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蛇的品種大全 108種
蛇[shé](蛇亞目動物的統稱),蛇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動物的總稱,屬於爬行綱蛇目。正如所有爬行類一樣,蛇類全身布滿鱗片。所有蛇類都是肉食性動物。目前全球總共有3,000多種蛇類。
Ⅱ 湖北最常見的毒蛇
1、尖吻蝮
金環蛇的別稱是金甲帶、金包鐵等,分布在我國的安徽、浙江、江蘇、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貴州、雲南等地區。
Ⅲ 毒蛇種類有哪些
據《國家地理》雜志的統計,人類已知的蛇共2500餘種,其中無毒蛇為1500餘種,有毒的蛇類1000種左右。
短尾蝮(學名:Gloydius brevicaus)又稱草上飛、地扁蛇,劇毒,多棲息於在長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區以及主要棲息於墳堆草叢及其附近。
短尾蝮體較短粗,頭略呈三角形,與頸區分明顯,吻棱明顯,尾短,具管牙;有頰窩。頭背深棕色,體腹麵灰白色,尾尖棕黑色。
種群現狀
短尾蝮分布廣、數量多、毒性較強,在長江中下遊人口稠密地區危害頗大。但短尾蝮在抑制鼠類有一定作用。
長期以來短尾蝮被認為具有某些治療作用而入葯,用以生產蛇酒、蛇干、蛇粉等,且被日本國葯酒廠大量收購;中國也採用它做原料生產葯物,數量急劇降低。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短尾蝮
Ⅳ 在貴州有哪些毒蛇
在貴州有竹葉青、原矛頭蝮、尖吻蝮、銀環蛇、眼鏡蛇等毒蛇。
1、竹葉青蛇
頭大,三角形;頸細;尾較短,有纏繞性;上頜骨具中空管牙,有頰窩,帶有毒腺。雄性最大全長77厘米,平均全長為尾長的5.1倍,雌性最大全長98.1厘米,平均全長為尾長的5.5倍。
生活於山區樹林中或陰濕的山溪旁雜草叢、竹林中,常棲息於溪澗邊灌木雜草、岩石上或山區稻田田埂雜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2、原矛頭蝮
頭部典型的長三角形,頸部細小,形似烙鐵,故名烙鐵頭。體形細長,尾纖細,有纏繞性,善於攀爬上樹。最大全長雄性(906+218)mm,雌性(998+282)mm,體重50—250g。
原矛頭蝮生活於丘陵及山區,棲於竹林、灌叢、溪邊、茶山、耕地,常到住宅周圍如草叢、垃圾堆、柴草石縫間活動,有時會進入室內。
3、尖吻蝮
全長120—150厘米,大者可達200厘米以上。頭大呈三角形,與頸部可明顯區分,有長管牙。吻端由鼻間鱗與吻鱗尖出形成一上翹的突起;鼻孔與眼之聞有一橢圓形頰窩,它是熱測位器。
尖吻蝮主要棲息在海拔400—700米的常綠和落葉混交林中,夏季喜歡在山塢的水溝一帶活動,對生境條件的要求是陰涼通風有樹有水,也在茶園、農田、柴堆內活動,能上樹,也能進入人房。冬季多在樹根形成的天然洞或舊鼠洞中越冬。
4、銀環蛇
全身體背有白環和黑環相間排列,白環較窄,尾細長,體長1,000—1,800mm,具前溝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藍黑色,具30—50個白色或乳黃色窄橫紋;腹面污白色。頭背黑褐。
銀環蛇晝伏夜出,尤其悶熱天氣的夜晚出現更多,但也見有初夏氣溫15—20℃天氣晴朗時,白天出來曬太陽。銀環蛇性情較溫和,一般很少主動咬人,但在產卵孵化,或有驚動時也會突然襲擊咬人。
5、眼鏡蛇
上頜骨較短,前端有溝牙,溝牙之後往往有1至數枚細牙,系前溝牙類毒蛇,毒液含神經毒為主。本科蛇類不愛活動,頭部呈橢圓形,從外形看與無毒蛇不易區別。
頭背具有對稱大鱗,無頰鱗。瞳孔圓形,尾圓柱狀,整條脊柱均有椎體下突。中國只有4屬8種左右,如銀環蛇、金環蛇、眼鏡蛇、眼鏡王蛇等主要劇毒蛇。
常喜歡生活在平原、丘陵、山區的灌木叢或竹林里,山坡墳堆、山腳水旁、溪水魚塘邊、田間、住宅附近也常見出現。該蛇食性很廣,既吃蛇類、魚類、蛙類,也食鳥類、蛋類、蝴蠍等。屬晝行性蛇類,主要在白天外出活動覓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