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S屬水虎魚品種及圖片大全
S屬水虎魚是指鋸脂鯉屬水虎魚,因拉丁學名為Serrasalmus而得名,全世界至少有31種以上,特徵是頭部較尖且突出、體呈扁菱形,習性上不像P屬水虎魚那樣喜歡群居,下面來看一看S屬水虎魚品種及圖片大全吧!一、肩鋸脂鯉
肩鋸脂鯉是常見的S屬水虎魚,別稱申谷黃鰓食人魚、黃鰓辛古水虎等,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體長可達20厘米以上,在原產地是著名的游釣魚和食用魚,也可作觀賞魚,典型特徵是魚鰓呈金黃色或橘黃色,鰓後有一塊黑斑,臀鰭呈黃色,尾鰭前端呈V形且有黑色帶。
二、曼氏鋸脂鯉
曼氏鋸脂鯉是常見的S屬水虎魚,別稱辛古水虎、馬紐氏鋸脂鯉、紅鰓辛古水虎等,原產於南美洲辛古河流域、亞馬遜流域、奧里諾科河流域、內格羅河流域等地,體長可達50厘米以上,在原產地是著名的游釣魚和食用魚,也可作觀賞魚,典型特徵是幼魚有綠色光澤且帶有豎紋,成魚鰓蓋呈橙紅色或血紅色。
三、菱鋸脂鯉
菱鋸脂鯉是常見的S屬水虎魚,別稱黑食水虎、黑食人魚、白鋸脂鯉等,原產於巴西、秘魯、委內瑞拉、哥倫比亞、蓋亞那等地淡水河流中,體長可達50厘米以上,在原產地是著名的游釣魚和食用魚,也可作觀賞魚,典型特徵是體呈高菱形,像鏟車的大斗一樣挺立在身軀前端。
四、桑切氏鋸脂鯉
桑切氏鋸脂鯉是常見的S屬水虎魚,別稱紅鑽食人魚、紅鑽水虎等,原產於秘魯的帕卡亞河、烏卡亞利河等地,體長可達20厘米以上,在原產地是著名的游釣魚和食用魚,也可作觀賞魚,典型特徵是頭部呈三角形,鰓蓋的後半區和腹部呈泛紅色,其他地方呈鉛灰色。
五、扁鋸脂鯉
扁鋸脂鯉是常見的S屬水虎魚,別稱扁黑水虎魚、阿扁食人魚等,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中央流域,體長可達20厘米以上,在原產地是著名的游釣魚和食用魚,也可作觀賞魚,典型特徵是鱗片呈鋼藍色,臀鰭基部有藍綠色金屬光澤,顎部呈橙黃色,眼睛呈血紅色。
六、駝背鋸脂鯉
駝背鋸脂鯉是常見的S屬水虎魚,別稱高背水虎、高背食人魚等,原產於南美洲托坎廷斯河流域,體長可達21厘米以上,在原產地是著名的游釣魚和食用魚,也可作觀賞魚,典型特徵是體呈高菱形,鱗片呈銀色,鰓部周圍有金黃色色調,容易與菱鋸脂鯉混淆。
七、阿爾氏鋸脂鯉
阿爾氏鋸脂鯉是常見的S屬水虎魚,別稱花點水虎、卡塔麗娜食人鯧等,原產於南美洲奧里諾科河流域,體長可達21厘米以上,在原產地是著名的游釣魚和食用魚,也可作觀賞魚,典型特徵是體呈高菱形,鰓蓋或下巴呈淺紅色,鰓後有淺色黑點,體側有閃閃發亮的鑽鱗。
八、暗帶鋸脂鯉
暗帶鋸脂鯉是常見的S屬水虎魚,別稱黃鑽水虎、黃鑽食人魚等,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奧利諾科河、普圖馬約河、巴拉那河等流域,體長可達30厘米以上,在原產地是著名的游釣魚和食用魚,也可作觀賞魚,典型特徵是背部呈銀灰色,腹部呈金黃色,腹鰭和臀鰭呈明黃色。
『貳』 食人魚分20多種哪種食人魚是最兇猛的
食人魚(Piranha)俗名水虎魚、食人鯧,是南美洲食肉的淡水魚。它們通常有15—25厘米長,最長的長度達到40厘米。食人魚具有尖利的牙齒(能夠輕易咬斷用鋼造的魚鉤或是一個人的手指),非常兇猛,一旦發現獵物,往往群起而攻之。食人魚可以在10分鍾內將一隻活牛吃剩一排白骨。當地人用它們的牙齒來做工具和武器。亞馬遜河、蓋亞那河、巴拉圭河等河流是食人魚經常出沒的場所。食人魚也用來比喻殘忍不堪、滅絕人性的人。有同名小說。
不知道是不是這種:
黑紫羅蘭食人魚(Serrasalmusrhombeus),俗稱黑食人魚,英文名:Whitepiranha,blackpiranha,Serrasalmusniger,分布於南美洲亞馬遜各流域,最大體長約50cm。
這條魚就是來自亞馬孫河流域中的布爾雪部落。布爾雪族擅長游泳,以捕「黑河」河區的生物為主。
一般原始部落所崇拜的,不外乎是以男女生殖器為主的神,或是鷹豹虎蛇等陸上動物。而他們所侍奉的,就是這種生長在亞馬孫河流域的黑紫羅蘭食人魚,並有活人獻祭的習俗。
該族族人外型和附近部落的人外型並無二致,但身型較短小且腳趾長,並有類似蹼的增生皮。該族特色是喜歡在身上刺類似鱗片的刺青。
雖生活區域內有食人魚,但是布爾雪族捕撈漁獲時卻鮮少受到黑食人魚的侵擾,該族族人說是神的庇佑。該族嬰幼兒至七歲左右,都會在孩童飲食中加入黑食人魚的排泄物,這種排泄物採集自淺灘中的圓形洞穴。經化驗之後發現含有豐富礦物質維生素之外,尚有Biofactors的生物因子群以及動物性荷爾蒙。
對於黑食人魚與該生活流域「黑河」,部落中有許多神話,讓這條河與這魚神更增添神秘色彩。
不過,黑紫羅蘭食人魚的眼睛不是紅色的,看看圖片的第一張是不....
