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機壁紙 » 電腦裁紙剪花圖片和價格
擴展閱讀
圖片為什麼閃 2025-08-26 15:24:23
搜索秦霄賢的圖片多少度 2025-08-26 15:14:16
男人圖片色內內 2025-08-26 15:10:25

電腦裁紙剪花圖片和價格

發布時間: 2025-08-26 13:36:45

❶ 黎族剪紙藝術的素材

奇特的喪葬剪紙

剪紙是中國民間傳統裝飾藝術的一種。其寓意豐富,趣味無窮,是我國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剪紙藝術在黎族民間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是較有影響的黎族民間藝術活動。當然,剪紙不是黎族原有的民間藝術,是漢黎文化交融的產物。黎族科技發展史上沒有造紙的歷史和技術,紙是漢族製造並傳播到黎區,黎族人民向漢族學習剪紙的過程中,逐漸融合黎族文化,成為黎族的文化習俗。

黎族剪紙藝術深深植根於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是傳統文化積淀和現代文明交融後綻放出來的花朵。它們以其清新、質朴、醇厚的山野氣息豐富了民間剪紙藝術內容。他們的作品不需要任何約定俗成的規范、定律、楷模和樣版,而只是依據自己對各個物體的概念或物象相互關系的特定印象來創作。體現了他們獨特的審美理念,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觀察事物的角度和思維方式,以及表現事物的方法。成功地創造了前人未畫未見的圖式,充分自由地表達了他們對生活的真情實感。不管是從藝術形式,還是思想內容來看,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內容特色

剪紙內容大部分是反映黎村的現實生活以及與自己勞動、生活休戚與共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作者是生於斯、長於斯的黎族農民,他們熟悉黎村,熟悉黎族群眾的生活和風俗習慣,因此,他們創作起來得心應手,貼切生活。如羊永生的《出工》、《織筒裙》、《磨谷》、《牛踩田》;劉春蘭的《燒陶》、《晚歸》;王雲英的《山欄豐收》;盧德雷的《回娘家》、《村口》、《山村夜色》;黃曹袁的《田頭午餐》、《隆閨》;羊文詳的《番薯園地》、《斗》;林文生的《請客酒》等都是作者非常熟悉的、黎族生活很有特色的題材。紡紗織布、犁田、收割、舂米、編織、牧牛、椰樹、蕉林、木棉、茅屋、對歌、喝酒、婚嫁等場景,他們信手撿來,隨意組合,把不同時間、空間組合成一幅具有濃郁黎族生活的畫面。通過這些熟悉的場景來表達他們對生活所寄予的希望,對生命、大自然、對傳統美德的歌詠。從而使他們作品中處處散發出濃厚的生活氣息,充滿著泥土的芬芳,構成了樂東縣黎族農民剪紙濃濃的鄉土味特色。

審美特點

大安鄉農民剪紙是一種農民自己表現自己的生活,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與審美情趣。他們採用比較簡單的工具,一張紙、一把剪刀和刻刀,就剪裁出既真實又富有大膽誇張的作品。一切服從畫面需要,形成一種裝飾化的平面和具有寫實化傾向的透視構成模式。樹中有屋,屋中長樹,人比樹高等物象比例關系,可自由隨意的組合布列成一體。它超越了焦點透視的表現限度,「不合理中求合理」。但他們也並非要改變客觀物象的本來面貌,而只是追求一種「真」的感覺。不是物象外形視覺之間那種靜止的表象「真」,而是合乎於生活之理,自然之理所傳達的「真」。不是為了用技巧形式去炫人耳目,而是依據自己對生活的感受來創作。他們的剪紙創作過程,是用純朴的心靈,追求理想的過程,隨意組合,改造物象,以浪漫主義的想像,大膽地進行藝術的誇張,形成構思新穎,形象生動、質朴,構圖充實的畫面,帶有濃厚的裝飾趣味。裝飾化的構成能產生平穩、寧靜的視覺感受,而透視化的構成則給人以一種親近感,更貼近生活。如羊永生作品中所表現的勞動者的身影、蕉樹椰林,以及生息繁衍的環境畫面,構圖新穎,生動、貼近生活、耐人尋味;盧德雷的精工細雕,富有特色的黎寨風土人情圖景,是有濃烈的裝飾趣味;劉春蘭的作品中充滿浪漫而富有想像力,簡練中顯豐富,疏密有度,既誇張又傳神。作者們都用自己的語言和造型方法抒發對生活的感受,才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具有活力、熱情、充實的審美境界,體現了民族精神,他們的作品是心靈深處迸發的感情火花。

黎族剪紙是黎漢文化交融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民間剪紙藝人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體現黎族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和民族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逐漸結合本民族傳統文化,以純朴的造型、簡朴的線條、粗獷豪放的氣質、喜聞樂見的內容反映他們樸素而美麗、平淡而熱情的內心世界,彌漫著一股使人振作的元氣,體現了民族的精神和傳統,成為獨具特色的黎族民間藝術。在新的歷史時期剪紙藝術不斷創新、提高,成為黎族影響較大的文化藝術之一。

奇特的喪葬剪紙

黎族的剪紙相對於它的織錦與編織而言,稍遜一些,但有自己的特點和獨特的作品,在黎族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首先是民間藝術用品,在喪葬上大量使用,這是剪紙存在於黎族地區和得以世代傳承的群眾基礎。其次是發展成為較有影響的、有突出特點的一種當代民間藝術。樂東縣大安鄉黎族農民剪紙作品曾多次入選全國民族民間剪紙大賽和展覽,為海南民族文化史上寫下了新的一頁。

喪葬剪紙即在喪葬儀式過程中,把紙剪裁製作冥衣、馬、羊、房子、傘、燈籠、棺材罩等,喪葬剪紙在黎族各方言中普遍存在,代代相傳,至今不絕。據光緒《崖州志·黎防一·黎情》卷十三載喪葬之制:「……貧曰吃茶,富曰作八,諸戚必以牛羊紙燈鼓吹來奠,雖當身鬻子,不悔」。喪葬剪紙習俗有悠久的歷史,在哈方言中尤為發達。

