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成化民窯青花天字罐什麼價格可以收購
B. 明朝成化年間的青花瓷盤子價值大概是多少
那要看品相、官窯還是民窯,不過價格肯定不菲。
C. 我家有一老件,明代成化青花民窯梅瓶,瓶高22cm,請專家幫我鑒定一下,估個價!萬分感謝!
您的問題,家有一老件,明代成化青花民窯梅瓶,瓶高22cm,是典型的現代的仿古工藝品;國內藝術品市場上比較常見,市場上一般喊價在500元左右,超過這一個價格,市場上可以大量供應的;市場上常見不法商人,拿著這樣的,冒充老的瓷器珍品,高價銷售,千萬要注意;真品行情要超過50萬元!
D. 明成化青花瓷碗價格多少民窯與官窯怎麼區分
明成化青花瓷碗如果品相良好的話,價值一般不會低,下面的拍賣能說明:
2013年10月,香港蘇富比舉行了一場規模龐大的中國藝術品拍賣會,一件青花秋葵紋小碗,以清雅迷人的藝術芳華征服了所有在場的中外人士,最終以1.41億港幣成交,再一次為神話般的成化瓷器增添了一份令人目眩神迷的光環。
也許這樣的價格在今天這個拍賣價格屢創新高的時代,你不會覺得驚奇,但是當年這個碗的估價是8000萬,以6500萬港元起拍,最終成交價加上傭金約是1.41億港元。
區區一個口徑僅為14.5厘米的青花小碗,僅用了不到三分鍾的時間,在當時就締造出明代瓷器世界第二之高價,成為當時香港蘇富比40周年慶典拍賣會上最耀眼的明珠。
民窯與官窯怎麼區分?景德鎮王掌櫃認為主要體現在瓷器產品的製作目的、樣式設計、製作場所、原材料選擇、工藝標准、成品甄選、以及法規條例等諸多方面。下面,王掌櫃簡單說說官窯與民窯的區別。
1、製作目的
通常情況下,官窯製作主要有日常用瓷與祭祀瓷兩大目的。
與官窯相比,民窯製品也以日常實用瓷為主,只是製作質量相對落後,造型不太講究。明清時期民窯外銷瓷製作空前壯大,並發展到外國商人設計紋樣,再由各地窯場按圖紙燒制、提供。現在看來,這應該是明清民窯發展超越官窯的最大亮點。
2、樣式設計
明清官窯瓷的樣式設計主要包括造型與紋飾兩方面,都由內府設計完成。「內府」是皇宮內負責監管製造器具的部門,也稱「內務府」。由於統治者對官窯器物樣式涉及、過問,導致各自時期的官窯器製作風格也與統治者審美觀密不可分。同時,設計者多是畫院名手,令圖案紋飾「皆當時殿中畫院人遺畫也」,因此,官窯的設計質量都很高。民窯在樣式設計方面相對簡單,只要大眾喜歡,商家滿意,就有發展前途。另外,由於涉及人員少,樣式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隨時變更調整。因此,與官窯相比,民窯在樣式設計方面多了隨意,少了拘謹。
3、製作場所
藍浦在《景德鎮陶錄》中記載:「洪武二年,設廠於鎮之珠山麓,制陶供上方,稱官窯,以別民窯。設大龍缸窯、青窯、色窯、風火窯、匣窯、大小橫窯六種共二十座。」 洪武三十五年,改陶廠為御廠。
清代除了景德鎮御廠製作官窯外,康雍乾三朝還在清宮造辦處使用御廠燒制好的填白瓷胎製作琺琅彩,該類製品堪稱官窯極品。由於製作時間短暫,製品數量有限,只能算在官窯制瓷歷史上的特例。
民窯燒制場所非常復雜,明清疆土遼闊,百姓在大江南北、黃河上下因地制宜,其中較有成就的民窯就有景德鎮窯、龍泉窯、定窯、耀州窯、德化窯、博山窯等,數量之多,體系之廣,令筆者無法深入探討。相對而言,明清官窯製作單純很多,只是景德鎮窯系中的一個分支,涉及層面並不復雜。
4、原材料選擇
制瓷原材料主要以胎土、釉料以及彩料等為主。統治階級掌握著國家政權,為了體現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與優越性,經常利用手中權力限制民窯瓷器自由製作與發展。
1.胎土
史料證明元代已經出現被統治者壟斷使用的「御土」。到了明代,該土又被稱為「官土」、「麻倉官土」。由於統治階層對這類優質陶瓷原料壟斷、獨享,使得官窯器的瓷胎質量出類拔萃,遠優於同時期景德鎮民窯製品。
2.釉料以及彩料
官瓷瓷器表面一般都塗有一層薄薄的釉,它是以石英、長石、硼砂、黏土等為原料製成。制瓷者將其加水稀釋,塗在瓷胎表面,燒制後形成一層玻璃釉。釉通常具有保護、裝飾美化瓷器的功能。因為釉內通常會含有各類微量元素,它們在不同情況下會產生不同釉色。於是,制瓷者經常利用這一特點,調整釉內元素成分,改變釉色,以致出現銅紅、鈷蘭、鐵黑、金紅等釉色。
製作彩瓷時,還需要用到不少彩料。彩料有些被混合在釉內使用,有的則單獨使用。彩瓷初創時期,因為製作尚不普及,顯得技術先進、造價高昂,只有御廠才有相關技術與財力開發應用。更多情況下,統治者嚴禁民窯私自燒造色釉。
違反條例者,所受處罰極其殘酷。因此,僅就彩料應用,民窯已經失去使用權,更談不上與官窯競爭,瓷器色彩多樣性方面自然無法與官窯器並駕齊驅了。
5、製作工藝
對國家最高統治者而言,不論宮內日常用瓷、賜予群臣及外來使者的賞賚製品,還是國家出面的祭祀用瓷、海外貿易瓷,都關繫到國家榮譽、皇權尊嚴。為此,統治者不得不苛刻要求、不計工本、力求完美,這些因素促使景德鎮御廠匯集天下英才。於是,技藝高超的制瓷工匠,使用本朝最優良原材料,以最嚴謹製作態度,在威嚴皇權下,必然能夠製作出當時最高水準的瓷器。鑒於這些原因,中國瓷器製作史上,歷代官窯瓷一直被看做為該時期瓷器製作最高峰,不僅質量凌駕於民窯,紋飾、造型也足以引導全國制瓷發展方向。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謝謝
