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哪個年代的瓷罐子上會寫小篆寫「示用吉祥」
古代盛飯喝水的器皿多是陶瓷製品,並且品種繁多,即便是裝酒的壺都有很多種。這些陶瓷的瓶瓶罐罐在今天看來都是非常的漂亮,堪稱精美的藝術品。很可惜這些如今罕見的陶瓷瓶罐今天大多已經損壞或遺失,隨著時間的流逝存留下來的將越來越少。
一、古代陶瓷瓶
玉壺春瓶:又叫玉壺賞瓶,是宋瓷中具有時代特徵的一種典型器物。流行地區廣,沿用時間長,宋以後歷代各地窯場均有燒制。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凈水瓶演變而來。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其造型上的獨特之處是頸較細,頸部中央微微收束,頸部向下逐漸加寬過渡為杏圓狀下垂腹,曲線變化圓緩;圈足相對較大,或內斂或外撇。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歷經宋、元、明、清、民國直至現代,成為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物之一。
蒜頭瓶:瓷製蒜頭瓶始燒於宋代,流行於明清,以景德鎮窯製品為多見,品種有青花、五彩、灑藍描金等。明清景德鎮窯蒜頭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藍釉、 醬釉等各種單色釉品種。明嘉靖蒜頭瓶是肩部有堆塑蟠螭裝飾;明成化蒜頭瓶,僅口部作花瓣狀,耳為隨意堆塑;明正德蒜頭瓶,在瓶腹上設出戟;明萬曆蒜頭瓶,趨於簡化,口部已無蒜頭了,但器形高大,以青花五彩為多見。清代蒜頭瓶的器形趨於輕盈秀美。
梅瓶:也稱「經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近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一書中詳細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徵及名稱由來:「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於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
關於梅瓶的用途,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與「醉鄉酒海」的詩句。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因此,這類器多製作精美,不但考慮到貯酒容量,還要注意造型優美。
柳葉瓶:器型為撇口,短頸,豐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內凹,器身細長,形似柳葉,故又有「美人肩」之稱。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康熙豇豆紅釉柳葉瓶,是極為珍貴的產品。
膽式瓶:直口,長頸,削肩,腹下部豐滿,器形似膽,故名。宋代哥窯、鈞窯燒造此式,清代景德鎮窯多見,大多為單色釉。葫蘆,故名。南宋龍泉窯創制,元、明景德鎮窯多見,並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圓下方及扁腹等式。品種有青花、五彩、白釉、黃釉等,有的書「大吉」二字。 古陶瓷中的珍品,大多數是用來給皇家貴族欣賞把玩所用,而不是以實用為主。
象腿瓶:即一統瓶。清代創燒的一種瓷器造型。瓶形為廣口外撇,短頸,肩部寬與口相若,身如直筒狀,平底,造型如粗壯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因「筒」與「統」諧音,有「大清天下一統」的寓意。多見於清初順治、康熙兩朝,品種有青花、五彩。
