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移動APP如何與競品做對比分析
確認競爭對手,是進行精品分析的第一步,也是比較重要的一步。首先我們設立一個APP,方向必須要正確,才能夠事半功倍。首先我們應當知道我們的APP的定位,如果市場上沒有這一類的軟體,但是有用戶相關的需求,那麼這個APP是不需要進行競品分析的,因為它就沒有競爭對手。當然更為廣闊使用的情況則是已經有了同類的APP,那麼我們需要找出相應的同類的APP,比如你想要做一個即時通訊APP,那麼同類的APP則用微信,QQ,陌陌,探探等。
第二類的APP則有YY,斗魚以及最近比較火的映客等。
雖然它們都是即時通訊的APP,但是它們各自所對應的用戶群體不同,用戶的需求不同,因此都能在各自的領域進行盈利。在我們進行產品精品分析時,競品的數量並不是越多越好,要根據不同的目的,不同的用戶需求,選擇所對應的和適合的競品。
第二步.挖掘對手信息
在確認過競爭對手之後,這里給大家提供一些常用的收集對手信息的方法:
1.了解競品下載量,用戶注冊數量
2.從競爭對手內部進行了解
第三步.分析數據
在得到了大量的信息之後,我們需要的則是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一般是需要這幾個進行分析的部分:
1.市場趨勢
2.競爭企業的APP定位,發展策略,目標用戶
3.競品的核心功能及技術
4.對手運營以及推廣的策略
在了解了以上四個需要分析的點之後,我們再根據不同的項目目標,選擇合適的部分去分析。一般我們會選擇這幾種方法:
1.SWOT分析法
2.KANO模型
3.波士頓矩陣(四象限)
這幾個方法這里就不再贅述,這里只講方法,請大家可以去閱讀羅賓森的《管理學》即可。
第四步.輸出結果
在所有的准備都做好了之後,就可以輸出競品分析的文檔了,文檔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1.市場趨勢,行業現狀
2.競品APP的企業願景,APP定位,發展趨勢
3.目標用戶,目標任務
4.核心功能以及技術
5.交互設計
6.APP的優缺點
7.運營以及推廣策略
8.總結並得出APP的參考建議
⑵ 我想當攝影師,當哪種的好
你如果一竅不通的話,先了解攝影的原理。把基本功學好,攝影無非就是用光與取景。只要了解相機的原理的話你可以學得很好的因為 你有這個愛好很難得
我給你介紹一些攝影的種類吧,如有興趣可以加我QQ2570860
記錄攝影
王正義拍攝的《沙塵暴襲京》攝影之所以誕生,就是為了記錄的目的。它誕生之後所顯示出來的強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於它的記錄功能。這是其他技術或藝術所無法比擬或取代的。因此,從廣義上說,攝影就是記錄。
藝術攝影
隨著攝影的發展,人們在攝影中不斷地增加藝術的元素,開始產生藝術攝影。它與記錄攝影的區別在於藝術性的多少與高低,而無絕對的界限。例如:我們去照張像作身份證或留個紀念,一般照相館拍攝的照片,最多有點資料或記錄價值。可是,鄭景康先生給齊白石先生拍的人像,50年過去了,至今仍是世界二十幅最優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別完全白瑪瑙象形原石《小腳肥妞楊貴妃》王正義攝在於藝術性的高低。
畫意攝影
畫意攝影以其唯美的畫面語言及美好的設計內涵一直是人像攝影的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自攝影術發明至今,可以說,畫意攝影一直貫穿其中,並且在攝影發展史上起了幾個里程碑的作用。十九世紀後半頁,英國攝影家雷蘭達拍攝出了曾被預言為「攝影新時代來臨了」的作品-----《人生的兩條路》,在攝影還被輕視的當時,這幅作品以其勸勉性的主題和油畫式的構圖,受到了維多利亞女王的極高評價。可以這樣說,雷蘭達對推進攝影被承認為一們藝術功不可沒。從此,畫意攝影也逐漸成為攝影藝術中的一個重要流派。
全息攝影
全息攝影是指一種記錄被攝物體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攝影技術。普通攝影是記錄物體五彩水草瑪瑙雕件《子龍》面上的光強分布,它不能記錄物體反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了立體感。全息攝影採用激光作為照明光源,並將光源發出的光分為兩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經被攝物的反射後再射向感光片。兩束光在感光片上疊加產生干涉,感光底片上各點的感光程度不僅隨強度也隨兩束光的位相關系而不同。所以全息攝影不僅記錄了物體上的反光強度,也記錄了位相信息。人眼直接去看這種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紋一樣的干涉條紋,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過底片就能看到原來被拍攝物體完全相同的三維立體像。一張全息攝影圖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依然可以重現全部景物。全息攝影可應用於工業上進行無損探傷,超聲全息,全息顯微鏡,全息攝影存儲器,全息電影和電視等許多方面。
1.繪畫主義攝影
繪畫主義攝影是流行於20世紀初攝影領域的一種藝術流派,它產生於十九世紀中葉的英國。
該派攝影家在創作上追求繪畫的效果,或「詩情畫意」的境界。它大致經歷了這樣三個階段:仿畫階段;崇尚曲雅階段;畫意階段。
繪畫主義攝影家提出,「應該產生攝影的拉斐爾和攝影的提茨安。」
繪畫主義攝影經歷了較長的發展時期,第一個繪畫主義攝影菜是英國畫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長人像攝影,作品結構嚴謹,造型優雅。1851年至 1853年,是繪畫主義攝影的成長時期。1869年,英國攝影家HP羅賓森(1830-1901)發表了攝影的畫意效果一書,他提出:「攝影家一定要有豐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藝術認識,方足以成為優秀的攝影家。無疑的,攝影術的繼續改良和不斷發明啟示出更高的目標,足以令攝影家更能自由發揮;但技術上的改良並非就等於藝術上的進。因為攝影本身無論如何精巧完備,還只是一種帶引到更高的目標而已。」為該派奠定了理論基礎。
1857年,OG雷蘭德(1813-1875)創作了一幅由30餘張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藝復興風格的作品:兩種生活方式,標志著繪畫主義攝影藝術上的成熟。
這一時期的作品,其題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規喻性。拍攝時,預告打好草圖,然後利用模特兒、道具,組織和安排場面,並通過暗房加工而成。追求照片畫面的繪畫效果。
隨後,繪畫主義攝影的內容有所擴大,但風格仍崇尚古典主義,造型和構圖仍具學院派的法則,因而顯得儲蓄、沉表、典雅。
攝影大師鄭景康攝《齊白石》當該流派發展到畫意階段時,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舊是它的特點。
由於繪畫主義攝影家強調藝術修養:「如果想要使攝影在藝術上有地位,攝影家就必須首先培養起審美的能力和育實藝術的修養。」所以其歷史功績是把攝影從初期機械地摹寫對象引導到造型藝術的領域中去,促使了攝影藝術的發展。
由於繪畫主義的創作大都脫離現實生活,加上攝影器材的日益改善,人們早美趣味的不斷發展,為「自然主義」所沖擊。盡管這樣,在今天的攝影藝術殿堂中,仍有它的席位。
這一流派的主要攝影家和作品有:普萊期(?-1896)的男爵之宴、魯賓遜漂流記、寶塔情景;羅賓林的當一天工作完了的時候、秋天、兩個小姑娘、彌留、拿著毒葯瓶的朱麗葉、黎明和落日;雷蘭德洗禮者聖約朝霞之首、伊菲吉尼亞、優迪特與荷羅佛尼斯;金馬倫夫人(1815-1897)的湯姆士卡萊爾和尼達(1820-1910)的彌留之際的囂俄等等。
2.印象派攝影
1899年,英國舉辦了法國印象派繪畫的首次展覽。繪畫主義派攝影家羅賓森在其影響下,提出「軟調攝影比尖銳攝影更優美」的審美標准,提倡「軟調」攝影。該流派是繪畫印象派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
開始,他們運用軟焦點鏡頭進行拍攝,布紋紙洗印,追求一種模糊朦朧的藝術表現效果。隨著「溴化銀洗相法」和在顏料中混入重鉻酸膠洗相紙法的出現,印象派作品從對鏡頭成象的控制發展到暗房加工。他們提出「要使作品看起來完全不象照片」,並且認為「假如沒有繪畫,也就沒有真正的攝影。」
在這種理論指導下,印象派攝影家還用畫筆、鉛筆、橡皮在照片畫面上加工,特意改變其原有的明暗變化,追求「繪畫」的效果,如拉克羅亞在一九零零年創作的《掃公園的人》,就象是一幅畫在畫布上的炭筆畫。印象派攝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喪失了攝影藝術自身的特點,所以有人又把它稱之為「仿畫派」。可以說它是繪畫主義攝影的一個分支。
這一流派的藝術特色是調子沉鬱,影紋粗糙,富有裝飾性,但缺乏空間感。其著名攝影家有杜馬希(?-1937)、普約(1857-1933)、邱恩(1866-1944)、瓦采克(1848-1903)、霍夫梅斯特兄弟(1868-1943;1871-1937)、杜爾柯夫(1848-1918)、埃夫爾特(1874-1948)、米尊內(1870-1943)、辛吞(1863-1908)、奇里(1861-1947)等。
3.寫實攝影
寫實攝影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攝影流派,延綿至今,仍是攝影藝術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
該流派的攝影藝術家在創作中恪守攝影的紀實特性,在他們看來,攝影應該具有「與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實性,畫面中的每一個細節,只有具有「數學般的准確性」,作品才能發揮他種藝術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說服力。A·斯蒂格利茨曾說:「只有探討忠實,才是我們的使命。」另一方面,他們又反對象鏡子那樣冷漠地、純客觀地反映對象,主張創作應該有所選擇,對所反映的事物應該有藝術家自己的審美判斷。著名寫實攝影大師劉易斯·海因就說過這樣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應加糾正的東西;同時,要反映那些應予表揚的東西。」可見他們崇尚藝術應該「反映人生」的觀點。他們敢於正視現實,創作題材大都取於社會生活。藝術風格質朴無華,但具有強烈的見證性和提示力量。