E. 成化年制四字款真假
你這件瓷器是哥窯瓷,你說的「碎玻璃一小片一小片」是哥釉的金絲鐵線。由於看不到圖,不敢說「真假」。你自己可以根據以下對照一下:
宋元以前瓷器(鑒定)看造型,明朝以後瓷器(鑒定)看款式。
1、成化時期瓷器造型莊重圓潤,玲瓏俊秀,小件居多,俗稱「成化無大器」,但也不是絕對的。
2、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迎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如脂似乳,瑩潤光潔。釉質肥厚,光潔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靜的色調行於天下。但往往因釉質肥厚,青花色淡,而有雲遮霧障若隱若現的現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調,表現的最為突出。青花色調濃重者,相近於宣德晚期,並和多數淺淡色調,同時並存。
4、成化器足,凡飾有青花雙邊線很規矩,緊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無釉處,那條圈線,顏色較深重,上面一條則顯清談。可用這一點來做鑒定參考依據。
5、官窯款識字體,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圓頭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橫不越刀。民窯則多樣些,有「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大明成化年制」等。民窯瓷器款識字體略草率,不如官窯規整。無論官窯民窯,青花楷書款識佔全部成化款識的絕大多數,其特點是字體深沉,無漂浮感。筆法蒼勁有力,中鋒運筆。
由於成化官窯瓷器成就卓著,自明代正德朝開始即被仿造,嘉靖至萬曆時期已成為一種時尚,雖有破綻可尋,畢竟已達到形似的程度,給鑒定造成一定困難。清康、雍、乾時期,仿成化款非常盛行,有些仿得很成功,能達到神似的程度。
我網路空間里有詳細介紹,還有成化本年的和康熙年彷的瓷片標本,你可以參考一下
F. 清朝瓷器值多少錢
青花瓷器的真贗及官窯與民窯的辨別
(一)造型是鑒定瓷器的重要依據
清代無論在器形或種類方面均顯著增多,並且製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新之作獨樹一幟。琢器中如琵琶尊、馬蹄尊、象腿尊、鳳尾尊、觀音尊、太白尊、蘋果尊、杏葉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載、柳葉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如雙陸尊、三羊尊、虯耳尊、鹿頭尊、絡子尊、牛頭尊、蒜口綬帶如意尊、撇口橄欖瓶、太白壇、菊瓣盤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及永、成瓷器不僅胎釉、紋飾維妙維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轉帶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書式金鍾罩等。這一時期無論創新、仿古都達到了高潮,所仿銅、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慶、道光以後,則大多因襲舊制,很少見有創新之作。造型從精美蛻變為粗笨,已逐漸失去前期的優秀傳統。例如玉壺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區別並不顯著,以後漸漸變得笨拙,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竟變成短頸豐腹的矮粗形式,造型遠不及以前那樣精美秀麗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點之後,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類的器皿乍看外表極為相似,仔細觀察這三個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明代中期瓶、壺、罐一類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顯的接痕,而清代以後製品由於旋削細致,此種接痕多不明顯。如此所謂一線之差,往往在斷代辨偽的工作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盤盤身弧度較小而淺,明代永、宣大盤盤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後者底大。特別是永樂造型,無論大小盤、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內牆向外稍撇,較外牆約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許多民窯盤、碗底常有明顯的輪狀旋削痕(即所謂「跳刀」),而在官窯瓷器中則極為少見。至於康熙大盤有些是雙圈底,民窯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紋」,也是當時造型上比較常見的特徵。文物工作者在鑒別新舊真偽時每以這些作為一部分依據。
