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修行人的面貌,都很亮,很滑。好看
阿弥陀佛
问:“佛家说相随心转,我也听法师说过,我们可以依自己的相貌来对照自己修行功夫,可是是不是说相貌较差的修行人,修行功夫也比较差?”
净空法师答:这个事情也不能一定这个说法,因为一个人的相貌,与他前生所修的福报有关系。有人这样说过:四十岁之前,相貌好坏是前生注定的,是你过去生中的福报,四十岁以后相貌好坏要自己负责任。你想想这个话里头有些什么道理?你一出生这四十年,你自己心行的善恶决定影响你的相貌,所以年轻的时候相貌很好,晚年之后相貌就未必好。我曾经见过一个人,年轻的时候相貌确实是好,照片看到,他大概到中年之后,差不多将近四十之后,相貌就变得很不好,人家看到不会生欢喜心,变化很大,那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所以,相貌会变。如果我们自己照相的机会比较多,可以把过去的照片,你十岁的照片、二十岁的照片、三十岁的照片仔细看看,看看你是转好还是转坏,与你自己的心行、起心动念、生活行为,决定有因果关系。由此可知,佛在经上常说:菩萨要修行作佛,特别用一百劫的时间,一百劫时间很长,用这么长时间专门修福,相貌是福报,专门修福,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修来的,是善因得的善果。佛为什么要用这么长的时间来修相好?是不是着了相?不是的,其实佛这是一种示现,他哪里会计较这些事情!一切都放下了,连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还放不下吗?全都放下了,他这种示现是表演给我们看的。我们众生都希望自己相貌好、身体好,佛就做这些示现。什么样的相貌,是什么样业因修成的,你能够修这个因,你就一定得好的果报,道理就在此地。
㈡ 修行人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
1、对待别人看法不同
俗人的六根都在外散,包括观察别人的缺点;修行人不跟随六根,而是往内观察自心。
从金刚乘的观点来说,金刚乘对弟子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保持清净观”。如果我们总是观察他人的缺点,怎么可能保持清净观,只有尽力观察他人的优点,把一切众生视为亲人,才能逐步建立起清净观。否则,心里明明看到他人的缺点,还要强迫自己观想出一个清净观,这是非常困难的。
2、思想不同
修行人比普通人相信因果,品行更加的端正,在品行方面要比普通人自律,而且不会发脾气。
(2)修行人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求道者所体验的自由,喜悦和觉照大幅度增加,因为心直接与超越的神圣意识交流。在这个更高领域所体验的喜悦,胜过在物质或能量领域可能体验的一切快乐。流自上帝的光明、能力、智慧和喜悦源源不断地辐射而出,对这些辐射的直接注入绝对不再有抵制。
个体的幸福是不可言喻的,其视见无遮蔽,能力无抑制,平静无干扰,认识毫无削弱。他具足无缺,不断地看见神的真相。在此阶段,行者看见神是独一实在,但他可能会专注于这个万景之景,也可能会跨越最后的鸿沟,与神合一。
㈢ 修行人的面相是什么样子,修行人的特征是什么
真正的修行人慈眉善目,眼睛清澈如水...... 言谈举止不装腔作势和蔼可亲。
㈣ 修行人和普通人的区别是什么
普通人和修行人的主要区别:是否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
普通人介意别人怎么看他(欣赏或不欣赏,喜欢或不喜欢),所以有求皆苦;而修行人不介意别人怎么看他,所以无欲则刚。
而实际上,天下本无事,“多想”自扰之,越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往往就意味着自己越不清楚别人怎么看。而越不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往往也意味着自己越清楚别人怎么看自己。这是因为自己已出离了先入为主、一厢情愿和主观臆测,而能客观如实地了知事物的各种因缘、来龙去脉。
修行人的注意事项: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没有工夫管他家屋里事。
粉骨碎身,唯心莫动。收拾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幡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本命元辰端的处。
㈤ 为什么修行的人看起来很年轻
下面是我个人的对这个问题的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从身体上来说,
修行人饮食知量,不非时饮食。这样就避免吃过多的东西给身体器官造成负担导致不舒服乃至疾病。同时不非时饮食(如避免睡前饮食等)可以保证睡眠的质量以及清醒的头脑,这样就会整个人很健康,精神。
不过度睡眠,因为烦恼较少(指粗重的烦恼),一般修行人睡4至6个小时,睡眠质量会比较高。一般人可能8个小时都不够睡,睡觉做梦都在想着俗事,睡眠时间过长或质量不好就会造成昏沉,脸色看起来也会显老。
修行人需要经行,跪拜,运动量刚好足够保持活力,但又不至于太激烈而造成疲劳或损伤。
从心灵上来说,
佛教的戒定慧三学的目的是为了最终断除烦恼,即使没有达到目标,也可以减少烦恼。通过行持戒律,积福行善,心里远离不健康的情绪,所以渐渐的慈眉善目,别人愿意亲近。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烦恼减少,通过观察修培养了智慧,就会有真正的不退转的自信,有自信的人看起来也就年轻。
从因果上来说,