最早的寫實攝影愛好當推英國攝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於1853年拍攝的那些火棉膠紀錄片。稍後,則是羅斯·芬頓的戰地攝影和六十年代末的威廉·傑克遜的黃石奇觀。1870年以後,寫實攝影漸趨成熟,開始把鏡頭轉向社會,轉向生活。如當時的攝影家巴納多博士就拍攝了流浪兒童的悲慘境遇,而震動了人們。
由於寫實攝影愛好所具有的巨大的認識作用和非凡的感染力,逐漸在新聞領域中占據了自己的地位。九十年代美國攝影家雅谷布·里斯關於紐約貧民窟生活的那些作品,就是這方面的奠基作品。
隨後,寫實攝影家人才輩出,作品都以其強烈的現實性和深刻性而著稱於攝影史。例如英國勃蘭德的《拾煤者》;美國R·卡帕的《通故的法國女人被剃光頭遊街》;法國韋絲的《女孩》等等,不勝枚舉。
4.自然主義攝影
1899年,攝影家彼得·亨利·愛默生鑒於繪畫主義創作的弱點,發表了一篇題為《自然主義的攝影》的論文,抨擊繪畫主義攝影是支離破碎的攝影,提倡攝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尋找創作靈感。他認為,自然是藝術的開始和終結,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藝術,才是最高的藝術。他說,沒有一種藝術比攝影更精確、細致、忠實地反映自然,「從感情上和心理上來說,攝影愛好的效果就在於感光材料所記錄下來的,沒有經過修飾的鏡頭景象。」該派另一位大師A·L·帕邱說得更明確:「美術應該交給美術家去做,就我們攝影來說,並沒有什麼可借重美術的,應該從事獨立性的創作。」
由此可見,這種藝術主張,是對繪畫主義的反動,它促使人們把攝影從學院派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對充分發揮攝影自身特點有著促進作用。
這一流派的創作題材,大都是自然風光和社會生活。
由於自然主義攝影滿足於描寫現實的表面現實和細節的"絕對"真實,而忽視對現實本質的挖掘和對表面對象的提煉,一句話,不注意藝術創作的典型化和藝術形象的典型性,因而,它實質上是對現實主義的庸俗化。有時會導致對現實的歪曲。
這一派著名的攝影家有德威森(1856-1930)、威爾欽遜(1857-1921)、葛爾(?-1906)、搔耶(1856-?)、薩特克利夫(1859-1940)等。
5.純粹派攝影
純粹派攝影是成熟於二十世紀初的一種攝影藝術流派。其創導者為美國攝影家斯蒂格里茲(1864-1946)。他們主張攝影藝術應該發揮攝影自身的特質和性能,把它從繪畫的影響中解脫出來,用純凈的攝影技術去追求攝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豐富的影調層次、微妙的光影變化、純凈的黑白影調、細致的紋理表現、精確的形象刻畫。總之,該派攝影家刻意追求所謂的「攝影素質」:准確、直接、精微和自然地去表現被攝對象的光、色、線、形、紋、質諸方面,而不藉助任何其他造型藝術的媒介。
科班1913年送展的俯瞰紐約,就是純粹派中的佳作。攝影家從高處俯瞰紐約某個廣場,雖沒有任何加工、修飾,但新穎的構圖,獨特的造型,使人耳目一新,再如E斯坦誠的K桑德伯格,則是用多次曝光的手法,了獨幅作品空間、時間的限制,在一個畫面中細膩地刻畫了詩人情緒的轉換,影調的組合和構圖的變化,極有韻律感。
從某個角度說,純粹派的某些主張和創作是形式主義和自然主義的「混血兒」,後來則衍變成「新即物主義」。但該流派在一定程度上曾促進了人們對攝影特性和表現技巧的探索和研究。
這一流派的著名攝影家是斯特蘭德(1890-?)和F64小組攝影組織中的攝影家,如亞當斯、坎寧安等。
純粹派後期的作品則向線條、圖案和歪曲形象的抽象方面發展,其有影響的攝影家是亞博、史丁納、史脫特文和伊凡思等。
6.新即物主義攝影
新即物主義攝影又稱「支配攝影」、「新現實主義攝影」。為本世紀二十年代出現的一種攝影藝術流派。
該流派的藝術特點是在常見的事物中尋求「美」。用近攝、特寫等手法,把被攝對象從整體中「分離」出來,突出地表現對象的某一細部,精確如實地刻畫它的表面結構,從而達到眩人耳目的視覺效果。它不考慮藝術的本質在於提示對象的本質,因而其美學思想是屬於自然主義范疇的。例如,攝影家帕邱在一九二三年拍攝的火車頭的回轉軸就是用近攝手法,表現了火車頭回轉軸運轉時的狀態,由於畫面摒棄了其他細部因而給予觀眾的視覺印象是強烈的。
新即物主義的理論先驅是斯特蘭德,他對即物主義藝術特徵作了如下規定:「新即物主義乃是攝影的本質,並且也是攝影的產物和界限。」他認為,攝影「對生命的表現極強,而且需要觀察正確事物的眼睛。為此,並非根據敷衍的過程和操作方法,而是必須運用純凈的攝影術才行。」新即物主義攝影的創作先驅則是阿傑和斯泰肯。而實際創始者為上面提到的帕邱。
帕邱反對攝影依賴於繪畫,他強調攝影藝術必須依靠攝影的自身特性,認為攝影的審美價值隱藏在自身的特性里,只有充分發揮攝影的自身特性才能創造出美,他說:「繪畫應該隨便由畫家去畫,只有根據固有的特質,才能創造出可以自立的攝影,沒有任何東西是從繪畫所借用的」。
新即物主義攝影家的功績是促使人們對攝影自身特性的研究和探索,把攝影從審美性的虛幻世界中拉回到現實生活中來。但是,由於過分強調了細部物質表面結構的描寫,為後來的抽象主義攝影提供了萌發的土壤。
一九二五年前後,由於出現了大口徑的小型照相機,新即物主義的表現領域有了新的發展,產生了不少人像作品及反映社會生活和自然風光的作品。
新即物主義的著名攝影家有桑德(1876-1964)、勒斯基(1871-1956)、黑葛(1893-1955)、希爾夏(1881-1948)休利曼·霍培(1878-?)、埃夫特(1874-1948)、威斯吞·亞當斯(?-1902)等。
7.超現實主義攝影
超現實主義攝影為達達派沒落時期出現於攝影藝術領域中的一種流派,興起於本世紀三十年代。
這一流派有著較為嚴謹的藝術綱領和藝術理論。他們認為,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去表現現實世界是古典藝術家早已完成了的任務,而現代藝術家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討過的那部分人類的「心靈世界」。因而,人類的下意識活動,偶然的靈感、心理變態和夢幻便成了超現實主義攝影藝術家們刻意表現的對象。
攝影中的超現實主義者也象達達派攝影家一樣,利用剪刀、漿糊、暗房技術作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段,在作品畫面上將景象加以堆砌、拼湊、改組,把具體的細部表現和任意的誇張、變形、省略和象徵的手法結合在一起,創造一種現實和臆想、具體和抽象之間的超現實的「藝術境界」。所以其效果是奇特、荒誕而又神秘的。
該流派的創始人是英國攝影家絲頓和美國的布留奎爾(1880-1945)。真正完成者為英國舞台攝影家馬可賓(1905-?),他在自己的創作中,把"超現實"的虛和現實中的實揉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既虛幻又實在的境界。例如,他在一九四六年創作的《馬可賓的自畫像》就是一幅很典型的超現實作品,它是運用四次曝光的手法拍攝出來的--一次正面,兩次側面和一次一隻眼睛。
這一流派的著名攝影家有從事超現實主義集錦照片的畫家帕爾汗;變形人體攝影家布蘭特;肖像兼宣傳攝影家卡遜以及布魯門塔爾、洛林、哈爾斯曼、賴依、等。
8.抽象攝影
抽象攝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一種攝影藝術流派。
該流派的攝影家否定造型藝術是以可審視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生活、表現藝術家審美感受的這一基本特性,宣稱要把攝影"從攝影里解放出來"。
初期,用無底放大法省略去「被攝體」的細部紋理和豐富影調,製作成僅表現其形狀的「光圖畫」。後來發展到或運用光線,或剪輯集錦,或中途曝光,或拍攝時震動照相機使被攝體形象在底片中的結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變畫面的表面結構,改變被攝物體的原有形態和空間結構,力圖使用所謂形式、影調(色彩)和素材的「絕對抽象的語言」,使被攝物體轉變成某種不能辨認為何物的線條、斑點和形狀的結合體。以表現該派藝術家奉為圭臬的所謂人類最真實、最有本質力量的潛意識世界。在作品中,被攝物體只不過是被藝術家借來隨心所欲地產生表現自身想像和個性「旋律」的音符。
抽象攝影的發軔者為泰爾博(1800-1877)。開始時,作品畫面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可辨認性。至一九一七年攝影家科班(1882-?)用木片和透明玻璃碎片拍攝的《波爾多畫報》就已完全不可辨認了。一九二二年,匈牙利抽象畫家莫荷利納基(1895-?)在曼瑞(1890-?)等人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並從理論上予以確立。隨後,抽象畫家康丁斯基、克勒等引進了顯微攝影和X光攝影,從而大大擴大了抽象派攝影的表現范圍,豐富了攝影藝術的語言,建立了自己的藝術體系,並風行於歐美等國。
該流派的代表人物,除文中已提及的外,尚有史格特、芬寧格、安真蘭特、佛萊泰、溫隙斯特、格連巴晤、夏德和布留奎爾等。
9.堪的派攝影
堪的派攝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興起的、反對繪畫主義攝影的一大攝影流派。
這一流派的攝影家主張尊重攝影自身特性,強調真實、自然,主張拍攝時不擺布、不幹涉對象,提倡抓取自然狀態下被攝對象的瞬間情態。法國著名的「堪的」派攝影家亨利·卡笛爾·布列松說過:「對我來說,攝影就是在一瞬間里及時地把某一事件的意義和能夠確切地表達這一事件的精確的組織形式紀錄下來。」因而這一流派的藝術特色是客觀、真實、自然、親切、隨便、不事雕琢、形象生動而富有生活氣息。
「堪的」派中的攝影家,就其美學思想和創作傾向而言,情況是比較復雜的,雖然他們都崇尚人性世態的表現,且大部分都從事於新聞攝影工作,但有的為自然主義者,有的為寫實主義者。
催生該流派的作品是一八九三年攝影家阿爾弗雷德·斯蒂格利茨的《紐約第五街之冬》,而真正完成者則是德國的攝影家埃利克·沙樂門博士。他用小型相機在一次德法總理舉行的夜間會議結束時拍攝的《羅馬政治會議》,由於它的生動、真實、朴實、自然,而成為該流派名垂攝影史的經典作品。