黎族社會中,最隆重的禮儀之一是葬禮。出殯前一晚上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俗稱「做八」。出嫁女及其各路奔喪親戚把所殺的牛或豬擺在靈柩前祭祀亡靈,並在靈堂中掛上帶來的冥衣、燈籠、紙屋,紙馬(出嫁女俗定做白馬,其他親戚則用其他顏色紙製作紙馬、紙燈籠)在靈柩旁或者靈堂屋前或屋頂上擺,紙馬、紙燈籠越多,死者越榮耀。

出殯前,舉行燒紙馬、紙屋、紙衣、紙燈籠儀式。即在村口擺上祭品,把所有的紙馬、紙屋、紙衣等堆放在一起,經道公祭祀完之後焚燒,意思是亡靈在陰間也有房住,有衣服穿,有馬騎,有燈籠照明……。燒完後舉行出殯儀式,出殯路上,死者的女兒及死者血親兄弟的女兒每人都撐一把紙傘,紙傘是出殯時最壯麗的儀仗,紙傘越多,死者越榮耀,這說明黎族對婦女地位的重視。

黎族在喪葬儀式中使用剪紙製品的習俗,是受漢族文化習俗影響,並通過本民族吸收,成為自己的文化習俗。其中有特點且又能體現黎族民間剪紙技藝的是燈籠、棺材罩、馬、傘等。

燈籠

哈方言的人普遍製作,用竹篾編成,直徑40~80厘米;高60~150厘米,有圓筒形、六棱形、八棱形,開多個窗口。外麵糊色紙和各種剪紙圖案,中間有放置油燈和不放置油燈。置油燈的中間放置轉輪,輪下放油燈一盞(是用小碗或小碟裝植物油,在器皿邊置幾根燈芯)。類似於廣東民間的走馬燈,即利用油燈燃燒產生的熱空氣,引起燈籠內的空氣對流,推動輪轉動。輪上是圓筒,圓筒上貼有各式剪紙圖案或者把單個動植物和勞動生活場面的剪紙用人的頭發與曲軸連系起來。隨著油燈燃燒產生的熱氣流,推動輪轉動,輪上的剪紙也隨之動起來,似萬花筒的圖景在轉動。常見的圖案有鬥牛圖、斗雞圖、雞啄食圖、砍柴圖、紡織圖、蝴蝶展翅圖、舂米圖等。在燈光的映照下,透過窗口一幕幕生動有趣的圖景,實現著靜與動、情與景的統一。「做八」時送燈籠的很多,都掛在靈堂,參加喪禮的人在觀看之餘,互相品評哪個燈籠的作工精巧、剪紙形象生動等。因此各村寨的剪紙藝人每次都盡量做又好看又別致的燈籠。由於有市場需求,在三亞等地區逐漸產生製作燈籠等剪紙製品的「專業戶」。只要有喪事任務,需要製作燈籠等喪葬用品時,一般都請「專業戶」製作。

棺材罩

哈方言人死入殮後,在停棺期間,用來蓋棺材的有「龍被(崖州被)」、毯子和紙罩(即用竹條篾扎一個比棺材略大的罩,糊上紙,把棺材罩住)。他們認為棺材猶如死者到陰間的「窩」,是埋在地下的居室,為了亡靈在陰間的「居室」舒適、美觀,需要美化、裝飾;表示生者對死者的哀悼和思念;表示親人祈禱亡靈在通往天國的路上走好,早日與祖先團聚;同時展示死者的親人和家族的勢力和團結。另外把棺材美化,使之變成一件藝術品,可以減輕喪家的痛苦,以及減少參加葬禮的人們對死亡的恐懼。

為了把棺材罩裝飾漂亮,藝人把黎村生產生活圖景、動植物、人物故事、天國的美好生活等剪紙圖案,貼在棺材罩的五個面,作為裝飾。棺材罩逐漸演變為民間藝人展示剪紙技藝的展台。

黎族剪紙藝人由於較少受到構圖、透視、比例、前後的約束,他們自由構圖,隨意發揮想像力,大膽進行藝術誇張。他們的作品以平面構圖為主,具有濃厚的裝飾性和神秘感。它的出現是黎漢文化交融的產物,它可能受到漢族喪葬中的套棺(大棺材中有小棺材即棺槨)影響。棺槨形制是古代漢族對有錢有勢的人死後為體現身份而採用的葬具。古代漢族人民認為棺材是埋在地下的「居室」,為了給死人留下大的活動空間,才在棺材外面加套「槨」。黎族喪葬受其影響,也想模仿漢族棺槨形式,但傳統上所用的棺材是獨木棺,很難在獨木棺外再套一個更大的獨木棺作為「槨」。因此,黎族人民僅吸收它的外形,追求形似漢族的棺槨形制,逐漸發展成為本民族獨特的習俗。另外哈方言的人在出殯時,棺材上坐著死者的女兒和死者族內兄弟的女兒習俗,表示捨不得離開親人。多人坐在上面,增加棺材的重量,加大抬棺者的負荷。如果罩上棺材罩,既美觀又無法坐人,一舉兩得。

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

黎族的織染技藝歷史悠久,特點鮮明,有麻織、棉織、織錦、印染(包括扎染)、刺綉、龍被等品種。 黎族聚居區有極為豐富的木棉、野麻等紡織、印染原料。在棉紡織品普及之前,野麻紡織品在黎族地區盛行。人們一般在雨季將採集的野麻外皮扒下,經過浸泡、漂洗等工藝,漬為麻匹。麻匹經染色後,用手搓成麻紗,或用紡輪捻線,然後織成布。野麻布質地堅實,多用於製作勞動時穿著的外衣和下裳。 黎族織錦的圖案豐富多彩,有160種以上,主要有人物、動物、植物、花卉、生活用具、幾何圖案等紋樣,而以人物、動物、植物圖案為主。織造黎錦的機杼主要有腳踏織機和踞腰織機兩種。踞腰織機是極為古老的織機,黎族婦女可用它織出精美華麗的復雜圖案,不同圖案、色彩和風格的黎錦曾是區分具有不同血緣關系的部落群體的重要標志,具有極其重要的人文價值。 黎族刺綉有平面刺綉和雙面綉兩種,其中以白沙地區潤方言黎族的雙面綉最為著名,構圖和圖案都非常精美。 黎族的印染以扎染為主,古代稱為絞纈。織物經過結扎、入染、曬干、折線等步驟,最後形成色彩斑斕的花布。印染所用的染料以植物的葉、花卉、樹皮、樹根等為主,天然礦物顏料為輔。

