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佛家經典禪語靜心圖片
佛家經典禪語靜心圖片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為至,福已遠離。佛家經典禪語靜心圖片送給你們,希望你們喜歡。
佛家經典禪語靜心精選1. 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們痛苦的人還要多。
2.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3. 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一切。
4. 當你的錯誤顯露時,可不要發脾氣,別以為任性或吵鬧,可以隱藏或克服你的缺點。
5. 心是最大的騙子,別人能騙你一時,而它卻會騙你一輩子。
6. 剎那便是永恆。
7. 我們確實有如是的優點,但也要隱藏幾分,這個叫做涵養。
8. 有時候我們要冷靜問問自已,我們在追求什麼?我們活著為了什麼?
9. 恐懼不會產生智慧,只有恬靜的心境才會盛開智慧的蓮花。私慾使人患得患失,私慾使人身不由己。
10. 別人講我們不好,不用生氣. 難過。說我們好也不用高興,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壞,就看你會不會用?
11. 一僧得意的對獨園和尚說:心. 佛. 眾生皆空,無悟. 無施. 無受。獨園打了僧一下,僧大怒,獨園:一切皆空,哪來如此大火?
12.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家經典禪語靜心欣賞1. 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心中留下空間,以便迴旋。
2. 禪師講經:小魚被熊捕到,求其放生,並稱幾年後自動送上門,熊說它不會為大而無望的機會拋掉既得利益。人真切地過著現在才是擁有人生
3. 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遠離了你至親的好友,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4.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5. 苦海無涯,回頭是岸。
6.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7. 別人可以違背因果,別人可以害我們,打我們,毀謗我們。可是我們不能因此而憎恨別人,為什麼?我們一定要保有一顆完整的本性和一顆清凈的心。
8. 了解永恆真理的人,就不會為任何的生離死別而哀傷悲泣,因為生離死別是必然的。
9. 你目前所擁有的都將隨著你的死亡而成為他人的,那為何不現在就布施給真正需要的人呢?
10.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11. 你要感謝告訴你缺點的人。
12. 因果不曾虧欠過我們什麼,所以請不要抱怨。
13. 人不是壞的,只是習氣罷了,每個人都有習氣,只是深淺不同罷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諒的就原諒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壞人。
14. 內心充滿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語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15. 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16. 逆境是成長必經的過程,能勇於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會日漸的茁壯。
17. 布袋和尚: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睹人青眼少,問路白雲頭。
18. 你認命比抱怨還要好,對於不可改變的事實,你除了認命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佛家經典禪語靜心1. 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物也。
2. 修行不僅要有誠心,更要有恆心,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時刻如是,平時不要講那麼多話,舌尖頂上顎,有口水時咽下,那是甘露水。
3. 如果你能夠平平安安的渡過一天,那就是一種福氣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經見不到明天的太陽,多少人在今天已經成了殘廢,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家破人亡。
4. 學佛不是對死亡的一種寄託,而是當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5. 鄰里團結,家庭美滿,職業安定,環境優美,這是眾生應求的幸福。能慷慨地施捨,能誠心地服務,無怨無悔,這是最大的幸福。
6. 禪有四行:有求皆苦,無求乃樂,打破執著,是“無所求行”,讓自己從苦海解脫出來,用法凈之理作指導,是“稱法行”.
7. 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
8. 當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欺騙得了你。
9. 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之中。
10.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心頭掛,便是人間好時節。”這是宋朝無門慧開的作品,意即“平常心是道”.
11. 禪師講經:大鳥怕小鳥從窩里掉下來,每天都把窩移低一點,災難也因此發生,人們把小鳥都捉走了。過度的溺愛是害不是愛。
12. 在你貧窮的時候,那你就用身體去布施,譬如說掃地. 灑水. 搬東西等,這也是一種布施。
13. 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煩惱. 憂慮. 分別和執著心通通放下。
14. 與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實,你不如去接受它。
15. 多講點笑話,以幽默的態度處事,這樣子日子會好過一點。
16. 如果你自己明明對,別人硬說你不對,你也要向人懺悔,修行就是修這些。你什麼事都能忍下來,才會進步。就是明明是你對,你也要向他人求懺悔,那就是修行了。
17. 問:心是什麼?答:心是無形無相的我,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可以周遍宇宙。
18. 你希望掌握永恆,那你必須控制現在。
19.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20. 一匹驢,吃再好的草,也不會成為一匹俊馬。用執著和分別心去修行,再大的精進,也不會成佛。
;『貳』 誰有惡佛的圖片(超大或高清)
個人同意 小謝5715 的觀點
不是惡佛,是佛的憤怒像
或可以教化部分慈悲馴服不了的眾生等()
殊途同歸
不要執著
你想看圖片,可以網路圖片看看,
但是一定要明白,這是佛菩薩顯的方便,不要以不好的心來看
世人就是執著於相,表面,所以佛菩薩幻化出來,方便教化眾生的,
表面做著和眾生一樣的事,心裡卻沒有眾生的慾望,煩惱,執著。。。
希望你在佛學的路上前進哦,不要走歪了
個人觀點,請批評指正
『叄』 財神爺手機壁紙高清豎屏,用財神圖做手機屏保好嗎
提起財神爺手機壁紙豎屏,大家都知道,有人問用財神圖做手機屏保好嗎,另外,還有人想問能用財神老爺做手機壁紙嗎,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可以把財神爺手機壁紙帶著去上廁所嗎?下面就一起來看看用財神圖做手機屏保好嗎,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財神爺手機壁紙豎屏
1、財神爺手機壁紙豎屏:用財神圖做手機屏保好嗎
喜歡就好
喜歡就好很好
2、財神爺手機壁紙豎屏:能用財神老爺做手機壁紙嗎
當然可以,圖個吉利呀,每天看到財神爺,心情也好了不少,對吧
3、財神爺手機壁紙豎屏:可以把財神爺手機壁紙帶著去上廁所嗎?
