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軟體 » 拜登ps圖片背景
擴展閱讀
撩衣服的女的動態圖片 2025-05-20 12:28:37
男人奢侈愛情圖片 2025-05-20 11:45:16

拜登ps圖片背景

發布時間: 2023-04-19 10:00:27

1. 拜登:獲勝將把資本稅率提高至39.6%!這對市場意味著什麼

在過去的幾周中,華爾街一直在忙於謹慎地將選舉後的策略設定為在拜登任職期間加稅並且實際上對風險資產有利的情形。雖然可以假設特朗普政府第二任期不會改變稅制,但拜登卻計劃將法定企業所得稅稅率從26%(包括聯邦和地方政府)提高7%至33%,以此扭轉特朗普政府削減後造成的財政收入減少,這將提高高收入群體的稅收以及實施許多其他稅收上的變更,例如包括增加對全球「 GILTI」收入的稅收...

銀行欣然接受的......將在2022年對標普500指數的收益造成約9%的不利影響,將其從高盛預測的188美元上調至171美元...

...而忽略所有這些,因為按照新的華爾街敘述,拜登行政管理人員還將釋放高達7萬億美元的財政刺激方案,這雖然對美國,其貨幣和已經荒唐的債務的長期生存能力造成災難性的影響軌跡...

...直到2023年的某個時候才對股市有利,屆時將需要更多刺激措施(根據高盛最新研究)。結果,正如我們在上周總結做尺友的那樣,華爾街現在同意,盡管許多美國人,尤其是前1名美國人的全面稅收大幅增加,拜登的勝利和民主黨的橫掃對股票來說將是巨大的。

正如摩根大通先前所展示的,……是兩個候選人之間差異最大的一個問題。

拜登擔任總統期間,積極的通貨緊縮政策可能會刺激股票對每股收益的巨大沖擊 以及 PE倍數的潛在收縮對股票的「良好」影響,但是拜登的稅收政策的一個方面是 他的提議將長期資本收益的最高稅率提高了66%,從目前的20%(當占額外的3.8%ACA稅時為23.8%)提高到39.6%, 因此得到的報道很少 。適用於年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的人,或超過100萬美元的企業銷售收益。 以下顯示了拜登管理員對美國稅法進行更改的摘要。

雖然上限收困吵益的增加不會影響大多數Robinhood交易員(真正有才乾的交易員除外),但它將對主要的市場參與者和涉及退出事件的公司策略產生重大打擊,包括超過100萬美元的收益,如下分析所示來自Benchmark Corporate的數據顯示:假設200萬美元的EBITDA(中小企業)業務的估值倍數為10倍,則總交易價值(應稅收益)為2000萬美元。 根據《拜登計劃》,賣方將在出售中損失392萬美元。為了獲得相同的凈收益,需要確保13.2倍的倍數

這也是為什麼在上周五,摩根大通迅速跳入華爾街捍衛拜登稅項提案的浪潮-畢竟沒有銀行希望在未來幾周內看到市場嘔吐,因為交易員鎖定了特朗普管理下的利潤-只是代替了為捍衛公司的加稅,這次集中在拜登的上限收益稅上調。毫不奇怪,它得出的結論是,這也將 「對冒險行為和投資者對股票作為資產類別的態度產生很小的影響」。

但是首先,要有一些背景。

正如摩根大通的量化分析師尼克·帕尼吉爾佐格魯(Nick Panigirtzoglou)所寫的那樣,雖然相對容易地量化拜登公司稅或其他提議的潛在影響,但評估提議的資本利得稅稅率上調的潛在影響卻更加困難。 拜登的建議是將長期資本收益的最高稅率從目前的23.8%提高到39.6%,按比例增加66%。 正如摩根大通策略師承認的那樣,「鑒於擬議增加的規模,其潛在影響可能至少與之前幾次大幅度提高資本利得稅的情況類似,即1987年和2013年1月1日資本利得稅的加息。 。」

在1986年至1987年納稅年度之間,長期資本收益的最高稅率已從20%上升到28%,成比例增長了40%。在2012年和2013年納稅年度之間,長期資本收益的最高稅率已從15%純槐上升到25.1%,成比例增長67%。

在這一點上,Panigirtzoglou發起了對拜登提議的資本利得稅增加的潛在影響的評估,他在其中區分了長期影響和近期影響。

就長期影響而言,量化標准落在了傳統觀念上,傳統觀念認為,「較高的資本利得稅帶來的摩擦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少資本的流動性和投資,從而最終不利於經濟增長,從而長期不利於經濟增長。有觀點認為,對資本收益徵收更高的稅率會降低儲戶的稅後收益率,從而反過來會增加企業的資本成本;此外,較高的資本收益稅率會降低激勵措施為企業家精神和冒險精神。」

