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楝艱溁銍撴槸浠涔堣溁銍 涓栫晫鏈澶ц溁銍撳浘鐗
涓鍒頒笅闆ㄥぉ錛屽緢闂風儹灝變細鍑虹幇寰堝氱殑銍昏湏錛屽ぇ澶氭暟銍昏湏鏄鏃犳瘨鏃犲崇殑銆備絾鏄錛岄艱溁銍撴槸浠涔堣溁銍擄紵涓栫晫涓婃湁涓縐嶅法鍨嬭溁銍擄紝浣撻暱10鍘樼背錛岃縐頒綔楝艱溁銍撱傚畠鐨勭溂鐫涘緢澶э紝瑙嗗姏涔熷緢濂斤紝鎹曟潃鐜囬珮杈95%銆傝櫧鐒惰縐頒綔楝艱溁銍擄紝浣嗘槸瀹冨嵈鏄鐩婅櫕錛屾潵鍜屾垜鐪嬬湅涓栫晫鏈澶ц溁銍撳浘鐗囧惂錛
涓栫晫鏈澶ц溁銍撳浘鐗囷細浣撻暱10鍘樼背鐨勯艱溁銍
鑰屽湪緹庡浗鐨勫崡閮錛屾洿涔犳儻縐伴艱溁銍撲負"鍙椹銍昏湏”錛岃繖鍜岄┈鍎誇滑濂藉儚娌′粈涔堝叧緋伙紝鎹璇存洿紲炲囩殑鏄錏囧緢鐖卞畠浠錛屽洜涓轟漢浠榪蜂俊鍦拌や負楝艱溁銍撳彯涓鍙錛岃兘璁╃敓鐥呯殑錏囨仮澶嶅仴搴鳳紝鎵浠ョО鍏朵負錏囧尰”錛屼絾榪欐牱鐨勮存硶騫舵病鏈夌戝︽暟鎹鐨勪箣縐幫紝澶у跺綋鍋氫竴縐嶄範淇楃湅寰呭氨濂姐傚啀鍋峰伔鍛婅瘔浣犱滑錛屼笉浠呰泧寰堢埍瀹冿紝鐢蜂漢涔熶細寰堢埍瀹冿紝鍥犱負楝艱溁銍撶殑鑽鐢ㄤ環鍊艱兘寮洪槾錛屾㈢簿錛屼害鍙澹闃蟲殩鑲俱
鍙蹭笂鏈澶х殑鏄嗚櫕——宸ㄨ剦銍昏湏
宸ㄨ剦銍昏湏鏄鏈夊彶浠ユ潵鏈澶х殑鏄嗚櫕錛岀繀鑶寮犲紑鍚庨暱杈75鍘樼背錛岃繖縐嶇敓鐗╃敓瀛樺湪3浜垮勾鍓嶏紝鍗村湪2.5浜垮勾鍓嶇伃緇濄傚法鑴夎溁銍撲箣鎵浠ヨ兘闀胯繖涔堝ぇ錛屽湪澶╃┖涓鏃犳晫鎵嬶紝灝辨槸鍥犱負褰撴椂鐨勬哀姘旇凍澶熷氾紝瀹冧滑鐨勭伃緇濆彲鑳戒篃鏄鍥犱負姘ф皵鍚閲忎笅璺
❷ 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是什麼
當然是大象。
大象。象肩高約2米,體重3~7噸。頭大,耳大如扇。四肢粗大如圓柱,支持巨大身體,膝關節不能自由屈曲。鼻長幾與體長相等,呈圓筒狀,伸屈自如;鼻孔開口在末端,鼻尖有指狀突起,能揀拾細物。上頜具有1對發達門齒,終生生長,非洲象門齒可長達3、3米,亞洲象雌性長牙不外露;上、下頜每側均具 6個頰齒,自前向後依次生長,具高齒冠,結構復雜。每足5趾,但第一、第五趾發育不全。被毛稀疏,體色淺灰褐色。雄象睾丸隱於腹腔內;雌象前腿後有2個乳頭,妊娠期長達 600多天,一般每胎1仔。非洲象長鼻末端有2個指狀突起,亞洲象僅具1個;非洲象耳大,體型較大,亞洲象耳小,身體較小,體重較輕。
❸ 大蠊蟲是什麼蟲圖片
大蠊蟲就是蟑螂。
大蠊是蜚蠊科中體積最大的昆蟲。大蠊統稱為蟑螂,成蟲體長29~40毫米,紅褐色,翅長於腹部末端。觸角很長,前胸背板中間有較大的蝶形褐色斑紋,斑紋的後緣有完整的黃色帶紋。
大蠊蟲簡介
大蠊(學名:Periplaneta americana)俗稱蟑螂、灶螞蟻,屬於昆蟲綱,蜚蠊目動物,學名叫蜚蠊,俗稱叫蟑螂。說起來,蟑螂早在3.5億年前就已經出現了,也就是說,它們比恐龍還要古老。
