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商代提梁卣圖片象尊尺寸是多少
擴展閱讀
一千米等於多少平方圖片 2025-05-18 04:16:28
能在圖片上寫上字的軟體 2025-05-18 04:10:35

商代提梁卣圖片象尊尺寸是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3-12 11:00:01

① 故宮太和殿銅獅子尺寸

1.《故宮珍寶》全冊13枚。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1985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文物出版社,印 張1• 787乘1092。書號:8314•013。內容:(1)古稀天子之寶.八徵耄念之寶、(2)金立佛、(3)金嵌珠寶飾件青金石象、(4)青玉盆染牙山水仙盆景、(5)雜寶雙鳳金盆、(6)水晶雙魚花插、(7)翡翠白菜花插、(8)天球儀、(9)翠太平有象磬、(10)金胎燒蘭嵌鑽石匕首、(11)瑪瑙荷葉洗、(12)紅寶石梅花盆景、(13)象牙雕刻群仙祝壽龍船(與封皮同圖)。〔註:彩色攝影冊式片。〕

2.《故宮珍寶》全套20枚。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出版。文化教育出版社印刷。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一九九三年十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定價:10元。書號:故宮isbn7—80047—184—5/j•82內容:明•掐絲琺琅纏枝蓮象耳爐、清•玉翠竹盆景、清•金天球儀、清•金鏨花如意、清•白玉瓜棱形提梁壺、清•各色釉瓷瓶、明•皇後鳳冠、明•德化窯達摩立像、清•崇慶皇太後金發塔、清•黃楊木雕活環鏈葫蘆、清•翠太平有象磬、清•銅鍍金盆紅寶石梅花盆景、清•金嵌珠「金歐永固」杯、清•畫琺琅山水人物提梁卣、明•紅雕漆穿花龍雙耳瓶、明•犀角雕仙人槎盂、清•彩雲蝠金龍朝袍(女禮服)、商•青銅酗亞方尊、清•青玉.象牙水仙花盆景、清•象牙雕〈月曼清游〉冊。(註:彩色攝影豪華片,尺寸規格150×100mm。)

3.《故宮》全冊10+2枚。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北京東長安街6號)。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1201廠製版印刷。1982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數:1—100000。統一書號:(漢英)8179•305。定價:2.50元。內容:1.養心殿藻井(註:封面)、2.太和殿寶座、3. 養心殿、4.儲秀宮東房、5. 太極殿內景、6. 養心殿寢宮、7. 儲秀宮西間、8.天球儀乾隆年間、9.喜字宮燈、10.高宗純皇帝、11.孝恭仁皇後、12. 乾隆的甲胄、13.乾清宮、14.光緒大婚圖(註:封底)。(註:彩色攝影冊式片,全片尺寸規格252×100mm,可拆切線尺寸規格150×100mm。)

4.《故宮》全套25枚。文物出版社編輯 出版 發行(北京五四大街29號。百花印刷廠製版 印刷。1986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統一書號:8068•1490。封底有目錄。內容:1太和門前金水橋、2太和門前銅獅、3太和殿前銅龜、4太和殿遠景、5太和殿近景、6太和殿內景、7中和殿、8中和殿內景、9保和殿、10保和殿後石陛、11乾清門、12乾清宮前江山社稷、13乾清宮、14乾清宮內景、15天一門前銅麒麟、16御花園內萬春亭、17御花園內浮碧亭、18御花園內承光門、19漱芳齋院內小戲台、20養心殿內景、21養心殿東暖閣垂簾聽政處、22儲秀宮前麒麟、23儲秀宮前銅鹿、23齋宮、25角樓。(註:彩色攝影片,尺寸規格149×97mm。)[註:第一版無格式,1988年10月第二版第二次印刷,編號:ISBN-7-5010-0259-2/j•116有格式]

5.《故宮》全套10枚。1988年紫禁城出版社。書號: ISBN 7-800047-012一1/j•5。內容:太和殿內寶座、中和殿內景、乾清宮內寶座、儲秀西次間、交泰殿內寶座、養心殿後皇帝寢宮、倦勤齋內小戲台、養心殿內三希堂、坤寧宮內洞房、儲秀宮內景。

6. 《故宮祥瑞動物》全套10枚。書號:ISBN7-80047-039-3。1987年紫禁城出版社。內容:御花園承光門內鎏金銅象、體和殿前銅鳳、儲秀宮前銅鹿、太和殿丹陛上的銅龜、慈寧門前鎏金麒麟、乾清門前鎏金銅獅、太和門前銅獅(可制極限片)、太和殿丹陛上的銅鶴、儲秀宮前銅龍、雨花閣屋脊鍍金銅龍。

7.《故宮》全套20枚。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出版。星達印刷有限公司印刷。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一九九三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書號:故宮ISBN 7—80047—151—9/j•77。定價:10元。內容:寧壽宮花園內祈賞亭、養心殿內三希堂、乾清門廣場、透過皇極門看九龍壁、寧壽宮花園內祈賞亭內流杯渠、御花園內萬春亭、珍妃井、御花園內堆秀山、保和殿後大石雕、乾清宮內寶座、坤寧宮內洞房、養心殿正間寶座、銅鶴、宮殿之海、大石雕細部(二龍戲珠)、太和殿、太和殿內藻井、交泰殿內大自鳴鍾、養心殿東暖閣「垂簾聽政」處、太和殿內景。(註:彩色攝影豪華片,尺寸規格150×100mm。)

8.《故宮》全套20枚。攝影:胡錘。題字:董正賀。編輯設計:鄭志標。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景山前街故宮博物院內)。星達印刷有限公司印刷。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1993.6.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內容:寧壽宮花園內祈賞亭、養心殿內三希堂、乾清門廣場、透過皇極門看九龍壁、寧壽宮花園內祈賞亭內流杯渠、御花園內萬春亭、珍妃井、御花園內堆秀山、保和殿後大石雕、乾清宮內寶座、坤寧宮內洞房、養心殿正間寶座、銅鶴、宮殿之海、大石雕細部(二龍戲珠)、太和殿、太和殿內藻井、交泰殿內大自鳴鍾、養心殿東暖閣「垂簾聽政」處、太和殿內景。(大封套)

9.《故宮》全套20枚。攝影:胡錘。題字:董正賀。編輯設計:鄭志標。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景山前街故宮博物院內)。星達印刷有限公司印刷。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1993.6.第1版第3次印刷。內容:寧壽宮花園內祈賞亭、養心殿內三希堂、乾清門廣場、透過皇極門看九龍壁、寧壽宮花園內祈賞亭內流杯渠、御花園內萬春亭、珍妃井、御花園內堆秀山、保和殿後大石雕、乾清宮內寶座、坤寧宮內洞房、養心殿正間寶座、銅鶴、宮殿之海、大石雕細部(二龍戲珠)、太和殿、太和殿內藻井、交泰殿內大自鳴鍾、養心殿東暖閣「垂簾聽政」處、太和殿內景。(大封套)

10.《紫禁城》[大封套圖:坤寧宮東暖閣內景]全套10枚。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發行。深圳現代彩印有限公司印刷。ISBN 7-80005-221-4/j•052。1993年第一版。1993年第一次印刷。內容:養心殿前殿/故宮、養心殿後殿/故宮、養心殿東暖閣/故宮、太和殿/故宮、皇後座席/故宮、長春宮/故宮、儲秀宮/故宮、天井/故宮、坤寧宮/故宮、交泰殿/故宮。

11.《故宮藏畫》全套10枚。ISBN 7-80005-222-2/j•053。1993年第一版。1993年第一次印刷。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發行,深圳現代彩印有限公司印刷。內容:對弈、浴馬圖、浴馬圖、宮妓圖、韓熙載夜宴圖、韓熙載夜宴圖、韓熙載夜宴圖、康熙御賞萬壽圖、觀賞名畫、步輦圖。

12.《故宮》全套10枚。北京市郵政局印製。內容:故宮太和殿、故宮太和門、故宮乾清門、故宮交泰殿、故宮一角、故宮御花園、故宮神武門、故宮養心門、故宮乾清宮、故宮角樓。(註:彩色攝影布紋版片,尺寸規格148×100mm。另一套是普通紙)

13.《故宮 第2輯》故宮博物院編。中國科學院印刷廠印刷。文物出版社出版。各地新華書店經銷。1973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統一書號:7068•293(50開,12張)。定價:0.65元。內容:承光門銅像、太和門銅獅、乾清門銅缸、太和殿日晷、乾清宮嘉量、太和殿銅龜、太和殿銅爐、皇極門九龍壁、太和殿銅鶴、保和殿後雲龍階石、御花園銅爐、御花園銅麒麟。(註:彩色攝影片,尺寸規格150×100mm,片名只用漢字書寫。)

14.《故宮博物院藏工藝品選(一)》(玉器、料器)全套10枚。故宮博物院編。文物出版社編輯出版。中國國際書店發行。1978年2月 中國 北京。書號:87-CE-263。封面:清乾隆 嵌寶石魚式翠玉盒 長24.8厘米。內容:明 弦紋瑪瑙爐、 明 陸子岡款梅花紋茶品花插、 清乾隆 嵌寶石白玉碗、清中期 鵝式青玉水丞、清乾隆 嬰戲紋碧玉山子、清乾隆 雙耳黃玉蓋瓶、清中期 白菜式翡翠花插、清乾隆 活環水晶瓶、清乾隆 荷花紋陶紅料缸、清乾隆 花卉紋套天藍料瓶。

15.《故宮博物院藏工藝品選(二)》(漆器、琺琅)全套10枚。故宮博物院編。文物出版社編輯出版。中國國際書店發行。1978年2月 中國 北京。書號:87-CE-264。封面:清乾隆 嵌螺甸朱漆攢盒 高10.5厘米。內容:明永樂 牡丹紋剔紅蓋碗、明宣德 林檎鸝鳥紋剔彩盒、明宣德 牧牛圖剔紅盤、明宣德 花鳥紋剔紅提盒、清中期 金漆三層套盒、明宣德 掐絲琺琅花觚、明景泰 掐絲琺琅龍耳瓶、清康熙 畫琺琅小瓶、清雍正 畫琺琅三足爐、清乾隆 掐絲琺琅多穆壺。

16.《故宮博物院藏工藝品選(三)》(雕刻、鑲嵌、編織)全套10枚。故宮博物院編。文物出版社編輯出版。中國國際書店發行。1978年2月中國 北京。書號:87-CE-265。封面:明 尤通款犀角槎杯 高11.7厘米。內容:明 濮仲謙款松樹紋竹雕壺、明嘉靖 馬紋犀角杯、 清乾隆 人物紋竹雕筆筒、清乾隆 嵌玉棕竹盒、清中期 黃楊木雕葫蘆 、清乾隆 牙雕掛燈、清中期 牙雕花籃紋插屏、清乾隆 花果紋紫檀鑲嵌盒、清中期 絲竹編織提籃、清中期 牙絲編織紈扇。

17.《故宮建築》(第一集)全套10枚。1958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963年1月第一版第三次印刷。故宮博物院。內容:太和殿、乾清門、承光門、弘義閣、齋宮、承乾宮、太極殿、慈寧宮、紫禁城角樓、太和門銅獅。(註:彩色攝影無格片,尺寸規格140×90mm,四周有白色邊框,邊框下寫有片名。)

18.《故宮建築》(第二集)全套10枚。1958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963年1月第一版第三次印刷。故宮博物院。內容:天安門、午門、太和門、中和殿丹陛欄板、乾清宮、文淵閣、九龍壁、寧壽門、養心門、雨花閣。(註:彩色攝影無格片,尺寸規格140×90mm,四周有白色邊框,邊框下寫有片名。)

19.《故宮建築》(第三集)全套10枚。1957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963年2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故宮博物院。內容:太和殿前銅鶴、銅龜、嘉量、銅鼎、慈寧門前銅麒麟、乾清宮前江山社稷、日晷、承光門內銅像、欽安殿前神亭、天一門前銅爐。(註:彩色攝影無格片,尺寸規格140×90mm,四周有白色邊框。)

20.《故宮建築圖片(第一集)》全套10枚。一九五四年故宮博物院編。內容:1.太和門銅獅、2.太和殿側面、3.弘義閣、4.乾清門、5.承光門、6.齋宮、7.承乾宮、8.太極殿、9.慈寧宮、10.紫禁城角樓。(註:彩色攝影無格片,尺寸規格140×90mm,四周有白色邊框,邊框下寫有序號和片名。)

21.《故宮建築圖片(第二集)》全套10枚。一九五六年故宮博物院編印。內容:天安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文淵閣、九龍壁、寧壽門、養心門、雨花閣、中和殿丹陛欄板。

22.《故宮建築圖片(2)》全套10枚。 56年故宮博物院版。內容:天安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承光門、文淵閣、九龍壁、寧壽門、養心門、雨花閣。(註:與上一套同名同圖,編號形式不同。)

23.《故宮珍品包裝藝術》全套12枚。中國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監制。內容:《威弧獲鹿圖》畫套、竹根雕芒果形御制詩文盒、黑漆木匣「大清帝國之璽」、紅雕漆五屜「御制詩花卉紫毫筆」匣、紅雕漆文房用具套裝、藍地鏨金雲龍紋印匣、識文描金銀花卉紋方套盒、銅鍍金佛窩、楠木盒套裝檀香佛龕及銀鍍金組供、花梨木蟠螭紋鏤空提梁食挑盒、香水瓶銅架裝、乾隆大閱胄盒。〔註:彩色攝影片,尺寸規格165×104mm。〕

