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石頭魚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溪水搞笑圖片 2025-08-05 15:33:47
注意碰頭搞笑圖片 2025-08-05 15:29:49
晉江小說的圖片在哪裡看 2025-08-05 15:15:33

石頭魚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3-05-16 12:34:28

1. 世界十大恐怖動物 幸好它們都生活在海里

地球的75%都是由海洋覆蓋著,所以海洋的生物遠比陸地上的生物豐富,海洋是地球上一些最不尋常、最神秘、最致命的動物的家園。所以,這里有一些對人類而言非常致命的動物,一起來看看這個名單吧。

世界十大恐怖動物

10.花海膽

9.梭魚

8.錐形蝸牛

7.豹海豹

6.石頭魚

5.藍環章魚

4.箱形水母

3.海蛇

2.鹹水鱷

1.鯊魚

10.花海膽

你們中有一些人遇到過海膽,雖然它很美,但是不要被它的外表所吸引,花海膽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列為世界上「最危險的海膽」,這是一個你不想站在那裡的棘皮動物。這種生物含有一種毒液,這種毒液含有至少兩種危險毒素;一種神經毒素,能引起平滑肌的痙攣;另一種是足部毒素,這是一種能引起驚厥的蛋白質毒素,可引起痙攣、休克和死亡。

9.梭魚

上面的照片應該很清楚的解釋為什麼梭魚會在我們的名單上,它們可以長到6英尺長,配備了一組可怕的超級鋒利的牙齒。實際上有22種梭魚,但只有大梭魚才會攻擊人類,梭魚的飲食主要由小魚和中等大小的魚組成,在極少數情況下,梭魚會從水中跳出來,對船上的人造成嚴重傷害。最近在佛羅里達州發生的一起案件中,一名女性被一隻梭魚襲擊後,她被刺穿槐信擾了肺部,導致她死亡了。其實,這種魚還含有雪卡毒素,所以它很危險。

8.錐形蝸牛

錐形蝸牛一直是貝殼收藏家中鍾愛的,但別被它漂亮的外表所迷惑,這些蝸牛是殺手!這些小動物有牙齒,並且還含有強烈的神經毒素,一些較大的錐形蝸牛的牙齒很強大,不僅可以穿透人類的皮膚,也可以穿透手套或潛水衣。據說,一坦隱滴錐形蝸牛的毒液足以殺死20人,使之成為地球上最毒的生物之一。

7.豹海豹

豹海豹實際上是以它的斑點膚色命名的,這個海豹位於南極食物鏈的頂端,是南大洋中最大的海豹之一。豹海豹身高可達4米(13英尺),體重可達600公斤(1320磅),是一種可怕的食肉動物。除了它的尺寸和速度,這些海豹還配備了一個大嘴巴(足夠大,可以容納你的腦袋!),有一排尖尖的牙齒。2003年,一名英國科學家,即28歲的科斯蒂·布朗,他是一名海洋生物學家,他就是被這種海豹殺死的。

6.石頭魚

石頭魚是世界上最毒的魚之一,在它的背部有一組13個尖刺的脊柱,並且看起來跟海里的石頭很像,所以很多人因此受傷。這種石頭魚含有很強烈的神經毒素,毒液不僅危險,而且還會令人很痛苦。事實上,據報道,這條魚的刺痛是如此的折磨人,以至於受害者都被要求割掉他們的腿。

5.藍環章魚

這些小章魚可以一眼就能辨認出來,因為它們的彩色的藍環,它們大部分時間都躲在裂縫里,或者偽裝成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珊瑚礁。然而這是海洋中最危險的動物之一,因為它含有劇毒,這種難以置信的強烈神經毒素被稱為TTX,與箭毒蛙和河豚魚一樣。它比氰化物的毒性強大約1200倍,所以,這種動物排在這個榜單上的第五名。

4.箱形水母

箱形水母是一種以從它們立方體形狀的身體而命名的,這種水母有著特別的劇毒,並且還有著很強烈的刺痛感,在澳大利亞北部海岸和東南亞熱帶地區發現的形水母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致命的水母」。這種水母僅在澳大利亞就造成60多人死亡,在其他地區,死亡人數可能要高得多,特別是在沒有抗毒的鉛旦地方。

