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胃間質瘤3到4厘米直接做開腹手術好還是做微創好
您好,這么大的胃間質瘤是採取開腹手術還是微創手術,需要完善術前檢查,根據檢查的結果採取最優化的手術方案。
2. 十二指腸間質瘤11mm*4mm嚴重嗎
間質瘤是良性的,祝賀了。因為許多都是惡性的。
但良性的也要快治,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減小治療難度,不要不治,到時候養虎為患。
良性腫瘤無論手術與否,都應該吃葯(中葯),這一條是肯定的。
中葯可充分考慮。用化瘀散結、解毒消腫,針對疙瘩、腫瘤類的中葯來治。只要找對了葯則是會者不難。筆者深知中葯的魅力,親眼目睹了大量乳腺增生、乳腺纖維瘤、扁桃體炎、淋巴結炎、淋巴結核、咽炎、甲亢、甲狀腺炎、甲狀腺瘤、甲狀腺結節、甲狀腺腫大、子宮肌瘤等被中葯的一種葯丸治得很典型的病例,驗證了祖國中醫葯的獨特之處。曾有背部條狀的,像是一根擀麵杖似的奇特的條狀疙瘩。老人耳後的核桃大的疙瘩。腰上的,肚皮上的,胳膊上的,小腿上的。還有神經纖維瘤、骨纖維瘤、聲帶息肉、子宮肌瘤。許多疙瘩治過了但不知道是什麼名字。知道和熟悉的人,有了疙瘩就用它來治。
別吃辛辣的,以及油炸的,這些屬燥熱類的食品。要戒煙酒。
3. 我54歲查出胃體大彎側可見6×4cm的間質瘤應該怎麼辦【胃間質瘤】
胃間質瘤通常只要行包括間質瘤的胃局部切除,總體療效很好,切除後在評估腫瘤的惡性潛能,必要時輔助術後治療。這種手術目前通常可採用腹腔鏡手術。
(南京鼓樓醫院孫喜太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4. 我胃底第四層可見0·6×0·4cm間質瘤,這是癌症嗎
病情分析:
這種情況如果已經做病理檢查是間質瘤就不是癌症,但這類的腫瘤可以惡變,擴散,主要看病理檢查的結果。
指導意見:
建議取局部組織做病理檢查確定具體的性質。如果惡變應該服用等葯物治療的。
5. 小腸間質瘤4.4/4/3厘米,核分裂像大於5個/50hpf屬於輕度或中度還是高度
腫瘤的大小和核分裂象被認為是判定GISTs生物學行為最有價值的指標。Emory等提出將GISTs分為良性,潛在惡性,惡性,具體如下:惡性指標有:①腫瘤具有浸潤性;②腫瘤出現遠近臟器的轉移。潛在惡性指標有:①胃間質瘤直徑5cm,腸間質瘤直徑4cm;②胃間質瘤核分裂象5個/50HPF,腸間質瘤核分裂象≥1個/50HPF;③腫瘤出現壞死;④腫瘤細胞有明顯異型性;⑤腫瘤細胞生長活躍,排列密集。當腫瘤具備一項惡性指標或兩項及以上潛在惡性指標時,則為惡性GISTs;僅有一項潛在惡性指標時,則為交界性GISTs,否則為良性GIST。
6. 胃間質瘤
胃腸道的間質瘤是一種具有潛在惡性傾向的侵襲性腫瘤.其惡性程度目前較經典的是根據腫瘤大小以及有絲分裂指數(MI)來評估.如腫瘤直徑<2cm,MI<5/50高倍視野則認為是良性的.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一種獨立的腫瘤,臨床並非十分罕見。對GIST的組織發生、病理特徵、臨床特點、診斷依據,以及分子靶向葯物Imatinib治療進展做一簡要敘述,對臨床腫瘤學工作者會有一定幫助。定義
GIST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由突變的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受體?琢(PDGFRA)基因驅動;組織學上多由梭形細胞、上皮樣細胞、偶或多形性細胞,排列成束狀或彌漫狀圖像,免疫組化檢測通常為CD117或DOG-1表達陽性。
