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炎陵湘山公園知青閣三副對聯的圖片或文字
醴陵知青盧力題寫的「知青閣」匾額和「有緣此山曾添綠,留意斯水再湧泉」楹聯
炎陵「知青閣」記事
2014-09-28 09:42:25 來源: 作者:黃春平
(當年在炎陵縣「插隊落戶」的知青)
落成於1996年9月的「知青閣」,聳立在炎陵縣城西湘山之巔,這是全國第一座知青紀念建築。
作為一名在農村插隊落戶三年並參與知青閣籌建、知青故鄉行籌備工作的老知青,劉時雨對這座凝結7000多名來炎知青蹉跎歲月的建築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
七千知青入炎陵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這是毛澤東主席1968年底所作的「最高指示」。因此,很多人認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始於1968年,而「炎陵縣在1963年就開始接受城裡知青「插隊落戶」,從炎陵知青閣就可以知道這個情況。」劉時雨說。
1963年9月,炎陵縣委設立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安置辦公室。當年接收來自長沙、湘潭、醴陵的408名下鄉知識青年,安置在4個國營農林場和龍溪、十都、東風等公社插隊落戶。此後,這批知青大多「回城鬧革命」。
炎陵有資料記載:「到1978年,有7198名湘潭、長沙、醴陵等地知識青年來到了酃縣(今炎陵)這個當時只有14萬人口的山區小縣,開始了他們『大有作為』的難忘生活」。
「1974年春11名知青遷到海拔1200多米的古塘大隊松山生產隊。」劉時雨還清楚地記得,知青們帶領農民學文化、學科學,推廣新品種,改良冷浸田,並從湘鋼引來資金和設備,辦起了小水電,安裝了碾米機、粉碎機、鋸木機,辦起了豬場、香菇場,兩年時間就打了個翻身仗,把一個昔日「吃飯靠返銷,用錢靠貸款」的窮山窩變成了一個「家家有餘糧,戶戶有存款」的富裕村,受到了全隊農民的擁護。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幾十年過去了,這些知青當中有的已成為市、區、縣級的黨政領導,有的已成為大企業、大工廠的廠長、經理,有的已成為大學和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員,而更多的則是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無聞地奉獻著。
劉時雨能歷數值得他們驕傲的「才俊」:1976年9月下放到炎陵縣沔渡公社長江大隊當知青,任大隊黨支部副書記、公社團委副書記的胡伯俊,現在是湖南省人社廳廳長;1971年從湘潭赴炎陵縣插隊,歷任大隊黨支部、公社黨委副書記、書記的莫臻,曾任上海寶鋼集團黨委書記助理、宣傳部長……
銘刻知青歲月的豐碑
為紀念知青那段難忘的日子,1996年炎陵縣決定在湘山公園內修建「知青閣」,以鑒歷史。消息傳出,分布在全國各地的7000多名當年赴炎陵的知青激動萬分,「知青閣」建設工程共收到知青捐資17萬多元,以及一批機械和物資。
站在位於炎陵縣城西的湘山之巔,炎陵縣城全景盡收眼底。知青閣就坐落在這座四季常青的省級森林公園內,它的左山峰是「酃縣(炎陵)革命烈士紀念碑」,公園內矗立著千年古塔----湘山寺塔。
