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藏族人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手工鑰匙扣圖片大全 2025-07-28 10:58:51
帶花的圖片唯美圖片 2025-07-28 10:54:34
廚房推拉門圖片ps素材 2025-07-28 10:53:55

藏族人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3-06-08 12:05:51

⑴ 圖片中的女孩穿的什麼民族的服裝

我可以准確的回答你,我是西南民族大學研究少數民族藝術的。這個是藏族服飾,並且是典型康巴藏族服飾,此服飾出現於甘孜州的理塘縣,所以是理塘風格藏裝。

⑵ 五十六個民族圖片和名稱

現今的中華民族包括: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

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鮮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共56個民族。

(2)藏族人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少數民族是指多民族國家中除主體民族以外的民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除主體民族漢族以外的其餘55個法定民族均是少數民族。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為制定和實施民族政功各民族實現平等權利,組織力量對民族名稱與族群進行辨別。這項工作,就是民族識別。經過努力,科學家理清了我國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構成,確認了56個民族成分。民族識別的順利進行,為開展民族工作提供了依據,打下了基礎。

分布區域:

中國歷史悠久,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而民族的分布特點則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重慶市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有25個民族。

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是偉大祖國多民族的縮影。據1990年11月20日人口普查統計,全國有56個民族。其中雲南僅少數民族就有25種(每種少數民族均超過5000人),雲南各民族總人口378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250萬人,佔全省人口總數的1/3。其分布地區約佔全省總面積的2/3以上。

⑶ 藏族人怎麼畫

畫藏族人,一是把握其相貌特徵,二是把握其藏族服飾的楚巴基本特點。

1、藏族人最明顯的特徵是鼻骨高,鼻孔大,這是為適應高寒地區缺氧和寒冷所致;它們皮膚粗糙,在風吹日曬下,臉色多呈醬紅色;男子臉型多呈用字,申字型,腮部咬肌發達,顴骨較高,三角眼細眯眼較多,女子圓臉,國字臉較多;鼻子較尖,嘴唇較薄. 藏族人脂肪型胖得較少,老年婦女瘦的多.男子臉型像刀切般,有稜有角.由於高原缺氧,無論男女走路行動緩慢.

2、藏族服飾的楚巴基本特點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藏族男性服飾分勒規(勞動服飾)、贅規(禮服)、扎規(武士服)三種。隨著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勒規也隨之變化,春夏季上身普遍穿棉布或白繭綢鑲錦緞齊腰短襯衫,左襟大,右襟小,再穿棉、毛料縫制的圓領寬袖長袍,藏語叫楚巴,一般用加差朶拉(七彩大花帶子,用紅、綠、青、紫等七色條紋裝飾毛料長帶,長約2米,寬約20厘米)將楚巴圍系在腰間,兩袖交叉經前腹圍系在腰後,長跑下垂的部分邊沿齊於膝蓋,腰部形成一個囊帶,用來裝隨身攜帶的物品。褲子腰圍、開擋和褲腳都很寬廣,腳穿短統藏鞋,頭戴氈禮帽。秋冬季衣褲均為牛羊皮革製品,或用人造裁絨逢制的,楚巴亦為毛料或羊皮,頭戴有護耳的皮帽,腳穿長統皮鞋或皮底絨幫的自製藏鞋。

⑷ 藏族的相關資料

藏族是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使用藏語的民族,自稱「博巴」(藏文:བོད་པ་;威利:bod pa)。主要分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西藏、川、青、甘、滇,境內人口約630萬餘人(2010年);在尼泊爾、印度、不丹、巴基斯坦等青藏高原周邊國家亦有分布;另有從中國境內移民出境的藏族及其後代近20萬。

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帝國。公元11、12世紀,藏民族開始逐漸形成。藏族使用藏語,通用藏文。主要從事畜牧業、農業。主要信奉藏傳佛教,宗教氣氛濃厚。常著藏袍。以糌粑為主食,多吃牛羊肉,喜飲酥油茶、青稞酒。牧區多住帳篷,城鎮多住碉房。多行天葬。藏歷新年為重要節日。

藏族文化悠久、燦爛而獨特,文獻眾多,藏醫葯、藏歷、歌舞、唐卡、金銅佛像等都獨具特色。史詩《格薩爾王傳》、熱貢藝術、藏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族源

藏族民間有關民族起源的傳說中,流傳最廣、居於主導地位的是獼猴與羅剎女交配繁衍藏人的傳說。有學者猜測,「羅剎女」指的是藏地土著,「獼猴」指來自橫斷山區的種群,二者結合的傳說隱喻遠古時期兩地氏族之間的聯姻。