不用說,所有這些對整個經濟都是不利的,這就是為什麼Panigirtzoglou迅速承認,對資本利得稅提高對經濟影響的全面分析「超出了本出版物的范圍」,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因為他接下來要做的是嘗試使其變得有利,因為,正如他所寫的那樣,「在像我們目前這樣的低收益和高股權風險溢價環境中(圖3),由於冒險行為,資本利得稅稅率上調,而投資者對股票作為資產類別的態度將相對於過去更加平淡。」

換句話說,在當前美聯儲制下的巨額收益率和波動性壓制下,盡管稅收增加帶來了不利影響,投資者仍然別無選擇,只能重返股票。

有人想知道,如果在拜登的數萬億美元的財政刺激措施實施了幾年之後,當前的「低收益率和高股權風險溢價」環境發生了巨大的逆轉,那麼該論點將如何「旋轉」。當然,我們有信心在時機成熟時,JPM將會為此而受益。

而且,以防萬一這還不夠,潘尼吉爾佐格魯隨後提出了更高的上限增值稅的另一個「積極」方面:「有人可能會爭論說,隨著時間的流逝,個人在股票市場上投資的資金可能會變得更加粘手。資本利得稅稅率的提高,可能導致長期股權波動性降低。」 是的,因為美聯儲通過降低隱含和已實現的波動率來不斷操縱市場是不夠的。

盡管很容易以無數有利的假設來推翻長期看漲的長期情況,但即使是摩根大通,也無法將近期的影響推升為看漲:「 毫無疑問,與過去類似,稅收優化會導致在資本收益稅上調生效日期之前一次性出售資產,以便投資者在適用新的更高稅率之前實現其資本收益。」

歷史 上充斥著這樣的例子:在1986年和2012年末之前,在1987年和2013年1月1日之前增加了資本增值稅率。

因此,假設拜登擔任總統並控制國會能夠在明年實施提高資本增值稅率的計劃,那麼摩根大通預計的最可能生效日期是2022年1月1日。在這種情況下,任何與稅收相關的資產出售都將發生在2021年第四季度,即距現在的一年。這給我們帶來了一個關鍵問題: 假設2022年1月1日新資本利得稅稅率的生效日期是2021年底,我們應該預期出售多少與稅收相關的資產?

回答此問題的一種方法是查看1986年和2012年的經驗。圖4顯示了美國資本收益實現佔美國GDP的百分比。可以清楚地看到,在1986年和2012年期間,美國資本收益實現的年度大幅增長,分別佔美國GDP的3%和1.5%。在目前的情況下, 美國GDP的2%增長用於實現資本利得收益,則 意味著由於資本利得稅率的預期提高,將產生約4000億美元的與稅收相關的資產出售

摩根大通(JPM)表示,「這種拋售可能給美國股票市場帶來約5%左右的壓力,就像我們在1986年底和2012年底所看到的那樣(圖5)。」 但是,在這一點上,短期變為長期(類似於交易員在不良交易後成為投資者的方式),並且隨著Panigirtzoglou接下來提出,「這種壓力可能是暫時的,一旦引入新的資本利得稅率,則股票市場可能會以更強勁的方式恢復其上升趨勢。」

回到短期看漲的情況,接下來,摩根大通研究一下哪些行業將受到拜登稅制變化的最大影響,並發現如果發生民主黨席捲,隨後CGT費率的變化將在年底生效。 2021「,即在最近幾年的表現優於行業最近幾年很容易受到身邊的時候,一定的波動性,當一個新的更高CGT率會一命嗚呼 綜觀 過去5年(圖8)的年化回報率,這意味著行業
等技術,消費者自由選擇和醫療保健。」 相比之下,投資者可能更願意等到新的較高的CGT稅率開始實施之前,再從那些以較高的CGT稅率獲得較弱回報(例如能源)的行業和公司那裡收獲稅收損失。」

綜上所述,摩根大通得出的結論是,即使11月進行了一次「大掃除」,「擔心美國預期的資本利得稅稅率上升可能為時過早」,因為更高的資本利得稅稅率可能生效日期。屆時將是2022年1月。因此,摩根大通(JPMorgan)承認:「 我們很可能在2021年第四季度(即一年後)看到股票市場的下行壓力。」

當然,由於這樣一個孤立的結論被認為對於一家致力於推動市場的銀行來說太悲觀了,摩根大通隨後進入了旋轉周期,並寫道:「 一旦新的資本利得稅稅率開始,股票市場就是可能會像以前在1987年和2013年第一季度上半年一樣,以強勁的方式恢復其上升軌跡 。」 因為為什麼不這樣做:畢竟美聯儲在那裡,以確保股票再也不會遭受另一個熊市的侮辱。

最後,有點可笑的是,JPM寫道:「從長期來看,鑒於當前低收益率和高股權風險溢價環境,預期的資本利得稅稅率上調對風險承擔以及投資者對股票作為資產類別的態度幾乎沒有影響。」

