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魏國歷史變化,緊急緊急!!
魏國
魏國是中國戰國時期的國家,屬於戰國七雄之一,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後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它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有淮、潁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自魏惠王由安邑遷都到現在河南開封的大梁後,魏國亦稱梁國。國君姬姓魏氏。
中文名稱: 魏國
簡稱: 魏
所屬洲: 亞洲
首都: 大梁
主要城市: 安邑
政治體制: 君主制
國家領袖: 魏文侯、魏武侯、梁惠王等
興亡年代: 公元前403-公元前203年
滅亡原因: 前203年,亡於秦
爵位: 魏侯(後稱魏王)
文侯圖強
魏國在頭兩位君主魏文侯及魏武侯之時,通過變法改革,國力逐漸強盛,成為戰國初年最強盛的諸侯國。
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北滅中山國(今河北西部平山、靈壽一帶),西取秦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之地,遂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
魏文侯
魏文侯任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抑制趙國,滅掉中山,連敗秦、齊、楚諸國,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
更為重要的是,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魏國的變法工作和法制建設,影響了中國政治兩千年。後來的秦國獻公、孝公和商鞅變法都是以魏國為藍本的。魏文侯拜子夏為師,把儒的地位提到了從來未有的高度,達到了收取士人心的政治目的,是後世帝王尊儒籠絡知識階級的始作俑者。魏文侯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的策略,為後世的帝王所推崇,魏文侯的施政經驗是中華帝國的一個經典樣本。[3]
武侯變法
魏文侯死後,其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位期間,任用軍事家吳起進行改革,國力繼續上升。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時候,魏國已經稱霸中原長達百年。公元前343年,魏惠王率領諸侯朝見周天子,正式標志著魏國成為新一代的霸主。
崛起霸業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奪取漆及富丘兩地。因為衛國是魏國保護國,魏國無法坐視不理,於是立即聯合宋國出兵助衛反攻,魏衛宋三國聯軍直逼趙國首都邯鄲,趙國被逼閉門防守,並派人向齊國求救。聯軍於是包圍邯鄲,希望一舉殲滅趙國,以解除被諸國包圍之局。但是在同一時間,秦國乘魏軍主力不在,偷襲魏國少梁,並奪得少梁,魏國在這場戰爭里被圍攻的危險反而變得更大。
齊威王得知趙國被圍,本欲立即出兵,但將軍段干朋主張延遲出兵,以「承魏之弊」為戰略方針。即是先以少量的兵力向南攻擊襄陵,以製造假像,可以表示助趙,又可以牽制和疲憊魏國。再待魏軍攻陷邯鄲,魏、趙雙方均已無力再戰之時,再給予正面的攻擊。齊威王接受了這個提議,在趙魏兩軍相持一年多,邯鄲城快要失陷之時,方才委任田忌為主帥,孫臏為軍師,率領齊軍主力馳援趙國。
剛開始,田忌計劃奔赴邯鄲,與魏軍主力決戰,解決邯鄲之圍。但孫臏認為這不利於齊國,於是提出了更為創新和可行的方法,即「批亢搗虛」與「疾走大梁」。「批亢搗虛」即是避實擊虛,攻其必救,使敵人出現後顧之憂,前線之圍便會自動解開。「疾走大梁」即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魏國重城大梁進逼,以切斷魏國的運輸要道,並攻其所不備。這樣一來,魏軍定必回師自救,齊軍則可乘其疲憊於路,一舉擊敗魏軍,而趙國之圍則自動解除。
孫臏這一招「批亢搗虛」使得田忌甚為拜服,立即採用。於是齊軍主力立即向大梁挺進。在此危急存亡之際,雖然邯鄲城已攻破,魏軍還是不得只以少數兵力留守邯鄲,並由主帥龐涓親率主力回馳大梁。但同時間,齊軍已於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一帶)設伏,准備截擊魏軍。魏軍由於長期在外作戰,已疲態畢露,再加以長途跋涉之急速行軍,士兵皆戰意大降。於是齊魏一交戰,魏軍大敗。
不過,實力雄厚的魏國並未受到嚴重損失,並且仍然實現了攻克趙國首都邯鄲的戰略目標。公元前352年,魏國聯合韓國將齊國打垮。魏國的霸業得到繼續發展。
馬陵之戰