知青閣高19.68米,佔地2100平方米,為六角三層仿古樓閣,閣正門之上懸掛著醴陵知青盧力題寫的「知青閣」匾額和「有緣此山曾添綠,留意斯水再湧泉」楹聯。據現有資料顯示,炎陵縣知青閣是全國第一座知青紀念建築。
閣內一、二層樓牆壁的石碑上雕刻著1963年至1978年在炎陵縣上山下鄉的7000多名知青名單。名單之前有中共炎陵縣委、炎陵縣人民政府刻立的「前言」:「『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自一九六三年始至一九七八年止,長沙市、湘潭市、醴陵市、炎陵縣、湘潭鋼鐵廠、江麓機械廠、江南機器廠、湘潭電機廠、湘潭錳礦等地,有七千知青上山下鄉到炎陵縣(酃縣)17個鄉鎮場,現鐫石記名於後。一九九六年九月三十日」。
三樓懸掛著知青們當年的生活、勞動、學習照片,真實地反映了知青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情景。
難忘第二故鄉行
1996年9月29日至10月2日,借知青閣的落成,炎陵縣委、縣政府舉辦了盛大的「96金秋知青炎陵第二故鄉行活動」。來自深圳、廣州、長潭株等地的1800多名知青,代表著當年7000多名上山下鄉插隊落戶的知識青年,激情滿懷地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炎陵,參加祭祀炎帝陵、知青閣落成典禮、重踏青春足跡等活動。
「當年無悔獻熱血丹心,恰意氣馳騁,易襤褸山顏創青春偉業;今載有約溫鄉情舊誼,值金風送爽,祭巍峨聖陵染故土宏圖」,這是知青炎陵第二故鄉行慶祝活動上的一副對聯。
時任縣委書記林良材在致詞中說:「炎陵的父老鄉親,至今還難忘那與知青抵足而眠的日日夜夜,難忘那與知青荷鋤而歸的年年歲歲!在那特殊的年代裡,知青們以自己的知識和似火的青春,撥動著大山裡沉睡的靈魂。」
「知青閣……鐫刻了曾下鄉炎陵的7000多名知青的名字。它的建成,已遠遠超出了『閣』本身的意義,它是炎陵人民與廣大知青的情誼凝聚,是特殊歷史年代痕跡的永久見證。它聳立在湘山之上,俯瞰著炎陵的山山水水,也目睹著炎陵今後的變化和發展,更作為一座知青與炎陵人民情感溝通的橋梁而存在。」
1996年9月30日上午,1800名知青代表聚集鹿原陂舉行公祭炎帝陵典禮儀式。「昔為知青,紮根炎鄉。神農故土,習農學桑……青春作歌,慨當以慷;七千英俊,一代風尚。」「殊途同聚,第二故鄉;莘莘學子,共表衷腸……盡獻綿薄,造福梓桑;同襄大計,興邑振邦。」這篇特殊的《祭炎帝陵文》,字字句句表達了7000知青對故土的眷戀、對炎陵振興發展的期待。隨後,知青們返回炎陵湘山公園舉行儀式,由36名知青代表為知青閣剪綵。
劉時雨登上知青閣的頂層極目眺望今非昔比的炎陵縣城,不禁思緒萬千:「知青閣將永遠銘刻著整整一代城市青年的生命軌跡,永遠銘記著我們與農民群眾的血肉情誼!」
⑵ 南京知青紀念館詳細資料大全
南京知青紀念館位於南京市浦口區永寧街道侯沖社區,是南京首家知青類文化、生活、民俗展示館,佔地面積332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321平方米,共收藏有5000多件知青老物件。
南京知青紀念館於2014年12月破土動工,2015年9月開館。這里全面展示《知青之歌》作者任毅等知青在侯沖插隊時的有關物件和其他地域知青活動的圖片實物文史資料,《知青之歌》的創作緣由、產生的重大影響以及與之密切關聯的許世友的一些史料等。
南京知青紀念館是一座以知青為主軸的體現知青文化主題的庭院式紀念館,其中文博館是由中國知青下放始末、永寧知青館、江浦知青名人館和知青民俗館四部分組成,主要展現知青上山下鄉時代的生活方式、生活用品、生活場景以及當地知青統計和特別任務等內容,對曾經在這塊土地上生活過、勞動過的人、事、物進行還原和再現。
