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八大行星體積排列順序
八大行星體積排列順序(從大到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
水星半徑:2440 Km(赤道)、金星直徑:12104Km,半徑:6052Km、地球赤道半徑:6378.1 Km、火星半徑:3398 千米(赤道);
木星半徑: 71492 Km (赤道)=地球的11倍、土星半徑: 60268 Km (赤道)、天王星半徑: 25559 千米(赤道)、海王星半徑: 24788 Km(赤道)。
水星最接近太陽,是太陽系中體積和質量最小的行星。常和太陽同時出沒,中國古代稱它為「辰星」。水星在直徑上小於木衛三和土衛六。
天王星從直徑來看,是太陽系中第三大行星,天王星的體積比海王星大。
八大行星是太陽系的八個大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它們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自轉方向多數也和公轉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兩個例外。金星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反。
(1)天王星比地球大多少圖片擴展閱讀:
作為行星,要滿足三個條件:
1、以近似圓形的軌道圍繞恆星運轉。
2、質量足夠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體呈圓球狀。
3、能逐漸清除其軌道附近的天體。
㈡ 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哪個星最大,哪個星最小
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是木星,最小的行星是水星,具體的大小是這樣的:最小的水星的直徑約為0.49萬千米,金星直徑約1.21萬千米,地球直徑約1.28萬千米,火星直徑約0.68萬千米,最大的木星直徑約14.30萬千米,土星直徑約12.05萬千米,天王星直徑約5.11萬千米,海王星直徑約4.95萬千米。按照一定比例排列在紙張上,它們的大小是這樣的:
↑用身邊的球形物體類比星球
如果你看完這些還是不清楚的話,可以按照我的類比找出對應的東西,排列在一起比比看。
——以上內容參考米萊童書《生命簡史》
㈢ 八大行星各直徑是多少
八大行星的直徑依次是水星4880Km、金星4880Km、地球12756.2 Km、火星6796km、木星142984 Km、土星120536km、天王星51118km、海王星49576 Km。
八大行星是太陽系的八個大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它們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自轉方向多數也和公轉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兩個例外。金星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反。
1、水星:英文名Mercury,水星最接近太陽,是太陽系中體積和質量最小的行星。常和太陽同時出沒,中國古代稱它為「辰星」。水星在直徑上小於木衛三和土衛六。
2、金星:英文名Venus,太陽系中第六大行星,中國古代稱之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有時是晨星,黎明出現於東方天空,被稱為「啟明」;有時又是昏星,黃昏後出現西方天空,被稱為「長庚」。
金星是全天中除太陽、月球外最亮的星,猶如一顆耀眼的鑽石,於是古希臘人稱它為阿佛洛狄忒--愛與美的女神,而羅馬人則稱它為維納斯--愛神。
3、地球:英文名Earth,地球是距太陽第三顆,也是太陽系第五大行星。地球,當然不需要飛行器即可被觀測,然而我們直到二十世紀才有了整個行星的地圖。由空間拍到的圖片應具有合理的重要性;舉例來說,它們大大幫助了氣象預報及暴風雨跟蹤預報。
4、火星:英文名Mars,火星為距太陽第四近,也是太陽系中第七大行星;中國古代稱「熒惑星」,火星在心宿內發生「留」的現象稱為熒惑守心。火星(希臘語: 阿瑞斯)被稱為戰神。這或許是由於它鮮紅的顏色而得來的;火星有時被稱為「紅色行星」。
5、木星:英文名Jupiter,木星是離太陽第五顆行星,亦為太陽系行星中質量最大的一顆,它的質量是所有其他的7顆行星的總和的2.5倍,是地球的318倍,體積為地球的1316倍。被稱為「行星之王」。
6、土星:英文名Saturn,土星是離太陽第六遠的行星,也是八大行星中第二大的行星,中國古代稱為「鎮星」,是太陽系密度最小的行星,可以浮在水上。在羅馬神話中,土星(Saturn)是農神的名稱。希臘神話中的農神Cronus是Uranus(天王星)和蓋亞的兒子,也是宙斯(木星)的父親。土星也是英語中「星期六」(Saturday)的詞根。
7、天王星:英文名Uranus,天王星是太陽系中離太陽第七遠行星,從直徑來看,是太陽系中第三大行星。天王星的體積比海王星大,質量卻比其小。
8、海王星:英文名 Neptune,海王星是環繞太陽運行的第八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第四大天體(直徑上)。海王星在直徑上小於天王星,但質量比它大。
(3)天王星比地球大多少圖片擴展閱讀:
行星的定義:一是必須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二是質量足夠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體呈圓球狀;三是這個軌道附近應該沒有其他物體。按這樣的劃分,太陽系的行星就只有水、金、地、火、木、土,加上天王、海王星這八顆。
