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計算機發展過程的幾個階段是怎樣的
四個發展階段接特點:
1、第一個發展階段:1946-1956年電子管計算機的時代。1946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它由馮·諾依曼設計的。佔地170平方,150KW。運算速度慢還沒有人快。是計算機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2、第二個發吵運展階段:1956-1964年晶體管的計算機時代:操作系統。
3、第三個槐閉發展階段:1964-1970年集成電路與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時代(1964-1965)(1965-1970)
4、第四個發展階段:1970-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時代。
分類:
計算機發展階段的劃分以元器件來劃分的。分別為:
1、第一代:電子管。
2、第二代:晶本管。
3、第三代:中,小規模集成電路。
4、第四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5、第五代:智能計算機(未來)。
三、電子計算機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巨型化、微型網、網路化、智能化、多媒體化方向發展。
(1)電腦微型化的圖片擴展閱讀:
巨型化是為了適應尖端科學技術的需要,發展高速度、大存儲容量和功能強大的超級計算機。隨著人們對計算機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特別是在軍事和科研教育方面對計算機的存儲空間和運行速度等要求會越來越高。此外計算機的功能更加多元化。
多媒體化:傳統的計算機處理的信息主要是字元和數字。事實上,人們更習慣的是圖片、文字、聲音、像等多種形式的多媒體信息。多媒體技術可以集圖形、圖像、音頻、視頻、文字為一體,使信息處理的對象和內容更加接近真實世界。
網路化:互聯網將世界各地的計算機連接在一起,從此進入了互聯網時代。計算機網路化徹底改變了人類世界,人們通過互聯網進行溝通、交流(OICQ、微博等),教育資源共享(文獻查閱、遠程教育等)、信息查閱共享(網路、谷歌)等。
特別是無線網路的出現,極大的提高了人們使用網路的便捷性,未來計算機將會進一步向網路化方面發展。
計算機人工智慧化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現代計算機具有強大的功能和運行速度,但與人腦相比,其智能化和邏輯能力仍有待提高。
人類不斷在探索如何讓計算機能夠更好的反應人類思維,使計算機能夠具有人類的邏輯思維判斷能力,可以通過思考與人類溝通交流,拋棄以往的依靠通過編碼程序來運行計算機的方法,直接對計算機發出指令。
隨著微型處理器(CPU)的出現,計算機中開始使用微型處理器,使計算機體積縮小了,成本降低了。另一方面,軟體行業的飛速發展提高了計算機內部操作系統的便捷度,計算機外部設備也趨於完善。
計算機理論和技術上的不斷完善促使微型計算機很快滲透到全社會的各個行業和部門中,並成為人們生活和學習的必須品。計算機的體積不斷的縮小,台式電腦、筆記本電腦、掌上電腦、平板電腦體積逐步微型化,為人們提供便捷的服務。因此,未來計算機仍會不斷趨於微型化,體積將越來越小。
操作系統是計算機發展中的產升明梁物,它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方便用戶使用計算機,是用戶和計算機的介面。比如用戶鍵入一條簡單的命令就能自動完成復雜的功能,這就是操作系統幫助的結果。
二是統一管理計算機系統的全部資源,合理組織計算機工作流程,以便充分、合理地發揮計算機的效率。操作系統通常應包括下列五大功能模塊:
(1)處理器管理:當多個程序同時運行時,解決處理器(CPU)時間的分配問題。
(2)作業管理:完成某個獨立任務的程序及其所需的數據組成一個作業。作業管理的任務主要是為用戶提供一個使用計算機的界面使其方便地運行自己的作業,並對所有進入系統的作業進行調度和控制,盡可能高效地利用整個系統的資源。
(3)存儲器管理:為各個程序及其使用的數據分配存儲空間,並保證它們互不幹擾。
(4)設備管理:根據用戶提出使用設備的請求進行設備分配,同時還能隨時接收設備的請求(稱為中斷),如要求輸入信息。
(5)文件管理:主要負責文件的存儲、檢索、共享和保護,為用戶提供文件操作的方便。
操作系統的種類繁多,依其功能和特性分為分批處理操作系統、分時操作系統和實時操作系統等;依同時管理用戶數的多少分為單用戶操作系統和多用戶操作系統;適合管理計算機網路環境的網路操作系統。
② 微型計算機的發展又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第1階段(1971—1973年)是4位和8位低檔微處理器時代,通常稱為第1代,其典型產品是Intel4004和Intel8008微處理器和分別由它們組成的MCS-4和MCS-8微機。