3.海蛇

海蛇種類繁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熱帶水域,據信,它們是從澳大利亞的陸地蛇進化而來的,並適應了在淺海水域的生活。然而許多海蛇都是劇毒的,令人驚訝的是,它們的毒液比陸地蛇毒更毒,這意味著一旦被它咬到,結果是致命的。實際上,海蛇通常比較害羞,不那麼咄咄逼人,並且很少攻擊人類,但是它們的毒液非常的強大。

2.鹹水鱷

鹹水鱷在陸地和海洋上都是致命的,這個龐然大物是現存的最大爬行動物。這種鱷魚力量很大,是地球上咬力最強的,是大白鯊的10倍,並且它們在水中游的也很快速,每小時18英里,不用說,人類經常被這種鱷魚襲擊,也經常有人因此丟掉性命。

1.鯊魚

鯊魚作為海洋的頂級掠食者,不用多說,大家都能明白。鯊魚通常裝備精良,體積大、快、、牙齒鋒利,幾乎沒有生物能夠逃脫它的嘴。然而,牛鯊是最危險的,因為它的的殺傷率高於25%,這種鯊魚會有意識的攻擊人類,並且也不挑食,所以在眾多鯊魚種類中,這種鯊魚最危險。

2. 石魚是什麼魚請附帶圖片

最大的硬石魚叫翻車鯨,海洋鯨魚的一種因為它那龐大的體型所以稱霸最大的硬石魚。毒鮋科(Synancejidae)毒鮋屬(Synanceja)少數幾種有行消漏毒海生魚類的統稱,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熱帶淺水中。底棲,行動遲鈍,生活於岩礁、珊瑚間以及泥底或河口。體粗短,頭和口大,眼小,皮膚被以疣狀腫塊和肉垂,不光滑檔爛。為危險魚類。伏於水底不動,體形與顏色常同周圍環境混為一體,不易察覺。當被人誤踩上時,可通過背鰭棘的溝將大量毒液注入對方體內,引致創傷和劇疼,甚至有時致命。代表種為玫瑰毒鮋(S. verrucosa),體長可達約33公分(13吋)。毒鮋科還包括幾種其他粗壯多疣塊的魚類,亦有毒,但不如石魚惡名橋埋昭著。鮋形目(Scorpaeniformes)鮋科(Scorpaenidae)某些鮋亦被視作岩魚或石魚。

3. 海里有哪些魚 圖片

泥魚孟 Siganus canaliculatus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藍子魚科
香港: 泥魚孟
中國: 長鰭藍子魚
台灣: 長鰭藍子魚、臭肚
棲息環境: 底棲。本種能容忍較混濁之海水。幼魚大群出沒於淺水內灣及珊瑚礁。
備注: 鰭棘有毒。三月至六月為產卵季節。性成熟體長低於18.5 cm (TL)。

坑鰜 Plotosus lineatus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鰻鯰科
異名: Plotosus arab, Plotosus anguillaris, Silurus lineatus
香港: 坑鰜
中國: 線紋鰻鯰
台灣: 鰻鯰
棲息環境: 礁石區。
備注: 第一背鰭及胸鰭具毒棘,含劇毒;曾有致命個案。五月至七月為產卵季節

雞泡魚 Lagocephalus gloveri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四齒魨科
香港: 雞泡魚, 黃泡,青雞泡
中國: 暗鰭兔頭魨
台灣: 克氏兔頭魨
棲息環境: 底棲。
備注: 有毒。頭、肝、表皮、腸臟、卵巢及精囊均含有毒素,能引至中樞神經系統麻痹。

金鼓 Scatophagus argus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金錢魚科
香港: 金鼓
中國: 金錢魚
台灣: 金錢魚、變身苦
棲息環境: 底棲。幼魚出現於淡水及鹹淡水,成魚出現於混濁淺水內海。
備注: 背鰭及臀鰭之鰭棘有毒。

白老虎 Apistus carinatus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鮋科
異名: Scorpaena carinata, Apistus alatus
香港: 白老虎
中國: 棱須蓑鮋
台灣: 棱須蓑鮋
棲息環境: 居於大陸架的軟質海底。
備注: 鰭棘有毒。