修行人不杀生,怜悯生命,自己也会得长寿。修行人乐于助人,自己会得身体健康有力气的果报。懂得修行的人是具足智慧的人,无论出世入世,自己都会得到方便。
㈥ 为什么有些修行人修到最后,有灵性没人性
修行这个说法可以说对于到家或者佛教来说是非常的普遍的,他们都认为抛弃自己的各种欲望就能够获得佛祖或者是一些神话人物的必有,也可以让自己免受世俗的烦扰。但是我们都知道人重在有自己的感情,如果人能够把自己的七情六欲都抛弃的话,那么他们就是一块木头了,就算他们修炼成仙,那么他也是一个没有人性的机器,所以大多数的人修行慢慢修的就没有了人性了。
而另一方面就是,如果一个人结了婚或者说他已经有了孩子的话,当他修行的话,那么他就已经把自己的妻子或者孩子抛弃了。所以总的来说,他们修行丢弃的并不是世间那些烦恼,或者说是那些仇恨被他们丢弃的。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的责任感。无论是生养我们的人,或者是我们生养的人,我们都有养育它或者报答他们的那种责任,当我们选择修行的那一刻,我们其实已经丢失了这些所谓的人性。
㈦ 为什么学佛修行的人越来越漂亮
我们身边的很多学佛人,确实有些人越来越漂亮了。这其中的原理究竟何在呢?古人有一句话叫做相由心生,也就是说当我们观察一个人的外表,看到他的面容年轻、清纯、慈眉善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揣测出他的内心是多么的温柔慈悲与善良。因此,想要改变你的相貌。只要把你的一颗心修好即可。
佛教中的修行人,最常有的表现就是吃素念佛。吃素,就是最基本的对一个人慈悲心的要求。而念佛,就是一心向佛,以一念替代万念,不断地净化自己的内心。所以,谈到真正的修行其实就是这两条。一个是净化自己的身体,一个是净化自己的心灵。
通过吃素念佛就都可以做到了。当你的身心灵都不断的得到净化的时候,你的性格,脾气,相貌等等,一切都会随之而改变。
㈧ 什么叫修行人
心上无事。南怀瑾说过:修行人是永远严格检查自己的人。随时检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随时在检查自己行为的人,才是修行人。
中国古人说:“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认识的人多了,是非就多;知道事情多了,烦恼就多。所以不是必要认识的人,不必想去交结他;不干自己的事,不要想去知道它,凡是对于我们的清净心有妨碍的,都要远离。
“若专炼心,常搜己过,哪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真正修道人,就是常常观察自己的过失;把过失改正过来,就是修行。心上无事,才叫作真修行人,才是真功夫。
(8)修行人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没有工夫管他家屋里事。
粉骨碎身,唯心莫动。收拾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幡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本命元辰端的处。——盘山禅师
㈨ 修道的人和普通人的区别是什么
普通人和修行人的主要区别:
1、是否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
普通人介意别人怎么看他(欣赏或不欣赏,喜欢或不喜欢),所以有求皆苦;而修行人不介意别人怎么看他,所以无欲则刚。
而实际上,天下本无事,“多想”自扰之,越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往往就意味着自己越不清楚别人怎么看。而越不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往往也意味着自己越清楚别人怎么看自己。这是因为自己已出离了先入为主、一厢情愿和主观臆测,而能客观如实地了知事物的各种因缘、来龙去脉。
(9)修行人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学道人的五种心主要为以下五种:
1、要为生死心切
学道的目的是为了断烦恼、了生死。人活在世上,要经历诸多磨难和痛苦,如果再不珍惜人生,作恶多端,以后还会在六道之中轮回,求出无期,苦不可言。一个学道者从入道之初就应当认识到生死轮回的苦楚,从而真为生死发慈悲心。
2、要知身是苦本,心是妄想造业之本
修道者要认真修道,要时时想到身是苦本,想到自己在五浊恶世中所受到的各种苦难,更加增长自己的道念,从而积极向上,早日成就。
3、要看破,功名富贵,声色货利,都是虚华不实
功名富贵,声色货利,都是人之所爱,很少有人能够看破。我们常说“名缰利锁”,意思是说名和利就像缰绳和枷锁一样束缚着人的自由,使人得不到解脱。如果我们能看淡一些这些名利,我们将会过得轻松而充满乐趣。
4、要怕今生造下恶业,将来一堕地狱,无人救护
学道之人应当明因识果。在修学道法的过程中,始终要将因果放在心中,时刻铭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时常畏惧恶报之苦,在日常修行生活中,时刻要想想如果人造作种种恶业,将会遭受境遇不同的苦报,或来世或生生世世在地狱之中受各种各样的苦难。
5、要知现在命根,只此一息之间
对于生命如此短暂和脆弱,我们要珍惜生命,善用人生来精进修道,不要将修行的事都拖到明天去做,要知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一旦学道者失去人生,再想用功修行,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更谈不上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