24.《紫禁城》全套10枚。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北京建國門內大街甲九號)。1998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數:20,000-40,000。統一書號:125032•1139。售價000001000(即10元)。內容:鳥瞰神武門、太和門和金水橋、御花園內長春亭、紫禁城角樓、故宮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養心門、乾隆畫像、乾清門前鎏金銅獅、太和殿內景。

25.《紫禁城》[封面:太和殿]。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北京建國門內大街甲九號)。全套10枚。1996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數:20,000-40,000。統一書號:125032•1140。售價00000600(即10元)。內容:鳥瞰神武門、太和門和金水橋、御花園內長春亭、紫禁城角樓、故宮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養心門、乾隆畫像、乾清門前鎏金銅獅、太和殿內景。[註:此套可能是盜版]

26.《故宮珍寶館藏品選》[封面:一條龍]故宮博物院編。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印刷。全套10枚。內容:明 萬曆 鳳冠、清 康熙 金編鍾之一——黃鍾、清 乾隆 金塔、清 乾隆 稠龍袍、清 乾隆 金璽「天子之寶」、清 乾隆 珍珠梅花金瓶、清 乾隆 翡翠「太平有象」磐、清 乾隆 請玉水仙盆景、清 乾隆 金佛像、清 嘉慶 「金甌水固」金杯。

27.《故宮》[封面:太和殿]全套10枚。中國世界語出版社。北京博誠印刷廠。北京市郵政管理局監制9857。1997年(50開)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定價:01000。統一書號:825052.245。編輯:望天星。攝影:高明義、羅文發、胡錘、牛蒿林、望天星、李玉維。內容:乾清宮、太和殿內景、暢音閣-戲樓、保和殿、角樓、午門-故宮正門、太和門、御花園、故宮鳥瞰、太和殿。[註:1997年(50開)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片後的郵政編碼框是黑色; 1998年(50開)第二次印刷,片後的郵政編碼框是紅色。]

28.《故宮》[封面:太和殿內景]全套10枚。中國世界語出版社出版。外文印刷廠印刷。1994年(50開)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編號:85052•222。定價:003700。編輯:姜尚禮、王一川。攝影:陳志安、任詩吟、林京。翻譯:邵海明、郝寶祿、王郁。設計:姜尚禮、甘星華。內容:角樓、交泰殿內景、儲秀宮寢宮、慈禧著色照、鎏金獅子、暢音閣大戲台、西二長街夜景、神武門、翊坤宮、皇極殿。

29.《故宮(內景)》[封面:太和殿內藻井]全套10枚。文物出版社出版。精美印刷廠印刷。新華書店發行。統一書號:8086•1435。定價:1.00元。內容:太和殿內景、中和殿內景、乾清宮內景、交泰殿內景、坤寧宮東暖閣內景、養心殿內景、養心殿東暖閣垂簾聽政處、養心殿後皇帝卧室東里間、養心殿西間—聞名書苑的三希堂、長春宮正間內景。

30.《故宮》[封面:太和門和金水橋] 全套10枚。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出版總發行。北京利豐雅高長城印刷有限公司印刷。1996年3月第1版第3次印刷。編號:ISBN7-80501-185-0/j•180。定價:000320。條形編碼:9 787805 0111851。內容:故宮角樓、慈禧太後油畫像、故宮交泰殿、太和殿金鑾寶座、故宮御花園、乾清宮內景、故宮養心門、故宮雨花閣、坤寧宮內景、太和殿。

31.《故宮》[大封套圖:太和殿] 全套10枚。china today press。東城、崇文新華書店發行。編號:(京)新登字132號 85072•2。內容:紫禁城角樓、儲秀宮東間內景、御花園內長春亭、太和殿前的銅龜、養心殿正殿、太和殿寶座、養心殿東暖閣、三大殿、從景山遠眺神武門、少一枚

32.《故宮鍾表》[封圖:故宮鍾表]全套10枚。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發行(北京建內大街甲九號)。責任編輯:楊茜。美術編輯:夏至。譯文:孟憲玉。書號:85032•1381。定價:3元。內容:故宮藏鍾表、故宮藏鍾表、故宮藏鍾表、故宮藏鍾表、故宮藏鍾表、故宮藏鍾表、故宮藏鍾表、故宮藏鍾表、故宮藏鍾表、故宮藏鍾表。

33.《故宮》[大封套圖:故宮角樓] 全套10枚。海南出版社出版。統一書號:880590•019。內容:乾清宮內景、太和殿、故宮銅獅、故宮角樓、故宮鳥瞰、乾清宮、御花園雪景、太和殿寶座、太和殿內景、雲龍階石。

34.《紫禁城》[封圖:角樓]全套10枚。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故宮博物院內)。北京膠印二廠印刷。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一九八六年四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書號:8314•022。定價:一元。攝影:胡錘、宗同昌。內容:養心殿東暖閣——垂簾聽政處、養心殿正殿、御花園養性齋、太和殿、太和殿寶座、角樓、暢音閣、坤寧宮喜房、雨花閣、養心殿後寢宮。

35.《中國古皇宮》[大封套圖:故宮鳥瞰]全套15枚。香港心源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精美彩色印刷有限公司製版印刷。1997年1月第1版。1997年1月第1次印刷。編號:ISBN-962-8065-45-9•dj / 。定價:000550。編著:胡維標, 責編:沈平。內容:乾清宮正殿、世宗憲皇帝朝服像、雨花閣內景、坤寧宮洞房喜床外側掛的「五彩百子帳」、儲秀宮東閣內景、欽安殿內景殿內供奉道教真武大帝、故宮俯瞰全貌、午門和金水河、鍾表內陳列的鍾表、慈禧像、天安門廣場面積4.4萬平方米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廣場、天安門城樓一角、明清兩朝皇城的正門——天安門、太和殿。

36.《故宮》(3)全套10枚。1977年6月文物出版社出版。內容:養性齋、絳雪軒、萬春亭、千秋亭、欽安殿、堆秀山、天一門銅爐、浮碧亭一角、漱芳齋、浮碧亭。

37.《故宮》全冊12枚。故宮博物院編。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地址:北京東長安街六號。1979年第一版。,印數:100000。書號:(漢、英)8179 . 039。定價:00200。內容:太和殿、太和殿內景、太和殿寶座、太和門前銅獅、保和殿後的雲龍階石、乾清宮、養心殿——慈禧太後「垂簾聽政」的地方、長春宮、儲秀宮、坤寧門、御花園千秋亭、角樓。〔註:彩色攝影冊式片,尺寸規格147×99mm。〕

38.《故宮》[封圖:神武門]全套30枚。文物出版社編輯出版(北京五四大街29號)。文物出版社印刷廠印刷。1982年5月。編號:806 8 .907。內容:午門(俗名五鳳樓)——紫禁城的正門、太和門和金水橋、太和門銅獅、太和門近景、太和殿近景、太和殿內景——明、清皇帝登極坐天下的寶座、太和殿內巧奪天工的藻井、中和殿近景、中和殿內景、乾清門、乾清宮近景、乾清宮內景——清代皇帝召見臣工舉行內廷受賀 賜宴禮儀活動的地方、交泰殿內景——陳列乾隆十三年選定分別用於政治、經濟、軍事、司法、外交等方面的廿五顆寶璽、坤寧宮東暖閣——清代皇帝結婚時的洞房、養心殿正間內景——清雍正以後,皇帝居住和處理軍政大事的地方、養心殿東暖閣——慈禧太後「垂簾聽政」的地方、養心殿後皇帝卧室東里間——皇帝寢室中的龍床、養心殿西間——聞名書苑的三希堂、長春宮近景、長春宮西間——後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儲秀宮正間的內景、體和殿近景、齋宮、漱芳齋院內小戲台、雨花閣、御花園絳雪軒琉璃花壇、御花園千秋亭、御花園浮碧亭、御花園堆秀山御景亭、御花園承光門。〔註:彩色攝影片,尺寸規格149×99mm。〕

39.《御花園》全套11枚。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故宮博物院內。北京膠印二廠印刷。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一九八六年三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書號:8314 . 042。定價:1.20元。內容:園東之浮碧亭(封圖)、園東之萬春亭、園西之井亭、欽安殿、天一門雪景、承光門西側鍍金銅像、延暉閣花壇上的石荀 翠竹與墨牡丹、通向後三宮的坤寧門、養性齋前疊山雪景、絳雪軒琉璃花壇、園西之澄瑞亭(應該是:園東之浮碧亭)。〔註:彩色攝影片,尺寸規格147×99mm。〕

40.《御花園》[封圖:萬春和浮碧亭]全套5枚。故宮博物院編。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地址:北京東長安街六號。1979年第一版。印數:50000。書號:(漢、英)8179•040。內容:銀裝素裹的千秋亭、翠巒疊嶂的堆秀山、山石嶙峋中的養性齋、雄踞天一門前的鎏金銅麒麟、四神祠外古柏森森。〔註:彩色攝影片,尺寸規格145×99mm。〕

41.《故宮藏清代帝後服飾》全套15枚。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景山前街故宮博物院內)編 出版。ISBN7-80047-418-6 J.204。定價:15:00元。撰文、翻譯:羅文華。攝影:劉志崗、馬曉旋。責任編輯:萬均。北京瑞寶畫中畫印刷有限公司印製。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開本 787×1092 1/45。2003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數:1-5000冊。內容:石青色紗綉四團金龍袞服(皇帝祭祀用)、明黃色納紗彩雲金龍單朝袍(皇帝朝會用)、大紅色緞綉彩雲金龍袷(jiá)朝袍(皇帝祭祀用)、藍色緙絲彩雲金龍袷朝袍(皇帝祭祀用)、明黃色緞綉彩雲金龍皮龍袍(皇帝吉慶用)、明黃色緞綉彩雲金龍袷朝袍(皇後朝會用)、石青色緞綉彩雲金龍袷朝褂(皇後朝會用)、石青色緙絲彩雲金龍袷朝褂(皇後朝會用)、明黃色緙絲八團彩雲金龍夾龍袍(皇後吉慶用)、石青色緙絲八團龍褂(皇後吉慶用)、雪灰色緞綉四季花卉綿袍(後妃日常用)、淺綠色緞綉博古花卉綿袍(後妃日常用)、明黃色緞綉葡萄蝶袷襯衣(皇後日常用)、藕荷色緞綉折枝藤蘿袷襯衣(後妃日常用)、紅色綢綉蝶金雙喜單氅衣(後妃日常用)。〔註:彩色攝影片,尺寸規格155×99mm。〕

42.《故宮藏傳佛教造像》全套15枚。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景山前街故宮博物院內)編 出版。ISBN 7-80047-418-6 J.204。定價:15:00元。撰文、翻譯:羅文華。攝影:劉志崗、馬曉旋。責任編輯:萬均。北京瑞寶畫中畫印刷有限公司印製。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開本 787×1092 1/45。2003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數: 1-5000冊。內容:大持金剛、坐像觸地印釋迦牟尼佛、雙身大威德金剛、雙身十二臂上樂金剛、持噶布拉喜金剛、無量壽佛、阿閦佛、立像無量壽佛、轉輪王坐蓮花手觀音菩薩、轉輪王坐蓮花手觀音菩薩、立像彌勒菩薩、白度母、立像度母、智行佛母、六臂大黑天。〔註:彩色攝影片,尺寸規格155×99mm。〕

43.《故宮》(建築)全套10枚。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精美印刷廠印刷。新華書店發行。統一書號:8068.1434。定價:1.00元。內容:太和門和金水橋、太和殿近景、太和殿遠景、乾清門、乾清宮、御花園養性齋前山石、御花園內萬春亭、御花園內浮碧亭、承光門、角樓。〔註:彩色攝影片,尺寸規格149×100mm。〕

44.《故宮》全套10枚。韓若峰 編,○c外文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出版(中國北京百萬庄路24號)郵政編碼 100037,天時印刷(深圳)有限公司印刷995年(32開)第一版(漢、英、日)ISBN 7-119-01748-9/J•1283(外)定價:01800。內容:天安門、神武門、角樓、午門、太和殿、乾清宮內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御花園萬春亭、太和殿內景、深宮長街。〔註:彩色攝影片,尺寸規格150×100mm。〕

45.《故宮》全套10枚。[封圖:午門]。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版權所有。翻版必究。1998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統一書號:880105•12。內容:鳥瞰神武門、紫禁城、大浮雕、御花園內長春亭、銅亭、香爐、紫禁城角樓、保和殿內景、太和殿、保和殿內景。〔註:彩色攝影片,尺寸規格150×99mm。〕

46.《御花園》全套12枚。[封圖:千秋亭]紫禁城出版社編。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景山前街故宮博物院內)北京京華彩色包裝印刷廠印刷。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1998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10000冊。ISBN7-80047-285-X/J.141。責任編輯:陳坡。攝影:林京。封面設計:鄭志標。內容:乾隆花園碧螺亭、乾隆花園一角、乾隆花園景祺閣、乾隆花園古華軒、乾隆花園禊賞亭、御花園天一門、御花園堆秀山、御花園內花池、御花園內石子路、御花園一角、御花園內鎏金銅亭、御花園千秋亭。〔註:彩色攝影片,尺寸規格150×101mm。〕

