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菩薩的寶頂圖片多少一個
擴展閱讀
家在這搞笑圖片 2025-08-17 11:28:42

菩薩的寶頂圖片多少一個

發布時間: 2023-04-07 19:56:37

Ⅰ 大勢至菩薩和普賢菩薩怎麼從圖片區分

大勢至菩薩一般是手持如意的菩薩像,而普賢菩薩一般是以白象為坐騎。殲絕猜這一點是區分大勢至菩氏型薩宏尺和普賢菩薩形象的主要特徵。

Ⅱ 虛空腹菩薩,在哪裡買得到,多少錢,是什麼樣的圖片

是:虛空藏菩薩,,淘寶網上有!,,正信佛教,沒有本命佛之說!

Ⅲ 安岳石刻遊玩攻略安岳石刻一日游攻略

安岳石刻是一個歷史極其悠久的古文化遺址,這里充滿了各種人文情懷的石雕,給人一種古典的美學感,讓你的思緒得到全面的飛躍和發展,下面給大家分享安岳石刻遊玩攻略。

四川正式有年號的佛教造像比雲岡石窟還要早,但石窟寺造像卻比雲岡、龍門、天龍山、鞏縣,以及西域和河西走廊等地的石窟寺晚些。所以,海內外學者在對中國石窟寺造像作分期斷代時,忽略甚至輕視了四川石窟。

20世紀80年代初期,大足、安岳、邛崍、丹棱、資中、蒲江、夾江、合川、仁壽等地的石窟逐漸被學者們發現,並為世人所知。這些造型,大多是佛教的,也有道教的,其造型精美,數量龐大,與北方石窟造像有著明顯的區別,它們為中國石窟藝術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特別是安岳、大足宋代佛教龕窟中的各種佛像、飛天、菩薩,其形象造型、雕刻技藝和構圖模式等,完全脫離了印度、西域、中國北方,以及中原早期石窟藝術的臼范,充分反映了中國民間的色彩和審美趣味,為中國石窟藝術的分期開創了一個自成體系的時期。

而石窟為何會在四川遍地開花?學術界比較認可的觀點是安史之亂後,北方和中原陷入長期戰亂,唐玄宗和唐僖宗兩次逃往蜀地,帶來了大量官吏、商人、畫家、詩人、僧人,甚至一些老百姓,他們自然也把中原地區流行的造像傳統也一起帶來,加上四川自古富庶,那時戰火也還沒攔敗脊有燒過來,石刻藝術也就在這里開始生根發芽。

川北廣元、巴中地處中原入川要道金牛道與米倉道,較早開始開窟造像,隨後這股風潮開始在巴蜀大地上興盛,
當北方石窟造像漸漸停歇,四川石窟開始遍地開花,
過去人們常說石窟造像在中國可以用「唐盛宋衰」來概括,然而四川地區的摩崖造像卻在宋代迎來了鼎盛,明清依舊綿綿不絕。

分布在安岳地區的石窟造像有近10萬尊,分布點多大105處,開創時代為初唐,現存最早造像題記為「開元十一年」(723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分別是卧佛院、玄妙觀、千佛寨、圓覺洞、華嚴洞、毗盧洞、茗山寺、孔雀洞、木門寺。我此處前往探訪其中四處,下文就方位和造像做詳細探討。

線路規劃:毗盧洞-華嚴洞-茗山寺-孔雀洞

如何達到:由於交通不便建議自駕,或從重慶大足城區(石刻造像雖在安岳境內,但距離大足更近)搭車到石羊鎮之後租摩托車前往各處參觀,各個造像點相距不遠,都在石羊鎮附近,如想仔細觀瞻可打算一天時間,距離這四處造像稍遠一點的圓覺洞也可規劃在行程內。

毗盧洞

毗盧洞位於安岳縣城東南的石羊鎮赤雲片區油坪村塔子山上,距縣城50公里,實際上從大足過去比從安岳過去更為方便,如果是開車按照網路導航可直接開車到洞門口,如果搭乘公交可先到石羊鎮,然後搭乘摩的去往毗盧洞。