黎族傳統棉紡織染綉技藝

清代文人程秉釗用「黎錦光輝艷若雲」的詩句來贊美巧奪天工的黎錦。黎錦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愛,主要是做工精細,美觀實用,在紡、織、染、綉方面均有本民族特色。黎錦以織綉、織染、織花為主,刺綉較少。黎錦分為四大工藝:

主要工具有手捻紡輪和腳踏紡車。手捻紡紗是人類最古老的紡紗工藝,這種工藝使用的工具為紡輪。 黎族聚居區有極為豐富的木棉、野麻等紡織原料。在棉紡織品普及之前,野麻紡織品在黎族地區盛行。人們一般在雨季將採集的野麻外皮扒下,經過浸泡、漂洗等工藝,漬為麻匹。麻匹經染色後,用手搓成麻紗,或用紡輪捻線,然後織成布。野麻布質地堅實,多用於製作勞動時穿著的外衣和下裳。

染料主要採用山區野生或家種植物作原料。這些染料色彩鮮艷,不易褪色,且來源極廣。染色是黎族民間一項重要的經驗知識。美孚方言區還有一種扎染的染色技術,古稱絞纈染。先扎經後染線再織布,把扎、染、織的工藝巧妙地結合一起,在我國是獨一無二的。

織機主要分為腳踏織機和踞腰織機兩種。踞腰織機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織機,與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使用的織機十分相似,黎族婦女用踞腰織機可以織出精美華麗的復雜圖案,其提花工藝令現代大型提花設備望塵莫及。不同圖案、色彩和風格的黎錦曾是區分具有不同血緣關系的部落群體的重要標志,具有極其重要的人文價值。

黎族刺綉分為單面綉和雙面綉。其中以白沙潤方言區女子上衣的雙面綉最為著名。我國著名的民族學家梁釗韜先生等編著的《中國民族學概論》這樣描述雙面綉:「黎族中的本地黎(即潤方言黎族)婦女則長於雙面綉,而以構圖、造型精巧為特點,她們刺出的雙面綉,工藝奇美,不遜於蘇州地區的漢族雙面綉」。

黎族的紡、織、染、綉四項工藝都富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各地黎族人民根據自己的喜愛,創造了多種織、染、綉技術。如,除平面刺綉外,白沙縣黎族人民創造出了一種兩面加工的彩綉,製作精工,多姿多彩,富有特色,有似蘇州"雙面綉"之美。刺綉工藝以雙面綉最為出色,一般用於婦女服飾上。

總的來說,各地的黎錦風格多樣,有的古樸淡雅,有的華貴富麗,有的瀟灑輕盈,充分表現了黎族人民的才能和智慧。

「剪紙窩」里剪紙樂

位於豫西山區的陝縣南溝村,是一個遠近聞名的民俗文化村——該村的民間傳統剪紙藝術已有250多年歷史,全村剪紙藝人達360多人。由於大家都是在居住的地坑院內或窯洞里創作剪紙作品,故被當地農民形象地譽為「剪紙窩」。農閑時節,村裡的剪紙藝人們就會聚在一起,唱著自編的剪紙歌《十二月花》,紙隨剪動,剪落曲終,讓鄉鄰和遊客深切感受到這里濃厚的民俗文化和藝術氛圍。目前,南溝村已成立全省第一個村級剪紙協會,會員超過200人,全村一年剪紙收入可達二、三百萬元。

黔東南苗族剪紙

黔東南是貴州省的一個民族自治州,也是全國最大的苗族聚居區。這里的苗族民間剪紙有著悠久的歷史,只是由於主要用做綉花底樣,而不是作為獨立的裝飾欣賞品,所以不像苗綉那樣名氣大,光彩奪目。黔東南苗族稱剪紙為「剪花」、「苗花紙」。在長期的刺綉實踐中,藝人們發現用剪紙圖案來代替在綉面上描繪圖案,可以准確無誤地不斷復制,既省工又省時,同時也能保持綉面的干凈潔亮,從此,她們就把剪紙圖案作為刺綉藝術的「藍本」。為了保證刺綉的質量,苗族婦女們把自己的聰明才華和喜怒哀樂等審美觀融人到剪紙圖案中,使之與眾不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黔東南苗族民間剪紙的獨特之處,首先表現在它的題材上,有許多與創世紀和人類起源有關的神話傳說。如人頭蝶身的剪紙圖案,就是苗族古歌中的「蝴蝶媽媽」。傳說蝴蝶媽媽是由楓樹變的,因和水上的泡沫「遊方」(戀愛)懷孕後生下12個蛋。經鶴字鳥替她孵了12年,才生出第一個姜央和雷公,以及龍、虎、蛇、象、水牛、娛蟻等12個兄弟,從此天下便有了人和動物。苗族民間剪紙圖案中還有「桑扎射日」的神話,說的是古時候有「日月十二雙,日夜不停跑;曬得田水啊,好比開水冒;曬得石頭啊,軟得像粘糕;曬得坡上啊,草木齊枯焦。」為此,苗族先祖造了一把巨大的弓,請一位叫桑扎的英雄去射日月。當桑扎射掉11對日月以後,剩下的一對日月被嚇得藏起來了,天地變得黑茫茫一片,人們無法外出做活路。後來,先祖們請來公雞,「公雞拍拍翅,抬頭高聲喊;早晨哩哩叫,太陽出東方,下午哩哩叫,月亮接著上」。此後,萬物得到生長,人類才得到安寧。從蝴蝶媽媽生人類及一切動物到兄妹合磨成親、桑扎射日月、女人馴龍牛、女人馴象等剪紙圖案看,既是對母系社會遺風的追溯,又是反映遠古時代人類常與各種野獸和嚴重旱災進行生死斗爭的形象記錄。另外,原始的巫術禮儀作為苗族生活的重要內容,在剪紙中也有較多的反映。苗族是多神論者,崇拜自然物,崇拜祖先,崇拜生命。他們認為人的禍福是由神鬼掌握的,要得福免災就必須求神的.護佑。巫師是溝通人與神的媒介,由他來祭神驅鬼。因此,苗族人對巫師非常虔誠尊重。剪紙中的巫師形象庄嚴肅穆,身佩執法的長劍,舉著裝有降伏惡鬼法力的葫蘆,顯得神秘莫測。這些古拙簡朴、粗獷豪放、富有神話和宗教色彩的剪紙圖案,充分展示了苗族的獨特氣質和久遠的歷史。

