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艾略特·厄維特攝影談(上)
即便你對艾略特·厄維特這個名字並不熟悉,有意無意間你肯定見過他的作品。作為馬格南圖片社的創始人之一(和前主席),這位老藝術家在其超過50年的攝影生涯中為世界奉獻了無數的經典作品。
厄維特作品中最引人注意的特點是略帶尖刻和挖苦的幽默感。這種無處不在的風趣連同他單刀直入的攝影語言和其略帶時代特色的荒謬哲學,匯成了其獨一無二的作品風味。下文試圖從幾個方面淺析這位藝術家的攝影作品。
街頭攝影是一種「簡單」攝影,但不少攝影者卻嘗嘗陷入思慮過度的困境。好的攝影作品需要完美的構圖和精心的設計,而街拍卻又要求對千鈞一發的「決定性瞬間」的迅速捕捉。看似兩難困境。艾略特在一次采訪中分享了自己的經驗:
厄維特的照片之所以那麼吸引人,是因為作者始終秉承著樂趣和隨意的原則在拍攝。這種輕松愉快的態度自然在其作品中傳達出來。
准備精當的計劃性拍攝自然有其存在理由,不過往往隨意一點能拍出可遇不可求的好照片。初入攝影者不妨兩種方法都嘗試一下,然後選擇適合自己的創作方式。兩種風格之間並無優劣揚棄,擺脫門派主義之爭,靈活運用才是上策。
悠閑產生藝術。在街上一邊愉快地散步一邊拍到精彩的照片是每個街頭攝影師都渴望的工作狀態。這種「無心勝有心」的作派深得諸多街拍大師的演繹傳承。厄維特也一樣精於此道:
穿梭於不同城市間進行拍攝是令人嚮往的事,不過街頭攝影師要謹防自己變成單純的觀光客。後鄭滑者最典型的行為便是直趨地標景點,而忽視了尋常市井的美。藝術總要脫俗一點,瀏覽攝影名作你也會發現,很少有攝影師去拍那些宮殿和紀念碑。
所以,下次早放一個新城市時,不妨放棄周密的觀光計劃,讓好奇和隨性帶你領略街頭巷尾的風土人情。在街頭小店和轉角處取景拍攝,會有不一樣的美出現。
街頭攝影基穗作品給人的印象常常是人物和肖像照比較多。其實人物只是拍攝的千萬主題中的一個,沒有人物出現在鏡頭內的照片也可以成為好照片。
厄維特不少很棒的照片就並不包含人物在畫面內。厄維特認為人本主義即使不用人物也能表現。比如厄維特有一張照片拍的是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旁邊頗有喧賓奪主意味的是一幅巨大的百事可樂廣告牌。雖然畫面中沒有一個人物在場,不過其古老悲憫宗教與現代商業享樂主義之間的張力對比顯露無疑。
作為街拍者不應只把注意力放在人物上。風花雪月皆可入畫,純粹的物體風景有時也能傳達出不一樣的社會玄機。
馬格南圖片社以紀實攝影起家,當人們評論其作品時,總是能聽到「堅毅」、「粗獷」這些詞。羅伯特·卡帕冒著槍林彈雨拍攝的戰爭照片確實是馬格南精神的絕佳體現。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所有馬格南攝影師都是戰場上的鐵血硬漢。特別是當後來戰爭結束,和平時期到來,更豐富多樣的攝影風格被馬格南接納。卡帕是粗獷和生猛,布列松是沉靜和優雅,與這些大師同時代的厄維特的風格則更偏向幽默和風趣。
厄維特有意讓自己成為不那麼嚴肅的攝影師:「我無意成為嚴肅的攝影師。我認真地讓自己『不那麼認真』。」
天才可羨而不可模仿。不要以為可以通過效仿布魯斯·吉爾登或威廉·科萊恩就可以成為攝影名家。別人的軌跡終究不能成為自己的路子。如果自己天性風趣就不要顧忌大眾壓抑的眼光。就算全世界都覺得拍照應該拍人,而你獨喜歡拍攝物體——你也要有孤軍對抗全世界的勇氣。成功有兩種,一種是對大眾絕佳的迎合,一種是對自我的堅持。後一種更可貴。
「膠片攝影還是數碼攝影」——很少有其他領域技術的更新換代會像在攝影領域一樣引起如此長久的爭論。一方以便捷為圭臬,一方以傳統為正道,往往爭得面紅耳赤,勢分兩派。
人們往往注重差別而非共性。其實無論是膠片還是數碼,都只是進行攝影創作的手段。有更多創作手段可供選擇應是令人欣喜之事,而不應造成紛爭。實在不必擔心有「站錯邊」之虞。厄維特不是那種一宗至上的人,而是根據不同場合搏叢卜使用不同的設備。比如他用數碼相機拍攝商業照,而私下自己的創作則還是用膠卷。
「數碼相機的便捷和可靠性適合用來進行商業作品的生產。而當我為興趣而拍攝時,老式膠卷相機帶給我的溫情無可取代。」