公元前342年,魏國為了補償在桂陵之戰時的損失,出兵攻打鄰近弱小的韓國。韓國並不是魏國的對手,只得遣使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在徵求孫臏的意見後,決定再次坐山觀虎鬥,待魏韓火拚一番後才出兵救援,這樣則「尊名」與「重利」皆得。 韓國在拚命抵抗仍五戰皆敗後,只得再次向齊國求援。齊威王看到魏、韓兩國皆元氣大傷,認為時機成熟,於是委任田忌為主帥,田嬰為副帥,孫臏任軍師,率領齊軍直逼魏國首都大梁。再度施展一次圍魏救趙,不過這次所要解救的是韓國。
魏國不願重蹈覆徹,於是停止進攻韓國,轉而與齊國決戰。魏惠王將攻韓的魏軍撤回,並任命太子申為上將軍,以龐涓為將,統率十萬魏軍攻向齊軍,要與齊軍一決雌雄。這時齊軍已深入魏境,欲退不能,因此只得與魏軍決戰。孫臏針對魏軍強悍善戰,因而輕視齊軍的弱點,大打心理戰,先向魏軍示弱,引誘魏軍深入,再施以出其不意的攻擊,一舉殲滅魏軍,並獲得主帥田忌採納。於是孫臏定下了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謀略。
結果齊軍依計行事,與魏軍接觸後,立即佯裝戰敗後撤。並以「減灶」之策誘敵,即在第一天挖十萬人煮食用的灶,第二天減少至只足五萬人用,第三天又減少至僅足三萬人用,造成齊軍士卒四散逃走,兵力不足的假象。龐涓一如孫臏所料,果然中計,接連追擊齊軍三天,並因看到齊軍天天減灶的情況,得意忘形起來,認定齊軍敗績已呈。於是隻身帶著部分精銳騎兵,日夜兼程追擊齊軍。孫臏則於魏軍必經之處馬陵設伏。
馬陵的通道狹窄,被林木所包圍,而且地勢險阻,龐涓一旦中計,即無退路。孫臏料到龐涓會於該天晚上趕至,於是以一萬名弓兵埋伏於馬陵的道路兩側,約定在夜裡以火光為號,萬箭齊發,並預先把路旁其中一棵大樹的樹皮剝掉,於其上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的字樣。龐涓的騎兵再如孫臏所料般於晚上趕至馬陵,龐涓看見有一顆樹的樹皮被剝掉,上面還刻著字,因此停下來,並命人點火照明,以閱讀樹上所刻的文字。但他還未讀完,齊軍已萬箭齊發,魏軍因沒有準備,即時潰亂,龐涓中箭,結果被齊軍大敗。龐涓眼見無法改變局勢,只得大嘆「遂叫豎子成名」後自殺。齊軍再乘勝追擊,結果殲滅魏軍共10餘萬人,並俘虜了魏軍的主帥太子申,馬陵之戰以魏軍大敗而告結束。
馬陵之戰後,魏國實力受到嚴重削弱,從頭號強國頓時淪為二流強國。魏國稱霸中原的局面一去不復返,此後戰國開始了齊國和秦國爭霸的局面。
抗秦救趙
前260年,趙孝成王在和秦國的長平之戰中,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老將廉頗,結果導致趙國的大敗,40多萬兵士被秦國坑殺。前257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的形勢非常危急。趙國丞相平原君的妻子是信陵君魏無忌的姐姐,平原君趙勝多次向魏安厘王和魏無忌送信,請求魏國救援,魏安厘王派將軍晉鄙領兵十萬前去救趙。秦昭王得到消息後,派使者威脅魏安厘王,魏安厘王懼怕,就派人通知晉鄙停止進軍,留在鄴扎營駐防,名義上為救趙,實際在觀望形勢的發展。
平原君不斷派使者前去魏國催促,並責備信陵君不顧趙國和信陵君姐姐的危亡。信陵君為此憂慮萬分,屢次請求魏安厘王出兵,門客也用盡各種辦法勸說,但魏安厘王懼怕強大的秦國,始終不肯聽魏無忌的意見。信陵君估計魏王已不肯出兵救趙,又不想看著趙國滅亡,於是湊齊戰車一百多輛,打算帶著門客前去趙國和秦軍死拼。
信陵君到了鄴,拿出兵符假傳魏安厘王的命令要代替晉鄙擔任將領。晉鄙合了兵符,驗證無誤,但還是表示懷疑,不想交出兵權。此時的信陵君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讓朱亥動手,用鐵椎殺死晉鄙,強行奪權。
信陵君統領晉鄙的軍隊後,精選士兵八萬開拔前線。與此同時,楚國也派出春申君黃歇救援趙國,在楚、魏、趙三國的聯合下,一舉擊潰秦國,解除了邯鄲之圍。
信陵君通過竊符救趙獲得了巨大的威望,魏王擔心他會危及自己的地位,所以將其罷免。信陵君知道自己不能再獲得魏王的信任,變交出兵權,回到自己的府邸,整日喝酒於夫人為樂。不久,在沉悶苦惱之中,信陵君因酒色過度死去。秦國知道信陵君死後,便加大對魏國的攻伐力度.魏國毫無還手之力,只能在苟延殘喘中度日滅亡。(據司馬遷的《史記》中《信陵君竊符救趙》記載,信陵君竊符救趙後,讓魏將領帶著兵符回魏國,因怕魏王降罪於他,所以帶著門客留在趙國。)
參與合縱
公元前323年,魏國犀首之官公孫衍發起了魏、趙、韓、燕、中山五國相王,以求合縱反秦,結果失敗。在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中,秦軍擊敗了魏國和韓國聯軍,兩國此後再也沒有力量單獨向秦國發起挑戰。之後由於秦國不斷的壓迫,局勢越來越嚴峻。這時,公子無忌出現,並於公元前247年與其他五國聯軍,對秦國的侵攻軍迎頭痛擊。公子無忌封爵為信陵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不過,戰後魏王對信陵君開始猜疑,更兼秦人又使用歷久不衰的反間計,使魏王免去信陵君的要職。於是信陵終日借酒澆愁,並含屈而終。信陵死後,魏國無力抗秦,國土被秦國慢慢侵奪。
滅亡於秦
秦王政即位後,對魏國的壓力不斷加大。最後魏國於公元前225年被秦國將軍王賁攻破滅亡。[1]
苟且復國