苗族民間剪紙的獨特之處還表現在構思的新穎奇妙上。如《姜央兄妹合磨成親》圖,藝人為了擴大意境,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把發生在不同時間與空間的事物描繪在一幅畫面上。你看,作者大膽而巧妙地把畫面分成天空、山頂和山腳三部分,來表現三個不同的情節。天上飛的是蝴蝶和山雞,山頂上站著拍手叫好的姜央,山腳下站著姜央的妹妹以及已合上了的石磨,還有被從山頂上滾下來的石磨嚇驚了的野兔。這幅畫面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洪水泛濫後,地上的人都被淹死了,姜央和妹妹藏在葫蘆中倖免於難,為了繁衍人類,兄妹只好成親等情節,非常巧妙地使這一遠古傳說得到精緻的再現。又如三接式袖花剪紙圖案,畫面中間是雙象斗獸,上方是人馴蠶身龍,下面是龍象相爭,其餘空處是魚鳥蟲蝶。這種奇特的構思,把原始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得淋漓盡致。另外,苗族婦女在構思時,把自己的觀念意識、審美情趣注入其中,而不是機械地照搬生活現象。如袖花剪紙圖案《獅子笛童》,描繪是一個笛童坐在已受過馴養的雄獅上,悠然吹笛,笛聲陣陣,婉轉動聽,雄獅洗耳恭聽,眾雀烏、蝶群也紛紛飛來,整個畫面體現了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情態,充滿了和諧,充滿了吉祥,使人彷彿處在神話般的境界中。

苗族民間剪紙形式也靈活多樣,各具特色。如「中心構圖式」,藝人主要在畫面中心表現主題,四周講究相應的對稱協調,用不同的花木草蟲來裝飾搭配。這與「不完全對稱」式那種以中軸為坐標,以量的平均分配來使畫面產生穩定感、層次感和節奏感有所不同,突破了只講求統一,不講求變化的單調刻板的構圖形式。又如「中心對稱式」,這種形式使畫面有一個中心磁場,強調一定程序的收斂,使畫面的獅、象、虎、鹿及其他圖案有個向心點。當然,也有一部分構圖是「中心外射式」的,其畫面顯現著一種外射的動力,圖案中的鳥獸有的面對外框直沖而來,有一種不受任何制約之感。顯然,剪紙藝人在這種構圖中要表現的是富有動態和生命力的物象。這種活生生的、蘊藏著生命暗示的形式,非常貼切地表現了苗族藝人那種大膽潑辣、自由無揭的性格。另外,苗族民間剪紙的構圖形式還有整體式、米字式等多種形式。在有限的畫面上變靜為動,變實為虛,擴展空間,從而使剪紙作品渾厚而不凝滯,具有生命動態美的藝術效果。

黔東南苗族婦女幾乎人人都是剪紙能手。有許多還是本寨和鄰近村寨公認的行家裡手。如張志花、潘巫套、張二洞、王安義、張俊賢等,都是當地著名的剪紙藝人。

貴州劍河苗族剪紙

苗族剪紙俗稱「花紙」、「剪花」、「綉花紙」,苗語稱「西給港」、「西給榜」,譯成漢語,即分別為「動物剪紙」和「花卉剪紙」。劍河苗族剪紙不同於漢民族和北方少數民族的窗花剪紙,其主要用途是作為苗族服飾刺綉紋樣稿。類型可分為革東和新民、新合兩種,手法主要採用剪、刻、扎等方式。題材范圍涉及苗族神話傳說和自然界中花、鳥、蟲、魚、動物形象等,內容反映了苗族對遠古圖騰和自然的崇拜,蘊涵著大量神秘的宗教文化信息和原始的藝術特徵。從其製作的工藝流程和成品價值來看,它本身就是一件完整的工藝品。

苗族剪紙,歷史久遠,貴州省黔東南一帶苗族世代傳唱的《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中就有關於剪紙的描述。它是研究黔東南境內清水江上游苗族地區歷史文化和民族風俗的珍貴的形象資料,是一種既具有現實依據又有學理可循的真正的民間藝術,具有較高的、豐富而深遂的歷史研究價值。如剪紙中出現較多的雙頭龍、雙頭鳥、雙頭蛇、雙身共頭龍等共頭共身的形象即是「交」的暗喻,實際上它是苗族「吃牯藏」儀式活動中,一種巫儀文化的延伸。

劍河苗族剪紙的功能在當地體現為苗族刺綉的底樣、藍本和第一道工序,經過二次加工後,剪紙紋樣在刺綉中得到再現和豐富,是苗族刺綉和服飾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和民族特色。