1.1 GIST的概念 腫瘤位於胃腸道,組織學形態有梭形細胞上皮樣細胞或多形性細胞。免疫組化表達KIT蛋白(CD117)陽性。遺傳上存在頻發性c-kit基因突變。起源於間葉源性腫瘤。腫瘤還可發生於腹腔軟組織如網膜、腸系膜或腹膜後,均具有與GIST形態學、免疫表達及分子遺傳學的相同特徵。但發生於胃腸道及腹腔以外者有以上特徵的間質瘤則十分罕見。
1.2 GIST研究歷史 1960~1980年發現來自胃腸道間質來源的梭形及上皮樣細胞腫瘤,被認為是平滑肌腫瘤或平滑肌母細胞瘤,並被WHO分類列為上皮樣平滑肌肉瘤。至80年代免疫組織化學技術開展以後,發現免疫表型desimin多為陰性,smooth muscle actin(SMA)陰性或灶性陽性,S-100蛋白常為陰性或局部弱陽性。電子顯微鏡發現不顯示典型的肌性和神經性的特點。1983年Mazur和Clark研究確定以胃腸道間質瘤(GIST)命名這類腫瘤。[1]1993年將CD34做為 GIST相對特異的免疫組化標記物。[2]1998年Hirota發現GIST c-kit基因功能獲得突變。KIT蛋白產物(CD117)是GIST的高特異性的標記物。這些研究成果對確切判定GIST臨床診斷有十分重要價值。國內從20世紀末開始這方面研究,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和附屬中山醫院病理科起步較早。
1.3 GIST的組織起源 20世紀80年代以前由光鏡從組織形態學觀察GIST與胃腸道平滑肌瘤和神經源腫瘤相似,認為是起源於平滑肌或神經組織。90年代以後免疫組化以及電鏡技術發現GIST起源於胃腸道原始非定向多潛能間質幹細胞,是具有c-kit基因突變和KIT蛋白(CD117)表達為生物學特徵的獨立的間質瘤。胃腸道間葉源性腫瘤(gastrointestinal mesenchymal tumor, GIMT)與GIST概念與所含腫瘤范圍不同,GIMT中約73%為 GIST,其他GIMT有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脂肪瘤、神經鞘瘤和胃腸道自主神經腫瘤(gastrointestinal autonomic nerve tumor, GANT)等。腫瘤起源:GIST起源於胃腸道的神經叢的ICC,即胃腸道的Cajai細胞。腫瘤細胞具備C-kit基因突變,以瘤細胞表達CD117為特徵。腫瘤細胞同時具有間充質細胞和Cajal細胞的特徵而有別於普通前體細胞。
廣義的間質瘤:胃腸道間葉源性腫瘤,包括間質瘤,平滑肌腫瘤,神經源性腫瘤等。
狹義的間質瘤:特指具有分子遺傳學特徵腫瘤。
1.4 大體形態特徵 腫瘤大小不等,直徑 0.8cm~20cm,可單發或多發。腫瘤多位於胃腸粘膜下層(60%),漿膜下層(30%)和肌壁層(10%)。境界清楚,無包膜,向腔內生長呈息肉樣腫塊常伴發潰瘍形成,向漿膜外生長形成漿膜下腫塊。臨床上消化道出血與觸及腫塊是常見病徵。位於腹腔內的間質瘤,腫塊體積常較大。腫瘤大體形態呈結節狀或分葉狀,切面呈灰白色、紅色,均勻一致,質地硬韌,粘膜面潰瘍形成,可見出血、壞死、粘液變及囊性變。[6]1.5 組織形態特徵 GIST包括發生在消化道外者組織學形態相同。基本有兩種細胞類型即:多數(70%)由梭形細胞,少數(15%)由上皮樣細胞組成,二種細胞混合型(15%)。從兩種細胞成分佔有比例多少不同,分梭形細胞型、上皮樣細胞型和兩種細胞混合型。三種類型以梭形細胞型居多(60%~80%),上皮樣細胞型次之(10%~30%),混合型最少。不同細胞類型與腫瘤惡性程度無相關關系[6]。