公元前209年陳勝起兵反秦,魏咎加入了他的陣營。陳勝派遣周市攻取魏地,當攻下魏地後,陳勝打算立周市為魏王,周市不願接受,認為應該立舊魏國王族後人為魏王,於是魏咎被立為魏王,魏國復國。公元前208年中,魏王咎兵敗自殺,魏豹逃到楚,得到楚懷王撥了數千人給他,再向魏地進攻。魏豹攻下了魏地二十餘城,楚懷王立豹為魏王。魏豹帶領精兵跟從項羽進入關中。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諸侯時,羽想把梁地據為己有,於是徙魏王豹於河東(大約是今山西省中南部),以平陽為都,封為西魏王。公元前205年漢王劉邦率兵從臨晉渡過黃河,魏王豹向漢歸降,帶兵跟隨劉邦攻楚。劉邦在彭城之戰慘敗後,魏豹以探望患病親人為由離開劉邦回國,可是到達國內便叛離漢。劉邦遣酈生游說魏豹,但被拒絕,於是劉邦遣韓信攻魏,俘虜了魏豹,把河東並為漢的郡,魏亡。
編輯本段魏國後人遷徙分布
魏姓最早發源於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帶,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東省境內發展繁衍,也有部分居於今湖北、湖南省境。先秦時期,魏姓就已經出現了以「戰國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為代表的一批著名人物,使魏姓在當時盛極一時,家族地位十分顯赫,勢力也十分龐大。 秦漢時期,魏姓子孫繼承先人遺風,歷居高官,使本族得以持續發展,並在秦時由於「秦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是故魏姓也有部分遷至今陝西省境內。魏無忌的六世孫因在西漢時任巨鹿(今河北)太守,有功於朝廷受到封賞,並使其家族成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巨鹿也就發展成為魏姓歷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與此同時,魏姓也有進入江蘇、浙江、甘肅、寧夏者。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軍閥割據,相互攻伐,社會動盪,民不聊生,加上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中原士族多受沖擊,因此魏姓大舉南遷至四川、江西、福建等地,在當地安居繁衍,發展壯大,名人志士也有如泉涌,如三國時期蜀之名將魏延便以勇猛善戰、功遷征西大將軍而聞名。 盛唐時,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士族壯大,魏姓繁盛,人丁興旺,郡望與名人顯宦大量出現,並且有部分族人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於福建安家,後又徙至廣東等地,使家族播遷更加廣泛,唐末,戰亂烽煙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遷,廣泛進入到南方各地。截止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廣大地區,繁衍於全國各地,從而使魏姓成為我國一大姓氏。 [4]元明清時期,魏姓族人已遠播於海外,成為我國諸多家族中一個比較大的著名宗族。魏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三。
北魏(386~557年),是由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朝代,又稱北魏,拓跋魏,元魏。早期國語鮮卑語,初稱代國,386年,拓跋部首領拓跋珪建立,改國號為大魏,建都平城。439年,統一北方。493年起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建立北齊。西魏於恭帝三年被權臣宇文護逼迫禪位於其侄宇文覺,北魏歷史正式宣告結束。
東魏(534年―550年)北朝的朝代之一,從北魏分裂出來的割據政權。都鄴(今安陽地區),有今河南汝南﹑江蘇徐州以北,河南洛陽以東的原北魏統治的東部地區,[1]歷一帝,約十七年。北魏政權在魏末各族人民大起義打擊下搖搖欲墜,統治階級內部展開了激烈的權利爭奪。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權。534年,權臣高歡所立的皇帝北魏孝武帝元修不願做傀儡皇帝,被迫逃往關中投奔關隴軍閥宇文泰。高歡擁立年僅十一歲的北魏孝文帝的曾孫元善見為帝,即東魏孝靜帝,東魏開始。高歡掌權期間土地兼並情況嚴重,社會矛盾與民族矛盾尖銳,且屢敗於勁敵西魏宇文泰。550年,孝靜帝禪位於高歡之子高洋,東魏滅亡。
西魏,北朝之一,由北魏分裂出來的割據政權。歷三帝,共二十二年(535年―557年)。都城長安。管轄今湖北襄樊以北﹑河南 洛陽以西,原北魏統治的西部地區。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脫離高歡,從洛陽逃至長安,投靠北魏將領﹑鮮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次年宇文泰殺孝武帝,立元寶炬為帝(文帝),史稱西魏,政權實由宇文泰掌握。