2008年,《苗族剪紙》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❷ 關於剪紙的詳細資料

剪紙也分地域的,不同的地域風格是不一樣的,給人的感覺也不同。南方派代表為湖北沔陽剪紙、廣東佛山剪紙和福建民間剪紙。湖北沔陽剪紙沔陽剪紙沔陽(今仙桃)屬荊楚地區,民間剪紙源遠流長,是「湖北省剪紙藝術之鄉」。早在南朝梁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即有記載,荊楚人於正月初七「人日。「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或戴之頭鬢。」唐李商隱《人日》詩也有「鏤金做勝傳荊俗,剪綵為人起晉風 之說。 無論,「 鏤金」、「剪綵」,皆 「剪紙」之工藝也,早就在民間流傳,與荊風楚俗結下了不解之緣。 沔陽雕花剪紙與其它地方的剪紙相比較,主要在刀法上獨具高超技藝,歷代雕花藝人從實踐中逐漸摸索總結出一套日臻完備的妙招,講究的是「握刀要正,下刀要順,開片要嚴,行刀要勻」。陽刻、陰刻、隱點隱線等技法的應用,也使雕刻出來的花草樹木、人蟲鳥獸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成為廣受老百姓喜愛的工藝美術珍品。廣東佛山剪紙廣東佛山剪紙歷史悠久,源於宋代,盛於明清時期。從明代起佛山剪紙已有專門行業大量生產,產品銷往省內及中南、西南各省,並遠銷南洋各國。 佛山剪紙按其製作原料和方法分別有銅襯、紙襯、銅寫、銀寫、木刻套印、銅鑿、純色等大類。其利用當地特產的銅箔銀箔,用剪、刻、鑿等技法,套襯各種色紙和繪印上各種圖案,形成色彩強烈、金碧輝煌,富有南方特色的剪紙。佛山剪紙既有纖巧秀逸、又有渾厚蒼勁的表現手法,按使用的需要而選材施藝。福建民間剪紙福建各地的剪紙都有不同的特點。山區的南平、華安等地以刻畫以山禽家畜的作品較多,表現較為粗壯有力、淳厚朴實;沿海的閩南、漳浦一些帶則屢見水產動物入畫,風格細致造型生動;莆田、仙游一帶以禮品花為主,傾向於華麗纖巧的意味。江浙派代表為江蘇揚州剪紙和浙江民間剪紙。江蘇揚州剪紙江浙派剪紙——揚州剪紙《四季花》百般變化剪出來 揚州是我國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揚州剪紙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隋煬帝三下揚州,廣築離宮別館,恣意游樂。每到冬天,園苑中花樹凋零,池水結冰,隋煬帝游興不減,令宮女們仿照民間剪紙,用彩錦剪為花葉,點綴枝條,掛於樹上,同時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去掉池中冰塊,逐一布置水上,如同春夏之交的艷麗景色,讓人賞心悅目。唐代,揚州已有剪紙迎春的風俗。立春之日,民間剪紙為花,又剪為春蝶、春錢、春勝,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相觀以為樂。剪紙還有一些特別用途,民間剪紙人、紙馬及紙錢等,用來祭奠鬼神。大詩人杜甫寫有「暖湯濯我足,剪紙招吾魂」詩句,即謂此用途。浙江民間剪紙《武林梵志》載五代時「吳越踐王於行吉之日……城外百戶,不張懸錦緞,皆用彩紙剪人馬以代」,描繪了吳越故地上曾出現的一個宏大剪紙景觀。 民間剪紙傳統在鄉土之中延續傳承經久不衰。至1953年以前,調查者曾記述:「浙江省的窗花剪紙各地都有,以金華地區永康、浦江、磐安,溫州地區的樂清、平陽 平陽太平鈿剪紙點染刻紙作品等地較多,風格各有不同,用途亦各異。」北方派代表為山西剪紙、蔚縣剪紙、陝西民間剪紙、磁性剪紙和山東民間剪紙。山西剪紙民間剪紙在山西是一種很普遍的群眾藝術,那些年過半百的老大娘和純朴俊秀的姑娘,常常藉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彎曲自然、運轉靈活地在紙上鏤空剪刻成花樣,裝點著自己的生活。新春之際,當你走進晉西北的村落院戶,看到遠處黃色的土丘,眼前灰色的窯洞,似乎覺得這里的顏色太單調了些。但是,你再看看窗戶上,那色彩紛呈的窗花和各色圖案,那迎風飄動的門箋,那碗櫥、糧囤、畜欄等處寓意吉祥的各色紙花,你定會由衷發出贊嘆,彷彿感受到了濃郁的生活氣息。是的,剪紙就是這樣一種紮根民眾之間,與人民生活緊密關聯,為千家萬戶增色添喜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在舊時的農村裡,人們常常把剪紙技藝高低作為品評媳婦靈巧或笨拙的標志,農村婦女自然成了剪紙工藝的民俗傳承人。 剪紙是民俗活動的重要一項,而豐富的民俗事象,則為剪紙提供了自由馳騁的創作的廣闊天地。民間剪紙與各地風俗習慣密切結合,蘊含著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質,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舉凡歲時節令、居住、服飾、誕生成年、婚葬、壽筵,都在剪紙中得到了反映。 以歲時節令為例。正月初一家家掛春幡、貼窗花,一派喜慶氣氛。正月十五鬧花燈,燈上要貼剪紙,更加絢麗引人。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擺放剪紙,表達懷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貼「五毒」,以之避疫。七月七日乞巧節,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樣、賽智慧。九月九重陽節,剪刻重陽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一日寒農節,晉北地區用五色紙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在門前或墳地焚燒,寄託生者對亡人的哀思。 再從紅白喜事來看。結婚時,大門兩邊要貼上大紅雙喜字,晉南一帶還要在陪送的嫁妝上用《魚兒撲蓮》、《麒麟送子》、《鴛鴦戲水》等大型剪紙覆蓋,作為裝點。枕頭、手帕上的綉花,也是以剪紙為底樣綉成的。送殯儀仗中的紙幡、搖錢樹、金山銀山,轎車大馬,都是用紙剪刻糊制的。這些極普通的剪紙作品,雖不象珍珠翡翠那樣華貴輝煌,卻牽連著每個人的心靈,伴隨著千家萬戶的生活,具有牽心動魄的藝術魅力。廣靈剪紙「廣靈窗花」以造型寫實、刻制精巧,色彩艷麗而著稱。它的原料是一種單一的雪白宣紙,工具是幾把刀刃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程序是先用刀刻出剪紙成品,再點染著色。