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野雞分幾個種類
雉俗稱「野雞」,已少見,要保護,禁止獵殺。現已能人工飼養。雄的尾長,羽毛鮮艷美麗。雌的尾短,羽毛黃褐色,體較小。善走而不能久飛。肉可吃(僅限人工繁殖的肉食種類啊,大家可不要去捕捉野生的哦!),羽毛可作裝飾品。雞形目雉科,體型大於山鶉和鶉的鳥。大多數雉,約有16屬50種,棲於開闊林地和田野,尾長,成小群覓食。所有種類均能發出沙啞的叫聲和其他各種聲調。
B. 野雞長什麼樣圖片
山雞的體形較家雞略小,但尾巴卻長得多。雄山雞雄山雞體長90~100厘米(包括尾巴),尾長41~53厘米,體重1000~1500克。雄山雞羽色華麗,頭頂黃銅色,兩側有微白眉紋;眼周裸出,喉和後頸均黑色,頸部為鮮艷的紫綠色,並具有一明顯的白色頸環(環頸雉即因此得名);背部前方為金黃色,向後轉栗紅色,再後為橄欖綠色,均雜有黑白斑紋;腰側純藍灰色,向後轉栗色;胸呈金屬帶紫的銅紅色;尾羽長,尾羽中央黃褐色,兩側紫栗色,具有橫斑。雌山雞體形較小,羽色暗淡,大都為褐色和棕黃色,並雜以黑斑;眼栗紅色;嘴淡褐色,基部轉黑;尾上黑斑綴以栗色更為顯著,尾羽較短。腳紅灰褐色,爪黑色。山雞的不同品種之間,其形態特徵不盡相同。
生活習性
可以合法養殖食用的"山雞"有兩種,野山雞--環頸雉包括環頸雉和石雞。環頸雉適應性廣,抗寒,耐粗生活環境從平原到山區,從河流到峽谷,棲息在海拔300~3000米的陸地各種生態環境中,夏季能耐受32℃以上高溫,冬季零下35℃也能在冰天雪地行動覓食,飲冰碴水,不怕冷。食性: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葉、漿果、種子、苔蘚、地衣和昆蟲為食,也常到附近農地取食穀物。
山雞的體形較家雞略小,但尾巴卻長得多。山雞雄山雞體長90~100厘米(包括尾巴),尾長41~53厘米,體重1000~1500克。雄山雞羽色華麗,頭頂黃銅色,兩側有微白眉紋;眼周裸出,喉和後頸均黑色,頸部為鮮艷的紫綠色,並具有一明顯的白色頸環(環頸雉即因此得名);背部前方為金黃色,向後轉栗紅色,再後為橄欖綠色,均雜有黑白斑紋;腰側純藍灰色,向後轉栗色;胸呈金屬帶紫的銅紅色;尾羽長,尾羽中央黃褐色,兩側紫栗色,具有橫斑。雌山雞體形較小,羽色暗淡,大都為褐色和棕黃色,並雜以黑斑;眼栗紅色;嘴淡褐色,基部轉黑;尾上黑斑綴以栗色更為顯著,尾羽較短。腳紅灰褐色,爪黑色。山雞的不同品種之間,其形態特徵不盡相同。
C. 這是什麼品種的野雞圖片不是很清楚
你看到的是不是想這種,如圖
如果是的話那就是珍珠雞了,珍珠雞有好幾類,但一般我們都把它分為三類:一是分布在索馬里、坦尚尼亞的「大珠雞」,其主要特徵是只在其背部有幾根羽毛;二是分布在非洲熱帶森林的「羽冠珠雞」;三是「灰頂珠雞」,它包括帶有藍色肉髯和紅色肉髯二種類型。「灰頂珠雞」已培育出灰色珠雞、白珠雞、淡紫色珠雞及它們之間的雜交雞種等許多品種,其中灰色珠雞是飼養量最大的品種,我國通常所說的珍珠雞主要是指灰色珠雞類型。
珍珠雞全身羽毛灰色,並有規則的圓形白點,形如珍珠,故有「珍珠雞」之美稱。珍珠雞形體圓矮,沒有雞冠,頭頂部無毛,而有角質化突起,稱之頭盔,尾部羽毛較硬略垂。
成年珍珠雞喜干厭濕、耐高溫、抗寒冷、抵抗疾病能力強。在-20~40℃時仍能生活。但出殼後的雛珠雞若溫度稍低,則易受涼、拉稀或死亡。
珍珠雞性情溫和、膽小、機警,環境一有異常或動靜,均可引起其整群驚慌,母雞發出刺耳的叫聲,雞群會發生連鎖反應,叫聲此起彼伏。
珍珠雞一般谷類、糠麩類、餅類、魚骨粉類等都可用來配合食用。另外特別喜食草、菜、葉、果等青綠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