47.《故宮》全套10枚。[封圖:神武門]。 Hong Kong Inspiration Art Press。書號:ISBN-962-8065-45-9/J06.0010。內容:養心門、故宮角樓、故宮鳥瞰、欽安殿、養心殿、儲秀宮、天球儀、故宮全景、故宮太和殿、午門鳥瞰。規格:151×101mm。

48.《故宮》全套10枚。 [封圖:金水橋和太和門]。海洋出版社 出版。(10008)北京海淀區大慧寺路8號)。北京新華彩印廠印刷。1999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數:1 – 2000。統一書號:5027-1422。責任編輯:王兆輝。裝幀設計:王兆輝。封面題字:張崇范。攝影:趙軍、張大明。文字:張大明。內容:乾清宮、故宮雪景、午門、御路石雕、鎦金獅子(銅獅)、乾清宮內景、角樓、宮廷內設計精巧的通道、太和殿、三大殿四周的護欄 望柱。〔註:彩色攝影片,尺寸規格148×98mm。〕

49.《故宮風景油畫》全套8枚。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出版社印刷廠印刷。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一 九九O年九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ISBN 7-80047-099-7/J•51。定價:2.00元。繪畫:李剴。攝影:林京。黃昏、螭首、雄獅、紫禁城、逆光、宮門、晨光、夕陽。〔註:彩色繪畫片,尺寸規格148×98mm。〕

50.《故宮博物院藏陶瓷選(2)》全套10枚。故宮博物院編。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國國際書店發行。1978年2月 中國 北京。書號:87-CE-247。封面:宋 黑釉剔花瓷瓶 高24、口4.3厘米。封套上有目錄。內容:宋 定窯孩兒瓷枕、宋 汝窯瓷樽、宋 官窯弦紋瓷瓶、宋 鈞窯瓷花盆、宋 龍泉窯雙耳瓷瓶、宋 青白瓷刻花瓶、宋 登封窯雙虎紋瓷瓶、宋 龍泉窯瓷壺、宋 青花釉花卉紋瓷蓋罐、宋 蘭釉白龍紋瓷盤。〔註:彩色攝影片,尺寸規格149×99mm。〕

② 中和殿《故宮博物院》第一部分重點介紹了故宮最大的殿堂——中和殿,也就是俗

摘要 .《故宮珍寶》全冊13枚。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1985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文物出版社,印 張1• 787乘1092。書號:8314•013。內容:(1)古稀天子之寶.八徵耄念之寶、(2)金立佛、(3)金嵌珠寶飾件青金石象、(4)青玉盆染牙山水仙盆景、(5)雜寶雙鳳金盆、(6)水晶雙魚花插、(7)翡翠白菜花插、(8)天球儀、(9)翠太平有象磬、(10)金胎燒蘭嵌鑽石匕首、(11)瑪瑙荷葉洗、(12)紅寶石梅花盆景、(13)象牙雕刻群仙祝壽龍船(與封皮同圖)。〔註:彩色攝影冊式片。〕

③ 商代青銅器紋飾有哪些

中國古代青銅器上的紋飾,始於夏代晚期,最早出現在容器上的是實心的連珠紋。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兩件兵器,一件戈的內部飾有仿玉器牙形式,另一戈飾簡單的變形動物紋。因為夏代晚期的青銅容器至今還發現的很少,紋飾的資料豐富,但從夏代晚期的陶器和玉器裝飾情形來看,是以動物組合為主的,與青銅兵器同墓出土的玉柄形器上已有多疊層的獸面紋裝飾。而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已有動物的頭部和龍浮雕。夏代晚期的青銅戈上,已有變形動物紋出現,一開始就是以動物紋為主要內容的,而在中原地區青銅器上最早出現的動物都是以圖案變形的形式來表現的。
從形式而言,獸面紋代表哪一些物象,反映了當時人們何種崇拜的內容,當然已經無法准確推知,但有些紋飾從形式而言,在各種考古學文化中都有反映,與古代歷史文化的融合和延續有一定聯系的。例如以龍為題材的商代青銅器的紋飾,是很主要的紋飾,它的圖像在商代以前的古文化中曾多次出現,如紅山文化和龍山文化都有。1971年春內蒙翁牛特旗出土的玉龍,卷體,吻部前伸,口緊閉,形象生動,屬紅山文化,距今約六千至五千年。遼寧省朝陽縣紅山文化遺址出土卷體的大玉龍,作曾頭有髭。另一種沒有髭的卷體玉龍和玦狀玉龍在紅山文化中有更多的發現。這種體形肥圓的玦狀玉龍,它的目框也是呈蚌殼形多圈的,和良渚文化、龍山文化出土的玉斧、玉琮上的獸面目紋有相似之處。山西省陶寺遺址中出土的龍山文化的陶盤,盤內有一周龍紋,龍的體軀上有鱗節,龍口吐出多刺狀的舌條或信子。這類文物說明,至少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以前,龍這類神話已經廣為流傳了。
商代青銅器上的獸面紋或者爬行龍紋的形象,淵源可追溯到荒古的時代,並且不只一種文化留有它的跡象,商代的這些紋飾是對它的之前許多文化中這一模式的選擇、融合、繼承和發展而體現出的新面貌。從考古實例看,它的主脈絡的聯系是存在的。早期青銅器的紋飾雖然是古代文明的產物及其重要的表現,但它不是悄然而起的,而是吸收遠古時代各種新石器文化,經過長期融合、選擇而產生的。
商周時代青銅器紋飾,大致可分為八類,它們是獸面紋、龍紋、鳳紋、各種動物紋、火紋、各種獸體變形紋、幾何紋和人物畫像等。
▲觚 ▲已鼎 ▲乍父辛卣
第二章 龍紋
龍紋包括夔紋和夔龍紋。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是表現一足的、類似爬蟲的物象都稱之為夔,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記載。其實,按孔丘的解釋是得夔一已足,而非為夔是一足的動物,實際上一足的動物是雙足動物的側面象形。青銅器盉等熏上的立體龍的形象,從來就有兩足,有的在尊或簋的耳部以整體龍作為裝飾的,則就有兩足或四足,從無立體一足的龍,所以這里不採用夔紋這個傳統名詞。
商代早期紋飾抽象,龍紋的形象不大具體,但是商代中期的龍虎尊,肩上的龍已很形象,有實吻和長頸鹿角,體軀蜿曲如蟒蛇曲尾。四半方尊肩部的龍為尖吻,有長頸鹿角狀,鱗瓣更加形象,而且有獸爪。
青銅器紋飾中,凡是蜿蜒形體軀的動物,都可歸之於龍類。龍在商代人的心目中,大概是多種多樣的。古籍中對龍的記載也是形象很不相同。侯家莊西北崗殷陵出土的中柱孟,能轉動的中柱上有四條龍,分為兩種角型:一是長頸鹿角型的龍,一是尖狀的有螺旋轉紋的龍,後者龍角的簡形可以成O狀,所以有這種角形和長軀的動物也是一種龍。今方彝器頸上有鱗節,非常生動,但這條龍卻有一個虎頭,是虎頭型的龍。此外,還有曲折角狀的龍。以上是商和西周早期青銅器上龍的種類。按照圖案的結構,龍紋可以分為爬行龍紋、卷體龍紋、交體龍紋、雙體龍紋、兩頭龍紋等等,簡述如下。
爬行龍紋是龍的側面形象,作爬行狀,通常龍頭張口向下,上唇向上捲起,下唇向下卷或卷向口裡,額頂有各種不同的角型,中間為軀干,下有一足或作爪形,也有無足的,尾部常彎曲上卷。爬行龍紋在青銅器上大都作對稱式排列,它是由各種不同角型的獸頭和蛇類的體軀組合成的形象。爬行龍紋中大部分的角型都與獸面紋相同,如內卷角龍紋、外卷角龍紋、曲折角龍紋、長頸鹿角龍紋、螺旋角龍紋和慮頭龍紋等等,在先於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早期。此外爬行龍紋中還出現一種新的形式,就是長冠龍紋,這是取消龍紋頭上的角而代之以鳳的長冠,但它的頭部還是獸頭,還不是禽鳥的頭,這種龍紋體軀較長,中間有一足或作鰭形,尾部分開向上下捲曲。長冠龍紋初見於西周早期,盛行於西周中期。這種獸類的體軀也有類似鳥形的,大約是圖案變形。
卷體龍紋是龍體軀蜷曲的形象。卷體龍在前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蟠龍,龍頭居中,體軀作圓形盤轉,這種龍紋大多施於盤的中心,這是單個卷龍紋,也稱蟠龍紋,盛行於商末周初;另一種龍的形象上部作直立形,下半部捲曲似蟠坐狀,例如火龍紋的龍大多是這樣的形狀,盛行於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以後鍾的鼓部,也有類似龍的形狀。
交體龍紋是龍體部交纏的形象,這個名詞見於《周禮.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諸侯建。」鄭玄註:「諸侯畫交龍,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覆也。」據此,交龍的形象是一上一下,下者升,上者旋,兩體交纏,稱為交龍。有兩龍相交,也有群龍交纏,發展成為極其繁復的形式。在青銅器上,交體龍紋的體軀比較粗壯的,舊稱蟠螭紋;經過變形縮小的交體龍紋,舊稱蟠蛇紋。盛行於春秋戰國之際。
雙體龍紋。以龍首為中心,體軀向兩側展開,舊稱雙尾龍紋。其實它的基本模式和獸面紋的體軀向兩側展開的規律相同,因為這種圖案常飾在器頸部的狹長范圍內而呈帶狀,使龍的體軀有充分展開的餘地,即所謂雙體龍紋,實際上是龍的正視展形圖。這種紋飾盛行於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
兩頭龍紋是一條獸體的端各有一個龍頭,舊稱兩頭獸紋。在青銅器上,這種紋飾的體軀大多成為一條斜線或曲折形線條。在實際的主體物象遺存中,從未有過一身而前後兩頭的龍形,可能是兩條斜角龍紋連為一體而成了兩頭龍,這主要是圖案的變形現象。兩頭龍紋的兩個頭不相同聽,或是一個是正面一個是側面。簡單的獨體兩頭龍紋,大多見於西周中、晚期。纏繞式的兩頭龍紋則盛行於春秋中、晚期。