1.6 分子遺傳學特徵 GIST中原癌基因c-kit功能突變是普遍存在的(80%),c-kit基因可發生多個位點突變,發生在外顯子11、9、13及17,另外不顯示c-kit基因突變者還有PDGFRA突變(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c-kit原癌基因突變使酪氨酸激酶活化,引發細胞無序的增殖失控和凋亡抑制,這是GIST發病機理的關鍵,與GIST惡性程度及預後不良相關。採用PCR檢測腫瘤組織中c-kit及PDGFRA突變情況與分子靶向葯物Imatinib療效、疾病進展時間與總生存率相關。
1.5GIST的流行病學特點
GIST發病率占胃腸道腫瘤的0.2%,在美國每年新發生約3000-5000例。
男女發病率基本相同。
發病高峰在50-70歲之間。
7. 間質瘤就一定是惡性的嗎
一般是惡性的多。
間質瘤是一種比較特別的病,目前在醫學界是這樣一個公認的觀點:
一是間質瘤早期不好發現;二是手術後容易復發與轉移;三是間質瘤對放療與傳統的輸液化療均不敏感。
而西醫治癌,主要就是「手術+化療+放療」這三種方法。所以,對於那些好不容易才發現的間質瘤來說,其治療成為了一個比較特殊的、棘手的問題。
腫瘤不論是不是手術過、放化療過,都應該用上中葯,中西醫結合(一般早期可手術,晚期手術無價值)。
大病真正應當中西醫結合治療,不要只用一種方法。
早期癌細胞沒擴散、轉移,可以切除,但就算是切得再干凈,時間長了復發率不低,一定要堅持服中葯,不能認為手術、放化療了就萬事大吉不管了(這是個醫學常識。許多患者就是覺得專家說「手術成功」,就以為是病好了。結果就吃了虧)。不停葯能不復發,就已經是了不起的成績,何況不吃葯。
中葯方面用化瘀散結、解毒消腫,針對疙瘩、腫瘤類的中葯丸來治。找對了葯則增強效果。筆者深知中葯魅力,目睹了乳腺癌、淋巴癌、惡性腦瘤、胃腸癌、食道癌等被中葯治得很典型的病例,驗證了祖國中醫葯的獨特之處。合適的就是好的,好的中葯能抵制癌細胞的發展,縮小腫瘤體積,減輕痛苦,對比效果患者更是滿意。旨在化瘀散結、解毒消腫,消縮疙瘩、腫塊效果顯著,至於單純的消除積液、水腫,自不必說,如腦瘤引起的腦積水,胃癌引起的腹水等;至於單純的止痛,那是在消縮腫塊的過程中附帶的一個功能。如果已手術、化療過,中葯的一個明顯的作用就是對各種不舒服的症狀有減輕。
8. 胃間質瘤有5到6厘米是個什麼概念
腫瘤有5-6厘米,屬於中危型胃間質瘤。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直徑>5 cm的應按胃癌D2 清掃范圍手術。術後採用化療和中葯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方式,單純的放化療副作用太大,極易產生各種副作用,此時可以服用人參皂苷Rh2,輔助放化療增效減毒,減少化療葯物的使用,減輕患者的病痛,在臨床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9. 良性胃間質瘤
既是良性的,按理說是不用吃格列衛的,但是不同的醫院的判斷標准不一樣,建議你還是定期復查~~不用太在意,堅持鍛煉,保持好心情,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
10. 間質瘤能活多久
胃鏡發現小間質瘤,到底可怕不可怕? (轉載)
來源: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內科 作者:李健
胃鏡報告經常見到這樣的一種描述:胃底(胃體或者胃竇)可見一個粘膜下腫物,表面光滑,直徑多小於1cm,超聲胃鏡提示腫物來源於固有肌層,考慮間質瘤可能。一般這種情況下,我會微笑著告訴患者:「別緊張,這不是什麼大問題」!