在攝影美學上,他們認為「以攝影的基本特點為基礎的照片,是畫家或蝕刻家所無法模仿的,它具有它自己的不可分割的我,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現力,甚至是用其他媒介不可能表現出來的特性」。其次,對客觀事物的表現,他們重視和強調獨創性,說:「(攝影家要用)自己的眼光來看世界,不要通過別人的眼光來看世界,而這正是區分照片是平庸還是高明,有價值還是沒有價值的標准。」
該派著名的攝影家有美國的托馬斯·道韋爾·麥阿沃依;英國的茜莉特·摩戴爾;法國的維克托·哈夫門;以及路易斯·達爾·沃爾夫、彼得·斯塔克彼爾·布魯維奇等等。
10.「達達派」攝影
「達達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於歐洲的一種文藝思想。「達達」,原為法國兒童語言中「小馬」或「玩具馬」的不連貫語匯。因為達達主義藝術家在創作中否定理性和傳統文化,宣稱藝術和美學無緣,主張「棄繪畫和所有審美要求」,崇尚虛無,使創作近乎戲謔,因而人們把該藝術流派稱之為「達達派」。
在這種藝術思潮影響下,攝影藝術領域中也產生了「達達派」。著名攝影家哈爾斯曼創作過一幅蒙娜麗莎,她那雙豐滿的手在這里不僅變成了青筋暴突,汗毛叢生,而且還塞滿了鈔票。真可謂荒誕無稽,不倫不類。
達達派攝影藝術家的創作,大都是利用暗房技術進行剪輯加工,創造某種虛幻的景象來表達自己的意念。例如LM納基的勒達和天鵝,把一個美麗的希臘神話故事,處理成某種晦澀怪誕、不可捉摸的圖像與線條的組合。在畫面中,可視形象已不再以其自身的意義存在,而只是某種意念的構成元素。還有人用翦輯的手段,使尼亞加拉大瀑布湧向紐約,製造了一個荒廖的世界末日的姜閔景象。
由於達達派攝影藝術作品不符合人們一般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要求,1924年以後就逐漸受到有較明確、完整的藝術豆腐和綱領的超現實主義藝術流派的沖擊。但其影響仍可在以後出現的現代派攝影藝術中窺見。
達達派的著名攝影家有菲利普哈爾斯曼、摩根、拉茨羅摩荷利納基和利斯特基等。
11.主觀主義攝影
主觀主義攝影是一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比抽象派攝影更為「抽象」的攝影藝術流派,所以又稱作「戰後派」。
它是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其創始人是德國攝影家奧特·斯坦內特。他認為,「攝影是本來具有發揮自己能力的寬闊領域,也具有高度的主觀能動作用。但目前卻成了一種機械的寫實主義」。於是提出了「攝影藝術主觀化的藝術主張。極力主張攝影藝術的終極應該是提示攝影家自身的某些朦朧意念和表現不可言傳的內心狀態和下意識活動。」主觀攝影就是人格化、個性化的攝影。這便是該流派的藝術綱領。主觀攝影的藝術家們極度強調自己的創造個性,蔑視一切已有藝術法則和審美標准。該派理論家公開表示,「主觀攝影不僅僅是一種試驗性的圖像藝術,而是一種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創造性藝術。」「我們可以任意使用技術手段去創造照片。」
西方人體攝影的嬗變 世界藝術史上,在希臘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出現過人體藝術的輝煌時期,其後誕生的攝影藝術,在經歷了初期令人震驚的再現客觀現實的藝術表現力後,富有探索精神和創造力的攝影家就開始向人體攝影領域的突進。1857年瑞典攝影家、後來留居英國的雷達蘭,拍攝了一幅在攝影史上奉為經典之作的《人生的兩條道路》,這幅情節豐富,場面浩繁的畫面,運用了大量的人體作品,主題是觀善懲惡,以白鬢長者為中心,兩邊兩組人物體現了兩種不同的道德觀念、生活理想和人生歷程。左邊表示勤勉、友善、進取,右邊則表示貪婪、享樂、墮落。共用30多張底片剪輯拼貼放大而成。這本來是一次非常富有想像力和積極意義的藝術創舉,也受到當時的維多利亞女王的賞識。在曼徹斯特舉行的重要造型藝術作品展覽會上為新興的攝影藝術贏得了極高聲譽。但是它也受到了少數人的攻擊,說它動用那麼多裸女,姿態粗野淫糜,流於色情等等。可見,古今中外,人體藝術無論它有多麼積極的思想意義或高明的藝術處理,都會受到一些人的非難和攻擊,這恐怕已成為一種規律性反應了。
西方人體攝影的發展趨勢是非常明顯的。在發展常規的傳統的人體攝影的同時,也風行表達強烈的主觀感受、現代攝影語言、創造多種流派、風格的作品,以至出現了畸形、切割、重組、神秘、荒誕、醜陋的意境。如傑瑞·郁斯曼的象徵意味的人體攝影、羅傑·麥丁的《隨意的人體》、托德·窩爾克的原始碩大造型的人體攝影、羅伯特·亨內斯欽及啟德蘇·俄克哈馬等的切割重組的人體攝影、李思麗·克羅娜斯的荒誕意味人體攝影及寧達、康偌道尼·米切爾等的有性感意味的人體攝影等。
中國·東方文化與人體攝影
綜上,同樣以東方文化為背景的中、日等國人體攝影,同樣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傾向-一種是極力使之和東方文化、本民族文化結合,創造具有鮮明特色的人體攝影,一種是無所顧忌的和西方文化、歐美文化相結合,創造個性強烈突出的人體攝影。二者各有其作者群和讀者、觀眾群,可以並行不悖,各自得到發展。
⑶ 求魯濱遜生活軌跡圖
如圖。
魯賓遜從小嚮往航海,成年後多次經商,在一次航海中流落荒島,在島上他造房子,種糧食,水果,馴養野生動物,燒制陶器,製造工具,建設家園,救人。二十八年後,搭乘船重返英國。同時,他在巴西的種植園獲得巨大的盈利,他成了富翁。
創作背景:
魯濱遜漂流記笛福生活的時代,正是英國資本主義開始大規模發展的年代。1702年,他發表《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諷刺政府的宗教政策,因而被捕,並被判處枷示三次。出獄後,從事編輯報刊,還寫了不少政治、經濟方面的小冊子,因言論關系又曾三次被捕。1719年,笛福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魯濱遜漂流記》。
這部小說是以亞歷山大·賽爾柯克在荒島上的真實經歷為原型的。據當時英國雜志報導:1704年4月,賽爾柯克在海上叛變,被船長遺棄在距智利海岸900多公里的胡安一費爾南德斯群島中的一個叫馬薩捷爾的小島上。4年零4個月後被航海家發現而獲救。
那時,賽爾柯克已忘記了人的語言,完全變成了一個野人。笛福受這件事的啟發,構思了魯濱遜的故事。但在小說的創作過程中,笛福從自己對時代的觀感和感受出發,以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冒險進取精神和18世紀的殖民精神塑造了魯濱遜這一形象。
⑷ 請問這張圖片出自哪裡
記憶中的瑪妮:改編自英國小說家瓊安·G·羅賓森的同名小說;講述女主人公安娜與少女瑪妮之間一個動人的故事.吉卜力風格風格動漫。
⑸ 求一篇《視覺傳達與設計》的畢業論文,3000字左右
本文在對視覺傳達設計師各個創作階段進行了詳細分析的基礎上,從視覺傳達設計師的非數字化創作時期及數字化創作時期出發,將個人創作的完全獨立時期、合作創作時期和主導創作時期進行比較,得出了創作獨立性不是一個單純的線性發展的歷史,而是隨著時代不斷發展變化的事件。文章最後講述了關於認識創作獨立性對於我們規劃未來的現實意義。
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書籍設計者維岑斯創造了「視覺傳達設計師」這個名稱,形容「使印刷傳達有結構和視覺形式的個人活動」①行為。它的意義在很大程度上預示了視覺傳達設計師工作方式的獨立性。從傳達設計開始的一個人獨立工作的創作方式,到現在由自己決定創作概念並同他人合作的創作方式,設計師們的創作狀態有了很大的變化。如何正視這種變化,正確認識到自己的創作獨立性所處的狀態,從而幫助我們更好的發展,是非常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的。
一 獨立創作的視覺傳達設計師
1.1 非數字化時代的視覺傳達設計師
在數字化設計高度發展以前,每一個設計師在設計創作時,基本上從頭到尾都是一個人包干。他們通過一個人去探索主題的計劃性,掌握用顏料繪畫不容許有失誤的技術能力,進行個人創作,直至完成作品。他們這種獨立創作狀態和現在處於學習階段的視覺傳達者的創作狀態極其相似。正如我們所知,視覺傳達設計的歷史並不長,很多的設計師現在依然從事著設計工作。例如:日本的田中一光、福田繁雄、戶田正壽、南部俊安,波蘭的Wieslaw Walkuski等。在欣賞他們的作品時不難發現,雖然不是在同樣的時間、地點進行創作,但他們都具有相同的特徵,即扎實的手繪功底,以及從他們獨特的個人視角詮釋的設計作品。正如戶田正壽所說:「多少年前,在設計創作時,我基本上從頭到尾都是一個人包乾的。」②他們所處的正是非數字化時代的視覺傳達設計師的一種普遍狀態,即在創作概念、製作過程上擁有主控性的獨立創作狀態。相對與他們,數字化時代的創作者的獨立性就有了些限制,但仍有這樣的一部分人群擁有創作獨立性,視覺傳達學習者、獨立創作的設計師占擁有創意獨立性人群的絕大部分。
1.2 數字化時代的視覺傳達學習者
社會的不斷發展,使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學習關於視覺傳達的知識,掌握了如:Photoshop、FreeHand、Illustrator、Coreldraw這樣的數字處理軟體,期望能就此走入視覺傳達的設計世界。他們大多通過進行假的設計課題,或參與非商業性質設計比賽的方式來學習。在這種脫離了市場運作的狀態下,他們也同樣擁有對創作概念上的主控性。最普遍的例子就是在學校學習的平面設計專業的學生,當然還包括喜歡視覺傳達這個活動的人。在中國平面設計在線設計長廊的競賽傳真③中的16個展示中,設計者不僅是設計師們,還有更多處於學習階段的人們。對於同一個比賽命題,正是因為有了創作者在創作概念上的主控性,才有了這繽彩紛呈的設計。想在結束學習後繼續保持其創作獨立性,就需要定準自己的目標,是與人合作還是進行個人創作。最好能多觀察數字化時代的獨立創作者的創作與運營方式,結合自身的實力求發展。
1.3數字化時代的獨立創作者
同視覺傳達學習者有所區別的是,數字化時代的獨立創作者大多是應運市場要求和個人願望而誕生的個人工作室的創立者,或大型設計公司的設計總監、藝術指導類的設計師。在市場的雙向選擇下,這些創作者依照客戶的要求進行著設計創作,他們同樣擁有對設計創作概念上的主控性,有時還不僅如此。戶田正壽認為「作為藝術指導,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決定創作概念,定了概念之後,就要挑選合適的創作人員。挑選創作人員時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事,是一定要合適那個創作概念的。否則,即使那人再優秀,也還是不用為好。②」從他的觀點中不難發現這類人的創作獨立性已經發生了改變,更多的是對關鍵事宜的獨立思考,且其壟斷和主控性在此得到了一定的體現。不過這並不是說他們不需要合作,脫離社會的設計是不存在的。