你可以把財神爺手機壁紙帶著去上廁所。手機上的財神爺壁紙只是一張壁紙而己,不代表什麼,手機上貼財神爺也不會真的讓你發財,你喜歡帶去哪裡就去哪裡。財神一說只是人們為了安慰自己搞的一套的說法,不會對你的生活有什麼影響的。
可以把財神爺手機壁紙帶著去上廁所嗎?
4、肖戰意外曝光手機壁紙還是財神爺,你平時喜歡用什麼類型的壁紙?
肖戰意外曝光手機壁紙還是財神爺,我平常是喜歡一些風景,或者插畫之類的,這樣的手機壁紙。現在每個大學生幾乎都是人人一部手機,而且我們可以在平常的聊天和中都可以看到手機上的壁紙,各式各樣的,有風景的,也有人物插畫,也有類似之類的賽車游戲之類的漫畫人物都有相似的壁紙,供我們去選擇,然而如果說是可以把財神爺放到壁紙上,這個創意是非常好的,因為我覺得凡是這類的人都是比較可愛的,每天都在想著如何去掙大錢,然後發大財,雖然說是年齡尚小,但是有著一個這樣好的積極,的心我覺得是非常有必要的,還有就是也手機壁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鼓勵,或者是一種題型,假如一個人的手機壁紙設置的是,學習之類的壁紙,所以他們都會時刻提醒著我們自己學習,然後是我們的學習,自己成績提高,第二個就是如果是風景之類的壁紙的話,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去遠處走一走,或者是個小目標,出去看一看,然後拍一些好看的風景,遺落新在路上就好了,再就是財神到手機壁紙,我覺得這個就是時刻提醒自己不斷學習,和如何賺錢?這兩個作為基礎所以,這樣是很好的。這個如果說是對我來說,手機壁紙就是風景之類的,因為我覺得大自然的分別是最重要的是最美麗的,所以有時間可以去大自然去親身的去感受一下,因為巧奪天工,所以啊,買上一個剛入門級別的相機,然後帶著自己心愛的人可以去各個地方旅遊,然後拍下許多好看的照片,這就是我想做的,這樣的生活相信大家是很樂意去看的,所以時刻提醒我們自己。
5、財神爺手機壁紙豎屏:財神爺圖片
財神爺:
6、財神爺手機壁紙豎屏:財神鎖屏壁紙可以自定義?
的確可以自定義了,我最近玩的超開心我從給你復制一段吧:
財神鎖屏APP,集美圖、聚財、創意、娛樂為一體的鎖屏應用,將在聚寶盆功能區開拓本地上傳專區(用戶自定義功能),用戶可在鎖屏界面實現美圖、臉萌等同等炫耀功能,財神鎖屏聚寶盆「本地上傳」壁紙區將把的位置的自我展示給自己,自我定義,滿足90後對炫耀性人格對自我展示的剛性需求!
(1)聚寶盆主界面之「更多」功能進入「我的壁紙」和「本地上傳」模塊,「我的壁紙」版塊設計批量預覽應用和刪除、單張預覽應用和刪除功能;並且在批量處理時,用戶最多隻能選擇和設置10張;
(2)「本地上傳」功能,可以調用相機和本地相冊,可以實現「裁剪」「優化」「增強」「」「時鍾位置」等圖片二次處理DIY功能;給你一個展示完美自我的。
(3)用戶分享,自我定義的壁紙可以分享至「圖片審核」空間,審核後發布。也可以向好友分享,調用「APP分享頁面」讓大家都看到你的最美動態;
以上就是與用財神圖做手機屏保好嗎相關內容,是關於用財神圖做手機屏保好分享。看完財神爺手機壁紙豎屏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肆』 抖音上一筆畫佛圖片是什麼
抖音上一筆含吵雹畫佛圖片通常指的是「一筆畫佛祖」,碰氏它是一種中國傳統的圖案,用一筆畫出佛祖的形談帆象,表達對佛祖的尊敬之情。一筆畫佛祖圖案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把佛祖用一筆畫出來,另一種是把佛祖用一筆連線繪制出來。
『伍』 禪意茶道人物意境圖片欣賞(2)
禪意茶道的理念 1.天人合一
中國茶道吸收了儒、道思想精華。道家的學說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2.道法自然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為美,以朴實為美,動則行雲流水,靜如山嶽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自自然,任由心性,絕無造作。
3.尊人貴生
中國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常見於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於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托 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才合一”。貴生是指注重茶的保健養生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
4.坐忘
“坐忘”是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視為“四諦”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私不留、一塵不染,一妄不存”的空靈境界呢?道家也為茶道提供了入靜的法門,這稱之為“坐忘”, 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聰明。
5.無幾
道家所說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並非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無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
禪與茶道的歷史
西漢公元前52年,吳理真在四川蒙頂山種下七株茶樹開創了世界上人工 種植 茶葉的先河,吳理真因此被敬為茶祖。公元前4年,佛教傳入中國後,吳理真在蒙頂山脫發修行,亦佛亦茶,首創“佛茶一家”,被尊稱為甘露禪師。唐代人封演在《封氏見聞錄》中記錄北宗禪習茶的情景“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 飲茶 。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