大蠊原產於非洲北部,公元17世紀前後經由船隻帶到美洲,並於18世紀被人在美洲發現。食性廣泛,喜食糖和澱粉,污染食物、傳播病菌和寄生蟲,是世界性衛生害蟲。在南方地區為室內優勢品種,主要生存於下水道、暖氣溝、廁所、浴室及釀造廠、醬品廠等陰暗潮濕的環境,善爬行,飛行能力差。
大蠊喜好黑暗、隱蔽的環境,白天多隱匿在避光的縫隙、牆角等陰暗場所,夜間出來活動,在大蠊生活的場所,夜晚突然開燈,就可看到它們四處逃逸。大蠊喜好聚集,尤其是低齡若蟲常常群聚在一起,這可能與分泌的信息素有關。棲息時往往棲息在生活空間的最下層。
大蠊均有耐飢餓不耐乾渴的習性,連續5天不給食物,它們仍能生存並四處活動,若連續5天不給水,只喂干糧,它們多數死亡,或處於蟄伏狀態。大蠊有一種非常重要的行為習性,即互相殘殺。即使在食物、飲水供應充足的條件下,仍頻有互噬的現象出現,包括食卵、噬皮蛻、噬幼齡若蟲和蛻皮若蟲等情況。
❹ 海洋所存在的生物,哪些生物是世界上最大的呢
海洋所存在的生物,自古就存在出現,而有些最為古老的生物還存在海洋之中,而對於在海洋生物里,哪些生物是世界上最大的呢?而不少的人都會說是藍鯨,而這個答案也是正常的,因為藍鯨甚至可以長到30米,而在食量上,它們一天要吃掉4噸多磷蝦。一起來看看世界最大的海洋生物到底如何吧。
聲明:圖片由網友上傳,來源網路,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生物
藍鯨
藍鯨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中體形最大的。它們甚至比幾百萬年前生活在地球上的龐大的恐龍還要大。
藍鯨的平均體長為25米,但有些藍鯨可以長到30米。長臂龍是已知最大的恐龍之一,體長也只有20米~25米。
藍鯨的食物有小魚、浮游生物和大量的磷蝦。它們一天要吃掉4噸多磷蝦。
相對而言,藍鯨的游速較慢,然而在遇到威脅時,它們的游速可以超過每小時30千米。
世界最大的巨型海洋生物究竟多大
幾年前,我和Carl Zimmer舉辦了一個科普寫作工作坊,期間我們談論了如何以平等的姿態向讀者介紹科學。很顯然我們的討論給Craig McClain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一位生物學家,同時還是博客寫手,當時就坐在觀眾席中。「我曾說過一直想寫一篇報告,論述關於流傳的巨型烏賊的巨大尺寸多麼荒謬。不過總脫離不了自以為是的感覺。你當時對我說:你應該寫,不過要找到合適的語氣和口吻。於是我便開始了這項工作。」,McClain回憶道。
針對這個問題,McClain沒有選擇寫一篇憤怒激昂的駁斥性博文,而是決定寫一篇科學論文,力求准確的回答這個簡單而棘手的問題:海洋中最大的動物究竟有多大?