B. 請問哪位歷史達人了解有關春秋時期中山國的知識(有圖片更好)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小諸侯國叫中山國(河北省石家莊平山縣一帶):
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鮮虞部落,為姬姓白狄,最早時在陝北綏德一帶,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姬姓是周王族的姓,白狄的來歷,有說是周文王後裔畢萬公的後裔,也有說是來自周文王封給弟弟虢叔的西虢國。西虢國歷代國君世襲兼任周王朝卿士一職,同時有是三公之一,擔負為周王朝南征北戰、東討西殺以懲罰不庭的任務,可能是周宣王時期虢國國君虢季子白北御獫狁,在內蒙古薩拉烏素河、榆溪河朔方城之後,其部分後裔就留在陝北了。鮮虞之得名出自鮮虞水,鮮虞水即今源出五台山西南流注於滹沱河的清水河,這一帶是鮮虞最早的發祥地。鮮虞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國語》一書中。該書記載,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太史伯答鄭桓公問話時談到,成周雒陽四周有16個姬姓封國,6個異性諸侯國,還有「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的南蠻、東夷及西北的戎、狄國家或部落集團,其中就有鮮虞。
春秋時期的鮮虞部落聯盟,由鮮虞、肥、鼓、仇由幾個部落組成,逐漸開始擴張勢力。公元前652年春,鮮虞出擊邢國,次年又征伐衛國,邢君出逃,衛君被殺,齊桓公聯合宋、曹、邢、衛諸國的兵力挫敗鮮虞,才將邢、衛兩國從滅亡中挽救回來。
春秋中後期,鮮虞的主要敵人是晉國,晉國採取了先吃掉鼓、肥、仇由等鮮虞屬國,最後消滅鮮虞的戰略。公元前530年,晉將荀吳借道鮮虞進入鼓都昔陽(今河北省晉縣西),但並未滅掉鼓。當年8月,晉滅肥(在今河北省藁城縣一帶),俘國君綿皋,肥國舊地歸屬晉國。第二年冬,晉昭公得知鮮虞邊境空虛,即以荀吳統率大軍進,破鮮虞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峭嶺)。公元前527年秋,荀吳率軍攻鼓,俘國君鳶鞮,使鼓成為晉的屬國。六年後,鼓被徹底毀滅。
公元前407年秋,鮮虞出兵晉國平中,大敗晉軍,俘虜晉國勇士觀虎,報了晉滅肥、鼓,佔領中人城的一箭之仇。
公元前406年,鮮虞人在有險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粟山)建國。因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這便是初期的中山國,中山之名始見於史書。《左傳》記載:公元前506年春天,晉國拒絕蔡侯伐楚的要求,准備專心對付中山。公元前405年、404年,晉國兩次進攻鮮虞中山,報「獲觀虎」之仇。此後對鮮虞中山國,史書中兼稱「鮮虞」、「中山」。
公元前497年,晉國發生內訌後,中山從晉國的重壓下獲得喘息,開始介入列國紛爭。
公元前494年,中山與齊、魯、衛共同伐晉,取得晉國的棘蒲(在今河北趙縣境內),將之列入中山國版圖。前491年,晉大夫荀寅因晉內亂逃奔鮮虞中山,荀寅原是中山的死敵,但此時中山為了削弱晉國,將荀寅接納到新佔領的晉國屬地柏人(今河北隆堯縣西)。為報復中山國,公元前489年春,晉大夫趙鞅「帥師伐鮮虞」,大破中山,這次進攻對鮮虞中山國的打擊極為沉重,以至此後20餘年間史籍對中山國沒有隻字記載。
其後,晉國又把矛頭指向中山國的最後一個屬國仇由,晉國的智伯(名荀瑤)詭計多端,唯恐仇由國路險難行,遂新鑄大鍾一口,詭稱送給仇由國君,使仇由國「斬岸堙溪」以迎鍾。仇由臣相赤章蔓看透了荀瑤的詭計,多次勸說國君,但仇由國君得鍾心切,不聽勸阻,七天之後仇由被滅。
外圍掃清後,晉國開始進攻中山國本土。公元前459年至457年間,「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在今河北易縣境內)。前457年,晉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佔領左人、中人(在今河北唐縣境內),「一日下兩城」,中山國受到致命的打擊。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國滅亡;前403年,趙、韓、魏被封為諸侯,形成秦、齊、楚、燕、趙、韓、魏戰國七雄爭霸的局面。中山國在這個動盪的年代,開始了復興。
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領他的部落離開山區,向東部平原遷徙,在顧(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武公仿效華夏諸國的禮制,建立起中山國的政治軍事制度,對國家進行了初步治理。但武公不久即去世,桓公即位,桓公年幼無知,不恤國政,因此遭到魏國的進攻。魏國派遣樂羊、吳起統帥軍隊,經過三年苦戰,於前407年佔領了中山國,魏文侯派太子擊為中山君,三年後又改派少子摯,後來擊被立為魏國國君,就是魏武侯。中山國的殘余退入太行山中。
