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南極中山站絕美極光登熱搜,攝像師拍一組這么美的圖片有多難
9月6日的時候,央視的《新聞直播間》報道了一則這樣的消息:近日,南極中山站上空出現了多次極光大爆發。正在中山站越冬的科考隊員用高清相機記錄下了震撼的一幕。黃綠色的極光如同翻卷的流雲,籠罩著整個中山站的上空,覆蓋著冰雪的地面也被染上了一層綠光。
而我們最近看到的綠色極光,就是由正在中山站越冬的隊員用高清相機拍攝的,所以相對於現在的條件來說,拍攝這樣震撼的畫面也不是很難。感謝科考隊員的付出,我們才會看見如此罕見的人間奇觀。
⑵ 北極光圖片
這些夠嗎?
⑶ 極光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極光會有不同的形狀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極光類型,並將之稱為“沙丘”。考慮到極光形成的原因,並類比於“波狀雲”的形成,將這種極光形成的原因與“重力波”聯系起來。並詳細分析了“重力波”影響下這種新型極光形成的機制。
在幾千年前,人們就已經開始觀察極光了,並且使用科學儀器來觀測它們,以求得到對它們更深刻的理解。所以你可能會覺得,我們現在了解了每一種極光。
顯而易見,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一種新型極光,就在近期被一些勇於前往寒冷的高緯度地區拍攝“北極光”的極光攝影師所發現。
喜歡這個故事的一切。“業余愛好者”看到了一種新型極光,科學家研究分析了它,並找到了可能的原因。它的照片也很酷!
另外,中間層很難研究,因為它沒有很多容易觀察的特徵。“沙丘”為研究這層大氣層提供了一個新的窗口,所以至少可以更好地研究它的這一方面。
有這么多攝影師前往高緯度地區拍攝美麗極光的數字圖像,這意味著我們將能獲得更多關於它們的數據,我們便能更好地理解它們。
⑷ 華為手機可以拍極光嗎
冬季去北歐看極光,極光看之不易,來無影去無蹤,倘若沒抓住這一機會記錄下最震撼人心的時刻,別提有多麼遺憾了。
這時候很多攝影小白們甚至攝影達人們都會有些頭疼,拍攝極光大片有沒有什麼重要因素?需要哪些裝備?
諾諾今天就為小夥伴們找來最新的極光攝影技巧,想拍大片的小夥伴們怎麼能錯過呢?
敲黑板!因為不是所有小夥伴都會帶上單反或者微單去拍攝,手機拍極光的小夥伴們不在少數。所以諾諾也為手機拍攝黨們帶來了手機拍攝極光的攻略哦。
攝影裝備
昨天諾諾和大家深扒了去看極光身上需要穿什麼抗寒,還沒看的小夥伴快點擊:如何在北緯65度的極低溫下淡定的追極光?(極光裝備篇)
下面諾諾和小夥伴們說說攝影需要帶上什麼。
1. 相機|首先當然需要一台相機。雖說現在各種東西的照相功能都越來越好,但若想拍攝極光,「單反」或「微單」還是會比較容易,至於小相機/手機嘛,在極光明顯的時候其實也能拍到,但得有心理准備,和微單或者單反相比,比較糊、比較暗、比較不明顯都是難免的。
2. 腳架|既然要長曝,就一定要腳架!而且原則上越大越重越穩越好,特別是冰島這種妖風橫行,強風肆虐的環境更是如此。不過考慮到攜帶便利度,小夥伴們可以選擇較輕的碳纖腳架,雖然沒有穩若泰山,但一般旅途也還算堪用。若真有需要,也可考慮選購能換釘腳的腳架增加冰上穩定度。至於幾百塊鋁合金細細腳的那種腳架是沒有用的,拍完很可能只會得到跟手持一樣糊的照片,不要浪費錢哦。另外腳架中柱也相對不穩定,建議不要拉太高。
3. 鏡頭|看個人喜好與習慣,但一般來說用廣角鏡拍極光效果較好,建議可將自己最廣角的鏡頭帶上,若有幸遇到大片極光會非常壯觀。
4. 備用電池|寒冷的地方電池掉電快,長曝也耗電,拍攝前最好把電池充飽飽,同時帶上備用電池。這東西不嫌多的,多准備一些總比美景當前卻突然沒電好。此外還在排隊的電池最好放在靠近身體的地方,或是替它們准備暖暖包,盡量不要冷到(?哈哈哈怎麼比人還精貴)它們才能維持它們的戰鬥力!
更專業的小夥伴可以帶上快門線和閃燈,隨時可以把照片提升一個level。
敲黑板!手機攝影裝備!
▸ 鏡頭:可選購外加的廣角鏡,增加構圖可能性。
▸ 充電寶:太冷的地方手機極容易突然關機,強烈建議准備充滿電的充電寶,無時無刻重新喚醒它。
▸防水手機套:外面大雪化了很容易使手機進水哦。
相機設定
拍極光更需要留意快門速度,沒辦法隨便用 20秒/30秒 的慢快門來增加曝光量,因此對相機、鏡頭的要求會比較高一點。具體怎樣設定數值呢?
