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中國有多少個省會整體圖片
擴展閱讀
溪水搞笑圖片 2025-08-05 15:33:47
注意碰頭搞笑圖片 2025-08-05 15:29:49
晉江小說的圖片在哪裡看 2025-08-05 15:15:33

中國有多少個省會整體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5-16 11:22:22

1. 中國有幾個省會分別都是哪幾個省

當前(2021年6月),中國共計34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1、河北省:簡稱冀,省會是石家莊;

2、山西省:簡稱晉,省會是太原;

3、遼寧省:簡稱遼,省會是沈陽;

4、吉林省:簡稱,省會是;

5、黑龍江省:簡稱黑,省會是哈爾濱;

6、江蘇省:簡稱蘇,省會是南京;

7、浙江省:簡稱浙,省會是杭州;

8、安徽省:簡稱皖,帆銀省會是合肥;

9、福建省:簡稱閩,省會是福州;

10、江西省:簡稱贛,省會是南昌;

11、山東省:簡稱魯,省會是濟南;

12、河南省:簡稱豫」,省會是鄭州;

13、湖北省:簡稱鄂,省會是武漢;

14、湖南省:簡稱湘,省會是長沙;

15、廣東省:簡稱粵,省會是廣州;

16、海南省:簡稱瓊,省會是海口;

17、四川省:簡稱川或蜀,省會是成都;

18、貴州省:簡稱黔或貴,省會是貴陽;

19、雲南省:簡稱雲或滇,省會是昆明;

20、陝西省:簡稱陝或秦,省會是西安;

21、甘肅省:簡稱甘或隴,省會是蘭州;

22、青海省:簡稱青,省會是西寧;

23、台灣省:簡稱台,省會是台北;

24、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省會是呼和浩特;

25、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貴,省會是南寧;

26、西藏自治區:簡稱藏,省會是拉薩;

27、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省會是銀川;

28、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省會是烏魯木齊;

29、北京市:簡稱京,直轄市;

30、天津市:簡稱津,直轄市;

31、上海市:態頃宴簡稱滬,直轄市;

32、重慶市:簡稱渝,直轄市;

33、香港特別行政區:簡稱港,特別行政區;

34、澳門特別行政區:簡稱澳,特別行政區。

各省得名原因:

一、以方向得名

河北:承襲自唐朝時期以當時黃河以北而得名河北道舊制。

河南:承襲自唐朝時期以當時黃河以南而得名河南道舊制。

山西:以太行山以西而得名。

山東:以太行山以東而得名。

湖北:以洞庭湖以北而得名。

湖南:以洞庭湖以南而得名。

雲南:以在雲嶺之南得名。

江西:以江南西道而得名。

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廣南路:唐屬嶺南道,宋改名為廣南東路)。

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廣南路:唐屬嶺南道,宋改名為廣南西路)。

北京:以首都居於北方而得名。

陝西:以河南陝縣之西得名。

西藏:以清政府官方正式定名得名。

內蒙古:以內札薩克蒙古得名。(蒙古原分乎哪為內蒙和外蒙兩地,民國後期外蒙古獨立為蒙古國)。

二、以取字得名

甘肅:以甘州(張掖)、肅州(酒泉)各取一字得名。

江蘇:以江寧(南京)、蘇州各取一字得名。

安徽:以安慶、徽州(黃山)各取一字得名。

福建:以福州、建州(南平)各取一字得名。

三、以地名得名

黑龍江:以黑龍江(河流名)而得名。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

四川:以宋代在四川地區設立的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四路得名。(又有一說為:三川匯長江而得名)。

貴州:以貴山得名。

上海:以上海浦而得名。

浙江:以浙江(即錢塘江)得名。

海南:以海南島得名。

四、以寓意得名

新疆:以其為故土新歸得名。(原為漢朝西域,清朝收復新疆後以其為故土新歸而得名)。

吉林:以吉林烏拉得名。(吉林烏拉---滿語,意為沿江,有「先有烏拉,後有吉林」一說)。

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

寧夏:以西夏安寧得名。(西夏---李元昊創立的西夏國)。

天津:以天子津渡而得名。

重慶:以「雙重喜慶」而得名。

香港:以東莞的香料而得名。

澳門:以媽閣(英語Macao)的葡萄牙語(Macau)而得名。

台灣:以台灣原住民族「台窩灣」得名,清朝設台灣府(府治在現台南)。

2. 中國一共有多少個省

中國共計34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一、23個省分別為:

1、河北省

2、山西省

3、吉林省

4、遼寧省

5、黑龍江省

6、陝西省

7、甘肅省

8、青海省

9、山東省

10、福建省

11、浙江省

12、河南省

13、湖北省

14、湖南省

15、江西省

16、江蘇省

17、安徽省

18、廣東省

19、海南省

20、四川省

21、貴州省

22、雲南省

23、台灣省。

二、4個直轄市分別為:

1、北京市

2、上海市

3、天津市

4、重慶市。

三、5個自治區分別為:

1、內蒙古自治區

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3、寧夏回族自治區

4、廣西壯族自治區

5、西藏自治區

四、2個特別行政區分別為:

1、香港特別行政區

2、澳門特別行政區。

(2)中國有多少個省會整體圖片擴展閱讀:

元朝實行的行省制是現代省級行政區的開端,清朝時全國共18個布政使司(省)等25個省級行政區。中華民國初年,行政區劃沿襲清朝。後歷經變動,又由於戰亂或時局原因,區劃不常固定;1945年收回台灣省,1946年外蒙古獨立。至1949年全國依法共有35個省等50個省級行政區。

1950年,全國大部分地區雖已解放,但國民經濟建設尚未走上正軌。因此基本上沿襲舊中國的劃分,全國共設有52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9個省、12個直轄市、9個行署區、1個自治區、1個地方。

1、12個直轄市:北京市、天津市、重慶市、上海市、沈陽市、撫順市、鞍山市、本溪市、西安市、南京市、武漢市、廣州市。

2、29個省:河北省、山西省、平原省、綏遠省、返隱察哈爾省、遼東省、遼西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松江省、熱河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省、青海省、新疆省、山東省、福建省、浙江省、台灣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緩世正、江西省、廣東省、廣西省、貴州省、雲南省、西康省。

3、9個行署區:旅大行署區、蘇北行署區、蘇南行署區、皖北行署區、皖南行署區、川東行署區、川南行署區、川西行署區、川擾悔北行署區。

4、1個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

5、1個地方:西藏地方。

後歷經多次變動,1965年基本穩定下來;1967年設立天津市,1988年設立海南省,1997年設立重慶市,同年收回香港,1999年收回澳門。全國共有23個省。

3. 中國有多少個省

我國只有3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這34個省的簡稱和省會如下:

1、黑龍江省,簡稱黑,省會哈爾濱。

2、吉林省,簡稱吉,省會長春。

3、遼寧省,簡稱遼,省會沈陽。

4、河北省,簡稱冀,省會石家莊。

5、甘肅省,簡稱甘,省會蘭州。

6、青海省,簡稱青,省會西寧。

7、陝西省,簡稱陝,省會西安。

8、河南省,簡稱豫,省會鄭州。

9、山東省,簡稱魯,省會濟南。

10、山西省,簡稱晉,省會太原。

11、安徽省,簡稱皖,省會合肥。

12、湖北省,簡稱鄂,省會武漢。

13、湖南省,簡稱湘,省會長沙。

14、江蘇省,簡稱蘇,省會南京。

15、四川省,簡稱川,省會成都。

16、貴州省,簡稱黔,省會貴陽。

17、雲南省,簡稱滇,省會昆明。

18、浙江省,簡稱浙,省會杭州。

19、江西省,簡稱贛,省會南昌。

20、廣東省,簡稱粵,省會廣州。

21、福建省,簡稱閩,省會福州。

22、台灣省,簡稱台,省會台北。

23、海南省,簡稱瓊,省會海口。

24、新疆,簡稱新,省會烏魯木齊。

25、內蒙古,簡稱蒙,省會呼和浩特。

26、寧夏,簡稱寧,省會銀川。

27、廣西省,簡稱桂,省會南寧。

28、西藏,簡稱藏,省會拉薩。

29、北京市,簡稱京,省會北京。

30、上海市,簡稱滬,省會上海。

31、天津市,簡稱津,省會天津。

32、重慶市,簡稱渝,省會重慶。

33、香港,簡稱港,省會香港。

34、澳門,簡稱澳,省會澳門。

(3)中國有多少個省會整體圖片擴展閱讀:

在我國行政區域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縣歲知裂、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內蒙古自治區的旗相當於縣,蘇木相當於鄉。為便於管理,在一些地方,還存在介於省與縣之間的地區,自治區與旗之間的盟等行政區劃單位。

「省」這一地方行政區劃名稱起源於元代,一直沿用至今,目前我國有23個省。猛彎自治區是省級民族自治地方,目前我國有5個自治區:內蒙乎閉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直轄市也叫中央直轄市,由國務院直接管轄.。

4. 中國一共有多少個省會

全國有34個省和4個直轄市和5個自治區。

目前我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自治區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直轄市有:北京市(京)、天津市(津)、上海市(滬)、重慶啟衫市(渝)。

記憶34個省會的方法有:

1、東三省,黑吉遼;西北部,蒙新藏。

西南地區有雲貴,華中華南兩湖廣。

東南沿海閩浙蘇,台瓊兩省切莫忘。

華北華東兩河山,皖贛東邊是浙江。

陝甘青手首川內地廣,寧夏雖小在胸膛。

直轄市,京津滬,山城重慶後補上。

香港澳門兩特區,九七九九回娘家。

三十四個行政區,牢牢記在心坎上。

2、黑吉遼、內蒙古,冀豫晉魯京津,湖南湘、湖北鄂,江西贛、安徽皖,江畢旁數蘇蘇、浙江浙,上海滬、廣西桂,廣東粵、福建閩,台灣叮、海南瓊,還有香港和澳門,貴州貴或黔、雲南雲或滇、四川川或蜀,重慶渝、西藏藏,陝西陝或秦,甘肅甘或隴,寧夏寧、青海青,還有新疆維吾爾。