民間巧匠非常講究刀工刻法和著色技藝,他們以簡單的工具,採取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辦法,在短短幾分鍾內就能龍飛鳳舞地刻制出許多成品。著色時用上好白酒調色,調配較深的顏色可加少量白礬,這樣既能使塗上的顏色鮮艷水靈,又能保證剪紙存放較長時間。廣靈剪紙以其精湛的技藝贏得了聲譽,現已銷行到法國、美國、日本、波蘭等國,成為海外友人珍愛的藝術品。晉城剪紙以磁性剪紙為代表,在全國獨樹一幟。磁性剪紙 (MAGNETIC PAPER-CUT) 磁性剪紙可以靠自身的磁性吸附到磁性相框、磁性畫軸、磁性書寫板上,也可吸附到冰箱、防盜門、汽車、文件櫃、文具盒等鐵制物體上。噴少許水或洗潔凈也可貼附在玻璃或其它光滑表面上去。 磁性剪紙能夠更充分地體現剪紙的透雕特點和剪紙的透空效果。 磁性剪紙是對剪紙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磁性剪紙對剪紙的貢獻體現在:一、磁性剪紙擴大了剪紙的市場;二、磁性剪紙豐富了剪紙理論;三、磁性剪紙增強了剪紙的藝術表現力,藝術創作技法上有創新,藝術表現手法更加多樣化。 磁性剪紙的發展歷程: 磁性剪紙——虎2007年10月,磁性剪紙專利奪得了中央電視台《我愛發明》大賽的新金點子獎。《我愛發明》大賽在央視的決賽項目來自於海內外報名的近3000項專利,經過中國資產評估協會、中國發明協會等有關部門專家學者的嚴格評審,參加在央視決賽的有42個項目。磁性剪紙項目因為其市場大、社會效益好及其良好的不可替代性等方面的優勢,最終奪得央視《我愛發明》大賽首個新金點子獎,新金點子獎也是本次大賽的最高獎。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磁性剪紙作為山西省文化廳選出的項目在奧林匹克公園中國故事山西小屋展示,受到世界各地友人的喜愛,並獲得了北京奧組委和文化部授予的榮譽證書。 2009年11月,磁性剪紙團隊榮獲浙江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最高獎——「雙十佳職業規劃之星」。 據統計, 這次 以「勵志、成才、就業、創業」為主題的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共有85所高校參賽,報名大學生近4.5萬名,上傳作品近2.5萬份。經過層層選拔和嚴格篩選,全省85所高校共推選出300餘件作品進入省級決賽。河北蔚縣剪紙河北蔚縣剪紙,據史書記載,蔚縣剪紙始於清朝道光年間,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蔚縣人一般把剪紙稱為"窗花"。以窗花見長,「天皮亮」可說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雲母薄片上繪圖著色進行裝飾。早期當地還盛行供花鞋、荷包、枕頭上刺綉用的「花樣」。後來河北武強縣的木版水印窗花傳入,吸取其色彩特點,仿「天皮亮」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縣剪紙的獨特風格。蔚縣剪紙以「陰刻」和「色彩點染」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說。代表人物是王老賞(1890—1951)。蔚縣剪紙的題材,多取自戲曲人物,也有花草魚蟲、飛禽走獸等吉祥形象。 蔚縣剪紙源於明代,是一種風格獨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民間藝術,其製作工藝在全國眾多剪紙中獨樹一幟,這種剪紙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紙為原料,拿小巧銳利的雕刀刻制,再點染明快絢麗的色彩而成,其基本製作工藝為:設計造型——薰樣——雕刻——染色。 蔚縣剪紙是全國唯一的一種以陰刻為主的點彩剪紙,素以刀工精細,色彩濃艷而馳名,所謂「陽刻見刀,陰刻見色,應物造型,隨類施彩」而成。蔚縣剪紙當地俗稱「窗花」,大部分出自世世代代不知名的農民藝術家之手,種類有戲曲人物,鳥蟲魚獸,還有對農村現實生活的描繪等,這些作品構圖飽滿,造型生動,色彩璀璨,渾厚中有細膩,纖巧里顯純朴,把它貼在紙窗上,透過戶外陽光的照射,分外玲瓏剔透,五彩繽紛,顯得特別的鮮靈活脫,別具著一種歡快,明朗,清新的情趣。 蔚縣剪紙題材廣泛,意寓深長,生活氣息濃郁。無論是反映人們對吉祥幸福的祁納還是來源於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及人物;無論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風情的再現,還是用於四時節令、婚壽禮儀等慶典,都體現了民間藝人高超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加上疏密有致的造型設計、細致入 微的精湛刀工、絢麗鮮艷的獨特點染,每一件作品都十分生動、有味、耐看。百幅戲劇臉譜,剪紙掛歷,台歷,金箔剪紙等多種產品,進一步提高了蔚縣剪紙的觀賞性,收藏性和實用性,使蔚縣剪紙這門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更加燦爛,輝煌。產品暢銷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受國內外客戶的喜愛。 於2010年8月1日在蔚縣舉辦中國第一屆剪紙藝術節,取得巨大成就。陝西民間剪紙陝西從南到北,特別是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處都能見到紅紅綠綠的剪紙。那古拙的造型,粗獷的風格,有趣的寓意,多樣的形式,精湛的技藝,在陝西,在全國的民間美術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陝西剪紙,專家們稱之為「活化石」,因為它較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民族古老的造型紋樣,如魚身人面,獅身人首,以及與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與漢畫像所相似的「牛耕圖」等。傳承了中華民族陰陽哲學思想與生殖繁衍崇拜的觀念。如陝北剪紙中的「鷹踏兔」、「蛇盤兔」、「鷺鷥銜魚」、「魚戲蓮」、「蛙、鹿、魚、鳥」等。 