、煤饼等。此外,配制培养土时还常用到一些辅助材料,如含钙材料贝壳粉、钙宝等。还有一些基肥如鸡粪、牛粪等。配制时要注意有机植料和无机植料的合理搭配,避免过细、过小的粉尘。

【土壤配制】 无论选择哪种植料、如何配制,都要满足植物的基本要求,并要考虑各方面情况,灵活把握。

①根据栽培场地来配制:如地栽和盆栽的土壤就有所不同。地栽的要更多地考虑排水环节,应增加排水性强的材料,如沙砾。而盆栽要在保证疏松透气的原则上适当补充有机质。如是在南阳台上栽植,还要考虑比较干燥、光照充足的特点,适当加些保水性强的基质,如蛭石、椰糠等。

②根据不同种类来配制:不同种类在土壤配制上可能“大相径庭”。比如附生种类需要一定的腐殖质,而一些原产地土壤贫瘠、根系不发达的陆生种类,对腐殖质的要求就没前者高。不光是不同科的种类所需土壤不同,就连同科不同属的种类对土壤要求也不一样。拿百合科的中国芦荟和卧牛来说,前者系芦荟属,习性强健,生长快,可在盆底加上充足的基肥。而后者为沙鱼掌属植物,生长缓慢,基本上不需要基肥。

③根据不同栽培地区来配制:北方气候于燥,对土壤的保湿能力有一定要求;南方雨水充沛,空气湿度高,对土壤的排水性和通气性要求更高。

④根据不同生长阶段来配制:幼苗期根系不发达,有机质含量要稍少,土壤以轻质材料配合一些细沙为主,以后再慢慢增加有机质含量。

其实,土壤配制并不是简单的几条大道理就能说清楚的。下面几个配方可供参考:

1) 植金石8份+仙土2份+少许贝壳粉(适合栽培生石花)。
2) 粗沙10份+木屑2份+基肥1份+园土1份(适宜地栽使用)。
3) 腐叶土1份+泥炭1份+粗沙2份+轻质材料1份+少许基肥(适合栽培附生类)。
4) 塘基石3份+仙土2份+轻质材料1份+泥炭1份(适合栽培十二卷硬叶系品种)。
5) 园土2份+腐叶土1份+粗沙4份+轻质材料1份+砻糠灰半份(适合栽培普通陆生类)。

景天类配土,觉得泥炭土或草炭土的比例可以稍大些,附注以腐植土、河沙、珍珠岩、蛭石等,为了有利于生根和健壮生长,土中加适量稻壳炭,骨粉、灭菌灵等;浇水要据天气和植物生长情况决定,见干见湿。重点关心那些长势好的去管理。那些长势不好的大多数其实是在休眠期,当然以少管为妙。

配土:蜂窝煤渣过筛后+园土+仙土+沙+骨粉+贝壳粉+蛋壳+陶粒+兰石+活性炭,筛去微尘种植。全光照养护,浇水见干见湿。盆底加腐熟鸡粪。盆要小,土要少要疏松。土干透后几天再浇,多晒。盛夏少浇,景天科多肉,多半夏季要休眠或半休眠。 [来源:]

金琥这类强刺球,普通花泥+煤球灰+骨粉即可,浇水嘛,一个月浇一次就可以了。
球类:普通花泥+煤球灰(经筛选后成颗粒状的)+蛭石+适量骨粉
有粗大肉质根的多肉类(如玉扇):兰石+仙土+适量骨粉
其余多肉类:普通花泥+腐叶土+蛇木+蛭石+适量骨粉

混合好的植料放入一不锈钢容器中,倒入雨水使土湿润,然后将容器封口后在火上加热一段时间,确保杀死昆虫,幼虫,虫卵,但一些有易的土壤微生物会存活下来,特别是那些靠孢子繁殖的。

【选盆】 陶盆吸水性很好,水浇多了问题也不大,可以缓解浇水过多引起的负作用,但陶盆吸水后重,要求花架结实。 紫砂盆透气性介于瓦盆和瓷盆之间,一般养仙肉多用紫砂盆。紫砂盆需要特别注意盆壁的薄厚程度,越是薄壁的紫砂盆透气性越强,盆壁老厚那种的透气性和瓷盆差不多。

一般而言,仙肉植物的根系不是十分发达,很多仙肉都只有须根,将一个根系很浅的品种种在一个较深的盆中只会对其生长不利,因为下部根系达不到的盆土会将水分保留很长时间,使盆土粘滞。土壤过多水分一时挥发蒸腾不了,容易导致腐烂。所以要本着“宁小勿大,宁浅勿深”的原则选盆,最好用半高比例或扁平盆。 只有那些有块茎或有主根的仙肉品种需要较深的盆土,在标准盆或深盆中会生长地很好。 大中型球选盆要求球径和盆径基本相当,或者盆径略大于球径一两公分,小球最好多株混栽。栽培土壤深度最多是球径两倍,就是说球径5cm,土壤深度10cm就行,对于大球而言则可以更浅一些。越是大球,所消耗的水分和养分则越少,盆土过多不但没用而且容易导致腐烂。花盆过深就要在底部多加非土壤填充物做排水层,可安排水物颗粒大小放几层,最大的放最底层。排水物放好后先放粗粒配料再放细粒配料,放上植株后一边加土一边把植株略往上提使根舒展,土不要一次加得太满,沿盆边将土均匀捣实,最后把盆轻墩几下使盆土平整。

