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地球有多少層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鯉魚圖片大全大圖 2025-08-03 16:46:22
什麼花不常見圖片 2025-08-03 16:18:32

地球有多少層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5-08-03 12:31:08

⑴ 地球內部是什麼,人類最深能挖多深,會把地球挖裂掉嗎

地球內部是什麼,人類最深能挖多深,會把地球挖裂掉嗎
地球內部分為三個同心球層,分別是地核、地幔和地殼。

地殼是地球的表面層。地殼的厚度並不均勻,陸地地殼平均厚度約35公里,最厚的地殼厚度約100公里;海洋下的地殼厚度僅約5~10公里;整個地殼的平均厚度約17公里,這與地球平均半徑6371公里相比,只是薄薄的一層。

地殼下面是地球的中間層,叫做「地幔」,厚度約2865公里,主要由緻密的造巖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一般認為上地幔頂部存在一個軟流層,推測是由於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蛻變放熱,將岩石熔融後造成的,可能是岩漿的發源地。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殼共同組成了岩石圈。

地幔下面到核心就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半徑約3400公里。地核還可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層。外地核厚度約2080公里,物質大致成液態,可流動;過渡層的厚度約140公里;內地核是一個半徑為1250公里的球心,物質可能是固態的。地核的溫度很高,地幔與核交界處的溫度為3500℃以上,外核與核心交界處溫度為6300℃,核心溫度約6600℃。這個溫度比太陽的表面溫度還要高。

目前世界上鑽探最深的鑽井深度為12,262米,是由前蘇聯在1993年鑽成的,位置在俄羅斯北部的科拉半島。

別看這個井的深度有12千米多,但與地球半徑比起來,只相當於地球半徑的不到0.2%。如果把地球看做一個蘋果,連蘋果的表皮都沒有鑽透。

這點深度,不可能對地球有任何影響。
為什麼沒有人在地球上挖最深的洞
有史以來人類挖的最深的洞是俄羅斯的科拉超深鑽井.這個洞深達12261米.俄羅斯出於科研目的挖掘了這口井,從中獲得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其中一項重大發現是大量氫沉積物,這些氫沉積物的量非常大,以至於從該洞挖出的泥漿都與氫沉積物一起「沸騰」起來.科拉超深鑽井是繼蘇聯空間站、深海勘探船之後的第三大科研成果,一直是俄羅斯科學家的驕傲.而地球的直徑大約是12713.51千米到12756.28千米.由此可見.人類的驕傲,有史以來挖的最深的洞,比起地球的直徑來說,完全就是一個可以忽略不計的小坑而已.
地球的平均直徑是12742公里,而人類目前最深的鑽井才12262米,也就合十多公里深。我懷疑,
我認為,你說的這是兩碼事,別看上天容易做到,而入地卻是難上加難!別小看這十多公里的深度,豎起來要大大超過了珠穆朗瑪峰的高度,這么長的鑽桿得多重啊?鑽桿的強度能否經受得住?想想就會感覺人類能鑽這么深的井真是太不容易了!再想想看,越往下鑽地層內溫度越高,如果鑽到了熔岩層,還怎麼再深入下去?。。。。。。難怪有人會發出感嘆:上天容易入地難呢。。。。。。
地球多大?地球地心溫度多少?人類能挖到地殼的深度是多少米都有那些元素組成?
地球的赤道半徑約為6378.140公里,極半徑約為6356.755公里,體積約為1.083×1012立方公里(約為11000億立方公里)。地球的表面積約為5.11×108平方公里(即約51100萬平方公里,其中洋面約為36200萬平方公里,佔地表總面積的70.9%;陸地約為14900萬平方公里,佔地表總面積的29.1%)。地球的質量約為5.977×1027克(597700億億噸)。子午線周長約40008.08公里,赤道周長約40075.13公里。地球公轉的軌道長度約為939120000公里,公轉一周的時間為365.25636平太陽日或365天6小時9分9.5秒。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為23小時56分4.0905秒(平太陽時)。

科學家們估計地 核外部邊界的溫度為3500℃,核心外部邊界的溫度為6300℃,而地球 正中心的溫度高達6600℃。 這比我們曾經想像的溫度要高。現已證明,地球中心要比太陽表面溫度高1000℃。

目前人類鑽的最深的井,位於俄羅斯科拉半島,深度10000多米,地殼平均厚度17000米,其中大陸部分平均厚度33000米。
目前人類在探測地球研究中達到的最深深度是多少
世界上最深的鑽井

前蘇聯在摩爾曼斯克地區北極圈以北250公里外的科拉半島上打了一口世界上最深的鑽井,並深2262米,不久前已作為世界之最而列入吉尼斯紀錄大全。

該鑽井的原設計深度是15000米,1970年開站,1983年12月鑽至12066米時,因鑽孔傾斜等原因曾一度停止鑽進。1990年1月恢復鑽進,鑽至現在的12262米時,主要因為鑽探技術等方面的原因,被迫終孔,致使預定深度未能實現。
人類鑽探地球最深達到多少
20世紀70年代開始,前蘇聯等國家相繼開始進行大陸科學鑽探。前蘇聯制定了龐大的科學深鑽計劃,實施了近11口深孔和超深孔,其中的科拉超深鑽孔深達12262米,為當今世界最深的超深孔.