陝西自古是中華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傳說中的黃帝就葬於陝西境內的共同陵橋山,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都發現了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周秦漢唐等13朝都在陝西建都,留下了豐厚的民俗文化遺產。 陝西剪紙,這一民間藝術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全國各地不同風格和特色的剪紙藝術中,古老而純朴的陝西剪紙以它特有的魅力,為人們所喜愛。陝西剪紙主要形式有窗窯頂花、炕圍花、門畫、掛簾、枕花、桌裙花、鞋花、結婚雙喜花、衣物佩飾花、神龕貼花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窗花最為普遍。每逢春節,不論那裡的農村,給窗子糊上潔白的紙,貼上紅紙剪成的窗花,喜慶新年。陝西的窗花在表現內容上,一種是繼承傳統,一種是貼近生活,近距離反映現實。有人物活動、花鳥魚蟲、飛禽走獸、民間故事傳說等。造型嚴謹,民間風味十足。陝西剪紙大都出自農家婦女之手,以淳樸、粗獷、簡煉、明朗為特點。她們創作的剪紙飽含著濃郁的泥土氣息和強烈的感情色彩,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具有古樸的民風。他們一方面受民間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對生活進行仔細入微的觀察和理解,凝聚著普通勞動人民的智慧,心到手到,並通過大膽豐富的想像,用剪紙來表達自己 對生活的感受和對美的理解。 在陝西剪紙藝術中,首推陝北民間剪紙。這一地區由於近百年來交通閉塞,地處偏 僻,外來文化較難傳入,古代的文化、藝術卻被農家婦女承襲下來,代代相傳。如一些剪紙繼承漢代畫像石風格,外輪廓極其簡練、飽滿。生動,想像力豐富。如農家春節門上貼的《瓜子娃娃》的四肢用紙剪出,頭用瓜子代替。由於作者都是農民,面廣人多,年齡相異,所以剪紙的題材豐富多彩。蔬菜花木、放牧紡織、婚喪嫁娶、民間傳說等是老年作者表現的對象。關中剪紙以其造型優美,細致逼真而深受人們的喜愛。陝南剪紙人數較少,以其誇張中帶精巧、細致中藏真情的特點。 剪紙是婦女們創造的文化,在陝北曾有「找媳婦,要巧的」的習俗,給娃找媳婦,「不問人瞎好,先看手兒巧」,手兒巧就是看剪紙綉花。有「一看窗子二看簾」的說法,看窗子,是看剪的窗花,看門簾是看綉花的本事。人們普遍認為,剪花好的女子肯定聰明,以後生下的娃娃自然也是聰明的。而今陝北農村,誰會剪花,仍被全村人所敬重。每到臘月天婆姨女子們在一起相互學著剪花,有好樣子出來,爭相替樣。正月婦女們相互串門看誰的窗花好,看誰手最巧。 陝西剪紙形式多樣,一是單色剪紙,二是色紙拼貼剪紙,三是點彩剪紙,四是滲染剪紙,五是紙塑窗花,六是剪紙熏樣。 陝北以單色剪紙為主,造型簡潔質朴、注重誇張變形,傳承著古老的審美情趣和造型觀念。在內容上多以動物花草為主。據說孔聖人教化天下,唯獨遺漏了陝北,於是陝北人的性情不像關中人那麼中庸,所以創造性極強,喜怒哀樂表現的淋漓痛快,所以個性極強。在陝北的靖邊、安邊、定邊,人們稱三邊剪紙,剪紙變成了另一種風格,纖細入微,小巧玲瓏,小中見大,刻畫精到。打出的「樂樂」細如針尖,剪出的線細如發絲,既不同延安綏,剪紙粗獷,又不同江南的工巧、寫實。據考證,三邊原是邊關重鎮,朝廷常派南方將領在此地鎮守,他們帶著家眷在這里生活,也帶來了水鄉的民間文化,與當地古拙的民間藝術待以結合,產生了獨特的三邊剪紙。 差距地區因為經濟基礎較好,剪紙的形式變得多樣起來,單色、點彩、拼貼、紙塑等多種形式相互運用,內容上以戲曲人物為主,花鳥動物中常常加進象徵文化符號的琴棋書畫,八寶等,有濃烈的中原文化特徵。庫淑蘭是旬邑縣民間拼貼剪紙的高手,今年八十多歲,陝西省文化廳命名的剪紙藝術大師。她把拼貼剪紙發展到極致,使專家學者驚嘆不已,台灣漢聲為庫淑蘭出版了大型專輯畫冊。中央電視台、陝西電視台拍攝專題片進行報導。合陽縣羅占花老人創作的紙塑剪紙,人物的造型采自於戲劇,把戲劇人物的一招一式刻畫的栩栩如生。渭北的單色剪紙受其皮影造型的影響,而西府的單色剪紙受木板年畫影響,可以看出中原文化深厚的底蘊。陝西圖片(6張)山東民間剪紙北方派——山東剪紙山東民間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渤海灣區域粗獷豪放的風格,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一脈相承。一類則是更有特點的山東膠東沿海地區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精巧型剪紙,它似乎與山東漢代畫像石細微繁縟的風格一脈相承,以其花樣密集的裝飾手段,使單純爽快的外型更飽滿豐富。 山東膠東稱手巧的女子為「伎倆人」,「伎倆人」不管出在哪個村,都是人們引以為榮的事。她們的花樣子常常用煙火熏在土紙上到處流傳,成為遠近鄉村剪花的樣子。剪紙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戶。膠東的窗戶多是細長條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貼一些小的花,婦女們開發自己的創意,運用化整為零的方法把大的構圖分割成條形剪出,再貼到窗上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畫面。這種稱為「窗越」的剪紙一般貼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懸掛在窗前會活動的「斗雞花」等,構成了系列性的「欞間文化」。與節慶的居室布置相適應,剪紙還用於牆圍及天頂仰棚的裝飾,以及器皿的貼花。 其中,山東高密一帶流傳的剪紙,從農舍的門窗、棚頂到箱櫃、衣櫥都有剪紙裝飾。製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鋸齒紋和挺拔的線條相結合來構成形象。其中以被稱為高密的剪紙「女狀元」的齊秀花最為出名,這位普普通通的農家女,卻用一把小小剪刀,在一張張紅紙上剪裁出自己多彩的人生。潮陽剪紙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潮陽剪紙是民間藝術的一枝奇葩,不僅有中原文化的古樸,也有南方海洋文化的秀麗靈動。其原生態的傳統民間裝飾圖文、純手工的製作使其深受贊譽,曾被西安美院教授程征稱作在中國剪紙中藝術造詣到達「珠穆朗瑪峰水平」。 一、 潮陽剪紙的起源 如果說,北方的剪紙起源是為避邪鎮惡,那麼潮陽剪紙的起源則是為祈福和美化。因而潮陽剪紙在潮陽民俗活動中具有很高的實用性。