【换盆】
由于多肉植物多是在人工栽培的条件下成长,根系被局限在花盆中,很难自由伸展,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根系充满整个花盆,不利于排水、透气。而且花盆中的土壤有限,在经过根系的不断吸收和一次次浇水后,养分流失殆尽,培养土也由原来的团粒状变成粉末状。另外,根系在吸收养分的过程中,也不断排泄酸性代谢物,使土壤酸化,这些很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因此当植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就必须翻盆换土。根据品种的不同和植株的大小每1~2年或3年换一次(有些品种的小苗甚至可1年移栽数次,即所谓的动一动,大一大)。对于大多数品种而言,一般在3月中下旬进行换盆,并结合换盆进行分株养殖。了解更多:多肉植物换盆指南

多肉植物怎么养

二、浇水
多肉植物必须适时补充水分以供生长发育之需,而决不是像某些人认为的“宁干勿湿”。当然对地栽植株,浇水次数可以少一些。大多数多肉植物和自根栽培的仙人球类,浇水很难掌握,主要表现在浇水的适时性上。

要掌握多肉植物在浇水技术,首先要了解各个种类的休眠习性。休眠期多浇水易致植株腐烂,如夏季休眠的生石花等夏季浇水,则植株即刻腐烂:冬季休眠的仙人球类,若冬季浇水,会造成根系腐烂或易受冻,虽然它在冬季不一定腐烂,但一到春天就会腐烂。

其次要仔细观察各植株的生长情况,有的人一看到有些植株叶色发红、叶尖和老叶干枯就认为缺水。其实光线太强,盆土长期缺水,根系被破坏,根颈处腐烂,根颈处被虫咬后又自动修复结疤而造成水分输送不畅等都可能出现这种现象。因此,熟悉植株的生长情况对掌握浇水技术很有帮助,一般生长特别旺盛的植株和开花孕蕾期的植株,对水分的要求较高,对它们的浇水尽量应适时:而一些生长基本停滞的老龄大球,则浇水次数要少。

最后浇水要考虑气温、空气湿度、温室通风情况、盆的大小与材质、根有没有下伸到砂床上等情况,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判断盆内是否缺水。在其他盆花栽培时一般可根据表面盆土是否发白来决定浇水与否,但在多肉植物中据此判断会造成差错,因为多肉植物的培养土中一般混有砂、蛭石、轻石、贝壳粉等物质,容易造成盆土表面发白。特别在这些物质比例较大的情况下,往往浇过水后第二天盆土表面已发白,而这时下面盆土根本不缺水。有的专家指出当盆土表面1厘米处已干燥而下部盆土仍湿润的状态下,多肉植物根的吸收达到最大值,如果按常规,一见盆土发白就浇水,那就会造成浇水过量,影响植株的生长。

浇水的时间夏天以清晨为好,冬天应在晴朗天气的午前进行,春秋则早晚均可。一般情况下不要从顶部淋水,否则时间一长球体上会有难看的斑点,毛柱类种类的毛易污染粘结,翠花掌等生长点处积水会造成腐烂。池塘水淋在植株上易孽生藻类,好似长了青苔一样很难看。一般情况下,浇水都必须浇足,为此必须经常松土,使盆土易均匀地吸足水。对于正在生长的冬型种和中间型植株,应保持盆土湿润而不积水,浇水做到干透浇透,既不能积水,也不能过于干燥。夏型种可适当浇些水,但不要过量。如果遇到阴雨天或温度突然降低,则停止浇水。

究竟如何控制浇水的量

这个问题的来源,我觉得主要是没有定量的经验。很多书上的描述,不外乎“要严格控制浇水”、“可以多浇水”、“保持干燥”、“宜干不宜湿”等等,这样的描述,每个人的理解都肯定不一样,有的朋友理解的“干”和另一位朋友理解的不一样,所以一个浇水了,一个没有浇水,于是结果自然就不一样了。虽然定量分析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但是对大家在成为养花高手的过程中,减少损失应该是有帮助的。下面是我觉得比较实用的两种经验,以前也说过,这里再集中说一下:

一、竹签判断法:即将竹签(或牙签)插入盆土三分之二的深度,要浇水的时候,拔出竹签,看看土壤部分的干湿度情况。这种方法对休眠和半休眠或者要进入休眠和半休眠期的植物浇水,很有帮助;

二、表层土干湿判断法:一般地说,表层土发白,就可以浇水了,这就是“不干不浇、干透浇透”的原则。所谓的干透,就是指表层土发白,但是拨开表层土,依然可以看见湿气。对于生长期的仙肉,这样的判断方法就可以了。习性强健的,可以马上浇水,对相对怕水的,等两天再浇水。

