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文字下麵茶圖片怎麼操作
我知道的三種插入文字下面插入圖片的方法:
1、先插入圖片,再插入文字。
2、如果已經插入文字和圖片了,可以選中圖片,右擊--置於底層(下移一層)。
3、還可以把圖片放在母版中。
Ⅱ 中國茶文化網頁製作圖片,各位電腦大神走過路過請看看呀多謝了,分兒自會給呀!
前一陣子在自由織夢看見的,你看看怎麼樣。
Ⅲ 中華v5方向助理電腦圖片
。。。。應該貼吧會有
Ⅳ 電腦主機各組成部分圖解加名稱,有的發一下
圖找不到哦,不過您可以上太平洋電腦網查看以下是名稱外部:
1.1電腦的外部設備
一、顯示器
顯示器是引起初學者誤會最多的部分,許多人第一次見到它時以為它就是電腦本身。
其實顯示器對於電腦的運算性能、檔次沒有任何影響,它只是主機的一個輸出設備,以圖
像或文字形式告訴人們電腦的工作狀態或結果。不過,顯示器是絕對不可缺少的輸出設
備,如果沒有它,我們根本沒有辦法了解電腦的運行狀態,也就不能對電腦進行任何操作。
另一方面,顯示器可以直接顯示出鍵盤輸入的命令,或滑鼠活動的軌跡,也是幫助我們控
制電腦的最重要的輔助設備。因此,准確地說,顯示器實際上是電腦的監視器。
顯示器有以下幾個特點,表明它在整個多媒體電腦中佔有特殊地位:
(1)顯示器是電腦中體積最大的部分之一,而且重量最重;
(2)顯示器是電腦中價格最貴的部件之一,而且最為耐用,其使用壽命往往達10年以
上;
(3)顯示器的性能指標的優劣,直接影響我們的視力、疲勞程度和工作效率。
尺寸和重量:最為常見的顯示器的屏幕尺寸是14英寸,14英寸=35厘米,這一長度
指的是屏幕的對角線長度。近年來,14英寸顯示器有逐漸減少的趨勢,使用15英寸顯示
器的電腦已經越來越多,在一些高檔電腦中,還有使用17英寸、19英寸甚至21英寸大屏
幕顯示器的,當然相應的價格也就非常昂貴了。
顯示器的重量一般有好幾公斤,這一點對於電腦性能完全不重要,但在搬運和擺放電
腦時就需要加以考慮。
價格:按照1998年年底的價格,普通國產品牌的14英寸彩色顯示器約為800—1凹0
元,15英寸顯示器約為11凹一1600元,進口名牌產品(如索尼、飛利浦等)略貴一些。由
於顯示器十分耐用,而且用電腦時兩隻眼睛一直盯著它,因此顯示器的尺寸可以說是越大
越好。
性能指標:顯示器的性能指標有以下幾種:
解析度:指的是每一條掃描線的寬度,目前最普通的顯示器為0.28毫米,較高檔的有
0.26毫米和0.25毫米,解析度的數值越小越好。
色彩深度:有標准16色、256色、增強色和真彩色等幾種情況,一般的顯示器都能支
持這些色彩,但需要一個叫作顯示卡的部件的配合,顯示卡安插在電腦主機內,我們在後
面介紹電腦主機時還要提到它。
耗電:顯示器是電腦中的耗電「大戶」,一般在60到130瓦之間,而主機的耗電一般不
超過60瓦。耗電當然是越少越好。有些顯示器帶有「能源之星」標志,是節能型的,當使
用者在一段時間內不輸入指令給電腦時,顯示器就自動進入節能狀態,表現為屏幕變黑或
變暗,同時主機的運行也進入低速和省電狀態。
判斷顯示器的質量優劣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步驟來進行:
a:觀察開機:好的顯示器在開機的一瞬間就能顯示出十分穩定的圖像;質量差的顯示
器在剛開機時圖像會發生短時間的抖動或晃動;
b:在正常顯示的時候,靠近屏幕仔細觀察,可以看到圖像是由許多微小的點所組成
的,這些點越小、密度越大,顯示的解析度也就越高,質量就越好;反之則是低質量的或分
辨率低的產品;
c:觀察顯示器是否閃爍,如果有閃爍,則容易引起眼睛疲勞,對健康不利。
d:開機一段時間後,用手去摸一下顯示器後蓋的頂部,如果發現熱得燙手,表明顯示
器耗熱量很大,較容易出現問題。一般來說,顯示器總是要發熱的,有一些熱度是正常的。
二、鍵盤
鍵盤是電腦最重要的輸入設備。鍵盤上有一根長長的電線,通過一個圓形介面插在
主機上,實際上是插在主機內的主板上。我們對電腦下達的很多命令,特別是寫作中、英
文文章時所輸入的各種文字、符號等等,絕大多數都是通過用手指敲擊鍵盤上一定的鍵而
傳送給電腦的。
所有的鍵盤上按鍵的分布和排列都是一樣的。只有一點不大的區別:一種有101個