獅子魚 Dendrochirus zebra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鮋科
異名: pseudomonopterus zebra, Pterois zebra, Brachirus zebra
香港: 紅須魚、獅子魚
中國: 花斑短鰭蓑鮋
台灣: 斑馬紋多臂簑鮋
棲息環境: 見於珊瑚、碎石或岩石質海底。
備注: 鰭棘有毒。

達摩毒鮋 Erosa erosa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鮋科
中國: 獅頭毒鮋
台灣: 達摩毒鮋
棲息環境: 底棲。
備注: 鰭棘有毒。

老虎魚 Hypodytes rubripinnis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鮋科
香港: 老虎魚
中國: 紅鰭赤鮋
棲息環境: 居於淺水石礁。
備注: 背鰭鰭棘有毒。

老虎魚 Paracentropogon indicus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鮋科
異名: Hypodytes indicus
香港: 老虎魚
中國: 印度赤鮋
棲息環境: 底棲。
備注: 鰭棘有毒。

老虎魚 Vespicula trachinoides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鮋科
香港: 老虎魚
中國: 粗高鰭鮋
棲息環境: 居於岩石生態區的洞穴或遮蔽地方。
備注: 鰭棘有毒。

雙指鬼鮋 Inimicus didactylus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鮋科
中國: 雙指鬼鮋
台灣: 雙指鬼鮋
棲息環境: 礁石區。
備注: 香港在1999年首在赤洲首次錄得本種。背鰭鰭棘有毒。

單指虎鮋 Minous monodactylus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鮋科
中國: 單指虎鮋
台灣: 單指虎鮋
棲息環境: 居於大陸架的軟質海底。
備注: 鰭棘有毒。

日本鬼鮋 Inimicus japonicus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鮋科
中國: 日本鬼鮋
台灣: 日本鬼鮋
棲息環境: 底棲。
備注: 鰭棘有毒。

石頭魚 Synanceia verrucosa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鮋科
香港: 石頭魚
中國: 玫瑰毒鮋
台灣: 腫瘤毒鮋
棲息環境: 岩礁或珊瑚區,不遷移。
備注: 鰭棘有毒。具保護色和把身體藏於沙中。香港於2001年7月10日首次在西貢的青洲錄得本種。

石崇 Scorpaena neglecta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鮋科
香港: 石崇
中國: 穗鮋
棲息環境: 底棲。
備注: 鰭棘有毒。

石獅 Scorpaenopsis gibbosa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鮋科
異名: Scorpaena gibbosa, Scorpaenopsis gibbosus, Scorpaenopis gibbosa
香港: 石獅
中國: 駝背擬鮋
台灣: 駝背擬鮋
棲息環境: 礁石區。
備注: 鰭棘有毒。

石獅 Scorpaenopsis neglecta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鮋科
香港: 石獅
中國: 魔擬鮋
台灣: 斑鰭鮋
棲息環境: 底棲。見於大陸架。
備注: 鰭棘有毒。

大口魚 Trachicephalus uranoscopus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鮋科
香港: 大口魚
中國: 鰧頭鮋
台灣: 鰧頭鮋
棲息環境: 底棲。
備注: 鰭棘有毒。

黃鯆 Dasyatis akajei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土魟科
香港: 黃鯆
中國: 赤魟
台灣: 赤土魟
棲息環境: 底棲。
備注: 尾棘有毒。

牛鰍 Platycephalus indicus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牛尾魚科
異名: Platycephalus insidiator
香港: 牛鰍,沙鰍
中國: 魚(甬)(印度魚(甬))
台灣: 印度牛尾魚
棲息環境: 底棲。見於近岸沙泥底。
備注: 牛鰍魚本身沒有毒鮨毒棘,但它的鰓蓋邊綠非常鋒利,如給割傷後很難埋口,所以要小心。

4. 最常見的冷水魚種類有哪些最好附上圖片。謝謝!