唐人陸羽被世人尊稱為茶聖,寺院出身,三歲時就[4]被禪師收養,從小練得一手採制、煮茶的高超技藝。他撰寫的《茶經》記述了茶的歷史、種植、加工以及茶具、品茶習俗等。
唐代南禪宗系統禪僧也注重飲茶。唐末五代,河北趙州禪師以“吃茶去”的機鋒接引弟子。據《景德傳燈錄》卷十記載,趙州問新到僧:“曾到此間么?”僧答:“曾到”。趙州曰:“吃茶去。”又問僧,僧答:“不曾到”。趙州曰:“吃茶去”。這就是禪宗歷史上著名的“趙州吃茶去”公案。
宋代著名禪師圓悟克勤,在湖南夾山著就禪宗第一書《碧岩錄》並悟出禪茶一味之道。曾手書“茶禪一味”四字,將其饋贈參學的日本弟子榮西。至今圓悟手書原跡仍被 收藏 在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禪一味”的說法。唐宋禪寺中專門設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在諸寮舍司煎點茶的設有專門的職位,稱為“茶頭”。叢林規則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靈前供茶;新住持晉山,也有點茶、點湯儀式;甚至還有專門以茶湯開筵的,美名其曰“茶湯會”。
日本禪寺的庭院也有“茶亭”、“茶寮 ”茶亭建築雅緻,環境清幽,是我國禪寺“茶堂”“茶寮”在日本的發展。可以說中國品茶之風始於寺院,盛行於寺院,唐宋之後,品茶之風更盛。然後普及到文人、士大夫、皇宮貴族,直至廣泛的社會大眾。
禪與茶道的關系
相傳神農嘗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葯效。史傳記載,東晉僧人,已於廬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飲茶蘇(將茶與姜、桂、桔、棗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湯)助修。隨著華夏文明之發展,演至唐代,而茶 文化 興起。制茶法由唐餅茶、宋團茶、明葉茶、至清工夫茶;飲茶法從唐煮茶、宋點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葯用而飲用、而藝用、而禪用;由上層社會“雅玩”入俗為民間“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事。
茶滲透於文化生活而產生茶具、茶廠、茶行、茶室、茶館、茶經、茶書、茶詩、茶畫、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定親,以茶饋禮,以茶貿易,民情風俗,均與茶不可分離。茶文化為中國 傳統文化 的重要組成部分。
釋迦牟尼佛拈花示眾,迦葉微笑,遂有以心傳心之教外別傳,南北朝時由達摩傳來中國。 傳說 達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墮地而成茶樹,其事近誕,而其所寓禪茶不離生活之旨,則有甚深意義。嗣後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禪僧以茶當飯,資養清修,以茶饗客,廣結善緣,漸修頓悟,明心見性,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禪宗,演至唐代,而禪文化興起。禪滲透於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於語言歷史而有禪話、禪史、語錄、燈錄;於文學藝術而有禪文、禪詩、禪樂、禪畫;於建築工藝而有禪寺、禪塔、禪室、禪具;於學術思想而有禪理、禪學、禪道、禪風。禪是中國佛教的特質之一,禪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茶一禪,兩種文化,有同有別,非一非異。一物一心,兩種法數,有相無相,不即不離。茶文化與禪文化同興於唐,其使茶由飲而藝而道,融茶禪一味者,則始自唐代禪僧撫養、禪寺成長之茶聖陸羽。其所著《茶經》,開演一代茶藝新風。佛教禪寺多在高山叢林,得天獨厚,雲里霧里,極宜茶樹生長。農禪並重為佛教優良傳統。禪僧務農,大都植樹造林,種地栽茶。制茶飲茶,相沿成習。許多名茶,最初皆出於禪僧之手。如佛茶、鐵觀音,即禪僧所命名。其於茶之種植、采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創造。中國佛教不僅開創了自身特有的禪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國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禪融為一體而成為中國的茶禪文化。茶不僅為助修之資、養生之術,而且成為悟禪之機,顯道表法之具。蓋水為天下至清之物,茶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與禪家之淡泊自然、遠離執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飲,甘露潤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禪文化之潛移默化,其增益於世道人心者多矣。
中國茶禪文化傳入日本,於是而有日本之“茶道”;傳入英國,於是而有倫敦“午後茶”;傳至歐美,竟有所謂“基督禪”者。茶禪文化影響世界文明,實深廣遠。茶禪是文化之縮影,“一沙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可見各國不同文化之內涵與時代精神。茶禪又是文化之泉源,儒家以茶規范儀禮道德;佛家以茶思惟悟道;藝術家以茶書畫詩文;評鑒家以茶審美鑒賞。茶使人類精湛思想與完美藝術得以萌發創造。茶禪文化可以興、觀、群、怨,小至怡情養性、應對進退,大至國際往來、文化交流,誠目前改革開放、凈化人心、啟迪智慧之所必需,亦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之所當務。