藏族的基因有94%來自現代人種,6%來自已滅絕的人種。其現代人種的基因中,有82%與東亞人種相似,11%與中亞人種相似,6%與南亞人種相似。根據藏族特有的基因,藏族距今62,000-38,000年前就來到青藏高原。關於藏族的族源,歷史上存在多種「外來說」。

考古發掘則表明,在距今39,000-31,000年前,青藏高原上就有原始人類居住。昌都卡若遺址和拉薩曲貢遺址分別是藏東地區和西藏腹地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典型代表。現代研究多認為,藏區的種族和文化,是以藏區本地的土著居民和自黃河上游甘青地區南下的氐羌部落為主體融合而成。

另一部分古羌人向東發展,參與了漢民族的形成,即漢文文獻中的西羌部落;一部分南遷雲貴高原及東南亞,發展為藏緬語族各民族;留在青藏高原的部族,逐漸發展為今天的藏族。

藏民族,是吐蕃王朝滅亡後通過吐蕃部落在原吐蕃王朝征服 地域(青藏高原范圍),尤其是甘青及川西高原地區與原吐蕃王朝征服的各族居民經五代、宋、金長達幾個世紀的相互雜處、共同生活及血緣上的彼此混同,尤其是通過「後弘期」藏傳佛教在整個青藏高原地區的廣泛傳播和普及之後而最終形成的。

(4)藏族人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一、族稱

自稱

在藏語中,稱藏區為「博」(藏文:བོད་;威利:bod),稱藏人為「博巴」(藏文:བོད་པ་;威利:bod pa)。此外,不同地區的藏民又有不同的自稱:阿里地區自稱「堆巴」,後藏自稱「藏巴」,前藏自稱「衛巴」,康區自稱「康巴」,安多地區自稱「安多哇」。

他稱

漢族地區多以「藏」為詞根。在藏語中,「藏」本是滿盈、純凈、清澈的意思,後來用來指稱雅魯藏布江(「藏曲」),再後來又引申指雅魯藏布江的發源地——以日喀則為中心的後藏地區。康熙年間,漢文文獻開始用「藏」「西藏」來指稱包含整個青藏高原在內的地區,並根據地名,將居住於「藏」的民族稱為「藏人」「藏民」等,19世紀末開始用「藏族」一詞做為藏民族的稱呼。

此外,根據藏語中對藏區的稱呼「博」和對藏人的稱呼「博巴」,漢文文獻中也稱藏人為「番族」「番人」「濮」「番巴」「博巴」「百巴」「北發」「發羌」等。

唐代稱當時藏地的政權為「吐蕃」。「吐」在藏語中指「上方」「高處」。「吐蕃」即「生活在高處的蕃人」,最初是西藏高原周邊地區的藏族先民對雅魯藏布江流域的蕃人的稱呼,在被蕃人部族征服後仍保留了這一說法。蒙古語和滿語中都採用這一稱呼,蒙文漢譯為「土伯特」,滿文漢譯為「圖白忒」。西方語言對藏區、藏人的稱呼,也多譯自此類,如英語中稱西藏為「Tibet」。

民族關系

藏族與中原漢族長期以來有著密切的文化交流。松贊干布時期,唐朝與吐蕃之間開通了長安—西寧—唐古拉山口—那曲—拉薩的道路。此後,藏漢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十分密切,漢族的陶瓷、絲綢、印刷等技術傳入藏地,藏族則向漢地傳輸了大量宗教文獻。

藏族與南亞次大陸的印度也有著密切來往。同樣是松贊干布時期,吐蕃開辟了從拉薩至泥婆羅的道路,並通過泥婆羅與天竺來往。赤松德贊當政時,從印度迎請寂護和蓮花生入藏弘教。印度傳來的佛教給藏族的精神文化打上了深刻的烙印。藏文書寫體系也深受梵文影響。

藏族通過藏傳佛教,對周邊地區的統治民族產生影響。元朝時的蒙古族上層,清朝時的滿族上層,麗江地區的納西族上層,都接受了藏傳佛教信仰,生活、習俗、文化等也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交融。

藏族與青藏高原上的門巴族、珞巴族、夏爾巴人等民族長期共同生活,交流密切。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就是出生於門隅的門巴族人。藏族用來記錄藏語的藏文,也被不丹、錫金等地的人們用來記錄自己的語言。

在甘青川滇藏交界處的藏彝走廊,分布著一些深受藏族影響的民族,大多在外使用藏語,在內使用本族語言,被大陸官方認定為藏族,如嘉絨人、木雅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