海洋是巨型動物的家園:藍鯨和大白鯊、巨型烏賊和巨蛤、象海豹和日本蜘蛛蟹都生活在這里。這些巨型生物很輕易的就能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想,不過科學家想要抓住它們卻遠非易事。很多巨型生物極其稀有,而且非常狡猾,有些還生活在無法接近的海洋深處,想測量其尺寸大小更是難上加難。有些巨型海洋動物只有偶然被沖到岸邊軀體開始腐爛變質之後,我們才有機會對其測量。還有些就是單純的體型太大難以准確測量。同時,海洋本身就是我們了解有限充滿神秘的地方,關於它的一切都很容易被過分渲染。
例如巨型烏賊,無數媒體報道稱這種非常神秘的動物可以長到近18米長,McClain認為這是非常荒唐的,實際上大多數巨型烏賊還不到9米長。很多巨型烏賊都是被沖上岸邊後測量的,測量時軀體已經開始腐爛,好奇的人類為了還原其原本尺寸將其觸角拉伸,導致測量結果不準確。還有更離奇的測量方法:有人曾發現一隻擱淺的巨型烏賊,竟然通過自己的步法數衡量其尺寸!類似這樣的不靠譜數據不勝枚舉。
於是,McClain和來自新墨西哥大學的Meghan Balk便設法尋求更確切的數據。他們招募了5個對此事滿懷熱情的本科生,聯合了大批同事,組成了一個調查小組對一批巨型海洋生物的尺寸進行分工調查。他們通過各種方式核實這些海洋生物的尺寸數據:科學文獻、書籍、時事通訊、報紙等。還請求博物館的同行們測量館內的標本,與拯救擱淺海龜的組織取得聯系獲取數據,通過eBay的記錄尋找巨蛤和蝸牛殼的尺寸。通過不懈努力,他們共找出25種最大的巨型海洋動物最准確的尺寸數據。
有些生物被廣泛引用的尺寸數據錯誤的離譜:目前可被證實的最大大王烏賊長12米,尺寸固然不小,但與流傳的18米相去甚遠;已知的最重海象重達1883千克,而相傳一個獵人獵殺的海象重2500公斤,很明顯被過分誇大了。
還有些巨型生物的尺寸數據是很早之前獲得的:如最大巨蛤的尺寸可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還有一些巨型生物准確的尺寸數據壓根不存在:如獅鬃水母和日本蜘蛛蟹。
此外,「有些巨型海洋動物可能沒有過去那麼大了」, McClain說道。1885年,阿留申群島的漁民打撈了一隻巨型太平洋章魚,經測量一隻觸角的末端到另一隻觸角的末端長達9.8米。」與我合作的兩個章魚專家稱現在的章魚沒有過去那麼大了,可能是污染或氣候改變造成的「,McClain說道。
盡管排除媒體的炒作後獲取的尺寸數據有所下降,這篇論文中的數據仍表明海洋中滿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龐然大物:海洋中有巨型桶狀海綿,雖然只含有兩層細胞,中間夾著膠狀物,但仍可以長到2.5米寬;還有寬達兩米重達200公斤的越前水母;海洋深處有長達3米的巨型管蟲,生活在熾熱的海底火山口附近;還有長達50公分的深海巨虱;更有巨型大白鯊,其鼻子前端距強壯的尾部可長達7米。
海洋中最大的哺乳動物非藍鯨莫屬了,長達33米,一口便可吞下50萬卡路里的食物;最長的魚類當屬鯨鯊,可長達18.8米;最長的硬骨魚要屬奇異的皇帶魚,可長到8米長;最重的硬骨魚則是翻車魨,看起來像是一條更大魚的頭部,可長達3.3米重達2300公斤。這要比最重的海龜還要沉(最重的革龜重650千克),比最重的海象也要重(1883公斤),不過與最重的海豹相比就不值一提了(南方象海豹可重達5000公斤)。
這些數據都是極盡准確的,為了獲取他們都費了一番周折。例如澳洲大香螺是一種形似密封球形救生器的大型海螺,McClain在一期夏威夷貝類新聞中看到這樣一則消息:一個名叫Don Pisor的收藏者舉起一個目測長達90厘米的巨型澳洲大香螺。與此同時,他在《世界最大貝類檔案》中發現最大的澳洲大香螺只有72厘米長,其主人也是Don Pisor。這兩處說的是同一個澳洲大香螺嗎?還是Don Pisor是個大騙子?又或者是Don Pisor非常擅長捕捉大香螺?為了確認McClain找到了當事人,Don Pisor告訴他這的確是同一個澳洲大香螺,他已經捐贈給了休斯頓自然博物館。McClain便聯系了博物館,得到的答復是72厘米,於是又一項准確數據得以確認。