毗盧洞現存造像20龕窟,大小造像共計446尊,據明代萬曆3碑文追述,開創與五代時期(907-965年),但根據造像風格分析,此處造像最早也簡滲是北宋時期作品。

看點:柳本尊十煉圖,紫竹觀音(風流觀音)

四川石窟中大規模《柳本尊十煉圖》有兩處,一在毗盧洞,二在大足寶頂21號窟。毗盧洞這窟高560,寬140,深450厘米。柳本尊十一個唐末五代活動於西蜀的宗教人物,有關他的生平事跡,缺乏准確文字記載。

南宋紹興十年(1140)梅州青神縣中岩寺華嚴祖覺禪師根據基本文字傳記撰寫了《唐柳居士傳》。

據書中記載,柳氏為一棄嬰,長大後成為居士,習誦大輪五部咒,在成都,新都,慶漢一帶自殘肢體進行宗教傳播,在今新彌牟鎮建有寺院。

生於紹興二十九年(1159)的大足米糧溪人趙志鳳到彌牟雲游三年,回大足後,開創寶頂大佛灣摩崖造像,據說前後經營70餘年,並尊柳氏為祖師。

柳本尊十煉圖

該窟中心主像為毗盧遮那佛,佛陀分為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法身,法身佛即為毗盧遮那佛。

煉指,柳氏頭戴巾,身著斜領交裾寬袖大袍,呈趺坐姿,食指尖上燃一團火。

立雪,圖中柳氏未戴冠巾,雙手施禪定印,左旁立普賢為作證明。

煉踝,柳氏頭戴巾,身著斜領交裾寬袖大袍,呈趺坐姿,跣足,左右踝上現火焰一朵,兩處各立二天王為證。

剜眼,圖中柳氏以刀刺入右眼做剜眼狀,左上側刻金剛藏菩薩為作證明。

割耳,柳氏右手執利刃作割耳狀,左上角浮雕邱大聖為證。

煉心,柳氏做斜倚狀,敞胸,胸口露出火焰一朵,左上方立大輪明王像為證,右上方有一佛作俯視狀。

煉頂,柳氏免冠巾,頭頂上有一朵火焰,左上立大光明王。

舍臂,柳氏左臂挽袖置於左膝上,右手舉刀作砍狀,其右側立阿彌陀佛為作證明,左側立頭戴平枯廳腳pu頭的「廂史謝洪」,柳氏頭上刻有多種樂器,以示「不鼓自鳴」,右下方邱氏女捧盤作接受狀。

煉陰,柳氏斜躺,陰部冒出一朵火焰,右側立一頭戴展腳襆頭的官員,為將柳氏事跡上奏蜀王的滕公。

煉膝,圖中眇右目,缺左臂,呈趺坐姿,兩膝間和右手指尖各冒火焰一朵。

19號窟,觀音經變造像,左右浮雕有觀音救八難圖。紫竹觀音,又名水月觀音。造像側身坐在離地200厘米的窟中,坐身高300厘米,頭戴寶冠,左手下撐席上,右手撫膝,裸露的手臂猶如蓮藕。俯首右側,雙目微啟,目光向下,容貌美麗端莊,體型豐滿勻稱,胸部做童胸。衣視華麗但不濃艷,背後襯以蓮瓣形火焰背光和身光、紫竹、凈瓶。兩邊配以觀音救眾生脫離苦難的八幅浮雕圖,右邊的為墮岩、遇火、逢獸、刑戮;左邊的原刻因龕壁坍塌不存,清代重修和補刻。

少了佛教造像的莊重感,多了世俗風流的民間氣息,這是巴蜀石窟造像的重要特徵之一。

刻於岩壁之上的觀音有一種隨時會墜下的感覺

觀音右手經過多次修繕,如今仍然可以明顯看出與左手原配的差別。

靈動的藍色飄帶極富動感,可見古時工匠技法了得。

纖纖玉手

毗盧洞有一老者在此講解30年有餘,他會帶你從不同角度欣賞風流觀音,按照他的說法,該觀音既可呈現女性特徵,又可呈現男性和少年特徵,權當聽聽罷了,每個人對美的欣賞各不相同,理解也大相徑庭,但是別忘了給老者一點辛苦費。