▲X壺 ▲愛鼎 ▲蟠龍方壺 ▲寢魚爵 ▲雙羊 ▲酗亞方尊
第三章 幾何紋
幾何紋是由幾何形的圖案組成的有規律的紋飾,純屬形式上的變化和結構上的美感。這種紋飾在原始社會的彩陶上早已出現。青銅器上屬於幾何紋的形式比較多,但在早期作為主要紋飾的機會非常少。在獸面紋、龍紋盛行的時代里,它只能作為主紋的陪襯或地紋使用,只有在這些紋飾衰退的時代,才能大量起用幾何紋,各種形式的幾何紋才不斷出現。春秋戰國之際幾何紋作為主體紋飾已屢見不鮮。幾何紋大致有連珠紋、弦紋、直條紋、橫條紋、斜條紋、雲雷紋、百乳雷紋、曲折雷紋、鉤連雷紋、三角雷紋、網紋等。
連珠紋。是小圓圈的橫式排列。這是青銅器中出現最早的紋飾之一。在夏代晚期爵的腹部,已有實體的連珠紋,作單行或雙行排列,周圍以弦紋作界欄。商代早期的連珠紋,已是空心的小圓圈,它已作為主紋。但這一紋飾大多在獸面紋、龍紋、雷紋的一下欄作為次要的紋飾,以連珠紋作為界欄性的紋飾一般在商代早、中期,以後很少出現。有的連珠紋在空心小圓圈內還有一個點,是商代中期的。連珠紋是用一個管狀器在陶范上印製的,因此,圈與圈間距的疏密,橫行排列的齊整,都不很嚴格,但卻很自然。
弦紋。是青銅器上最簡單的紋飾,為一根凸起的直或橫的線條。有的青銅器上僅有弦紋,沒有其他紋飾,簡潔樸素,但大多數情況下,是作為界欄出現的。
直條紋。是連續的直線條組成的紋飾,除條紋粗細外,沒有多大變化。也有的將粗線條凸起或凹陷,舊稱溝紋。商代晚期到西周時代簋、尊卣、觶的腹部有直條紋,方座簋的方座中間也往往飾有直條紋,春秋時代已不多見。
橫條紋。舊稱平行線紋、溝紋、瓦紋。是寬闊的橫條作突起或凹陷的槽,初見於西周中期,有通體飾橫條紋的,如師虎簋;也有的腹上部間以其他紋。盛行於西周晚期,春秋時代還繼續使用,到戰國時代,敦上還有通體飾橫條紋的。
斜條紋。就是弦紋作^字形,大多飾於分襠鼎及鬲的下腹部,初見於商代中期,西周時代還有使用。
雲雷紋。用柔和的迴旋線條組成的是雲紋,有方折角的迴旋線條是雷紋。也有人以為雲雷的圖案起源於手指的螺紋,實際上是單線或雙線往復自中心向外環繞的構圖。其表現形式有單個同一方向的旋轉和兩個B形及S形旋轉等多種。商代早期已有用連續帶狀雲雷紋作為主紋的青銅器。商代中期獸面紋的主體,有用大量的雲雷紋構成的。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獸面紋、龍紋、鳥紋的空隙處,常填以雲雷紋,而且雲雷紋低於主紋,起了陪襯作用。春秋戰國之際粗獷的獸面紋、龍紋的體軀上,也有各種雲雷紋變形圖案。戰國開始,雲雷紋發展成為線條活潑的流雲紋。河南洛陽金村出土戰國雲紋壺用金銀片鑲嵌,非常華貴。
百乳雷紋。也稱斜方格雷乳紋,鼎、簋的腹部常常以之作為主要紋飾。圖案呈斜方格形,每一格邊緣是雲雷紋,中間有一乳突。百乳雷紋盛行於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早期。商代的乳突比較平坦,西周時代則既長又尖銳。
曲折雷紋。舊稱波形雷紋。雷紋的主體作上下曲折狀。粗線條的雷紋與細線條的雷紋一一相間。在青銅器上,曲折雷紋較為少見,為西周早期的紋飾.
鉤連雷紋。作斜的山字形線條,用斜線相鉤連,一般山字形作粗線條,所填雷紋為細線條,也有山字形作虛線、雷紋作陰紋的。最早見於商代中期,盛行於商末周初。春秋戰國時期盛行很富麗的鉤連雷紋,粗細線條有用金、銀和綠松石鑲嵌的。
三角雷紋。外圍是三角形,內填以雷紋,三角形的一角作向上或向下連成橫列,形成大的鋸齒帶狀,角向上飾在簋腹上部,角向下則飾在腹的下端。這類紋飾盛行於商末周初。晚期的三角雷紋作倒順三角形交錯排列,金銀片或金銀絲的鑲嵌一一相間。
菱形雷紋、方塊雷紋、長方形雷紋是在菱形、方形、長方形內填以雷紋,作連續式排列,並用金銀絲和金銀片鑲嵌,盛行於戰國時代。
網紋。是斜線交錯如網形,商代早期青銅爵上見有,以後很少發現。
▲龍形燈 ▲雙龍耳簋燈 ▲雙龍耳盤口壺 ▲四龍海水紋三足爐 ▲鑲嵌幾何紋鳥壺 ▲印文墨盒
第四章 獸面紋
獸面紋舊稱饕餮紋。饕餮之名本於《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向,以言報更也。「宋代人將青銅器上表現獸的頭部、或以獸的頭部高產田主的紋飾都稱饕餮紋。實際上這類紋飾是各種各樣動物或幻想中的物像頭部正視的圖案。後來不少著作中稱它為獸面紋。獸面紋這個名詞比饕餮紋為勝,因為它指出了這種紋飾的構圖形式,而饕餮紋一詞卻只限於「有首無身」這樣的定義,絕大多數紋飾並非如此。
獸面紋的特點是以鼻樑為中線,兩側作對稱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較具體的獸面紋在目上還有眉,目的兩側有的有耳,多數獸面紋有曲張的爪,兩側有左右展開的體軀或獸尾,少數簡略形式的沒有獸的體部或尾部。所有獸面紋基本上是按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現方法和技藝上,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所不同。
商代早期獸面紋,最簡單的僅有一對獸目,而將其他各部分都省略了。一般的都用橫條或者直條的復線或單線為主體的末端呈勾曲形的條紋結構成,並岐生出簡單的雷紋。小器的紋飾很單調,大器的紋飾顯得復雜一些。角不發達,也不大具體,較大的紋飾才可能看到角型的狀態。大體上商代中期的圖像比商代早期的圖像線條和結構更為復雜。象徵性的體軀,尾端上下彎曲分開,如果獸面兩側配置有鳥紋,則獸的兩尾是上卷的。紋飾線條有粗獷的和纖細的兩類,有時一件器上兩個圖案各用不同販線條構成。
商代中期的變化是突出了目紋,有的比例相當大,炯炯有神。紋飾很少用粗條紋構成,而是用大量回曲形的雷紋和並列的羽狀紋構成紋飾的其餘部分。整個獸面紋比早期精細,神秘的氣氛強烈,但圖案仍然是抽象的。獸面的主幹和地紋區別仍不明顯。
商代晚期的獸面紋有三種形式,形象具體的、肢體省略的和變形的。形象具體的獸面紋的特點是擴大了角的部位,獸目相對地縮小,獸的臉頰和兩腮額頂、獸腿、爪、體軀和其餘的地紋能夠用平雕和浮雕相結合的手法,這是最常見的一類獸面紋。肢體省略的獸面紋是只有平雕或浮雕的獸面,沒有獸體的其餘部分,也仍然是圖案結合的象徵性省略,與所謂「有首無身,食人未咽」的形象無甚關系。變形的獸面紋分三種,一種是只保留一些角、目鼻、耳、爪等彼此各不相連的線條,多數是素麵的,沒有地紋,然而有的也有地紋,但是仍然沒有紋飾實象的整體感。第二種是只表現一對獸目,其餘部分皆以細密而規則的雷紋組成,是構圖的退化現象。第三種雖然只剩下了象徵性性的大獸目,但其餘的條紋仍然做得相當精麗,不以其變形而簡陋粗率。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獸面紋最為發達,種類也很多,雖然它們的形象結構是公式化的,但是突出的角型卻很不相同,這是區別各類獸面紋的主要標志。角型有一些常見的,如河南安陽侯家莊1004號墓出土的大方鼎,銘文為牛的方鼎花紋就是牛頭紋,銘文為鹿的方鼎,其花紋即是鹿頭紋,角型秀清楚。有的是彎曲,從根外卷如羊角,有的是從角根展開角尖向內卷,如牛角之類。有的是這類角的變形,即不像牛角,也不像羊角,可分別稱之為上卷角或卷角。還有種種變化的角型,簡述如下:
火紋除單個作為圖案外,還與其他紋飾配合使用,與之配合的紋飾有龍紋、四瓣目紋、雷紋等。火紋與龍紋配合使用有三種形式:一、火紋與龍紋一一相間排列,多作帶狀,龍紋多作卷
體或短體。二、火紋與雙體龍紋配合,龍頭居中,體軀向兩側波曲形展開,在體軀的上下飾以火紋。以上兩種火龍紋屬於商末周初。三、以火紋為中心,兩旁配置龍紋,作為一組火龍紋。

▲獸面紋觚 ▲獸面紋鬲 ▲象首獸紋簠
第六章 鳳鳥紋
鳳鳥紋包括鳳紋和各種鳥屬的圖案,鳥紋的特徵比較形象。最早的鳥紋發現於新石器時代,如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確的鳥紋。美國華盛頓佛利爾美術博物館
鳳紋除了華麗的冠外,它的體軀和尾部也有很多變化,鳳的冠大致有多齒冠、長冠和花冠三種形式。多齒冠鳳紋,冠作多齒形,寬尾下垂,裝飾很華麗,多齒冠在鳳紋中較為少見,盛行
於商末周初。長冠鳳紋,在鳳的頭部有一條逶迤的長冠垂於頸後,長的可達背部,尖端作向上或向下捲曲。這類鳳紋體軀很多是捲曲的,並有長尾或尾部下垂,盛行於殷墟中期到西周晚期。
花冠鳳紋,花冠是鳳頭部長冠的修飾,表示鳳冠華麗的綬帶。花冠有作長羽飄舉狀,也垂於胸前的,有時花冠可垂至足部,然後再向上卷,盡量發揮它的裝飾作用。花冠鳳紋盛行於西周時期

鳥紋中絕大部分的鳥喙是閉合的彎鉤形,和鷙鳥的喙相似,個別的鳥喙也有張開的,見於西周早期的式樣。鳥紋都有角或毛無須,角的形式大致有彎角、長頸鹿角和尖角。彎角鳥紋,在
鳥的後腦有一彎角,角根較寬,向下彎曲,角尖向上。彎角鳥紋盛行於商末周初。長頸鹿角鳥紋,鳥頭上有長頸鹿角,這與獸面紋所見長頸鹿角相同,但作橫向安置,盛行於商末周初。尖角
鳥紋,鳥的角根粗大,上端尖銳如尖耳狀,盛行於商末周初。鳥紋的體軀,大多隻是一個禽體的外形,沒有羽翅,有時因圖案結構的需要,有作長條卷尾形的,類似鳥首龍體。
鳥的尾部變化較多,有長尾、垂尾和分尾幾種形式。長尾鳥鳥紋,鳥的尾部是整個體軀的三倍,可謂極度的誇張,長尾的尾端有上卷和下卷的不同。垂尾,因尾部較寬而作下垂狀,這在
鳳紋中比較多。分尾,是因構圖變化,使尾部與體軀分離,分尾的尾端也有上卷和下卷的不同。
長喙鳥紋。體軀是鳥,頭部有一特長的喙,大多見於西周中期。
鸞鳥紋。鸞是鳴聲優美的神鳥,形象如雞,舉首而立,多飾在樂器鍾的鼓右打擊處。鸞鳥鳴聲如音樂,這是用途和紋飾相應的實例。盛行於西周中、晚期。
鴟梟紋。多為鴟梟的正面圖形,特別強調鴟梟的大圓眼,頭上有一對毛角,兩翅較大,有的只表現鴟梟的頭部和兩翼。河南溫縣小南張出土的徙斝,腹部就是鴟梟紋。盛行於商代中、晚
期。
雁紋是鳥紋中寫實的形象,這種紋飾僅見於山西省渾源縣李峪村出土的鳥獸龍紋壺上,作曲頸佇立的群雁狀,具有北方地區的風格,屬春秋晚期。

