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生非遺手工有哪些
團扇、布貼畫、蠟染、皮影戲、木偶、剪紙、年畫、刺綉。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相對,合稱「文化遺產」。
布貼畫介紹
布貼畫原名宮廷補綉,布貼畫是刺綉的一種形式。它利用做衣被剩下的邊角碎料,在底布上拼成各成圖案,再用針線沿著圖案紋樣的邊鎖綉,將其固定,並進行細部的加工而成。
布貼畫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貼補工藝,歷史久遠,廣泛流傳於民間,其色彩豐富鮮艷,剪貼的邊線明朗整潔,富有木刻版畫的刀木特點,是我國民間常見的手工藝術。
㈡ 小學生手工燈籠製作大全圖片步驟
小學生手工燈籠製作大全圖片步驟如下:
准備材料:紙、膠水、小刀
1、首先准備一張紅色卡紙,並且對折成相同等分。
燈籠由來
關於打燈籠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流傳較廣的一個說法是:元宵節打燈籠的習俗始於東漢時期,東漢明帝劉庄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
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人們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彩龍兆祥,民阜國強」,花燈風氣從此廣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