天球瓶: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多見青花,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
硬棒槌瓶:又稱圓棒槌瓶,主要指康熙年間的式樣,盤口,短直頸,圓折肩,圓筒狀長腹,圈足,底部多為平切式二層台。大小不一,高者約70厘米,矮者僅有十幾厘米。器腹有高矮和粗細之分;粗腹者,器形莊重,高約40厘米;細腹者,器形秀麗。
花口瓶:瓷器瓶式之一,因瓶口如開放的花瓣而得名,細頸,圓腹,撇足。始見於唐,至宋代較為流行。宋景德鎮、磁州、扒村、耀州等窯均有燒造,各窯製品的共同點是細頸微撇,不同點在於器物腹部與足部的變化。景德鎮窯青白釉瓷器為腹部長圓,圈足,磁州窯系的白地黑花、三彩,黑釉瓶與耀州窯的製品則為圓腹,喇叭形足。明、清仍有製作。
轉心瓶: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有提到這樣一種瓷器:「瓶之腹際玲瓏剔透,兩面洞見而瓶內更有一瓶兼能轉動,似美術雕刻之象牙球者然。若是者,名曰轉心,乃內府珍賞殊品也。」在台北故宮博物院中,就收藏有上文中描述的瓷器-清乾隆霽青描金游魚粉彩轉心瓶。
橄欖瓶:撇口,短頸,肩、頸部內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體似橄欖,故名。宋代河南登封窯創制,清代仍有燒造,造型略有變化,頸部稍長,勻稱秀美。
藏草瓶:又稱甘露瓶,瓶式之一,清朝廷為西藏僧侶燒制的用於插草供佛的特別器皿,故稱藏草瓶。雍正時已有燒制,乾隆時期製品為圓唇口,直頸有凸弦紋,豐肩,腹下部漸收,束脛,足部外撇。這類瓶式不書款識,一般多認作乾隆製品。
景德鎮御窯廠大量生產藏傳佛教用具,並非乾隆帝心血來潮,而是有著極深奧的玄機。清廷入主中原之後,始終重視、扶持藏傳佛教,並以此作為保全「大清基業萬年磐石之安」的重要措施。乾隆皇帝對藏傳佛教興趣極濃,無疑有其深遠的政治原因。
多管瓶: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一般為五管。是一種冥器,因瓶肩部各面分布著直立的多棱形或圓形管而取名。管中間是空的,多與瓶不通。南宋時期,一方面因供應南方官民的需用,一方面因政府鼓勵海外市舶貿易,因此產量遽增,在今龍泉縣、麗水縣附近形成跨越八個縣的大窯系,而福建沿海各窯場也爭相襲仿,產品遍及韓、日、琉球、東南亞乃至非洲東岸。
觀音瓶:又稱「觀音尊」,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間流行瓶式之一,器呈侈口,頸部較短,豐肩,肩下弧線內收,至脛部以下外撇,淺圈足,瓶體纖長,線條流暢。康熙朝時景德鎮燒制的瓶式較多,有時瓶、尊在稱呼上不易區分,一般來說,口小腹大者稱之為瓶,以五彩、青花製品較為多見。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傳世作品中以釉里紅飛鳳穿花、五彩花蝶、胭脂彩山水紋飾的為最佳。
二、古代陶瓷罐
蓋罐:即有蓋的罐子,新石器時代有的陶罐已配有專用蓋,如甘肅武威皇娘娘台出土齊家文化蓋罐,似倒置敞口碗。江蘇南京趙士崗出土的紅陶人物飛鳥罐,蓋似倒置直牆洗。南北朝比較注重蓋鈕的裝飾,宋以後蓋鈕裝飾比較豐富,有獅鈕、玉免鈕、塔式鈕、寶珠式鈕等。
五聯罐:是流行於東漢時期的陪葬冥器。造形為中心大罐周邊四隻小罐或壺,腹間互不貫通。此外器身還堆塑各種珍禽瑞獸。罐蓋有雙線半環鈕或鳥形鈕兩種。五聯罐在三國以後演變為堆塑樓閣的谷倉罐。
雙唇罐:又稱復口罐、雙口罐、流行於東漢末至南朝時期,多出土於江南地區。造型為雙重口,內口直,外口略低於內口且外侈,溜肩圓腹,腹下內收,平底,與今泡菜壇形似。從出土情況看,西晉以前的雙唇罐器身較矮,肩部飾有扁條狀豎系、橫向半環四系;東晉以後,器身增高, 內口直徑較大,肩部亦有半環形系。