以上三類視覺傳達設計師雖在創作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數字化時期和非數字化時期的設計師有一個本質上的相同點,就是他們都是獨立的創作者。但正如歷史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一樣,設計師的獨立性也是不能用是否數字化來區分的,它始終是個發展的事件,獨立性的變化和發展趨勢就是對這種螺旋形運動的事件的分析。
二 視覺傳達設計師創作獨立性的變化
成為一個視覺傳達設計師就如同其他專業的人一樣,都有一個學習的過程,因此從歷史的普遍性上講,他們大多都有過如下的幾個時期:技術上學習,思想上獨立的創作狀態→技術上合作,思想上也合作→技術上合作,思想上獨立的創作狀態。我們不難發現這其中有個循環的變化。但設計師的這種循環和一般時間的那種線性鏈接的循環是迥然相異的,不光是設計師個人上的不同,更大的不同在於現代社會融合的趨勢使得設計師們的獨立創作狀態,在不斷的復雜互滲之中有別與最初的獨立狀態。
2.1個人創作——即完全獨立狀態
這是一種完全按照個人的意念、願望來進行創作的狀態。學生的創作和部分設計師的意念創作,還有一些為自己進行個人推廣而進行的創作狀態都屬於這個范疇。追求和表現自己獨特的觀念、認識,並創作出能有效體現設計思想的作品,是這種創作狀態存在的根本原因。維也納的設計師卓思樂認為:「設計必須有個人風格,並傳送藝術信息,個人的演繹最為重要。」④他的話在很大程度上描述的正是個人創作狀態的設計師們的心裡所想。這種狀態如果向極端發展就會造成設計師的理想與市場的脫離,但如果發展得好就會獲得巨大的成功。我在對藝術資源網世界設計師中列舉的54名設計大師的統計中發現,僅有丹·賴辛格、塔帕尼·阿爾托姆、小島良平、約瑟M·特里亞、松永真5位設計師在設計公司或廣告部門工作過,其餘的49名設計師要麼在學校任職,要麼就在畢業的時候就創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或協會。他們大多都通過參加各種國際性展覽來展現自己,其作品也大都被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這可以說是個人創作狀態成功方式的具體例子。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事物的背面,隨著社會的發展設計被放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上。於是,一些設計師便產生一種「救世主」的心態,似乎一切問題都可以通過設計來解決,他們往往認為自已的思想走在普通消費者之前,而消費者根本不懂設計,因而不屑於了解消費者的思想,反而責怪消費者不懂得欣賞自己的設計,就象一個孤芳自賞的「現代藝術家」。沃爾特·格羅庇烏斯在1922年就曾意識到這點:「我們都很清楚。我們周圍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我們發展中的哲學為後盾的。」⑤包豪斯也曾意識到這點——「一旦包豪斯失去與外部世界的工作及其工作方式的聯系,它將成為怪人的避難所。學校有義務訓練那些清楚地了解他們所生活的世界的本質的人和那些有能力用他們的綜合知識和想像力來創造能夠象徵這世界的典型形式的人。」⑤因此,我們應盡量避免進入這樣盲端的個人創作當中。應當記住設計最終是為傳達信息,傳播資訊,與客戶、技術人員以及更多的相關人員的合作能夠更好的實現設計的最終目的。至於怎麼樣既保持創作獨立性又能實現最佳的傳播,在合作創作及主導創作的分析中有詳細的說明。
2.2 合作創作——參與創作但服從創作概念的製作
合作創作講的就是合作,同客戶合作;同設計同行合作;同需要我們的人合作。它同個人創作有著一種承接的關系,當然那種「我如何去想,決定了我怎麼去設計」的想法在此是絕不適用的。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進入公司後的設計師大多從事的是局部的設計與調整,對於創作概念的決定上處於被動的位置上。只有在設計師在做自我推廣時,才恢復到獨立創作的個人狀態中。當個人創作狀態的學習者初融社會時,就會面臨這樣一個需要轉變態度的時期。
自動裝置(倫敦皇家美術學院研究生視覺傳達課程的產物)認為:「設計必須與客戶合作,必須鼓勵對話與增長創意,以建立吸引人們目光與注意力的支流。每個設計都以平等的方式處理,每個解決方案都是一個不斷發展中的對話的自然而然的產物。」⑥「騎工作室」始終把同客戶的交流作為他們創作過程中的重要方面。在《非常設計——世界著名工作室作品展例》所列舉的42個工作室里有5個象這樣明確指出同客戶合作重要性的工作室。在與客戶合作的基礎上最大的變化就是創作概念的主控性上的轉移。大多沒有社會實踐經驗的設計師,最初進入公司的時候只是整個設計流程中的一個工作部分。從文案創意到設計中的美工、設計師、美術指導都是服從於創作概念的。如果說一個設計分為:構思過程--創造事物(或產品)的意識,以及由這種意識發展、延伸的構思和想法。行為過程--使上述構思和想法成為現實,並得以最終形成客現實體(或產品)的可行性判斷和形成過程。實現過程--以最合目的性、實用性和經濟價值為目標貫穿於整個設計活動.並將完成的事物(或產品)實現其所應有的綜合價值。處於合作時期的設計師大多就只是行為過程的執行者。
這個時期也許壓抑了很多設計師的個人化語言,但我們依然有展示自己的空間。台灣有一個名為「垃圾桶里的創意」的設計比賽,所有隻要你自己認為是好的設計,不論是被主管還是老師槍斃過的作品都可以參加。它寬泛的參賽資格(只要對創意工作有興趣,不分社會人士或學生,黑秀網會員或非會員皆可參加。⑦)就是為了提倡不論在什麼時期都應重視個人的創意,而這正是對創作概念主控性追求上無時期差別的體現。正是因為設計師們對創作概念上的獨立性追求,這種參與創作但服從創作概念的創作時期一般被作為一個向主導創作發展的緩沖期。
2.3主導創作——構思獨立製作合作的狀態 www.dolcn.com
在社會不斷強調設計重要性的當今,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們在創意構思上獨立,在製作上合作,這就是設計師創作獨立性的另一種狀態。例如:「假發」工作室在給大西洋唱片公司製作P.O.D的唱片標簽與標志的案例中,「假發」工作室的設計師邁克爾·羅賓森先是同攝影師合作,接著請照片處理師合成照片取得了樂隊想要的效果,最後同其他的設計師合作製作了樂隊的標志。⑥他決定了創作概念,在定了概念之後,挑選了適合的創作人員,雖然合作創作貫穿了整個設計,但我們更應看到他對整個設計的主導性。同樣從戶田正壽對挑選創作人員的高度重視當中,我們不難發現,對於創作的主導性是一個貫徹於每個細枝末節的。用邁克爾·羅賓森的話說,主導創作就是:「先有一個理念,然後讓很多有才華的人來分工完成。」⑥它與完全獨立狀態的製作相比集眾家之長的設計具有相當的優勢。它既能體現設計師獨特的設計想法,又能補充製作上的不足,有時還能幫助設計師從被動轉換到主動設計的狀態。即,策略型設計。「韓湛寧:成為一個平面設計師的初期困難嗎?做為一個闖入者,你如何被大家所接受,你又是如果開展業務的?歐寧:在我決定進入設計界的時候,我已胸有成竹。我不想像這個行業的大多數人一樣,聽命於客戶的要求,因此我獨立開發自己的設計項目。《北京新聲》原計劃是一個獨立出版物,我投了一點錢用於前期的采訪和拍攝,後來它得到湖南文藝出版社的支持,它完全是一個百分百體現我自己意念的項目,出版社未加任何意見。對於創作型的人來說,創作比經營更加有趣,我不想失去這種樂趣。」⑧可以說有這種想法的設計師不在少數,福田繁雄就曾在西門子移動創意營中解釋過,為什麼他沒有工作上的助手一直都是一個人創作,「創作是那麼的有意思,為什麼要把這么有意思的事交給別人去做呢?」可見設計創作的樂趣正是主導性創作者所擁有的,設計師們處於個人創作時期擁有過,在合作創作時期失去了。但視覺傳達學習者同樣也可以進行主導性創作。也許他們有一個很好的創意,但在技術上卻不能達到當初的設想,這時候尋求技術上的合作將創意最終通過最好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創作也可以認為主導性創作。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完全可以通過合作進行彌補,最重要的是不成熟的創意和想法可以在磨合中逐漸完善。即實現了最初的想法,又學到了更多的知識,更學會了怎麼與人合作。
三 創作獨立性的現實意義
通過觀察視覺傳達設計師個人創作、合作創作,以及主導創作三個時期,我們看到視覺傳達設計師創作獨立性變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個人在面對社會需求和創作需求上的轉換。目的性可以作為一個坐標,如同文化有回歸和超越的兩種動機一樣,獨立性的變化更多是一種超越。從個人創作時期發展到合作創作時期是因為技術上的不足,以及人生積累上的匱乏導致;當設計師們在積累了足夠的基礎後,便又從合作創作時期轉換到主控創作時期,這個轉換意味著處於這一時期的設計師們已經將他們的目的轉為對設計創作的主控性以及設計創作樂趣上的追求了。
創作獨立性是具有普遍性的,表現無非是三種:一,一直保持個人創作狀態完全沒有進行反復變化就自我超越的一群設計師們,這樣的人有福田繁雄、GUNTER RAMBOW以及在完成學習階段後就直接在高校進行教育工作以及各個設計組織的創立者等等;二,完成從個人創作到合作創作,再到主控創作三個時期的設計師們,這是最常見的一種變化歷程;三,就是從其它行業轉入,直接進入了主控創作時期的視覺傳達設計師,歐寧、圖形大破壞工作室的成員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針對個人需求上的轉換,每人的經歷又個有不同,用一與多的辨證關系來說,我們可以從中尋找到自己的一個定位以及發展方向。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這三種狀態的交錯性,對於屬於數字化時代的我們更要能隨時調整獨立性的狀態才能更好的適應發展。
