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福建土樓有哪些
客家土樓,又稱福建土樓,主要分布在福建西南部的永定、南靖、華安等地,是客家人世代攻堅繁衍的居住地。 土樓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建築精巧,規模宏偉,被譽為世界民居建築的奇葩。 有圓樓、方樓、五角樓、八角樓、吊腳樓等30多種土樓23000多座,形成了永定楚溪土樓群、南京沭陽鄉田螺坑土樓群等一批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布局合理的土樓群。
樓不行漏僅引起了建築界的關注,也引起了歷史、地理、人類學、民俗學等中外學者專家的濃厚興趣。 2001年,由福建永定、南京、華安的土樓組成的「福建土樓」正式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並通過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的考察、評估和驗收。
最大的圓形建築是永定縣大竹鄉高頭村的「承啟樓」。
整棟樓直徑73米,三圈四層,400間,60戶。 最小的圓樓是永定縣的乳生樓,12層12間,6戶人家。 最古老的圓形建築是華安縣沙建鄉的齊天樓,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雲霄縣神土鄉東平村有一座「八碼帶纖卦堡」。整個村落由五個圓環組成,中心是一個完遲仿整的圓形建築,四個外圈按八卦陣間歇排列,環繞四周。 裕昌樓,位於南靖縣沭陽縣板村,有「錯開樓」之稱,建於成化R年(1487年)。幾乎所有看得見的梁、柱、梓都是歪的,據說最大傾角15度!
1900多年前,中原之亂後舉家南遷的客家人,幾經周折來到閩西南山區。為了避免外界的沖擊,他們不得不靠山來經營,群居。 用當地的生土、碎石、木屑建造單體房屋,然後連成大房子,再建造厚實封閉的土樓。 樓里有水井和糧倉。遇有戰事和土匪,一旦關了城門,就自生自滅了。如果被圍困,食物和水將持續幾個月。 加上冬暖夏涼、抗震抗風的特點,土樓成為客家人世代攻堅、繁衍生息的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