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大德,生前素心淡泊,好茶樂道,觀世界文明發展之趣勢,感祖國茶禪文化之漸替,念我祖本師之慈懷,闡茶禪一味之真諦,爰倡茶禪學會,以期聯絡同道,致力於新中華的精神文明建設,弘揚茶禪文化於新時期,啟迪理想,護持道德,開發文化,綱維紀律,蓋亦為經濟建設中心添磚增瓦、搭橋鋪路之一助。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趙朴老希望廣大“茶人”與有志“茶文化”之士,能將已瀕湮沒的中國茶道,發掘整理,恢復繼承,發揚光大。中國茶禪學會遵循趙朴老的遺願,也正為此而努力。
茶禪文化是一個容量很大、范圍很廣、內容非常豐富的大文化圈。它並不局限於佛教文化,但它的主流確實是中國佛教的茶道。它由禪而興起,繼由禪而成熟,終因禪而成就。它雖然也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但它的脈絡卻由佛教茶道而一以貫之。
人體有色息心三大要素之分支,生活有飲食、呼吸、睡眠三大活動之需要(儒家謂為食息眠,道家謂為精氣神,佛家謂為色息心,藏密謂為脈氣明點,實質一也),法門即有如來禪、秘密禪、祖師禪三大體系之類別。禪定有種種分類,此種分類,是從色息心上分,色息心三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但修持有所側重。如來禪著重息法,斷惑證真,轉識成智;秘密禪著重色法,入我我入,即身成佛;祖師禪著重心法,明心見性,即心成佛。禪定亦因三大法系而展開。茶與佛家這三種禪定都結下不解之緣,賦予了茶禪文化極為豐富的內涵,使世俗間的飲茶活動逐步升華為佛門的茶道。
中國佛教最先推行的禪定大都是四禪八定的如來禪,如來禪是坐禪,講究安般守意的息法息道,與後來祖師禪的參禪、行住坐卧都是禪是不同的。坐禪需要靜慮專注,心一境性,而茶本具的“降火、提神、消食、解毒、不發”等等葯性葯效,其功用正好有助於攝心入定,所以茶與禪修結合,乃極自然而必然之事。坐禪用茶的最早記載,見於《晉書?藝術傳》:僧人單道開坐禪,晝夜不卧,“日服鎮守葯數丸,大如梧子,葯有松蜜薑桂茯苓之氣,時飲茶蘇一二升而已”。僧人坐禪修定,須持“過午不食”之齋戒,蓋由戒生定,由定證慧也。故叢林不作夕食,但許飲茶以助修。唐代茶道,多與佛教食法相關,稱為“吃茶飯”。唐用茶餅,故需煮飲,如煮飯然。叢林謂過午之後飲食為小葯,故茶又謂為茶湯,如葯湯然。所以趙州公案說“吃茶去”。
唐代寺院飲茶助修,逐漸普及,唐封演《封氏聞見錄》載:“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舉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從此可見由僧人坐禪飲茶助修以致形成民間轉相仿效的飲茶風俗。而宗門亦將坐禪飲茶列為宗門規式,寫入《百丈清規》。佛教叢林制度,由唐百丈禪師立《百丈清規》而創定。《百丈清規法器章》及“赴茶”、“旦望巡堂茶”、“方丈點行堂茶”等條文中明文規定叢林茶禪及其作法次第。其“請新住持”文中記有“鳴僧堂鍾集眾,三門下釘掛帳設,向里設位,講茶湯禮。……揖坐燒香,揖香歸位,相伴吃茶。……”即於法堂設兩鼓:居東北角者稱“法鼓”,居西北角者稱“茶鼓”。講座說法擂法鼓,集眾飲茶敲茶鼓。“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參、普說,入室並擊之,上堂時二通。……茶鼓長擊一通……召集眾僧飲茶。
又每坐禪一炷香後,寺院監值都要供僧眾飲茶,稱“打茶”,多至“行茶四五匝”。茶院中還專設“茶堂”,供寺僧坐而論道,辯說佛理,或招待施主、同參之用;有“茶頭”執事,專事燒水煮茶,獻茶酬賓;專門有“施茶僧”,為行人惠施茶水;寺院所植茶樹,專稱“寺院茶”;上供諸佛菩薩及歷代祖師之茶,稱“奠茶”;寺院一年一度的掛單,依“戒臘”年限的長短,先後奉茶,稱“戒臘茶”;住持或施主請全寺僧眾飲茶稱“普茶”。茶會成為佛事活動內容。凡此種種均來源於坐禪飲茶,目的還是為了幫助禪修,而後相沿成習,潛移默化,成為佛教叢林的法門規式。百丈禪師有:“吃茶、珍重、歇”三訣,唐皎然飲茶詩有“三飲便得道”之語,劉珍亮謂飲茶具“十德”,《五燈會元》載有所謂飯後三碗茶的和尚家風。可見茶在唐代,已為僧伽生活中所不可或缺。以茶敬客,更是寺院常規。自宋至清,舉辦茶宴,已成寺院常規活動。如浙江徑山寺即有近千年的茶宴史。藏傳佛寺,一般都舉行茶會。十九世紀中葉,大喇嘛寺曾舉辦過數千喇嘛參加的法會,有時持續數日之久。由此可見茶不但與顯教,而且與密教;不但與漢傳佛教,而且與藏傳佛教都有密切關系。總之,上說這些都是坐禪飲茶的茶道,也可說是修如來禪的“坐禪”茶道。
就在坐禪飲茶的茶道盛行之時,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從印度來到中國首都長安傳播密教。密教修的是即身成佛的秘密禪,一切修法都可說是供養法。而茶成為最佳供品之一,一開始就與密教修供又結下了不解之緣。大唐歷代皇帝賞賜高僧大德,多用茶供。如金剛智忌辰,舉行千僧供,玄宗賜茶一百一十串(唐代系餅茶,故可用線貫串),以供齋用。大興善寺文殊閣上樑,代宗敕賜千僧飯,賞上樑赤錢二百貫,蒸餅二千顆,胡餅二千枚,茶二百串。
惠果大師於貞元六年(760)入宮,於長生殿為國持念七十餘日,歸時,每人賜絹三十匹,茶二十串。貞元十四年,惠果入內道場,賜絹一匹,茶十串。惠果常以所賜之茶換購丹青原料畫曼荼羅,可見唐代皇帝即以供養茶賜茶為供佛施僧的高級禮遇。法門寺地宮供奉物中,有唐代系列茶具一套,系唐僖宗自用以供佛和大阿贄黎者(僖宗排輩第五,乳名“小五”,茶具墨書有“五”字略號,是最珍貴的皇室茶具,也是世界上現存唯一最古老的茶具。現存法門寺博物館)。日本文獻記載,台密宗祖最澄及永忠和尚,遣唐回國,帶茶種植於比?山麓。永忠和尚獻茶於嵯峨天皇,天皇稱贊並命當地(宇治縣等地)普遍種茶,是為日本最早傳茶之記載。奈良宇治所產之宇治茶,至今還為日本茶道常用之茶。又廣東江門傳說密宗一行大阿贄黎曾在江門白水暫住,日種山茶,夜觀天象(一行為中國大天文學家),進士陳吾道建茶庵寺,並為一行塑像立碑。凡此均可證明茶與密宗的法緣關系。