華嚴洞

華嚴洞位於石羊鎮赤雲鄉箱蓋山上,從毗盧洞驅車過去僅需十幾分鍾。這里山巒起伏,林木蔥蘢,,有開闊的視野,果真是一塊風水寶地。華嚴洞內有造像159尊,歷代碑刻題記24處,洞外寺院原有屋宇十餘間,因年久失修,或倒塌或被佔用。華嚴洞的雕鑿年代要早於大足寶頂圓覺洞。其十二菩薩名號與圓覺洞十二菩薩相同,左右兩排菩薩的頭部上方所浮雕的宮殿、樓台、亭閣、人物等題材內容也是《華嚴五十三參》,該洞因有華嚴三聖而得名,洞高620,寬1012,深1130厘米,中間為頭戴寶冠(冠正中一柳本尊的趺坐像),結跏跌坐的毗盧佛,兩旁為跨青獅、騎白象的文殊、普賢。華嚴洞在歷史長河中也經歷過諸多劫難,1984年,洞頂壁垮塌下一巨石,將下面的明代大石香爐砸毀,後重修。1997年12月17日夜,般若洞內左右壁下層十八羅漢頭全部被盜,至今下落不明。

騎象的為普賢菩薩,騎獅的為文殊菩薩

毗盧佛端坐中間,兩旁為文殊普賢二菩薩,合稱華嚴三聖。在華嚴經中,文殊菩薩以智、普賢菩薩以行輔佐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毗盧遮那佛(密宗言大日如來),又稱「釋迦三尊」。

三尊,是佛教安置佛像的一種形式。大乘佛教認為,每位如來皆有大量菩薩脅侍,以便度化眾生,多半造像時會設置兩位脅侍菩薩以代表之,如西方凈土的西方三聖、東方凈琉璃世界東方三聖等。

左右兩壁各列五菩薩,合正壁的文殊、普賢,總數為十二菩薩,其名號與寶頂圓覺洞十二菩薩相同。該圖右壁造像從右至左依次為:祖師,彌勒,普眼,威德自在,凈諸業障,圓覺。上壁為華嚴五十三參散財童子問法圖。

菩薩的頭部上方所浮雕的宮殿、樓台、亭閣、人物等題材內容為《華嚴五十三參》。該圖左壁造像從左至右依次為:祖師,金剛藏,清凈慧,辨音,普覺,賢善首。

毗盧遮那佛

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菩薩、曼殊室利菩薩,亦稱妙吉祥菩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代表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Ma?ju,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緻,?rī,師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庄嚴。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言:「妙吉祥菩薩,是三世覺母,故名文殊師利。

普賢菩薩,曾譯遍吉菩薩,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Samantabhadra,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象徵理德、行德的菩薩,同文殊菩薩的智德、正德相對應。

茗山寺

茗山寺位於安岳城東南60多公里的虎頭山巔,從華嚴洞驅車前往不過20多分鍾,按照網路導航可走到山巔一處平地,沿著平地左側道路上行即可到達隱藏在山中的茗山寺。茗山寺現存造像97尊,其中不在龕窟中的造像34尊;有名清碑刻題記29出;造像數量雖不多,但區域長達350米,氣勢宏偉,石像高大,皆矗立於頂峰絕壁之上,給觀者帶來巨大視覺震撼。這里的造像絕大多數是北宋時期作品。

沿路上行就可達到,路旁有新建的寺廟,裡面的造像簡直醜陋極了,完全不想拍。

雖為國保,但保護現狀堪憂

虎頭山脈層巒疊嶂,群山拱伏,獨虎頭山雄踞其中,形似猛虎視諸峰。

護法神

1號窟,佛教道教合龕,平頂方型窟,高寬5米,深2米,窟正中坐像左為東獄大帝,散咖跌坐在金剛座上,右為毗盧遮那佛,頭載寶冠,螺髻微露,雙手結印,
結枷跌坐於蓮台之上。