『叄』 什麼叫食人魚
外形特徵
成熟的食人魚雌雄外觀相似,具鮮綠色的背部和鮮紅色的腹部,體側有斑紋。有高度發達的聽覺。兩顎短而有力,下顎突出,牙齒為三角形,尖銳,上下互相交錯排列。咬住獵物後緊咬著不放,以身體的扭動將肉撕裂下來,一口可咬下16立方公分的肉。牙齒的輪流替換使其能持續覓食,而強有力的齒列可引致嚴重的咬傷。[1]
食人鯧的品種很多, 水族市面常見的是有一定觀賞價值的品種。該魚全身呈龜綠色。成群的食人鯧常將誤入水中的動物在短時間內吃得只剩白骨,甚至將誤入水中的人吃掉。體長可達200毫米。
食人魚的生活按屬分是群居性和獨居性,群居的時常幾百條、上千條聚集在一起,最小6隻也可成群,能同時用視覺、嗅覺和對水波震動的靈敏感覺尋覓進攻目標。但是它的視力較差,靠鐵餅一樣的體形區分同類。
食人魚有膽量襲擊比它自身大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動物,而且還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圍剿戰術"。當它們獵食時,食人魚總是首先咬住獵物的致命部位,如眼睛或尾巴,使其失去逃生的能力,然後成群結隊地輪番發起攻擊,一個接一個地沖上前去猛咬一口,然後讓開,為後面的魚留下位置,迅速將目標化整為零,其速度之快令人難以置信。
『肆』 食人魚長什麽樣啊
食人魚(Piranha)俗名水虎魚、食人鯧,是南美洲食肉的淡水魚。它們通常有15—25厘米長,最長的長度達到40厘米。食人魚具有尖利的牙齒(能夠輕易咬斷用鋼造的魚鉤或是一個人的手指),非常兇猛,一旦發現獵物,往往群起而攻之。食人魚可以在10分鍾內將一隻活牛吃剩一排白骨。當地人用它們的牙齒來做工具和武器。亞馬遜河、蓋亞那河、巴拉圭河等河流是食人魚經常出沒的場所。食人魚也用來比喻殘忍不堪、滅絕人性的人。
食人魚(又名食人鯧)棲息在主流、較大支流,河寬甚廣、水流較湍急處。在巴西的亞馬遜河流域,食人魚被列入當地最危險的四種水族生物之首。在食人魚活動最頻繁的巴西馬把格洛索州,每年約有1200頭牛在河中被食人鯧吃掉。一些在水中玩的孩子和洗衣服的婦女不時也會受到食人鯧的攻擊。食人魚因其兇殘特點被稱為「水中狼族」、「水鬼」。成年食人魚主要在黎明和黃昏時覓食,以昆蟲、蠕蟲、魚類為主,但其有些相近種只吃水果和種子。活動以白天為主,中午會到有遮蔽的地方休息。
目前一般特指納氏鋸脂鯉(Serrasalmusnattereri),在西方稱紅腹鋸脂鯉(Red-BelliedPiranha)。這種魚身體左右側扁,前後呈卵圓形,尾鰭略呈叉形,最大體長僅32厘米左右。體色變化大,成魚背側呈藍灰色至灰黑色,腹部具有銀灰色的光澤。幼魚體側呈灰綠色,背部為墨綠色,喉部和胸腹部為朱紅色,外觀上很像我國正在推廣養殖的短蓋巨脂鯉(淡水白鯧)。但淡水白鯧的上下頜齒各有2行,齒扁而寬,下頜第一行僅12-14枚,第二行2枚;嘴閉合時,上下頜齒呈平行接觸。而食人魚的上下顎齒只有1行,牙齒銳利、三角形,下頜齒有28-31枚;上下頜閉合時,呈鋸齒狀嵌合。成熟的食人魚雌雄外觀相似,具鮮綠色的背部和鮮紅色的腹部,體側有斑紋。有高度發展的聽覺。兩顎短而有力,下顎突出,牙齒為三角形,尖銳,上下互相交錯排列。咬住獵物後緊咬著不放,以身體的扭動將肉撕裂下來,一口可咬下16立方公分的肉。牙齒的輪流替換使其能持續覓食,而強有力的齒列可引致嚴重的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