在個人創作時期的學生個人創意的發揮應該處於獨立的狀態,在不斷吸收知識的基礎上發揮個人創作意識,開動個人的潛能是為將來的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掌握好各類設計技能、知識,也就給自己擺脫步入合作創作時期創造了一個機會。當然連純粹的自我都不存在,我在此所說的獨立都是相對的,是指設計創作概念上的。前面說到過學習階段的主導性創作,應被更多的重視,通過這樣的鍛煉我們能在協助他人的創作中將合作時期提前化,也能進行主導性創作的鍛煉。當視覺傳達設計者們依然缺乏商業社會的實際經驗時,就應該進入合作創作時期,這樣既可以學到知識、積累經驗,又能避免設計師步入「現代藝術家」心態的盲端之中。學會合作,就是這個時期的首要任務。正如蔣華所言「設計作品不僅僅是做給設計師自我欣賞的,而是涉及到其它很多方面,比如涉及到最本質的傳達與溝通,涉及到基本原則和技巧,涉及到客戶與受眾,因為設計本身是商業行為,它需要設計師與其他人之間的交流。」⑧在商業味十足的設計行業中,如何與顧客溝通?這段話也許能教會我們怎麼調整我們的位置「我們首先要以朋友的心態顧客溝通,交流和討論。這樣才能真正了解、理會顧客對設計的構想和最終達到的效果。『融合與溝通是關鍵』,先聽顧客的想法,再提自己的觀點,真正做到『不去說服你,盡量靠近你』。要在尊重顧客個性和喜好的前提下結合自己的創意,通過討論達到共識來設計作品,只有這樣才能在設計中創造出與顧客的期望相近而又體現了設計師的水平的作品。如果顧客對設計方案有些不同意見、見解。應當與顧客交流感情,取得共識。但絕不能用『外行』為理由指責顧客的想法。如果設計師能拿出正反兩面的範例,與顧客進行交流,即不盲從盲顧客的觀點,又注意從實用美學角度對顧客耐心引導,只要方法得當就會取得顧客的理解,從而雙方達成共識。」⑨在這個時期,設計應歸位到原點,設計的目的依舊是傳達信息,傳播資訊。此時的個人推廣與商業創作是一致的,「潘沁:我們認為藝術性的設計與商業性的設計是一致的,是共通的,平面設計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即——傳達。」⑧另一方面,就是注重設計家自身的個性修養,而個性修養則是設計師在生活實踐中逐漸積累而成,這個過程越有彈性,這種對周邊作品的吸納也就越有效,對作品的排斥也就越小,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個性積累本身對個性發展有一種推動作用,而個性的發展又能使自身的個性積累日益豐富。積累到發展是一個過程,維護這個過程是相當重要的,它是將來的主控創作時期的基礎。可以說,通過合作時期的鍛煉過後,已經能夠認清自身的能力並積累了足夠的閱歷向主導性創作發展了。
學習階段的主導性創作同經歷過合作時期後的主導性創作在創作的主導性上是一致的,但從實踐上又有所區別。學習階段的主導性創作帶有更大的未知性發展。
就我為例:我的畢業創作構想是通過照片的flash展示構建一個完整的我。完整是指通過鏡頭展現別人和我眼中的我的外表、個性特點,通過尋找共同點來表達我的各個方面,從而完成一個從外在環境到內在性格的攝影作品的體現,並通過flash的互動和背景音效使觀者達到立體的感官理解。這個設計的定義一開始就明確了他人的參與,因為是表達她們眼中的我,在攝影圖片的形式上我就不能進行干預只能在內容上制定一個概念。對比戶田正壽「定了概念之後,就要挑選適合的創作人員,……一定要合適那個創作概念」②的標准相比,學習階段的主導性創作在合作人員的選擇上有很大的局限,這就要求在學習階段主導性創作者在保持概念的同時更好的尋求合作。再從創作目的上對比,我的畢業創作是進行一個個人性探索,而戶田正壽說「藝術指導要做的不是按著個人愛好去做事」②,這就是說進入社會化以後的主導性創作相比學習階段的有了一個實用性的限制,創作目的從自己角度出發的創作轉換到了從觀賞人群出發的創作。最後對比修改完成階段,戶田正壽認為「最後到了開始印刷的階段,從這個時開始藝術指導開始進入真正屬於他一個人的世界。是否完整地表現和反映了自己所要的那種畫面感覺?……在這個過程里,作為藝術指導向他挑戰的是他自身,他要戰勝的也是他自己」②,他說到的屬於他一個人的世界在學習階段主導性創作時期也是同樣的,但不同的是在照片素材收集完成後我就進入了屬於我一個人的世界。當然這個是只是個個案,但主導性創作是一個學習階段中後期最應採取的創作方式,融合技術上的積累進行創作、合作能更早的適應步入社會後的各種環境。
四 結語
作為數字化時代的學習者,面臨的是即將步入社會後的雙向選擇,確立自己的目標也許並不困難,但維持理想也不是那麼的容易。一個視覺傳達設計師只有記住個人創作時期對設計概念上獨立構思的狀態,並在合作創作時期依然能維持這種個人性思考,才能最終發展成為一個優秀的獨立創作人。且我們當注意到創作獨立性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在變化中掌握好構思獨立性及協同創作時的合作的角色轉換,正確處理個人在面對社會需求和創作需求上的矛盾,避免脫離社會進入孤芳自賞、錮蔽自封的怪圈也是所有的視覺傳達設計師應當注意的。
雖然設計師的創作狀態在不斷的改變,但設計的目的始終是一致的,那就是傳達信息,傳播資訊。表達個人思想的傳播和為客戶進行的傳播是不一樣的。在主導性創作時期不論是如何進行主控,合作都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內容。在學習階段在發展個人創作的同時也兼顧著多進行主導性創作的嘗試,能幫助我們提前適應步入社會後的工作、學習。適應社會最主要的就是要學會同客戶合作,讓我們記住這句話「設計必須與客戶合作,必須鼓勵對話與增長創意,以建立吸引人們目光與注意力的支流。每個設計都以平等的方式處理,每個解決方案都是一個不斷發展中的對話的自然而然的產物。」
視覺傳達仍在不斷的發展,視覺傳達設計師創作獨立性也在不斷的改變,隨著設計師自身的不斷進步,及對創作獨立性上不同程度上的追求,創作獨立性應同創意、技法一樣被人重視。人們通過了解它,認清自身所處的創作狀態將作品發揮到最佳的水準,並更好的計劃未來同視覺傳達一起發展。
⑹ 攝影作品可以分為哪幾類
攝影的分類:
1、靜物攝影
靜物攝影與人物攝影、景物攝影相對,以無生命(此無生命為相對概念,比如從海里捕撈上來的魚蝦、已摘掉的瓜果等)、人為可自由移動或組合的物體為表現對象的攝影。
多以工業或手工製成品、自然存在的無生命物體等為拍攝題材。在真實反映被攝體固有特徵的基礎上,經過創意構思,並結合構圖、光線、影調、色彩等攝影手段進行藝術創作,將拍攝對象表現成具有藝術美感的攝影作品。這就叫靜物攝影。
2、人像攝影
人像攝影與一般的人物攝影不同:人像攝影以刻畫與表現被攝者的具體相貌和神態為自身的首要創作任務,人物攝影是以表現有被攝者參與的事件與活動為主,它以表現具體的情節為主要任務,而不在於以鮮明的形象去表現被攝者的相貌和神態。
只要是以表現被攝者具體的外貌和精神狀態為主的照片,都屬於人像攝影的范疇。當然,它分作照相室人像、室內特定環境人像和戶外人像三大類。人像攝影的要求是「形神兼備」。
3、記錄攝影
紀錄攝影指以紀錄為第一目的,對客觀事物進行真實影像反映的圖片攝影。
攝影之所以誕生,就是為了記錄的目的。它誕生之後所顯示出來的強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於它的記錄功能。這是其他技術或藝術所無法比擬或取代的。按照紀錄影像的方式和追求的價值不同來劃分,紀錄攝影分為新聞攝影和紀實攝影。
4、藝術攝影
隨著的發展,人們在攝影中不斷地增加藝術的元素,開始產生藝術攝影。它與記錄攝影的區別在於藝術性的多少與高低,而無絕對的界限。藝術攝影拍出來的效果更唯美,因為這不僅需要技術,還要找准拍攝的時間、地點和角度。
5、畫意攝影
畫意攝影以其唯美的畫面語言及美好的設計內涵一直是人像攝影的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畫意攝影逐漸成為攝影藝術中的一個重要流派。
6、商業攝影
商業攝影,顧名思義是指作為商業用途而開展的攝影活動。這類攝影是為商業利益而存在的,要按照企業要求進行拍攝,比較拘束。
7、水墨攝影
和傳統的水墨畫一樣,現市面上出現的水墨攝影作品,按題材,可以分為風景、花鳥和意境,對應國畫中的山水畫和花鳥畫;按手法和意境,可以分為抽象和具象,對應國畫中的寫意和工筆。
水墨風格的攝影照片雖然免不了使用Photoshop等軟體的後期加工,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可以任意扭曲原照片。好的水墨攝影作品要盡量少的修改原照片,它考驗的更多的是攝影師的構圖和捕捉光影的能力
8、全息攝影
全息攝影是指一種記錄被攝物體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攝影技術。全息攝影可應用於工業上進行無損探傷,超聲全息,全息顯微鏡,全息攝影存儲器,全息電影和電視等許多方面。
⑺ 視覺傳達畢業論文怎麼寫
二 視覺傳達設計師創作獨立性的變化 成為一個視覺傳達設計師就如同其他專業的人一樣,都有一個學習的過程,因此從歷史的普遍性上講,他們大多都有過如下的幾個時期:技術上學習,思想上獨立的創作狀態→技術上合作,思想上也合作→技術上合作,思想上獨立的創作狀態。我們不難發現這其中有個循環的變化。但設計師的這種循環和一般時間的那種線性鏈接的循環是迥然相異的,不光是設計師個人上的不同,更大的不同在於現代社會融合的趨勢使得設計師們的獨立創作狀態,在不斷的復雜互滲之中有別與最初的獨立狀態。 2.1個人創作——即完全獨立狀態 這是一種完全按照個人的意念、願望來進行創作的狀態。學生的創作和部分設計師的意念創作,還有一些為自己進行個人推廣而進行的創作狀態都屬於這個范疇。追求和表現自己獨特的觀念、認識,並創作出能有效體現設計思想的作品,是這種創作狀態存在的根本原因。維也納的設計師卓思樂認為:「設計必須有個人風格,並傳送藝術信息,個人的演繹最為重要。」④他的話在很大程度上描述的正是個人創作狀態的設計師們的心裡所想。這種狀態如果向極端發展就會造成設計師的理想與市場的脫離,但如果發展得好就會獲得巨大的成功。我在對藝術資源網世界設計師中列舉的54名設計大師的統計中發現,僅有丹·賴辛格、塔帕尼·阿爾托姆、小島良平、約瑟M·特里亞、松永真5位設計師在設計公司或廣告部門工作過,其餘的49名設計師要麼在學校任職,要麼就在畢業的時候就創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或協會。他們大多都通過參加各種國際性展覽來展現自己,其作品也大都被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這可以說是個人創作狀態成功方式的具體例子。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事物的背面,隨著社會的發展設計被放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上。