第2階段(1971—1977年)是8位中高檔微處理器時代,通常稱為第2代,其典型產品是Intel8080/8085、Motorola公司的M6800、Zilog公司的Z80等。
第3階段(1978——1984年)是16位微處理器時代,通常稱為第3代,其典型產品是Intel公司的8086/8088,Motorola公司的M68000,Zilog公司的Z8000等微處理器。
第4階段(1985—1992年)是32位微處理器時代,又稱為第4代。其典型產品是Intel公司的80386/80486,Motorola公司的M69030/68040等。
第5階段(1993-2005年)是奔騰(pentium)系列微處理器時代,通常稱為第5代。典型產品是Intel公司的奔騰系列晶元及與之兼容的AMD的K6系列微處理器晶元。
第6階段(2005年至今)是酷睿(core)系列微處理器時代,通常稱為第6代。「酷睿」是一款領先節能的新型微架構,設計的出發點是碧如行提供卓然出眾的性能和能效,提高每瓦特性能,也就是所謂的能效比。
從外觀上看,微型計算機的基本配置是主機箱、鍵盤、滑鼠和顯示器4個部分。另外,微型計算機還常常配置列印機和音箱。一台完整的微型計算機橡配系統由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兩部分組成。
(2)電腦微型化的圖片擴展閱讀:
CPU是微型機的核心部件,是提高系統整體性能的關鍵,它主要包括運算器和控制器兩個部件。
主板不但決定著微型機的性能,而且也決定其工作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微型機所追求的輕薄、散熱性強、性能穩定必須要求合理地把各種控制晶元、顯卡、音效卡以及各種外設介面等整合在一起,這些技術實質上就是主板的研發技術。
移動存儲器是相對固定在機器上的存儲器而言的,其最大優點在於安裝和拆除都很方便。它主要包括機械結構的移動硬碟和沒有機械結構的快閃記憶體兩大類。快閃記憶體是利用>/-8A+ 30F76T 技術實現數據存儲的,因其樣子有如一張卡片,又稱之為快閃記憶體卡。
隨著移動計算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計算機微型化的發展趨勢日益凸現,所涉及的技術有電子元器件的微型化和模塊化、微型長效電池、微電子技術帶動的超大規模悔嘩集成電路和( 超)精細加工技術等等。
微電子技術的特點是精細或超精細的微加工技術,微型計算機是這門技術的結晶。微電子技術迅速發展,將促進微型機系統的微型化、多功能化、高性能化乃至智能化等技術的不斷發展。
③ 小型計算機和微型計算機是同一個嗎
不是同一個。
小型計算機是相對於大型計算機而言,小型計算機的軟體、硬體系統規模比較小,但價格低、可靠性高、便於維護和使用。小型計算機是屬於硬體系統比較小,但功能卻不少的微型計算機。
微型計算機簡稱「微型機」、「微機」,由於其具備人腦的某些功能,所以也稱其為「微電腦」。微型計算機是由大規模集成電路組成的、體積較小的電子計算機。
小型機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為微型計算機的誕生創造了條件。8位和8位以下的微型計算機、單板機和微處理器以及16位的單板機和微處理器的成本比小型機大大降低,也更便於維護和使用。
(3)電腦微型化的圖片擴展閱讀
隨著移動計算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計算機微型化的發展趨勢日益凸顯,所涉及的技術有電子元器件的微型化和模塊化、微型長效電池、微電子技術帶動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和( 超)精細加工技術等等。
微電子技術的特點是精細或超精細的微加工技術,微型計算機是這門技術的結晶。微電子技術迅速發展,將促進微型機系統的微型化、多功能化、高性能化乃至智能化等技術的不斷發展。
④ 最新的超級計算機最終能小型化嗎
是的。但不是你想的那樣。
首先,計算機的大小實際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計算機的位置和它所佔的空間。
現在,傳統計算機/超級計算機有幾個組成部分。你有一個包含晶體管的計算晶元、一個冷卻系統和一個輸入/輸出設備。基本上是這樣。
所以,即使水下超級計算機覆蓋了整整10平方英里的空間,你也永遠不會注意到。無論出於何種目的,它都能裝進你的口袋裡,既看不見,又不引人注意。
未來的超級計算機不僅僅是微型化的。
他們對你來說太小了,以至於你忘記了他們的存在。
⑤ 微型電腦主機能幹什麼用
微型電腦。我們可以理解為微型電腦主機,它體積只有成年人手大小,我們可以隨身攜帶,大家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呢?可是這一切都是真實的現實,我們首先看看這微型主機電腦的外觀
前臉面板我們可以清晰的看見2個USB接尺梁羨口和一個3.5單孔耳機介面以及開機按鍵,背面我們可以看見散熱出口以及HDMI介面、RJ45網線介面、雷電介面和電源輸入介面。這類微型主機電腦目前已經在市面上流通銷售了,內部集成CPU和陵拍顯卡,我們只要把這主機買到手加裝一根筆記本4代內存條和需求大小的渣弊固態硬碟即可使用。