在查找一些數據的過程中,調查小組還從這些巨型海洋生物身上獲得了新發現。收集深海巨虱尺寸數據的Andrew Thaler發現雄性個體通常體型要比雌性大的多。」雖然對深海巨虱了解很多,但是這一點卻是我們都不知道的「,McClain說道。
對於其中的幾種巨型海洋動物,調查小組不滿足於找出最大的尺寸,還利用其尺寸數據畫出了其尺寸分布圖。從科學角度講,這樣做更有利用價值。人們都想知道最大的動物能長到多大,但這樣一來就導致對其典型的尺寸知之甚少了。已知的最大大王烏賊長達12米,但其平均長度只有7.3米,大部分個體短於9.2米。其主要天敵抹香鯨有記載的最長可達24米,但95%的個體卻短於15米。
就像身高近1.9米的McClain指出的那樣:」個體可能因為發育或遺傳缺陷而長到非常極端的尺寸「。全世界最高的人Robert Wadlow身高近2.72米,需要藉助腿支架才能行走,21歲時死於因免疫缺陷而加重的感染。世界上最高的女性曾金蓮身高2.48米,由於腦垂體長了一個瘤而導致身高異常,死時年僅17歲。我們都對極端案例充滿好奇,不過生命通常表現的都比較平常。
盤點世界十大海洋最強生物
10.虎鯨
虎鯨,也叫逆戟鯨,無論是水中遊行還是掠過水面飛行的動物,幾乎都會成為它們的盤中餐。虎鯨在海豚科動物中體型最大,體重重達6噸,體長長達32英尺。因為體型大,它們成了現存最大的恆溫食肉動物。虎鯨牙齒特殊,長達4英寸。虎鯨可在不同水域生存,如海洋,或沿海地區。它們遊行距離長,適應能力強——不論是炎熱赤道海域,還是最冷的極地海域,都有它們的身影。虎鯨群居,具有社會等級,但除社群外,它們還會和其他虎鯨結對。除人類外,虎鯨別無天敵,因此它們被視為食物鏈頂端的動物。虎鯨牙齒巨大,形狀奇特,數量通常在40到56顆不等。它們根本就不咀嚼獵物,而是在吞食前,用特殊的牙齒將食物撕成小塊兒。
虎鯨名兒雖兇狠,卻不會攻擊人類;但它們會捕食海豹、海豚、海獅甚至幼鯨和鯊魚等。有次,我們看到一頭虎鯨張開巨盆大口把一隻鯊魚一口吞下,含在嘴裡使其窒息而亡。因為虎鯨高居食物鏈頂端,它們的壽命一般會很長。只要平安度過前6個月,雌鯨可活46到50年,雄鯨可活38年之久。
9.大白鯊
因為好萊塢電影題材經常涉及大白鯊,如《大白鯊》,大白鯊儼然成了海洋生物明星。鯊魚不是哺乳動物,而是魚類,這與哺乳動物鯨不同,但它們也是肉食動物。大白鯊體長可達15到20英尺長,重達5000英鎊,甚至更重,這讓它們成了海洋中最大的捕食性魚類。它們體型雖大, 但卻可游出15英里/時的驕績,甚至躍出水面(就像自己把自己扔出水面)。大白鯊的咬合力在魚類中獨一無二,它們吃肉時,牙齒就像切軟化黃油的刀子。鯊魚的咬合力據說高達1噸/英寸。大白鯊的牙齒多達300顆,呈三角形,鋸齒狀,分列幾排;正是有了這些牙齒,它們的咬合力才如此之大,無堅不摧。
大白鯊是恆溫動物,可以生活在不同溫度水域,從澳大利亞沿海地區到南非,從加利福尼亞到美國北部等地區都有它們的身影。由於是恆溫動物,體力又充沛,大白鯊能在水裡自由穿梭,既可以在水面看到它們的身影,也可以在820英尺深的水底看到它們。大白鯊屬群居魚類,但它們不會集體出行獵食。它們深知自己的傷害力之強,所以它們只是互相輕輕碰觸,避免激烈打鬥,以免給對方造成永久性傷害。由於大白鯊捕食和適應能力強,它們的壽命比一些人的壽命還長,能活70年之久。
大白鯊素以「人類殺手」聞名,但它們每年攻擊人類事件僅10起左右,有些還未造成致命傷害。有時,大白鯊張開血盆巨口,僅僅是發出警告,讓人類離開。
8.太平洋巨型章魚
太平洋巨型章魚屬食肉型章魚, 體長可達10-16英尺, 體重可達100英磅。記錄在案的最大的太平洋巨型章魚有30英尺寬、600多英磅重。通常情況下,太平洋巨型章魚以蝦、蛤蜊和龍蝦為食,但同時它們也有能力捕食鯊魚。通常它們會用嘴咬穿獵物, 將其撕開,然後再加以吞咽。
章魚的觸手和牙齒非常厲害,但是真正讓人為之著迷的是吸盤的吸力。它的吸盤能在觸手上自由移動,甚至可以感知周圍的海水。章魚的吸盤組織同水母的膠狀物一樣柔軟,但是它們能吸住各種表面不「撒手」,甚至是水下不平坦的表面。科學家們試圖仿製出章魚吸盤,但到目前為止它們還無法復制出同真正的章魚吸盤一樣威力的仿製品。但是,章魚吸盤可能就是如今吸盤器的原型。