日本台密六祖智證大師圓珍《行歷抄》記其初至長安面見法全(唐密祖師惠果和尚之法孫),引至“青龍寺西南角凈土院上房,與茶飯吃。”後三日,圓珍“到青龍寺禮拜和尚,入道場,隨喜禮後,便於院中吃茶飯”,由此可見茶與密寺及密宗行人之關系。法門寺地宮八重寶函中有葯師曼荼羅,其葯師像與東密《覺禪鈔》心覺的左手持缽右手持錫杖的唐本葯師像完全一樣,說明地宮也已用茶供養葯師。葯師法為中國早期密法,唐代弘揚最盛。盡管顯密詳略不同,但傳承迄今不絕。葯師法是了生脫死,以葯物為體、以性空為性來認識人生而改造人生現前腳下立地起修之大法。葯師法的本質就是修葯師定。修葯師定,就是教人明於自己色息心之所由具以及如何用此色息心之所具而做頂天立地之人。亦即教人如何在生活中了生死而又在了生死中生活也。葯師定者,秘密禪之禪定也。它融秘密禪修色之要,會如來禪修息之奧,通祖師禪修心之妙,以大食法(消化生理)修色,解決食色問題;以安般法(循環生理)修息,解決呼吸問題;以入寤法(大腦生理)修心,解決睡眠精神問題,實為現前做人做事之生活禪也。用葯師法茶供、茶施、茶會,則是秘密禪茶供之善巧方便之運用。因為茶禪一味,禪密一體。茶作供品,作空性觀,既易悟緣起性空之理,更顯實相不空之法。密教用茶作供,可表如來口、如來味、如來意,這是修密供茶的茶道,也可說是修秘密禪的“密禪”茶道。
由於人身色息心是一個完全的整體,因此如來禪的坐禪、秘密禪的密禪與祖師禪的參禪是相互聯系,從三個不同的層面而逐漸開顯的。所以在坐禪飲茶、密禪供茶、參禪茶味三者既有彼此相聯的共同點,又有先後不同的差別層。修祖師禪的“茶禪”(即茶禪一味)的茶道是到宋朝禪宗發展過程中最後形成的。也就是說,茶由禪興,茶由坐禪飲茶到茶事融入佛事,列進宗門法規,乃至以茶作為密教供品,用以供佛齋僧。法門寺的茶供養、圓珍的“吃茶飯”,甚至趙州三呼的“吃茶去”,以茶作為妙傳心印的載體,茶修禪修一體,茶味禪味一味,茶密禪密一體,這就完成了中國佛教三個層面,色息心三法相即、空假中三諦圓融的中國茶道。也就是坐禪飲茶的茶道、修密供茶的茶道和用茶印心茶禪一味的茶道。飲茶的茶道,主要是飲茶調息,攝心入定,心息相依,安般守意,進而止住自心流注,臻於住息息住,心一境性。供茶的茶道,主要供茶作觀,作空性觀,周遍明了,入本不生際,乃至離邊大中觀,常樂我凈。印心的茶道,主要是味茶凈心,自心現量,遠離四句,甚至念住無念,見本來面目。
“茶禪一味”是由宋朝臨濟宗大師圓悟克勤提出的,他在湖南夾山寺編著的《碧岩集》在禪門影響甚大,被韓國稱為“天下第一奇書”。他手書“茶禪一味”四字真訣,由日本 留學 生輾轉傳至日本高僧一休宗純手中,成為日本代代相傳的國寶。日本臨濟宗榮西禪師遣宋留學回國後,將茶種植於禪寺,並著《吃茶養生記》。之後大應國師又將中國寺院飲茶方式傳至日本。大應之後繼有幾位禪僧至中國習茶道並成為茶師。後大德寺一休和尚將茶道之法傳弟子珠光,乃融日本文化之特色,創出富有東瀛風味的日本茶道,成為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後千利休改良而普行於民間,稱為千家流,倡導“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即日本現在的里千家茶道。現在日本茶道已有數流矣。
山上宗二之茶書《山上宗二記》謂“茶道是從禪宗而來的,同時以禪宗為歸依。”澤庵宗彭《茶禪同一味》說:“茶意即禪意,舍禪意即無茶意。不知禪味,亦即不知茶味。”珠光禪師說:“茶道的根本在於清心,這也是禪道的中心。”“一味清凈(清心),法喜禪悅,趙州知此,陸羽未曾至此。人入茶室,外卻人我之相,內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間,謹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天下(心國)太平。”傳說珠光禪師捧茶擬飲,老師一休舉鐵如意一聲斷喝,將其手中茶碗打得粉碎,珠光猛然有省。一休再問禪意若何,珠光答謂“柳綠花紅”,一休印可。珠光專以茶道保任所得,並最終提出“佛法存於茶湯”的見地。千利休也在《南方錄》中寫道:“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燒水、點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為習佛修行之行為”,而“茶道之秘事在於打碎了山水、草木、茶庵、主客、諸具、法則、規矩的,無一物之念的,無事安心的一片 白露 地。”這一片白露地,就某些茶道已經明顯表露出來的境界,也還只是淺層次的般若境界,還未臻於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還只是“緣起性空”的中觀見,還不是離邊的大中觀見。提高來說,這一片白露地,就是大圓滿的如來藏,就是原始覺性、內在光明、本來面目,就是“如來藏中有如來”的“本始基”,就是法爾清凈的“本不生際”,也就是脫離任何邊執的“常樂我凈”。這就不是世俗諦中“茶即禪,禪即茶”的“茶禪一味”,而是勝義諦中無修無證、非茶非禪、非不茶不禪、不可言詮、不可思議的本際明相的“茶禪”了。入難入之楞伽,住無住之本際,達摩的二入四行,曹溪的一花五葉;祖師西來意,將心與汝安,欲了此中味,請你“吃茶去”。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藝)。道無器不現,器無道不明,所以茶道也不完全離開茶藝。
『陸』 什麼應用可以設置一禪小和尚做壁紙
您好,直接網路一禪小和尚圖片然後手機,設置,桌面顯示 或者直接在桌面長按選擇壁紙,更換圖片選擇小和尚圖片就可以了!
『柒』 求一禪小和尚這個高清原圖,謝謝
一禪小和尚高清圖如下:
主人公一禪是一個6歲的小男孩兒。聰明可愛,調皮機靈,和師父阿斗老和尚上演著有趣溫情的故事。
一禪因為被阿斗老和尚撿起並收養,因此自小在廟里當小和尚。一禪喜歡問師父問題,每次師父都會講出一些道理,幫助一禪成長。
慧遠老和尚是一個閱歷廣泛,入佛門已久卻又似乎未完全出世的人。表面上大大咧咧,愛面子甚至有點好色,內心卻是一個非常溫暖慈祥,大智若愚的人。曾救起被父母遺棄在深山的一禪,把一禪帶大。
(7)禪佛圖片手機壁紙豎屏擴展閱讀:
《聰明的一休》也是與一禪相似的人物,《聰明的一休》以日本室町時代初期的特立獨行的禪宗僧人一休童年為主角的日本動畫,由東映動畫出品,於1975年10月15日到1982年6月28日於日本NET電視台(1977年4月1日改名為朝日電視台)播出,共298集,播出時間長達8年之久。
中央電視台引進並配音成中文版,成為當時風靡全國家喻戶曉的優秀動畫片。動畫描述的是在室町幕府時期,曾經是皇子的一休不得不與母親分開到安國寺當小和尚的故事。
『捌』 佛家靜心禪語唯美圖片
佛家靜心禪語唯美圖片
一切無心無住著,世出世法莫不皆爾。歡迎欣賞佛家靜心禪語唯美圖片!