目前市面上這種微型電腦的CPU一般都是七代以上的技術,一般正常需求的游戲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依據目前的此類微型主機配置來說小編認為還是適合單位辦公需求。
⑥ 計算機發展的四個趨勢
計算機的發展趨勢:
1、巨型化,指計算機具有極高的運算速度、大容量的存布空間;目前正在開發中的巨型計算機的計算速度將達到每秒100億次。主要用於航空航天、軍事、氣象、人工智慧、生物工程等領域。
2、微型化,大規模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發展的必然;隨著微電子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筆記本電腦、手持電腦等微機必將以更優的性能價格比受到人們的歡迎。
3、網路化,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緊密結合的產物;計算機網路是現代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結合。計算機網路在現代企業的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銀行系統、商業系統、交通運輸系統等。
4、智能化,讓計算機能夠模擬人類的智力活動。進行「看」、「聽」、「說」、「想」、「做」,進行邏輯推理、學習和證明的能力具備理解自然語言、聲音、虧則宴文字、圖像的能力,具有說話能力,能夠讓人類用自然語言直接對話。
電子計算機未來發展:
1、分子計算機
分子計算機體積小、耗電少、運算快、存儲量大。分子計算機的運行是吸收分子晶體上以電荷形式存在的信息,並以更有效的方式進行組織排列。分子計算機的運算過程就是蛋白質分子與周圍物理化學介質的相互作用過程。
分子晶元體積大大減小,而效率大大提高,分子計算機完成一項運算,所需的時間僅為10微微秒,比人的思維速度快100萬倍。分子計算機具有驚人的存儲容量,1立方米的DNA溶液可存儲1萬億億的二進制數據。分子計算機消耗的能量非常小,只有電子計算機的十億分之一。
2、量子計算機
量子計算機是利用原子所具有的量子特性進行信息處理的一種全新概念的計算機。量子理論認為,非相互作用下,原銷銀子在任一時刻都處於兩種狀態,稱之為量子超態。原子會旋轉,即同時沿上、下兩個方向自旋,這正好與電子計算機0與1完全吻合。
量子計算機以處於量子狀態的原子作為中央處理器和內存,其運算速度可能比奔騰4晶元快10億倍,就像一枚信息火箭,在一瞬間搜尋整個互聯網,可以輕易破解任何安全密碼。
3、光子計算機
1990年初,美國貝爾實驗室製成世界上第一台光子計算機。光子計算機是一種由光信號進行數字運算、邏輯操作、信息存儲和處理的新型計算機。光子計算機的基本組成部件是集成光路,要有激光器、透鏡和核鏡。
由於光子比電子速度快,光子計算機的運行速度可高達一萬億次。它的存儲量是現代計算機的幾萬倍,還可以對語言、盯伍圖形和手勢進行識別與合成。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計算機
⑦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哪幾代
1、巨型化
巨型化是指為了適應尖端科學技術的需要,發展高速度、大存儲容量和功能強大的超級計算機。隨著人們對計算機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特別是在軍事和科研教育方面對計算機的存儲空間和運行速度等要求會越來越高。此外計算機的功能更加多元化。
2、微型化
隨著微型處理器(CPU)的出現,計算機中開始使用微型處理器,使計算機體積縮小了,成本降低了。另一方面,軟體行業的飛速發展提高了計算機內部操作系統的便捷度,計算機外部設備也趨於完善。
計算機理論和技術上的不斷完善促使微型計算機很快滲透到全社會的各個行業和部門中,並成為人們生活和學習的必須品。四十年來,計算機的體積不斷的縮小,台式電腦、筆記本電腦、掌上電腦、平板電腦體積逐步微型化,為人們提供便捷的服務。因此,未來計算機仍會不斷趨於微型化,體積將越來越小。
3、網路化
互聯網將世界各地的計算機連接在一起,從此進入了互聯網時代。計算機網路化徹底改變了人類世界,人們通過互聯網進行溝通、交流(OICQ、微博等),教育資源共享(文獻查閱、遠程教育等)、信息查閱共享(網路、谷歌)等,特別是無線網路的出現,極大的提高了人們使用網路的便捷性,未來計算機將會進一步向網路化方面發展。
4、人工智慧化
計算機人工智慧化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現代計算機具有強大的功能和運行速度,但與人腦相比,其智能化和邏輯能力仍有待提高。人類不斷在探索如何讓計算機能夠更好的反應人類思維,使計算機能夠具有人類的邏擾晌輯思維判斷能力,可以通過思考與人類溝通交流,拋棄以往的依靠通過編碼程序來運行計算機的方法,直接對計算機發出指令。
(7)電腦微型化的圖片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程:
