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下元節的傳說
下元節的傳說和中國的道教有關,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三官大帝又被分別對應於堯、舜、禹,所以,下元水官也就是因治水而聞名的大禹王。
每當下元節時,正值農村收獲季節,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團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後在大門外「齋天」。又舊時俗諺雲:「十月半,牽礱團子齋三官」。
原來道教謂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門外均豎天桿,桿上掛黃旗,旗上寫著「天地水府」、 「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消災降福」等字樣;晚上,桿頂掛三盞天燈,做團子需三官。民國以後,此俗漸廢,惟民間將祭亡、燒庫等儀式提前在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時舉行。
下元節的風俗習慣
1、祈願神靈
在這一天,有兩種主要的民俗活動,即修齋設醮和享祭祖先。在福建莆田,元朝末年,家家戶戶都向田間的水神獻祭,祈求在乾燥的冬季莊稼地滋潤,農作物平安過冬。在祭祀神的時候,他們把祭品放在田埂上,以示虔誠。
2、享祭祖先
下元節也是一年中最後一個月亮節,滿月時,人們必須進行最重要的祖先崇拜活動。清明節是在家族的基礎上祭祀祖先的節日。中原節是在家庭的基礎上祭祀祖先的節日。下元節是在民族的基礎上祭祀祖先的節日。
⑵ 道教的七十二位全神圖片誰有啊
⑶ 上元節、中元節大家都知道,那麼「下元節」又是什麼節日呢
下元節,中國傳統節日,為農歷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
正月十五中國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中國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中國稱下元節,祭祀祖先。
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上元九炁賜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天官賜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下元日。
下元節由來:
農歷十月十五,是中國古老的「下元節」。此時,正值農村收獲季節,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團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後在大門外「齋天」。又,舊時俗諺雲:「十月半,牽礱團子齋三官」。原來道教謂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門外均豎天桿,桿上掛黃旗。晚上,桿頂掛三盞天燈,做團子齋三官。民國以後,此俗漸廢,惟民間將祭亡、燒庫等儀式提前在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時舉行。
農歷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
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於道教用爐煉丹!
⑷ 下元節是幾月幾日
下元節是農歷十月十五。
下元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歷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也是水官大帝禹的生日,人們會准備香燭祭品拜祀水官大帝,以求平安,因此又稱消災日、下元水官節,在下元節,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
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在這一天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宋代時,下元節還有三天官方假期,後來,下元節在民間逐步演化為多備豐盛菜餚、享祭祖先亡靈、祈求福祿禎祥的傳統祭祀節日,目的是為了祈求祖先庇佑後代。
下元節的節日起源
農歷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節,此時,正值農村收獲季節,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團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後在大門外齋天,舊時俗諺雲:十月半,牽礱團子齋三官。原來道教謂是日是三官生日,道教徒家門外均豎天桿,桿上掛黃旗,晚上,桿頂掛三盞天燈,做團子需三官。
農歷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
⑸ 水官解厄什麼意思
水官解厄的意思是水官每逢十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
水官解厄的來源:
水官名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隸屬於玉清境。水官由風澤之氣和晨浩之精結成,總主水中諸大神仙。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
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於道教用爐煉丹。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的合稱,全名為「三元三品三官大帝」。在民間,三官大帝俗稱的「三界公」,即掌管天、地、水三界的神明。
⑹ 三官大帝簡介
三官大帝
三官大帝的由來:三官大帝指的是天官、地官和水官。中國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禮儀。《儀禮》的《覲禮》篇稱;「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瘞」。不過,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權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東漢時,張陵創立天師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書作為道教徒請禱治病的方法。「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南北朝時天地水三官神和上中下三元神合二為一。
天官賜福:天官名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隸屬玉清境。天官由青黃白三氣結成,總主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故稱天官賜福。
地官赦罪:地官名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隸屬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靈之氣和極黃之精結成,總主五帝五嶽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赦罪。
水官解厄:水官名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隸屬玉清境。水官由風澤之氣和晨浩之精結成,總主水中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
奉祀:天地水三官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為神誕之日,道教徒都進廟燒香奉祀,或建金籙、黃籙道場,以祈福消災。