▲獸面紋方卣 ▲獸面紋觥 ▲蟠龍紋 ▲鎏金花鳥紋八角銅鏡 ▲獸面紋瓿 ▲獸面紋罍
第七章 各種動物紋
馬、牛、羊、雞、犬、豕六畜,象、鹿、犀、虎、免等野生動物和一些變形的動物如長鼻獸、蝸身獸,是青銅器動物紋的主體。此外還有一些小動物,如蛇、蟬、魚、龜、蟾蜍等不能
虎紋。在青銅器上,虎紋常以活動形態出現。如安徽阜陽出土的龍虎尊,肩部有一虎,虎口咬一怪人。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的青銅鉞上有虎食人頭形的紋飾,為兩虎共食一人頭。在著名
的司母戊大鼎的耳部,是對稱兩虎,虎張口卷尾,虎口中間為一人頭。山西渾源李峪村出土的鳥獸龍紋壺,腹部有虎食人的浮雕。著名的虎食人卣,器物的整個形象作猛虎踞蹲形。
前爪攫一似人非人的怪物。這些虎所食之人形,都不是常人,而是作鬼怪之狀。這類圖像在當時相當流行。虎紋還有一種側面的形象,如上村嶺虢國墓地所出虎紋鏡就是如此,兩虎作圓
形,首尾相接。
牛紋。商周青銅器上,飾牛角的獸面紋較多。在尊的肩部常飾牛頭,四年其卣提梁的兩端也是用牛頭作裝飾,在鼎足上部用牛頭紋作為裝飾的更為多見。作為整體的牛紋在青銅器上卻很
少見,僅在商代晚期出現過一尊。頸部飾牛紋,整體造型也為牛的尊在山西渾源、陝西興平等地都出土過,形象逼真。
象紋。象的形象比較明顯,頭部且個向下或向上的長鼻,鼻下有咀。一般體軀巨大,並有四足。有青銅樂器鉦、鐃上,象紋一般作為邊緣紋飾,體積很小。著名的九象尊在腹部用簡單的
線條勾出九隻象,首尾相接。河南洛陽出土西周成王時期的士上尊、士上卣,西周康王時期的邢侯簋,腹部均飾對稱的象紋。北京琉璃河出土的乙公簋,腹部是對稱的象紋,足部亦是象的造
型,非常形象。象紋除作為紋飾外,還有象尊,是以象的整體造型作為青銅酒器,如湖南醴陵出土的象尊。象紋盛行於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以前有些學者,將長卷鼻的動物都歸入象紋,實
際上象還應有巨大的身軀和粗壯的足。如果缺少這一條件,應列入變形動物紋,而不應歸入象紋。
鹿紋。河南安陽殷墟1004號墓出土的鹿方鼎,腹部飾鹿角獸面紋,分枝角很突出。整體的鹿紋商代未見。西周早期貉子卣飾有鹿紋,鹿頭回顧作卧狀,銘文中提到贈鹿之事,與鹿紋正相
應。春秋晚期和戰國的青銅器上,也有少量的鹿紋出現,紋飾已用紅銅鑲嵌。
兔紋。免紋形象很寫實,在青銅器紋飾中很少見,河南洛陽北瑤出土西周兔紋觶,頸部飾兔紋一周。
蝸身獸紋。形象是以蝸牛殼作為軀乾的動物,頭作龍形,頭頂有一觸角,唇上卷似象鼻,口內有上下交錯的大獠牙,頭下有一利爪,身負大蝸牛殼。這些都屬蝸牛的真實形象,而是變化
了的形象。這些都屬蝸牛的特點。當然,這並不是蝸牛的真實形象,而是變化了的形象。這類紋飾過去也稱為夔紋。蝸身獸紋所見大都在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上。西周成都市五時代的天亡簋和
陝西涇陽高家堡出土的方座簋、尊、卣,主紋都是蝸身獸紋。它流行時間很短,西周中期的青銅器上已不見這種紋飾。
蛇紋。蛇是一種軟體動物,在青銅器上的蛇紋,頭部比較寬大,還有一雙突出的眼睛,曲折形的身體有鱗節的裝飾,尾部上卷。這種紋飾舊稱蠶紋,實際上蠶是沒有眼睛的,而且頭部與
體軀為等寬,尾部平直不能上卷。蛇與蠶在形象上是大不一致的。形象的蛇紋出現在商代中晚期,大多作對稱式排列成帶狀紋飾,尚沒有作主體紋飾使用。西周時代很少見有蛇紋
第八章 各種獸體變形紋
獸體變形紋的主體是不具備某一些動物的整體形狀,只有象徵性的獸體殘余的變形,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動物。這類紋飾在青銅器上表現的形式有鳥獸合體紋、獸目連紋、獸體變
形紋、波曲紋、鱗紋、蕉葉紋、羽翅紋等。
鳥獸合體紋。有一段曲折形的體軀,一端是龍頭,一端是鳥頭,實際生活中沒有這種形式的獸,應是圖案結構變形,這種紋飾個別在出現在商末周初。
獸目馮連紋。為兩獸的某一些部分相互連接,所接觸之處有一目相連結,其表現形式有兩獸的頭部相接,連接處是目紋。還有兩獸體軀相接,還有邊上廉潔是兩尾相結的獸目交連紋,與
交龍紋的區別是相連接而不是交纏,並在連續處有一目。這類紋飾稱窮曲紋或竊曲紋,盛行於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時代。
獸體變形紋是動物體軀組成的各種圖案,暈些動物頭部都省略了,體軀也隨著圖案而變形,成為波曲紋、鱗紋,蕉葉紋,羽翅紋。
波曲紋。舊稱環帶紋,主體為寬闊的帶狀體軀上下大幅度的彎曲。在波曲的中腰常有一獸目或近似獸頭形的突出物,波峰的中間填以兩頭龍紋、鳥紋、鱗片或其他簡單的線條,為西周中
、晚期到春秋早期青銅飪食器和酒器的主要紋飾之一。西周孝王時代的大克鼎,西周宣王時代的頌壺都在腹部及頸部飾波曲紋。春秋晚期齊國的洹子孟姜壺上仍然沿用這類波曲紋。
鱗紋。是以龍蛇體軀上的鱗片排列而組成的紋飾,排列的方式有連續式、重疊式、並列式三種。連續式是完全相同的鱗片,按縱向交錯排列,可鋪開一個很大的面。重疊式的鱗紋排列方
式如魚鱗相疊,也是縱向形式。這兩種鱗紋,都可作為主紋,一般在器物的腹部,上村嶺虢國基地出土的鼎、壺上也飾鱗紋。並列式,有大小相同或大小相間的鱗片橫置作帶狀,也有作二層
橫列。這類鱗紋舊稱重環紋,一般飾在鼎和簋的腹上部,西周地毯王師兌簋,就是這種紋飾。盛行於西周中晚期。
蕉葉紋。是兩獸的體軀作縱向對稱式排列,一端較寬,一端尖銳,作蕉葉的形式。這類紋飾大多施於觚的頸部和鼎的腹部。盛行於商末周初。
羽翅紋。作微型的羽翅狀。它的粗端作雷紋盤旋,細端作尖銳狀,常用多疊的形式整齊排列,在一件青銅器上可有數千個之多。盛行於春秋晚期到戰國時期。
獸體捲曲紋。每個圖案的個體是一根彎曲的線條,有呈C形和S形的圖案,也有作橫S形的,近乎捲曲回顧的龍,但它不辨首尾。過去也有稱職為蟠虺紋的,實際上蟠虺紋是小蛇,頭尾還
是可以分辨的。這種紋飾盛行於春秋戰國之際。
▲灑金雙夔鳳耳尊 ▲金龍鳳瓶 ▲蛙紋鉞▲大克鼎 ▲羽翅紋壺 ▲方鼎
商周青銅器紋飾
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並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流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並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褥富麗。隨後,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至戰國,由於鐵器的推廣使用,銅制工具越來越少。奏漢時期,隨著瓷器和漆器進入日常生活,銅制容器品種減少,裝飾簡單,多為素麵,胎體也更為輕薄。中國古代銅器,是我們的祖先對人類物質文明的巨大貢獻,雖然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我國銅器的出現,晚於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品種而言,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銅器可以與中國古代銅器相比擬。這也是中國古代銅器在世界藝術史上佔有獨特地位並引起普遍重視的原因之一。西周青銅器從器形之間看,由於西周時期的青銅器製作方法同夏、商時期一樣,沒有太大的變化,都是陶范製作,且一器一范,手工製作,這樣就不能鑄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時期也是沒有完全相同的青銅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偽器,或二者皆偽。從紋飾之間看,由於同夏、商時代一樣為陶范鑄成,一范一器,幾乎沒有完全相同紋飾或刻痕的青銅器,除了個別用單范鑄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紋飾,不過這樣的紋飾在西周時期很少見。

④ 商代青銅器的典型代表作品是什麼

商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後母戊鼎初為鄉人私掘,因體積過大,為防日軍搶走,將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於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銅鼎從南京調往北京,存於新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至今。

經研究考證,鼎腹內壁銘文「後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後妃婦妌的廟號。

後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鑄造而成的,在商後期鑄造後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經測定,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

後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現為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

1、文物特徵:

後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為後配),折沿寬緣,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

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首尾相接,耳外側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緣飾饕餮紋,均以雲雷紋為地。足上端飾浮雕式饕餮紋,下襯三周凹弦紋。

腹內壁鑄有「後母戊」三字。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的起止多顯峰露芒,間用肥筆。該鼎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氣勢恢宏,紋飾美觀,鑄造工藝高超,亦是已發現最大的商代青銅禮器。

2、鑄造工藝

後母戊鼎的鑄造工藝十分復雜。根據鑄痕觀察,鼎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身共使用8塊陶范,每個鼎足各使用3塊陶范,器底及器內各使用4塊陶范。

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范澆鑄而成。鑄造此鼎,所需金屬原料超過1000千克。而且,製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問題,同時必須配備大型熔爐。

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與傑出的技術成就,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鑄造這樣大型的青銅器,首先要分別鑄出部件,然後再合鑄成為一個整體,工藝十分復雜。鑄造時需要二三百個工匠同時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此外,經光譜定性分析與化學分析的沉澱法所進行的定量分析;

後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戰國時期成書的《考工記·築氏》所記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從中可見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內在傳承。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聰明才智。

(4)商代提梁卣圖片象尊尺寸是多少擴展閱讀:

其他聞名銅器

1、人面紋銅鼎

高38.5厘米,口長29.8厘米,口寬23.7厘米。

1959年寧鄉黃材出土。

鼎為炊器,上有兩耳,便於提攜,下有四足,便於加溫。商代銅鼎很多,此鼎特別引人注意的是腹部浮雕的四個人面,濃眉大眼,高鼻樑,凸顴骨,寬嘴緊閉,表情莊重。

在人面的額部左右各有曲折形小角,腮兩側置獸爪。表明此人面並不是人的面部,而是人們心目中的神或怪神的形象。腹內有「大禾」二字銘文。

中國歷史上有關於夏禹鑄九鼎的傳說,夏王朝滅亡之後,九鼎歸於商,商王朝滅亡後,九鼎歸於周,鼎成為了國家政權的象徵。具體到個人來說,鼎又是身份地位的標志。

2、豕形銅尊

高40厘米,長72厘米。

1981年湘潭船形山出土。

尊為酒器,豬背上開橢圓形口,設蓋,腹內盛酒。口兩側有獠牙,從動物進化的角度看,不屬於家養,而是一條孔武有力的野公豬。

前後肘部有橫穿的圓孔管,從實用的角度考慮,此器重達30多公斤,容積有13公升,盛滿之後,一個人難以搬運,有此管孔,可以穿系繩索,供人抬舉。豬身上裝飾有鱗甲,龍紋和獸面紋。以野豬作為器物形制,在現有的商代青銅器中僅此一例。

3、牛形銅觥

高14厘米,長19厘米。

1977年衡陽包家檯子出土。

觥(gōng)為酒器,牛首及背為蓋,腹內盛酒。頸部為流。此牛的頭部和角形,是江南地區常見的水牛形象,牛背上站立一虎,既是實用的捉手,又是一種裝飾。

牛身上還裝飾有鳳鳥紋、龍紋、獸面紋等。此觥(gōng)的造型設計與實用性完美地融於一體,表現出了優良的工藝設計思想。

4、立象獸面紋銅鐃

通高71厘米,銑(xiǎn)間寬46.5厘米。重67.25千克。

1959年寧鄉老糧倉師古寨出土。

鐃(náo)為樂器,經過實測,敲擊正鼓和側鼓,可以發出不同的樂聲。

鐃的形制與稍後的鍾相似,鍾有鍾架,屬於懸掛敲擊的樂器,從鐃的結構看,有的可以懸掛,有的則甬部為直筒形,無法懸掛,因此,鐃(náo)可能是一種甬部在下,口朝上的敲擊樂器。

此鐃的側鼓有立象,鉦(zhēng)部粗線條的獸面紋,鉦周邊有虎、魚和乳釘相間排列的紋飾。目前為止,湖南地區發現的銅鐃(náo)數量較多,重的達到221.5千克。

⑤ 哪位清楚古代青銅器禮器有哪些

西周奴隸主,制定出整套禮制,規定了森嚴的等級差別,以維護奴隸制統治秩序。由於禮制的加強,一些用於祭祀和宴飲的器物,被賦予特殊的意義,成為禮制的體現,這就是所謂「藏禮於器」。這類器物叫作「青銅禮器」,簡稱「禮器」,或稱「彝器」。例如鼎原來是炊器,後來成為禮器中最重要的器種之一。按照禮制組合成的所謂「列鼎」,何休注《公羊·桓公二年傳》:「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是奴隸主統治權威的象徵。禮器的這種功能,在奴隸制繁盛時期最顯著。隨著奴隸制度的衰微,「禮崩樂壞」,青銅禮器逐漸失去了這種作用。
種類
青銅禮器品種繁多,數量巨大,工藝精美,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典型代表。青銅禮器可分為六大類:炊簋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和雜器。

炊器
烹飪食物的用器。也有將炊器歸入食器的。
鼎按功能,有鑊鼎(煮肉食)、正鼎(又稱「.列鼎」「牢鼎」,盛肉食,最重要的禮器)和羞鼎(又稱「陪鼎」,盛調味品,正鼎的陪襯物)之分;按器型,有四足方鼎和三足圓鼎及有蓋和無蓋之分。安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為四足方鼎,重達875千克,是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
西周中晚期形成列鼎制度,即用形狀、紋飾相同而大小依次遞減的鼎,按奇數分組,毎組代表貴族的不同身份。據桓公二年何休注《春秋公羊傳》記載,天子用9鼎,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在考古發現中,奇數的列鼎往往與偶數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如:5鼎與4簋相配,7鼎與6簋相配等,其中「9鼎8簋」為最高規格,天子用。
鬲(lì)飪食器,禮器。有三隻袋足。由新石器時期陶鬲演變而來。
甗(yǎn) 蒸食器,禮器。器型由甑和鬲上下疊摞而成。上部甑盛放食物,下部鬲用以煮水,中間設穿孔箅,以利於蒸汽通過。
盨(xǖ)飪食器或盛食器,禮器。以煮或盛放黍、稷、稻、粱等飯食為主。橢圓口,兩耳,四足或圈足。有蓋,蓋上有足,取下蓋翻置即成另一器皿,食畢歸置如一。
食器盛裝食物的器具。
簋(guǐ) 盛食器,禮器。流行於商代至到戰國時期。形似大碗,圓口,雙耳,圈足。《周禮·地官·舍人》載:「凡祭祀,共簠簋」。青銅簋造型多樣,早期無耳,後來有雙耳、三耳或四耳簋,也有三足、四足或圓身方座簋。重要禮器。據《禮記·玉藻》記載和考古發現而知,簋常以偶數與奇數鼎同時出現。
簠(fǔ)盛食器,禮器。盛行於西周末至春秋初。長方形,有蓋,蓋與器身造型相同而略淺,也有四足,其蓋功能類盨蓋。
豆盛食器。流行春秋戰國時期。用來盛放干食或湯、羹類。作為禮器,以偶數組合出現,豆是向神靈供獻犧牲食品的最後一道器具。多無耳,春秋時豆盤兩側加耳,戰國時豆盤上加蓋。
敦(ì)食器,禮器。用於盛放黍、稷、稻、粱等食物,於春秋中期至戰國晚期,漸取代商周的簋,於盛肉的鼎配合使用。整器為球體或卵圓體,俗稱「西瓜鼎」。
盂盛飲器,禮器。敞口,深腹,有耳或無耳,圈足。
俎(zǔ)割肉用的砧板;作為禮器,是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由木製砧板演變而來。方形,兩端有足,似幾,也稱「俎幾」。