總結:為尋求將拜登政府轉變為對風險資產有利的資產,也許甚至比特朗普的風險資產更為有利,首先,我們有一大批銀行預測,拜登總統領導下的公司稅率上調對市場而言並非偶然。 (因為它將被數以萬億計的刺激措施抵消),現在我們擁有美國最大的商業銀行的擔保,即資本利得稅的進一步嚴厲提高可能在2021年底左右為負,但隨後幾年將增加收益後。

所以是的,我們現在可能生活在一個倒置的世界中,拜登的較高稅率對市場有利...就像特朗普的減稅對市場有利(在這里,問題浮出水面,有 沒有 華爾街認為,這一事件對市場或對中央計劃的「市場」都是不利的,美聯儲每月向該市場至少注資1200億美元,盡管我們對此表示懷疑。畢竟所有這些預測都來自同一家華爾街,但可以肯定的是,特朗普擊敗柯林頓會導致市場崩潰(我們都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無論如何,既然摩根大通已經完成了關於為什麼更高的資本利得稅對股票看漲的初始旋轉周期,我們預計所有其他銀行將在未來幾天加入各自的論述,以說明為什麼唯一的一件事對股票更看好而不是更低稅收是更高的稅收。

最後,由於這只是旋轉,我們將最終決定權交給摩根大通的另一個分支機構,即其私人銀行(該銀行處理該銀行的所有高凈值客戶),其結論是,無論發生什麼情況,都不應該 出售 :

重點:盡管拜登政府在稅收制度上存在明顯分歧,但摩根大通甚至拒絕理會這一切,事實上, 「不要讓大選的熱情導致您進行任何關鍵的計劃或投資決定。」

鑒於所有這些,一個人想知道: 只要我們有美聯儲,誰來擔任總統甚至無關緊要?

2. 拜登會晤澤連斯基的背景

拜登會笑畝悔晤澤連斯基的背景是在俄羅斯和烏克蘭戰爭進行到最激烈的時候,耐櫻拜登會見目的就是給烏克蘭加油打氣,給烏克蘭承諾提供更多碰正武器。

3. 為什麼美國民主黨要推選年近八十的拜登參選難道民主黨沒人了

看到這個提問,也有同樣的疑問。咱是中國人。不是美國人。和美國民主黨的高層沒有什麼關系,更不是美民主黨的高層人。確實不了解。只能「哥德巴赫猜想」式的去看待。

情況可能也是很復雜的。首先,拜登可能有強烈的意願,他一定要競選。其次,可能是錢的事。據說美國競選總統是個很燒錢的事。除了慕捐政治獻金外,選者得有錢。有資料說拜登的副手就是因資金而退選。拜登有錢,有競選的經濟基礎。有些民主黨的政治精英很有可能因資金不足而無法去做這事兒。再者,美國目前有些麻窩一樣亂的狀態。有些政治人物不想惹麻煩。或者是有意願怕燒手。再再者,特朗稿信普與民主黨處於強敵關系中。民主黨為了贏選舉,不能窩里亂,支持拜登是凝聚勢力吧。也或許是拜登在民主黨內確實是資深有望,無人與之競爭。

不管咋說,拜登己從民主黨人競選總統中脫穎而出。只是年齡大了點,誰能決定的說年齡大的人就不能當總統。只要身體好不會成問題。有些年輕的還活不過年老的。古巴的卡斯特羅當了多長時間的總統,最後因身體原因而退位。臨到死思路很清晰。年齡大無所謂,不應該對年齡大的人有偏見。

兩個老漢爭總統,也是美國史上一個亮點吧。看看誰能贏。

最好把特朗普換了。太不靠譜,瘋人一個。把世界搞的亂哄哄的。或許這可能是美國政治精英們的通病,是美國發展的方向,還真不能全怪特朗普。到底是個啥情況,往後看吧。美國寫 歷史 ,大家來評論。

選多大敏帶年齡的人當總統在美國是有計劃的,當年選里根當總統時年齡在70 79歲,(49-50屆)當了兩屆,這兩屆是美國 歷史 上是輝煌和偉大的,里根當選後也是提高美國地位發展經濟,直接對抗蘇聯,加快軍備競賽投入,最有名的是星球大戰計劃,直接把蘇聯拖進深淵最後直至解體,盧布貶值從與美元等值到一文不值,使現在的俄羅斯還在爭扎中求恢復元氣。

今天的特朗普當選走的也是當年選里根總統一樣的路線,1946年生,2016年當總統,年齡也是70歲開始,這不是巧合,是美國在困難時期為了解決美國債務危機而選的,甚至投票都是假的,做給所偎的民主看。為什麼美國要選一個70歲的人來當統呢,年齡大讓民眾在德高望重的人面前有信任,可以隨便決策部署任何非常規的事情,就是象瘋了一樣發表自己的看法也會因年齡大而原諒他,甚至做錯事情或者挑起戰爭而失敗也會是因年齡大發出錯誤信號,也會讓人相信是對的,其實美國總統只是國會的雙簧中的表演者。