毗盧遮那佛。感覺巴蜀造像少了佛教的莊重感,多了一絲趣味元素,好比這尊造像,看起來非常可愛卡通啊。

四川地區的道教造像穿插於眾多佛教造像之中,雖然不如佛教造像那樣系統規模,卻是非常珍貴的。

可愛的雙下巴哈哈,分分鍾出戲。

2號龕,觀音,大勢至菩薩像。左邊觀音面型豐圓,頭戴高寶冠,冠中有一呈站姿的阿彌陀佛像,身戴雙領下垂大衣,肩上覆披肩,內有襦裙,雙手置腹前捧一本經篋。右邊的大勢至臉型比觀音俊秀,頭戴高寶冠,冠正中有一七層寶塔,塔底開龕趺坐二小化佛,其服飾、坐姿、趺坐的蓮台與左邊觀音類同。

觀音菩薩,漢語音譯「阿婆盧吉低舍婆羅」、名號意為「觀察世間音聲覺悟有情」,又譯為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在民間信仰中常被尊稱觀音佛祖、觀音大士、白衣大士。為大乘佛教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與大勢至菩薩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同時_也是四大菩薩之一。

大勢至,又譯得大勢菩薩、大精進菩薩、大靈吉菩薩、遍吉祥菩薩,簡稱勢至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眾生離三途,得無上力;又彼行時,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動,故稱大勢至,據《觀無量壽經》,_恆念阿彌陀佛,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使人得到無上力量、威勢自在,接引眾生往生凈土。大勢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者,八大菩薩之一,因以念佛修行證果,被凈土宗奉為法界初祖。

3號龕,文殊菩薩像。菩薩呈站姿,頭戴五葉佛冠,身著袒右肩式大衣,右肩上搭披肩,內有襦裙,胸飾短瓔珞。右手置於胸腹前,左手伸出體外150厘米托經書,小臂上垂下的袈裟支撐了近千斤的重量,所以歷經百年而不墜。後壁左右側分別四個小圓龕,內刻有趺坐佛像,左邊保存較為完整,右邊風化嚴重。

風化的石刻有著極其震撼的視覺效果

輪廊痕跡清晰可見,簡直驚艷!

頭冠上的五尊小佛雖已經風化,但依然可見初成時的精美。該尊造像規模巨大,古代匠師們以驚人的智慧,採用重力支撐的力學原理妙用垂地袈裟,把支撐問題解決得天衣無縫,牛逼!

左邊風化不太嚴重的

5號龕,毗盧舍那佛,損壞的鼻子讓它看起來有點可愛。

紅沙岩風化形成的的輪廊紋理襯托佛像,讓人震撼!

孔雀洞

整條線路從北至南,參觀完茗山寺後回大足會經過孔雀洞,如果搭乘從石羊鎮去往大足的班車可在路邊下車。由於大門緊鎖無人看管我們又未尋到看守所以無法近距離參觀。

四川石窟中單讀表現孔雀明王形象的為大足北山155號窟,以經變形式表現的有大足石門山8號窟(該窟),寶頂山14號窟,王灘2號窟,以及安岳雙龍場報國寺的這一窟孔雀明王,均製作於宋代。主要情節均出自《佛母孔雀明王經變》。該經卷上說,薄伽梵在室羅伐進多林給孤獨園聽佛說法,時有一_芻(梵語,意味佛家弟子)名叫莎底。出家不久,新近受圓為比丘。彼學毗奈耶教,為眾比丘破薪營澡浴事,有一大黑蛇從朽木孔出,蟄莎底比丘右足拇指,莎底比丘中毒受大苦惱。佛告阿難陀,我有摩訶摩瑜利佛母明王大陀羅尼咒,有大威力,能滅一切諸毒氣,怖毒,災惱,攝受覆愈一切有情,獲得安樂。

這里原先住著一戶姓周的農家(據悉就是現該窟保管員),孔雀明王的洞窟不幸成為了廚房,看著被熏得烏漆嘛黑的孔雀明王,哎喲喂。該處孔雀明王造像為一面兩臂,臉型服飾與安岳高升大佛岩和茗山寺菩薩相似,卻與寶頂孔雀明王不似,但孔雀造像相似。此造像未表現佛經中莎底比丘破薪被大黑蛇蟄咬中毒悶絕的情節。