⑵ 地球大氣層分為幾層每層叫什麼高度多少

地球大氣層分為五層,每層的名稱及高度如下:

  1. 對流層

    高度:從地表到約12千米。

    特點:最靠近地表,氣溫隨高度升高而逐漸下降,空氣運動以對流為主,天氣變化主要發生在此層內。

  2. 平流層

    高度:從約12千米至約50千米。

    特點:位於對流層之上,空氣較為穩定,水平氣流顯著,適合長途飛行,飛機的飛行主要在這一層進行。

  3. 中間層

    高度:大致為50至85千米。

    特點:位於平流層之上,溫度隨著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空氣主要受到地心引力的控制。

  4. 熱成層

    高度:超過約數百公里。

    特點:位於中間層之上,受到太陽輻射的影響較大,大氣中的氧氣在更高處會與原子氧結合生成臭氧等化合物。在熱成層的上部邊緣,存在逃逸速度現象。

  5. 外大氣層

    高度:高度非常高,遠超一般飛行器可達范圍,邊界不明確,一直延伸到地球的外太空環境。

    特點:主要受到太空的輻射影響,部分氣體被電離成帶電粒子。這一層的邊界隨著地球磁場強度、太陽活動等因素不斷變化,理論上可以一直延伸到外太空的邊緣地帶。

⑶ 地球剖面圖及各層厚度

地球剖面圖及各層厚度如下:


我們常用「天高地厚」來形容地球,實際上天的高度就是地球大氣層的高度,它大約700公里。地球的半徑是6370公里。所以說,「天高地厚」是多少,大約就是這7000公里。地球總的半徑為6370公里。包括地殼、地幔、地核三個部分。在這三個部分中,無論體積、質量還是厚度,我們感覺最密切的地殼都是最微不足道的。地幔的總厚度是2850公里。

在地球的1萬億體積中,地幔佔82%以上,地核佔16.2%;在地球60萬億噸質量中,地幔佔67%,地核佔32.5%。可以看出,無論體積還是質量,地幔和地核是地球的主體,而地幔絕對是地球眾多圈層中最重要的主體。下面我們按照每一層的功能,對地球做一個剖面的介紹,而不是簡單按照三個部分介紹。

ps://iknow-pic.cdn.bcebos.com/d439b6003af33a87f3410480d45c10385343b57f?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上地幔。厚度為400公里,密度為3.5g/立方厘米,這個密度與隕石相當,這足以引發我們對它的來源的猜想。是的,地球本來就是由早期宇宙中各種天體碎片撞擊聚合而成的,和隕石當然有密切的聯系。

在上地幔的頂部,有一個100公里左右的軟流層,處於塑性和流動性狀態,這一點很重要。這個軟流層,是和陸殼的岩石圈結合在一起參與板塊的運動的。惟其如此,地幔的運動才能在這里實現相對「柔性的」向地殼岩石圈的傳導。當然我們說的是「相對」柔性。對地球構造活動來說,在小的時間尺度里,我們幾乎是感覺不到的。

但如果在幾千萬年、上億年的大時間尺度來看,就沒有什麼「溫柔」之說的,地震,火山,斷裂,凹陷,褶皺,聚合,分開,都是轟轟烈烈的大事件。但沒有了這個「軟流層」,地幔的活動向地殼的傳導就會一方面受到抑制和阻塞,當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表現出突出的爆裂性。

軟流層下面就是上地幔的主體。主要由橄欖石構成,也稱為幔岩。顯然,上地幔呈固體的狀態。



過渡層。在上下地幔中間有一個清晰的過渡層,大約近300公里。在這里,岩石結構由富橄欖石地幔、橄欖尖晶石和尖晶石到二次尖晶石的相變。地震的波速到達這里,呈現出明顯的分界面。



下地幔。厚度2200公里。平均密度5.1/l立方厘米。由於在這里經受著強大的地內壓力作用,在上地幔那裡的橄欖石等礦物質,被分解成氧化鐵、氧化鎂、氧化鈣和三氧化二鋁等簡單的氧化物。物質均勻,橫向變化小。與上地幔相比,鐵鎂比例加大。下地幔也是呈固體狀態,但因為處於高溫高壓狀態,具有相當的塑性。



核幔交界處的「D``層」。在核幔邊界處,存在第一個重要的地震波速驟減地帶,又稱超低速帶。厚度各處不等,平均厚度150公里,最高達到200公里。2004年,日本學者通過高壓實驗獲得一種被稱為「後鈣鈦礦」的新礦物,成分等同輝石,體積比輝石小密度比輝石大,有三氧化鈣八面體和鎂原子組成。

是組成核幔邊界的主要物質,被譽為21世紀固體地球研究的突破性進展。這個「D``層」,對研究地幔的運動機制、弄清板塊活動有重大的意義。後面我們還要重點提及。



外地核。密度為9.98-12.5/立方厘米。由內核和外核兩部分組成。外核。由液態的鐵和鎂構成,硫磺和氧也存在於外核中。這里溫度高達到攝氏4000度。因為地震波的橫波無法穿越這里,因此推測這里是以鐵為主的金屬在高溫下的熔融狀態。

它以每年10公里的速度緩慢流動,在流動中產生了地球的磁場。這個磁場形成了一道屏障,把宇宙射線集中到地球的兩個磁極,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產生重大作用。這里也被稱之為「地球發動機」。

內外地核過渡層。在5155公里處。液態和固體的過渡態。



內地核。由於橫波可以在這里存在,推測由固態的鐵和鎳構成,溫度達到攝氏5000度,接近了太陽表面的溫度。



值得說明的是,地核不在地球的中心位置,由於太陽引力和地球自轉的作用,地核始終在偏向太陽引力的反方向。另外,很顯然,地核的旋轉速度要比外核快。

「地幔環流說」認為,地幔的運動就是由地球的自轉造成的,他驅動地球岩石圈即板塊的運動,主導了地球的構造活動。這一學說目前還不被主流觀點認同。所以下面我們介紹的板塊運動,還是以「地幔對流說」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