鳥食罐:盛放鳥食的小罐。鎮江東漢永元十三年(101年)墓曾出土有黑釉器。傳世品中偶有唐宋時期遺物。從器形方面看,明宣德時期景德鎮燒制的種類最豐富,有缽式、瓜式、橫向竹節式、筒式、罐式、水盂式等。各式鳥食罐的一側均有固定用的環狀系。此後各代所燒制的鳥食罐多仿宣德款式。
堆塑谷倉罐:又稱谷倉、喪葬罐、魂瓶,由東漢五聯罐發展而來,是專為陪葬燒制的冥器,流行於三國吳、兩晉時期,有陶、瓷製口。常見形式為唇口式深腹罐,佛像、麒麟、朱雀、鋪首銜環等紋飾貼塑於罐腹四周,口部有雙闕、人物、鳥雀等,頂部有倒置直牆洗式蓋。
塔式罐:帶有佛教特徵的罐式,多由罐和罐座兩部分組合而成,流行於唐代。陝西銅川黃堡鎮出土的黑釉塔式罐,翻沿唇口,短頸溜肩,圓腹,腹下部漸收,貼有模印葉紋。鏤空多邊形底座飾有佛像、花卉等。蓋為七級空塔形,頂端塑有屈腿直身、撫頭按膝、舒目遠眺的小猴。
橫栓蓋罐:又稱夾耳蓋罐、夾梁蓋罐。廣東番禺石碼村五代南漢墓出土的蓋罐,直口豐肩,以下漸收,長圓腹,圈足。肩部有兩對對稱的板式帶孔鈕座。蓋兩側對稱的位置伸出長方形帶孔橫栓,蓋合時橫栓插入鈕座,與鈕座的軸孔相合,可以在兩孔中插銷固定,或只固定一側的軸孔,器蓋能自由開合而不脫落。
荷葉形蓋罐:流行於元代,南北窯口均有燒制。因罐口覆有荷葉形蓋而得名。江西高安1980年出土的青花雲龍紋荷葉形蓋罐,罐體渾圓,荷葉形蓋邊緣有波狀曲折,以蓮桿為鈕,並以鈕為中心用青料繪出旋轉放射狀葉脈紋。
四靈塔式罐:帶有宗教含義的罐式。出現於元代,是從唐代塔式罐發展而來的。江西省博物館收藏的元青花釉里紅四靈塔式罐,平口短頸,溜肩,腹部下收,平底,腹部貼塑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帽形蓋覆於罐口,蓋頂作喇嘛塔形,塔基為六棱形須彌座,塔龕內有一尊佛像,塔剎的根部有仰蓮瓣紋。
鏤空罐:元、明時期流行的罐式。有陶、瓷製品。甘肅武威皇娘娘台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紅陶雙耳罐,腹下部有三角形鏤空裝飾,明代琺華罐也多採用鏤空技法裝飾罐的腹部。
2010年11月11日英國倫敦Bainbridge拍賣行拍賣中,一個清乾隆粉彩鏤空瓷瓶以約5.5億人民幣的價格成交,刷新了2005年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2.3億元的拍賣紀錄,成為到目前為止最貴的中國瓷器。這個瓷瓶是乾隆三十餘年官窯製品,應當是從皇宮或圓明園流落海外。
軸頭罐:流行於明、清時期。明永樂年間創燒,因罐體似卷軸畫的軸頭而得名。造型為上小下大,斜直腹,圜底內凹,頸、腹之間有板沿,弧形帽式蓋。清康熙、雍正朝多有仿製。
冬瓜罐:斂口豐肩,長圓腹,假圈足,寶珠鈕平蓋,形如冬瓜,故名。其形制始見於湖北武漢龍泉明永樂年間楚昭王墓,此後歷朝未再見這一造型,至清代道光朝再度出現並成為極為流行的器形。道光、咸豐時蓋鈕似寶珠,同治以後則呈燭焰式。
出戟蓋罐:明宣德朝出現的罐式。直口豐肩廣平底,肩部凸起8個長方形平面扳手,上繪青花折枝花卉;罐身分層飾有青花八吉祥紋、藍查體梵文。蓮瓣紋罐蓋頂部下塌,罐底亦有同樣的文字與之相對應,為佛教法器。
壯罐:流行於明、清時期。直口,折肩,筒腹,腹下內折,帶蓋。罐口、足直徑基本相同。明宣德時製品釉面肥潤。清代乾隆年間多有仿製,釉層較薄。
蟋蟀罐:專門畜養、鬥弄蟋蟀的罐。有陶、瓷兩種。瓷製品以景德鎮為主,明宣德時期燒制的器形為鼓式,蓋下凹,有錢形氣孔,蓋內豎寫六字單行青花款,底部六字雙圈年款。萬曆時期,造型變化較多,有圓、方、梅花、瓜棱、扇面、八方等形式。清代仍有燒制。
天字罐:明成化年間的一種小型鬥彩蓋罐,因罐底無邊欄的青花」天「字而得名。直口短頸,圓肩,鼓腹下部內斂,內挖圈足,附蓋。蓋多平頂微凸,直壁,覆於罐口。腹部多為海馬紋,還有海水龍紋、纏枝蓮紋等紋飾。清康熙、雍正、乾隆均有仿製,康熙朝仿品胎體厚重,雍正、乾隆朝胎薄質細,釉下可見明顯的旋紋。