酒器
盛酒或飲酒的器物。商代貴族飲酒成風,西周初曾嚴厲禁酒,西周中期以後青銅飲酒器大為減少。
爵飲酒器,重要的禮器。從商流行至春秋。圓腹,也有個別方腹,口部前端有流(出酒的流槽),後部有尖狀尾,流近口兩側各有一立柱,腹部一旁有把手,下有三個錐狀長足。
《儀禮·特牲禮記》註:「爵一升,觚二升,觶三升,角四升,散五升」,商、周時期,飲酒器越小,主人地位越顯赫。《禮記·禮器》上說:「尊者獻以爵,卑者獻以散。」
商朝時貴族隨葬以青銅爵、觚為中心器具,小貴族隨葬只能用爵、觚一對,隨著貴族身份的提高,觚、爵數量也有所增加。商王後婦好墓內發現爵40隻,觚54隻。
觚(gū)飲酒器和禮器。盛行於商周時期。圓形,細長身,口沿和圈足外撇,狀喇叭,侈口,細腰,腹部凸起。商早中期,觚的器身較為粗矮;商晚期至西周早
期,觚身細長,中腰更細。隨葬時與爵共為中心器具。
觶(zhì)飲酒器,禮器。形似尊而小。侈口,圓腹,圈足,多數有蓋,西周
時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圓的,春秋時演化成長身,狀觚。
《禮記·禮器》道:「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
斝(jiǎ) 盛酒器或溫酒器,禮器,禮書上稱為「散」。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初期。侈口,口沿有柱,寬身,一鋬(pàn,耳),下有三足。地位較低的小貴族用器。
尊大中型盛酒器,禮器。亦作「罇」。流行於商周時期,春秋後期偶有所見。有圓尊和方尊之分。口部侈大,粗頸,深腹,豐肩,有的肩上飾三犧首,圜底,高圈足或方足。
代表性器物有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四羊方尊。
壺盛酒器和水器,禮器。流行於商至漢代。器型較多,有圓形、方形、
扁圓形、八角形、瓠形等。有圈頂壺蓋,蓋可倒置用作杯。
代表性器物有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戰國早期的宴樂狩獵水陸攻戰紋壺。
罍(léi)大型盛酒器和水器,禮器。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器型有圓形、方形。
圓形罍造型為斂口,廣肩,豐腹,圈足或平底,肩有環形或獸首形兩耳或四耳,下腹部一側有穿鼻。方形罍多為小口,斜肩,有蓋,蓋作斜坡式屋頂狀。《禮儀·少牢饋食禮》載:「司空設罍水於東」,可見罍又有盛水的用途。
卣(yǒu)盛香酒的禮器。盛行於商至西周。橢圓口,圓腹、橢圓腹或方腹,腹深,圈足,有蓋和提梁;有也圓筒形卣、方形卣及鳥獸形卣。典型的鳥獸形卣有法國賽努奇博物館收藏的虎食人提梁卣。
觥(gōng)盛酒或飲酒器,禮器,也稱「兕(sì)觥」。流行於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橢圓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蓋作成獸頭或象頭形。有的觥全器做成動物狀,背為蓋,流為頸,身為腹,四腿做足。。
方彝盛酒器,禮器。盛行於商晚期至西周中期。長方形器身,直口,直腹,少數下腹外鼓成曲腹狀,蓋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頂形,圈足上往往每邊都有一個口,蓋與器身往往鑄有4條或8條扉棱。
「彝」本是青銅禮器的通稱,宋人始稱這類器物為「方彝」。
瓿(bù)盛酒器,亦用於盛水或醬,禮器。流行於商代至戰國。圓體,斂
口,廣肩,大腹,圈足,帶蓋,有獸頭耳或無耳。亦有方形瓿。
盉(hé)禮器。主要用於盛水以調酒味的濃淡,流行於商代至戰國。圓
腹,帶蓋,前流後鋬。商周時期為袋足或柱形足。春秋戰國時為鳥、
獸首流,蹄形足,有提梁。
盉也作注水器。
角(juē)飲酒器,禮器。狀爵,但無流和柱,兩翼若尾,有的有蓋。
小貴族用。
瓚(zàn)挹(yì,舀)酒器,禮器。長柄,前端作杯狀,是從儲酒器內舀酒用的勺。
缶(fǒu)盛酒器,禮器。大腹小口,有蓋。由陶缶演變而來。陶缶有盛酒器和樂器兩種功能。

水器
沃盥時用的注水或承水器。
商周時期,貴族舉行禮儀活動或宴前飯後要行沃盥之禮,以表示虔敬。《禮記·內則》載:「進盥(洗手洗臉),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澆水)盥,盥卒授巾」。
盤承水器,禮器。商早期始用,戰國後演變為洗。商代為圓形,敞口,平緣,腹較深;
西周多為圈足,有的有獸形耳或環耳,或前有寬流。
匜(yí)注水器,禮器。盛行於商周,漢代以後出現金銀匜、漆匜。長橢圓形,前有流,後有鋬,多有四足,有的有蓋。
鑒大型盛水器,禮器。《說文》金部:「鑒,大盆也。」初為陶質,春秋中期至戰國流行
青銅鑒。由盛水引申為鏡子之用。平底,窄口緣,有肩,雙耳或四耳,有耳為獸首銜環。

樂器
西周時期,為維護以周天子為中心的有秩序的統治,周公旦開始制禮作樂,即周禮。在祭祀、宴飲、婚嫁、葬喪舉行禮儀時,敲擊青銅器物,發出悅耳之聲,這種器物即「樂器」,這種悅耳之聲即「禮樂」。後樂器逐漸成為娛樂之器。
鐃(náo)打擊樂器,禮器。又稱為「鉦」或「執鍾」。最早的青銅樂器之一,流行於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圓形,以兩片為一副,相擊發聲。
鈴搖擊樂器,禮器。狀鍾而小,腔內有銅舌,搖之發聲。
鉦(zhēng)打擊樂器,禮器。也稱「丁寧」。盛行於春秋時期南方諸國。狀如小型鍾而狹長,有長柄可執,口向上,以槌擊之而鳴,大小不同的鉦組合稱「編鉦」。
殷周時代的鐃也稱「鉦」,但與春秋時期的鉦器型不一樣。
鍾打擊樂器,禮器。盛行於西周和東周。上部為「鉦」,鉦部的紋飾稱為「鍾帶」或「篆間」;下部為「鼓」,鑄有精美的圖飾;鍾口兩角為「銑」,鍾唇為「於」,鍾頂為「舞」,舞上有柄者為「甬鍾」,帶鈕者為「鈕鍾」。鍾兩面有36個乳釘狀突起。
從大到小依次排列成一組稱「編鍾」。湖北隨州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編鍾,多達65件,音域寬廣,音色優美,代表了中國古代青銅冶鑄技術及樂器製造的高度水平。
鎛(bó)大型單個打擊樂器,禮器。又稱「特鍾」。始於西周。單獨懸掛於一簨(Sǔn,鍾架橫梁),用木槌擊奏。
鼓打擊樂器,禮器。青銅鼓最早發現於商朝,鼎盛於漢代。

雜器
在出土的禮器中,有的作用不明,故歸為「雜器」。其中有罐、方形器、箕形器等。

⑥ 卣, 鼎, 尊 ,!!!!!!!

卣〈名〉

(象形。本義:古代一種酒器,橢圓形) 同本義

和西周初期

卣,中尊也。――《爾雅》

以秬鬯二卣。――《書·洛誥》

秬鬯一卣,圭瓚副焉。――《三國演義》

用齎爾秬鬯一卣。――《書·文侯之命》

卣yǒu〈古〉一種盛酒的器具。一般是橢圓形,口小肚大,有蓋和提梁。

酒器和水器
酒器和水器均是古代青銅器中的主要種類。酒器主要可分為飲酒器和盛酒器兩大類。水器多用於盥洗,所以亦稱為盥器,又可分為注水器,承水器,盛水器三種,器型不多,主要有盤、鑒。

斝和卣
斝,盛酒器和禮器,由新石器時代陶斝發展而成。盛行於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於盛酒或溫酒。基本造型為侈口,口沿有柱,寬身,下有長足。斝的形制較多,器身有圓形、方形兩種,有的有蓋,有的無蓋;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鳥形等不同形式;腹有直筒狀、鼓腹狀及下腹作分檔袋狀幾種;有的是扁平素麵,有的用獸頭裝飾;底有平底、圓底;足有三足、四足、錐狀空足、錐狀實足、柱形足等。一般來說,商早期斝多為平底、空錐形足或較瘦的袋狀足,胎體輕薄,紋飾簡單,一般只有一層花紋。商中期至西周早期,斝多為圓底或肥圓的 袋狀腹,柱形足,器體厚重,花紋繁緝, 常用蕉葉紋、饕餮紋、雲雷紋等紋樣裝飾,有的以雲雷紋做地,其上飾有多層花紋。斝作為禮器,常與觚、爵等組合成套使用。
卣,盛酒器和禮器。盛行於商和西周時期,作用是祭祖。造型多為橢圓形,頸微束,垂腹,圈足,帶提梁,俗稱提梁卣,也有部分方形和直筒形卣。此外,鳥獸形有提梁的盛酒器,習慣上稱為鳥獸形卣。己發現的鳥獸形卣有雙鳥、單鳥、虎等造型。

鼎是祭祀用具。後來像征國家。代表國家權力、權威、威嚴。
尊是酒具。喝酒用的。 鼎本來是煮飯,煮肉的器具.也用來做祭祀用具。後來像征國家。代表國家權力、權威、威嚴。
尊是酒具。喝酒用的。 當然祭祀時候也使用
關於「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於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徵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⑦ 為什麼青銅器古董基本上都集中在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青銅器出土文物鑒定拍賣青銅器正規能上拍賣嗎

第一步任務即是對瓷器發展化學賞析,採用的也是科學孝女。恰是科學辦法騙了他們。「還有,日後創立仿品的化學因素;」比喻,周道祥說古董,聽說前年河南安陽出土了2萬多片甲骨文。