章魚非常聰明。科學家在實驗室中教它們模仿其他章魚甚至是走迷宮。在大海里,它們也是讓其他生物「傷腦筋」的「問題鄰居」。它們會戲耍螃蟹,也會向其他海洋生物扔東西。再比如,那些研究它們的科學家不必再為又打不開鹹菜罐頭而苦惱了,因為它們的章魚還學習過如何開罐頭。
7.虎鯊
虎鯊屬食肉型魚類,因幼時身上就長滿條紋而得名。虎鯊可長到14英尺長,記錄在案的最大的虎鯊重1400英磅。它們有尖利的牙齒和有力的下顎,咬力大到能將海龜殼咬碎,而這絕非一般海洋生物所能做到。虎鯊、大白鯊和牛鯊都因攻擊人類而聞名。但是,虎鯊可不挑食,大白鯊通常只是咬一口就遊走了,虎鯊卻會殺死人類。虎鯊的不挑食絕非浪得虛名,它們會吃黃貂魚、海豹、海鳥甚至是舊輪胎。
曾有傳言稱,這些食肉者們能治療癌症,因為鯊魚不會得癌症。20世紀70年代,研究人員發現,軟骨組織會抑制新血管的生長,而這些新血管恰恰是構成腫瘤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為鯊魚的骨骼完全是由軟骨而來,研究人員推斷,鯊魚的骨骼可為新療法帶來希望。但是這一療法從來沒有被證實也沒有被美國臨床測試過。即使如此,Lane實驗室還是出售軟骨葯丸。據估計,葯丸在1995年交易額已達到三千萬美元。不幸的是,這使得北美鯊魚總數下降了80%;而事實證明,鯊魚也會得癌症。
6.大王烏賊
大王烏賊是海洋中最神秘的一類生物,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無脊椎動物。大王烏賊一般長約10米,最大的大王烏賊則長達18米,重達900千克。大王烏賊在自己的棲息地內總是來無影去無蹤,很難加以研究。目前我們只能通過死亡後被海水沖到岸邊的烏賊了解其相關信息。直到2004年,才首次拍到活著的大王烏賊影像。我們在世界各地的沙灘上都見到過大王烏賊的身影,但至今仍很難說清楚它們究竟能游多遠或者它們的棲息地到底在哪裡。這類巨型魷魚的眼睛大得驚人,因為它們常年生活在深海,看不見亮光。對於大王烏賊,我們知之甚少,但我們可以推測,如果有機會,它們甚至可以殺死並吃掉幼年鯨魚,這意味著大王烏賊巨大的觸角必須非常強壯。
抹香鯨是大王烏賊的捕食性天敵,但大王烏賊有自己的天敵預警方法,它們巨大的雙眼可以幫助它們早早發現抹香鯨的靠近。
5.獅鬃水母
唯一比想像中的大王烏賊還要長的海洋生物就是獅鬃水母了。其觸須長度可達36米,這可比藍鯨的平均體長還要長!獅鬃水母體內含水量達百分之九十五,它們沒有骨頭或血液,甚至沒有大腦。然而,水母卻是在海域中生存時間最長的食肉動物。約6億5千萬年前,水母就已生活在海洋中,這甚至比恐龍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還早。獅鬃水母會捕食魚類,甚至是其他水母,雖然沒有大腦,但它們都是游泳健將,所以捕食對它們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事。強大的游泳技能使得它們能夠逃脫天敵的魔爪,又能輕松獵殺自己的食物。不同於其他海洋生物的是,水母沒有牙齒。它們先用自己有毒的觸須刺螫獵物,待獵物麻痹後,再大快朵頤。
4.抹香鯨
成年體重高達35噸的抹香鯨不是海洋中最大的鯨魚,但這並不能阻止它們成為強大的生物。 抹香鯨是地球上所有已知生物中頭腦最大的生物。抹香鯨的潛水能力極好,可以在3000多英尺深的海域內尋找食物,鑒於哺乳動物的屬性,它們必須在90分鍾的回程內屏住呼吸,保存體內含氧量!抹香鯨廣泛分布於各大海域,喜食烏賊。抹香鯨獵捕烏賊的方法極妙:它們猛然翻滾身體、俯沖而下,利用水流形成真空,靠著這股水壓把距離自身2-3英尺的烏賊吸入口中。許多烏賊能輕易發現鯨魚和它們真空的嘴並適時地進行反擊,而抹香鯨似乎也樂在其中。有些抹香鯨身上遺留下的吸盤印跡可以表明,巨型烏賊會與抹香鯨纏斗,且巨型烏賊的戰鬥力也不容小覷。
抹香鯨也許不是海洋中體型最大的和力量最強的哺乳動物,但它們的祖先可稱得上是「海中霸主」。2008年,一塊巨型抹香鯨化石在秘魯(Peruvian)沙漠中被發現。為了紀念最偉大的航海小說——《白鯨記》(Moby Dick)的作者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這塊化石被命名為梅爾維爾鯨(Leviathan melvillei)。這條鯨魚可能生活在12萬年前,是迄今發現最強大的食肉動物。它的頭蓋骨長達3米,下顎嵌36厘米長的牙齒,可能是已發現的最大的牙齒。