於是,一些設計師便產生一種「救世主」的心態,似乎一切問題都可以通過設計來解決,他們往往認為自已的思想走在普通消費者之前,而消費者根本不懂設計,因而不屑於了解消費者的思想,反而責怪消費者不懂得欣賞自己的設計,就象一個孤芳自賞的「現代藝術家」。沃爾特·格羅庇烏斯在1922年就曾意識到這點:「我們都很清楚。我們周圍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我們發展中的哲學為後盾的。」⑤包豪斯也曾意識到這點——「一旦包豪斯失去與外部世界的工作及其工作方式的聯系,它將成為怪人的避難所。學校有義務訓練那些清楚地了解他們所生活的世界的本質的人和那些有能力用他們的綜合知識和想像力來創造能夠象徵這世界的典型形式的人。」⑤因此,我們應盡量避免進入這樣盲端的個人創作當中。應當記住設計最終是為傳達信息,傳播資訊,與客戶、技術人員以及更多的相關人員的合作能夠更好的實現設計的最終目的。至於怎麼樣既保持創作獨立性又能實現最佳的傳播,在合作創作及主導創作的分析中有詳細的說明。 2.2 合作創作——參與創作但服從創作概念的製作 合作創作講的就是合作,同客戶合作;同設計同行合作;同需要我們的人合作。它同個人創作有著一種承接的關系,當然那種「我如何去想,決定了我怎麼去設計」的想法在此是絕不適用的。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進入公司後的設計師大多從事的是局部的設計與調整,對於創作概念的決定上處於被動的位置上。只有在設計師在做自我推廣時,才恢復到獨立創作的個人狀態中。當個人創作狀態的學習者初融社會時,就會面臨這樣一個需要轉變態度的時期。 自動裝置(倫敦皇家美術學院研究生視覺傳達課程的產物)認為:「設計必須與客戶合作,必須鼓勵對話與增長創意,以建立吸引人們目光與注意力的支流。每個設計都以平等的方式處理,每個解決方案都是一個不斷發展中的對話的自然而然的產物。」⑥「騎工作室」始終把同客戶的交流作為他們創作過程中的重要方面。在《非常設計——世界著名工作室作品展例》所列舉的42個工作室里有5個象這樣明確指出同客戶合作重要性的工作室。在與客戶合作的基礎上最大的變化就是創作概念的主控性上的轉移。大多沒有社會實踐經驗的設計師,最初進入公司的時候只是整個設計流程中的一個工作部分。從文案創意到設計中的美工、設計師、美術指導都是服從於創作概念的。如果說一個設計分為:構思過程--創造事物(或產品)的意識,以及由這種意識發展、延伸的構思和想法。行為過程--使上述構思和想法成為現實,並得以最終形成客現實體(或產品)的可行性判斷和形成過程。實現過程--以最合目的性、實用性和經濟價值為目標貫穿於整個設計活動.並將完成的事物(或產品)實現其所應有的綜合價值。處於合作時期的設計師大多就只是行為過程的執行者。 這個時期也許壓抑了很多設計師的個人化語言,但我們依然有展示自己的空間。台灣有一個名為「垃圾桶里的創意」的設計比賽,所有隻要你自己認為是好的設計,不論是被主管還是老師槍斃過的作品都可以參加。它寬泛的參賽資格(只要對創意工作有興趣,不分社會人士或學生,黑秀網會員或非會員皆可參加。⑦)就是為了提倡不論在什麼時期都應重視個人的創意,而這正是對創作概念主控性追求上無時期差別的體現。正是因為設計師們對創作概念上的獨立性追求,這種參與創作但服從創作概念的創作時期一般被作為一個向主導創作發展的緩沖期。 2.3主導創作——構思獨立製作合作的狀態 www.dolcn.com 在社會不斷強調設計重要性的當今,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們在創意構思上獨立,在製作上合作,這就是設計師創作獨立性的另一種狀態。例如:「假發」工作室在給大西洋唱片公司製作P.O.D的唱片標簽與標志的案例中,「假發」工作室的設計師邁克爾·羅賓森先是同攝影師合作,接著請照片處理師合成照片取得了樂隊想要的效果,最後同其他的設計師合作製作了樂隊的標志。⑥他決定了創作概念,在定了概念之後,挑選了適合的創作人員,雖然合作創作貫穿了整個設計,但我們更應看到他對整個設計的主導性。同樣從戶田正壽對挑選創作人員的高度重視當中,我們不難發現,對於創作的主導性是一個貫徹於每個細枝末節的。用邁克爾·羅賓森的話說,主導創作就是:「先有一個理念,然後讓很多有才華的人來分工完成。」⑥它與完全獨立狀態的製作相比集眾家之長的設計具有相當的優勢。它既能體現設計師獨特的設計想法,又能補充製作上的不足,有時還能幫助設計師從被動轉換到主動設計的狀態。即,策略型設計。「韓湛寧:成為一個平面設計師的初期困難嗎?做為一個闖入者,你如何被大家所接受,你又是如果開展業務的?歐寧:在我決定進入設計界的時候,我已胸有成竹。我不想像這個行業的大多數人一樣,聽命於客戶的要求,因此我獨立開發自己的設計項目。《北京新聲》原計劃是一個獨立出版物,我投了一點錢用於前期的采訪和拍攝,後來它得到湖南文藝出版社的支持,它完全是一個百分百體現我自己意念的項目,出版社未加任何意見。對於創作型的人來說,創作比經營更加有趣,我不想失去這種樂趣。」⑧可以說有這種想法的設計師不在少數,福田繁雄就曾在西門子移動創意營中解釋過,為什麼他沒有工作上的助手一直都是一個人創作,「創作是那麼的有意思,為什麼要把這么有意思的事交給別人去做呢?」可見設計創作的樂趣正是主導性創作者所擁有的,設計師們處於個人創作時期擁有過,在合作創作時期失去了。但視覺傳達學習者同樣也可以進行主導性創作。也許他們有一個很好的創意,但在技術上卻不能達到當初的設想,這時候尋求技術上的合作將創意最終通過最好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創作也可以認為主導性創作。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完全可以通過合作進行彌補,最重要的是不成熟的創意和想法可以在磨合中逐漸完善。即實現了最初的想法,又學到了更多的知識,更學會了怎麼與人合作。
⑻ 廈門羅賓森廣場有自助拍證件照的機子嗎
拍照不一定要去自助的機器,你可以使用軟體在手機上自己拍啊。
推薦智能證件照軟體,操作十分簡單,3分鍾自己可以在手機上也能做出規范的證件照
它可以智能美顏、自動摳圖換背景,還可以在線沖印,全國免郵~·
⑼ 什麼是人文攝影
分析如下:
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
人文攝影顧名思義就是以人或人的活動為拍攝對象的攝影。
目前通常是藝術性的攝影活動才用到這個名詞。人文攝影,顯然是指能體現人類文化中的先進的、優秀的、健康的內容的作品。這些作品能觸及讀者的心靈深處,使讀者在愛、關懷、崇敬等情感上能與作者引起共鳴。
拓展資料
靜物攝影
靜物攝影與人物攝影、景物攝影相對,以無生命(此無生命為相對概念,比如從海里捕撈上來的魚蝦、已摘掉的瓜果等)、人為可自由移動或組合的物體為表現對象的攝影。多以工業或手工製成品、自然存在的無生命物體等為拍攝題材。
在真實反映被攝體固有特徵的基礎上,經過創意構思,並結合構圖、光線、影調、色彩等攝影手段進行藝術創作,將拍攝對象表現成具有藝術美感的攝影作品。這就叫靜物攝影。
靜物攝影在選材方面有廣闊的天地,在擇好素材之後,就可以隨心所欲的處理這些對象,因為被攝物體是無生命的,可以任憑擺布,多角度移動以達到創作意圖。靜物攝影具有兩大優點:首先,它是進一步體會藝術視覺的深化過程。
當一些很平常的物體被拍成引人入勝的照片時,實際上也就是深入學習觀察這些物體的過程。其次,拍攝靜物能獲得更多的實際攝影知識。對攝影者來說,靜物攝影的難處在於它的畫面構成具有獨到之處。
當布置好被攝物體之後,必須選擇拍攝角度,在用光方面發揮創造性,進而把從靜物攝影中學習到的實際攝影知識、基礎原理應用到日常攝影中去。
人像攝影
人像攝影與一般的人物攝影不同:人像攝影以刻畫與表現被攝者的具體相貌和神態為自身的首要創作任務,雖然有些人像攝影作品也包含一定的情節,但它仍以表現被照者的相貌為主,而且,相當一部分人像攝影作品只交待被攝者的形象,並沒有具體的情節。
而人物攝影是以表現有被攝者參與的事件與活動為主,它以表現具體的情節為主要任務,而不在於以鮮明的形象去表現被攝者的相貌和神態。這二者之間的重要區別,在於是否具體描繪人物的相貌。
不管是單人的或是多人的,不管是在現場中抓拍的還是在照相室里擺拍的,不管是否帶有情節,只要是以表現被攝者具體的外貌和精神狀態為主的照片,都屬於人像攝影的范疇。
那些主要表現人物的活動與情節,反映的是一定的生活主題,被攝者的相貌並不很突出的攝影作品,不管它是近景也好,全身也好,只能屬於人物攝影的范疇。
當然,從廣義上來說,人像攝影拍的是人,它也屬於人物攝影。人像攝影以刻畫和描繪被攝者的外貌與神態為自己的表現任務,應人物相貌鮮明。它分作照相室人像、室內特定環境人像和戶外人像三大類。人像攝影的要求是「形神兼備」。
記錄攝影
記錄攝影指以紀錄為第一目的,對客觀事物進行真實影像反映的圖片攝影。
攝影之所以誕生,就是為了記錄的目的。它誕生之後所顯示出來的強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於它的記錄功能。這是其他技術或藝術所無法比擬或取代的。
因此,從廣義上說,攝影就是記錄。記錄攝影的結果是影像記錄作品。相應而分,影像記錄作品包括影像新聞作品和影像紀實作品。
記錄攝影目的(可能並不惟一,卻是首要目的)在於記錄;前提是尊重客觀真實;對象是客觀事物的表像;記錄方式是以攝影再現影像。按照紀錄影像的方式和追求的價值不同來劃分,記錄攝影分為新聞攝影和紀實攝影。
藝術攝影
隨著的發展,人們在攝影中不斷地增加藝術的元素,開始產生藝術攝影。它與記錄攝影的區別在於藝術性的多少與高低,而無絕對的界限。
例如:我們去照張像作身份證或留個紀念,一般照相館拍攝的照片,最多有點資料或記錄價值。可是,鄭景康先生給齊白石先生拍的人像,50年過去了,至今仍是世界二十幅最優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別完全 在於藝術性的高低。
藝術攝影拍出來的效果更唯美,因為這不僅需要技術,還要找准拍攝的時間、地點和角度。
畫意攝影
畫意攝影以其唯美的畫面語言及美好的設計內涵一直是人像攝影的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
十九世紀後半頁,英國攝影家雷蘭達拍攝出了曾被預言為「攝影新時代來臨了」的作品-----《人生的兩條路》,在攝影還被輕視的當時,這幅作品以其勸勉性的主題和油畫式的構圖,受到了維多利亞女王的極高評價。可以這樣說,雷蘭達對推進攝影藝術的發展功不可沒。
從此,畫意攝影也逐漸成為攝影藝術中的一個重要流派。
商業攝影
商業攝影,顧名思義是指作為商業用途而開展的攝影活動。從狹義上講就是商業攝影,廣義上就是為發布商品或者撰寫故等進行的攝影類型,這種類型在時下的攝影活動中是極為重要的一種。
