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民英雄紀念碑簡介
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天安門廣場中心。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建碑,毛澤東為紀念碑奠基。後經全國廣泛討論,確定碑型,於1952年8月正式動工興建,1958年4月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
碑通高37.94米,碑座分兩層,環繞漢白玉欄桿,四面均有台階。底層座為海棠形,東西寬50.44米,南北長61.5米。上層座呈方形。
台座上是大小兩層須彌座。下層大須彌座束腰部四面鑲嵌著8塊巨大的漢白玉浮雕,分別以虎門禁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游擊戰、勝利渡長江為主題。
在勝利渡長江的浮雕兩側,另有兩幅以支援前線、歡迎解放軍為題的裝飾性浮雕。浮雕高2米,總長40.68米,雕刻著170多個人物,概括而生動地表現出我國近百年來人民革命的偉大史實。
(1)紀念英雄的圖片有哪些擴展閱讀: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這八個大字統領了紀念碑的設計和建造。可這八個大字要究竟是朝向南邊的正陽門還是北邊的天安門又是一道需要反復推敲的選擇題。
按照中國建築坐北朝南的傳統,這八個大字應該朝向南方,而今天我們看到的則是朝向北方。曾任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的賈英廷介紹,紀念碑在建造時進行過一次朝向的調整。
賈英廷表示,平時的人流都是集中在廣場北半部,說大家都建議毛主席的題詞要向北。54年國慶以後,就把它改成了坐南朝北。
當時,這個紀念碑的碑心石60多噸,是按照設計方案是擱在了紀念碑的南側。接到這個通知以後,就要趕緊的想辦法,要把它調到北邊來。
從1949年9月30號奠基,歷時9年,人民英雄紀念碑終於在1958年正式落成。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和浮雕,清晰展現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浴血奮斗的艱辛歷程,折射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意志。
在過去的60年間,人民英雄紀念碑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上,承載著整個國家和民族對英雄先烈的紀念與緬懷。
B. 人民英雄紀念碑上十幅大浮雕的內容按歷史事件發生的順序進行分類
十幅浮雕按照歷史順序從碑身東面開始,依次為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戰爭,勝利渡江,支援前線,歡迎人民解放軍。
人民英雄紀念碑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紀念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紀念碑。紀念碑呈方形,建築面積為3000平方米,分台座、須彌座和碑身三部分,總高37.94米。
(2)紀念英雄的圖片有哪些擴展閱讀
浮雕設計初衷和主題
浮雕創作在紀念碑設計中占據重要分量。因此,對浮雕內容的選擇、表現形式、與建築的結合、浮雕的位置等,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探索。
周恩來總理傾注了大量心血,在討論設計方案時,他提出要在紀念碑底座四周設置浮雕的建議。他強調,浮雕在紀念碑的外面,是紀念碑最直觀的畫面,浮雕設計是體現人民英雄紀念碑政治內涵的關鍵,具有重大政治意義,必須作為重點工作抓緊抓好。
浮雕的創作立意和原則是:既能體現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特點,又需要把中國一百年來的革命歷程表現出來,既要有革命內容,又需要有很高的藝術品位。這段重要講話為把握主題、選擇題材、創作標准等作出了明確闡釋。
在紀念碑浮雕設計和創作中,藝術家們運用大量的象徵手法,根據浮雕設計主題和題材特點,貫穿中國革命歷史發展潮流與主脈,藉助生動而具體的形象,表現出一種精神與情感,將思想內涵化為可以感知的具體形象,使作品立意高遠,寓意深刻,象徵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英勇奮斗、砥礪前行的偉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