其他的还有端盆法,即手感好的朋友,可以端一下盆,觉得盆轻了,就可以浇水,用塑料盆种的仙肉,用土也以泥碳等轻质材料为主的,浇水后和干燥的份量还是比较明显的。敲盆法,即用手指轻敲盆壁,发出空心的声音,就说明土干了。

判断了土壤的湿度,就要浇水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坐盆法是最好的。一般情况下,盆浸入水中二分之一的深度,只要15秒钟就够了,千万不要看到表层土出现湿气再拿出来。越是疏松透气的土,时间可以越少,因为虹吸作用强。这种浇水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保证土壤的上部比下部相对干,不容易烂根。因为植物的根尖分为根冠区、生长区、生长娶和根毛区,只有根毛是吸收水份的主要部位,抗湿能力最强,而根毛区之上的老根已经失去吸水的功能,主要起传输水份养料和固定的作用,抗湿能力差,烂根往往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多肉植物怎么养

三、空气湿度

有些仙肉迷常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自己刚从花市淘来的仙肉宝贝没过几天就已经看不见刚“入驻”时的神气劲了。虽然自己爱护有佳,但这些小东西非常不给面子。这可急坏了他的主人了。孰不知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每个仙肉迷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也常常难倒一部分爱好者。但稍有一些经验的栽培者都知道这其实是一个空气湿度的问题。

如果你是在北方干燥地区的仙友;如果你的栽培场所是自家的露天阳台,或窗台。这一点就尤为重要。那么为啥会出现上述的问题呢?空气湿度又为啥这么重要呢?这里我们可以一起分析一下:花市的多肉植物都是花圃里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植物都在大棚里长大,而大棚多数时间都是封闭栽培因而里面的空气湿度相对较高,这样栽培的植物个体饱满,且极富生气。然而在它被购买后,由于多数地区的家庭栽培场所常常达不到这样的条件,所以就会出现上述的问题了。那么也有些仙友会问:这些多肉植物大多的原产地环境较恶劣,年降水量极少且干燥,那么它们又是怎么利用空气湿度的呢?我们首先排除雨季时较高的空气湿度。这些原产地在太阳落山前的几个小时温度较高(尤其是中午)。但到了晚上温度又会急剧下降。这样一冷一热空气就会凝结成雾气。在黎明时尤为显着。这也是它们吸收水分的一种途径,此时正是它们最开心的时候。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大多数的栽培场所的条件还不够。这里还不包括一些要求更高的附生类品种和一部分凤梨科的植物。

正是因为栽培场所的条件限制,许多植株出现了褪色,叶尖枯焦、干瘪、植株提前老化等现象。而这一点在大棚种植中是看不到的。虽不致死但观赏性却会大打折扣。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很简单即:用细嘴喷壶喷雾。也有多数爱好者会用一次性的塑料杯倒扣在盆上(多在春冬两季)。或者选择在玻璃缸内栽培,在底部铺上一层粗纱,可以不时在上面撒水这样即可增加湿度,又不会使盆内常常“水满金山”。总之空气湿度的调节要从多方面考虑包括种类、季节、生长阶段等,绝对不能一概而论。湿度过高植株易腐烂且易引发介壳虫;湿度过低植株观赏性会打折扣且易引发红蜘蛛。

1 各个季节的空气湿度的要求:生长期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是相当重要的。当植株进入生长期时此时空气湿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原产在热带雨林的种类要求更是严格。一些富有颜色变化的园艺品种如能保持相当的空气湿度,则颜色更艳丽。可以说基本上大多数品种在此时都需要一定的湿度。而在休眠期空气湿度的把握则要相当谨慎,首当其冲的就是一些夏眠的肉质程度较高的品种。举个例子在上海的夏天就属于典型的“湿热”天气。番杏科的高度肉质的品钟就相当容易腐烂。生石花、帝玉这些老品种在夏天如何渡夏往往是爱好者最头痛的问题。同样冬季休眠的品种也要保持一定的干燥度。这一点在温度低于5度后要引起相当的重视。当温度继续下降之0度或更低。此时若是湿度偏高往往是致命的而且可以在一夜之间就能致死。不过北方的大多数城市冬天多较干燥。这种“湿冷”的气候在我国的一些南方城市较常见。

2 小苗阶段的空气湿度:小苗期的空气湿度尤为重要,它的意义要超过土壤的湿度。因为在苗期会有一个“蹲苗”的过程。这样控制土壤中的水分目的是促生新根,这时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可以使其不会因蹲苗而缺水。一般苗期对空气湿度的要求较其他生长阶段要高,但此时的空气湿度也是最难掌握的。实践证明种子越小,苗相对也较小,其抗性较差,往往不能耐高湿。典型有番杏科的多数品种,景天科的一部分品种(四季海棠最为突出)为代表。等成型后这样的现象就会大大好转,空气湿度的问题也不会那么突出。

3 无性繁殖对空气湿度的要求:家庭常用的无性繁殖有两种扦插、嫁接。扦插:植物器官在刚从母体上分离的几天里均要保持干燥。这样的时间段要根据品种而定。少则4、5天多则一个月,待伤口完全干燥后可插在基质上。此时可以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在这一点上主要分成两派:一派主张创造高燥的环境,这样能在较短时间内生根,但消耗较大。另一派主张创造潮湿的环境,这样的方法对扦插的个体消耗较小。而在嫁接方面的观点则较为统一,在刚完成嫁接的头两个星期都要保持干燥、通风,过高的湿度对嫁接的成活率是有影响的。