有些時代接近或後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於紋飾畫法和胎釉原料前後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區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繪三層紋飾,碗外繪四層紋飾,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細加以對比,便會發現他們之間的重要區別在於碗腹下部收斂程度有所不同,即永樂碗腹較豐滿,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時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著碗腹微削的缺點。這些細微的差別,是根據實物仿製時,因成型、燒窯等技術條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綻(仿品的器形往往與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區別,因仿製時雖按真品原器製造,在未燒前與真器原形盡同,但經過高溫燒成後,其形與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別。這可能是由於原料的配製和提煉的精粗不一致,而經高溫後縱橫收縮膨脹的結果,為鑒別器形的關鍵)。至於有些僅憑傳聞或只靠臆測而製成的仿品,如後世所仿的各式各樣的所謂「永樂壓手杯」之類,在造型上更是愈變愈奇(自嘉、萬間開始越仿越大,甚至後來的已不成杯而變為大碗),只要見過真的實物,自然就不致妄斷臆測。
(二)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紋飾與色彩
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且由於繪瓷原料與技術的不斷豐富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時期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成為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大體說來,瓷器紋飾的發展過程不外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例如元瓷上慣用的變形荷花瓣(俗稱「八大碼」)圖案,就是在晉瓷紋飾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的出現,開辟了瓷器裝飾的新紀元,打破了過去一色釉的單調局面。明、清以後各種色彩的發明更豐富了瓷器的裝飾,而每一種裝飾方法的出現都有其產生、成長、發展過程,因此也可據以推斷器物年代的遠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紅因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製品中顏色美麗的較少,而且釉里紅中常有色調灰暗或變為絳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點。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紅紋飾布局都非常美觀,圖案不僅重視主次協調,而且慣用多層連續的花邊紋飾,無論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邊線不填滿色,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至明代中期以後此種畫法漸絕,雖間或採用,但為數不多。此外由於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畫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時代特徵,如元末明初有些使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艷渲赫一時,但色調極不穩定,很不適於畫人物,因而在元代紋飾中畫人物的較少,也有所謂「元代人少,永樂無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說法。至於成化鬥彩,雖然色澤鮮明,晶瑩可愛,卻也受原料和技術的限制而有所謂「花無陰面,葉無反側」的缺點,而且畫人物不論男女老少,四季均著一單衣,並無渲染的衣紋與異色的表裡之分。類似這些就表現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徵,往往為後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對於鑒別真偽會有一定的幫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時代上的區別,如根據現在掌握的實物資料看,成化彩繪中沒有黑彩,當時除用釉下鈷畫藍線外,還用紅、赭色描繪輪廓線。假如我們遇到一件釉上黑輪廓的成化彩瓷器,就應該懷疑它是不是真實可靠,因為黑輪廓線的應用最早不超過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現,現知不會早於康熙晚期,當然也很難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贗品了。