屋檐上的孫悟空

屋檐上坐有一豬八戒

Ⅳ 韋陀菩薩圖片 韋陀菩薩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神

韋陀菩薩原是一位古佛化身,以行慈悲故而被稱為菩薩,以降魔護法,破邪顯正之故,而現金甲天神相。中國佛教寺院中,韋馱菩薩像常威武地立於最靠近寺院門口的四天王殿內,面向著寺院,以守護伽藍(即道場之意)。其形像大多為身穿甲胄的雄壯武將,手持金剛杵,或以杵柱地,或雙手合十,將杵擱於肘間。韋馱菩薩是賢劫千佛當中的最後一尊佛。他往劫里跟釋迦佛他們同為轉輪聖王的千子,轉輪聖王他有一千個兒子,同為千子同為兄弟。然後這些千子學佛之後各個發願,當時的韋馱菩薩聽了他們的發願之後,他就說:「你們修行成道,弘揚佛法的時候我給你們做護法,護持你們,等你們全部成佛之後,我最後一個成佛。」 所以轉輪聖王的千子成為我們賢劫的千佛,樓至佛就成為最後一尊,名字叫樓至佛。

Ⅳ 求:西藏文殊菩薩圖片

http://hi..com/ganesh/album/item/e668b87789f10f1bb151b9ae.html
我空間里的夠大了吧?
另外還有兩張:
http://hi..com/ganesh/album/item/97ed6af4c633ded9f3d385ad.html
http://hi..com/ganesh/album/item/ce50d8ea15118ad3d439c9a1.html

Ⅵ 72個佛像的名字和圖片

太極殿佛具-佛像

  1. 釋迦摩尼佛

  2. 阿彌陀佛

  3. 葯師佛

  4. 觀音菩薩

  5. 地藏菩薩

  6. 文殊菩薩

  7. 普賢菩薩

  8. 彌勒菩薩

  9. 不動尊菩薩

  10. 大勢至菩薩

  11. 大日如來菩薩

  12. 虛空藏菩薩

……最常見的禮佛就上面12種了。


親如果是想買佛像的話,推薦您可以去太極殿佛具看看

Ⅶ 如來佛祖的弟子千手觀音有哪些

身世由來

觀世音菩薩的身世是什麼樣的呢?觀音菩薩是何時傳入中國再由男性轉為女性的?觀音菩薩對民間的影響又是如何的?千眼千手觀音是什麼來的呢?
舊時中國人,尤其是婦女,崇拜佛教中的觀音菩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相信觀音能夠送子。觀音菩薩在佛教中並不是最高神,但由於有了送子功能,其在中國的影響要比佛祖釋迦牟尼大得多。可以說,平常百姓幾乎沒有不知道觀音的,但知道釋迦牟尼的卻並不很多。觀音菩薩的寺廟遍布中國,

觀音菩薩的塑像,無論是被當作工藝品,還是被當作尊神,也常見於普通人家。觀音菩薩是隨著佛教而進入中國的。觀音菩薩進入中國後,受到中國文化的巨大影響,發生了一連串的變化。最大的變化是觀音菩薩的性別由男性變為了女性。觀音菩薩在印度佛教中原是男性打扮,初傳入中國時也是男性打扮。如敦煌佛畫中的許多觀音菩薩像都具有男性特徵,有的還有兩撇鬍子。
《華嚴經》則直接描繪了觀音菩薩作為男性的威武的形象。有童子到普陀山拜見觀音,「見岩谷林中金剛石上,有勇丈夫觀自在,與諸大菩薩圍繞說經」。當然,佛教中的菩薩雖為男性打扮,其實都是既無生死,也無性別的。為了說法的需要,觀音菩薩可以變換性別,尤其是為了方便對女信徒說法,則可以變為女性。觀世音有三十六種變化,變為女性就是其變化之一。

