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蔡字草書
蔡字草書如下圖所示:
ps://iknow-pic.cdn.bcebos.com/c83d70cf3bc79f3d8416e931b7a1cd11728b293f?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蔡 :總筆畫:14畫。
基本字義:
①野草。
②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上蔡縣、新蔡縣一帶。
③占卜用的大龜:蓍~。
④殺,減:「三百里夷,二百里~」。
⑤姓。
姓氏來源:
1、出自姞姓,為黃帝支裔。
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的後裔。
草書有廣義和狹義。廣義的,不論時代,凡寫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草書。狹義的,即作為一種特定的字體。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
草書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章草筆畫簡約,有縈帶連接,與今草相似。但其結體平正,用筆勁澀,筆畫中有波磔,特別是捺畫的起筆與捺的末筆,明顯的保留了隸書的筆意,且字字獨立,不相連綿,排列整齊,與今草、狂草有明顯的區別。
今草即一般所說的草書,它是脫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隸書形跡,並在章草和楷書的基礎上加快行筆,增加圓環勾連而成。張懷瓘《書斷》中說:「章草之書,字字區別,張芝變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終而為下字之始,奇形離合,數意兼包。」這正是章草與今草不同體勢和運筆的概括,代表作如崔瑗《賢女帖》。
狂草創始於唐朝,唐人張旭是狂草的開山祖,故有「草聖」之稱。後來的和尚懷素亦是狂草大家。狂草比今草更加簡便快速,且筆勢更加連綿回繞,活潑飛舞,奔騰放縱,大有馳騁不羈,一瀉千里之勢。古人謂其形體「或斂束而相抱,或婆娑而四垂,或攢翥而整齊,或上下而參差,或陰嶺而高舉,或落擇而自披。」真是「眾巧而百態,無盡不奇」。作者可借其抒發奔放激越之情,或寄以馳騁縱橫之志,或托以散郁結之懷。但由於其省筆多,形體與楷、行二體相差太大,故較難辨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