中山被滅後,桓公經過20餘年的勵精圖治,積蓄力量,終於在公元前380年前後重新復興了中山國,定都靈壽(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
復興後的中山國位於趙國東北部,把趙國南北兩部分領土分割開來,因此成為趙國的心腹之患。趙國在公元前377年、376年曾兩次進攻中山國,均遭到中山的抵抗,沒有成功。此後,中山國開始修築長城。《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成候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築長城。」考古工作者曾在順平、唐縣等地發現了土石混築的戰國中山長城,長城高處約有3米,寬0.5-2.5米,做法是兩側挖地基,砌石塊做邊牆,中間用土和碎石填充。另據專家推測,中山長城可能在中山國西北邊界,沿今唐縣、曲陽、行唐、靈壽、平山、石家莊西南的太行山南下,止於邢台西北。公元前296年,趙滅中山國,將王尚遷徙到膚施,中山國自春秋末期立國,經過350餘年時間,宣告滅亡。
中山國滅之後,其後人後來被秦國遷放太原,後逐漸由太原南遷,分散於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並改姓為「易」,「易」姓為中山國王族的直系後代。
中山國興亡的警示
戰國時期,中山國在二百多年的崢嶸歲月之中,為燕趙的歷史抒寫了絢麗的篇章。中山國生於患難之中,被大國所欺而變強,為強國佔領又復生,其不屈不撓、頑強自立的精神世所少見。在強國包圍之中發展經濟、壯大自己,幾乎躋身強國之列,其經濟和文化之輝煌令人刮目相看。但是,在秦統一中國之前的70多年,就被趙國所滅,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中山國滅亡的深層原因,並不僅僅在於其小。戰國時期列國紛爭,小國是可以利用強國之間的矛盾,爭取時機,謀得生存,並不斷發展壯大自己的。中山國一開始也正是這樣落而後起、死而復生的。最早,中山國地處陝北,乃晉之附屬小國。內憂外困,不斷遭到衛國進攻。它沒有坐等挨打,經數十年跋涉遷徙,於公元前506年左右進入河北。從今唐縣開始,逐漸占據今保定和石家莊一帶,才有了新的立足之地。這時已近春秋時期尾聲,韓、趙、魏不但三家分晉,還要爭奪中山。大約在公元前432年前後,中山成為趙的傀儡政權。然而中山人並沒有屈服,於公元前414年乘趙國內亂,在顧(今定州市)重建獨立政權。但為時不久,經過改革而強大的魏國在先後擊敗齊楚並佔領秦西河之地後,派樂羊、吳起於公元前406年滅掉中山。中山人不甘忍受亡國之辱,於公元前381年在齊國的支持下重新復國,遷都靈壽(今平山縣三汲)。這次領導復國的桓公很有作為,幾次打敗趙國的進攻,疆土擴展至五百里,並修築長城抵禦外侵。從桓公開始,中山兩代君主「身勤社稷」、「憂勞邦家」,自強自立,富國強兵。當時,列國以戰車數量衡量國力,中山國被稱為僅次於戰國七強的「千乘之國」。這些史實足以證明,中山人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如果以桓公時期的勢頭發展下去,中山國是足以以弱勝強、弱而後強的。列國之天時並非先滅中山。
中山國所佔的地利,雖不比秦國「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野」,但倚太行之屏障,扼冀晉之咽喉,憑滹沱河(史稱「小黃河」)之天塹,戰守遷之便利優於趙國之邯鄲而不亞於燕國之幽薊。而且,石家莊和保定一帶兼有太行山川和華北平原之利,發展農牧業生產的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在石家莊地區及其以南一帶,自殷商以來就是華夏族經營農業的地方,當時已經有了相當的在平原淺山發展農牧業生產的經驗。對此,中山人來到之後便兼收並包,並且注意學習、吸收中原地區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更需要指出的是,中山國統治者已經認識到「賦斂平則庶民附」,注意減輕農民負擔而調動其積極性。同時,中山國還注重發展交通,陸路大道可以南接邯鄲,北通燕涿,東到齊國國都,西北可到代國。境內河流眾多,水運可通齊國。商貿發達,糧食貿易規模可觀。《史記》稱中山人「仰機利而食」,商業活動已相當普遍。交通和商貿帶來活力,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此外,制陶業、木製業、絲麻業等均為中山國的重要經濟部門,手工業以「多美物」著稱,釀酒業已有相當發展。銅器冶鑄和鐵器冶鑄工藝進步,技術水平很高。中山王墓出土的長方形鑄鐵大盆,重達126.4公斤,其鑄件之大、用鐵之多在國內發現的戰國鐵器中絕無僅有。在石家莊市區內市庄戰國文化遺址(今省文化廳院內)出土的一批鐵制工具,其中有的斧子是用高溫液體還原法煉出的鐵水澆鑄的,有兩件鐵斧還經過淬火柔化處理。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較早使用退火柔化技術製造的鐵質工具。更令世人驚嘆的是精美絕倫的絲麻織品。在兩座中山王墓出土的紡織品中,其紡織、刺綉工藝之精美,品種之豐富,在中國先秦遺址考古發掘史上首屈一指。刻立於公元前四世紀的中山守丘石碣,是中國碑碣文化的開山鼻祖;在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錯金銅版「兆域圖」,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建築平面設計圖,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比例尺的建築圖。中山王墓出土的大批精美錯金銀青銅器及器物上鏤刻工整的長篇銘文,反映了中山文化的華麗風韻。
