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搜索 » 合肥紅色地標有哪些圖片
擴展閱讀
童裝印花圖片在哪裡找 2025-07-19 22:23:05
腎在腳上的哪個位置圖片 2025-07-19 22:23:02

合肥紅色地標有哪些圖片

發布時間: 2025-07-19 18:03:47

1. 紅色地標有哪些

紅色地標有南京中山陵、延安革命紀念館、井岡山、遵義會議會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辛亥革命博物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盧溝橋、宛平城、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李大釗烈士陵園、順義區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平津戰役紀念館、盤山烈士陵園、海市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龍華革命烈士陵園、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地標是戶外廣告的特殊名詞,是指每個城市的標志性區域或地點,或者能夠充分體現該城市(地區)風貌及發展建設的區域。地標是指某地方具有獨特地理特色的建築物或者自然物,遊客或其他一般人可以看圖而認出自己身在何方,有北斗星的作用,例如摩天大樓、教堂、寺廟、雕像、燈塔、橋梁等。 我們看一個事物應該分成兩個層面,一個是精神層面,一個是物質層面。所謂「地標,我認為也應該從這兩方面來定義:建築本身是物質層面,高度也好,規模也好,只是它的外表,要成為「地標,更重要的是要看它的所具有的「場。

2. 【合肥傳統文化】合肥歷史文化 合肥特色文化 合肥風土人情概述

合肥市歷史文化深厚,被譽為「三國舊地,包公故里,淮軍搖籃」。合肥文化融合了皖北中原文化的豪邁與皖南皖江文化的精明。千百年來,中原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和巢湖文化在此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本文將從飲食文化、方言、傳統節日、結婚習俗、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築特色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帶您了解合肥的獨特民俗。

合肥方言,又稱合肥話,是江淮官話的一個分支。方言最顯著特點是「北腔南調」,音色和發音力度偏向北方,較為剛勁。語音上,「雞」與「資」不分,連「地」和「自」、「題」和「瓷」、「洗」和「死」也讀音相似。

合肥傳統節日豐富多樣,包括元旦、二月二、春節、清明節(插柳)、國際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摸秋)、中國農民豐收節、國慶節、臘八節等。

合肥的大型節慶活動有「春色濱湖」旅遊文化節(4月)、焰火文化節(5月)、合肥休閑娛樂文化節(6月)、龍蝦節(7月)、廬劇文化節、徽菜美食文藝節(10月)和三國文化節(10月)。

合肥市著名的廟會包括合肥新春文化廟會、吳山廟會和紫蓬山廟會。

合肥結婚習俗基本與其他省份相似,主要習俗有:認門樓(雙方父母見面)、定親、長輩在被子里縫「棗生桂子」、男方祭祖、一點半或兩點半出發接親,寓意找個伴、抬春盛、奉甜茶、壓茶杯、掛手指、吃早生貴子羹等。

合肥傳統結婚流程包括認門樓、定親、備嫁妝、迎親、敬拜女方父母、找紅鞋、新郎改口敬茶、過門敬茶、婚禮酒席敬客和回門。

合肥菜,又稱廬州菜,是合肥市周邊地區的農家土菜的統稱。合肥菜口味多醬香型,以甜、辣為主,臘香、原汁原味都能突出風格。

合肥著名菜品包括李鴻章大雜燴、曹操雞、包公魚、吳山貢鵝、肥西老母雞湯、廬州烤鴨等。

合肥人的喪葬習俗,除了生賀壽慶外,舉辦喪事也視為大事。人死後,家人要通知至親好友報喪,接喪家報喪後,至親好友紛往弔唁。屍體通常在家中停放三日即封棺出葬,棺材抬至墳地,落坑後堆土成墳,再燒紙放爆竹舉祭。從死者亡後第一個七日起,至第七個七日,其親屬在每個七日為死者舉行一次祭悼,直到「完七」後,方除孝恢復正常生活。

廬劇,原名「倒七戲」,是安徽省合肥市傳統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已有200多年歷史,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劇是在大別山的山歌、合肥的門歌、巢湖的民歌、淮河一帶的花鼓燈歌舞基礎上,吸收鑼鼓書、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