佛家靜心禪語唯美圖片
1. 智者不銳,慧者不傲,謀者不露,強者不暴。
2. 開卷將天曉,誰言不快哉!
3. 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別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嗎?
4. 犯了過錯,造了罪業,別人知不知道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
5. 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那樣子你會很痛苦。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你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承認自己的偉大,就是認同自己的愚疑。
6. 誰把誰的明媚盡收眼底、誰把誰的難過感同身受。
7. 如實知一切法,故名為佛。——源自:《摩訶般若經》
8. 必須重新站起來,告訴自己,繼續走吧,路途尚未結束——即使重新撿起的東西已被別人踩得粉碎。包括你蹲下去的時候,散落一地的尊嚴。——七堇年
9. 佛在心中莫浪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
10. 最是凝眸無限意,似曾相逢在前生。
11. 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於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12. 禪院附近小水坑裡的青蛙不願搬到池塘去住,結果被過路的車軋死了。禪師、不圖變遷,會為舊環境所困擾,修行亦如是。
13. 擁有財富的人,不如擁有智慧的人。
14. 世人言忍,忍字最難,非大智慧,斷然不能。
15. 靈明的知覺有五種障礙:貪欲、憎恨、睡眠和昏沉、不安和憂慮、疑惑。
16. 業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17. 戒庄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佛說十善業道經》
18. 同樣的瓶子,你為什麼要裝毒葯呢?同樣的心理,你為什麼要充滿著煩惱呢?
佛家靜心禪語唯美圖片
1. 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
2. 在這個時代要想建立制度非常困難,根源在於世間人道德倫理喪失,誰也不願意服從誰,所以世界秩序大亂,大災難必定會降臨,能夠逃過劫難的人,一定是有大福德之人。
3. 禪詩-《行看流水坐看雲》、閑居無事可評論,一柱清香自得聞。睡起有茶飢有飯,行看流水坐看雲。-了庵清欲。
4. 襄陽古道灞陵橋。詩興與秋高。千古風流人物,一時多少雄豪。——完顏壽《朝中措》
5. 欲為第一火,痴為第一暗,瞋為第一怨,此三在世間。——《正法念處經》
6. 世人得罪,其行有三二口言傷人、身行暴害、心專嫉妒。——《中本起經》
7. 醫生難醫命終之人,佛陀難渡無緣的眾生。
8. 一憂一喜皆心火,一榮一枯皆眼塵,靜心看透炎涼事,千古不做夢里人。
9. 胸懷坦盪,處事坦然,心寬體健,益壽延年。
10. 七佛通誡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11. 願佛光注照全家,祈如意伴您永遠!新年快樂!
12. 一水一山何處得?一言一默總由伊;全是全非難背觸,冷暖從來只自知。
13. 是宿命的悲、還是輪回的'痛。
14. 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
15.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16. 握住蒼老,禁錮了時空,一下子到了地老天荒。
17.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
18. 看櫻花滿天,悲傷在流轉,卻掩不住斑駁的流年。
佛家靜心禪語唯美圖片
1. 以忠沽名者訐,以信沽名者詐,以廉沽名者貪,以潔沽名者污。忠信廉潔,立身之本,非釣名之具也。有一於此,鄉原之徒,又何足取哉?
2. 一切處無心是凈;得凈之時不得作凈想,名無凈;得無凈時,亦不得作無凈想,是無無凈。
3. 這個身體,只是借我們暫住而已,如房屋,無常一到,就要搬家,切勿執著。
4. 一切眾川流,皆悉歸大海,若飯佛及僧,福歸已亦然。——源自:《大般涅盤經》
5. 有其因,必有其果。
6. 忍辱多福。
7. 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靜心體味生活的悲與喜,笑看起起落落。
8. 當罪惡的行為還沒有成熟(尚未產生結果)時,愚笨的人視罪惡的行為如同甜蜜。可是當他的行為成熟時,他便有了憂傷。
9. 知足者雖貧而富,不知足者雖富而貧。
10. 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
11. 恨別人,痛苦的卻是自己。
12.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留春住。——王觀《卜運算元》
13.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沙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14. 寧靜求自內心,勿向外尋求!
15. 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佛說十善業道經》
16.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青秋節。——柳永《雨霖鈴》
;『玖』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
禪語主要指從佛門中傳出的精華語句,話語平朴,含意深遠,對人生思想等方面有著精神食糧的作用。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佛家靜心禪語圖片,歡迎大家分享。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1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2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3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11、好向枝頭采春色,不知春色在籃中。《貞和集》釋:喜好在枝頭體味春光明媚,其實春光在籃里的茶樹葉上。自心即佛無須外求。
2、一休禪師將老師的茶杯打破了。他問老師:人為什麼一定要死?老師答:世間一切有生就有死。一休說:你的茶杯死期到了!
3、禪院附近的鹿病了,眾多同伴去看望,吃光了附近的草,鹿病好後,因找不到草而餓死。禪師:過多結交酒肉朋友有害無益。
4、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
5、陸亘大夫問南泉禪師:家有一片石,時坐,時卧,欲鐫做佛,可否?禪師答:可。一片石即一座佛,一座佛又即一片石,無非是一片心。
6、犯了過錯,造了罪業,別人知不知道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
7、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8、當你知道迷惑時,並不可憐,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
9、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心中留下空間,以便迴旋。
10、一教授向禪師問禪,禪師將茶水注入其杯,溢出後繼續。教授:漫出來了。南隱:你不先把你的杯子空掉,我如何對你說禪?