⑧ 青銅器的種類及紋樣

1.商朝時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
2.饕餮紋代表著鬼神
3.夔龍紋代表著祖先
4.鳳鳥是他們的圖騰
青銅器的紋飾題材豐富,多有幾何紋、動物紋等等,到商代中期和西周中晚期,這段時間的動物紋通過人們對自然界一些動物的認識和主觀的加工,產生的一種以幻想為主的動物紋飾。其中饕餮紋、龍紋、鳳紋等占著主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是通過對這三種幻想動物紋的分析和介紹(當然也不乏介紹一下其他動物紋),來看商朝時期的受宗教禮治和原始圖騰影響的幻想動物紋,及其美的獨特之處。
動物紋主要是以動物為原形而進行的動物圖案裝飾。動物型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寫實動物型,以尊最多,像象尊、羊尊、牛尊等等。它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真實、生動;而另一類為想像動物型。多有鳥首獸尊、鳥獸紋四足光觥等等。這類動物多是人們把一些動物典型的特徵加以組合創造出來的,多恐怖、怪誕、神秘為主。
1.獸面紋
獸面紋古稱饕餮紋:(1)傳說中的一種貪吃的惡獸。古代鍾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呂氏春秋·先識》"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2)比喻貪婪凶惡的人。《左傳·文公十八年》:"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杜預注:"貪財為饕,貪食為餮。"後亦專指貪於飲食。如饕餮之徒。
這類紋飾是各種各樣動物或幻想中神獸頭部的正視圖案。後另名為獸面紋,比之饕餮紋更確切、明了。商代至西周時常作為器物上的主題紋飾。自宋代宣和時的《博古圖錄》稱此類紋飾為饕餮紋後,歷代沿用這一名稱。
獸面紋形狀說法不一,有說是牛、羊、虎、鹿、山魈……。在這諸說中,饕餮為虎說聲音最響。許多從事原始文化與藝術研究的學者認為,饕餮紋是虎紋的誇張、變形。在古代,虎亦為很重要的通天神獸,巫師乘虎的造型在後世文物中多有出現。而在中國文化歷史長河中,在"龍鳳"崇拜之前,曾有過一個相當長的龍虎崇拜的階段,龍虎鬥圖案造型在東周至西漢時代大為盛行,其中尤以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龍虎相鬥圖最為精美,氣勢不凡。古人認為虎為陽獸,"雲從龍,風從虎。"龍虎相鬥表示陰陽交合。在漢代,蒼龍、白虎、朱雀、玄武表示天文中東、西、南、北四官。至少,在中國歷史早期,虎的地位不在龍之下。然而,古籍中對虎的神通的描繪顯然難與饕餮在青銅器上的顯赫地位相比。
這說明獸面紋並不是代表一種動物,而是所有的常見的有代表意義的動物紋樣。不過這些由各種猛獸綜合形成的凶惡動物形象,襯托出一股猙獰、神秘、規正、威嚴的氣氛。
獸面紋的特點:
以鼻樑為中線,突出正面造型,兩側作對稱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較具體的獸面紋在目上還有眉,目側有有耳,多數有爪,兩側有左右展開的體軀或獸尾,少數簡略形式的則沒有獸體和尾部。可以說所有的獸面紋基本上是按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動物形有所不同。亦稱"獸面紋"。也有用兩個相對的夔紋組成。其最突出特點是它的雙眼:一種神秘的威力和獰厲的美",這是當代美學家李澤厚先生對青銅饕餮的斷語。
獸面紋主要的裝飾對象:
幾乎所有的青銅器都以獸面紋為主。鼎,最為突出。青銅鼎除了作為實用器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用途,就是作禮器使用。獸面紋大都以誇張的獸面、簡潔的線條來修飾器物,相信這同當時人們的宗教信仰和社會宗法制度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也是研究古中國的社會、經濟與宗教的主要依據。
商朝前期獸面紋主要是單層裝飾。例如:二里岡上層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犧首裝飾。所有的獸面紋或其它動物紋都不以雷紋為地,是這一時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幾何紋極其簡單,有一些粗率的雷紋,也有單列或多列的連珠紋,乳釘紋也已經出現。商朝中後期尤其是遷殷後,開始出現雙層裝飾。獸面紋下面出現了回紋。用以襯托獸面紋,更加顯示出其的神秘性。
商朝的統治者鑄饕餮,號召節儉,勸貪婪。
這是一種政治的需要,而且和當時的物質生產水平的低下,物品供應嚴重不足有著很大的關系。上古的人們從平均主義社會轉向私有制社會應該是一個漫長的歲月,平均的思想在人們心中還有很大的影響,加上物質生產的匱乏,統治者佔有了大量的食物,就會引起大多數人的不滿,增加社會的不公平感,如果在飲食上節儉,就會得到人們的擁戴。大禹是那個時代的正面典範,而夏桀則是反面的典型。夏桀的貪婪、豪奢,引起了民眾的憤怒和仇恨。所以商湯伐夏桀時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號,並滅了夏朝。從民眾對夏桀貪吃好飲行為的仇恨中,可以知道民眾對飢餓充滿了恐懼,他們想不出還有什麼比"多吃"、"多喝"還要嚴重的罪惡,於是對放縱飲食的聲討就成為全社會最普遍的呼聲。這在幾千年以自然經濟為主的中國封建社會中成為主導的政治思想之一。湯建商後,吸取夏朝教訓,實行"以寬治民"的政策,注意發展農業生產。也從側面證明了這一點。
當時商朝經濟發達從商人員特別多。用饕餮來告戒大家不要貪婪過多。饕餮的歷史傳說告誡人們做事,索取應有節制。一個人把周圍的一切東西都視作是自己的籌碼,然後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這種人很可怕,就如饕餮喜歡吃東西一樣,他所追求的慾望廣,標准高,所傷害的人也很多,是極其有害的。饕餮的象徵意義是我們對後代進行德育教育的好題材。
饕餮是天地的媒介、人神相通的使者,象徵著權力。甚至可以說就是他們崇拜的鬼神。青銅藝術的獰厲之美便主要來自鑄刻其上的動物紋飾,特別是那長睛大耳、大口獠牙的被稱作饕餮紋的獸面紋。《左傳》記載:"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好。"這說明青銅紋樣的獰厲之美的社會意義大於審美意義。宗教意義非常強烈,讓我們不得不承認饕餮紋在商朝時的神聖地位。
商朝青銅器主要是作為宗教祭祀活動中的祭器。因為在商周兩代,宗教活動特別盛行,一為占卜,二為祭祀。特別是在商代的時候宗教活動尤為多。商朝時對卜辭的迷信,已發展到了極至。並且中央分設管理政務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機構。古代記載原有"商人尚鬼"的話,證以卜辭而知其確切。在商人看來,神鬼的世界是和有形的世界同樣地實在,而且這兩個世界關系極密切。鬼神充斥於他們的四周,他們自身及其環境的一切變動,操縱著他們的一切利害吉凶禍福,需要他們不斷的饋饗和賄賂。在日常生活中每遇有可容猶豫的事情或不能解答的疑問,照例要聽命於龜殼和牛骨。神鬼世界的主要成分是他們的祖先。
王室對祖先的祭祀,其名目之眾多,次數之頻繁,供獻之豐盛都非我們所能想像。用牲的數目有多至一次五十羊、三百牛,或四百牛的。用牲的方法,除置俎中蒸熟或當場生宰以供陳列外,有以火焚燒,或沉於水中,或埋入土中的。祭祀的時日,用牲的種類、數目、方法,有時連牝牡、毛色,都要憑卜人預先向所祀的祖先請示。商人心目中死鬼與現世的關系,從盤庚遷都前對臣民的第二次訓詞(即《盤庚》中篇所記)很可以看出。祖先而外,商人的神祗, 有主土壤的社神,有山川之神,有風雨之神,有蠶神,還有主宰百神的"帝",即上帝。風神就是上帝的使者,他是鳳鳥。卜辭中風與鳳同字。這說明商朝時對鬼神的崇拜遠遠大於對其他的崇拜。而作為最主要裝飾紋樣的饕餮紋無疑便是鬼神的象徵。當然有時商人把自己的祖先比作操縱一切禍福吉凶的鬼神(或者說祭祀鬼神的同時也經常祭祀祖先)。例如把兩個夔龍紋組合成一個饕餮紋。
然而西周中期,盛行了幾百年的動物紋飾突然退出了青銅器裝飾主紋的領域。但是,與饕餮紋同時出現在青銅器上的幾種動物紋樣,如龍、虎、鳳、龜等,在以後的文化演變中,都大量出現在官方與民間,成為中國文化中最具盛名的吉祥物、藝術表現源源不絕的主題。特別是龍,在青銅器時代,多數也都擁有與饕餮紋相同的凶惡面孔。若論神秘、威武和地位,龍在青銅時代遠遜於饕餮。然而,龍後來卻登上了中國文化與政治象徵的最高寶座,"饕餮"這一青銅時代的至尊,蹤影難尋了。
2.夔紋、龍紋
夔紋:表現傳說中的一種近似龍的動物,圖案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說文·攵部》:"夔,神也,如龍一足。"有的夔紋已成為幾何圖形化的裝飾。多作為器物上的主紋。龍紋:圖案取傳說中龍的形象。基本上有三種形式:屈曲形態,幾條龍相互盤繞,頭在中間分出雙身。
龍紋、夔紋的特點:龍是古代神州傳說中的動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圖象,都是以鼻為中線,兩旁置目,體軀向兩側延伸。若以其側面作圖象,則成一長體軀與一爪。龍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為青銅器紋飾,最早見於商代二里岡期,以後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戰國,都有不同形式的龍紋出現。
龍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種多樣的,因此紋飾也各有不同,按圖案結構分,有爬行龍紋、卷體龍紋、交體龍紋(盛行於春秋戰國)、雙體龍紋、兩尾龍紋等。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
爬行龍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通常為龍的側面形象,作爬行狀,龍頭張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裡,額頂有角,中段為軀干,下有一足、二足或僅有鰭足之狀,簡單的也有無足的,尾部通常作彎曲上卷。大多作對稱排列。盛行於商末和西周時期。這體現了似形的藝術風格。
卷龍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龍的軀干作捲曲狀,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狀,常飾於盤的中心。《儀禮·玉藻》:"龍卷以祭。"鄭玄注:"畫龍於衣。"孔穎達疏:"龍卷以祭者,卷謂捲曲,畫此龍形捲曲於衣,以祭宗廟。"古以為龍、蛇屬於同類,故把龍畫作蛇身蟠卷狀。自殷墟到戰國各個時期青銅器上都有這類裝飾,只是圖像結構有所不同。這體現了似形的藝術風格。
雙體龍紋
亦稱"雙尾龍紋"。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其狀以龍頭為中心,軀干向兩側展開,這類紋飾呈帶狀,因而體軀有充分展開的餘地,實際上是龍的整體展開的對稱圖形。盛行於商末周初。大多施於方彝或方鼎口沿上。兩尾龍紋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龍頭在中間,兩尾在左右。
夔紋也有不同,按圖案結構分,有兩頭夔紋、三角夔紋等等。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兩頭夔紋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構成為一身兩頭。頭一般作顛倒相向。有的兩頭相同,有的兩頭相異。通行於商代。三角夔紋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三角形中兩夔紋相對,空間飾以雷紋主要裝飾在鼎的腹部、爵尊的尾部。這體現了似形的藝術風格。商朝前期龍紋、夔紋和饕餮紋一樣為單層裝飾。商朝後期以回紋作底,更突出其莊重、肅穆之感。
夔紋龍紋裝飾地位:
主要在饕餮紋兩旁,或有時作為主要紋樣。
龍紋是中華民族最吉祥、最神聖的紋飾,它的形象不是在青銅器上才出現的,遠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有龍的萌芽。在青銅時代,龍的真正形象出現了。早期的龍紋為:夔龍紋。它是多種動物形象的綜合體,是一種經古代人民創造性想像而產生的怪異而神秘的動物形象。它最初的原形主要是以蛇為主,因為在中國古代有龍蛇互化之說:"龍或時似蛇,蛇或時似龍"等說法。而蛇卻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的圖騰動物,因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不少是龍首蛇身或人面蛇身的形象,如:女媧、伏羲、黃帝(號有熊氏,以蛇和熊為圖騰)等等都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他們都為人面蛇身或龍首蛇身的動物,都廣受人尊敬和愛戴。龍之所以受到中華民族的尊奉,也就在於它是以蛇為主要原形的神異動物,還融合了馬、牛、鹿、虎、象、駝、兔、魚、鷹等多種動物的形象,形成對龍的一種強烈的圖騰崇拜。而龍的形象在商朝青銅器中並不少見,它把表現的每一個部分都抽象化了,並且還有選擇性的進行了強化。像鉤嘴尖喙是對鷹的特徵的一種強化等等,這些都體現了一種神秘、威嚴而莊重的氛圍。如爬行龍,就強化了眼睛鉤嘴、尾巴。
傳說龍的出現與水有關,《考工記·畫繢之事》謂:"水以龍,火以圜。"是用龍的形象來象徵水神,而商朝祖先冥被後代尊為水神3。因此在青銅水器中,龍的圖卷或立體形象有更多出現。這說明夔紋龍紋代表著商朝時期的祖先。中華文化的顯著特徵--祖先崇拜在這個時代已經定型。但是又因為夔紋龍紋的地位遠不及饕餮,因此祖先崇拜遠不及鬼神崇拜。
3.鳳鳥紋
青銅觥,此鳳鳥紋大,而商朝鳳鳥紋小,尾短。
鳳鳥:鳳凰始見於《詩經》,原為"鳳皇",漢代毛亨解釋為"雄為鳳,雌為皇"。鳳和龍同為古代的祥瑞動物。"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傾》是宋國頌揚其先代的詩,記載了商人的古代傳說,玄鳥即燕子,可視為商的圖騰。《呂覽·音初》說:"有?氏有二佚(美)女,為之九成之台,飲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視之,鳴若隘隘,二女愛而爭搏之,覆以玉筐,少選,發而視之,燕遺二卵,北飛,遂不反。"高注說:"天命燕降卵於有?氏,女吞之生契。"《史記·殷本紀》說商族的祖先為契,契母簡狄是有?氏之女,帝嚳次妃(按此為後來附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楚辭·天問》也說:"簡狄在台嚳何宜,玄鳥致貽女可嘉?"可見簡狄傳說出自先秦舊籍。在古代,鳳鳥就是鳥圖騰的代表。商朝的圖騰崇拜。
商青銅器上鳳鳥紋。
鳳最初的形象是玄鳥,和龍一樣,它也是上古人民想像出來的一種動物,也是一個綜合了多種動物的形象而創造出來的神鳥。它的羽毛是吸收了孔雀的形象特徵,它尖銳的爪子是取自愈兇猛的鷹。另外,它也還吸收了另外的一些動物形象的成分,如獸、魚、蛇等等。《韓詩外傳》里就有關於鳳的描述,"夫鳳之象,鴻前而鱗後,蛇頸而魚尾,龍紋而龜身,燕頷而雞啄。"它也是吸收和融合了別的氏族的文化。但是這里的鳳紋變化極多,可與夔龍紋相媲美,也給人一種神秘感。上面所講的龍紋、饕餮紋他們都融合了多種圖騰的形象,這就必須要求對所有的圖騰形象具有的典型特徵,加以整理,簡化和抽象化它們各自的圖案造型,原始圖騰的融入,使它產生了神聖和威嚴的宗教氣氛,而同時人們想像的一種神物,也能增加人們對圖騰的崇拜,也極好的保持了它的神秘感,作為變形和組合了的圖案也起到了很好的裝飾作用。
鳳鳥紋特點: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商代鳥紋多短尾。鳥長翎垂尾或長尾上卷,作前視或回首狀。在青銅器上大多作對稱排列。鳥大多比較小,且很少處於主要地位。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確的鳥紋。青銅器上最早出現的是二里岡期的變形鳥紋。殷墟時期已有鳥紋作為主要紋飾。
饕餮紋周圍為商朝鳳鳥紋鳳鳥紋位置:多飾於鼎、簋、尊、卣、爵、觶、觥、彝、壺等器物的頸、口、腹、足等部位。鳳鳥紋按照構圖形象分為:長喙鳥紋,體軀是鳥,頭部有一較長的喙;鴟梟紋,正面,大圓眼,毛角大翅,盛行於商代中晚期不管是從商代的文化經濟,還是祭祀來看鳳鳥紋遠不及龍紋夔紋。因此在當時祖先崇拜遠大於圖騰崇拜。並且鳳鳥紋為其圖騰紋樣。
4.回紋(有的也叫雲雷紋)
回紋是變形線條紋的一種,大都用作地紋,起陪襯主紋的作用。用柔和迴旋線條組成的是雲紋,有方折角的迴旋線條是雷紋,盛行於商中晚期。勾連雷紋:由近似T形互相勾連的線條組成。回紋有拍印、壓印、刻劃、彩繪等表現技法,在構圖上通常以四方連續或二方連續式展開。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可能從漩渦紋發展而來。至商代晚期,回紋已經比較少見,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紋硬陶、原始青瓷上,回紋仍是主要紋飾。商周時代回紋大量出現在青銅器上,多作襯托主紋的地紋。到了漢代,隨著青銅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回紋也消失了。
5.渦紋(火紋)
商青銅鼎上的火紋渦紋又稱火紋。顧名思義,近似水渦,故為渦紋。其特徵是圓形,內圈沿邊飾有旋轉狀弧線,中間為一小圓圈,似代表水隆起狀,圓形旁邊有五條半圓形的曲線,似水渦激起狀。有人認為,渦紋的形狀似太陽之像,是天火,又故稱火紋,商代早期的渦紋是單個連續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戰國時期,一般與龍紋、目紋、鳥紋、虎紋、蟬紋等相間排列。渦紋多用於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於商周時代。
6.乳釘紋
乳釘紋:青銅器上最簡單的紋飾之一。紋形為凸起的乳突排成單行或方陣。另有一種圖案,乳釘各置於斜方格中,稱為斜方格乳釘紋
7.蠶紋
蠶紋:又有叫之蛇紋。有三角形或圓三角形的頭部,兩眼突出,體有鱗節,體屈曲狀。多飾於器物的口部或足部。見於商代青銅器上。
8.蟬紋
蟬紋:圖案大多數在三角形中作蟬體,無前後足,四周填以回紋。也有作長形,並有前後足的,中間再填以回紋。蟬紋有兩種:一種以橫向帶狀排列或以縱向連續排列,一般帶蟬足,用主題紋飾;另一種多於三角形幾何紋圖案中出現蟬體,一般不帶蟬足,大目,體近似長三角形,腹部有節狀的條線,常以回紋襯地。此種多作為主紋的配飾。蟬紋盛行於商晚周初時期。
9.虎紋(食人紋)
虎口大張,並銜著一個人頭。這種恐怖的吃人形象,渲染出一種精神上的壓迫感,以顯示統治階級的高高在上和兇猛。一般為虎側視爬或跑形狀。虎大張口,背微凹,尾下垂而後上卷。多飾於鼎、尊等器物上和鉞、戈等兵器上。虎紋流行時間長,一直延續到漢代,不過商朝時這種虎紋很少見,在司母戊大鼎的雙耳上有其紋樣。
10.牛紋
多於器物的頸,腰上作牛的全形。牛體圓肥、大首,頭上有一角或兩角,前足多作跪卧狀,但全形的牛紋很少見。一般為牛頭紋較多見,有的以牛形作成器物的,如犀牛尊,還有以牛頭浮雕器物的蓋或提梁的兩端,如北京琉璃河出土的牛頭鬲。

