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天安門廣場四面建築分別是什麼
正北是天安門城樓,再往北是故宮,城樓西側是中山公園,城樓東側是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
廣場西側是人民大會堂,
南側是毛主席紀念堂,再往南是正陽門,又名南門。
東側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天安門的正中央,人民英雄紀念碑。
天安門廣場位於北京市中心,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00米,面積達44萬平方米,可容納100萬人舉行盛大集會。廣場內沿北京中軸線由北向南依次矗立著國旗桿、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和正陽門城樓。
廣場地面全部由經過特殊工藝技術處理的淺色花崗岩條石鋪成,中央矗立著人民英雄紀念碑和庄嚴肅穆的毛主席紀念堂,天安門兩邊是勞動人民文化宮和中山公園,與天安門渾然一體,共同構成天安門廣場。1986年,天安門廣場被評為「北京十六景」之一,景觀名「天安麗日」。
天安門廣場記載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五·二〇運動都在這里為中國現代革命史留下了濃重的色彩, 同時還是無數重大政治、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是中國從衰落到崛起的歷史見證。
Ⅱ 天安門廣場的建築結構
天安門廣場的建築機構
天安門位於北京城的傳統的中軸線上,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造型威嚴莊重,氣勢宏大。 明清時,天安門是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高為33.87米;1970年翻建後高達34.7米。
城樓
(1)天安門城樓為中國傳統的重檐歇山頂建築,即由四個傾斜的頂面、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垂脊下端折向的一條)和兩側傾斜層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牆面組成,形成兩坡和四坡屋頂的混合形式。故有"八檐九脊"之稱。 城樓為木結構建築,大殿飛檐下是排列有序的斗拱和梁枋。斗拱為中國傳統木構架體系中獨有,是斗形木弓形橫木組成的具有翹、昂、拱特點的木製構件。梁枋又分額枋、檐枋,斗拱下面是額枋,上面彩畫和金龍圖案,柱子之間的構件叫檐枋,會有金龍和璽圖案。
(2)城樓的主體建築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重檐歇山式,黃琉璃瓦頂的巍峨城樓,東西面闊九楹,南北進深五間,取"九五"之數,象徵皇帝的尊嚴。正面有36扇菱花格式的門窗。城樓內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大殿內有60根直徑為92厘米的紅漆木柱,承受著屋頂建築大部分重力。排列整齊,柱頂上有藻井與梁枋,繪著金龍吉祥彩畫和團龍圖案。正面的36扇門窗為中國傳統的菱花格式,屋頂上的天花藻井畫的是團龍圖案,在殿廳堂縱橫交錯的梁枋上繪的是金龍和璽彩繪;17盞古雅的大型宮燈,最大的那盞稱為主燈,有8個面,全高6米,直徑2.8米,重約450公斤;其餘16盞為6個面的輔燈,每個高6米,直徑2.2米,重約350公斤。每盞燈上的角各有一盞傘形小燈。地面鋪的全是金磚,面積約2000平方米。屋頂的正脊與垂脊上裝飾著螭吻、仙人、走獸。
(3)下層是高13米的朱紅色城台,四周環繞琉璃瓦封頂的矮牆,下部是1.59米高的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須彌座台基,座上為高10多米的紅色墩台,以每塊重達43千克的大磚砌成。城樓基座周圍有漢白玉欄桿、欄板,雕刻著蓮花寶瓶圖案。
城台
城台的總面積達4800平方米,東西兩側各有一條長達百級供上下城樓用的梯道,俗稱馬道。還有5個拱形門洞,中間的門洞最大,高8.82米,寬5.25米,唯有皇帝可以進出。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門洞上方懸掛著巨大的毛澤東畫像,兩邊分別兩幅大型標語。
Ⅲ 天安城門長什麼樣
天安城門如下圖:
天安城門樓長66米、寬37米。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北平解放後,天安門廣場的改造計劃才提上日程。先是進行廣場大掃除,清除了成堆的垃圾——光從天安門城樓就拉走了幾大卡車鴿子糞。
又修繕了天安門城樓,修建了觀禮台、豎起了新中國第一根22米高的電動國旗桿,迎來了開國大典。民國十四年(1925年)十月十日,故宮博物院成立,天安門開始對民眾開放。
建築特點:
天安門城樓為中國傳統的重檐歇山頂建築,即由四個傾斜的頂面、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垂脊下端折向的一條)和兩側傾斜層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牆面組成,形成兩坡和四坡屋頂的混合形式。故有「八檐九脊」之稱。
城樓為木結構建築,大殿飛檐下是排列有序的斗拱和梁枋。斗拱為中國傳統木構架體系中獨有,是斗形木弓形橫木組成的具有翹、昂、拱特點的木製構件。梁枋又分額枋、檐枋,斗拱下面是額枋,上面彩畫和金龍圖案,柱子之間的構件叫檐枋,會有金龍和璽圖案。
Ⅳ 北京天安門四個方向都有什麼建築物
天安門北面是午門,南面是人民英雄紀念碑和升旗台還有天安門廣場,東部有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西面是中南海和人民大會堂還有國家大劇院。
(4)中國北京天安門有哪些建築物圖片擴展閱讀:
天安門,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宮的南端,與天安門廣場以及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隔長安街相望,佔地面積4800平方米,以傑出的建築藝術和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世人所矚目。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設計者為明代御用建築匠師蒯祥。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總高34.7米。
天安門城樓長66米、寬37米。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門洞上方懸掛著毛澤東畫像,兩邊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大幅標語。
民國十四年(1925年)十月十日,故宮博物院成立,天安門開始對民眾開放。1949年10月1日,在這里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由此被設計入國徽,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2018年6月15日,天安門啟動修繕,預計2019年4月底恢復對外開放。
參考資料
網路-天安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