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彝族的民風民俗
1、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
2、彝族的婚禮,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准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不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閑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3、背新娘,按照彝家俗規,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背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綉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4、潑水接親,彝族認為,清水能驅惡除邪,送走妖魔,帶來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時一定要潑水,為能經受住這個考驗,在迎親時,男家選派未婚伙子去接親時,既要身體強壯,又要精明能幹,既能招架潑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搶走"新娘的艱巨任務。
(1)彝族老人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人口有6572173人。 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彝族聚居地帶群山食立,河流縱橫。高山深谷中散布著許多湖泊和平壩(盆地),構成優美的自然景觀。彝族支系繁多,多數自稱「諾蘇」、「納蘇」、 「聶蘇" 等。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彝族,受到廣大彝族人民的接受和擁護。
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6種方言。彝文是一種音節文字,至今使用。用彝文記載的歷史、文學、醫葯學等許多著作以及流傳於民間的口頭文學不僅數量多,而且內容豐富。彝族還有自己的歷法。
彝族音樂富有特色,舞蹈多與歌唱相伴。傳統工藝美術有漆繪、刺綉、銀飾、雕刻、繪畫等,頗富民族特色。 彝族主要從事農業,部分地區兼營牧業。
B. 彝族老人去世子女隨禮送牛是真的嗎
女人漂亮美觀,質量好,皮膚也好,喜歡嫩的人多是么?咱朋友他們都想不到,非常對錢是真好,我狠狠的幸福
C. 下面這張圖片是什麼少數民族的裡面這個老人
圖中老奶奶是苗族人,小姑娘是漢族人
望採納
D. 為什麼彝族老人死了大兒子不守靈位
民族特色
E. 彝族人都吃什麼
彝族的主食為土豆、玉米、蕎麥、大米等。副食型食物有肉食類、豆類、蔬菜類、調料類、飲料類。肉食類以牛、羊、豬、雞為主,待客需殺牲,以殺牛為貴,羊、豬次之。
豆類多為黃豆、胡豆、碗豆等,黃豆的一種食法彝族稱為「都拉巴」,即將黃豆磨成漿,連糟加酸菜煮吃。
許多彝族地區有飲茶的習慣,茶從漢區輸入,但也有自種的,如貴州水城玉舍一帶彝族就擅長種茶,飲前將茶放在一個小罐中烤香,而後再放水煮開食用,稱為「烤茶」 。
(5)彝族老人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彝族的風俗習慣:
節慶是各地彝族生活方式和習俗的集中表現。有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農事節慶;有以祭祀神靈、祖先為主的祭祀節慶;有以追念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為主的紀念節慶;有以歡慶豐收、慶祝勝利為主的慶祝節慶;有以歌舞戲曲活動為主的社交娛樂節慶等。
主要的節慶有:
1、彝族年。彝族年是川、滇、黔彝族隆重的傳統節日,彝語稱「庫施」。各地過年時間不一,一般在每年農歷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選吉日過年。
2、火把節,為彝族的傳統節日,日期為每年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歷時三天。節日期間,人們身著盛裝,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壩或緩坡上,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斗羊、摔跤、選美等,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熱鬧非凡。
早上,人們要殺牲祭祖;晚上,要舉著火把在莊稼地中轉游,意為燒死害蟲,祈求莊稼豐收。
此外,黔西、滇東彝族在農歷的三月三要過祭山節;雲南石屏、元陽、巍山一帶的彝族每年要過兩次祭龍節,第一次在夏歷二月第一個屬龍日,第二次在秋收前,稱「賠龍」,意為感謝龍王爺的雨露之恩。
雲南楚雄的彝族每年農歷的二月初八要舉行插花節,以祝願幸福安康,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廣西那坡、雲南富寧一帶的彝族在農歷四月要舉辦跳弓節,農歷三月三為廣西隆林彝族的護林節。
F. 彝族的位置分布(最好要圖).風俗特徵等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六種方言。彝族有自已的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音節文字,其中比較通用的有一千多個。1957年通過了彝文規范方案,確定819個規范彝字,並開始試行。