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厄維特一生中拍攝了很多標志性的照片。他總是恰當地出現在很多事件的現場,得以用照片記錄下具有歷史意義的畫面。比如上面這幅尼克松「指責」赫魯曉夫,兩大國際集團的針鋒相對和矛盾似乎體現在兩個個人的交鋒上。引人遐想與玩味。
關於如何拍出這樣的傑作,厄維特坦言勤奮和幸運都是造就經典不可或缺的因素。不同的是一個是可控因素,一個是不可控。一個人盡管可以確保自己行程滿滿地周遊世界見證歷史,而能否拍到好瞬間以及拍出的好照片能否成名都是自己控制范圍之外的事。人們只能期待天道酬勤,或者另一個說法是「幸運眷顧有準備者」。
不論什麼行業,長遠來看,腳踏實地地踐行的效果都要好過費盡心機沽名釣譽。當你真正能夠享受當下,未來反而會向你敞開。
好的作品總是形神兼優,不過當你的能力還達不到那般渾然天成的巧妙,專注於內容會更可取。在一次采訪中,厄維特也建議攝影師多在內容上下功夫:
街頭攝影最難指之處便在於形神兼優。一設計就做作,而完全去抓拍,「決定性瞬間」又像水中鯰魚,可望而不可即。
當面對此類兩難問題時,選擇一方埋頭深入下去,最後往往會以融會貫通而結束。驀然回首時不無欣喜地發現,原來看似對立的兩者實為一物。糾結於選擇時,兩者皆不得;若抓一個便認,從一而得二。不止攝影,很多事情都有如此之妙。
(未完待續)
Ⅱ 馬格南圖片社哪年成立的
瑪格南圖片社又名馬格南攝影通訊社,成立於1947年4月27日。
為了忠實呈現二戰後的影像紀實而成立昌宏脊,創辦者都是當時知名的新聞攝影師,如:羅伯特.卡帕、布列松、喬治.羅傑、大衛.西蒙。耐滲
瑪格南是一種大桶的香檳酒名,當絕弊時戰地記者常在生還之後喝這種酒與朋友慶祝。由羅伯特·卡帕以此酒為攝影社命名。
Ⅲ 馬格南的圖片社
卡蒂埃-布勒松、羅伯特·卡帕,戴維·西摩、喬治·羅傑和比爾·范迪維爾(Bill Vandivert)。
馬格南圖片社的成立本身也具有傳奇色彩。早在1936年春,在法國巴黎新聞社招聘考場外,經歷落榜失敗的三位年輕人,年輕的法國人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匈牙利人羅伯特·卡帕和波蘭猶太人西摩,卻在咖啡館里找到了共同的語言,規劃一個攝影師自己的聯合經營體。十年後的1947年春天,卡帕主持在美國紐約西53街現代藝術博物館的餐廳里,成立了馬格南圖片社,並設立馬格南紐約部和巴黎部。
卡蒂埃·布勒松是法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攝影家之一。2004年去世。
他於1948年8月至1949年4月跨越中國長江南北,所拍攝的作品生動地展現了中國政治交接的歷史時刻。整個四五十年代,布勒松的足跡遍及世界,印度、日本、美國以及歐洲、東南亞等地。1952年,布勒松出版了代表作《決定性瞬間》,為影像的美學提供了重要的理念。
羅伯特·卡帕是著名戰地攝影師,1913年生於布達佩斯,17歲時就立志要當攝影家。
喬治·羅傑是英國著名的攝影家之一,二戰期間拍攝了中緬邊境的公路建設,以及諾曼底登陸。
西摩是波蘭猶太人,1956年在加沙地帶拍攝,中彈而亡。 Magnum(馬格南)本是法國一種大容量瓶裝香檳酒的名字,常常在慶祝、狂歡時飲用。1947年,取其拉丁文原意「偉大、頑強」,以Magnum(馬格南)為名,世界上第一個新聞攝影師的國際獨立權益機構成立了,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圖片合作社。它是迄今為止全球最重要的攝影圖片社。第二年,在美國紐約開了一個分設機構。
當人類的歷史經由影像來記載以後,我們追述二戰以來60年當代世界的進程,大到民族國家獨立、東西方冷戰、天災人禍,小到時尚的發展,日常生活的變遷,都有馬格南攝影師在第一時間抵達現場,並以堅定的揭示真相的信念和不惜付出生命代價的勇氣與韌勁,為世界不同角落、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們提供最動人、逼真的影像。這些攝影師,他們也來自不同的國家、民族,無論男女、老少,都遵守著馬格南的第一信條:「新聞攝影關心人類」。正是這「關心人類」的響亮而清晰的口號,明確了新聞攝影的職業道德,也奠定了新聞攝影的國際准則。
