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鮁魚和馬鮫魚的區別是什麼
說到鮁魚,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鮁魚作為一種海魚,不但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深受大家的喜愛。尤其是對於青島人來說,對鮁魚的喜愛程度可見一斑。對於他們來說,鮁魚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食物了,鮁魚在他們心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青島有一個習俗,那就是姑爺每年都要提著鮁魚去給丈母娘吃,是一種孝順的表現,而且送的鮁魚個頭越大越好。丈母娘收到姑爺的鮁魚也會非常高興的像親戚朋友炫耀,可見這鮁魚在青島人這里有多麼重要。
上面是鮁魚,下面是鮐鮁魚
3、顏色
鮁魚背部顏色是發青藍色的,而且有很多黑色的斑點,腹部灰白色,腹側銀灰色;而鮐鮁背部是青黑色的,有深藍色的斑紋,腹部淡黃色。
4、尾鰭
鮁魚的尾鰭是黑色的,而鮐鮁的尾鰭是淡黃色的。
重點要記住,比較好辨認的地方就是鮁魚是斑點,而鮐鮁是斑紋;鮁魚的尾鰭是黑色的,鮐鮁的尾鰭是淡黃色的。這2點是最好區分的了,以上4點都能記住更好,如果記不住,記住斑點斑紋和尾鰭這2點也足夠你用來區分鮁魚和鮐鮁了,大家都學會了嗎?是不是很好區分呢?以後別再買錯了哦。
Ⅱ 鰻魚與鯰魚有何區別
一、形態特徵不同
1、鰻魚的仔魚體長6厘米左右,體重0.1克,但它的頭狹小,身體高、薄又透明像片葉子一般,所以稱為「柳葉魚」。它的體液幾乎和海水一樣,所以可以很省力地隨著洋流作長距離的漂送。從產卵場漂回黑潮暖流再流回台灣的海邊大概要半年之久,在抵達岸邊前一個月才開始變態為身體細長透明的鰻線,又稱為玻璃魚。
2、鯰魚體長形,頭部平扁,尾部側扁。口下位,口裂小,末端僅達眼前緣下方。下顎突出。齒間細,絨毛狀,頜齒及梨齒均排列呈彎帶狀,梨骨齒 帶連續,後緣中部略凹入。眼小,被皮膜。成魚須2對4根,上頜須可深達胸鰭末端,下頜須較短。幼魚期須3對,體長至60毫米左右時1對頦須開始消失。
二、分布范圍不同
1、鰻魚主要分布在中國長江、閩江、珠江流域、海南島及江河湖泊中。全世界鰻魚主要生長於熱帶及溫帶地區水域,除歐洲鰻(Anguilla anguilla)及美洲鰻(Anguilla rostrata)分布在大西洋外,其餘均分布在印度洋及太平洋區域。
2、鯰魚同鯰魚,又叫土鯰,是鯰科中分布最廣的魚類。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三、生活習性不同
1、鰻魚喜歡在清潔、無污染的水域棲身,是世界上最純凈的水中生物。鰻魚在陸地的河川中生長,成熟後洄遊到海洋中產卵地產卵,一生只產一次卵,產卵後就死亡。
這種生活模式,與鮭魚的溯河洄遊性(Anadromous)相反,稱為降河洄遊性(Catadroumous)。其生活史分為6個不同的發育階段,為了適應不同環境,不同階段的體型及體色都有很大的改變:卵期(Egg-stage):位於深海產卵地。
2、鯰魚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庫、坑塘的中下層,多在沿岸地帶活動,白天多隱於草叢、石塊下或深水底,夜晚覓食活動頻繁。秋後居於深水或污泥中越冬,攝食程度亦減弱。肉食性魚類,捕食對象多為小型魚類,如餐條、鯽魚、鰕虎魚、麥穗魚、鯉魚、泥鰍等,也吃蝦類和水生昆蟲。以吞食為主,牙齒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食物逃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