4 对于某些块根类品种如:龟甲龙、苦瓜类、笑布袋等。在原产地它们的表面 往往呈不规则开裂,多凹凸不平。但在人工栽培环境下,尤其是从实生苗开始驯养时它们凹凸不平的表面却变的很不明显。但原因不仅仅是湿度的问题,它是一个全方位的问题。这点也是一些有经验的爱好者用来判断野生与人工栽培的辅助依据。

三、施肥

冬型种和中间型植株每20天左右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复合肥。施肥时间可在天气晴朗的上午,并注意肥液不要溅到植株上。夏型种则不必施肥。

四、温度
温度在15~28最适宜,温度在 5~35是植株忍受极限。

五、繁殖

叶插生根后得等叶片枯萎后,芽长大后再移。等苗长到两三cm再说,叶插时要用大盆,不能喷雾,土干了就浇,不要浇到它们身上。
砍头适宜在每年的四月份中旬,下面留三到四片叶子就行,然后把砍下来的晾上五天,再扦插。

很多多肉类植物可以用利刀从茎上切枝扦插来繁殖,任何用于切割植物体的工具都要事先用酒精消毒。了解更多: 多肉植物枝插繁殖方法

最佳的切割部位,如茎干有节的在节下,或茎上叶柄或新芽基部的下方。注意采取扦插用枝时不要破坏母本株形的美观,最好隔一个茎节以上再采枝。将插枝栽入经高温消毒的砂质介质中,可以是纯沙、粗砂或蛭石。有时扦插枝切下就可以直接栽上,也可先晾上一两天,让伤口组织愈合,避免真菌感染。

很多多肉植物只需要一片叶子,就可以用扦插得到一个新植株。如景天科天锦章属、石莲花属、虎尾兰及许多附生性仙人掌科植物。鲨鱼掌属植物有时也可以通过插叶繁殖。取下的叶片晾几天,使伤口封闭并产生愈合组织,然后将叶片放入繁殖用盆,只使其叶片基部接触到栽培基质,感觉这样比把叶片的下部插入基质效果更好,不易腐烂。过一段时间就能观察到新根生出,随后新芽新叶也会出现。

扦插最好在生长期开始时进行,通常在春天,当然冬型植物除外。扦插好后放置在通风良好,光线明亮,室温20℃的场所,但要避开阳光。将扦插苗放入能保持合适湿度的封闭环境中直至生根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简便的方法是在一个大花盆上套上一个大的聚乙烯塑料袋,或者切取一个干净的透明塑料瓶的上半部分倒扣在尺寸相当的花盆上。扦插苗的浇水宁少勿多,直到能观察到明显的生长后再加大浇水量。

分株繁殖:很多多肉类植物是丛生的,或有粗大的块根,它们可以通过分株繁殖。从盆中取出植株后,尽量去除掉盆土,分株操作的具体方法要看植株的生长类型。如萝摩科,景天科,仙人掌科中的多头品种,可在倒盆时分株,生长良好并已独立生根的仔株可分离后单独上盆。

侧芽繁殖:很多仙人掌和多肉类植物会在成株的基部长出侧芽或仔球,通常很容易摘下或切下,晾干放置几天后可分别上盆。这样做对母株也有好处,这些侧芽或仔球要消耗母株不少养料。有些植物会在叶片边缘、花葶上萌出蘖芽,也可摘下培植。

六、病虫害防治
1.红蜘蛛
主要危害萝藦科、大戟科、菊科、百合科的多肉植物。以口器吮吸幼嫩茎叶的汁液,被害叶出现黄褐色斑痕或枯黄脱落,这种瘢痕永留不褪,一般来说可以看看叶背面是不是有蜘蛛网,还有很小的红色/白色/暗色的虫子,如果有通常就是红蜘蛛了。

防治手段可以通过加大环境湿度,减少和避免蔓延,可用40%三氯杀螨醇1000-1500倍液吸杀,或者阿维菌素。

红蜘蛛清除方法
手工剔除红蜘蛛,成本低廉,取材方便,效果极佳。
材料:牙签一根,双面胶少量。
方法:将双面胶剪成0.5-1CM见方的小块,平放在桌面;取牙签一根,将一头按在胶面上使其固定,然后向一个方向轻搓牙签使双面胶裹在牙签一头;这样就制成了一个简单的微型“粘尘辊”。将有红蜘蛛病害的植株置于明亮光线下,(因害虫太小,光线不好根本看不清),然后用“粘尘辊”在球体上滚动,红蜘蛛绝难逃走,由于“粘尘辊”很细小,可以灵活的穿梭与棱、刺之间,让红蜘蛛无处藏身。当一个“粘尘辊”粘满害虫后,可以稍适休息,然后重新制作一个。此法适用于病害初期,球体未受大面积侵害时使用,效果不错的。