1. 相機模式|建議設定在 M 模式,因為極光變幻多端,每分每秒可能都要重新調整數值,在 M 模式下能更快速准確地調整數值。
2. 光圈| 無懸念地調到最大光圈吧!!最大開落去!!
3. 快門| 拍攝極光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設定分成三步就可以搞定
Step 1. 使用最高 ISO 嘗試快門速度,抓到當下約略的快門時間(可拍出極光光柱的快門時間)
Step 2. 固定快門時間,調整 ISO 到適當的曝光度
Step 3. 之後每增快/調慢一格快門速度,則增加/降低一格 ISO
4. ISO| 最開始可以先開到最大,實際拍攝時根據快門速度來改變。
5. 白平衡|若想要更精淮的拍攝,白平衡也可視情況調整,一般會選擇偏冷一點的色調(約3,500-4,500K),看起來比較干凈。
6. 檔案類型|除非是不修圖主義者,否則強烈建議拍攝 RAW 檔。不過在選擇 RAW 檔之前,記得先確保自己的電腦有可以打開 RAW 檔的軟體,否則拍回來都開不了是要怎麼辦……
⑸ 蘋果手機可以拍到極光么
極光完全是可以用手機拍出來的,其實現在的iPhone,已經在某些方面的拍照效果和單反別無二致,只需要小小的調整一下,就可以像下圖一樣拍出這樣優秀的極光!
在想要捕獲極光和星空的時候,如果身邊有來自城市的非自然光的影響,那麼肯定很難把它們照得清晰。這個時候,就需要點擊一下極光/星空,長按往下滑/調小曝光程度。會發現除了你聚焦的位置,周圍影響它的光源都變弱了!
通過鎖定聚焦點,降低曝光,讓更多自然光從攝像頭被吸收,自然而然就能拍出極光和星空。
(5)極光圖片原圖手機擴展閱讀
拍攝技巧:
[光圈調到最大] ISO調整到自己能接受的高度,雖然越高的感光越能在漆黑的夜裡拍出極光的色彩,但因為ISO越高,噪點容易越多,所以建議多多嘗試,調到自己能接受的高度,以下幾張照片調的都是800-1600之間不等,再高發現有一些噪點,所以放棄了。
[快門對焦]:根據極光不同的狀態選擇曝光時間,基本原則就是:極光比較微弱移動比較慢>15-20s 極光比較強移動速度比較快>5-15s。建議選擇對焦無限遠,再稍微收回來一點。
[最佳人物拍攝技巧]:和極光合影是個技術活,作為無攝影經驗的初級選手,小景弟的建議是選擇在極光比較強的時候用短一點的曝光時間,因為人要保證15s-20s的曝光時間內不晃動是很難的。如果太黑,可以選擇使用手機的手電筒進行補光。
⑹ 想要欣賞極光,都有哪些地方可以欣賞到最美麗的極光
地球上有好幾個極光神龕,這些城市由於地理位置和天氣因素會有很大概率看到極光,比如我們這次去的冰島、加拿大黃島鎮、費爾班克斯、阿拉斯加、格陵蘭、丹麥、俄羅斯摩爾曼斯克、北歐拉普蘭。
冰島是世界上唯一有機會看到世界各地極光的國家。逐漸成為很多人追求極光的理想國度。看極光一定不能錯過。雷克雅未克的極光更加出名,漫天飛舞的綵帶一定會讓你難忘。
瑞典比斯庫是觀看極光的最佳地點。這里氣候乾燥,地勢平坦。夏天,月明風清。冬天,你可以欣賞美麗的極光,嘗試有趣的狗拉雪橇。
⑺ 極光圖片
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pv=&word=%BC%AB%B9%E2%CD%BC%C6%AC&z=0
電影『雪狗兄弟』里也有,可截圖。好看。
⑻ 這張照片是極光的照片嗎
不像,像背光,極光一般呈帶狀、弧狀、幕狀、放射狀,這些形狀有時穩定有時作連續性變化。你的這個圖片不帶有電離子運動特徵,所以不像極光
⑼ iphone6自帶壁紙里的極光圖片是真是假
當然是真的了。我也給朋友買了iphone6,挺好用的,壁紙非常好看,而且手機挺好用,流暢!自帶壁紙圖片非常好看。
⑽ 極光是什麼
極 光
太陽是一個龐大而熾熱的氣體球,在它的內部和表面進行著各種化學元素的核反應,產生了強大的帶電微粒流,並從太陽發射出來,用極大的速度射向周圍的空間。當這種帶電微粒流射入地球外圍那稀薄的高空大大氣層時,就與稀薄氣體的分子猛烈地沖擊起來,於是產生了發光現象,這就是極光。