這次特朗普當選口號是美國第一,所有一切都要為美國優先,立即引起全美民眾共嗚,這次選擇的打擊對象從蘇聯轉為中國,制載伊朗只殺雞敬猴看,去年特朗普訪華都是美國國會讓特了解一下中國,感受一下中國的發展熱潮,看到的結果是讓他不敢想像的,一切在壓倒式的表現讓美國心臟亂跳,特回到美國後就瘋了,這樣下去美國怎麼能第一,一定要開始升級制載,首先退群、再是選定 科技 企業打壓,特沒有想到的是遲了,中國早就准備好了,蘇聯走過的路我們還去走一次嗎?不可能了,現在美國負債累累,又加上疫情和種族矛盾,內憂外患的時候,特朗普沒有里根總統的好運氣。

特朗普上台先是友好地與中國搞好關系訪華,孫女也學漢語,一切都是美好的,但暗地打擊制載伊朗控制中國進口原油,為美國石油美元經濟保駕護航,但這一招被中俄聯手解決了。接著讓加拿大搞出孟晚舟事件直指華為,開始怕影響到美國企業暫時沒停止晶元供應,但事情一拖再拖對美國越來越不利,中國從各個科研中加快晶元替換,美國再次加大力度直接斷糧晶元,其實斷晶元也是影響美國經鍵拿輪濟,美國晶元企業最大的客戶就是華為,在國家層面上企業的利益是無關緊要的。沒有達到目的便使出最後殺手鐧航空母艦自由行,一直在南海和東海挑釁,想讓中國讓步面談求和,特沒有想到中國只是以國家發言人代表抵制批評,高層不把特朗普當會事不說不見不談。狗叫累了自然會停息,冷處理是中國最自信的行為,就這樣讓美國走到了現在騎虎難下的局面。

現在中國就是失去美國市場也沒有影響,中國目前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國,內循環經濟就可以保證中國安全渡過國際金融危機,為中國決策勝利而高興吧。

民主黨年近八十的拜登競選總統,還真是民主黨無人的表現。曾經的幾位民主黨候選人,要麼是資金不夠,主動撤退;要麼是同性戀,不符合傳統價值觀,被勸退;要麼是有明顯的個人污點,被揭發。最終只能矮子里拔將軍,推選拜登,無奈之舉。

實際上 歷史 上很少有八旬以上的老人能執掌好一個國家的,所以拜登註定是一場慘敗。

希拉里沒能幹過川普,拜登當然也不行。民主黨的建制派作風已經很難贏得選民的心了。該黨派沒能力搞活美國的經濟,一味只想在國際上呼風喚雨,扮演好世界警察的角色。這不是美國普通民眾所關心的重點,反而老川的美國優先理念迎合了大眾的心。這也就是川普所說的,他之所以能上位,完全是奧巴馬的無能造成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不無道理。

我們看民主黨現在只能困獸猶斗,重點從兩個方面攻擊川普。一個是新冠疫情,另一個是黑命貴抗議事件。新冠疫情最早的震中是紐約,而紐約州的州長是民主黨人科莫。早期川普曾嘗試封鎖紐約州,這被科莫認為是向紐約州宣戰,嚴詞拒絕這一提議。最終紐約疫情泛濫,一度失控。科莫甩鍋聯邦政府,現在又組織市民上街抗議聯邦政府抗疫不力。典型的賊喊捉賊。如今疫情最嚴重的加州也是民主黨治下。此中情況下很難不讓人懷疑,美國疫情泛濫很有可能是黨爭造成的人禍。

同樣的黑命貴也是發生在明尼蘇達州民主黨治下。人渣佛洛依德被跪死不可否認是警察執法過度。但該事件迅速發酵為種族歧視的抗議,並且抗議活動經久不衰。再結合拜登、佩洛西們的下跪賠罪。你很難想像這個事件背後沒有民主黨的操弄。因為民主黨面對老川已經黔驢技窮了。只能以這兩個點發起猛烈攻擊,但是其結局註定是慘敗收場。不可否認,美國民眾的政治覺悟普遍還是較高的。

美國前副總統拜登現在已經78歲了,實際上民主黨推出的選舉人也不是只有拜登一個,當時民主黨人良莠不齊,實力最強的是桑德斯和拜登,比較年輕的是沃倫和楊安澤,但是他們都不是美國民主黨的中堅派和實力派,美國的實力派是民主黨人科莫,以及加利福尼亞州州長艾文紐瑟姆。


當然這些人不參加總統選舉是有原因的,因為美國總統特朗普成功躲過了兩次彈劾,導致民眾對他的同情程度大幅度上升,他的支持率一度達到了50%左右,而且美國的經濟表現非常好,當時大部分的民主黨人都認為這一次特朗普肯定會連任。

美國在大選初期特朗普支持率很高,大部分民主黨人都不抱希望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民主黨參加選舉的人少之又少,而且都是一些少數派。拜登是一個連續參加三次總統選舉的老人,可以說對總統有著執迷的 情感 ,非常的想當總統,所以他一直鍥而不舍,最終堅持到最後,結果碰到了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危機,而特朗普又沒有執政經驗,在處理危機時表現的一塌糊塗,最後特朗普反把自己給打敗了,所以有很多人指出拜登就是躺著都能贏。