至於乾隆時期由於大量使用洋彩,並且吸取了西方紋飾圖案的裝飾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筆法線條精細與紋飾奇異,從而有部分花樣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風格。這種瓷以乾隆中期以後的製品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時期的官窯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裝飾的。清代外銷瓷器中也有畫著西洋紋飾圖案的,都是比較別致的一種裝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製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的,而用大篇詩、詞、歌、賦以及表、頌等作裝飾文字的則是康熙時期的創作。例如「赤壁賦」、「騰王閣敘」、「前後出師表」、「聖主得賢臣頌」等,此種只有文字而無圖畫的器皿歷朝很少仿製。明確這一點,對判斷時代和辨別真偽的具體工作,也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根據紋飾的筆法同樣也可看出時代特徵。例如康熙瓷器由於當時對繪瓷方法十分重視,因而官、民窯瓷器在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觀,而且瓷器上的圖案紋飾多是模仿名畫家的筆法。只以畫樹方法而論,康熙枝幹喜用披麻皴,顯得老筆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繪枝幹只是描繪皴點,工力雖細,但筆力纖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細從它的起落轉折等處看清筆法,自然會有助於我們的鑒定工作。至於明、清官窯紋飾多較為工整而板滯無力,民窯紋飾則氣韻生動而粗放不羈,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點。不過,在官窯中又有所謂「欽限、部限」之分,民窯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窯的作品,這種以清代帶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窯、民瓷器,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所謂「官窯龍五爪,民窯龍三爪或四爪」的問題。這種封建社會的典型紋飾,一般說來固然也提供給我們一條判斷真偽和區分窯口的線索,然而並非是絕對的。相反,在民窯瓷器中既有五爪龍的紋飾,而官窯瓷器畫三爪、四爪龍的作品也不是沒有的。例如「宣德官窯青花海水龍紋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窯青花魚龍變化折沿洗」等均畫三爪龍,「康熙官窯綠地素三彩雲龍紋文具盒」畫四爪龍。而元代民窯青花紋器皿則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並且明、清民窯瓷器中也不乏此種例證。
官窯瓷器上的紋飾往往還與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愛好和意願分不開。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於是多喜用八卦、仙、雲鶴一類的圖案作裝飾。清道光皇帝嗜愛鳥、犬、草蟲,因而這一類的畫面也出現得較多。又如清代有賞賜瓷器之風,舉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賜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蓮為主要紋飾,並以海水紋飾繪瓶口者為多(此種賞瓶通身共有九層花紋)。使用這種紋飾的含義,據說是表示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為重,蓮是廉(蓮、廉同音)潔,海水是象徵四海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統)萬年(萬年青)、二蟹(甲)傳蘆(臚)、三羊(陽)開泰、四十六子、五倫圖、六國封相、七珍、八寶、九蓮登、百福、百壽、紅蝠(洪福)齊天等,類似這些充滿封建迷信色彩的紋飾,在明、清瓷器上出現的很多,如能進一步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對於我們掌握其發展規律大有裨益。