與2006年之前提到的九大行星概念不同,在2006年8月24日於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會中通過的第5號決議中,冥王星被劃為矮行星,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冥王星相符。質量足夠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體呈圓球狀相符,但是冥王星沒有能夠清空其軌道上的其他物體,因此降級為矮行星。
而同樣具有足夠質量、成圓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稱為「矮行星」,冥王星恰好符合這一定義,並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確認是一顆「矮行星」。所以冥王星被歸為矮行星。從此太陽系從九大行星變成了八大行星。
㈣ 九大行星的大小(請按照從大到小排列)
1、木星 Jupiter:
直徑: 142,984 千米 (赤道)
質量: 1.900e27 千克
2、土星 Saturn:
直徑: 120,536 千米 (赤道)
質量: 5.68e26 千克
3、天王星 Uranu:
直徑: 51,118 千米(赤道)
質量: 8.683e25 千克
4、海王星 Neptune:
直徑: 49,532 千米(赤道)
質量: 1.0247e26 千克
5、地球 Earth:
直徑: 12,756.3 千米
質量: 5.9736e24 千克
6、金星 Venu:
直徑: 12,103.6 千米
質量: 4.869e24 千克
7、火星 Mar:
直徑: 6,794 千米
質量: 6.4219e23 千克
8、水星 Mercury:
直徑: 4,880 千米
質量: 3.30e23 千克
9、冥王星 Pluto:
直徑: 2274 千米
質量: 1.27e22 千克
(4)天王星比地球大多少圖片擴展閱讀:
被降級的行星——冥王星:
在2006年8月2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召開之後,經過投票表決,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至此太陽系只剩下八顆行星。「九大行星」的說法已經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八大行星」。
冥王星被「踢」出行星行列。不過有失亦有得,冥王星的戲劇性命運又為它在語言學史上贏得了一席之地。
冥王星的「降級」引發了全美人民對冥王星的深深同情,原本只有名詞含義的"Pluto"(冥王星)一詞被語言學家們賦予了動詞含義,用來表示「使某人或某物降級或貶值」。而"Pluto"的過去式"Plutoed"也因此具有了「被降級、被貶」的含義。例如:"You are plutoed"一句可以表示「你被降級了」;而"American Dollars are plutoed"則可表示「美元在貶值」。
在2006年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26屆大會上,冥王星被正式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之列中除名,並被歸入矮行星之列。從那時起,冥王星便被認為是柯伊伯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之一。
美國伊利諾伊州政府認為,冥王星被不正確地「降低了地位」。其聲明中指出,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中,只有4%的天文學家投票贊成將冥王星「降級」。因此,冥王星事實上遭到了「不公正」的對待。
冥王星於1930年由美國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發現。其先前之所以能被劃入行星之列,是因為人們最初曾誤認為其尺寸與地球相當。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中體積最小的一個,而且比那八顆行星要小得多。冥王星直徑僅為2300公里左右,比地球的衛星還小。它的軌道也非常特別,與其它八顆行星運轉的軌道有一個角度。
尤其是在2003年發現「齊娜」(Xena)後,冥王星的地位遭到了進一步的動搖。「齊娜」的直徑約為3000公里,和太陽之間的距離大約是冥王星和太陽間距離的3倍,繞行太陽一周得花560年。美國加州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在柯伊伯帶發現了它,並將其編號為UB313。經過兩年的觀察,他們在2003年7月向外界公布了這一發現,並引起太陽系是否存在第十大行星的熱烈討論。
冥王星(讀音:míng wáng xīng)起初被認為是太陽系中的一顆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8月24日於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中通過第五號決議,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Dwarf Planet)。在2008年6月,國際天文學會再將冥王星做為子分類類冥矮行星(Plutoid)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