館外還建有知青廣場和知青紀念牆,知青紀念牆展示了當年在永寧插隊的知青任毅創作的《知青之歌》,由知青博物館、知青廣場、知青紀念牆組成的知青故里景點是侯沖風景區民俗文化與旅遊相結合的一個歷史縮影。
館內布展大約分為六大主題,整體設計風格是模仿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建築,主要採用青磚黑瓦。侯沖社區還在知青紀念館周邊配套建設兩平方公里的休閑區,將設有知青農場、知青植物園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 :南困鏈京知青紀念館
- 類別 :紀念館
- 地點 :南京市浦口區永寧街道侯沖社區
- 開放時間 :2015年9月20日
選址緣由
南京知青紀念館由眾多知青倡議建設,談到選址侯沖,《知青之歌》的作者任毅說,侯沖是南京知青的故里,《知青之歌》就是他1968年12月在南京市江浦縣永寧公社插隊時創作的,知識分子「上山下山」雖已過去幾十年,任毅卻常來侯沖回憶那段知青歲月。 此外,侯沖社區優美的環境也是這次選址的原因之一,侯沖社區坐落於老山與滁河之間,兼具自然山水、田園風光、農俗文化,知弊罩青文化遺存較為豐厚,是南京市美麗鄉村示範村之一,也是浦口「八顆珍珠」之一。藉助知青文化遺存,兼具自然山水田園風光和農俗文化,侯沖社區以此為基礎進行美麗鄉村建設。自然環境
侯沖北枕滁河,南鄰老山,美麗鄉村建設以來,社區以生態農業為示範,民俗體驗為依託,以知青文化為主題努力打造集吃住行、游購娛於一體的特色旅遊鄉村。隨著緊鄰的滁河風光帶建設推進,侯沖將充分利用這一景觀資源。 侯沖社區北面的河堤坡頂上6米寬的瀝青慢車道沿滁河蜿蜒前行,與其並行的是一條位於背水坡平台用紅色塑膠鋪設的慢行走道。500畝的濕地被完整保留了下來,距離河堤不到50米。社區已與復旦大學合作,根據原生態資源制定濕地公園規劃。項目規劃
作為任毅的知青故里、歌曲《知青之歌》的發源地,侯沖社區也將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圍繞「知青故里、田園人家」這一主題,將知青歷史融入到旅遊文化建設當中,把知青文化作為侯沖發展的有利切入點,凸顯鄉村旅遊建設亮點,打造遠近聞名的景觀村。 知青之家 知青紀念館建築風格為中式四合院,融合了知青舞台、休閑棧道與生態停車場等展館設施,還包括知青農場、知青禮堂、知青植物園、知青益壽休養基地、農趣館、濕地公園、影視基地等。不久的將來,將出現一個佔地2.4平方公里的旅遊小鎮。這里將有知青之歌紀念館、知青文物陳列館、知青公寓、知青養老院、知青書畫院等等。 正對著紀念館門口,一面刻著《知青之歌》歌詞歌譜的紀念牆引人注目。這是最原版的《知青之歌》,跟任毅當時剛剛創作出來時一字不差。在知青紀念館的知青之家,這跟當年插隊時住的屋子一模一樣,舊座椅、勞動工具、收音機和茶壺等生活用品處處都還是當年下放勞動時的樣子。 知青故里景區內的素質拓展中心、水生博物館以及以滁河濕地風光為特色的濕地公園正在建設中,預計將於2016年5月對外開放運營。館藏內容