三十三觀音之相

《楞嚴經》說:「觀世音尊者白佛言:『若有女子好學出家,我於彼前見比丘尼身,女王身,國王夫人身,命婦身,大家童女身,而為說法。』」觀音能以不同的性別、不同的身份尺納來向不同的人說法,是因為她能作多種變化。佛經上說,她能作三十六種變化,有六觀音、十五觀音、三十三觀音之說,又有三十三觀音之變相。觀音的變化多端,使得她能及時「普救眾生」, 當人們遇到麻煩,一念到她的名號,她便能立即變化成合適的身份降臨。觀音是可變的,這就為她進入中國後變化為地地道道的女性提供了前提條件。觀音變為女相 是從南北朝時開始的。要讓觀音徹底變為女相,必然改變她的身世,為她重新編造一個出身。觀世音的身世原本說法不一。
聖王無諍念的長子--不煦
據《悲華經》載,觀音菩薩原為刪提嵐國轉輪 聖王無諍念的長子,名不煦。不煦還有一個弟弟叫呢摩。父子三人供養出現於世的寶藏如來,並出家入佛門修道,後來都成了正覺。佛將轉輪聖王的名字改為:「無量清凈」,授記於西方極樂世界作佛,號「無量壽」。長子不煦向佛請求,願行菩薩道,救助受苦受難的眾生,若眾生受難時,念其名字,即為不煦天耳所聞,天眼所見,即前往救護。寶藏如來答應了他的請求,為其賣鄭取名觀世音,意即時時刻刻觀視人世,只要聽到人世遇難念誦「菩薩」之名,便立即前往解救。《妙法蓮華經》「說:「觀世音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二太子尼摩被如來取名大勢至。父子三人一道在西方極樂世界,負責接引眾生,成為阿彌陀佛的左右協侍,號為「西方三聖」。

蓮花化身

觀世音實踐諾言,一心為解救眾生,成為一個大慈大悲的救世主。「觀世音」是梵文的意譯,又譯作「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據說為避唐朝李世民的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 還有一種說法,說觀世音和大勢至是蓮花化身。《觀世音得大勢至受記經》說:「昔金光獅子游戲如來國,彼國中無有女人。王名威德,於園中入三昧,左右二蓮花化生二子,左名寶意,即是觀世音,右名寶尚,即是得大勢。」得大勢亦即大勢至。

早離和即離

觀世音在日本則另有一種身世:觀世音和大勢至是兄弟倆,稱早離和即離。父母雙亡,家財被人奪走,兄弟倆被拋棄在一荒島上,即將餓死。臨死前,兄弟倆悲嘆:在短短的一生中,就遭受了人間大悲大若,深感處於深重災難的人,迫切需要人援助。如能有來生,當盡一切力量,授救遭受災厄的人。兩人心懷神聖的信念,平靜地死去。二人轉世後,一人成為 救苦救難的觀世音,一人成為大勢至。

魚籃觀音

在以上幾種有關觀世音身世的說法中,觀世音都是男性。中國人為將觀世音變為女性,為其編造了新的身世。大約在唐朝,出 現了馬郎觀音、魚籃觀音的傳說。魚籃觀音因手持魚籃,所以得名。據《法華持驗經》、《釋氏稽古略》引《觀世音菩中困頌薩傳略》說,唐朝陝右人好騎射,不知有三 寶。元和十二年,有一位妙齡美女提著魚籃賣魚,眾人為她的美色所傾倒,爭相向她求婚。賣魚女子面對眾多的求婚者,提出了條件,若有哪位能一夜之間將《普門 品經》讀得能夠背誦下來,就嫁給他。第二天,有二十餘人能夠背誦。則又提出新的條件,若哪位能一夜之間將《金剛般若經》背誦下來,就嫁給他。第二天仍有十 人能夠背誦,只好再行淘汰,提出:三日內能將《法華經》背誦出來者,就嫁給他。屆時,只有馬氏子一人能做到,賣魚女遂嫁給他。洞房花燭夜,賣魚女稱有疾, 移居別室,參加婚禮的人還未散盡,她就死了。結果,婚禮變成了葬禮。賣魚女被葬後幾天,來了一位穿紫衣的和尚,他徑直走到賣魚女子的葬所,挖墳開棺,棺材中並不見賣魚女屍體,只有黃金鎖子骨。和尚對眾人說,這是觀世音燕薩憐憫你們罪孽深重,特化身前來開導。說畢,即用拐杖挑起黃金鎖子骨騰空而去。從此以後,陝右多有誦經者。

馬郎婦觀音

另一則觀世音傳說見於宋朝葉延珪《海錄碎事》:從前有賢女馬郎婦於金沙灘上與一切人淫交,
但凡是與 她性交過的人,都永絕其淫。後來,馬郎婦死而葬,一僧人來掘墓,棺中只有金鎖子骨,僧人以杖挑起金鎖子骨,升雲而去。這馬郎婦觀音也是來拯救罪孽之人的,不過這拯救的方式很有些特別。上兩則傳說雖未真正起到說明觀音出身的作用,但在人們心目中樹立起了其女性的形象。

