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恐龍的圖片和名字
一、霸王龍
(1)恐龍圖片大全和名字擴展閱讀
恐龍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頭化石時,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並命名為恐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2. 恐龍全部的名字和圖片
恐龍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恐龍」一詞是日本生物學家對英文Dinosauria即「恐怖的蜥蜴」(恐蜴)的翻譯,並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恐龍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在1861年發現的始祖鳥化石,與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
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現代鳥類極可能是獸腳亞目恐龍的直系後代。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唯一倖存發展至今的恐龍,而少數科學家甚至主張它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
恐龍(不包含鳥類)是群生存於陸地上的主龍類爬行動物,四肢直立於身體之下,而非往兩旁撐開。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龍,例如:翼手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從科學角度來看,這些都不是恐龍。
恐龍圖片大全
有科學家最新研究認為,0.66億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時,正值恐龍生態系統較脆弱時期,遭遇小行星碰撞所致的環境巨變,「糟糕運氣」的恐龍走向滅絕。
恐龍真正分類包含了霸王龍(暴龍)、上龍、棘龍、梁龍、雷龍、翼龍、鯊齒龍、三角龍、劍龍。
1.霸王龍(暴龍)
霸王龍,又名暴龍,屬暴龍科中的一種,名字的意思是殘暴的蜥蜴王。是史上最龐大的肉食性動物之一和最著名的食肉恐龍,它是恐龍中生存年代最晚的種類之一,體長12~14米,最長15米。平均臀部高度3.6米,最高4.1米。平均高度5.1米,最高6米(從地面至頭部)。平均體重9噸,最重14.85噸,頭部1·55米。咬合力居陸地生物和食肉恐龍第一(咬合力可達20噸),同時也是體型最為粗壯的食肉恐龍。
霸王龍(暴龍)
霸王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里赫特階(MAA)距今約6850萬年到655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非鳥類恐龍種類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以及墨西哥,分布范圍較其他暴龍科更加廣泛,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也是陸地史上已知的最強的食肉動物。
霸王龍(暴龍)
起源發現
1902年,美國一位恐龍化石採集家巴納姆·布朗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黑爾溪發現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動物骨骼,當時他是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之後的兩個夏天,他相繼從堅硬的砂岩中挖掘骨架。由於骨頭相當沉重,於是他製造了一種用馬匹拖拉的專用雪橇,這才把骨頭運到附近的公路。他所發現的是第一具霸王龍的骨骸。
霸王龍(暴龍)