一個區區小國,承受燕趙等四麵包圍的強大政治軍事壓力,邊境戰爭不斷,負擔巨大的軍費開支,在短短幾十年之中,經濟社會得到如此發展,技術獲得如此進步,令人難以想像。這足以說明,即使是小國,只要堅韌自立,勵精圖治,是能夠富國強兵、由弱變強的。
正如列國主要由於自身原因而被秦國所滅一樣,中山國被趙國所滅的主要原因也在於其自身,在於中山國統治者治國、治軍、外交等多方面的失誤,在於思想衰退和政治腐敗。這里,最使人扼腕痛惜的,是這個本來生於憂患的小國,面臨敵國虎視眈眈、隨時入侵的危機,卻丟掉了憂患意識。桓公復國之後主政近四十年,其繼承者成王後期,不是韜光養晦,吸取教訓,卻忘乎所以,自我膨脹。公元前323年,魏、趙、韓、燕為了對抗秦、齊、楚三個大國,互相稱王,同時為了離間中山國與齊國的關系,鼓動中山稱王。中山成王頭腦發昏,不顧齊國反對,非要稱王不可。結果,圖虛名而招實禍,失去了齊國這個比較可靠的支持者,使自己陷入孤立。到了中山王,簡直驕橫起來。公元前314年,忘記趙國在後,竟然趁齊國出兵干預燕國內亂之機,大舉進攻燕國。中山在這場戰爭中,「辟啟封疆,方數百里,列城數十,克敵大邦」,甚至佔領了燕下都。這樣一來,中山國更是得意忘形。其實際「戰果」,首先把燕國推向對立面,死敵增加了一個大國。而且,這種有利的形勢並沒能維持多久,由於各大國出面干涉,施加壓力,齊軍很快撤出燕國。中山以傾國之力奪取的大片土地又為燕國收回。
中山國不能居安思危,當然無改革進取之心。當時,秦、趙、魏等國推行變法,改革弊政。趙武靈王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學習北方少數民族之長處,實行胡服騎射;為了對付秦國,曾裝扮成使者,冒著風險去秦國探聽虛實。而中山國在這樣的嚴峻形勢面前,不是卧薪嘗膽,卻醉心於孔墨學說。儒家和墨家思想是為拯救當時戰亂頻仍、生靈塗炭的社會苦難所開的葯方。由於它不適應諸侯間所進行的兼並戰爭的需要,所以在列國中沒有市場。而中山國卻奉為治國之術。真正的法家治國之才不能引進,本國的智能之士被排擠出去,重用的「士」也多是平庸之輩,以致造成國內人才匱乏。列國都在獎勵耕戰,中山國卻推行「貴儒學賤壯士」政策,致使「戰士怠於行陣」、「農夫惰於田」,很快出現「兵弱於敵,國貧於內」的局面。這種狀況,能不加快亡國的步伐嗎?
中山王不思進取,還表現在一心追求君王的虛幻體面和奢侈享樂的生活。諸如,不顧國家的安危,恣意行歡作樂,大修宮殿,大造陵墓。從對中山墓葬的發掘情況看,都設有墓道、積石、積炭,多層棺槨,內葬珍寶,外葬車馬,並仿效趙、魏、燕大國的陵墓,都有高大的封土。君王貪圖享受,必然親近重用阿諛奉承之輩,造成政治腐敗。中山王最寵信的是相邦司馬喜,在陪葬之物上還刻有他的功績。而司馬喜擅政弄權,善搞陰謀詭計。季辛得罪了他,他令人暗殺季辛的仇人爰騫,卻栽贓於季辛。中山王誅殺季辛,為他排除了異己。陰姬與江姬爭奪王後之位。陰姬便重賄司馬喜,求其幫忙。司馬喜親自跑到趙國,極力誇贊陰姬的美麗,誘勸趙王向中山索要陰姬;再跑回中山,又勸中山王趕快立陰姬為後,以絕趙王之望。中山王遂立陰姬。《韓非子》說,司馬喜「善於趙,嘗以中山之謀微告趙王」。如果真是這樣,司馬喜還是一個大內奸。內奸為相,豈不亡國!
王所善之,下必效之,在中山國民間也颳起嚴重的腐朽之風。《史記》說中山國「丈夫相聚游戲,悲歌慷慨,起則相隨椎剽,休則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為倡優。女子則鼓鳴瑟,跕屣,游媚富貴,入後宮,遍諸侯。」其中,「跕屣」是一種足尖著地的舞步。能歌善舞,喜好聚會娛樂,不能說是不好的民風。但是與農夫「惰於田」、「戰士怠於行陣」聯系起來,可見好逸惡勞已經成為一種社會風氣。王公大臣之家,無不行樂,民間好事之徒動輒殺人越貨,挖墳盜墓,誰還思治國之事?當時的有識之士,從中山國的腐朽民風看到其政治腐敗,斷言中山即將亡國。
公元前305年,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見條件成熟,便發動了吞兼中山的戰役。腐敗無能的中山王早已被嚇破了膽,只好割地求和,苟延殘喘。兩年後,趙軍再次進逼。前296年,中山國都靈壽陷落。當然,國家有難,必有忠臣。在抵抗趙軍過程中,中山人吾丘鳩「衣鐵甲,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不碎,所沖無不陷,以車投車,以人投人」(《呂氏春秋》),抵抗是十分頑強的。然而,大勢去矣,中山國軍民的鮮血再不能使中山國死而復生。趙國吞並中山之初,曾扶持了傀儡中山王勝,公元前295年又把他廢掉並遷到膚施(今陝西省榆林之南),中山國最後滅亡。
中山國在歷史上逝去已經兩千多年了。但其興衰一直在昭示後人:
一個國家不論大小,統治者勤政憂民,奮發向上,國家就興旺發達;昏暗弄權,奢靡淫樂,國家就衰落敗亡。這也可以說是一條規律,值得後人深思。
所以,中國啊,千萬不要自傲啊!!!