11、石頭:我該找個我愛的人還是愛我的人做妻子?佛:能讓你感到生活充實,讓你挺起胸往前走的,是你愛的人還是愛你的人?
12、要了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13、眾僧爬山,一弟子摔倒抓住荊棘,手被劃破。禪師:荊棘習慣依附別物,你卻依附它,當然自討苦吃,別依靠不能依靠的人。
14、失去了鴨子,你會急忙找回來,失去了良心,卻不見有人著急。
15、學佛不是對死亡的一種寄託,而是當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16、所謂看開人生,絕不是悲觀,而是積極樂觀;不是看破,而是看透;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及時去做。
17、贊嘆別人,要在大庭廣眾;責備人,必須在私下。
18、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憨山大師醒世歌》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21、一人自命清高,看不慣塵世,找禪師訴苦,禪師:知道「水至清則無魚」嗎?美玉還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是大器,君子亦如是。
2、狐狸藏在寺院里,被執役僧逮住,點著了尾巴,狐狸跑到藏經閣引燃了書籍。禪師:毫無理智地處理事情會招來大災禍。
3、為了贊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踐踏的香花美草。
4、敞蓬車飛馳,急拐彎處幾乘客被拋出,躺在地上大罵。楊樹:凡被拋下的,大都因自己沒站穩腳跟。禪師:災難多由自己造成
5、經常地不肯妥協,不滿於現狀,舍了這個,下一個可能更差,過多的欲求往往使你失去眼前的幸福,有時應學會遷就。
6、別說別人可憐,自己更可憐,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7、拴小船的木樁對小船道:哈!怎麼樣?你失去了自由。小船:你也失去了自由。禪師:一心想拴住別人的人,自己也被拴住了。
8、哲學家:不用語言能告訴我真理嗎?佛陀沉默。哲學家:你的慈悲使我進入了真理之道。佛陀:好馬在鞭子的影子下也能跑。
9、日休禪師:人生只有三天,活在昨天的迷惑,活在明天的等待,只有活在今天最踏實。今天便是每分鍾,如全做好,人生就美妙。
10、佛問:生命在幾間?僧:數日間。佛復問一僧,答:飯食間。佛又問一僧,此僧答:生命在呼吸間。佛:善哉,這才是生命。
11、白松:我質地優良可做屋頂可造船,你呢?荊棘:一想到劈你的斧頭,恐怕你還是願做荊棘吧。禪師評:平淡無奇的生活沒痛苦。
12、問大珠禪師:多麼大算大?答:無邊際。又問:多麼小算小,答:看不見。問:大無邊際,小至不見,究竟何處是?禪師反問:何處不是呢?
13、「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惟有寬容大度,才能庄嚴菩提;惟有寬容大度,才能成就一切。
14、僧人: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沉影之心,是不是得了禪意?禪師:蘆花兩岸雪,江水一天秋。
15、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千年修的共枕眠,五百年修的同船渡。
16、當你未學佛的時候,你看什麼都不順。當你學佛以後,你要看什麼都很順。
17、佛:世間何為最珍貴?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佛不語。經數載,滄桑巨變。佛再問之,答曰:世間最珍貴的莫過於正擁有!
18、透視一切變化的結果都是『空』,就不會掛礙任何事物。
19、白白的過一天,無所事事,就像犯了竊盜罪一樣。
20、「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心頭掛,便是人間好時節。」這是宋朝無門慧開的作品,意即「平常心是道」。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31、一碗渾濁的水,老搖它,水便總是渾濁,把它放到器皿里不動,沙塵便能沉底,可見清心是沉五欲之沙、驅煩惱的初步功夫。
2、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健康。如果一個人想通了這一點,那麼什麼名利之念、非分之欲,都可化為烏有。
3、有錢也苦,沒錢也苦;閑也苦,忙也苦,世間有哪個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會覺得痛苦,何不把苦當磨練?
4、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
5、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別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的了解自己。
6、能忍之人,事事稱心;善嗔之人,時時地獄。
7、禪師把鹽撒入水杯,水鹹得發苦,更多的鹽撒入湖,湖水仍純凈甜美。曰:痛苦是鹽,容器決定鹹淡,你願做一杯水還是一片湖?
8、並非有錢就是快樂,問心無愧心最安。要批評別人時,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無缺。用愛化疑;心中有愛、就不會有疑。
9、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10、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們痛苦的人還要多。
11、禪師在白板上點個黑點,問徒弟:這是什麼?徒弟們異口同聲:一個黑點。禪師笑了:只一個黑點嗎?這么大的白板沒看到?