1910年,巴納姆·布朗率領的考察隊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內的紅鹿河峽谷開始了大規模的採集。布朗在那裡找到了保護得極為完好的戟龍、盔龍和尖角龍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龍皮膚化石。
霸王龍(暴龍)
在紐約博物館中,布朗的老闆奧斯本迫不及待的把他命名為霸王龍的動物公諸於世,在安裝骨架的同時,布朗和奧斯本以模型重塑霸王龍生前的風采,但是他們無法把重達兩噸的骨頭組合成他們心目中的形象——「靈巧如鳥的巨獸」,他們只好將他組合成直立而遲鈍的模樣。
霸王龍(暴龍)
2013年12月25日,英國和澳大利亞研究人員說在澳大利亞發現了一塊霸王龍恥骨化石,這是有證據顯示霸王龍也曾經生活在南半球大陸上。
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報告說,這塊化石非常特別,確信於霸王龍。它長約30厘米,出土於澳大利亞東南部的恐龍灣,形狀類似一根兩端膨脹的桿,其中一端扁平,另一端呈靴狀。
霸王龍(暴龍)
3. 恐龍圖片及名稱
恐龍大全有鴨冠龍、雙冠龍、異特龍、隙龍、梁龍、迷惑龍、肯龍、腔骨龍、重爪龍、異特龍。
1、鴨冠龍
異特龍又名躍龍或異龍,是獸腳亞目肉食龍下目恐龍的一屬,身長7-9米,最大9.7米,體重1.5-2噸,最重3.6噸,生存於晚侏羅紀,於1億5500萬年前到1億3500萬年前。
恐龍的簡介
三角龍、現代鳥類和梁龍最近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代。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部分非鳥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4. 100種恐龍圖片名字和介紹
關於恐龍圖片名字和介紹:上龍、棘龍、梁龍、雷龍、翼龍、鯊齒龍、三角龍、劍龍、霸王龍、跳龍等。
1、上龍
上龍是一種已滅絕海生爬行動物,屬於上龍科,生存於侏羅紀晚期。上龍是一種大型掠食性動物,以魚類、魷魚、以及其他海生爬行動物為食。上龍在正式命名前被稱為「妖怪」,在大約2億—1.45億年前的侏羅紀,它們是海洋中的高級掠食者。
5. 有哪些恐龍的圖片和名字
恐龍有許氏祿豐龍、似鳥龍、暴龍、火焰山鄯善龍、鄯善龍,這些龍的簡介以及圖片是:
1、許氏祿豐龍:
許氏祿豐龍是原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生存於侏羅紀早到中期的中國西南部。化石標本發現於中國的雲南省祿豐。許氏祿豐龍是中國所發掘最古老的恐龍之一。
但是經詳盡研究,金沙江龍應隸屬原蜥腳類恐龍。它的頭骨還沒有特化,具較窄的上下頷,中央部位較厚重,沒有側腔室,神經弓相當低。
6. 恐龍圖片和名字
恐龍指的是三角龍(鳥臀目)和現代鳥類(蜥臀目)最近的共同祖先的其全部後代,恐龍有霸王龍、三角龍、長頸龍、竊蛋龍、甲龍、雷龍、翼龍、鯊齒龍、劍龍、迅足龍等,圖片如下:
1、霸王龍
迅足龍(學名Velocipes)是三疊紀晚期可能屬於獸腳亞目的一屬恐龍。它的化石在德國發現。由於它的化石保存得很差,使得鑒定的工作很困難,故對它的認識很少。
7. 恐龍種類名字圖片大全
恐龍的種類名稱有霸王龍、翼手龍、三角龍、隙龍、梁龍等。
恐龍是出現於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並繁榮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的中生代爬行動物,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之久,恐龍的種類有霸王龍、翼手龍、三角龍、隙龍、梁龍等。
1、霸王龍
霸王龍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史上最龐大的陸地肉食性動物之一,最著名的食肉恐龍,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體長11.5~14.6米,最大順彎體長15.3米,平均臀部高度4.3米,最大臀膏5.2米,最高6米(從地面至頭部),平均體重8噸,最重14.86噸,頭部長度1.2~1.55米。