極光,常常出現於緯度靠近地磁極地區上空大氣中的彩色發光現象。一般是帶狀、孤狀、幕狀或放射狀。這些形狀有時穩定有時作連續性變化。極光是來自太陽活動區的帶電高能粒子(可達10千電子伏)流使高層大氣分子或原子激發或電離而產生的。由於地磁場的作用,這些高能粒子轉向極區,故極光常見於高磁緯地區。在大約離磁極25°-30°的范圍內常出現極光,這個區域稱為極光區。在地磁緯度60°-45°之間的區域稱為弱極光區,地磁緯度低於45°的區域稱為微極光區。極光的下邊界的高度,離地面不到100公里,極大發光處的高度為110公里左右,正常的最高邊界為300公里左右,在極端情況下可達1,000公里以上。根據近些年來關於極光分布情況的研究,極光區的形狀不是以地磁極為中心的圓環形,而是更象卵形。極光的光譜線范圍約為3100-6700埃。其中最重要的譜線是5577埃的原子氧綠線稱極光綠線。極光的出現同磁暴、地冕、太陽風和宇宙線有關,因而也同太陽活動有關。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國就開始觀測極光,此後有豐富的極光記錄。
極光介紹
極光是劃過南北兩極地區上空的耀眼的光象。呈帶狀、弧狀、放射狀或幕狀。還沒有人確切地知道極光發生的原因,但人們通常認為極光是來自太陽微小高能粒子在地球磁場受阻後偏向的結果。太陽每11年左右有一個非常活動期,發出大量高能粒子進入宇宙空間。此時出現的極光最為瑰麗壯觀。
在地平線上的城市燈光和高層建築可能會妨礙我們看光,所以最佳的極光景象要在鄉間空曠地區才能觀察得到。在加拿大的丘吉爾城,一年在有300個夜晚能見到極光;而在羅里達州,一年平均只能見到4次左右。 大多數極光出現在地球上空90—130千米處。但有些極光要高得多。1959年,一次北極光所測得的高度是160千米,寬度超過4800千米。
人們知道極光至少己有2000年了,並且極光一直是許多神話的主題。在中世紀早期,斯堪的納維亞的海盜相信,極光是騎馬賓士越過天空的勇士。在北極地區,因紐特人認為,極光是神靈為最近死去的人照亮歸天之路而創造出來的。
1938年在英格蘭出現的一次壯觀的北極光被許多人誤認為是一場大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1年美國首都華盛頓上空出現的另一次極光引起了全城恐慌,因為人們以為德國轟炸機開始攻擊了。
極光作為一種天象,自古以來為人注目。但對極光及其空間物理現象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則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在太陽創造的諸如光和熱等形式的能量中,有一種能量可稱 之為「太陽風」。這是一束由覆蓋地球的強大的帶電亞原子顆粒流,該太陽風在地球上空環繞地球流動,以大約每秒400公里的速度撞擊地球磁場,磁場使該顆粒流偏向地磁極,從而導致帶電顆粒與地球上層大氣發生化學反應,由些產生的電流照亮黑空,在南極地區形成著名的南極光。其英文名字為「Aruora Australis」。在北極地區同樣可看到這一現象,一般稱之為北極光,其英文名字為「Aurora Borealis」。
太陽風作用於地球上層大氣的稀薄氣體,其產生的光與不同的氣體相對應,在空中顯出黃綠色、藍色和紅色等。 科學家已經了解到,地球磁場並不是對稱的。在太陽風的吹動下,它已經變成某種「流線型」。就是說朝向太陽一面的磁力線被大大壓縮,相反方向卻拉出一條長長的,形似慧尾的地球磁尾。磁尾的長度至少有1,000個地球半徑長。由於與日地空間行星際磁場的偶合作用,變形的地球磁場的兩極外各形成一個狹窄的、磁場強度很弱的極尖區。因為等離子體具「凍結」磁力線特性,所以,太陽風粒子不能穿越地球磁場,而只能通過極尖區進入地球磁尾。當太陽活動發生劇烈變化時(如耀斑爆發),常引起地球磁層亞暴。於是這些帶電粒子被加速,並沿磁力線運動。從極區向地球注入,這些帶電粒子撞擊高層大氣中的氣體分子和原子,使後者被激發——退激而發光。不同的分子,原子發生不同顏色的光,這些單色光混合在一起,就形成多姿多彩的極光。 事實上,人們看到的極光,主要是帶電粒子流中的電子造成的。而且,極光的顏色和強度也取決於沉降粒子的能量和數量。用一個形象比喻,可以說極光活動就像磁層活動的實況電視畫面。沉降粒子為電視機的電子束,地球大氣為電視屏幕。地球磁場為電子束導向磁場。科學家從這個天然大電視中得到磁層以及日地空間電磁活動的大量信息。例如,通過極光譜分析可以了解沉降粒子束來源,粒子種類,能量大小,地球磁尾的結構,地球磁場與行星磁場的相互作用,以及太陽擾亂對地球的影響方式與程度等。
圖片:http://www.cpus.gov.cn/zlg/tyx/diqiu/t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