⑨ 夏商西周時期青銅器的一些主要類型

中國青銅器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這個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禮樂器、兵器及雜器。樂器也主要用在宗廟祭祀活動中。禮器是古代繁文縟節的禮儀中使用的,或陳於廟堂,或用於宴飲、盥洗,還有一些是專門做殉葬的明器。青銅禮器帶有一定的神聖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場合使用的。所有青銅器中,禮器數量最多,製作也最精美。禮樂器可以代表中國青銅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禮器種類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類。這一時期的青銅器裝飾最為精美,文飾種類也較多。

青銅器最常見花紋之一,是饕餮紋,也叫獸面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東龍山文化繼承了這種紋飾。饕餮紋,本身就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呂氏春秋·先識》篇內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這種獸面紋稱之為饕餮紋。饕餮紋在二里頭夏文化中青銅器上已有了。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有的像龍、像虎、像牛、像羊、像鹿;還有像鳥、像鳳、像人的。西周時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色彩逐漸減退。龍和鳳,仍然是許多青銅器花紋的母題。可以說許多圖案化的花紋,實際是從龍蛇、鳳鳥兩大類紋飾衍變而來的。

蟬紋,是商代、西周常見的花紋,到了春秋,還有變形的蟬紋。春秋時代,螭龍紋盛行,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把其他花紋差不多都擠掉了

⑩ 青銅禮器的分類介紹

烹飪食物的用器。也有將炊器歸入食器的。
鼎按功能,有鑊鼎(煮肉食)、正鼎(又稱「.列鼎」「牢鼎」,盛肉食,最重要的禮器)和羞鼎(又稱「陪鼎」,盛調味品,正鼎的陪襯物)之分;按器型,有四足方鼎和三足圓鼎及有蓋和無蓋之分。安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為四足方鼎,重達875千克,是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
西周中晚期形成列鼎制度,即用形狀、紋飾相同而大小依次遞減的鼎,按奇數分組,毎組代表貴族的不同身份。據桓公二年何休注《春秋公羊傳》記載,天子用9鼎,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在考古發現中,奇數的列鼎往往與偶數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如:5鼎與4簋相配,7鼎與6簋相配等,其中「9鼎8簋」為最高規格,天子用。
鬲(lì)飪食器,禮器。有三隻袋足。由新石器時期陶鬲演變而來。
甗(yǎn) 蒸食器,禮器。器型由甑和鬲上下疊摞而成。上部甑盛放食物,下部鬲用以煮水,中間設穿孔箅,以利於蒸汽通過。
盨(xǖ)飪食器或盛食器,禮器。以煮或盛放黍、稷、稻、粱等飯食為主。橢圓口,兩耳,四足或圈足。有蓋,蓋上有足,取下蓋翻置即成另一器皿,食畢歸置如一。食器盛裝食物的器具。
簋(guǐ) 盛食器,禮器。流行於商代至到戰國時期。形似大碗,圓口,雙耳,圈足。《周禮·地官·舍人》載:「凡祭祀,共簠簋」。青銅簋造型多樣,早期無耳,後來有雙耳、三耳或四耳簋,也有三足、四足或圓身方座簋。重要禮器。據《禮記·玉藻》記載和考古發現而知,簋常以偶數與奇數鼎同時出現。
簠(fǔ)盛食器,禮器。盛行於西周末至春秋初。長方形,有蓋,蓋與器身造型相同而略淺,也有四足,其蓋功能類盨蓋。
豆盛食器。流行春秋戰國時期。用來盛放干食或湯、羹類。作為禮器,以偶數組合出現,豆是向神靈供獻犧牲食品的最後一道器具。多無耳,春秋時豆盤兩側加耳,戰國時豆盤上加蓋。
敦(ì)食器,禮器。用於盛放黍、稷、稻、粱等食物,於春秋中期至戰國晚期,漸取代商周的簋,於盛肉的鼎配合使用。整器為球體或卵圓體,俗稱「西瓜鼎」。
盂盛飲器,禮器。敞口,深腹,有耳或無耳,圈足。
俎(zǔ)割肉用的砧板;作為禮器,是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由木製砧板演變而來。方形,兩端有足,似幾,也稱「俎幾」。 盛酒或飲酒的器物。商代貴族飲酒成風,西周初曾嚴厲禁酒,西周中期以後青銅飲酒器大為減少。
爵飲酒器,重要的禮器。從商流行至春秋。圓腹,也有個別方腹,口部前端有流(出酒
的流槽),後部有尖狀尾,流近口兩側各有一立柱,腹部一旁有把手,下有三個錐狀長足。
《儀禮·特牲禮記》註:「爵一升,觚二升,觶三升,角四升,散五升」,商、周時期,飲酒器越小,主人地位越顯赫。《禮記·禮器》上說:「尊者獻以爵,卑者獻以散。」
商朝時貴族隨葬以青銅爵、觚為中心器具,小貴族隨葬只能用爵、觚一對,隨著貴族身份的提高,觚、爵數量也有所增加。商王後婦好墓內發現爵40隻,觚54隻。
觚(gū)飲酒器和禮器。盛行於商周時期。圓形,細長身,口沿和圈足外撇,狀喇叭,侈口,細腰,腹部凸起。商早中期,觚的器身較為粗矮;商晚期至西周早
期,觚身細長,中腰更細。隨葬時與爵共為中心器具。
觶(zhì)飲酒器,禮器。形似尊而小。侈口,圓腹,圈足,多數有蓋,西周
時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圓的,春秋時演化成長身,狀觚。
《禮記·禮器》道:「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
斝(jiǎ) 盛酒器或溫酒器,禮器,禮書上稱為「散」。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初期。侈口,口沿有柱,寬身,一鋬(pàn,耳),下有三足。地位較低的小貴族用器。
尊大中型盛酒器,禮器。亦作「罇」。流行於商周時期,春秋後期偶有所
見。有圓尊和方尊之分。口部侈大,粗頸,深腹,豐肩,有的肩上飾三
犧首,圜底,高圈足或方足。
代表性器物有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四羊方尊。
壺盛酒器和水器,禮器。流行於商至漢代。器型較多,有圓形、方形、
扁圓形、八角形、瓠形等。有圈頂壺蓋,蓋可倒置用作杯。
代表性器物有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戰國早期的宴樂狩獵水陸攻戰紋壺。
罍(léi)大型盛酒器和水器,禮器。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器型有圓形、方形。
圓形罍造型為斂口,廣肩,豐腹,圈足或平底,肩有環形或獸首形兩耳或四耳,
下腹部一側有穿鼻。方形罍多為小口,斜肩,有蓋,蓋作斜坡式屋頂狀。《禮儀·少
牢饋食禮》載:「司空設罍水於東」,可見罍又有盛水的用途。
卣(yǒu)盛香酒的禮器。盛行於商至西周。橢圓口,圓腹、橢圓腹或方腹,腹深,圈足,有蓋和提梁;有也圓筒形卣、方形卣及鳥獸形卣。典型的鳥獸形卣有法國賽努奇博物館收藏的虎食人提梁卣。
觥(gōng)盛酒或飲酒器,禮器,也稱「兕(sì)觥」。流行於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橢圓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蓋作成獸頭或象頭形。有的觥全器做成動物
狀,背為蓋,流為頸,身為腹,四腿做足。。
方彝盛酒器,禮器。盛行於商晚期至西周中期。長方形器身,直口,直
腹,少數下腹外鼓成曲腹狀,蓋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頂形,圈足
上往往每邊都有一個口,蓋與器身往往鑄有4條或8條扉棱。
「彝」本是青銅禮器的通稱,宋人始稱這類器物為「方彝」。
瓿(bù)盛酒器,亦用於盛水或醬,禮器。流行於商代至戰國。圓體,斂
口,廣肩,大腹,圈足,帶蓋,有獸頭耳或無耳。亦有方形瓿。
盉(hé)禮器。主要用於盛水以調酒味的濃淡,流行於商代至戰國。圓
腹,帶蓋,前流後鋬。商周時期為袋足或柱形足。春秋戰國時為鳥、
獸首流,蹄形足,有提梁。
盉也作注水器。
角(juē)飲酒器,禮器。狀爵,但無流和柱,兩翼若尾,有的有蓋。
小貴族用。
瓚(zàn)挹(yì,舀)酒器,禮器。長柄,前端作杯狀,是從儲酒器內舀酒用的勺。
缶(fǒu)盛酒器,禮器。大腹小口,有蓋。由陶缶演變而來。陶缶有盛酒器和樂器兩種功能。 沃盥時用的注水或承水器。
商周時期,貴族舉行禮儀活動或宴前飯後要行沃盥之禮,以表示虔敬。《禮記·內則》載:「進盥(洗手洗臉),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澆水)盥,盥卒授巾」。
盤承水器,禮器。商早期始用,戰國後演變為洗。商代為圓形,敞口,平緣,腹較深;
西周多為圈足,有的有獸形耳或環耳,或前有寬流。
匜(yí)注水器,禮器。盛行於商周,漢代以後出現金銀匜、漆匜。長橢圓形,前有流,後有鋬,多有四足,有的有蓋。

鑒大型盛水器,禮器。《說文》金部:「鑒,大盆也。」初為陶質,春秋中期至戰國流行
青銅鑒。由盛水引申為鏡子之用。平底,窄口緣,有肩,雙耳或四耳,有耳為獸首銜環。 西周時期,為維護以周天子為中心的有秩序的統治,周公旦開始制禮作樂,即周禮。在祭祀、宴飲、婚嫁、葬喪舉行禮儀時,敲擊青銅器物,發出悅耳之聲,這種器物即「樂器」,這種悅耳之聲即「禮樂」。後樂器逐漸成為娛樂之器。
鐃(náo)打擊樂器,禮器。又稱為「鉦」或「執鍾」。最早的青銅樂器之一,流行於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圓形,以兩片為一副,相擊發聲。
鈴搖擊樂器,禮器。狀鍾而小,腔內有銅舌,搖之發聲。
鉦(zhēng)打擊樂器,禮器。也稱「丁寧」。盛行於春秋時期南方諸國。狀如小型鍾而狹長,有長柄可執,口向上,以槌擊之而鳴,大小不同的鉦組合稱「編鉦」。
殷周時代的鐃也稱「鉦」,但與春秋時期的鉦器型不一樣。
鍾打擊樂器,禮器。盛行於西周和東周。上部為「鉦」,鉦部的紋飾稱為「鍾帶」或「篆間」;下部為「鼓」,鑄有精美的圖飾;鍾口兩角為「銑」,鍾唇為「於」,鍾頂為「舞」,舞上有柄者為「甬鍾」,帶鈕者為「鈕鍾」。鍾兩面有36個乳釘狀突起。從大到小依次排列成一組稱「編鍾」。湖北隨州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編鍾,多達65件,音域寬廣,音色優美,代表了中國古代青銅冶鑄技術及樂器製造的高度水平。
鎛(bó)大型單個打擊樂器,禮器。又稱「特鍾」。始於西周。單獨懸掛於一簨(Sǔn,鍾架橫梁),用木槌擊奏。
鼓打擊樂器,禮器。青銅鼓最早發現於商朝,鼎盛於漢代。 在出土的禮器中,有的作用不明,故歸為「雜器」。其中有罐、方形器、箕形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