三官大帝為天官、地官、水官三位大帝的合稱,按民間信仰的說法,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人各有執掌。根據《續修台灣縣志》的記載,三官的名稱據說始自東漢末年,初創於宋景濂的跋語,繼而有張修的太平道和張道陵之孫張魯的五斗米道,他們也以天、地、水為三官,亦稱三元。三官為掌管天、地、水三界之神,原為對自然神的崇拜,人格化之後成為靈魂崇拜。民間俗稱三界公、三界爺,大陸則多稱之為三官老爺。
天官名為「上元賜福天官一品紫微大帝」,隸屬玉清境,天官由青黃白三氣結成,總主諸天帝王,每逢正月15日,即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故稱天官賜福。地官名為「中元赦罪地官二品清虛大帝」,隸屬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靈之氣和極黃之精結成,總主五帝五嶽諸地神仙,每逢7月15日,即下人間,校戒罪福,為人赦罪。水官名為「下元解厄水官三品洞陰大帝」,隸屬太清境,水官由風澤之氣和晨浩之精結成,總主水中諸大神仙,每逢10月15日,即下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
三官的功能為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因與人的禍福榮辱密切相關,故受到廣泛崇拜。民間對三官大帝的祭祀,應與道教之祖「修三元默朝之道」有關,自太上天師開教以後,即已開始崇奉,但是一開始並沒有專祠和神像,只在各道觀懸爐禱祭。至北魏時,乃開始以三官配三元節。在太上天師初闡道教,即以沉埋之例定三官手書,禱於天官者揭之於山;禱之於地官者埋之於地;禱之於水官者則沉之於水。道教齋法中之三元齋,亦定於此三日持戒修齋,系因此三日分別由三官下降,考校人間善惡,勾定功過者。
天地水三官大帝聖紀
「三官大帝」全名為「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俗稱三界公,為太極界之神。在玄黃判分,天地肇定後,乃出而治理天、地、水三界。也就是「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和「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的總稱,為道教太極界神明中僅次於「玉皇上帝」的神祇。職司考校天人功過,眾生禍福。
民間對「三官大帝」的祭祀,應與道教之祖「修三元默朝之道」有關,自張道陵氏(通稱為張天師)開教以後,即已開始崇奉,但是一開始並沒有專祠和神像,只在各道觀懸掛錫爐禱祭,這錫爐便是善信一般所稱的「三界公爐」。至北魏時,乃開始以三官配為三元節: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定為「天官大帝」萬壽之辰;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定為「地官大帝」萬壽之辰;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定為「水官大帝」萬壽之辰。民間則另有一說,堯、舜、禹三帝乃三官大帝所降生。故以堯帝至仁以配「天官」;舜帝墾地以配「地官」;禹帝治水以配「水官」,合稱為三官大帝。但正統道派以三官系屬先天真聖,不採此說。
「魏書釋老志」雲:「張道陵受道於鶴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齋跪拜,各成道法。有三元九府百二十官,一切諸神,咸所統攝」。按三官大帝,設有九府,共部一百二十曹,計三元九府有三百六十應感天尊。
另道書以:上元天官,為玄都元陽一品,居紫微宮中,部三十六曹。主宰眾生善惡之籍,致諸仙升降之司,號曰:「上元九?賜福天官,曜靈元陽大帝,紫微帝君」。中元地官,無青靈洞陽二品,居北都宮中,部四十二曹。主宰三界十方九地,掌理八極四維五嶽,考眾生禍福之機,核男女善惡之籍。號曰:「中元七?赦罪地官,洞靈清虛大帝,清靈帝君」。下元水官,為暘谷洞元三品,居青華宮中,部四十二曹。主管江河淮海水域萬靈,掌死魂鬼神之籍,錄眾生功過之條。號曰:「下元五?解厄水官,金靈洞陰大帝,暘谷帝君」。復按三官乃昔古所祭之天一,地一及泰一之神,道陵天師初闡道教,即以沉埋之例定三官手書,禱於天官者揭之於山,禱之於地官者埋之於地,禱之於水官者則沈之於水。道教齋禁中之三元齋,定於此三日持戒修齋,即因此三日分別由三官下降,考校人間善惡,勾定人間功過者。三官大帝以合祀為多,分別供奉者少,日常經典有「三官應感妙經」和「三元錫福寶懺」,若多誦禱,得免災愆。
⑺ 下元節的由來
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
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上元九炁賜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天官賜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
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下元日。
節令食品:
飲食風俗是節日習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人類在長期的、眾多的節日活動的實踐中,形成了獨立的、特殊的節令食品,諸如春節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等,它同其它風俗習慣一樣,作為民族的一種共同情感、共同心態統一著人們的節日行為,對節日的生存、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下元節也有其獨特的節令食品,以北京為例,過下元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紅小豆做的「豆沙餡兒」。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這種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幾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節令食品了。
⑻ 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為什麼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有三位道士:天官、地官、水官。天官祝福,地官寬恕罪過。水官可以解決問題,因為天官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道教崇拜天、地、水三神,又稱三觀。天官就是其中之一。天關又名上元一品福天官,皇帝紫薇,隸屬於余慶。
天官祈福的形象是天關在古代官府中的出現。在民間的年畫里,他打扮成一個官員,紅袍飾龍綉玉帶,腳穿朝靴,手抱如意,眼慈祥,五長胡須喜色。中國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都要慶祝上元節。這一天有很多慶祝活動。從清早開始,我們要准備祭品祭拜上官皇帝,祈求上官皇帝的保佑。此外,這是充滿喜慶的日子,不僅祈求上天官員的祝福。
明清以後,財富、財富、長壽這三顆星經常一起被提及。分組形狀如下:中間,盧星扮成元外郎,手裡抱著如意,把牡丹放在頭上,抱著小壽星,住在廣白額頭的左側,用棍子和桃子笑了。
⑼ 下元節如何祈福解厄
1、衣著一定要端莊,千萬不可過於暴露或奇裝異服,也不宜穿拖鞋、戴帽子進寺廟,這些是對神明的基本尊重。
2、避免大聲喧嘩,雖然每一個寺廟供奉的神明不同,但都希望能凈化人心,因此言談舉止必須輕柔。
3、要准備當季水果、餅乾等3-5樣供品,但必須是單數(因為單數為陽數);另外也可准備香、金紙等,視各寺廟規定。
下元節文案推薦
1、農歷十月十五,是一年中最後一個月亮節,也是一年中最後一次與已故親人告別。
2、這一天月圓如晝,可人間只剩別離。
3、十月十五下元節,是祈福的好日子。
4、每個人的一生,都像在做減法,見一面就少一面,相遇與離開,重逢與告別,終其一生伴隨你我。
5、又是一年思念不在世間親人的節日,人生的路途還很漫長,我們應該收起悲傷,堅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