1、誕生階段
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典型應用是由一台計算機和全美范圍內2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訂票系統,終端是一台計算機的外圍設備,包括顯示器和鍵盤,無CPU和內存。隨著遠程終端的增多,在主機前增加了前端機(FEP)。當時,人們把計算機網路定義為「以傳輸信息為目的而連接起來,實現遠程信息處理或進一步達到資源共享的系統」,這樣的通信系統已具備網路的雛形。
2、者睜形成階段
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興起於60年代後期,典型代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主機之間不是直接用線路相連,而是由介面報文處理機(IMP)轉接後互聯的。IMP和它們之間互聯的通信線路一起負責主機間的通信任務,構成了通信子網。通信子網互聯的主機負責運行程序,提供資源共享,組成資源子網。這個時期,網路概念為「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為目的互聯起來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之集合體」,首李歲形成了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3、互聯互通階段
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守國際標準的開放式和標准化的網路。ARPANET興起後,計算機網路發展迅猛,各大計算機公司相繼推出自己的網路體系結構及實現這些結構的軟硬體產品。由於沒有統一的標准,不同廠商的產品之間互聯很困難,人們迫切需要一種開放性的標准化實用網路環境,這樣應運而生了兩種國際通用的最重要的體系結構,即TCP/IP體系結構和國際標准化組織的OSI體系結構。
4、高速網路技術階段
20世紀90年代至今的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由於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出現光纖及高速網路技術,整個網路就像一個對用戶透明的大的計算機系統,發展為以網際網路( Internet)為代表的互聯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計算機網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計算機
⑧ 計算機的發展趨勢
1、巨型化
指研製速度更快的、存儲量更大的和功能更強大的巨型計算機。主要應用於天文、氣象、地質和核技術、太空梭和衛星軌道計算等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研製巨型計算機的技術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科學技術和工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2、微型化
計算機的微型化已成為計算機發展的重要方向,各種筆記慶磨本電腦和PDA的大量面世和使用,是計算機微型化的一個標志。
3、網路化
網路化可以更好地管理網上的資源,它把整個互聯網虛擬成一台空前強大的一體化信息系統,猶如一台巨型機,在這個動態變化的網路環境中,實現計算資源、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的全面共享,從而讓用戶從中享受可靈活控枝慧制的、智能的、協作式的信息服務,並獲得前所未有的使用方便性和超強能力。
4、智能化
計算機智能化是指使計算機具有模擬人的感覺和思維過程的能力。智能化的研究包括模擬識別、物形分析、自然語言的生成和理解、博弈、定理自動證明、自動程序設計、專家系統、學習系統和智能機器人等等。猛差答目前已研製出多種具有人的部分智能的機器人,可以代替人在一些危險的工作崗位上工作。有人預測,家庭智能化的機器人將是繼PC機之後下一個家庭普及的信息化產品。
5、多媒體化
人們通過鍵盤、滑鼠和顯示器進行對文字、數字、圖形和聲音等文件的處理,由於數字化技術的發展進一步改進了計算機的表現能力,多媒體技術使信息處理的對象和內容發生了深刻變化。
6、未來計算機的新技術可以從從電子計算機的產生及發展方向來預測,目前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都是以電子技術的發展為基礎的,集成電路晶元是計算機的核心部件。
隨著高新技術的研究和發展,相信計算機技術也將拓展到其他新興的技術領域,計算機新技術的開發和利用必將成為未來計算機發展的新趨勢。從目前計算機的研究情況可以推測,未來計算機將有可能在光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方面的研究領域上取得重大的突破。