蓮子罐:流行於明崇禎時期。直口,垂肩,長圓形鼓腹,圈足,附蓋,蓋面略鼓,整體造型如蓮子。
將軍罐:佛教僧侶盛斂骨灰的器物,寶珠頂蓋形似將軍盔帽而得名。初見於明嘉靖、萬曆朝,至清代順治時基本定型。清康熙朝最流行。罐身為直口,豐肩,斂腹,平面砂底,附寶珠頂高圓蓋。
瓜棱罐:明代較為流行,因罐身呈瓜棱形而得名。嘉靖、萬曆時燒制量較大。
粥罐:流行於清代,康熙時始創。直口圓肩,深腹,底微斂,圈足,器肩部有對稱雙孔,可系繩索或配金屬環以便提攜。同治以後,粥罐使用廣泛,產量猛增。
鼓罐:流行於清代康熙至道光年間。器形似鼓,一般無蓋,罐身上下部各飾一周凸起的鼓釘,腹部巾塑一對鋪首銜環。唯有雍正朝的開藍釉鼓罐器口配蓋。
日月罐:斂口溜肩,長圓腹,圈足,弧形圓蓋如太陽,腹側貼雙耳若月牙,故稱「日月罐」、「月牙耳罐」。始見於清康熙朝,為雍正至道光時期官窯獨特器形之一。
西瓜罐:斂口圓腹,形如西瓜,又似寶珠,故南方稱其為「西瓜罐」、「西瓜壇」,北方稱為「一顆珠罐」。形制創燒於清代乾隆朝,延續至民國。平蓋,蓋鈕早期若寶珠,晚期形如燭焰。
⑵ 清朝民窯青花有什麼特徵
清朝民窯青花特徵包括:胎釉、青料、造型和紋飾
胎釉
清初青花瓷器胎體厚重呈灰白或灰黃色,瓷化程度較好,胎釉結合緊密,多數釉面呈鴨蛋青,透明度較差,光澤度不強,個別釉面有縮釉,大部分有醬口。
同時許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規整,盤碗底部厚重,口沿逐漸扁薄,圈足稍微向內收,有的器物足沿經過工匠仔細修琢後,還出現有泥鰍背現象,較光滑,底邊還帶有窯紅即火石紅。
青料
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使用國產浙料繪制,大致有青翠淡雅與灰籃等種,總體呈色穩定,少數趨於灰暗,也有一些青花暈散和紋飾模糊現象。
造型
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生活用器為主,陳設器為輔,造型側重於實用性,基本是延續明代的傳統式樣,形制上還多具有明代古樸渾厚之遺風。
紋飾
清初青花瓷器的青花紋飾質朴自然,繪畫一反已往單線平塗的方法,而是釆用多線平塗的技法,講究勻稱,疏密有致,相互輝映,粗獷豪放。
同時紋飾題材豐富,常見有動物紋、植物紋、山水圖、博古圖等,龍紋高大雄壯,矯健有力,有騰雲駕霧之勢,麒麟紋常和挺撥的巴蕉葉畫在一起,相映成趣,而且蕉葉紋中常留白。
(2)清代醬釉鼓形陶瓷罐值多少錢圖片擴展閱讀:
清代早期景德鎮窯的瓷器生產,也像明代推行「官搭民燒」的制度,這不僅充分釋放了民窯的生產潛力,調動了工匠的積極性,提高了民窯作坊的規模及燒造精細瓷器的技術。
而且由於當時官窯民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無形中也刺激了民窯青花瓷器業的進一步發展,這也是清初青花瓷器生產以民窯居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⑶ 明代瓷器有什麼特點
明代瓷器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六種:
一、造型:一般都顯豐滿,渾厚,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朴,莊重之感。
二、胎體:一般都比清代的厚重,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顯;正德以後及明末各朝接痕特別明顯,胎體更為厚重粗糙,民窯器物尤甚。多有「火石紅」的現象,俗稱「黃溢」。
三、釉面:最大特點為釉質肥厚,滋潤。青花瓷器中,大多皆為青白色,俗稱「亮青釉」,貫穿於整個明代的始末。