常見品種
三文魚
虹鱒
鱘魚
雅魚
錦鯉
斑黃瓜魚(石頭魚)
裸黃瓜魚(石頭魚)
銀色臀鱗魚(黃魚)
伊犁臀鱗魚(大頭)
貝加爾雅羅魚(小白條)
黑斑條者槐鰍(狗魚)
黑背條鰍(狗魚)
哲羅鮭
白斑狗遲皮魚
雅羅碼嫌差魚
五道黑
黑魚
梭鱸
東方歐鯿
額河銀鯽
柳根魚
華子魚
太多了,一個一個插圖不可能了。

5. 冷水魚有哪些品種圖片

冷水魚有哪些品種圖片
常見的冷水魚類有:

鮭科魚類,也就是虹鱒、棕鱒等等。現已是我國東北地區常見養殖品種。

狗魚科,鮭形目的,我國新疆地區的白斑狗魚,冷水性魚類,兇猛異常,比長江流虧液域的鱤不差。

鱘鰉魚類,俄羅斯鱘等,典型的西伯利亞冷水性魚類。

鰍科某些種類,北方鰍,花鰍什麼的,大多產於東北。

鱈科魚類,江鱈,魚類里屬它背鰭多。

此外,鱸科、鯉科、杜父魚科也有一些種類生活在寒帶水浴,都可算是冷水魚。
冷水魚有哪些品種圖片
冷水魚有很多,比如裂腹魚、裸鯉、鱘魚、雅魚、哲羅鮭、黑白斑狗魚、白斑狗魚、雅羅魚、五道黑、梭鱸、東方歐鯿、額河銀鯽、柳根魚、華子魚等等。

以上冷水魚的圖片你可以到百殲碰度網路里查找。
最常見的冷水魚種類有哪些?最好附上圖片。謝謝!
常見品種

三文魚

虹鱒

鱘魚

雅魚

錦鯉

斑黃瓜魚(石頭魚)

裸黃瓜魚(石頭魚)

銀色臀鱗魚(黃魚)

伊犁臀鱗魚(大頭)

貝加爾雅羅魚(小白條)

黑斑條鰍(狗魚)

黑背條鰍(狗魚)