12、氣象要高曠,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縝密,而不可瑣屑;趣味要恬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嚴明,而不可激烈。
13、林間松韻,石上泉聲,靜里聽來,識天地自然鳴佩;草際煙光,水心雲影,閑中觀去,見乾坤最上文章。
14、巨浪滔天,坐船的不怕,船外人倒怕得很;席間有人罵,席上人不在意,席外人卻咋舌。故君子身陷市,心也要超然事外。
15、禪師講故事:馬不肯分擔驢子的負擔,驢子累死後,馬背負了驢子全部負擔和一張驢皮。禪師:馬因不肯分擔,最後卻負擔很多。
16、生活在山坡上的石頭,羨慕山下繁華大道,便自己滾下去,結果受盡踐踏與玷污。禪師:知足常樂,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
17、當你的錯誤顯露時,可不要發脾氣,別以為任性或吵鬧,可以隱藏或克服你的缺點。
18、禪詩—《行看流水坐看雲》:閑居無事可評論,一柱清香自得聞。睡起有茶飢有飯,行看流水坐看雲。了庵清欲。
19、地上種了菜,就不易長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惡。與人相處,應能成人之美,涵養容人之德。
20、園子里有朵很美的花,燒火僧把它移植到花盆裡放在房間里,沒想到,幾天後,花死了。禪師:有些東西因為想得到才會失去。
佛家靜心禪語圖片41.擇善人而交,擇善書而讀,擇善言而聽,擇善行而為。
2.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3.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4.未必錢多樂便多,財多累己招麻煩。清貧樂道真自在,無牽無掛樂逍遙。
5.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能受苦乃志士,肯吃虧不是痴人。敬君子方顯有德,怕小人不算無能。退一步天高地闊,讓三分心平氣和。欲進步需思退步,若著手先慮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應有餘步。持黃金未為珍貴,知安樂放值千斤。事臨頭三思為妙,怒上心忍為最高。切勿貪以外之財,知足者人心常樂。若能以此去處事,一生平安樂逍遙。
6.處事不必求功,無過便是功。為人不必感德,無怨便是德。
7.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祿,寡慾是壽。
8.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
9.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工夫深。
10.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11.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孝順二.行善
12.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為至,福已遠離。
13.把自己的慾望降到最低點,把自己的理性升華到最高點,就是聖人。
15.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感激鞭打你的人,因為他消除了你的業障。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你應該自立。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助長了你的定慧。-------感激所有使你堅定成就的人。
16.真正的布施,就是把煩惱,憂慮,分別,執著,通通放下。
17.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18.學佛,就是在學做人,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覺醒的方法,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思想,見解。
19.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20.凡夫轉境不轉心,聖人轉心不轉境。
21.知「因果」即知進退。知佛法,即得開心果。
22.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23.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24.智者知幻即離,愚者以幻為真。
25.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26.印光大師法語: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
行住坐卧,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27.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28.是非以不辯為解脫,煩惱以忍辱為智慧,辦事以盡力為有功。
29.萬事得成於忍,與其能辯,不如能忍。
30.惡是犁頭,善是泥,善人常被惡人欺,鐵打的犁頭年年壞,未見田中換爛泥。
31.寒山問拾得:世人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我當如何處之?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32.凡夫迷失於當下,後悔於過去,聖人覺悟於當下,解脫於未來。
33.情生智隔。
34.羅馬人凱撒大帝,威震歐,亞,非三大陸,臨終告訴侍者說:請把我的雙手放在棺材外面,讓世人看看,偉大的如我凱撒者也,死後也是兩手空空。
35.人世間的艱難與困苦,就是一種考驗。
36.人如果有正確的信仰,在人生的旅途中所走的路就不會出差錯了。
37.有智慧的人能夠舍,能舍就能得,能得無限的快樂;不能舍就會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寧。
38.同樣是過一輩子,慾望大的人得花很大的力氣才能滿足需求;而慾望淡薄的人,少欲,少煩惱,也能夠安穩地度過一生。
39.人如果不能知足就永遠都在煩惱中。
40.生命里最難能可貴的,就是生活得平常。
41.你成功時最危險的敵人,是你自己的傲慢心。
42.不耗時間批評別人,多花時間改善自己。
43.莫說他人短與長,說來說去自招殃;若能閉口深藏舌,便是修身第一方。
44.語言之間最可積德,如見人為善,以一言贊成;見人為惡,以一言諫之;人有爭訟,以一言解勸;人有冤抑,以一言辯明;以至勿談人隱私,勿論人是非,其功德皆是無量
45.培養好自己的氣質,不要爭面子;爭來的是假的,修來的才是真的。
46.如果有人犯下錯誤,我們要學會去關懷他,寬恕他,以及以身作則地去感化他,而不是去發脾氣,發怒討厭和打擊他。否則我們就與他一樣,同樣是無知的人,因為我們也犯下了無知的錯誤。
47.三餐常思農民苦,日用莫忘眾生恩。
48.布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品,而好似一份虔誠的慈悲心。
49.做該做的事是智慧,做不該做的事是愚痴。
50.不爭的人才能看清事實;要知道,普天之下,並沒有一個真正的贏家。
51.只有經得起忍耐,才有辦法在人世間生存的更自在。
52.真正用該的人,應當能夠智慧地忍受最難堪的侮辱。
53.忍辱治嗔恚,懂得涵容就是有福之人。
54.小事不做,難成大事。小氣不忍,則壞大事。
55.事不三思終有悔,人能百忍自無憂。
56.人之謗我者,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者,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57.要批評別人時,首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無缺。
58.是非窩里,人用口,我用耳;熱鬧場中,人向前,我靠後。
59.為自己找借口的人,永遠不會進步。
60.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標更辛苦。
61.不知足的人,即使再富有,也是有個窮人;因為他總有貪心,「貪」字無厭,就變成「貧」了。
62.有求皆苦,無欲則甜。
63.春天才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百年渾是戲一場,死後空持手一雙。
64.人的憂悲苦樂,皆建立在一個有「我」的觀念之中。
;『拾』 求一禪小和尚高清壁紙
一禪小和尚高清壁紙如下:
簡介:講述了小和尚一禪和師父以及身邊各種人和事,並從中領悟人生的道理,領會身處塵世的芸芸眾生的喜怒哀樂,怨憎會愛別離與求不得。用小和尚的視角看世界,用老和尚的話語去闡述人生的各種道理。
(10)禪佛圖片手機壁紙豎屏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一禪小和尚
一禪小和尚是一個善良活潑,聰明可愛的小男孩兒,情竇未開卻對什麼都充滿好奇。幼時被父母拋棄,老和尚撿來,從此在廟里當和尚。
2、慧遠老和尚
慧遠老和尚是一個閱歷廣泛,入佛門已久卻又似乎未完全出世的人。表面上大大咧咧,愛面子甚至有點好色,內心卻是一個非常溫暖慈祥,大智若愚的人。曾救起被父母遺棄在深山的一禪,把一禪帶大。
相關作品
一禪小和尚 第1集 一禪有特別的解簽技巧
一禪小和尚 第2集 和尚為什麼過午不食呀
一禪小和尚 第3集 一切恩愛會 無常難得久
一禪小和尚 第4集 世事如棋局局新
一禪小和尚 第5集 因果循環 做人要常懷慈悲心
一禪小和尚 第6集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一禪小和尚 第7集 師父老往河邊跑是為了啥
一禪小和尚 第8集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
一禪小和尚 第9集 三個和尚沒水喝 兩個和尚呢
一禪小和尚 第10集 感情受挫也是一種修行呀
一禪小和尚 第11集 王公子的第十四次失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