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腦配置,麻煩各位幫我看看
配置雖然五花八門,但只需關注其中影響電腦流暢性的四個關鍵參數。
關乎個人電腦流暢性的部件,主要也就是 CPU、GPU、內存、硬碟。它們就像 iPhone,差不多一年更新一代,所以大部分的筆記本電腦也都是一年更新一代
CPU
CPU:2020 年是 AMD Yes 的大年,對於大部分人來說,AMD 都是性價比更高的選擇。
對於筆記本電腦來說,CPU 按用途可以分為兩類,無論是 AMD 還是 intel, 它們給高性能筆記本電腦使用的都是 H 結尾的處理器,比如說 AMD 的 R7-4800H, 還有 intel 的 i7-10875H, 這些一般用在厚一些的游戲本和工作站。
另一大類則是效能更高但總功耗更低的輕薄本 CPU, 對於 AMD 來說它們都是以 U 為結尾的,比如說 R7-4800U 和 R5-4500U, 數字越大自然是理論性能越強的。
而 intel 在 9 月 3 日發布的 11 代酷睿上更換了命名,不再以 U 結尾,而是採用了新的命名規則,比如說 i7-1185G7 之中 i7 代表的是整體定位,11 代表它是 11 代,8 則是 CPU 性能等級,5 代表的是處理器的能耗區間,5 都是 12-28W, 而也有 0 的代表 75W, 最後 G7 的 7 則是核心顯卡的顯卡性能等級,所以大家其實要看的就是結尾的 G* 還有 11 後邊跟著的兩位數字就好了,這兩個都是數字越大,理論性能越高。
大家可能比較關心 11 代酷睿表現如何,目前來說還是值得等待的,它的單核性能有很大幅度的提升,而且對於 G7 級別的處理器來說,有很不錯的顯卡性能,可以超過目前最主流的輕薄本獨立顯卡 MX350,也就是說不需要獨立顯卡也能玩守望先鋒、Dota2、CS:GO 這樣比較中型的游戲了,LOL 更是不在話下。
下圖是 2020 年主流處理器的性能對比圖,從上到下,性能逐漸下降(11 代酷睿性能尚未完全確定)
根據筆記本電腦的售價,我們會發現,盡管都是 USB-C 介面,但是不同筆記本上的 USB-C 介面也都是不一樣的,比如華為 MateBook X 的兩個 USB-C 介面之中,只有遠離轉軸的那個 USB-C 介面是雷電 3 介面,而靠近轉軸的只是普通全功能 USB-C 介面。
甚至很大一部分機型的 USB-C 介面既不支持輸出視頻,也不支持充電,所以連電源介面也都不能和別人通用,這是非常尷尬的事情。因此我們認為,5K 以上的筆記本至少需要一個全功能 USB-C 介面,7K 以上至少需要一個 10Gbps 的 USB-C 介面,而 8K 以上需要至少 20Gbps 的雷電 3, 更貴的旗艦沒有頂級 40Gbps 雷電就說不過去了。這個介面,保證了至少未來 5 年都不會過時,至少是中高端和旗艦機型的標配。
其他影響使用體驗的小細節還有:
觸摸板:最好支持 PTP 精密觸摸板(Precision TouchPad)它是微軟在 Windows 硬體認證的一種。
⑵ 怎麼能把一張圖片做成無數個小圖片鋪滿電腦屏幕
首先你那圖片比較小,在幾十KB左右,如果很大可以使用工具,比如系統自帶的畫圖工具把它縮小,然後打開圖片,右鍵點圖片點設置為桌面項,然後在桌面上點右鍵》屬性》桌面》位置選項里點平鋪就可以了
⑶ 世界第一台電腦的圖片
世界第一台電腦的圖片如下所示: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計算機「ENIAC」於1946年2月14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發明人是美國人莫克利(JohnW.Mauchly)和艾克特(J.PresperEckert)。
ENIAC以電子管作為元器件,所以又被稱為電子管計算機,是計算機的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由於使用的電子管體積很大,耗電量大,易發熱,因而工作的時間不能太長。
(3)無數台電腦圖片擴展閱讀
國內首台計算機的研製——
1965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台大型晶體管計算機:109乙機;對109乙機加以改進,兩年後又推出109丙機,在中國兩彈試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用戶譽為「功勛機」。
華北計算所先後研製成功108機、108乙機(DJS-6)、121機(DJS-21)和320機(DJS-8),並在738廠等五家工廠生產。1965~1975年,738廠共生產320機等第二代產品380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