2.介壳虫
危害面很广,常危害叶片排列紧凑的龙舌兰属、十二二卷属等多肉植物,吸食茎叶汁液,导致位株生长不良,严重时出现枯萎死亡。它的高发期比红蜘蛛早,常常在早春时即已大量繁殖。但它危害也有易控制的地方,即它往往只集中在少数植株上,有时候一株上布满介壳虫,邻近的一株却一只也没有。
防治手段:数量少时,可用毛刷驱除。此外,也可用速扑杀800-1000倍液喷杀。在培养土中混以一定量的呋喃丹有预防作用,但药效只有3个月。

3.粉虱
危害面不大,较多地发生在大戟科的彩云阁、虎刺梅、玉麒麟、帝锦等灌木状多肉植物,在叶背刺吸汁液,造成叶片发黄,脱落,同时诱发煤污病,茎叶上会有大片难看的黑粉,直接影响植株的观赏价值。
防治手段:改善环境通风外,发生初期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喷杀,还可用马拉松500倍液或乐果混敌敌畏1000倍液喷杀,喷药2天后再用强力水流将死虫连同黑粉一起冲刷掉。

腐烂处理

腐烂是多肉植物常出现的一种疾病,通常是由于浇水过多或养殖环境过于湿润而引起的真菌感染。有些虫子比如粉蚧也会引起腐烂,尤其是根粉蚧。这些害虫吸食植物汁液时造成的伤口会引起真菌感染。

腐烂的表现形式很多,而且当你发现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要时刻警惕植物上褪色的区域,以及变软、变糊状的茎和叶子。

一旦多肉植物上有地方褪色并变软发糊就是烂了,烂了就要立刻切掉,刀具和人手前后都要消毒以免传染其他植株,真菌性感染的话要用杀菌剂喷洒植株,伤口必须完全干燥后才能入土。

腐烂有许多种,简要介绍如下:
冠部腐烂:植物内部腐烂,导致植株倒下;
茎部腐烂(主要是大戟科):就是茎部腐烂了,通常出现于茎的底部;
茎部斑点状腐烂:由桔蝽(Orange stink bugs)引起;
真菌性腐烂:植株上出现棕色的、水呼呼的污渍;
番杏腐烂:发生于枝干
黑腐病:常发生于棉蚜或根粉感染之后。
多肉植物腐烂了的治疗手段
在处理腐烂的植株时务必保持器具的干净无菌,在碰其他植株之前务必仔细洗手。
冠部腐烂:用锋利的刀子削去感染部分,然后往伤口里塞入碎木炭和硫磺,伤口应当完全干燥。
颈部腐烂:切掉腐烂的部分,剩下的就当做是枝插吧。记得要在伤口完全干燥后才能入土。
真菌性腐烂:用干净的刀子切掉受损部分,覆上硫磺。用苯来特(译者注:一种杀菌剂)和代森锰锌的混合溶剂喷洒植株。
黑腐病:用干净的刀子切掉感染部分,苯来特喷洒,覆以硫磺。
没有上述药剂的用一些平常用的消毒杀菌的药物也凑合。最重要的是要把腐烂的部位切除,然后将植株放在通风处,等伤口干燥愈合,只要切除了,以多肉植物的顽强个性一般都得以存活,一些较难培育的品种不在此列。

④ 长沙市哪里有珍珠芦荟胶囊买

去药店,美容店找找

⑤ 芦荟的品种及图片

目录 1 库拉索芦荟 2 上农大叶芦荟 3 木立芦荟 4 中华芦荟 5 皂质芦荟 6 不夜城芦荟 7 开普芦荟 8 什锦芦荟 9 元江芦荟 10 珍珠芦荟 11 龙山芦荟 12 其他种类观赏芦荟

库拉索芦荟

外形特征

库拉索芦荟又被称作番拉芦荟,也叫翠叶芦荟。茎干较短,叶生于茎顶部。叶呈螺旋状,先端尖细,基部宽光。叶子有白色斑点,呈粉绿色。叶片生长那白色斑点会渐渐消失,花序呈疏散状态。

价值

库拉索芦荟,是最为常见的,也是大家最熟悉的芦荟,而且,库拉索芦荟的药用价值非常的高,既可以食用,也可以用它来美容,一举多得。

⑥ 能吃的芦荟有什么特征,哪里可以买到

大部分能吃的芦荟叶片都很肥厚,饱满多汁,去花卉市场就可以买到,有些超市跟药店也有售,芦荟粉则药店有售。注意用量,一般鲜叶成人每天20-25克,粉则看说明书,含量不一样用量也不一样。