3.公牛鯊
公牛鯊與虎鯊、檸檬鯊是近親,它們都是鯊魚家族中較小的成員。它們可以長到11.5英尺長,體重在200到500噸之間。它們生性兇猛,且更喜歡在淺水域活動,這對於居住在沿海地區的人們來說是個不幸的消息。公牛鯊甚至出沒於亞馬遜河流,因為它們可以像其它物種一樣,在淡水中生活。正是這一點習性,使公牛鯊成為世界上最危險的鯊魚。公牛鯊捕食一切其可抓獲的生物,包括其它的鯊魚。它們經常出現在人類光顧的水域中,並不會為了捕食而攻擊人類,雖然此類攻擊事件也偶有發生。雖然公牛鯊的體型不及其它鯊魚,但它們比其它大鯊魚更為兇猛,包括它們危險的表兄弟——大白鯊和虎鯊。公牛鯊的咬合力可達6000牛頓,足以應付捕獵和進食,難以想像它們是如何練就了這副「好牙口」。以公牛鯊捕食的獵物類型來看,它們並不需要如此強大的咬合力。據猜測,也許先前賜予這類小鯊魚更大的優勢,是為了讓它們捕食更多種類的獵物。另一種可能性是,公牛鯊的視力很差,所以為了適應捕食環境,它們變得極具攻擊性。無論是什麼原因,有一點值得肯定的是,鯊魚也不可貌相呀。
2.藍鯨
藍鯨是地球上體積最大的哺乳動物,雖說瀕臨滅絕,我們仍可以在大海之中看到它們暢游的身影。藍鯨的一條舌頭就相當於一頭大象的重量,其心臟的重量堪比一輛金龜車(Volkswagen Beetle)。整體重量高達200噸,近乎33頭大象的重量!
藍鯨通常以每小時5英里的速度在大海里悠哉地游著。但如果它感覺受到了威脅, 前進時速則可達到20英里。形象地說,尤塞恩·博爾特(Usain Bolt,譯註:奧運會冠軍,男子100米、200米世界紀錄保持者)百米沖刺的速度為每小時23.35英里,但他可沒有200噸的體重。鑒於它們的游泳速度,藍鯨也是不容小覷的海洋生物。藍鯨有季節性洄遊的習性,夏季游向兩極,冬季又游回赤道。單論蠻力,藍鯨是世界上最強壯的動物。它們不僅體型龐大,聲音也十分洪亮, 可以發出190分貝的叫聲。這一高分貝的聲音相當於噴射器飛行時發出的噪音,這一等級的聲音刺激會對人耳聽力造成直接損傷。這種分貝等級的聲音也意味著,兩頭鯨即便遠隔1600千米也能聽到對方的聲音。
盡管藍鯨體型龐大,力大無窮,但它們仍會偶爾遭到鯊魚或捕鯨手的襲擊。
1.灣鱷
灣鱷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大型的鱷魚,身長可達17英尺,體重可達1000磅,但人們曾發現過長23英尺、重2000磅的巨型鱷。灣鱷常出沒於南太平洋沿岸的印度、東南亞地區及澳大利亞北部。盡管它們大都生活在淺海地區,但你也能在淡水域發現它們。灣鱷精於偽裝,它們會潛伏在水底,等待獵物出現。它們在水中短途行進的時速可達18公里,但在陸地上卻行動遲緩。灣鱷還會游過浩瀚無垠的大海去開辟新領地。同時,灣鱷也相當長壽,有些可以活到100歲。
灣鱷會捕食一切靠近它的東西,包括人類。雖然一般來說人類不在灣鱷的菜單之列,但一旦觸及「雷區」,也很容易成為飢腸轆轆的灣鱷的腹中餐。由於它們天生的偽裝術和耐心,我們很容易把它誤以為是浮在水面的一截木頭。但只要人們尊重它們的習性,很多襲擊事件都是可以避免的。現有的測量數據顯示,灣鱷具有最強的咬合力,一些科學家推測它們的咬合力都能同已滅絕了的雷克斯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相媲美。其強悍的咬合力可達 3700磅/平方英尺。科學家們認為,它們能存活如此之久得益於這副「好牙口」。毋庸置疑,灣鱷是現存最古老的爬行動物之一。而早已滅絕的恐鱷,據估計有每平方英尺23100磅的咬合力。對比之下,你就會發現,澳大利亞北部的「小鹹鹹」(指灣鱷,澳大利亞稱為「salties」)並沒有那麼兇殘。
