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傣族穿什麼衣服的
女性:
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
男性:
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
(1)頭像圖片雲南特產有哪些擴展閱讀:
傣族的風俗習慣:
1、傣族的風俗習慣——飲食習慣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飯。其製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
傣族還有很多特色燒烤。傣族的涼拌也十分美味,比如乾巴絲,包燒魚等等,都是傣族的美味食品。
普洱茶是雲南西雙版納的特產,在唐代就已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製作各種風味菜餚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
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如有一種糍粑是用糯米飯舂成團,包蘇子糖餡做成的圓餅,用抹上臘油的芭蕉葉包好,食時可用火烘軟或炸後蘸蜂蜜吃。
2、傣族的風俗習慣——傣族服飾
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
傣族紋身的習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歲時,即請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卜各種動物、花卉、幾何紋圖案或傣文等花紋以為裝飾。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
芒市等地婦女,婚前著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改著對襟短衫,黑色筒裙。
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有地區性特點,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呼為「花腰傣」、「大袖傣」等。
3、傣族的風俗習慣——傣族民居
傣族的民居通常是竹樓。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築。
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
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
村寨大多建於平壩近水的地方,翠竹掩映,溪流環繞。
德宏多數地區傣族住平房,土牆茅頂,呈四合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傣族
Ⅱ 如何辨別銀元寶真假
1、聽聲音
這是銀元鑒定的主要方法。凡成色高的銀元,聲音一般較柔和悅耳。不足成色的銀元,因含銅量高,聲色嘶啞、短促而又渾濁。假銀母音長尖高或低悶。
聽聲音一是靠「敲」,以左手拇指尖和中指尖輕輕捏住銀元的中心,用右手持另一枚銀元敲擊其邊緣,聽其聲音進行鑒定,先把不正常的和可疑的銀元挑出來,再行鑒別。
2、看外形
真幣採用壓力適度的沖壓,將銀幣冷壓成各種文字、圖案、花紋,其色澤光鮮自然,紋飾深淺適度,邊緣線條粗細均勻,間距也疏密一致。人像、發絲、胡須、穗芒等細微之處清晰有度,毫不雜亂。
3、稱重量
一般真銀元流通時間長短有異,磨損程度各異。但同一品種、版別的銀幣,其質量不會相差1克。比如壹圓銀幣重量平均約26.5克,半圓重量平均約13.25克。成色為88%則定為真幣。
(2)頭像圖片雲南特產有哪些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在中國沿海地區流通的是西班牙銀元(Spanish Carolus dollar),又稱柱洋、本洋、佛頭。系1535-1821年間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秘魯等地)鑄造的銀幣。
墨西哥於1821年獨立後,1824年開始鑄造墨西哥銀元(Mexican Dollar),因幣面花紋有鷹鳥,俗稱鷹洋,誤稱為英洋,華北各地又稱之為正英。
曾開鑄鐫有班禪頭像的紀念性銀幣,道光元年(1821)鼓鑄了賞賜用的銀幣,但用機器自鑄新式銀元則始於光緒八年(1882)吉林機器局鑄造的廠平(吉林通用銀兩)一兩幣,因鑄造數量甚少,後世罕見,時市面流通的銀幣主要是洋錢。
吉林機器局開始鑄行「吉林省造光緒元寶」銀元。從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起,吉林銀元的幣文增加了甲子紀年,相繼有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