這類攝影是為商業利益而存在的,要按照企業要求進行拍攝,比較拘束。
水墨攝影
和傳統的水墨畫一樣,現市面上出現的水墨攝影作品,按題材,可以分為風景、花鳥和意境,對應國畫中的山水畫和花鳥畫;按手法和意境,可以分為抽象和具象,對應國畫中的寫意和工筆。
水墨風格的攝影照片雖然免不了使用Photoshop等軟體的後期加工,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可以任意扭曲原照片。好的水墨攝影作品要盡量少的修改原照片,它考驗的更多的是攝影師的構圖和捕捉光影的能力 。
全息攝影
全息攝影是指一種記錄被攝物體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攝影技術。普通攝影是記錄物體面上的光強分布,它不能記錄物體反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了立體感。
全息攝影採用激光作為照明光源,並將光源發出的光分為兩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經被攝物的反射後再射向感光片。人眼直接去看這種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紋一樣的干涉條紋,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過底片就能看到原來被拍攝物體完全相同的三維立體像。
一張全息攝影圖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依然可以重現全部景物。全息攝影可應用於工業上進行無損探傷,超聲全息,全息顯微鏡,全息攝影存儲器,全息電影和電視等許多方面。
攝影流派:
1.繪畫主義攝影
繪畫主義攝影是流行於20世紀初攝影領域的一種藝術流派,它產生於十九世紀中葉的英國。
該派攝影家在創作上追求繪畫的效果,或「詩情畫意」的境界。它大致經歷了這樣三個階段:仿畫階段;崇尚曲雅階段;畫意階段。
繪畫主義攝影家提出,「應該產生攝影的拉斐爾和攝影的提茨安。」
繪畫主義攝影經歷了較長的發展時期,第一個繪畫主義攝影師是英國畫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長人像攝影,作品結構嚴謹,造型優雅。1851年至
1853年,是繪畫主義攝影的成長時期。
1869年,英國攝影家HP羅賓森(1830-1901)發表了攝影的畫意效果一書,他提出:「攝影家一定要有豐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藝術認識,方足以成為優秀的攝影家。
無疑的,攝影術的繼續改良和不斷發明啟示出更高的目標,因為攝影本身無論如何精巧完備,還只是一種帶引到更高的目標而已。」為該派奠定了理論基礎。
1857年,OG雷蘭德(1813-1875)創作了一幅由30餘張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藝復興風格的作品:兩種生活方式,標志著繪畫主義攝影藝術上的成熟。
這一時期的作品,其題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規喻性。拍攝時,預先打好草圖,然後利用模特兒、道具,組織和安排場面,並通過暗房加工而成。追求照片畫面的繪畫效果。
隨後,繪畫主義攝影的內容有所擴大,但風格仍崇尚古典主義,造型和構圖仍具學院派的法則,因而顯得含蓄、沉穩、典雅。
當該流派發展到畫意階段時,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舊是它的特點。
由於繪畫主義攝影家強調藝術修養:「如果想要使攝影在藝術上有地位,攝影家就必須首先培養起審美的能力和育實藝術的修養。」所以其歷史功績是把攝影從初期機械地摹寫對象引導到造型藝術的領域中去,促使了攝影藝術的發展。
由於繪畫主義的創作大都脫離現實生活,加上攝影器材的日益改善,人們審美趣味的不斷發展,為「自然主義」所沖擊。盡管這樣,在今天的攝影藝術殿堂中,仍有它的席位。
這一流派的主要攝影家和作品有:普萊期(?-1896)的男爵之宴、魯賓遜漂流記、寶塔情景;羅賓林的當一天工作完了的時候、秋天、兩個小姑娘、彌留、拿著毒葯瓶的朱麗葉、黎明和落日;
雷蘭德洗禮者聖約朝霞之首、伊菲吉尼亞、優迪特與荷羅佛尼斯;金馬倫夫人(1815-1897)的湯姆士卡萊爾和尼達(1820-1910)的彌留之際的囂俄等等。
2.印象派攝影
1899年,英國舉辦了法國印象派繪畫的首次展覽。繪畫主義派攝影家羅賓森在其影響下,提出「軟調攝影比尖銳攝影更優美」的審美標准,提倡「軟調」攝影。該流派是繪畫印象派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
開始,他們運用軟焦點鏡頭進行拍攝,布紋紙洗印,追求一種模糊朦朧的藝術表現效果。隨著「溴化銀洗相法」和在顏料中混入重鉻酸膠洗相紙法的出現,印象派作品從對鏡頭成象的控制發展到暗房加工。
他們提出「要使作品看起來完全不象照片」,並且認為「假如沒有繪畫,也就沒有真正的攝影。」
在這種理論指導下,印象派攝影家還用畫筆、鉛筆和橡皮在照片畫面上加工,特意改變其原有的明暗變化,追求「繪畫」的效果,如拉克羅亞在一九零零年創作的《掃公園的人》,就象是一幅畫在畫布上的炭筆畫。
印象派攝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喪失了攝影藝術自身的特點,所以有人又把它稱之為「仿畫派」。可以說它是繪畫主義攝影的一個分支。
這一流派的藝術特色是調子沉鬱,影紋粗糙,富有裝飾性,但缺乏空間感。其著名攝影家有杜馬希(?-1937)、普約(1857-1933)、邱恩(1866-1944)、瓦采克(1848-1903)、
霍夫梅斯特兄弟(1868-1943;1871-1937)、杜爾柯夫(1848-1918)、埃夫爾特(1874-1948)、米尊內(1870-1943)、辛吞(1863-1908)、奇里(1861-1947)等。
3.寫實攝影
寫實攝影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攝影流派,延綿至今,仍是攝影藝術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
該流派的攝影藝術家在創作中恪守攝影的紀實特性,在他們看來,攝影應該具有「與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實性,畫面中的每一個細節,只有具有「數學般的准確性」,作品才能發揮他種藝術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A·斯蒂格利茨曾說:「只有探討忠實,才是我們的使命。」
另一方面,他們又反對象鏡子那樣冷漠地、純客觀地反映對象,主張創作應該有所選擇,對所反映的事物應該有藝術家自己的審美判斷。著名寫實攝影大師劉易斯·海因就說過這樣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應加糾正的東西;同時,要反映那些應予表揚的東西。」
可見他們崇尚藝術應該「反映人生」的觀點。他們敢於正視現實,創作題材大都取於社會生活。藝術風格質朴無華,但具有強烈的見證性和提示力量。
最早的寫實攝影愛好當推英國攝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於1853年拍攝的那些火棉膠紀錄片。稍後,則是羅斯·芬頓的戰地攝影和六十年代末的威廉·傑克遜的黃石奇觀。
1870年以後,寫實攝影漸趨成熟,開始把鏡頭轉向社會,轉向生活。如當時的攝影家巴納多博士就拍攝了流浪兒童的悲慘境遇,而震動了人們。
隨後,寫實攝影家人才輩出,作品都以其強烈的現實性和深刻性而著稱於攝影史。例如英國勃蘭德的《拾煤者》;美國R·卡帕的《通敵的法國女人被剃光頭遊街》;法國韋絲的《女孩》等等,不勝枚舉。
4.自然主義攝影
1899年,攝影家彼得·亨利·愛默生鑒於繪畫主義創作的弱點,發表了一篇題為《自然主義的攝影》的論文,抨擊繪畫主義攝影是支離破碎的攝影,提倡攝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尋找創作靈感。
他認為,自然是藝術的開始和終結,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藝術,才是最高的藝術。他說,沒有一種藝術比攝影更精確、細致、忠實地反映自然,「從感情上和心理上來說,攝影愛好的效果就在於感光材料所記錄下來的,沒有經過修飾的鏡頭景象。」
該派另一位大師A·L·帕邱說得更明確:「美術應該交給美術家去做,就我們攝影來說,並沒有什麼可借重美術的,應該從事獨立性的創作。」
由此可見,這種藝術主張,是對繪畫主義的反動,它促使人們把攝影從學院派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對充分發揮攝影自身特點有著促進作用。
這一流派的創作題材,大都是自然風光和社會生活。
由於自然主義攝影滿足於描寫現實的表面現實和細節的"絕對"真實,而忽視對現實本質的挖掘和對表面對象的提煉,一句話,不注意藝術創作的典型化和藝術形象的典型性,因而,它實質上是對現實主義的庸俗化。有時會導致對現實的歪曲。
這一派著名的攝影家有德威森(1856-1930)、威爾欽遜(1857-1921)、葛爾(?-1906)、搔耶(1856-?)、薩特克利夫(1859-1940)等。
5.純粹派攝影
純粹派攝影是成熟於二十世紀初的一種攝影藝術流派。其創導者為美國攝影家斯蒂格里茲(1864-1946)。
他們主張攝影藝術應該發揮攝影自身的特質和性能,把它從繪畫的影響中解脫出來,用純凈的攝影技術去追求攝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豐富的影調層次、微妙的光影變化、純凈的黑白影調、細致的紋理表現、精確的形象刻畫。
總之,該派攝影家刻意追求所謂的「攝影素質」:准確、直接、精微和自然地去表現被攝對象的光、色、線、形、紋、質諸方面,而不藉助任何其他造型藝術的媒介。
科班1913年送展的俯瞰紐約,就是純粹派中的佳作。
攝影家從高處俯瞰紐約某個廣場,雖沒有任何加工、修飾,但新穎的構圖,獨特的造型,使人耳目一新,再如E斯坦誠的K桑德伯格,則是用多次曝光的手法,了獨幅作品空間、時間的限制,在一個畫面中細膩地刻畫了詩人情緒的轉換,影調的組合和構圖的變化,極有韻律感。
從某個角度說,純粹派的某些主張和創作是形式主義和自然主義的「混血兒」,後來則衍變成「新即物主義」。但該流派在一定程度上曾促進了人們對攝影特性和表現技巧的探索和研究。