其實這一次美國總統大選,桑德斯退出太早了,他當時也認為,整個國家已經被那些激進派分子和民粹主義者所佔領,他所推崇的 社會 主義理念和中左派理念已經完全沒有希望了;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美國整個政治局面。


美國民主黨內部老派勢力太強


現在民主黨可謂是人才濟濟,但是能夠成為代表性人物的並不多,主要因為美國民主黨人佩洛西控制著美國民主黨的主導權,她也是一個80歲以上的老人,所以佩洛西代表的是美國民主黨的老派勢力。美國民主黨在聯邦層面的實權派都是一些老年人,所以年輕的精英想要嶄露頭角,並不是那麼容易。


比如這一次哈里斯成為了副總統候選人,而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卻從側面警告哈里斯,要以美國總統為核心,而且不可能成為未來的美國總統。由此可見,美國民主黨的老派勢力還是比較強的,哈里斯算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副總統候選人,但是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受到了警告。


美國這個國家雖然是一個多黨制國家,但是自建國以來,一直都是兩黨輪流執政,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政黨內部的腐化不堪。上一任美國總統奧巴馬算是一個能力比較強的領導人,對此共和黨感受到了危機,所以找一個編外人士特朗普。現在共和黨的人才面臨嚴重流失的局面,而民主黨方面人才濟濟,只是年輕人上不去。


總的來說,民主黨是一個比較開明和自由的政黨,而共和黨則是比較保守的政黨,所以那些年輕的實力派都喜歡去民主黨那裡參加選舉。在美國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申請為獨立候選人,只要符合一些很簡單的規定,像桑德斯以及布隆伯格等就是在宣布參選之後再加入民主黨的。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美國前副總統拜登具有超過40年的執政經驗,美國民眾對拜登還是比較信任的。拜登在執政過程中也比較沉穩,大部分人認為他能夠處理好目前的危機。還有就是美國現在也出現了嚴重的人口老齡化,美國老年人的比例佔有很大一部分,這些人也比較相信年齡偏大的人。


美國的新派勢力太過於渺小,不足以挑戰老派勢力


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國的 社會 財富大部分都控制在老年人手裡,而美國的年輕人都喜歡超前消費,並且生活觀念也和以前大不一樣,平時連儲蓄都沒有,成為大集團掌控者的人少之又少。美國 社會 的中堅階層就是美國的老年人,是上世紀90年代抓住新 科技 革命和互聯網革命的那一批人,包括現在的比爾蓋茨,貝索斯等人。

美國的新興派別是像特斯拉總裁馬斯克那樣的人,但是這一次馬斯克居然支持坎耶維斯特。這些新生派別野心太大,想要扶持自己的代理人,不過他們的智力還太過於渺小。而坎耶維斯特這一次雖然宣布參加大選,但是最後還是退出了。


不過特斯拉的股票現在跌的非常厲害,如今比爾蓋茨相當不同意馬斯克的觀點,兩人經常在網上針鋒相對。可見現階段老派勢力和新派勢力仍然處於博弈之中,新派勢力顯得過於渺小,沒有能力扶持自己的代理人。

不僅僅是拜登,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基本上競選美國總統的都是老年人?今年川普也已經74周歲了,也就意味著他競選總統的時候年齡也已經達到了70歲。

美國至今已經誕生了45任總統,其中最年輕的 是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1901年當任總統的時候年齡也已經42歲了。

雖然看起來也很年輕,但是放在全球領導人范圍內,也屬於中高齡了。

其實美國對總統年齡是有硬性要求的,根據美國憲法規定,總統年齡必須年滿35歲,在美國居住14年以上,且必須為本土公民。

首先這一點就卡死了年輕人的"膨脹欲",在美國人眼裡,太年輕意味著 社會 閱歷不足,不能夠形成領導力。其實不僅僅是美國,年輕人在哪裡都一樣,容易被輕易。

再有,美國總統是投票和選舉制度,既然參選,你就必須有一定的 社會 影響和威望才行,才能拉到選票。但是影響力這事兒不是一出生就有的,得慢慢的熬,所以到了有資格競選的時候,年齡也就不小了。

最後,就是美國同樣面臨老齡化問題,而且還十分的嚴重。現在美國高層基本都是大齡人士了,比如說佩洛西,今年都已經80多歲了。

美國58歲以上的老人大概佔了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但是他們享有70%以以上的財產。很多人都說競選總統是個燒錢的事兒,巧了,這群老年人不僅有錢還有影響力,自然就會更容易的參與到這裡面。

所以,並不是沒人了,而是年輕人沒有什麼話語權,也不會被看上。而這群老人呢,要麼就是多年從政,要麼就是多年從商,有某種利益在裡面,也已經形成了 社會 地位,自然參選起來就更加容易。