四、紋飾:主要有龍,鳳,麒麟,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等。畫面豪放而瀟灑,筆意酐暢而純熟,構圖疏簡而高古。
五、器足:大件器物多為砂底,常有塌底,粘砂,跳刀痕。器足形狀有直圈足,平削圈足,壁型圈足,高足等眾多形狀。
六、款識:明代以前,景德鎮瓷器多不署款。永樂以後,開始在官窯器上書寫本朝年號款,干支款,圖記款等。多以青花書寫,兼有暗刻,凸印等。
(3)清代醬釉鼓形陶瓷罐值多少錢圖片擴展閱讀:
瓷器品種
明代景德鎮瓷器品種按其製作工藝可分為:釉下彩,釉上彩,鬥彩,五彩及單色釉,雜色釉。
一、釉下彩,主要指青花,釉里紅,青花釉里紅,藍地白花等。
二、釉上彩,可分為釉上單彩和釉上多彩。
三,單色釉和雜色釉,品種繁多,絢麗燦爛,在中國陶瓷史上大放異彩,與青花彩瓷並重。
鑒定方法
如何鑒定明代瓷器,具體說來,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一、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鑒別真偽的重要依據。這是因為各類器型多能確切表現本時代的生活習慣、審美標准、風俗面貌和技術成就。若能諳熟並善於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掌握了一種比較可靠的鑒定方法。
二、紋飾
瓷器上的紋飾,也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對於明初永宣青花器上的暈散下凹斑痕等特有現象,在後代的仿品中都不能准確再現。在斷代和鑒別真偽時,觀察、比較同時期與相近朝代其他工藝品的圖案畫意等特徵也很重要。
三、胎釉
就瓷器而論,胎為骨,釉為衣。細致觀察胎體和釉面也是斷代和鑒別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鑒定胎質時,可從器足的無釉處觀察,注意胎土淘煉的純凈與燒結的縝密程度。
四、款識
明代瓷器各代款識千差萬別,憑款識特點來斷代和辨偽也就相當重要。體會各代款識的不同風格,首先可以從研究筆法入手,然後將真假實物款識,相互比照,結合實物,反復審度其字體的結構、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澤的深淺濃淡等。
⑷ 各個朝代的代表性瓷器
1、唐朝越窯。
南方越窯之名,最早見於唐代,越窯瓷青瓷與唐代的飲茶風尚關系十分密切,其瓷質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飲茶者的喜愛。
2、宋朝鈞窯。
宋代五大名窯分別為:鈞窯、汝窯、官窯、 定窯、 哥窯。中國五大名窯是正式開創了燒制的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的「瓷器」時代。鈞窯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於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
3、元朝青花瓷。
青花瓷造型獨具特色。從製作工藝上看,此時出現了胎體厚重的巨大形體,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等。
4、明代五彩瓷器。
明代五彩瓷器經過數朝的發展,到嘉靖、萬曆時已是相當成熟,質量和數量蔚然可觀,開創了五彩瓷製作的新局面,在陶瓷史上做出了傑出貢獻。
5、清代琺琅彩瓷
清代琺琅彩瓷的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艷靚麗,畫工精緻。製作琺琅彩瓷極度費工,乾隆以後就銷聲匿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