知青紀念館里的紅旗供銷社內,鐵皮水瓶、梅花牌蛤蜊油在貨架上一字排開,南京人民印刷廠食堂餐票一下子把人帶入了那個「上山下鄉」的年代。按照原比例復建的供銷社實景是紀念館中布展難度最大的,門頭是按當時老浦租尺鬧口地區供銷社的樣子重建,照明的煤油燈也都是知青們用過的老物件。供銷社裡的搪瓷臉盆、鐵皮水瓶也都是老知青們當年使用過的生活用品,幾個漆面斑駁的南京餅干鐵罐子是從老知青家裡徵集到的,當時這罐子家家戶戶都捨不得扔。 在知青紀念館中,5000多件老物件從全國范圍內徵集而來。放在供銷社貨櫃里當年在安徽蕪湖生產的梅花牌蛤蜊油,在南京早就找不到了,這些都是現在生活在安徽農村的知青捐贈的。上山下鄉時期的紅袖章也是紀念館展出的一大特色,紅袖章超過1000件,除了南京本地之外覆蓋了全國所有主要城市,數量也是國內最多的。姚徐老街
距離知青紀念館不遠的姚徐老街是永寧知青故里的另一個核心景區,這里已引進包括古床館、算盤館、地契館、婚慶館、老匾聯館、老電影海報館、木藝花雕館、小人書館、老將軍書畫館等獨具特色的展覽館,打造成具有濃厚鄉土氣息以及文化特色的博物館群。 在珠算收藏館里,鎮館之寶是一個人骨頭做成的算盤。算盤類似一部智慧型手機的大小,算珠很袖珍,微微泛黃,上面雕刻著一些符號。這是用13歲少女的頭骨和腿骨製作而成的,而這個算盤並不是用來計算,而是一件藏傳佛教里的法器。 珠算館的另一件鎮館之寶則是一個表面做成算盤的小盒子,而這件藏品來源是和珅曾經居住過恭王府。這並非一個算盤,而是一個用來裝契約的盒子。在旁邊的契約館里,有三張恭王府的地契,當初正是裝在這個盒子里的。 契約館里一件有趣的藏品是民國時的賣身契,紅色的紙上黑色的字,自述內容是一位44歲名叫劉王氏的婦人,因荒年飢月度日不過,將自己賣給一個名叫卞峯章的人做妻,而賣身費用是130塊錢。《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渡江偵察記》、《雷鋒的少年時代》、《喬老爺上轎》,在小人書館的100度本藏品,可以讓無論孩子還是大人都邊看書邊喝茶,重溫童年的快樂。
⑶ 電視劇知青中扮演方排長的人是誰
知青電視劇方排長扮演者是楊聖文飾演:方婉之
人物詳細簡介
楊聖文,出生於上海,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中國內地女演員。
1996年首次出演電視劇《紅十字方隊》,從而開始演藝事業。1998年主演刑偵劇《好漢的夢》。2001年領銜主演古裝劇《衙門口》。2002年主演電影處女作《斷鑽》。2004年銜主演的以「監獄」為題材的20集電視連續劇《女子監獄》。2006年參演電視劇《採桑子》。2007年領銜主演電視劇《女工》。11月9日領銜主演的電影《天山雪》上映,影片參加第十七屆金雞百花電影節新片展。2010年出演兩部古裝劇《美人天下》和《國色天香》。
2011年主演的抗戰劇《虎頭要塞電流》獲得第11屆百合獎二等獎,同年還參演了電視劇《知青》。2012年主演的電影《生死羅布泊》入圍第二十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2013年主演新農村建設電影《雪落牤牛河》。
主要作品 《鏗鏘玫瑰》《女子監獄》《北京假日》《歡顏》
個人圖片
楊聖文塑造的角色總是能夠感染人,讓觀眾相信她就是這樣一個人物。楊聖文的清新,脫俗,是影視圈不多見的,身處這樣的一個名利場,她可以堅持下來而且還能不斷的出那麼多好作品,挺難得的,而且她對劇本和角色的選擇非常有原則。
⑷ 48年前,張鐵生高考交白卷轟動一時,這位「白卷英雄」如今還好嗎
澄清歷史事實:因為我是搞教育的,所以對這段歷史非常的熟悉,並且了解得很是透徹。其實,我在這知返巧里澄清一下:當年的張鐵生,並沒有交白卷。
他的傳奇:白卷英雄到億萬富翁。惹來很多的非議。張鐵生說:我只想成為普通人,努力幹事業,不是為了證明什麼,而是積累成為普通人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