哲羅鮭

白斑狗魚

雅羅魚

五道黑

黑魚

梭鱸

東方歐鯿

額河銀鯽

柳根魚

華子魚

太多了,一個一個插圖不可能了。
冷水魚什麼品種最漂亮圖片集
希望採納謝謝O(∩_∩)O~
什麼種類的冷水魚好看?
紅鱒魚
冷水魚的種類
鯉形目鯉科鰟鮍亞科的通稱。為小型淡水魚類,最長不過180毫米;體呈卵圓形或菱形;頭短,口小;須1對或無;臀鰭始於背鰭基下方,背、臀鰭頗銷改物長,有或無硬刺;腹鰭腹位;尾鰭叉狀;側線鱗完全或不完全。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中國、朝鮮及日本。在中國約有5屬21種。繁殖習性特殊雄魚婚飾明顯,色彩分外鮮艷。可以養殖供作觀賞。鯉科(Cyprinidae)鰟鮍屬(Rhodeus)的幾種似鯉的小魚,以其繁殖方式異常著名。原產於歐洲中部和南部的清澈多石的溪流中。幾無經濟價值。體銀白色,長約5~7.5公分(2~3吋)。每年4~6月為產卵期。此時,雄魚腹部呈橘紅色,鰭淡紅色;雌魚的輸卵管延長成產卵管,可插入淡水蚌的入水管中,把卵產到鰓腔里。當軟體動物呼吸時,把附近排有雄魚 *** 的水流吸及鰓腔,精卵得以結合。卵在軟體動物的鰓腔中發育,約一個月後,幼魚離開宿主。鰟鮍與軟體動物的繁殖期恰相一致,軟體動物也把幼體排在鰟鮍體上,埋入皮內發育一段時期。 鰟鮍為一群小型魚類。最大個體不超過200毫米,絕大多數種類僅50-70毫米。體極側扁而高,體色鮮艷,尤其是每當生殖季節,雄魚艷麗的體色配上珠星,更具吸引力。而雌魚在生殖季節拖著一條長長的產卵管,在雄魚的陪伴下更顯得別具最長壽命為4-6年。產卵期在4-6月,5月中旬最盛,分批產卵。 屬鱸形目-太陽魚科的淡水魚類學名:Lepomis gibbosus原產於美國南部及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水域中,美洲中、南部。一般成魚體長24-40公分。 適合水溫:18-25℃。 水質要求:總硬度(gH):8-11dGH,酸鹼度(pH):6.8-7.5。 北美淡水魚類,與莓鱸和黑鱸同屬鱸形目(Perciformes)日鱸科(Centrarchidae, 即棘臀魚科)。約有30種。皆原產於北美,並且除沙加緬度鱸(Archoplites interruptus, 即斷線鱸)以外均原產於落磯山脈以東水域。其中如瓜仁太陽魚(Lepomis gibbosus或Eupomotis gibbosus, 即普通太陽魚)等幾個種已引入其他國家。太陽魚體較高;由前棘部與後鰭條部組成連續的背鰭,這兩部分中可有一凹刻(如黑鱸那樣),但不像近緣的鱸的背鰭那樣分離開。為典型的靜水湖泊、池塘魚類。肉食性,以魚類及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體型從2.5公分(1吋)的小日鱸(Elassoma屬)到最大長約80公分,重約10公斤(22磅)的大口黑鱸。太陽魚盡管小(一般長不及20公分),但被認為是上等食用魚和垂釣魚。某些種類鰓蓋後上緣有一明顯瓣片,或稱耳葉。較黑鱸體高,顏色也更鮮明,恰如其名(太陽魚)。春季繁殖季節中,雄魚體色特別漂亮,習性如其他日鱸類一樣,雄魚用尾部挖巢,引導雌魚入內產卵後,守衛卵,有時也守衛幼魚。人們比較熟悉的太陽魚有黑帶九棘日鱸(Enneacanthus chaetodon,產於美國東部)、藍鰓太陽魚(Lepomis macrochirus,有名的食用和垂釣魚,體淡綠色,腹部橙色,頭及鰓蓋下緣藍色)、長耳太陽魚(L. megalotis, 具橙色斑點及鮮藍色波狀條紋)、瓜仁太陽魚(綠色或淡藍,腹部橙色,耳葉上有一紅斑)和巖鈍鱸(Ambloplites rupestris,一種食用和垂釣魚,淡綠色,具不規則暗色斑紋)等。大多數太陽魚都擁有格外出眾的色彩,而美麗的太陽魚種類中最為奪目的種類就是這一款被稱為「嫦娥」的種類,其閃爍著耀眼的金屬藍色調的魚身上布滿了桔色的斑點,眩目而美麗的眼睛後端有一雙宛如耳狀的花紋,這是它們明顯的標志。 很難想像,具有這樣極其華麗體色的嫦娥居然是淡水熱帶魚類!嫦娥性......
冷水魚有哪些 各種冷水觀賞魚的種類介紹
冷水魚是魚的一個種類,主要是人們按照魚類對於生活環境,尤其是水溫的要求,高於20度水溫就不能存活,所以叫冷水性魚類。

三文魚

虹鱒

細鱗魚

青海湖裸鯉

裂腹魚

鱘魚

雅魚

斑黃瓜魚(石頭魚)

裸黃瓜魚(石頭魚)

銀色臀鱗魚(黃魚) 伊犁臀鱗魚(大頭)

貝加爾雅羅魚(小白條)

黑斑條鰍(狗魚)

黑背條鰍(狗魚)

哲羅鮭

黑白斑狗魚

白斑狗魚

雅羅魚

五道黑

梭鱸

東方歐鯿

額河銀鯽

柳根魚

華子魚
普通的觀賞冷水魚都有哪些種類
金魚,錦鯉,中國斗魚,雀鱔,鰟鮍,白雲金絲,鱘魚,胭脂魚,紅十字魚,黑莓鱸,狗魚... ...
冷水魚有哪些品種
推薦養(蘭壽,虎頭,獅子頭,鶴頂紅,)這些魚喜冷水,觀賞性很高。水溫要很低

6. 這是一條什麼魚

應該是石斑魚,你看看汪盯


圖片渣亂來自360圖如陵檔片

7. 淡水石頭魚介紹,想看看圖片的介紹

石頭魚屬毒鮋魚族,學名「玫瑰毒鮋」,因其像玫瑰花一樣長有刺,且有毒,故而名之。石頭魚分布很廣,在任何海域都有,但以熱帶及鹹淡水交界為多。香港海域亦有石頭魚出產,又名「石崇」。石頭魚形狀恐怖,體貌甚醜陋團塌,活像一塊石頭,蟄伏在海底石堆中,不易被發覺,平時很少活動,靠捕食游近之生物為生。石頭魚背鰭基部有毒腺,如果被石頭魚的刺刺傷,毒素馬上侵入人體,輕則造成腫痛,重則可能會造成痙攣和昏迷,因此應及時就醫。