這一流派的著名攝影家是斯特蘭德(1890-1976)和F64小組攝影組織中的攝影家,如亞當斯、坎寧安等。
純粹派後期的作品則向線條、圖案和歪曲形象的抽象方面發展,其有影響的攝影家是亞博、史丁納、史脫特文和伊凡思等。
6.新即物主義攝影
新即物主義攝影又稱「支配攝影」、「新現實主義攝影」。為20世紀二十年代出現的一種攝影藝術流派。
該流派的藝術特點是在常見的事物中尋求「美」。用近攝、特寫等手法,把被攝對象從整體中「分離」出來,突出地表現對象的某一細部,精確如實地刻畫它的表面結構,從而達到眩人耳目的視覺效果。
它不考慮藝術的本質在於提示對象的本質,因而其美學思想是屬於自然主義范疇的。例如,攝影家帕邱在一九二三年拍攝的火車頭的回轉軸就是用近攝手法,表現了火車頭回轉軸運轉時的狀態,由於畫面摒棄了其他細部因而給予觀眾的視覺印象是強烈的。
新即物主義的理論先驅是斯特蘭德,他對即物主義藝術特徵作了如下規定:「新即物主義乃是攝影的本質,並且也是攝影的產物和界限。」他認為,攝影「對生命的表現極強,而且需要觀察正確事物的眼睛。
為此,並非根據敷衍的過程和操作方法,而是必須運用純凈的攝影術才行。」新即物主義攝影的創作先驅則是阿傑和斯泰肯。而實際創始者為上面提到的帕邱。
新即物主義攝影家的功績是促使人們對攝影自身特性的研究和探索,把攝影從審美性的虛幻世界中拉回到現實生活中來。但是,由於過分強調了細部物質表面結構的描寫,為後來的抽象主義攝影提供了萌發的土壤。
一九二五年前後,由於出現了大口徑的小型照相機,新即物主義的表現領域有了新的發展,產生了不少人像作品及反映社會生活和自然風光的作品。
新即物主義的著名攝影家有桑德(1876-1964)、勒斯基(1871-1956)、黑葛(1893-1955)、希爾夏(1881-1948)休利曼·霍培(1878-?)、埃夫特(1874-1948)、威斯吞·亞當斯(?-1902)等。
7.超現實主義攝影
超現實主義攝影為達達派沒落時期出現於攝影藝術領域中的一種流派,興起於20世紀三十年代。
這一流派有著較為嚴謹的藝術綱領和藝術理論。他們認為,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去表現現實世界是古典藝術家早已完成了的任務,而現代藝術家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討過的那部分人類的「心靈世界」。
因而,人類的下意識活動,偶然的靈感、心理變態和夢幻便成了超現實主義攝影藝術家們刻意表現的對象。
攝影中的超現實主義者也象達達派攝影家一樣,利用剪刀、漿糊、暗房技術作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段,創造一種現實和臆想、具體和抽象之間的超現實的「藝術境界」。所以其效果是奇特、荒誕而又神秘的。
該流派的創始人是英國攝影家絲頓和美國的布留奎爾(1880-1945)。真正完成者為英國舞台攝影家馬可賓(1905-?),他在自己的創作中,把"超現實"的虛和現實中的實揉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既虛幻又實在的境界。
例如,他在一九四六年創作的《馬可賓的自畫像》就是一幅很典型的超現實作品,它是運用四次曝光的手法拍攝出來的--一次正面,兩次側面和一次一隻眼睛。
這一流派的著名攝影家有從事超現實主義集錦照片的畫家帕爾汗;變形人體攝影家布蘭特;肖像兼宣傳攝影家卡遜以及布魯門塔爾、洛林、哈爾斯曼、賴依、等。
8.抽象攝影
抽象攝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一種攝影藝術流派。
該流派的攝影家否定造型藝術是以可審視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生活、表現藝術家審美感受的這一基本特性,宣稱要把攝影"從攝影里解放出來"。
初期,用無底放大法省略去「被攝體」的細部紋理和豐富影調,製作成僅表現其形狀的「光圖畫」。
後來發展到或運用光線,或剪輯集錦,或中途曝光,或拍攝時震動照相機使被攝體形象在底片中的結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變畫面的表面結構,改變被攝物體的原有形態和空間結構,力圖使用所謂形式、影調(色彩)和素材的「絕對抽象的語言」。
使被攝物體轉變成某種不能辨認為何物的線條、斑點和形狀的結合體。
以表現該派藝術家奉為圭臬的所謂人類最真實、最有本質力量的潛意識世界。在作品中,被攝物體只不過是被藝術家借來隨心所欲地產生表現自身想像和個性「旋律」的音符。
抽象攝影的發軔者為泰爾博(1800-1877)。開始時,作品畫面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可辨認性。
至一九一七年攝影家科班(1882-?)用木片和透明玻璃碎片拍攝的《波爾多畫報》就已完全不可辨認了。一九二二年,匈牙利抽象畫家莫荷利納基(1895-?)在曼瑞(1890-?)等人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並從理論上予以確立。
隨後,抽象畫家康丁斯基、克勒等引進了顯微攝影和X光攝影,從而大大擴大了抽象派攝影的表現范圍,豐富了攝影藝術的語言,建立了自己的藝術體系,並風行於歐美等國。
該流派的代表人物,除文中已提及的外,尚有史格特、芬寧格、安真蘭特、佛萊泰、溫隙斯特、格連巴晤、夏德和布留奎爾等。
9.堪的派攝影
堪的派攝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興起的、反對繪畫主義攝影的一大攝影流派。
這一流派的攝影家主張尊重攝影自身特性,強調真實、自然,主張拍攝時不擺布、不幹涉對象,提倡抓取自然狀態下被攝對象的瞬間情態。
法國著名的「堪的」派攝影家亨利·卡笛爾·布列松說過:「對我來說,攝影就是在一瞬間里及時地把某一事件的意義和能夠確切地表達這一事件的精確的組織形式紀錄下來。」因而這一流派的藝術特色是客觀、真實、自然、親切、隨便、不事雕琢、形象生動而富有生活氣息。
「堪的」派中的攝影家,就其美學思想和創作傾向而言,情況是比較復雜的,雖然他們都崇尚人性世態的表現,且大部分都從事於新聞攝影工作,但有的為自然主義者,有的為寫實主義者。
催生該流派的作品是一八九三年攝影家阿爾弗雷德·斯蒂格利茨的《紐約第五街之冬》,而真正完成者則是德國的攝影家埃利克·沙樂門博士。他用小型相機在一次德法總理舉行的夜間會議結束時拍攝的《羅馬政治會議》,由於它的生動、真實、朴實、自然,而成為該流派名垂攝影史的經典作品。
在攝影美學上,他們認為「以攝影的基本特點為基礎的照片,是畫家或蝕刻家所無法模仿的,它具有它自己的不可分割的我,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現力,甚至是用其他媒介不可能表現出來的特性」。
其次,對客觀事物的表現,他們重視和強調獨創性,說:「(攝影家要用)自己的眼光來看世界,不要通過別人的眼光來看世界,而這正是區分照片是平庸還是高明,有價值還是沒有價值的標准。」
該派著名的攝影家有美國的托馬斯·道韋爾·麥阿沃依;英國的茜莉特·摩戴爾;法國的維克托·哈夫門;以及路易斯·達爾·沃爾夫、彼得·斯塔克彼爾·布魯維奇等等。
10.「達達派」攝影
「達達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於歐洲的一種文藝思想。「達達」,原為法國兒童語言中「小馬」或「玩具馬」的不連貫語匯。
因為達達主義藝術家在創作中否定理性和傳統文化,宣稱藝術和美學無緣,主張「棄繪畫和所有審美要求」,崇尚虛無,使創作近乎戲謔,因而人們把該藝術流派稱之為「達達派」。
由於達達派攝影藝術作品不符合人們一般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要求,1924年以後就逐漸受到有較明確、完整的藝術豆腐和綱領的超現實主義藝術流派的沖擊。但其影響仍可在以後出現的現代派攝影藝術中窺見。
達達派的著名攝影家有菲利普哈爾斯曼、摩根、拉茨羅摩荷利納基和利斯特基等。
11.主觀主義攝影
主觀主義攝影是一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比抽象派攝影更為「抽象」的攝影藝術流派,所以又稱作「戰後派」。
它是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其創始人是德國攝影家奧特·斯坦內特。他認為,「攝影是本來具有發揮自己能力的寬闊領域,也具有高度的主觀能動作用。
但目前卻成了一種機械的寫實主義」。於是提出了「攝影藝術主觀化的藝術主張。極力主張攝影藝術的終極應該是提示攝影家自身的某些朦朧意念和表現不可言傳的內心狀態和下意識活動。」主觀攝影就是人格化、個性化的攝影。
這便是該流派的藝術綱領。主觀攝影的藝術家們極度強調自己的創造個性,蔑視一切已有藝術法則和審美標准。該派理論家公開表示,「主觀攝影不僅僅是一種試驗性的圖像藝術,而是一種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創造性藝術。」「我們可以任意使用技術手段去創造照片。」
西方人體攝影的嬗變世界藝術史上,在希臘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出現過人體藝術的輝煌時期,其後誕生的攝影藝術,在經歷了初期令人震驚的再現客觀現實的藝術表現力後,富有探索精神和創造力的攝影家就開始向人體攝影領域的突進。
1857年瑞典攝影家、後來留居英國的雷達蘭,拍攝了一幅在攝影史上奉為經典之作的《人生的兩條道路》,這幅情節豐富,場面浩繁的畫面,運用了大量的人體作品,主題是觀善懲惡,以白鬢長者為中心,兩邊兩組人物體現了兩種不同的道德觀念、生活理想和人生歷程。
但是它也受到了少數人的攻擊,說它動用那麼多裸女,姿態粗野淫糜,流於色情等等。可見,古今中外,人體藝術無論它有多麼積極的思想意義或高明的藝術處理,都會受到一些人的非難和攻擊,這恐怕已成為一種規律性反應了。
西方人體攝影的發展趨勢是非常明顯的。在發展常規的傳統的人體攝影的同時,也風行表達強烈的主觀感受、現代攝影語言、創造多種流派、風格的作品,以至出現了畸形、切割、重組、神秘、荒誕、醜陋的意境。
如傑瑞·郁斯曼的象徵意味的人體攝影、羅傑·麥丁的《隨意的人體》、托德·窩爾克的原始碩大造型的人體攝影、羅伯特·亨內斯欽及啟德蘇·俄克哈馬等的切割重組的人體攝影、李思麗·克羅娜斯的荒誕意味人體攝影及寧達、康偌道尼·米切爾等的有性感意味的人體攝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