⑦ 翠叶芦荟每株多少钱1棵,图片

芦荟的品种至少有300种以上,其中非洲大陆就有250种左右,马达加斯加大约有40种,其余10种分布在阿拉伯等地。 芦荟各个品种性质和形状差别很大 有的象巨大的乔木,高达20米左右,有的高度却不及10厘米,其叶子和花的形状也有许多种,栽培上各有特征,千姿百态,深得人们的喜爱。 芦荟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其中可供药用的只有十几种,可食用的仅五六种,其余皆为观赏植物。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药用芦荟品种: 库拉索芦荟:原产非洲北部地区,目前美国南部和南美洲西印度群岛广泛栽培,我国也有种植。其叶汁浓缩物即中药“老芦荟”,日本称“肝色芦荟”。 好望角芦荟:分布非洲南部地区,主产于南非共和国的凯普州,由凯普达温输出其叶汁浓缩物,即中药“新芦荟”亦称“透明芦荟”,药用者一般认为“新芦荟”质量较“老芦荟”差。 中国芦荟:又称斑纹芦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均有栽培,云南元江、海南岛、雷州半岛一带有野生。民间广用为草药、美容药物,其叶、花、根均可入药。 木剑式芦荟:也叫木立芦荟。原产于南非,目前日本到处栽培作为民间药,我国近年来也广泛种植,尤以东北三省和华北地区为甚。 以上是药用芦荟的几个主要品种。作为园艺植物,芦荟则有数百种之多。兹举几个常见的品种介绍如下: 帝王锦:又称低能芦荟。叶细多肉且柔软,为其最大特征。原产于卡那维拉的南部山地,日本种植广泛。 七宝锦芦荟:耐寒性比木剑芦荟强,可以长年在户外种植。 青鳄芦荟:原产于南非共和国,野生群集生长,在原产地大多收集其汁作芦荟树脂。 龙角芦荟:又名狼牙爪。原产于非洲南部及阿拉伯地中海沿岸一带。我国云南有野生,“滇芦荟”就分布在那一地区,其它地区均为人工栽培。 珍珠芦荟:别名德国菠萝。原产南非一带,我国主要作温室栽培观赏。 千代田锦芦荟:在日本也叫“斑纹芦荟”,但与中国芦荟不同。 此外,还有一些俗称芦荟、实际上除了外形有些相似以外、是和芦荟根本不沾边的园艺植物,例如竹纹芦荟,原产南非,在中国作温室与家庭盆栽,与芦荟既不同科,也不同属;又如海螺芦荟,别名十二卷,也是原产南非,中国各植物园、苗圃都有栽培,外观也很象芦荟,为百合科十二卷属,与芦荟同科不同属。 芦荟的生长习性: 芦荟叶茎出簇生,狭长披针状,边缘有刺状小齿,夏秋开花,有黄或粉红、赤色小点。 芦荟原产于热带和沙漠地区,因此,叶片具有良好的储水功能,干旱时也不枯死,耐干旱、怕积水,喜光、怕阴湿,耐高温、怕寒冷。在阳光下放置两个月也不会枯死,在高温下曝晒仍能生存,只是停止生长,而在-1℃时就要受冻害。但中国芦荟幼苗则不喜光,尤其怕强光照。 芦荟的栽培管理: 盆栽芦荟最好用泥盆,不宜用瓷盆和塑料盆,因为透气性差,易烂根。 1、温度、光照 芦荟多喜光照,最好放置于室外通风和光照好的地方,但在炎夏要适当遮光,冬季应放在高于5℃向阳的地方即可安全过冬。 2、浇水 芦荟最怕长期积水,土壤过湿则因根部缺氧而腐烂枯死,平时向叶片喷雾或淋水,保持稍湿即可,待盆土过干时浇水。冬季休眠期更要保持土壤干燥,否则在低温阴湿的环境下极易烂根烂叶。 3、土肥 芦荟适应性广,但栽植土壤以沙质壤土为好,并确保证土壤疏松、肥沃、保水、透气。一般采用腐叶土和粗砂各半再掺点腐熟的马粪、粪干,鸡鸭粪更好。通常可以不施肥,生长期也可以施2—3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淘米水则生长更好,不宜施过浓的肥。伏天不宜施肥,以免烂根。 4、换盆 每2—3年应换盆一次。换盆应在春季4月进行,其他季节也可,但管理不当易枯死。换盆可换大一号的盆,将根外部和上下的土壤去除,同时剔除烂根。盆垫瓦片,上垫2—3厘米炉灰渣、石子、砖块等作排水层,上垫一层培养土,然后放正植株,周围填满新土,轻轻墩实,浇一次透水,以排水孔稍滴水为度。 5、繁殖 常用分根或扦插法繁殖。扦插可于春季3—4月进行,插条选10—25厘米长的壮枝,切口用利刀削平,去掉底部左右两叶片,放置干燥的地方2—7天,待切口干硬,形成坚硬膜后植于掺有少量培养土的粗砂中。插深2厘米左右,砂土保持稍湿即可,放半阴的环境中,20—30天即可生根,然后可全天见光,但不能强光直射,两月后重新上盆单独栽植。 分盆繁殖可于3—4月进行,将过密、带根植株用利刀与主根切开