那麼遇到這種情況到底可怕不可怕?我們從幾個方面闡述後大家就明白了。
1.這種粘膜下腫瘤是什麼
首先這種病變在胃鏡下的形態學表現和我們常說的胃癌、胃淋巴瘤、胃息肉能直接區分開,因為它生長源於固有肌層,而前面提到的幾種疾病都是來源於胃的粘膜層,因此,粘膜下腫物的粘膜往往是和正常組織一樣的,當然除外個別情況可能會出現侵犯粘膜層的情況;其次,如何區分來源於粘膜層與固有肌層需要依賴超聲胃鏡,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患者做完普通胃鏡檢查後又被建議進行超聲胃鏡檢查的原因;第三,來源於固有肌層的腫物最常見的就是胃間質瘤,佔全部病變的85-90%,其餘的情況見於胃平滑肌瘤及其它少見粘膜下腫物。因此,超聲胃鏡提示來源於固有肌層的腫物大多是胃間質瘤。
2.胃小間質瘤發生率有多高?
學術上通常把直徑小於2cm的間質瘤稱為小間質瘤,那麼到底胃小間質瘤發生率有多高呢?我們只能模糊地回答:「很高,但具體數據不詳」。之所以說高,我們舉個例子,一項來自於日本的研究中,在100例胃癌患者的胃手術切除標本中,在35個標本中發現了50個小間質瘤,這個比例足夠高了。為什麼又說具體數據不詳,因為絕大多數胃小間質瘤都是沒有症狀,並且往往都是因檢查其它疾病過程中偶然發現的,因此,很難有其發生率的詳細數據。
3.胃來源的小間質瘤到底是良性還是惡性的?
腫瘤良惡性的問題往往是患者最關心的問題,大部分小間質瘤都是良性的,在人的一生中僅僅會表現為非常緩慢的生長方式,而不會引起任何不適,也不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但也有非常少數的小間質瘤在生長過程中會逐漸出現惡性腫瘤的特徵,表現為快速生長,到後期合並潰瘍、出血,甚至出現遠處轉移,危及生命。說到這里,一定會有人質疑:各種學術專著以及中國胃腸間質瘤專家共識了不是說了所有間質瘤都具有惡性潛能嗎?是的,這是全球的共識。其實世界衛生組織還是將胃腸間質瘤進行了良惡性分類,但之所以有這樣的共識,在於我們還沒有找到直接鑒別小間質瘤良惡性的辦法,因此,暫時將所有胃腸間質瘤依據手術後的復發風險分為四級:極低度復發風險、低度復發風險、中度復發風險、高度復發風險,這個分級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胃腸間質瘤的惡性程度分級,其中那些極低度復發風險的間質瘤幾乎就呈良性表現了。
4.小間質瘤要不要治療?
一般情況下,小間質瘤是不需要治療的,指南的推薦意見是定期復查胃鏡,觀察小間質瘤的生長情況,如果快速增長,說明其出現了一定的惡性表現,就需要手術切除了,而大多數的小間質瘤生長極為緩慢,是不需要干預的,包括手術與葯物治療。學術上對於小間質瘤的處理也存在爭議,一種說法是大的間質瘤也是從小間質瘤逐漸生長而來的,因此對於小間質瘤應積極手術,將其扼殺在搖籃里,這種說法也有道理,但畢竟僅有非常少數的小間質瘤會發展為惡性,如果推薦全部小間質瘤都接受手術,難免會有過度治療之嫌,畢竟對於小間質瘤的治療辦法只有手術切除這一種推薦方式。那麼哪些小間質瘤需要接受手術治療呢?對於一些具有特殊表現與特殊位置的小間質瘤還是需要積極處理的,包括:胃鏡下發現小間質出現粘膜潰瘍或糜爛的表現、超聲胃鏡下發現小間質瘤內部回聲不均勻、邊界不清晰,這往往提示著生物學行為不佳,或者說有一定惡性表現了;生長於鄰近賁門(胃的入口)的小間質瘤,如果長大後切除要面臨進行近端胃切除而非局部切除風險的話,也建議早期積極處理,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鄰近十二指腸乳頭部間質瘤及鄰近肛門的直腸間質瘤。
因此,胃鏡檢查發現小間質瘤並不可怕,因為其發生率非常高,而其中僅有非常少數的小間質瘤會逐漸發生惡性改變,定期的胃鏡復查有助於判斷小間質瘤的生物學行為來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目前,醫學界正在積極開展針對小間質瘤惡性程度分級及最佳治療模式的研究,將會為小間質瘤的診治提供更加科學的處理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