當代世界幾乎所有的重大政治、文化事件都沒有躲過馬格南圖片社攝影師的眼睛。1960年代開始的南非種族隔離,日本水俁村的污染,巴西金礦開采,美國在越南的戰爭,法國的五月風暴,1980年代的阿富汗戰爭,1980年代的兩伊戰爭,以及持續到今天的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當代歷史的脈絡都清晰、敏銳而強有力地顯影在馬格南攝影師的底片中,觸目驚心之餘,更引起人們的反思。這也是馬格南圖片社的宗旨。
在20世紀50-60年代,正是美國《生活》、法國《巴黎競賽畫報》、德國《圖片》等雜志媒體的黃金時期,也需要大量有延展、有深入的主題攝影作品。因而馬格南圖片社的最初10年,也是新聞、紀實攝影的繁盛時期。
馬格南圖片社經久不衰的傳奇,是由攝影師用生命和對攝影的意志力創造出來的。無論是馬格南的四位創辦人的攝影生涯,還是迄今為止不超過80名的其他每一位攝影師的跌宕人生,都足以體現出其團體的力量。
馬格南圖片社被宣布為是一個攝影師的聯合組織, 全體成員都是在職攝影家,他們自己選定編輯和工作人員,制訂作品的交納與推銷政策。他們沒有老闆,每個攝影師也都是老闆,即股份對等制。如攝片贏得的利潤,依個人交來作品的多少分配。過去30年,很多卓越的新聞攝影記者都是「馬格南」的成員。今天,這個組織結構已有所改變,一些作為「馬格南」初級社員的年輕攝影家交來的作品,是按傭金方式計算的。為此,加入馬格南要有一個較為復雜和長期的考核過程。首先要向全體馬格南成員組成的評委會提交一份作品,如果半數投票通過,則可作為見習生開始工作。至少兩年後,再提交一份作品,需三分之一投票通過,再經過一次作品提交和投票,才可成為馬格南的正式成員,也就擁有了馬格南的股份。所以,60年來,馬格南的成員是被嚴格控制的,累計沒超過80人。馬格南圖片社的結構,顯然屬於左派組織的理念。 羅伯特·卡帕
1936年西班牙內戰,卡帕在西班牙戰場捕捉了一個戰士中彈將要倒下的一瞬,這幅《西班牙戰士之死》的作品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死亡的震撼與虛無,立刻震動了當時的攝影界,成為戰爭攝影的不朽之作,也成為卡帕的傳世之作。
卡帕的鏡頭一生指向戰爭,他說:「照相機本身並不能阻止戰爭,但照相機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戰爭,阻止戰爭的發展。」
1938年卡帕作為抗日戰爭中惟一能在中國戰區采訪的盟軍戰地記者,拍攝了中國的台兒庄戰役。
1944年,卡帕那張充滿了顫抖影像的戰場照片,成為諾曼底登陸的珍貴寫照。卡帕被同行們稱為「幸運兒」,他多次拍攝戰爭,總是勇猛地沖到最前沿獲得最生動的影像。
1954年的越南戰場上,卡帕卻觸雷而亡,年僅41歲。
1955年美國《生活》雜志和「海外記者俱樂部」設立了「羅伯特·卡帕金質獎」,用以鼓勵在新聞攝影上有成就的攝影記者。
1966年,美國成立了「關心人的攝影基金會」,以紀念卡帕及其他馬格南圖片社犧牲了的攝影家們。
Ⅳ 馬格南圖片社 名詞解釋
瑪格南圖片社1946年成立於法國巴黎。發起人有卡蒂埃-布勒松、羅伯特·卡帕,戴維·西摩、喬治·羅結和比爾·范迪維爾(Bill Vandivert)。第二年,在美國紐約開了一個分設。由於它的成員作品質量無比之高,瑪格南成了一個圖片合作社。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圖片合作社。全體成員都是在職攝影家,他們自己選定編輯和工作人員,制訂作品的交納與推銷政策。如片攝贏得的利潤,依個人交來作品的多少分配。過去30年終,很多卓越的新聞攝影記者都是「瑪格南」的成員。今天,這個組織結構已有所改變,一些作為「瑪格南」初級社員的年輕攝影家交來的作品,是按傭金方式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