鍵,另一種有104個鍵。這兩種鍵盤使用起來幾乎完全一樣,104個鍵的鍵盤上多了三個
鍵,是專門針對Windows95加上去的,它們使得安裝了Windows95的電腦更容易、更方便
操作。
有許許多多種不同品牌不同價格的鍵盤,它們之間的區別僅在於外觀、耐用性和手感
上。外觀問題因人而異,見仁見智;耐用性方面一般沒有什麼太大問題,只要沒有把鍵盤
線拉斷,或者把茶水、菜湯之類灑到鍵盤縫里,它的使用時間相當長。
手感問題是應當加以考慮的,因為許多指令和幾乎全部的文檔錄人工作都是通過用
手指敲擊鍵盤來進行的。有的鍵盤敲起來很有彈性,乾脆有力,發出的聲音很清脆;有的
則有點軟綿綿的,聲音也有些發沉發澀;還有的新式鍵盤敲起來就像家用電器中的輕觸開
關,按鍵是用質地柔軟的塑料製成的,摸上去像肌肉一樣,使用時只需要碰一下就可以了,
而且不論用多大力氣也不會發出聲音,特別適用於多人集中辦公的場合。
三、滑鼠
多媒體電腦中滑鼠是絕對不可缺少的。因為現在標準的電腦操作軟體都使用圖形界
面,用游標指定後點擊滑鼠即完成操作指令下達,使得大多數情況下都不需使用鍵盤,極
大方便了電腦使用者,特別是初學者。
滑鼠是因為其長圓形的小巧外形,後面還拖著一根長長的尾巴,讓人聯想到行動靈活
的老鼠,由此得名。與鍵盤相似,滑鼠線也用一個扁型介面與主機相連(實際上是接在主
機板的串型介面上)。最常見的滑鼠有機械式和光電式兩種。
機械式滑鼠的底部是平的,底部中央有一個圓洞,洞中露出一個可以十分靈活地轉動
的小球的一部分。當我們用手移動滑鼠時,滑鼠底部從小洞露出的滑鼠球就發生轉動,這
時,在顯示器上就會看到箭頭形狀的游標也跟著移動,手的方向與游標的方向是一致的。
光電式滑鼠從外面看起來與機械式沒有什麼區別,但工作原理很不相同。光電式鼠
標使用時必須要有一個專用的滑鼠墊,否則它不能正常工作。
內部:
電腦主機的主要構件是:主機板、內存條、硬碟、軟盤驅動器、光碟機、音效卡、顯示卡及數據機。
主機板,是主機大總管的骨架,大多數設備都得通過它連在一起;這是CPU,英文名叫Central Processing Unit,意思就是中央處理器,它是大總管的心臟,統一指揮調度電腦的所有工作。平常大家說的486、586、686、奔騰就是指不同的CPU。
內存,英文名叫Read Arandom Memory,簡稱RAM,是電腦工作過程中貯存數據信息的地方,它的單位叫做「兆」位元組,用「M」表示(1M = 1024K,1K = 1024位元組,1個漢字占兩個位元組,1M大約相當於50萬漢字),一般大家都省略了「位元組」兩個字,只稱「兆」。現在的機器一般都安裝32M或64M的內存。
硬碟,是平時安裝各種軟體和存貯文件的地方,相當於主機大總管的肚子,用戶的WIN98,游戲或是文件信函全放在這兒,以前硬碟容量較少,只有幾百兆,目前一般都有6G、8G或10G以上的大容量(1G = 1024M)。
軟碟機,分3寸和5寸兩種,目前常用的都是3寸軟碟機,可讀寫3寸軟盤,可存放1.44M位元組內容,您可以用軟盤拷貝一個文件到另外一台電腦,也可以把主要的文件信息復制一份在軟盤上,以防電腦出故障時丟失數據。
光碟機,也叫做CD-ROM驅動器,意思就是只讀光碟驅動器(即只能讀光碟,不能寫),一個CD-ROM光碟一般能放650M左右的數據,如果沒有它,現在很多大型的軟體如WIN98、Office 2000等,還真不知道往哪兒放。
它一個主要性能指標是「倍速」,倍速是以每秒從光碟機讀取150K位元組為基準計算的。兩倍速即表示每秒可從光碟機讀取2x150K=300K位元組(1K=1024),目前常用的光碟機已經能達到32倍速或48倍速,百倍速光碟機也快上市了。
顯示卡,是一種常見的電腦擴展卡,它負責將大總管的想法和大總管在做什麼告訴顯示器。
音效卡,負責告訴音箱(或揚聲器)大總管要「說」什麼。
網路卡:是一種連接外部網路的電腦擴展卡,它負責和外部的溝通
Ⅳ 電腦桌面圖片有茶葉有水有路的風景圖片
直接網路搜大圖 就可以用的噢 自定義就可以的
Ⅵ 如何在家自製奶茶
用料
牛奶 一盒
熱水 一碗
白糖(什麼糖都行) 喜歡甜的可以多加,不喜歡的放一小勺
茶葉(什麼茶都行) 一小把
珍珠粉圓 愛吃多少放多少
快手版珍珠奶茶!!好喝不胖!!!的做法
小奶鍋!!!把糖跟茶葉丟進去,開小火,慢慢等糖化開
都放涼之後,混合!