美國民主黨為什麼要推舉78歲的拜登參加總統競選?這是由於美國的選舉制度所決定的。美國總統是四年一選。先由各黨派內部海選(美國主要有兩個大黨,即民主黨和共和黨),各選出一名候選人參加最後的全國大選。拜登就是民主黨內經過海選後勝出的那一位。

民主黨開始參加海選的有九位候選人,他們分別是:埃米.克洛布徹、伯尼.桑德斯、貝托.奧羅克、約瑟夫.拜登、伊麗莎白.沃倫、卡馬拉.哈里斯、科斯頓.吉利布蘭德、圖爾西.加伯德、邁克爾.布隆伯格等。因為財力或資歷等原因最後只剩下桑德斯和拜登兩人。在這種情況下黨內從競爭能力的角度考慮,唯一能與特朗普競爭總統大位的還是拜登,因此黨內佩洛西等有權又有威望的人出面作桑德斯的工作,因此桑德斯也放棄了競選,這樣民主黨內就只剩下拜登一人參加最後的角逐。至於說民主黨為什麼要推舉這么大歲數的拜登參選。首先拜登是民主黨內通過競選選出來的候選人,不是推舉出來的。其次拜登有50多年的從政經驗,說明他有政治資本。再次,拜登在美國的知名度很高,他在奧巴馬執政期間做過副總統。因此在選民中認知度比較高。最後拜登具有與特朗普一較高下的能力。正是由於上述原因,民主黨才推舉他為總統候選人。

綜上所述,不能說民主黨沒人了,只能說美國的選舉制度造成了兩個老人爭天下的結果。

美國的政治自從選了個黑人當總統後,在一個白人天下里卻讓一個黑人當選總統使的治國人才缺失的問題顯露出來,接下來的不靠譜總統更是遠遠了拋離了精英治國的理念,如果下屆總統再選出個垂死的老人當政,美國政府治理國家的能力是值的讓人懷疑的。

在我們的 歷史 進程中,一個封建王朝的命運基本上沒有超過三百年的。美國從立國起到現在以近三百年,不管從那個角度看,美國都在衰落中,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美國將走下超級大國的舞台。但美國將衰落到何種地步是無可預計的,但以西方的征服與掠奪的本性來講,美國一旦衰落,那麼它就是想一個三流國家的可能都不會有。

美國總統的選舉不管現在去選誰,再也選不出羅斯福、肯尼迪、柯林頓等這么優秀的總統了。美國現在進入的是一個比爛的時代,比如疫情控制,美國防護的很爛,但它們不是去努力去做好,而是去拆台,去讓別人比它更爛。只有別人更爛了,反而美國就是最好的。這樣的操作還有很多,就比如這次大選。

美國民主黨雖說是在野黨,其實人才濟濟,只是風水輪流轉,2016年總統大選時大意失荊州暫時輸給了共和黨特朗普。縱觀四年來,特朗普的不作為給美 歷史 上帶來嚴重的各方危機,致使世界各國反對聲一片,所以,民主黨發誓真主救世,物色具有各方實力的人才打敗對手。經過一番激烈競爭,民主黨內最終才選定實力突出的前副總統拜登擔當大任。拜登雖年有78歲,但其充沛精力不遜中青年,而且老成持重,實力扛鼎,掐來算去,民主黨內也只有拜登才可完敗特朗普。據美目前選情,拜登果然不負眾望,一路領先,勝券在握,民主黨內笑聲滿滿。

這個問題出的很好。

美國有共和黨和民主黨兩大黨派,多年來互不相讓,輪流執政是事實。

共和黨人主要有白人主體,亞裔,墨西哥人,黑人精英階層組成,比較穩定,黨內比較團結一致。

民主黨人就是五花八門人種的大集會,有下等黑人,白人左派,媒體精英,伊斯蘭信徒, 科技 階層,同性戀者,移民後代,流浪漢組成!民主黨人派別林立,互相攻擊,內耗很大,這次總統大選就是民主黨人團結一切反對特朗普的人,為了把特朗普下台而選舉,候選人必須能彌合黨內矛盾,代表各方面利益參選,拜登的副總統經歷和柔和立場能夠讓民主黨人接收,所以他是候選人,為了彌補強硬勢力用強硬黑女人哈里斯為副總統候選人,哈里斯雖然是黑人可她是對鬧事下層黑人的強硬派,她在落杉磯當檢察長時就主張對遊行示威鬧事黑人嚴厲處罰!