梁龍是梁龍科下的一屬恐龍,骨骼化石首先由塞繆爾·溫德爾·威利斯頓所發現,生活於侏羅紀末的北美洲西部,時代可追溯至1億5000萬至1億4700萬年前,個體最長可超過30米,體重約10噸左右,鼻孔位於眼睛之上,脖子無法抬高,推測是用來擴大原地進食麵積的。
8. 恐龍分類及圖片名稱
恐龍真正分類包含了霸王龍(暴龍)、上龍、梁龍、翼龍、三角龍、棘龍、雷龍、鯊齒龍、劍龍等。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其中比較常見的幾種。
1、霸王龍,又名暴龍,屬暴龍科中的一種,名字的意思是殘暴的蜥蜴王。是史上最龐大的肉食性動物之一和最著名的食肉恐龍,它是恐龍中生存年代最晚的種類之一,咬合力居陸地生物和食肉恐龍第一(咬合力可達20噸),同時也是體型最為粗壯的食肉恐龍。
9. 所有恐龍的名稱及圖片
1)雷龍
有些恐龍的身軀十分龐大,像雷龍就是一個例子。在侏羅紀時,地球上的氣候溫暖而潮濕,到處都有青蔥的森林,因為這些豐富的植物性食物,帶來了草食性恐龍的繁榮,雷龍在這個時後也活躍於現在北美洲的平原上。
雷龍的體重約在三十五公噸到五十公噸之間,它那粗壯的腿,有如樹干一樣;長長的脖子,直立起來有七層樓房那樣高,可以說是地球有始最大的動物。雷龍的身體雖然大得驚人,性情卻很溫和,平時以溫帶森林中的植物為食,有時會走入沼澤里,由於水具有浮力,可以減輕它身體的沉重負擔,同時也能躲避像異特龍般凶暴的肉食性恐龍的攻擊。
(2)三觭龍:
劍龍和角龍身上的骨板和骨片,只能用做被動的防衛,而沒辦法做還擊,到了觭龍出現,情勢才逐漸改觀。三觭龍是觭龍中體積最大的,頭上長著兩只長矛似的角,另外一隻角突起於眼睛和鼻孔之間。這樣尖銳的武器,連最可怕的肉食恐龍都要讓它三分。
(3)劍龍:
出現於一億五千萬年前的劍龍,它最大的特徵就是背部聳起的兩排骨板,以及尾巴上生著尖棘。劍龍是草食性的恐龍,行動緩慢,它身上的骨板和尾巴上的尖棘,便成了躲避肉食性恐龍最好的防衛了。
(4)甲龍:
劍龍身上有骨板保護,但骨板遮不到的地方,仍然易受攻擊。當劍龍逐漸絕跡,全身披著骨板的甲龍(犰狳龍)便代之而起。甲龍好像刀槍不入的坦克車,連霸王龍對它也無可奈何。
(5)霸王龍:
霸王龍(暴龍)是肉食性恐龍中最大也是最殘暴的,霸王龍出現的時間已經是恐龍時代的最末期,距離現在大約八千萬年前。霸王龍的身體高達十四公尺,體重大約十公噸,它的後腳十分粗大強壯,甚至能各自撐起一隻犀牛。
從霸王龍的化石發現,它的每一顆牙齒,都大如一個成人的手掌,即使是眼睛也比人頭還大。雖然身體大部份都大得驚人,但是霸王龍的一對前肢卻是既小又短,短得甚至於沒有辦法把食物送入口中,兇手龍也和霸王龍有相同的習性,是很兇猛的動物。
〔6〕鴨冠龍:
鴨冠龍與霸王龍一樣,出現於恐龍時代的末期。鴨冠龍最特別的地方在頭部,它那扁而長的顎骨,像鴨的嘴巴,所以有了鴨冠龍這樣的名字。過去人們以為鴨冠龍的生活與鴨子相似,是在水中游泳,並且以水中植物為生。後來科學家研究鴨冠龍化石的時候發現,它們並不是吃水草為生的,而是以岸上的樹木為食物,鵝冠龍也有同樣的習性。
誰最先發現了恐龍
曼特爾夫婦
在英國南部的蘇塞克斯郡有一個叫做劉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這里曾經住著一位名叫曼特爾的鄉村醫生。這位曼特爾先生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心,特別喜愛收集和研究化石。行醫治病之餘,他常常帶著妻子一起爬山涉水去尋找和採集化石,足跡踏遍了周圍有岩層出露的溝溝坎坎。久而久之,曼特爾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採集高手。
雙 龍
雙 龍的身體較為粗壯,頭骨高大,顎骨發達,嘴裂很大,滿嘴的牙齒像鋒利的小刀子一樣,牙齒的前後邊緣上還有小的鋸齒,這些特徵顯示它可以撕碎任何捕獲到的獵物,然後將大塊的肉吞進腹中。此外,雙 龍的頭骨上在眼睛後面的部位都有孔,這些孔使為了更好地附著那些牽動顎骨的肌肉用的,因此雙 龍撕咬的力量一定非常強大。科學家推測,雙 龍可能是侏羅紀早期生態系統中最殘暴、最兇猛的食肉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