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誰知道民國時期南昌萬壽宮內的國術館相關信息
西山萬壽宮始建於東晉太元元年(376年),初名許仙洞,南北朝改游帷觀,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升觀為宮,皇帝親書「玉隆萬壽宮」賜額。政和六年(1116年),徽宗訂下詔書,以西京崇福為藍本重建,興建了正殿、三清殿、老祖殿、諶母殿、藍公殿、玄宗殿和玉皇、紫微、三官、敕書、玉冊五閣,以及12小殿、7樓、3廊、7門、36堂,規模之大,「埒於王者之居」,成為中國最大的道教聖地之一。明朝武宗正德十五年(1520年),皇帝題額「妙濟萬壽宮」,對宮內建築又作了重大修葺,至清朝又增建了關帝閣、宮門。以後又歷經廢興,至解放時,仍存五殿和院牆、山門、儀門等。
宮門之內,正殿琉璃為瓦,重檐畫棟,金碧輝煌,氣勢宏偉。綉金帷里,真君塑像坐中央,坐像頭部為黃銅鑄成,重500斤。12真人分列兩旁,吳猛、郭璞站立壇前。高明殿等三殿之前,6株參天古柏蒼老遒勁,四季常青,相傳最大一株為許真君親手所植。宮門左側的八角井,相傳當年許真君鑄鐵 梅嶺原名飛鴻山,早在漢朝初年,就辟有驛道。西漢末年,南昌縣尉梅福為抵制王莽專政,退隱西郊飛鴻山。後人紀念他的高風亮節,在嶺上建梅仙壇,嶺下建梅仙觀,改飛鴻山為梅嶺。唐朝以來,有張九齡、張商英、周必大、王安石、張位五位丞相,歐陽修、曾鞏、黃庭堅、陳師道、湯顯祖等文學家,岳飛等武將,慕名而來,留下了許多名詩佳作和文人景觀。
梅嶺是佛、道兩教的聖地之一,寺廟觀壇曾多達136處。道書稱此為「第十二洞天」。西山八大名剎之首的翟岩寺,原有一尊1.6丈高的曾居雲堂寺,8尺高的銅蓮台和銅瓶、銅香爐、千僧鍋。原道教名剎太平觀旁有一株「千年銀杏」,樹高30米,胸圍7.5米。位居山巔的紫陽宮,石室尚存,東漢開國元勛鄧禹曾到此,旁有鄧仙洞和真君墓。
梅嶺上百座山峰,各具特色。梅嶺頭翠竹生幽,獅子峰險峻難攀,紫陽山秀麗多姿,羅漢嶺利於觀景。梅嶺有許多古樹名木,尤以「盆景樟」、「石中蘭」、「樹生竹」為奇,被譽為「梅嶺三絕」。 為柱,鏈鉤地脈,以絕水患。
萬壽宮香火極盛,特別是每年農歷八月伊始,為紀念許真君生日,這里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前來趕會進香和游覽的人絡繹不絕。
孺子亭位於南昌市區的西湖之中,此乃漢高士徐稚隱釣之所,南唐時建有高士台(亦名「孺子台」)。明初立為高士祠。嘉靖年間,徐樟建亭於祠北,以祀其先人徐孺子。抗戰時被日寇推入湖中。亭亦殘破,僅存骨架。1980年改造西湖,開辟公園,拆除殘亭重建,1983年10月,新亭落成,此亭為重檐六角選尖式,亭畔湖水瀠回,疊石成山,柳色成煙,再現了「豫章十景」中「徐亭柳煙」的景觀。
水觀音亭位於南湖湖畔,現南湖路34號。據傳明朝正德年間,曾為寧王朱宸豪之妻婁妃的梳妝台。萬曆年間一度為相國張位的別墅,稱「杏花樓」,內設閑雲館。著名戲劇家湯顯祖、劉應秋、吳應賓等,在此多有吟詠。清朝時為祭祀婁妃,募捐修建,始名「因是庵」。東湖雜詩有:「婁妃妝台何處尋,傳聞遺址在湖心。不道居民貪福利,募緣建閣祀觀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時改稱觀音亭,有小巷通廣濟橋,巷口額稱「湖心觀音閣」。亭周圍湖水瀅回,荷香四溢,景色宜人。1919年民間募捐重修,面積約200玉米。亭高兩層,四周用磚石砌牆,漲水時不淹。安義千年古村群座落於南昌市郊縣--安義縣石鼻鎮和長埠鎮,距縣城10公里。
安義千年古村群由羅田、水南、京台三個自然村組成,三個古村落相距約二華里,呈三角形分布。三個村都有千年以上的歷史,都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和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群,並以「最具神秘色彩、最有田園風光、最有古郡風韻、最有鄉村風貌」的「四最」特點,躋身江西「十五」生態旅遊行列。
古街 享有「小小安義縣、大大羅田村」之譽的羅田村管理體系嚴密,布局規劃完整。村落辟有東、西、南、北四門,村莊內部,按照先祖十大房親緣關系劃區集居。經過上千年的歷史,古羅田至今保存較為完整,有古屋40餘幢,其中有兩幢規模較大,有完整的地下排水系統。
百福圖 水南村保存有明清時代古建築二十餘幢,這些古屋至今保存完好,規模宏大,建築精美,尤其是建築雕刻工藝精湛、寓意深遠,其中尤以刻有100隻蝙蝠的「百福圖」最為珍貴。
48個天井 京台村以保存完好的明清磚木建築為主,現有古戲台、明朝石牌坊、寶塔、古水井等,其中最大的一棟有48個天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