石石頭魚頭魚光滑無鱗,嘴形彎若新月,魚脊灰石色,隱約露出石頭般的斑紋;圓鼓鼓的魚腹白里泛紅,尾部扁側稍窄。閉拍

身長只有30厘米左右,躲在海底或岩礁下,將自己偽裝成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即使人站在它的身旁,它也一動不動,讓人發現不了。石頭魚屬於鮋科,身體厚圓而且有很多瘤狀突起,好像蟾蜍的皮膚。體色隨環境不同而復雜多變,象變色龍一樣通過偽裝來蒙蔽敵人,從而使自己得以生存。

通常以土黃色和橘黃色為主。它的眼睛很特別,長在背部而且特別小,眼下方有一深凹。常棲於海中的岩壁上,活象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它的捕食方法很有趣,經常以守株待兔的方式等待食物的到來。它的硬棘(背鰭棘基部的毒腺有神經毒)具有致命的劇毒。


石頭魚石頭魚背部有幾條毒鰭,鰭下生有毒腺,每條毒腺直通毒囊,囊內藏有劇毒毒液。當被毒鰭刺中,毒囊受擠壓,便會射出毒液,沿毒腺及鰭射入人體。被刺者馬上苦不堪言:初則痛不欲生,傷口

腫脹,繼而暈眩,抽筋而至休克,不省人事,失救者更會死亡。非常可怕!

其實,石頭魚的毒鰭是用來防禦強敵的,並非用以傷人。如不幸被刺中,最好是從速送往醫院急救。但也有海上作業之漁民,會採用古法醫療。他們會用攜帶叫做「還魂草」的葯料以備急需;又或用俗稱作「石拐」的「禾捍草」,以樟木煎水浸熨敷治。但還是從速去醫院救治較為安全。



石頭魚雖然醜陋,但卻肉質鮮嫩,沒有細刺,營養價值很高,有生津、潤肺的葯用功效,皮膚不好的人吃了,還能起到美容的作用。最宜於清燉。

清燉後的石頭魚,具有營養滋補、生津、潤肺、強腎和養顏的葯用功效。石頭魚的魚膘曬塌態圓干後,加工成魚肚用來氽湯,入口爽滑為席上珍餚。 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撰寫的《本草綱目》說石頭魚能夠治療筋骨痛,有溫中補虛的功效。石頭魚的魚鰾曬干後,加工成魚肚,用來氽湯,可與上等的魚翅、燕窩媲美。

8. 什麼是是石頭魚

石頭魚石頭魚是自然界中毒性很強的一種魚,它的「致命一刺」被描述為給予人類最疼的刺痛。石頭魚貌不驚人,身長只有30厘米左右,喜歡躲在海底或岩礁下,將自己偽裝成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如果有人不留意踩著了它,它就會毫不客氣地立刻反擊,向外發射出致命斗鏈劇毒,它的脊背上那12至14根像針一樣銳利的背刺會輕而易舉地穿透鞋底刺入腳掌,使人很快中毒並一直處於劇烈的疼痛中,直到死亡。

中文學名: 瑰玫毒鮋
拉丁學名: Synanceia verrucosa
別稱: 老虎魚、石頭魚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孫州門: 脊椎動物亞門
科: 鮋科
亞科: 囊頭鮋亞科
分布區域: 石頭魚適宜生長在18攝氏度~25攝氏度雜藻叢生的大海岩礁底空凱孫層。

9. 這是什麼魚,能吃嗎海里釣的

  • 如圖 無毒可食用 , 黑帶海豬魚 並非什麼石頭魚 學名

  • 分布於印度洋、西太平洋區海域,從東非、南非至印度、菲律賓南部、澳洲西北部海域,體長可達14厘米,棲息在沿海水淺、海草生長的岩石海域。生活於1~30公尺海域,夜晚潛沙而眠。肉食性,以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具性轉變。

10. 有哪些體形奇特的魚(代圖片)