Ⅶ 放在電腦顯示屏前的茶水還可以喝嗎
放在電腦旁用來吸收電磁波的水能不能喝,結論是:吸收電磁波的水不能喝,但是放在旁邊的茶水咖啡等飲料可以隨意喝。它也是一個矛盾的問題和答案。
1、很多人在操作電腦時候,把茶水、咖啡、其它飲料隨手放在電腦邊上,電腦使用過程中邊喝邊用電腦,要說這些音頻一點都沒吸收電磁波,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它們依舊被人們喝下去,結論是它們沒影響健康。
2、真正用來吸收電磁波的水往往是普通自來水或者普通井水,燒開之前多數並不適合直接引用;再加上吸收電磁波的水在電腦變放置時間也比較長,被灰塵污染的程度也高,直接引用不可取;除此外,心理因素也很有關系,大家都會把把看做被電磁波「污染」過的水,被認定不幹凈,所以也不能隨意飲用。
其實現在主流電腦不管台式機還是筆記本電腦,其發散電磁波都在國家相關規定范圍內;暫時也沒有明顯證據證明電腦發出的電磁波對人體健康有影響;一些朋友在電腦附近放置水盆或者其它盛水工具,達到「吸收」電磁波目的,其實很難有實效,學過高中物理知識的都知道,在電腦旁邊放置一點水根本達不到吸收全部電磁波目的;
Ⅷ 可以反映中國茶文化的照片
【茶的起源】
「我國何時開始飲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體上可謂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唐以前飲茶,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但多非史實。縱是史實,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經》雲:神農《食經》「茶茗久服,有力悅志」(劉源長《茶史》卷一)。陸羽《茶經》以為飲茶起於神農氏,然《食經》為偽書,盡人皆知,不足為據。《爾雅》有「苦荼」之句,世以《爾雅》為周公時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不知《爾雅》非作於周公。不足為飲茶起始之證。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謂「晏子相齊,衣十升之布,食脫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為飲茶(即茗)始於春秋時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齊晏嬰所作,根本難以成立。且萬蔚亭輯《困學紀聞集證》卷八下雲:「(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覽》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載入茗事中……」雖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飲之茗。故茗飲之事不見於經。世又以詩之「誰為茶苦」,為飲茶之證,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張冠李戴。似此春秋戰國恐無飲茶之風,故《周禮·天官·家宰第一》言漿人供王之六飲,一曰水,二日漿,三曰醴,四曰涼,五曰醫,六曰酉①。尚未見飲茶。......自漢以後,飲茶之記載,時有所聞,三國時吳孫皓每飲群臣酒,率以七升為限,韋曜不過兩升,或為裁減,或賜茶茗以當酒(《三國志·吳志·韋曜傳》),以時茶茗,恐已為招待賓客之用,不然,宴會中,何以有茶? 晉張華嘗謂「飲真茶,令人少眠」(張華《博物志》),是晉亦有飲茶之風,所以茶茗之起,由來已久,宋裴漢《茶述》謂:「茶起於東晉,盛於今朝(宋朝)。」固誤。《洛陽伽藍記》謂飲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尤誤。所謂飲茶之風,開始於漢魏則可,盛行於漢魏則不可,因南北朝時,此風尚未普遍,何論於漢魏,關此《茶史雜錄》引逸事兩則如下:
齊王蕭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漿,常飯鮮魚羹,渴飲茗汁,京師士子,見蕭一飲一斗,號為漏卮,後與高祖會食羊肉酪粥,高祖怪問之,對日,羊是陸畜之宗,魚是水族之長,所好不同,並各稱珍……唯茗不中,與酪作奴,高祖大笑,因號茗飲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獻謂蕭曰:「……卿明日顧我為卿設荼莒之餐(即魚)亦有酪奴。」
蕭正德歸降時,元義欲為設茗,先問卿於水厄多少,正德不曉其意,答日:下官生於水鄉,立身以來,未遭陽侯之難,坐客大笑。
由前之說,北朝後魏京師士子,見齊王蕭飲茶,引為怪異,號為漏卮;由後之說,尤養特欲為蕭正德備茶,則一為少見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證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鮮卑族用物,此時飲茶,恐限於某地,行於某階級,實非普及民眾,故只能謂為飲茶之開始時期。而飲茶風氣之興,始於唐代。唐代民眾喝茶成癖。東坡詩雲:「周詩記苦荼,茗飲出這世。」乃以今之茶為荼。自唐以來,茶以清頭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飲數碗,確成風矣。(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注①:原字是酉旁加也,既左酉右也。
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是其中一項。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的更加清楚、直觀,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劃,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
「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於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為「茶」字之形了。不僅字形,「茶」的讀音在西漢已經確立。如現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劉欣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13個屬縣之一,稱為「荼」陵縣。在《漢書·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顏師古注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這個反切注音,就是現在「茶」字的讀音。從這個現象看,「茶」字讀音的確立,要早於「茶」字字形的確立。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彩紛呈,對同一事物有多種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於統一,後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爾後,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並且有了飲茶的習慣。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不少人認為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