我祖先的國家因為此失誤而亡國了!!
C. 魏文侯為何要跨過趙國攻打中山國《吳子》這本兵書里給出了答案
文|飛魚說史 凡兵者之所以起者有五:一曰爭名,二曰爭利,三曰積惡,四曰內亂,五曰因飢。——(戰國)吳起《吳子》 春秋戰國,風雲四起。 三家分晉,奠定格局。 自此中原大地正式開啟了諸侯相互兼並爭雄的競爭態勢,其中又數戰國七雄之間的戰爭最為頻繁。 戰爭是把雙面的刀,不僅能帶來傷害,還能披荊斬棘,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亦是如此,生靈塗炭的同時,又推進了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 說起春秋戰國,秦國總是不能被忽視的存在,與其說這是一段諸侯並立爭雄的歷史,不如說是秦國逐步崛起最終完成一統的歷程。 古代戰爭場面 從西部邊陲到一統華夏,此過程荊棘遍野,秦國走得也並不順當,幾百年的蟄伏換來攻滅六國只用了10年,這或許就是秦國歷代君主為秦始皇嬴政奠定的「 」勢」。 但戰國初期,最有能力統一華夏並不是秦國,而是魏國。 戰國伊始,魏國最先通過變法強大起來,並且魏國的稱霸持續百年有餘,締造這一輝煌的是魏文侯。 而讓魏國真正聲名鵲起離不開魏國的對外戰爭,這其中就包括魏滅中山之戰。 戰國疆域圖 打開一張戰國時期的地圖,我們會發現,中山國對於魏國來說,那就是一塊真正意義上的飛地,中間隔著趙國,那麼魏文侯為何要跨過趙國攻打中山國?《吳子》這本兵書里給出了答案。 中山近趙而遠魏,魏國為何執意要打這塊飛地?其實原因也沒有那麼復雜,只是因魏文侯想立威而已,具體說這場戰爭的原因之前,我們還得從飛地說起。 韓趙魏頻繁換地的因由。 什麼是飛地呢?其實就是指某一塊土地屬於一國管轄,卻又不和本國內的行政區接壤,在說白一點,如果一個國家擁有著一塊飛地,那麼無法取到自己的行政區到達該地,必須「 」飛」過其他國家的領土才能到達。 如果對飛地的概念還理解不透的話,可以看看美國地圖,阿拉斯加州對美國本土而言,就是飛地中最為典型的代表。 古代戰爭場面 春秋戰國時期,兼並戰爭打響之後,飛地的治理難度之大開始突顯,而當時飛地最多的,就是分晉而形成的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它們三家聯合滅了智氏,瓜分土地的時候,也比較犯難。 人是不知足的,而肥沃的土地卻是有限的,三家在搶奪土地時候,也各不相讓,所以起初韓趙魏三家的地盤那都是飛地遍布,為了更方便管轄和治理,三家也經常換地,後來才形成了連片的城池。 魏文侯執意要攻打中山國。 中山國,又被一些人士稱為戰國第八雄,位於今天的河北省太行山東麓一帶,它是白狄人建立的政權,因城中有山,故名中山國,我們所熟知的東郭先生與狼故事中,這個狼就是中山狼,後來又被比喻忘恩負義的人,這里暫不贅述。 魏文侯經過李悝的變法,又加上一大批能臣的輔佐,國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國力強了就要對外擴張,但魏文侯環顧四周發現,並沒有合適的目標。 魏文侯 魏國處於四戰之地,位於諸侯國的中央,南邊是韓國,北邊是趙國,三晉分家沒多久,魏文侯又很重視三晉的關系,這兩個諸侯自然是不能打的嘛,如果目光越過韓國繼續向南,那就到了楚國的地盤,魏文侯想了想隨即放棄了,因為楚國不好打。 魏國的東邊是齊國,魏文侯思考了一下,覺得這個老牌諸侯自己未必能打得過,也只能放棄,視線往西,此時的秦國已經被魏國打到函谷關以西了,再打就不好打了,畢竟函谷關是易守難攻,就在魏文侯郁悶的時候,躲在趙國背後的中山國跳了出來,盡管這是一塊飛地,魏文侯也要執意攻打了。 魏文侯攻打中山的真實原因。 魏國周邊不好打,並不能解釋魏文侯執意攻滅中山的動機,因為周圍都不好打和一定要去打中山,這中間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而關於魏文侯為何攻伐中山,史料中已經沒有確切記載了,但所幸一代兵法大家吳起在他的著作《吳子》里,給出了答案。 他認為挑起戰爭有五大因素:爭名、爭利、積惡、內亂、因飢(具體出處參見開篇引用),就這五個方面,我們用排除法從後往前來分析,因飢的意思就是國內民眾吃不飽,需要通過戰爭獲取糧食,但正處於強大時期的魏國,這點自然是不成立的;魏國攻打中山前,魏國和中山國都沒有內亂,這點也可排除。 魏文侯 積惡,好像也說不通,畢竟兩個國家中間還隔著趙國;爭利呢,自然也不符合常理,畢竟中山國是塊飛地,打下來能獲得利也很少嘛,魏國丞相魏成也曾說:中山近趙而遠魏,攻而得之,未易守也。 