⑨ 計算機微型化的例子
1、台式機:台式機是應用非常廣泛的微型計算機,也叫桌面機,是一種獨立分離的計算機,體積相對較大,主機、顯示器等設備一般都是相對獨立的,需要放置在電腦桌或者專門的工擾橘作台上,因此命名為台式機。
2、電腦一體機:電腦一體機是由一台顯示器、一個鍵盤和一個滑鼠組成的計算機。它的晶元、主板與顯示器集成在一起,顯示器就是一台計算機,因此只要將鍵盤和滑鼠連接到顯示器上,機器就能使用。
3、筆記本式計算機:筆記本式計算機是一種小型、可攜帶的個人計算機,通常質量為1-3kg。它和台式機架構類似,但是它具有更好的便攜性。筆記本式計算機除了鍵盤外,還提供了觸控板(TouchPad)或觸控點(Pointing Stick),提供了更好的定位和輸入功能[4]。
4、掌上電腦(PDA):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是個人數字助手的意思。顧名思義就是輔助個人工作的數字工具,主要提供記事、通訊錄、名片交換及行程安排等功能。可以幫助人們在移動中團帆工作、學習、娛樂等。按使用來分類,分為工業級PDA和消費品PDA。
5、平板電腦:是一種小型、方便攜帶的個人計算機,以觸摸屏作為基本的輸入設備。它擁有的觸摸屏(也稱為數位板技術)允許用戶通過觸控筆或數字筆來進行作業而不是傳統的鍵盤或滑鼠。用戶可以通過內置的手寫識別、屏幕上的軟鍵盤、語音識別或者一個真正的鍵盤實現輸入。
(9)電腦微型化的圖片擴展閱讀:
微型計算機的特點是體積小、靈活性大、價格便宜、使用方便。自1981年美國IBM公司推出第一代微型計算機IBM-PC以來,微型機以其執行結果精確、處理速度快捷、性價比高、輕便小巧等特點迅速進入社會各個領域,且技術不斷更新、產品快速換代。
從單純的計算工具發展成為能夠處理數字、符號、文字、語言、圖形、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信息的強大多媒體工具。如今的微型機產品無論從運算速度、多媒體功能、軟硬體支持還是易用性等方面都緩或團比早期產品有了很大飛躍。
⑩ 電腦的發展史是什麼
電腦的發展史是:
計算工具的演化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不同階段,例如從「結繩記事」中的繩結到算籌、算盤計算尺、機械計算機等。它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了各自的歷史作用,同時也啟發了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研製思想。
1889年,美國科學家赫爾曼·何樂禮研製出以電力為基礎的電動製表機,用以儲存計算資料。
1930年,美國科學家范內瓦·布希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擬電子計算機。
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製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了。ENIAC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製成的,這台計算器使用了17840支電子管,大小為80英尺×8英尺,重達28t(噸),功耗為170kW,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的加法運算,造價約為487000美元。
ENIAC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在以後60多年裡,計算機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沒有任何一門技術的性能價格比能在30年內增長6個數量級。
電腦的發展趨勢: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而又嶄新的時代,計算機已經從功能單一、體積較大發展到了功能復雜、體積微小、資源網路化等。
計算機的未來充滿了變數,性能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置疑的,而實現性能的飛躍卻有多種途徑。不過性能的大幅提升並不是計算機發展的唯一路線,計算機的發展還應當變得越來越人性化,同時也要注重環保等等。
計算機從出現至今,經歷了機器語言、程序語言、簡單操作系統和Linux、Macos、Windows等現代操作系統四代,運行速度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第四代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已經達到幾十億次每秒。
計算機也由原來的僅供軍事科研使用發展到人人擁有,計算機強大的應用功能,產生了巨大的市場需要,未來計算機性能應向著微型化、網路化、智能化和巨型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