據國外媒體報道,許多淡水魚由於體色鮮艷漂亮和奇特的生活習性,而成為人們家居中的寵物。以下是最奇特的12種淡水觀賞魚:銀龍、全身透明的幽靈蝦、肺魚、長著吸盤一樣嘴部的清道夫等。

全身透明、可見內臟的幽靈蝦

幽靈蝦(GhostShrimp)時常被當作喂養較大魚類的魚食,但近年來人們非常喜歡將幽靈蝦作為最鍾愛的觀賞魚寵物進行喂養,除了它們很容易喂養之外,它們奇特的外形也深深吸引了人們,它的身體呈完全透明狀,如圖所示,從觀看到它們的身體內臟。只要不在魚缸內喂養掠食性魚類,幽靈蝦就可以倖存,健康地繁殖。

蘭壽金魚——「沒有臉部」的金魚

金魚已被人工飼養多年,並且在人工培育過程中形成多個品種,它們的眼睛會像小燈泡一樣大,或者雙頰膨脹,或是長長的魚鰭。而蘭壽金魚(RanchuGoldfish)卻更加與眾不同,這一品種十分稀少,並且它的外形較奇特,看上去它就像是「沒有臉部」的金魚,嘴和頭部組織將整個臉包裹起來。

淡水鰻魚

淡水鰻魚與海水鰻魚十分相似,但它們的體形要小一些,長得像蛇一樣,通常潛伏在水底生活。

淡水蓑鮋——像水底的石頭

淡水蓑鮋是一種掠食性魚類,長得非常像海洋鹽水中的蓑鮋,棲息習性也頗為接近。它們使用自己特殊的身體特徵隱匿起來,在水底靜止不動,看上去就像是一塊石頭,因此也有人稱這種魚為「石頭魚」。直到獵物進入它們的活動范圍時,它們才發起攻擊。

世界上最貴的淡水魚

銀龍(SilverArowana)是一種非常奇特的淡水魚類,它長著很大的鱗片,修長的身體,較短的魚鰭,通常它們的身體可以長得很長,因此深得觀賞魚愛好者的青睞。這種生活在南美洲河流的魚類有一個顯著的特徵——身體的輕微動作都可讓魚鱗反射出白色光線,目前體型較大的銀龍在觀賞魚市場上標價達到數萬美元。

肺魚——早期兩棲動物的近親

肺魚被認為是早期兩棲動物的近親,它不同於其他魚類,它實際上長著肺部,可以呼吸空氣中的氧。這種魚長著並不好看,由於其獨特的呼吸系統,它們可以倖存於通風較差的魚缸中。

雀鱔——纖細的肉食性魚類

雀鱔的獨特之處在於其非常纖細的身體,它們游動速度很快,屬於肉食性魚類,看上去溫順的它,當它對獵物發起攻擊時卻非常血腥。

麗魚——醒目體色和光滑身體

在觀賞魚商店中能夠看到許多種類的麗魚科魚,比如:羅非魚。這種魚的顯著特色是擁有漂亮醒目的色彩,以及光滑的身體,它們通常還具備某些海洋魚類的特徵。麗魚主要生活在非洲馬拉維湖、坦噶尼喀湖等水域。

地圖魚——能夠認識投放食物的人

地圖魚(Oscars)深得觀賞魚愛好者的喜愛,如果將它們放置在一個較大的魚缸中,它們能夠長至非常大的體形。它的一個獨特特徵是能夠認別在魚缸前曾投放食物的人。

數量稀少的淡水鰩魚體形很大

淡水鰩魚非常罕見,通常人們都認為它們只生存於海水環境中。在淡水環境中生長的鰩魚體型非常大,這就需要喂養魚放置一個較大的魚缸。

斑鱧

斑鱧(Channa)通常也被稱為「蛇頭魚」,是具有獨特外形的掠食性魚類,雖然它們在觀賞魚市場中非常珍貴,但有些人認為這種魚是一種具有擴散危險性的魚類。從觀賞魚市場中散布在北美洲溪流和湖泊中的斑鱧很可能會嚴重破壞生態環境。

長著吸盤一樣嘴部的清道夫

以其獨特的吸盤嘴部,清道夫主要以水藻為食,水族館專家一般會向觀賞魚愛好者推薦喂養清道夫,因為這種魚會吸附在魚缸壁上吸食附著的水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