拜登,虛歲80,電視直播采訪,都能睡著,歲數太大了,民主黨難道不清楚嗎?民主黨精英是很多的,都去哪了?希拉里為啥這次不出來選了?和上次比,這次明顯很容易就能贏特朗普,但是,她選擇了沉默,轉為觀戰,和奧巴馬一樣嘴上支持拜登。這是為什麼?過去十幾年,美國由於打仗,債台已經高築,又經歷特朗普4年,退群,全球貿易戰,用盡了美國的軟實力,毀盡了美國的國家聲譽,28萬億美元債務,用印錢的方式生拉到極限的股市,再加上美國瘟疫,黑命運動。。未來4年是什麼情況,細思極恐!出來選美國總統,哪一個不想在自己任內:政績卓著,國庫盈餘,國泰民安,名留青史。。但這些在未來4年是不可能出現在美國的。所以,民主黨最後推出了一個虛歲80的老將,極有可能撐不到任期屆滿,假設美國有何不測,趕上個危機啥的,美國這些精英也可把前幾任攢下的問題推的乾乾凈凈。總之,聰明人是不會出來選未來4年的總統的。

4. 對焦中國 拜登力推全球戰略調整

作者: 趙明昊,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拜登政府執政以來,美國的外交和國家安全戰略更加明確地將應對「大國競爭」作為主軸,呈現三大特徵。

一是鮮明的「內政導向」。所謂「得藍領者得美國」,如何有效回應美國民眾尤其是工薪階層和勞工階級在經濟、安全方面的訴求,鞏固執政基礎,是拜登政府的核心關切。

拜登政府將「重建中產階級」作為施政的核心目標,力圖從根旦源模本上改變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和「涓滴經濟學」(註:指通過做大「蛋糕」、增加財富總和最終使窮人受益的發展理念)在美大行其道的狀況,推動「國內更新」,開創國家發展的新周期。

拜登政府強調「內政就是外交,外交也是內政」,明確提出推行「服務美國中產階級的外交政策」,稱其不再以美國大企業和跨國公司利益為導向。拜登政府徹底結束阿富汗戰爭,也是為了避免海外軍事行動進一步損害國內中產階級的利益。

二是現實的「價值觀外交」。重視價值觀和「民主」「人權」問題,是美國民主黨政府的外交政策傳統。拜登延續了這一傳統,將全球范圍內出現的「民主衰退」問題視為美國國家安全面臨的「重大威脅」。國務卿布林肯等高官強調,拜登政府把「價值觀」置於外交政策的中心。拜登力圖強化美國自身的「民主」基礎,以期讓美國重新發揮「榜樣的力量」,為其他國家提供引導,進而「重新找回西方」。

拜登政府以「民主價值觀」為導向的外交是現實主義的,相較於過去的「民主擴張」戰略,似更重視強化「民主國家」的內聚力和防禦力,服務於應對與中國等國的大國競爭總體戰略。拜登政府將意識形態因素全面注入經貿、技術、安全、國際發展等方面的政策制定,為美國拼湊「小圈子」、實施「新聯盟戰略」、推進「有選擇的多邊主義」提供理念基礎。

三是更精巧的「大國競爭」。拜登政府強調要與中國等對手展開「長期競爭」,更加註重控制競爭成本,著力解決競爭舉措對美國利益帶來的損害或反噬。白宮、財政部、國務院等機構對美國對外製裁手段和做法進行「優化」。

此外,拜登強調要綜合運用美國的國家權裂亂力手段,而不是模緩過度依賴軍事手段,稱「外交應當成為美國權力的頭號工具」。為此,拜登政府積極打造能適應「大國競爭新時代」的外交機制體制。2021年10月布林肯公布「國務院現代化」計劃,改革措施包括新設網路空間和數字政策局,任命負責關鍵和新興技術事務的特使,在人工智慧、量子信息、生物技術等領域加大國際政策協調,等等。

布林肯強調,「保護我們的國家安全意味著要對我們的技術能力加大投入,並提升這一議題在外交和國防中的地位」。拜登政府還著眼未來戰爭的需求,大力調整防務開支結構,把更多資源用於網路、太空、無人系統、人工智慧等「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聰明投資」。

在拜登政府「大國競爭」布局牽引下,美對華戰略與美全球戰略日趨一致、互為倚重。從美對華戰略競爭的演進路徑看,奧巴馬執政後期是「醞釀階段」,特朗普時期是「試驗階段」,拜登時期是「深化階段」。

拜登政府將中國視為美面臨的「最嚴峻競爭者」「體系性競爭者」和「制度性競爭者」,強調「競爭是美中關系的本質」,要同中國展開「激烈競爭」和「負責任的競爭」。拜登政府還提出與中國展開所謂「正向競爭」,也就是「辦好自己的事」,以增強美自身競爭力為基礎,構建「復合型國際陣營」為依託,在「印太」地區加大對華威懾為重點,挑動意識形態對立為抓手,布局謀勢。

在拜登上台後的近一年時間里,拜登政府並沒有對特朗普時期的對華貿易限制措施做根本性修正,而是保持懲罰性關稅,實質性推動美減少對華供應鏈依賴。同時,拜登政府已基本修復與美國盟友之間因「關稅戰」受損的經貿關系,並在世貿組織改革、數字貿易規則制定等方面採取協調行動,以促使盟友更緊密地配合美應對「中國挑戰」。

