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腳後跟是哪個神經支配
足跟部包括跟骨骨膜及足跟的軟組織,由脛神經跟內側支及腓腸神經跟外側支支配。脛神經跟內側支於內踝上2~3橫指處由脛神經干發出,分為膜內型和膜外型2種,前者較多,雖已由脛神經分出,但仍位於神經外膜之內,向下走行,直至脛神經發出足底內、外側神經後,始由神經外膜穿出成獨立分支向下走行。跟內側支無論是膜內型還是膜外型,均穿過足跟底部的纖維脂肪墊,並分布於整個足跟部及跟骨內側骨膜。跟內側支切斷後,整個足跟部的感覺即消失
2. 腳掌圖片各部位名稱
腳掌的各部位名稱如本圖所示。腳與人體的其它部位一樣是一個有生命力的有機體。它是由皮膚、韌帶、汗腺、血管、神經、肌肉和骨骼等構成。
腳骨骼的結構負擔腳更強壯與支撐身體重量,腳共有26塊骨組成且分成三大部分;跟部、腰部和前掌部。跟部為7塊骨組成其負責直接承受體重,且大部分身體重量(50%)都落在跟部。
腳前掌由14塊小骨組成其具有承受體重和平衡身體及抓著地面不致身體倒斜。為了起到支撐整個體重的作用,腳的底部產生了若干拱形,特別是內弓較為發達,既大又牢固,通過脛骨,由上方筆直加上的體重,為相當於傳遞關節的距骨一度支承後,又被以跟骨底部內側的前端和第一足骨接地點為兩個基點的強韌的內弓完全承受下來。
(2)腳踝處神經有哪些圖片擴展閱讀:
腳部作為人的第二心臟,而腳踝是左右腳部血液流動的重要關口。人體下半身血液循環的暢通與否,對全身的氣血流通影響很大。腳踝是左右腳部血液流經的重要部位,如果腳踝柔軟有彈性,則回心的靜脈血液就能順利通過腳踝;如果腳踝僵硬、老化,則回心血液就會淤滯在腳踝附近,使正常的血液循環受到影響。
因此,通過體操或按摩,使腳踝保持柔軟靈活的狀態,對人體健康大有裨益。腳踝柔軟有彈性,那麼回心的靜脈血液就能順利通過腳踝;如果腳踝老化僵硬,那麼回心的靜脈血液就會像「塞車」一樣淤滯在腳踝附近,這樣會使心臟的負擔加重,長期下去就可增加患高血壓的危險。
通過做體操或按摩,使腳踝由僵硬轉化為柔軟靈活狀態,尤其對於老年人,不但可以使回心血液順暢地通過腳踝,還可以緩解高血壓的症狀。
3. 因為長期打籃球導致腳踝的習慣性扭傷應該如何處理
腳踝習慣性扭傷,又叫做習慣性崴腳,根據你的情況,應該是功能性踝關節不穩。當韌帶一次扭傷之後,沒有進行合適的治療和系統的康復,韌帶的強度和剛度不能及時恢復到原來的水平,由於韌帶中有許多本體感受器,這些本體感受器能夠感覺人體關節的位置,同時也和平衡功能息息相關。為什麼會習慣性崴腳呢?腳踝是人體靈活性佔主導的關節,同時全身的重量壓在兩個腳踝上;當踝關節周圍韌帶鬆弛,肌肉力量不足,平衡能力就會下降,在走路,跑步,跳躍等運動時就會產生一些列不穩定,晃動甚至再次崴腳。所以要想恢復踝關節原來的水平,防止習慣性扭傷,就要進行一些本體感覺和力量的康復訓練了。
4. 腳踝哪個部點陣圖解
腳踝圖解如下:
圖解內容中,通常會包括以下幾個主要部位:
一、踝關節結構:腳踝是一個復雜的關節結構,主要由脛骨遠端和腓骨遠端構成。這兩個骨骼的遠端與距骨相連,形成了一個復合關節結構。圖示中會清楚地顯示這三個骨骼的位置關系。其中脛骨遠端通常會構成內踝,而腓骨遠端構成外踝。這兩處突起與距骨上緣形成的空隙就是踝關節的主要活動區域。
二、韌帶與肌腱:腳踝周圍有很多重要的韌帶和肌腱連接。比如內外側韌帶可以保護踝關節的穩定性。這些結構會在圖示中以清晰的方式呈現出來。內側三角韌帶是腳踝內部的一個重要結構,外側則是腓前韌帶和腓後韌帶等結構。此外,腳踝周圍的肌腱也連接了肌肉和骨骼,參與運動過程。
三、血管與神經:腳踝區域還包含豐富的血管和神經。這些結構負責傳遞身體信息並供應能量,維持身體正常運行。圖解中也會標注出這些重要結構的分布和走向。比如動脈血管進入腳踝供應血液,而靜脈血管則將血液帶回心臟。神經則負責傳遞感覺和運動信號。
四、關節囊與滑膜結構:關節囊是包裹關節的結構,起到固定和保護關節的作用。滑膜則是關節囊內壁的薄膜結構,可以分泌滑液潤滑關節。這些結構在腳踝圖解中也會得到清晰的展示。圖解中會展示這些結構的分布以及它們與周圍組織的聯系。具體來說,圖示可以清楚地展現這些組織的外觀及其在腳踝區域的具體位置和功能。解釋的內容主要包括關節囊如何穩定和保護關節、滑膜如何起到潤滑作用等。此外,還會介紹這些結構在運動和活動時如何協同工作以及可能出現的損傷情況。這些信息都將以簡潔明了的方式呈現出來幫助用戶理解腳踝部位的構造和功能以及可能出現的問題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