馬派皮影戲源於皖北老藝人馬信昌承創,以家族傳承方式繼承,已有130年歷史。2017年11月被列入安徽省第五批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廬州大鼓起源於安徽泗縣一帶,是安徽大鼓的一部分,流派源於華山派張、柴二門之柴門。2011年12月入選安徽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門歌源於鳳陽花鼓,唱腔的基調是秧歌,表演和伴奏形式均為花鼓小鑼,因「唱門子」而得名。門歌分為上、中、下三路,風格各異。2006年12月列入安徽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巢湖民歌歷史悠久,起源可追溯至秦漢時的楚歌。其旋律優美、遼闊、華麗、悅耳動聽,代表曲目有《姑嫂對花》、《喊秧歌》、《劉姐姐》、《嚇老鷹》等。2006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合肥紙箋加工技藝,是傳統造紙工藝在技術上的延伸和發展,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通過染色、施膠、填粉、施蠟、托裱、灑金、掙平、水印、描繪等工藝,將原手抄原紙(生紙)做成加工紙。

大邵洋蛇燈起源於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火筆畫又稱烙畫、燙畫,源於明末清初,有三百多年歷史,是江淮地區獨具特色、流傳甚廣、極具群眾基礎的一種民間工藝美術。2006年12月,火筆畫被列入安徽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烙畫葫蘆藝術又稱燙畫葫蘆,是一種特色傳統工藝美術品。葫蘆烙畫是烙畫藝術殿堂里的一朵奇葩,既能陶冶情操,又具收藏價值。2015年「葫蘆島葫蘆烙畫」被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吳山鐵字以陶仁志、鄧之遠等一批民間藝人為代表,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運用現代工藝,熔鐵之剛勁與書法藝術為一體。2011年12月入選安徽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新安王氏醫學」源起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1820年,2012年被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確立為「全國首批64家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建設單位。2017年11月被列入安徽省第五批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廬陽梅花針灸又稱「梅花派」、「周氏梅花針灸學派」,是全國著名的中醫針灸流派,門人弟子遍布世界各地,具有近300年的歷史。2017年11月被列入安徽省第五批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合肥的文化地標建築如合肥大劇院、安徽廣電新中心、合肥市府廣場、合肥美術館、合肥南站、天鵝湖萬達廣場、合肥政務中心「雙子座」等,不僅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承擔著傳承合肥特有文化的使命。

江淮天井式民居是皖中地區分布最為廣泛的傳統民居樣式之一,建築形式具有江淮地區典型的建築特點,主要分布在肥東縣、肥西縣、巢湖市北部一帶。

船民以船為家,構成水上聚落,主要依靠捕魚采貝及水路運輸為生。船隻、江面、兩岸風景構成他們獨特的居住環境,形成獨特的舟居文化。

合肥院落式民居融合了北方院落布局模式和皖南徽派建築的部分元素,形制古樸,空間組織模式充分反映了家庭結構、家族關系和家族生活。

圩寨融合了北方合院式民居、南方天井式民居、山地堡寨及水網地區圩子民居的特點,是集生活、軍事、防洪、生產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型聚落。

巢湖文化在撞擊中融合發展,在包容中吸取精華,形成了「家為源、水為魂、和為貴、農為本、言為根」的文化個性特徵。

包公廉潔公正,鐵面無私,以民為本,執政理念高尚。如今,合肥精心打造的「包公杯」全國反腐倡廉曲藝作品徵集及優秀節目展演、高清電視紀錄片《千年包公》、地鐵包公文化牆、「一路清廉」景區等,讓包公文化得到大力弘揚。

淮軍是晚清時期李鴻章創辦的一支漢人軍隊,是中國軍隊近代化的前身,曾是清朝的主要國防力量。淮系集團奉行「外須和戎、內須變法」的洋務綱領,創辦近代化軍隊和企業,並率先倡導修建鐵路,派遣留學生。

合肥是一塊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土地。1926年吳山廟起義打響了安徽黨史上武裝斗爭第一槍。合肥現有吳山廟武裝起義舊址、肥東縣瑤崗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等紅色遺址。

合肥有敢為人先的改革創新傳統。肥西山南小井庄率先實行「大包干」,成為中國農村包產到戶的發源地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合肥創造了眾多科技奇跡。

合肥市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城區內較大宗教活動場所有明教寺、開福寺、合肥清真寺、合肥露德聖母天主教堂、合肥市基督教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