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故宮清朝是各個宮殿用途的詳細地圖(就是原版故宮地圖)!
東六宮在故宮中軸線東側,分別為:景仁宮、鍾粹宮、承乾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 西六宮分別為: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咸福宮、長春宮、太極殿
*東西十二宮多為妃嬪住所,也有太後級別的住過西六宮
太和殿是用來舉行各種典禮的場所、 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 保和殿是宴客和殿試的地方(乾隆五十四年殿試地點由太和殿移到保和殿) 文華殿前有文華門,後有主敬殿,東西向有配殿。東側還有跨院稱傳心殿。是「經筵」前祭祀孔子的地方;
文淵閣是清宮藏書樓。
武英殿與位於外朝之東的文華殿相對應,即一文一武。清兵入關之初,攝政王多爾袞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為理事之所。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舉行小型朝賀、賞賜、祭祀等儀典。康熙八年(1669年)因太和殿、乾清宮等處維修,康熙皇帝曾一度移居武英殿。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此後敬思殿作為存儲版片之處。
乾清宮是後三宮之首,它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批閱各種奏章的地方,後來還在這里接見外國使節。
養心殿,位於內廷乾清宮西側。清初順治皇帝病逝於此地。康熙年間,這里曾經作為宮中造辦處的作坊,專門製作宮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養心殿後,造辦處的各作坊遂逐漸遷出內廷,這里就一直作為清代皇帝的寢宮,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為一組集召見群臣、處理政務、皇帝讀書、學習及居住為一體的多功能建築群。一直到溥儀出宮,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後居住在養心殿。 坤寧宮,皇後舉行祭祀的地方;它還有另外一個功用,就是皇帝大婚的新房。清朝皇帝大婚時要在這里住兩天,之後再另住其他宮殿
南三所,,也稱「阿哥所」或「所兒」,清代的皇子們,只有在幼年時候可以居住在東西六宮享受父母之愛,十歲遷出後宮,暫居毓慶宮或更為偏遠的「南三所」,受封親王後便徹底遷出紫禁城,到父皇賞賜的王府居住。
毓慶宮是康熙年間特為皇太子允礽所建,後作為皇子居所。乾隆皇帝12歲到17歲間一直居於此宮。嘉慶皇帝5歲時曾與兄弟子侄等人居於此宮,後遷往擷芳殿,乾隆六十年(1795年)退位後又遷回毓慶宮。同治、光緒兩朝,此宮均作為皇帝讀書處,光緒皇帝曾在此居住。
弘義閣與體仁閣作為太和殿的陪襯建築左右對稱,清代為內務府銀庫,收存金、銀、制錢、珠寶、玉器、金銀器皿等。
慈寧宮和壽康宮是太後老佛爺住的地方。慈寧宮主要是為太後舉行重大典禮的殿堂,凡遇皇太後聖壽節、上徽號、進冊寶、公主下嫁,均在此處舉行慶賀儀式。特別是太後壽辰時,皇帝親自率眾行禮,並與近支皇戚一同綵衣起舞,禮節十分隆重。
皇極殿,初名寧壽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寧壽宮一區建築時,將寧壽宮改稱為皇極殿,作為乾隆皇帝歸政後臨朝受賀之所。
英華殿是明清兩代皇太後及太妃、太嬪禮佛之地。 壽安宮,初名咸熙宮,嘉靖四年(1525年)改稱咸安宮。清初沿明制,雍正年間在此興辦咸安宮官學,乾隆十六年(1751年)咸安宮官學移出。同年,乾隆皇帝為慶賀皇太後六十壽誕,將此宮修葺一新後改稱壽安宮。
壽安宮是皇太後及太妃、嬪等人的居所,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為皇太後七十聖壽慶典,在院中添建一座3層大戲台。嘉慶四年(1799年)將戲台拆除,扮戲樓改建為春禧殿後卷殿。
北五所:早期也為皇子住處,後期為如意館、敬事房等機構 欽安殿內供奉道教中的北方神玄天上帝,又稱真武大帝。是道教場所。
2. 清朝末期後宮服飾圖片及等級 需要圖片
1、清代皇後朝服朝褂:清代皇後服飾 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
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本圖為戴朝冠、穿朝服、朝褂的皇後(《清代皇後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