拜登政府將 科技 競爭視為對華競爭的核心,力圖通過加大國內研發投入、完善「小院高牆」策略和組建「民主 科技 聯盟」,強化對中國的 科技 施壓。拜登政府進一步強化「印太戰略」,升級美日印澳四國機制(QUAD),拼湊美英澳三方安全夥伴關系(AUKUS),對華推進「一體化威懾」,向東盟展現「外交回歸」,力圖構建「印太經濟框架」。

拜登政府顯著提升「民主」「人權」議題在對華政策中的重要性,籌辦「全球民主峰會」,與其他西方國家共同提出「重建更美好世界」(B3W)倡議,力圖證明「民主依然管用」。拜登政府高度重視與盟友夥伴國家之間的協調,積極重塑美領導的同盟體系,建立多層次、有針對性和靈活性的新機制(如美歐貿易和技術理事會),力圖以「陣營驅動的競爭」和「規則制衡」加大壓制中國的效力。

在拜登政府全面強化對華戰略競爭的背景下,台灣問題的危險性重新突出起來。美軍高官鼓吹「2027年前大陸攻台」論調,美軍在台海地區頻繁開展實戰演訓活動。今年8月和10月,拜登兩次公開表示如大陸對台動武,美將「防衛台灣」。

雖然白宮和國務院方面堅稱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變化,但是不可否認,美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戰略模糊」日益接近轉向「戰略清晰」的「臨界點」狀態,包括實質性強化美台軍事勾連、在供應鏈方面「以台制華」、推動台當局「有意義參與聯合國體系」、挑動歐洲國家調整涉台政策等。美國國會一些「鷹派」議員推動討論「武裝台灣法案」「台灣威懾法案」,叫囂設立「台灣安全援助倡議」。前白宮國家安全理事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麥艾文認為,涉台問題將會主導未來一個時期的美中安全競爭。

原文標題《 對焦中國的拜登政府全球戰略調整》,文章來自公眾號「世界知識」

5. 拜登演過美隊嗎

不,拜登並沒有演過《美國隊長》電影系列中的任何角色。

Joe Biden是一位政治家和律師,曾在美國參議院和副總統任職。他是現任美國總統,在2021年1月20日就職成為第46任美國總統。雖然他在政治領域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成就,但是他並沒有涉橡渣足娛樂圈,更沒有參加過任何電影或電視劇的演出。

關於《美國隊長》電影系列,它是由漫威影業推出的一系列超級英雄電影族銷,主要講述美國隊長和他的團隊保護世界和平的故事。這個系列的主演是克里斯·埃文斯梁穗悄,而拜登與這個電影沒有任何直接聯系。

6. 民調顯示拜登領跑優勢拉大,最後真的能如願嗎

能。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美液跡談國州旦公共電視網以及馬里斯特民調中心聯合公布最新民調,數據顯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明顯領先特朗普,拜登和特朗普的支持率分別為53%和42%。該調查同時顯示,僅有39%的受訪者對特朗普表示認可,31%的人認為可以相信特朗普提供的信息。

在處理疫情和種族主義的做法上,拜登分別以53%和58%領先特朗普的支持率37%和34%。在經濟民生方面,特朗普目前的支持率處於領先,以兩個百分點領先拜登。相比三月份的這項調查,二人差距縮減了6個百分點。



(6)拜登ps圖片背景擴展閱讀:

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消息,當選總統拜登的白宮辦公廳主任22日證實,拜登將於當鬧碰地時間24日宣布內閣任命。早前被拜登提名為白宮辦公廳主任的克萊因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采訪時說,如果你們想知道內閣機構是怎樣的。

誰將在內閣機構任職,你們就得等當選總統自己在周二(24日)宣布。CNBC報道說,拜登早前已經宣布了他的新冠病毒應對工作組成員,他還稱已經決定提名誰擔任財政部長,並將在感恩節(11月26日)前後宣布。

據報道,拜登過渡團隊的高級顧問珍妮弗•帕莎其22日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采訪,當被問及拜登內閣是否會比奧巴馬的第一個內閣擁有更多「改革派」成員時,帕莎其稱,拜登團隊在多元化以及個人背景方面將「看起來就像美國」。

7. 拜登訪問沙特談能源合作和「防伊朗」,美媒是如何評價此事的

根據國際媒體報道, 拜登訪問沙特,這是他任內的第一次出訪。主要是談能源合作和“防伊朗”,不過美國國內的媒體普遍對這裂談件事情評價比較消極。

在美國國內,從一開始對拜登的出行並不看好,結合出行後毫無實質性結果,就讓美國媒體在評價這件事情上持消極態度。他們認為拜登中東之行是“一無所獲”、“求油”困難、“空手而歸” ,美國媒體用來形容這次出行都是比較消極的詞語。甚至美國外交政策專家都直言表示,拜登此次訪問沙特讓美國看起來很軟弱,也沒能夠取得實質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