海洋中的動物種類繁多,有一些都鮮為人知。它們可重達上千噸,有的體型堪比一輛校車。這些地球上最強大的動物盡管棲息在海洋深處,卻仍逃脫不了瀕臨滅絕的命運。對於地球上最厲害的動物和魚類來說,最大的威脅不是捕食者,而是人類。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在捕殺鯨和其它海洋生物。但是最近人類偷獵和過度捕撈越發猖狂,導致鯊魚和其它重要的海洋生物數量銳減。即使有法律明令禁止,漁民每年仍會獵殺2000頭鯨魚。好萊塢電影把一些動物描繪成了嗜血「殺手」,但是現實中,這些動物只希望人類可以尊重它們的棲息環境,互不侵犯,各自安好。
❺ 世界上最大的蟲子是什麼
世界上最大的蟲子——巨沙螽
巨沙螽給大家科普一下,這個字念zhōng,估計很多人都不認識],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昆蟲之一,巨沙螽成年期可七八十克,與同種類的昆蟲對比來說,其身材可堪當為巨人。因為其龐大的身軀一般的昆蟲都不敢靠近的,連老鼠遇到都會嚇跑,非常兇猛。
這種無脊椎動物只生活在紐西蘭的小巴里爾島上,所以城市裡的人們見它見得很少,它們不僅體型較長,且顯得十分豐滿,它們生來沒有翅膀,如果不算上腿和觸角的長度,一般一隻成年的巨沙螽體長達約8-10厘米,這么說沒概念?嗯……也就比蒼蠅大100-150倍,是一般蝗蟲的50倍。
❻ 古生物學家發現比藍鯨還大的超級海怪!!!
鯨類是地球上體型最大的動物家族,特別是須鯨,包括藍鯨、露脊鯨、弓頭鯨、座頭鯨等。我們知道,鯨類的體型是逐漸變大的,因為它們的遠祖只有狗一般大小。
圖註:巴基斯坦鯨一點也不像鯨,圖片來自網路
圖註:鯨類的早期演化,圖片來自網路
經過5000萬年的演化,鯨類家族中誕生了巨大的藍鯨,最大的藍鯨科學測量記錄達到了29.9米,199噸重,超過了任何一個物種,所以藍鯨也成為現存最大的動物,也是已知地球上體型最大的動物,但這個桂冠或許不再屬於藍鯨。
圖註: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在海洋中看到藍鯨,圖片來自網路
故事還得從2010年說起,當時秘魯古生物學家馬里奧·厄爾賓納和他的同事在秘魯南部海岸沙漠中尋找化石,裸露在外的地層經常能夠發現神奇的海洋生物化石,而他們很快就找到了一枚巨大的脊椎骨化石,這塊化石大得不成比例,以至於在場的人們都認為它屬於畸形骨骼。隨著發掘的進行,古生物學家震驚了,因為他們連續挖出了13塊巨大的脊椎骨化石,此外還有4塊巨大的肋骨及部分骨盆,化石肯定屬於某種非常巨大的史前海怪。
圖註:馬里奧·厄爾賓納發現了巨大的化石,圖片來自網路
圖註:古生物學家正在發掘化石,圖片來自網路
圖註:古生物學家與巨大的化石合影,圖片來自網路
圖註:發現的化石部分與人類的體型對比,圖片來自網路
所有化石都被送到了聖馬科斯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an Marcos),編號MUSM 3248。古生物學家仔細研究並對比了化石後確認它屬於龍王鯨科(Basilosauridae),這是一群已經滅絕的古鯨家族,其中以大名鼎鼎的龍王鯨最為出名。
從發現算起,古生物學家花了整整十年的時間,才最終在2023年8月2日發表了名為《一種重量級的早期鯨類突破了脊椎動物體型的上限》(A heavyweight early whale pushes the boundaries of vertebrate morphology)的論文,將這種發現於秘魯的巨大鯨類命名為秘魯鯨(Perucetus),屬名來自發現國,模式種名為巨大秘魯鯨(Perucetus colossus)。
既然屬於龍王鯨科,古生物學家在復原並推算秘魯鯨的體型時便以龍王鯨科里化石完整的物種參考。考慮到龍王鯨科不同物種脊椎骨數量並不相同,古生物學家首先以脊椎骨較多的龍王鯨(Basilosaurus)作為模板,復原出的秘魯鯨體長20.1米,體重可達340噸。再以脊椎骨較少的厚鯨(Pachycetus)作為模板,復原出的秘魯鯨體長17米,體重85噸。結合不同的參考物得出的體型範圍,古生物學家給出了秘魯鯨的平均體重為180噸,要知道藍鯨中體型最大的南極種群,其成年雄性的平均體重為112噸,所以秘魯鯨比藍鯨還要巨大!如果關於秘魯鯨的體型推算準確,那麼它將取代藍鯨成為最大的鯨類,同時也是地球上出現過最大的動物!