潮陽因歲時節日的各種活動,世代沿襲相傳蔚然為俗,過新年,鬧元宵,清明節,端午節,七巧節,中秋節等,這些歲時節日或紀念,或祭祀,或企求,或祝福所形成的民俗蘊義,是潮汕民俗語的一大特色。潮陽位處海濱,這里的人們非常崇尚大自然,因而潮陽一年之中的時年節日,紀念祖先,游神賽會,都熱烈而隆重,是一種凝聚民心力量又集中鄉土民俗文化的活動,潮陽剪紙則是依附於各種民俗活動的藝術形式。 各種民俗活動中,通常都要用三牲、五畜、五果、齋菜等供品、粿品,而各種供品因其用途及意義,各種剪紙也因內容不同而相應產生。如葷類的有雞花,鴨花、雞蛋花、豬肉花、魚花、豬肝花、豬頭花、豬腿花、還有水族類的墨斗花、龍蝦花、蜜花等,水族類剪紙是潮陽剪紙獨特的形式和內容之一;素類的有香蕉花、蘋果花、梨花、鳳梨花、姜暮花、豆心花等;各種齋菜如香菇、針菜、木耳、腐枝、花生仁等各自有相應內容的齋菜花。各式各樣的粿品又各有不同形式的粿花,其它裝飾供品上有各種飾花及各種戲劇人物、八仙、傳奇性人物的人物剪紙。用得最廣泛最普遍的是豬肉花,雞花,其次是魚花、鴨花。潮陽剪紙中的雞花、豬肉花及魚花在不同的用途上所採用的裝飾紋樣也因為內容而各自不相同。如用於一般時節,則多用「壽」、「福」等字,如用於婚慶,則多用「喜」或「雙喜」等字樣,配以雙飛蝴蝶,象徵雙喜雙福,喜氣祥瑞,或四朵蓮花,寓意「喜事連連」,周邊配飾各種回形紋、方勝紋、吉祥紋、歡慶紋等紋樣。各鄉各里、各家各戶的圖案各自不同,民谷活動中的剪紙又有競賽方面的意義存在,剪紙質量的檔次和精美的程度同時暗示或衡量著潮陽女子的才藝方面的層次及道德品位,這也就成了相互提高和代代相傳的主要因素。也因為它們的各自不同,各成風格,又構成潮陽地區總體的一大剪紙風格。潮陽剪紙的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人物、動物、團花、飾品四大類。 二、 潮陽剪紙的題材及內容 潮陽地處南隅一疆,山清水秀,人民淳樸善良卻不泛心靈手巧。由於潮陽剪紙起源於祭祀、婚娶等民俗活動,因而人們在對生活所寄託的美化願望也就藉助剪紙的形式表達於其中。盼望風調雨順、豐衣足食、子孫連綿、延年益壽等。因而福、壽、喜就成了剪紙藝術經久不衰的主調。潮陽剪紙在題材的表現上比較廣泛,表現天地恢宏,上至天上的神仙、瑞龍、祥雲、飛鳥等,下至地面的人物、走獸、植物、日常物品等,凡能寄託人們美好願望和體現人們追求的意象和物象,大多被攝入剪紙藝人的視野而成為「吉祥」化了的剪刀下的藝術品。歷代剪紙藝人根據自己靈秀的悟性,用比喻、諧意、隱喻來寓意於剪紙的表達方法,含蓄而優美,可謂一種創造發明,既寄託人們心中來自生活的感受、熱愛生活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讓欣賞的人們得到一定啟示,讓人們的理想開闊奔放、豐富、升華,它是一種既情趣又質朴,浪漫而高雅的創作方法。如發音相近。諧音的「福」與「蝠」,「鹿」與「祿」和「六」。「鶴」與「合」,「綬」與「壽」,「雞」與「吉」,「魚」與「余」,「蜂」與「封」,「猴」與「侯」,「羊」與「祥」,「蝴蝶」與「福疊」。這些運用諧音、寓意的象徵手法使動物和花果組合成圖案就有了吉祥的含義。在歌頌生命和繁衍方面,剪紙圖案中經常運用石榴,蓮花,香櫞等圖形,每一圖案的剪紙作品都包含著深刻的內涵,每件人物作品在誇張變形、概括及提煉裡面,都包含著一個優美的民間故事,可謂「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三、 潮陽剪紙的風格和特點 潮陽剪紙的圖紋,經過千百年的歷史及文化的積淀,形成一種獨特的地方風格。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原文化流傳到潮汕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潮陽剪紙圖案中除保留著中原文化意義的裝飾圖紋外,還揉進本地具有的裝飾圖紋,一種潮陽本鄉本土的地方特色的裝飾圖紋,一代代民間剪紙藝人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或感悟擴展延伸到創作設計中,形成特定的潮陽剪紙的藝術風格。 潮陽剪紙的構圖以散點透視為基礎,在特定的紋樣輪廓內採用「花中套花」的手法,圍繞主題,運用諧音寓意的字樣作組合元素,周圍布滿祥花瑞草紋樣,和諧地構成完整圖案,虛實得體,疏密有致,嚴整中見靈巧,纖細柔媚卻羅列有序,無論是方形、長形或不規則形體,其構圖都飽滿充實,嚴謹而舒朗的畫面,讓人感覺豐富且有變化。 潮陽剪紙是通過刀趣紙味的剪紙形式的造型特徵和裝飾效果,在採用「陰剪」和「陽剪」相結合的形式上,表現出不同造型在形體上的虛實和遞轉,「陰剪」剛強有力,線線相斷,此面為主;「陽剪」纖細宛轉,線線相連,以線為主。「鋸齒形」和「月牙形」在剪紙的運用上更是盡顯風采。潮陽剪紙通常以陽剪為主,陽剪則以線為主,線線相扣,細如發絲,在點、線、弧、圓的有機結合,使圖案清新雅緻,剔透玲瓏,纖柔秀逸,精妙而純真,配以少量的陰剪則使畫面粗細相生,柔中帶剛,增強表現力。潮陽剪紙之所以精細,是和剪紙特製的工具和精良的剪工技術分不開的,一張普通的紙,通過作者靈巧多變的剪刀工夫一絲不苟地「蠶食」,就變成一幅精美的藝術剪紙作品,正是「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 潮陽剪紙中的戲劇人物,造型簡練誇張,神態生動有趣,輪廓分明,少有浮飾,線條纖細流暢,卻帶拙稚的野味,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在比指甲還小的面積上,五官俱全,表情生動,幾乎稱得上「微剪」的境界。因而潮陽剪紙在剪紙類中,無論從構圖造型還是剪工技巧,都被贊為高水平。河北阜城剪紙河北省阜城剪紙源於崔廟鎮陳集村,目前已輻射到周邊碼頭鎮、古城等幾個城鎮,至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隨著技術的創新,阜城剪紙技術除了傳統的手工剪紙加工製作之外,還形成了專業性機器規模化生產,極大的降低了剪紙的手工成本,提高了剪紙的生產效率;其代表的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年俗剪喜字剪紙、福字剪紙等產品已風靡大江南北;阜城剪紙線條流暢、形象鮮明、藝術風格獨特,保持了中國畫的寫意、工筆等諸多形式,剪紙的選料主要有絲綢、布匹、絹紙、宣紙等。即可手工剪,也可機器規模化生產,同時還可進行裝裱設計,滿足了從低到高不同層次的市場需求,目前,剪紙已經成為阜城的一項獨特的產業,從業人員近萬人,年純收入8000多萬元,產品遠銷美國、新加坡、韓國等28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