⑧ 芦荟有多少种类什么样的芦荟是可以食用的如何分辨。

芦荟的品种至少有300种以上,其中非洲大陆就有250种左右,马达加斯加大约有40种,其余10种分布在阿拉伯等地。 芦荟各个品种性质和形状差别很大 有的象巨大的乔木,高达20米左右,有的高度却不及10厘米,其叶子和花的形状也有许多种,栽培上各有特征,千姿百态,深得人们的喜爱。 芦荟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其中可供药用的只有十几种,可食用的仅五六种,其余皆为观赏植物。 http://www.xbbio.com/html/2004-07/140.htm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药用芦荟品种: 库拉索芦荟:原产非洲北部地区,目前美国南部和南美洲西印度群岛广泛栽培,我国也有种植。其叶汁浓缩物即中药“老芦荟”,日本称“肝色芦荟”。 好望角芦荟:分布非洲南部地区,主产于南非共和国的凯普州,由凯普达温输出其叶汁浓缩物,即中药“新芦荟”亦称“透明芦荟”,药用者一般认为“新芦荟”质量较“老芦荟”差。 中国芦荟:又称斑纹芦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均有栽培,云南元江、海南岛、雷州半岛一带有野生。民间广用为草药、美容药物,其叶、花、根均可入药。 木剑式芦荟:也叫木立芦荟。原产于南非,目前日本到处栽培作为民间药,我国近年来也广泛种植,尤以东北三省和华北地区为甚。 以上是药用芦荟的几个主要品种。作为园艺植物,芦荟则有数百种之多。兹举几个常见的品种介绍如下: 帝王锦:又称低能芦荟。叶细多肉且柔软,为其最大特征。原产于卡那维拉的南部山地,日本种植广泛。 七宝锦芦荟:耐寒性比木剑芦荟强,可以长年在户外种植。 青鳄芦荟:原产于南非共和国,野生群集生长,在原产地大多收集其汁作芦荟树脂。 龙角芦荟:又名狼牙爪。原产于非洲南部及阿拉伯地中海沿岸一带。我国云南有野生,“滇芦荟”就分布在那一地区,其它地区均为人工栽培。 珍珠芦荟:别名德国菠萝。原产南非一带,我国主要作温室栽培观赏。 千代田锦芦荟:在日本也叫“斑纹芦荟”,但与中国芦荟不同。 此外,还有一些俗称芦荟、实际上除了外形有些相似以外、是和芦荟根本不沾边的园艺植物,例如竹纹芦荟,原产南非,在中国作温室与家庭盆栽,与芦荟既不同科,也不同属;又如海螺芦荟,别名十二卷,也是原产南非,中国各植物园、苗圃都有栽培,外观也很象芦荟,为百合科十二卷属,与芦荟同科不同属。 芦荟的生长习性: 芦荟叶茎出簇生,狭长披针状,边缘有刺状小齿,夏秋开花,有黄或粉红、赤色小点。 芦荟原产于热带和沙漠地区,因此,叶片具有良好的储水功能,干旱时也不枯死,耐干旱、怕积水,喜光、怕阴湿,耐高温、怕寒冷。在阳光下放置两个月也不会枯死,在高温下曝晒仍能生存,只是停止生长,而在-1℃时就要受冻害。但中国芦荟幼苗则不喜光,尤其怕强光照。 芦荟的栽培管理: 盆栽芦荟最好用泥盆,不宜用瓷盆和塑料盆,因为透气性差,易烂根。 1、温度、光照 芦荟多喜光照,最好放置于室外通风和光照好的地方,但在炎夏要适当遮光,冬季应放在高于5℃向阳的地方即可安全过冬。 2、浇水 芦荟最怕长期积水,土壤过湿则因根部缺氧而腐烂枯死,平时向叶片喷雾或淋水,保持稍湿即可,待盆土过干时浇水。冬季休眠期更要保持土壤干燥,否则在低温阴湿的环境下极易烂根烂叶。 3、土肥 芦荟适应性广,但栽植土壤以沙质壤土为好,并确保证土壤疏松、肥沃、保水、透气。一般采用腐叶土和粗砂各半再掺点腐熟的马粪、粪干,鸡鸭粪更好。通常可以不施肥,生长期也可以施2—3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淘米水则生长更好,不宜施过浓的肥。伏天不宜施肥,以免烂根。 4、换盆 每2—3年应换盆一次。换盆应在春季4月进行,其他季节也可,但管理不当易枯死。换盆可换大一号的盆,将根外部和上下的土壤去除,同时剔除烂根。盆垫瓦片,上垫2—3厘米炉灰渣、石子、砖块等作排水层,上垫一层培养土,然后放正植株,周围填满新土,轻轻墩实,浇一次透水,以排水孔稍滴水为度。 5、繁殖 常用分根或扦插法繁殖。扦插可于春季3—4月进行,插条选10—25厘米长的壮枝,切口用利刀削平,去掉底部左右两叶片,放置干燥的地方2—7天,待切口干硬,形成坚硬膜后植于掺有少量培养土的粗砂中。插深2厘米左右,砂土保持稍湿即可,放半阴的环境中,20—30天即可生根,然后可全天见光,但不能强光直射,两月后重新上盆单独栽植。 分盆繁殖可于3—4月进行,将过密、带根植株用利刀与主根切开,另植
食用芦荟当慎重
转自 : 千龙新闻网

 时下,各种芦荟产品在许多城市商场登台亮相,就连芦荟植株和芦荟鲜叶也在商场的柜台摆卖,一片长50厘米左右的芦荟翠叶一般七八十元。

卖芦荟叶和卖盆栽芦荟的售货员均介绍说,芦荟叶能外用,也能吃,比如泡水喝、榨汁,或直接入口生嚼,但每日不宜超过15克。再问为什么,回答就十分含糊。芦荟究竟能不能吃?又该怎样吃呢?