引起戰爭的五大因素,排除掉了四個不可能的,那就僅僅剩下了一個最有可能的爭名,沒錯,魏文侯攻打中山或許就是為了在諸侯面前牛氣一把,從而震懾周圍諸侯,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 飛魚說: 中山近趙而遠魏,魏文侯為何要跨過趙國攻打中山國?《吳子》這本兵書里給出了答案,挑起戰爭的五大因素中,只有爭名最能解釋當一個君主強大之後的心理。 魏國為何要執意攻打中山這塊飛地呢?只是因為魏文侯想立威,想必他也明白飛地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並不好治理,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土地,很可能會給他人做了嫁衣,就像後來孟嘗君跨過韓魏攻打秦國一樣,勞民傷財的齊國,最後卻便宜了與秦國接壤的韓魏兩國。 戰國疆域圖 但魏文侯更明白,威名和霸主的頭銜並不是白來的,這些要通過戰爭來檢驗,既然目的立威,自然要挑必勝的戰役來打,不然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這只能導致立威不成,反被天下諸侯恥笑。 分析了戰爭的原因,我們就來說說這場戰役的結果,結果就是中山被滅了國,此外,這場戰役還成就了一位魏國名將樂羊,關於樂羊攻滅中山的細節,我們下次再說。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吳子》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D. 戰國七雄是那七個君主
戰國七雄分頃雹別是趙(趙,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比較有名)、魏(魏,也就信陵君比較出彩)、韓(韓)
、燕(姬,太子丹刺秦王也蠻有名的)、齊(田)、楚(原來是羋姓,後銷乎姿來被熊姓取代了)和秦(自秦孝公嬴渠梁以下,惠文王嬴駟、武王嬴盪[這個名字,汗一個]、孝文王、昭襄王嬴則[一說嬴稷]、庄襄王嬴異人[後來叫子楚]、始皇嬴政皆很出名,不像他國一代不如一代)。
1、戰國七雄」是指東周末期七個強大的諸侯國: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
3、齊國,媯姓,田氏,也是戰國七雄之一。田氏一族是舜的孫子的後裔。春秋時期,齊桓公是第一個稱霸中原的,所以齊國的國力積累深厚。秦國在統一天下的時候,齊國就是一塊難啃的骨頭,多次迫使秦國不得不主動示好求和。
4、楚國,皇族為羋姓,這一脈的始祖是顓頊兒子的玄孫季連。楚國在春秋時期國力強盛,戰國爭霸的時候也是實力強大的國家,但後來在與秦國的較量中落了下風。在戰國晚期楚懷王入秦被劫持,最後死在秦國,楚國從此一蹶不振。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楚國是一個出將才的國家,後來推翻秦朝統治的項羽就是出自楚國。
5、趙國,祖先是商朝的名門,帝辛的大將嬴飛廉的直系子孫。趙國的趙武靈王曾經因為在中山之戰中大敗,知恥而後勇,在國內推行了胡服騎射」的政策。改步兵為騎兵,將戰袍改造成修身方便活動的胡服。這樣的改動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對歷代軍隊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
6、魏國,皇族為姬姓,建國較晚,國力在七國中是屬於比較弱的,後來魏國君主知人善用,經過變法魏國經濟發展,魏國一度成為中原地區最強大的國家。
7、韓國,皇族為姬姓,祖先是周武王姬發的兒子。韓國國力不強,而且不善戰爭,只是不斷地依靠著強大的諸侯國隨著各國征戰瓜分利潤。
8、燕國,皇族為姬姓,祖先是周武王的弟弟。燕國的實力在七國中一直是中游水平,燕昭王時期樂毅改革國政,勵精圖治,燕國富庶了幾年,但最後還是沒有抵禦住秦國的攻打,在前222年滅於秦。
E. 古代有哪些天生異相之人
1、重瞳異相:就是一個眼睛裡面兩個瞳孔,像是一個橫著的「8」也稱重瞳子,現代醫學來說就是白內障早期現象。但是古代人不知道啊,還以為是老天的重用之人,所以古代流傳下來的重瞳異相之人,一般是聖人,比如造字的倉頡、禪讓的虞舜、西楚霸王項羽、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南唐後主李煜、設計殺李元霸的魚俱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