5. 36個省的簡稱和省會表格分別是

我國共有34個省會及簡稱:

1、黑龍江省 黑 哈爾濱 。

2、吉林省 吉 長春 。

3、遼寧省 遼 沈陽 。

4、河北省 冀 石家莊 。

5、甘肅省 甘 蘭州 。

6、青海省 青 西寧 。

7、陝西省 陝 西安 。

8、河南省 豫 鄭州 。

9、山東省 魯 濟南 。

10、山西省 晉 太原 。

11、安徽省 皖 合肥 。

12、湖北省 鄂 武漢 。

13、湖南省 湘 長沙 。

14、江蘇省 蘇 南京 。

15、四川省 川 成都 。

16、貴州省 黔 貴陽 。

17、雲南省 滇 昆明 。

18、浙江省 浙 杭州 。

19、江西省 贛 南昌 。

20、廣東省 粵 廣州。

21、福建省 閩 福州 。

22、台灣省 台 台北 。

23、海南省 瓊 海口 。

24、新疆 新 烏魯木齊 。

25、內蒙古 蒙 呼和浩特 。

26、寧夏 寧 銀川 回族 。

27、廣西省 桂 南寧 壯族 。

28、西藏 藏 拉薩 。

29、北京市 京 北京 。

30、上海市 滬 上海 。

31、天津市 津 天津 。

32、重慶市 渝 重慶 。

33、香港 港 香港 。

34、澳門 澳畢森 澳門 。

省級行政區:

省級行政區是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管轄的最高一級地方行政區域,目前有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省——是中國國家地方一級行政區域。始於元朝。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歷史。

直轄市——即中央直轄市,由國務院直接管轄。是人口比較集中,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特別重要地位的大城市。至1997年3月設立重慶直轄市為止,中國共設有4個中央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

自治區——是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而建立的相當於省的行政區域。新中國成立後共建立了5個槐橘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特別行政區——為「一國兩制」的實施,憲法第三十一條專門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可以設立特別行政區。特別行政區與省、自治區、直轄市同屬直轄於手明畝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區域。至1999年12月澳門回歸為止,中國共設立2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6. 中國有幾個省會城市

中國共計34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省會及簡稱如下所示。

一、23個省的省會及簡稱分別為:

河北省(冀,石家莊)、山西省(晉,太原)、遼寧省(遼,沈陽)、吉林省(吉,長春)、黑龍江省(黑,哈爾濱)、江蘇省(蘇,南京)、浙江省(浙,杭州)、安徽省(皖,合肥)、福建省(閩,福州)、江西省(贛,南昌)、山東省(魯,濟南)。

河南省(豫,鄭州)、湖北省(鄂,武漢)、湖南省(湘,長沙)、廣東省(粵,廣州)、海南省(源源瓊,海口)、四川省(川或蜀,成都)、貴州省(貴或黔,貴陽)、雲南省(雲或滇,昆明)、陝西省(陝或秦,西安)、甘肅省(甘或隴,蘭州)、青海省(青,西寧)、台灣省(台,台北)。

二、5個自治區簡稱分別為:

內蒙古自治區(蒙,呼和浩特)、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南寧)、西藏自治區(配舉藏,拉薩)、寧夏回族自治區(寧,銀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烏魯木齊雹賣態)。

三、4個直轄市簡稱分別為:

北京市(京,北京)、天津市(津,天津)、上海市(滬,上海)、重慶市(渝,重慶)。

四、2個特別行政區簡稱分別為:

香港特別行政區(港,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澳,澳門)。

省會:

省會,或稱省治、治所,古稱「首邑」。清代稱為省城,為省的行政中心(政府駐地)。中國的省會為國家一級行政區(一般為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交通中心。

正式文件中的自治區、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的行政中心並不稱作省會:1、自治區的行政駐地通常稱首府;2、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不稱之為省會,直接稱之為政府所在地、駐地或治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省會

7. 中國的省會有哪些

中國各省份的省會分別是:
1.省:黑龍江,哈爾濱。吉林省,長春。遼寧省,沈陽。河北省,石家莊。甘肅省,蘭州。青海省,西寧。陝西省,西安。河南省,鍵鏈唯鄭州。山東省,濟南。山西省,太原。安徽省,合肥。湖北省,武漢。湖南省,長沙。江蘇省,南京。四川省,成都。貴州省,貴陽。雲南省,昆明。浙江省,杭州。江西省,南昌。廣東省,廣州。福建省,福州。台灣省,台北。海南省,海口。
2.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西藏自治區,拉薩。
3.直轄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
4.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喚嫌門特別行政區稿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