只有少数芦荟能做菜吃

专家们指出:芦荟不仅能吃,而且能做在菜里吃。但专家们又强调,并不是所有芦荟都能吃,也不是能吃的芦荟就可随便吃。据他们介绍,芦荟有300多个品种。可以入药的只有十多种,而可食用的仅有几种。如“库拉索”芦荟,可药用和食用,被各国广泛种植,华芦荟和上农大叶芦荟均是库拉索芦荟的变种;木立芦荟(又称小木芦荟、木剑芦荟)是最好的药用品种,叶汁极苦;珍珠芦荟适合美容;不夜城芦荟、千代田锦芦荟等则只能作观赏。

研究芦荟方面的专家,大多数对芦荟入菜还是持谨慎态度。在中国预防医学院编辑的最新《食物成份表》里没有芦荟条目,因此传统看来芦荟不是食物。要成为食物新资源,按照卫生部的规定,必须做三阶段毒理试验。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的朱亮峰教授最近对华芦荟的芦荟汁进行了三阶段毒理试验,结论是:属无毒极,无蓄积毒性,无发现致畸、致突变作用。也就是说,华芦荟的去皮鲜叶是可以作为食物食用的。这个结论仅指华芦荟一个品种,而不是所有芦荟,因为各品种芦荟因品种、环境等原因品质并不完全一样,品种之间相差甚远。另外,上海农学院自己培育的上农大叶芦荟也是可食用芦荟。

国外关于芦荟入菜的报道较少。日本有芦荟墨鱼炒番茄、芦荟炒蛋、芦荟凉拌菜、芦荟面条等。我国在1995年的广州美食节上,广州酒家和潘溪酒家就推出了芦荟菜肴,如火腿炖芦荟、火腿扣芦荟、四宝芦荟汤等,广州酒家的火腿炖芦荟尤其受到众多美食家的好评。我国东北地区近两年也兴起了吃芦荟的时尚。

芦荟做菜都是作为辅料配菜。芦荟本身医疗和保健功能强大,且生长时耐热耐旱,整体叶片货架期长,在烹饪过程中主要成分不因加工而破坏,作为蔬菜有其优势。

但是,专家强调,即使是可作为蔬菜食用的芦荟,依然有量的限制,一般的标准限量是每人每天不宜超过15克,而且必须去皮,因为可能导致腹泻的芦荟大黄素含于内皮。特殊人群如老人小孩、身体较弱者视情况减少用量。

芦荟有各种食法

芦荟的食用功能其实是从芦荟保健食品的开发开始的。从保健品到作为蔬菜入馔,芦荟在大众化的进程中迈了一大步。但同时表明,芦荟首先是保健品。

芦荟之所以被作为天然保健品食品,是因为其含有数十种营养物质如维生素B2、B6、B12以及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矿物质等。坚持服食芦荟,可有清热通便、杀虫疳、生肌治伤、抗菌消炎等功效。正因此,芦荟保健食品在国外已日渐热起来。美国人做成芦荟三明治、芦荟果汁、芦荟糖果、芦荟饺子等,认为食用后能预防感冒和扁桃腺发炎;日本也把芦荟制成药酒、果汁、芦荟蜂蜜汁、芦荟橘子水、芦荟口香糖等;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泰国、新加坡等则把服食芦荟看作平常事,服食方法简单,能健体强身。

食用新鲜芦荟是家庭自然保健的好方法,具体食用方式有:生嚼芦荟生叶肉,即把鲜芦荟叶切成3—4厘米的段,洗净去皮即可;饮食芦荟汁,即将芦荟叶在豆浆机中打碎过滤服用,最好随用随打,也可煮开后冰箱内保存1—2周;煎服法,类似于传统中药用法;芦荟生叶全粉,将鲜叶切薄片在微波炉中烘脆后研磨成粉即可;芦荟浸酒,可参照其它水果浸酒做法,一般与50度白酒比例为1∶1.2,存放3—4周后即可饮用,此外还有芦荟浸蜜、芦荟鲜叶冲茶等。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杨建荣教授提醒说,食用芦荟时必须谨慎,芦荟含有的芦荟大黄素有“泄不通便”之效,吃多了,必然导致腹泻。不久前天津女青年潘某一直为脸上的青春痘苦恼,听说吃芦荟有用,便去市场买回3株,回家先挤汁喝,后又一口气儿吃下了三株芦荟的叶肉,结果半夜腹部剧痛,上吐下泻,并伴以呕血、便血,经抢救方脱险。不同的人应根据自身情况具体分析,一般说来,成人以每天服食15克鲜叶为宜,少儿老人等酌减20%—50%,如果是便秘患者,则可稍多吃些以利其效;如果本身脾胃虚寒,则宜尽量少吃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