圖註:博物館中的龍王鯨骨架,圖片來自網路
圖註:龍王鯨的復原,其身型細長,圖片來自網路
圖註:秘魯鯨與藍鯨的體型對比,圖片來自網路
圖註:秘魯鯨的身體輪廓、骨架與人類的對比,圖片來自網路
秘魯鯨之所以擁有如此巨大的體型還是基於其化石,其每一塊脊椎骨的重量都超過100千克,而全身骨頭的重量在5.3至7.6噸之間,等於體長25米藍鯨骨骼重量的兩到三倍。秘魯鯨的骨頭不僅大,而且明顯加厚加重,類似於骨硬化症,這使得它的骨骼比已知任何鯨類都要厚和緻密,重量當然也更大。排除了病理學的可能,秘魯鯨巨大的脊椎骨體積幾乎是25米藍鯨脊椎骨的兩倍。在已經發現的肋骨中,也是緻密的,缺少其他動物骨骼中的髓腔,穿透骨骼的血管通道也變得狹窄,這是動物成熟的標志。
圖註:秘魯鯨脊椎骨化石與人類對比,圖片來自網路
圖註:古生物學家在測量秘魯鯨的脊椎骨化石,圖片來自網路
正因為骨骼的寬大厚重,在復原秘魯鯨的時候,其外形就好像是巨肥版的龍王鯨,或者可以說是龍王鯨與海牛的結合,它的身體異常粗壯,腦袋卻小的不成比例,四肢也很短,尾巴鰭葉也不夠發達。古生物學家認為秘魯鯨缺乏遠洋巡遊的能力,更像是海牛那樣生活在淺海之中,這個時候龐大的身軀就成了抵禦海浪沖擊的屏障。巨大的秘魯鯨到底吃什麼滿足每天身體的消耗呢?或許是海底的軟體動物、甲殼動物等,但是以秘魯鯨這么大的體型,不知道它們要吃多少食物還能填飽肚子。
圖註:生活在淺海中的秘魯鯨,圖片來自網路
圖註:秘魯鯨的外形並不合適游泳,圖片來自網路
秘魯鯨生存於3900萬至3700萬年前中新世的南美洲西岸,它的發現不僅僅挑戰了最大鯨類的記錄,同時也表明鯨類的巨型化其實在其家族演化早期便已經開始了,比我們預想的早了3000萬年。
上一個挑戰藍鯨最大動物寶座的還是謎一樣的紐西蘭大魚龍,而這次命名的秘魯鯨顯然更具競爭力,它的發現再次向我們展現了史前海怪到底能長多大,或許這次藍鯨最大動物的地位真的不保啦!
圖註:傳說中的紐西蘭大魚龍(左)與藍鯨(右)對比,圖片來自網路
圖註:秘魯鯨(左)與藍鯨(右)對比,圖片來自網路
研究論文:Bianucci, G.; Lambert, O.; Urbina, M.; Merella, M.; Collareta, A.; Bennion, R.; Salas-Gismondi, R.; Benites-Palomino, A.; Post, K.; de Muizon, C.; Bosio, G.; Di Celma, C.; Malinverno, E.; Pierantoni, P.P.; Villa, I.M.; Amson, E. (2023). "A heavyweight early whale pushes the boundaries of vertebrate morphology". Nature.
文字編輯:江氏小盜龍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