彝族文化藝術源遠流長,用彝文記載的歷史、文學、醫學、歷法等著作中,不乏價值極高的珍貴文獻。流行的民間集體舞是「跳樂」。傳統工藝美術有漆繪、刺綉、銀飾、雕刻、繪畫等。彝族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是副業,手工業生產也相當發達。
習俗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先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里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挾菜、泡湯。
婚俗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准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閑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食俗
大多數彝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雜糧面、米為主食。手沙江、安寧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為疙瘩飯。午餐以粑粑做為主食,備有酒菜。在所有粑粑中,以蕎麥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據說蕎面粑粑有消食、化積、止汗、消炎的功效,並可以久存不變質。貴州女寧蕎酥已成為當地久負盛名的傳統小吃。晚餐也多做疙瘩飯,一菜一湯,配以鹹菜農忙或蓋房請人幫忙,晚餐也加酒、肉、煮豆腐、炒鹽豆等菜餚。
在春、夏季里,喜用酸菜或干板菜(白菜或青菜白水煮熟後曬干即成)拌豆米煮成酸湯作菜。也有將玉米磨成米粒,去麩皮,與大米合在一起蒸熟作為主食,還有是將各種麵粉擀成粗面條,作為主食。
肉食以豬、羊、牛肉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湯鍋、羊湯鍋,或烤羊、烤小豬,狩獵所獲取的鹿、熊、岩羊、野豬等也是日常肉類的補充。
山地還盛產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園生產的蔬菜,使得蔬菜的來源十分廣泛,除鮮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兩種,另一種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間最常見的菜餚。
彝族日常飲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間有「漢人貴茶,彝人貴酒」之說。飲茶之習在老年人中比較普遍,以烤茶為主,一般都在天一亮便坐在火塘邊泡飲烤茶。所飲用的烤茶是把綠茶放入小砂罐內焙烤,待烤成酥脆略呈黃色發香時,沖入少許沸水,稍煨片刻對入開水即可飲用。彝族飲茶每次只斟淺淺的半杯,徐徐而飲。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蕎粑,彝族風味主食;麵糊酸菜肉,彝族農家常菜;白水煮乳豬,雲南彝族傳統佳餚,用乳豬水煮後蘸食;鍋巴油粉,雲南彝族風味名小吃,用豌豆面製成。
節慶
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
十月年: 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歷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節期5—6天,節日里要殺豬、羊,富裕者要殺牛,屆時要盛裝宴飲,訪親問友,並互贈禮品,其禮品多為油煎糯米粑或粑粑,並在上面鋪蓋四塊肥厚的熟臘肉;火把節是彝族民間最隆重的節日,在農歷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間進,
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傳說古時撒尼(彝族支系)百姓為了反抗一個暴虐的土司而起義,為了慶祝勝利,把這一天定為火把節。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穀豐登。火把節一般歡度三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兩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補年節:居住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後的農歷二月初十和十一日,還要過一次年節,彝語稱這個節為「麻龍火」。每當農歷二月初十這天上午,各家各戶都要准備一桌豐盛的團圓飯,然後由家庭主婦給自家男子敬一杯酒,接著全家共進午餐。第二天,男女老少都集中在舞坪上,由兩位「麻公巴」領頭,按「拉么」(老主人)和「薩南」(開腔人)劃定的路線跳銅鼓舞。舞畢,「仰巴」(吹五笙的人)再吹一陣五笙,接著人們就地吃午飯,大家互相敬酒,共慶佳節。
在祭祀活動中,以祭龍規模最大。祭龍選在二、三、四月中的一個龍日,以村寨為單位每人自帶一碗米、一小塊鹽,由老人備香火,在龍樹下集體祭祀;雲南彝族則選擇正月的第一個龍日進行祭龍,祭祀後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長幼,飯自帶,肉共食,是一種大規模的集會。
彝族服飾圖片:
http://travel.sohu.com/20060329/n242537958.shtml
G. 彝族人中為什麼要分黑彝和白彝
黑彝和白彝是兩個次族群的概念,在1956年中國政府在涼山地區搞民主改革以前土司管轄區的彝族叫白彝,非土司管轄區叫黑彝。
其次,彝族內部分五個等級:茲,諾,曲諾,阿加和嘎西。
其中諾等級被譯為黑彝,曲諾等級被譯為白彝,阿加等級被譯為安家娃子,嘎西等級被譯為鍋庄娃子。
而現在大理的彝族大多著黑衣服,大多數白族也稱他們為「黑族」;而在涼山的黑彝、白彝是血統上的劃分,不是經濟上的。
(7)彝族老人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前,由於地區和方言不同,彝族支系繁多,有許多不同的他稱和自稱,主要的他稱有「夷」、「黑彝」、「白彝」、「紅彝」、「甘彝」、「花腰」、「密岔」等。
主要的自稱中,雲南昭通、武定、祿勸、彌勒、石屏,四川大、小涼山的彝族自稱「諾蘇」、「納蘇」、「聶蘇」,這部分彝族約占總人口的1/2。
雲南哀牢山、無量山及開遠、文山、馬關一帶的彝族自稱「密撒(潑)」、「臘蘇(潑)」、「濮拉潑」、「尼濮」等。貴州的彝族自稱「糯蘇」、「納」、「諾」、「聶」等。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民族識別,按照廣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願,以鼎彝之「彝」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
H. 求彝族文化的圖片
彝族文化博大精深,例如音樂、舞蹈、文學、詩歌等,不知你需要的是文化的哪一方面圖片。因問題太籠統,所以不好提供。
I. 彝族男人的圖片
http://www.sznanke.com/life/26660.html
http://www.hanimages.com/005985.html
上面有圖,自己看。
J. 少數民族裡的彝族有什麼神話傳說
彝族神話傳說:三女找太陽,感恩三姑娘。
傳說哀牢山裡有三座高山,山峰象竹筍一樣,一座比一座高。這就是有名的三尖山。早晨,三尖山捧出一輪火紅火紅的太陽;傍晚,太陽的余輝最後和三尖山告別。三尖山下,彝家流傳著一個故事。
古時候,天上有七個太陽。陽光象乳汁一樣哺育著萬物。那時,樹木常青,鮮花不敗,莊稼一年收七次,牛羊一年懷七胎。人們的日子過得比蜜汁還香甜。
這樣平平安安地度過了不知多少年後,出現了一隻夜貓精。夜貓精生性喜歡黑暗,怨恨太陽。有一天,它變成一個無比高大的鷹嘴鐵人,展開翅膀飛上了一座最高的山頭。等到太陽剛一露臉,便拔下身上的羽毛當箭射太陽。第一個太陽射落了,接著射第二個。第二個射落了,又射第三個。就這樣,一連射下了六個太陽,第七個太陽就不出來了。
天上沒有了太陽,莊稼不熟,牛羊不長,草木死了,花也敗了。人們向著天空哭訴,巴望太陽早些出來。可是,太陽始終沒有出來,夜貓精卻在一旁得意忘形地笑。
人們選出最有本領的人去找太陽。民家選去的人沒有回來,傣家選去的人沒有回來,苗家選去的也沒有回來。漢家選去的小夥子倒是回來了,滿身都是傷痕,只說了「夜貓精」三個字就死去了。
正在人們焦急的時候,有三個彝家姑娘站了出來。這三個姑娘又漂亮、又聰明、又勇敢,象哀牢山上三朵最鮮最紅的馬櫻花。三個姑娘說:看樣子去找太陽的人都是被夜貓精害死的。只有先除掉夜貓精,才能找到太陽。
人們就用水去淹,沒有淹死夜貓精;用箭射,箭又被夜貓精擋了回來。彝家的三個姑娘帶頭紮起松明火把來,大家見了,也都來扎。紮好了火把,每人舉一支點了起來,山山箐箐都被照亮了。夜貓精怕光怕火,沒有地方藏身。最後,人們將火把堆起來,把夜貓精燒死了。
除掉了夜貓精,大家又商議派人去找太陽。這時,彝家的三個姑娘又站了出來,要求去找太陽。人們看著這三個聰明、勇敢,美麗得象馬櫻花似的姑娘,心裡燃起了希望。人們為三個姑娘祝福,希望她們早日找到太陽,平安地回到哀牢山來。
三個姑娘告別了家鄉,辭別了親人,朝著太陽升起的地方走去。翻過九十九座高山,越過九十九個深箐,渡過九十九條河流。三個姑娘走啊走啊,不停地走,也不知走了多少年月。只見三個姑娘的頭發長得拖到了地上,黑油油的頭發變得雪一樣白,可是太陽還是沒有找到。
一天,三個姑娘正走著,天空中一聲雷鳴,樹木震得發抖,電光中躍出一隻斑斕猛虎擋住了去路。三個姑娘一步也不停,直朝猛虎走去,猛虎倏地不見了。
接著,又是一聲雷鳴,樹葉震得直落。閃電中又滾出一條巨蟒,火紅的嘴裡吐出一條分岔的舌頭,象獵叉一樣在三個姑娘的面前閃動。三個姑娘眼睛都不眨一下,直朝巨蟒走去,巨蟒倏地又不見了。
第三聲雷又響了,閃電中出現了一位白發白須白眉毛的老人。老人說:「好心的姑娘,莫朝前走了,你們找不到太陽,快回家去吧!」
三個姑娘回答:「沒有太陽,莊稼不熟,牛羊不長,鮮花不開。就是死,我們也要把太陽找回來。」
老人搖著頭說:「你們就是死也找不到啊,何必白白去送死呢!」
三個姑娘說:『我們就是死了,還有不怕死的人接著找,太陽總是會找到的。」
老人感動了,點著頭說:「勇敢的姑娘,你們的心比白雪還純凈,你們的志氣比岩石還堅硬。你們就在這里等著吧,到了立秋那天,有一個年輕小夥子會騎馬來到這里,他就是你們要找的第七個太陽,也是最年輕、最明亮的一個太陽。」
果然,到了立秋那天,有一個滿面紅光的小夥子騎著一匹紅馬來到這里。可是三個姑娘那時已經很衰弱了,他們使出最後的力氣對小夥子說:「太陽啊!你不能離開我們。你離開了我們,莊稼就不會熟,牛羊就不會長,鮮花就不會開。太陽啊!快升起來吧。」
說完,三個姑娘就死去了。三個姑娘沒有倒下去,在她們立腳的地方,長出了三座高高的山峰,一輪紅彤彤的太陽被三座尖尖的山峰託了出來。金絲閃動的太陽更加明亮了,溫暖的光輝又象從前一樣灑到了大地上。
直到今天,每逢立秋節,三尖山下,成千上萬的人擁來趕街,街子上蘆笙嚶嚶,弦子錚錚,人們歡快地跳歌,紀念為人間找回太陽的三個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