此外,如某些常用的瓷器紋飾在同時代的銀器、漆器、銅器乃至織綉等方面得到有力旁證的事例也屢見不鮮。若能舉一反三,互相印證,往往能發現時代特徵,找出共同的規律,而對於歷代瓷器紋飾中較為突出的時代特徵尤其需要了如指掌。例如元瓷的變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滿色的畫法,永、宣瓷的牽牛花與海水江芽,正德瓷的迴文的行龍穿花,嘉、萬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畫,康熙瓷的雙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過枝花與皮球花,以及乾隆瓷的萬花堆和錦上添花等紋飾,在決疑辨偽中有重要作用。
總之,觀察瓷器紋飾既要考慮到它由簡單到復雜,由一色到多彩的發展過程,也要留意其題材內容、筆法結構以及時代風格和所用材料,並且多參考其他旁證,方可得出初步認識,當然還不能執此一端即輕下結論,因為後世利用所謂復窯提彩、舊胎刻填加彩、加暗花等種種手法製成的仿品,往往足以亂真。
建議朋友看瓷器還是找專業點的地方,自己隨意判斷的話很容易判斷錯的。我親戚去景德鎮旅遊的時候見過一家工作室,叫8甄7瓷6坊(為防止和諧,把中間數字去掉)那裡能幫人遠程看瓷器,聽過看的蠻好,你可以試試看。
G. 明朝成化 瓷片價值多少
樓上= =,10萬。。有點不靠譜,您以為是成化鬥彩雞缸杯啊。。。我有成化民窯青花全品相底足,給您,只收您5萬。
如果確定是對的,官窯民窯行情不一樣,官窯可達3000-5000元,民窯好點的也就幾百了不起了。瓷片的部位行情也不一樣,底足或者完整紋飾、彩瓷肯定比青花貴。
說了這么多其實都是泛泛而談,具體還是請上圖,可以詳細分析。瓷器品相決定經濟價值一點也不錯。
順便說下,成化當然也有瓷片可以以天價成交。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成化鬥彩雞缸杯。2個億,其瓷片,別說是10萬,指不定50萬都有人搶著要。
個人淺見,歡迎糾錯,拒絕粗話。
H. 大明成化年制瓷器如何辨別,市場到底如何
成化年制瓷器辨別,景德鎮王掌櫃認為必須先了解成化年制瓷器特徵;
成化瓷的工藝特徵:
器型特徵:成化官窯以製作高足杯、酒杯、盤、碗、罐等小件瓷器為主,器型小巧俊美,做工極好。鬥彩人物小杯、雞缸杯、葡萄紋杯、葡萄紋小碟、天字罐等均為成化官窯代表作。
成化瓷胎體特徵:成化官窯瓷器為明官窯之冠。成化官窯瓷有厚胎、薄胎兩種,色如白玉,質地純潔細膩。大部分為薄胎瓷,迎著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加上釉層肥厚,如羊脂玉一般。
成化瓷釉面特徵:成化瓷釉面細潤。青花瓷底釉微閃青色或略顯灰青。乳白(甜白)具有羊脂玉般的質感,釉層肥厚滋潤,光潔無瑕。但器物口沿下長有一圈輕微的積釉。
成化彩瓷特徵:成化白瓷因所用瓷土是明代最好的,故白瓷品質極好,薄胎白瓷實為明代第一。成化白地彩瓷之所以著名是與成化白瓷的高品質分不開的。
成化又分:成化孔雀綠釉瓷、成化黃地紫彩瓷、成化白釉五彩瓷、成化釉里紅瓷、成化青花紅彩瓷、成化鬥彩瓷等。
成化青料特徵:成化青花瓷少數用蘇料,故成化青花瓷中有的色調濃重近似於宣德青花瓷。成化中期改用國產品等青,也使用與進口蘇料勾兌,形成了青花瓷本朝的色調——淡雅。因釉層肥厚,釉下青花紋有雲霧般若隱若現的現象。
成化紋飾特徵:常用的紋樣有嬰戲、高士、麒麟、三秋、九秋、秋葵、花蝶、團菊、荷蓮、鴛鴦卧蓮等,另有一些受佛教紋飾如長生蓮、梵文、八寶等,也開始流行。寶相花、團花運用了對稱、連續等裝飾手法,是成化瓷新採用的圖案化紋樣。
成化瓷紋飾採用印、劃、刻、繪畫等多種技法,因彩瓷品種而異。鬥彩和青花五彩多用雙線勾畫釉下青花紋,線條纖細。釉上天彩則用平塗法,色只有濃淡之分,無暈染手法。人物紋只畫單色外衣,無內衣為襯,花鳥體型豐滿,葉子長化成手掌狀,無陰陽背向反側,花朵只繪正面形,山石無凹凸之感,蕉葉頂尖略圓,蓮瓣紋與旋轉疊壓的菊瓣紋邊飾,用線圓渾。
成化底足特徵:成化瓷常見砂底,其上有黃褐色或黑褐色的斑點,人稱「糊底迷」;成化瓷圈足大多數畫有兩周十分規矩的青花線,上面的青花線紋色較淡,下面的較深。據此特徵可作為明中期無款瓷器的斷代工具之一。
成化瓷款式特徵:成化瓷官款有「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兩種,用青料書寫。還有一種「天」字罐。
真正的成化瓷器,近年來拍賣屢出天價,市場行情相當好。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望採納,謝謝
I. 大明萬曆年民窯瓷器現在大概值多少錢
明代瓷器目前價格是非常高的,尤其是永宣時期、成化時期的瓷器,萬曆時期的瓷器價格也是明代的一個瓷器高峰。但是它的瓷器品質和價位還是沒有永宣時期和成化時期的價格高。謝謝
J. 問:有寄託款成化年制款的青花纏枝雙喜字的花觚一對,完整,就是不知道是官還是民窯,值多少錢
找古玩專家鑒定一下是官窯還是民窯,按現在市場價值能值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