妙善公主及千眼千手觀音造像的由來

宋元之際,觀世音的身世有了比較圓滿的中 國式的說法。北宋年間有傳說說觀音原是春秋時期楚莊王的第三個女兒,名叫妙善。楚莊王為大女兒妙清、二女兒妙音分別擇文、武狀元為婿,又打算為三女兒妙善 招一位夫婿進宮,以繼承王位。妙善自小吃齋信佛,根本不願成婚,一心想削發為尼。楚莊王施之以家法,妙善寧死不從。楚莊王盛怒之下,命她飲劍自刎。但劍在 她的脖子上,不僅沒有傷害她,反而自斷成上千節碎片。狠心的父親又下令把她悶死,讓她的靈魂下地獄。管地獄的閻羅王卻又使她在南海普陀山復活(普陀山在浙江省杭州灣外的東海中),復活時站在普陀山一水池中的蓮花上。妙善在普陀山修佛道,終成菩薩。後來,楚莊王病重,生命垂危。妙善不念舊惡,化為一老僧前來獻治病葯方,葯方要求用親人的手和眼入葯。老僧指示可到南海普陀山得山寺去取這種葯引子。

派去香山寺取親人的手和眼的人竟然獲得了菩薩施給的手和眼。這種葯果然靈驗,楚莊王終於獲得救治。楚莊王病癒後,親自到普陀山香山寺謝恩,才知道獻出手和眼的菩薩正是三女兒妙善,內心十分愧疚。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表達對兒女的懷念,竟令天下最好的能工巧匠為女兒塑造一尊「全眼全手觀音像」。

可是工匠們聽成了「千眼千手觀音像」,竟雕塑出了一座千眼千手觀音像,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見到的那種觀音塑像。關於千眼千手觀音像,還有一種說法:觀世 音在過去「無量億劫」從千光王靜住如來受「大悲心陀羅尼」,發誓要發大慈大悲,普度天下眾生於水火之中,超脫世人於塵世之外,於是長出多眼多手,手中各有一眼,共四十手四十眼,各配所謂二十五「有」(三界中二十五種有情存在環境,包括四洲、四惡趣、六欲天等),而成千手千眼。由觀世音來歷的傳說,遂產生了千手千眼觀音,簡稱千手觀音。

我國不少寺廟都有千手觀音塑像

如承德市普寧寺中,有一尊我國最大的木雕千手觀音。這尊觀世音塑像高達2228米,腰圍15米,用松、柏、榆、杉、椴五種木料雕成,重約120噸。菩薩頭戴佛冠,佛冠上鑲嵌一尊坐佛;頭頂還頂一尊高1.53米的佛像,這兩座佛像都是無量壽佛像,代表觀世音對西方極樂世界主尊佛阿彌陀佛的尊敬。身上四十二隻手臂成扇形排列,中間兩只手合掌,其他手各執輪、螺、傘、蓋、花、罐、魚、刀、槍、劍、戟、日、月等各種法器,象徵佛法無邊、吉祥如意。
河北正定縣隆興寺大悲閣內還有一尊最大的銅鑄千手觀音菩薩。據說,隆興寺的大悲閣及閣中的銅千手觀音菩薩是宋太祖下令製造的。
上面說的千手觀音菩薩都只是以西十二隻手來象徵千隻手。有的寺廟也有名副其實的千隻手的觀音。如重慶大足石刻中的寶頂大佛灣觀音殿,就供奉著一尊這樣的千手觀音,觀音菩薩的手如扇面排列成幾層,猶如孔雀開屏,布滿了觀音菩薩殿的崖面,十分壯觀。 據統計,千姿百態的手,竟超過了千隻,有一千零七隻觀音形態很多,但也有標准像,即所謂「聖觀音」、「正觀音」,這是一溫柔、端莊、面帶微笑的婦女形象。這類標准像也有一些差異,或雙手合掌;或手持楊柳枝和凈瓶;或懷抱一 個孩子;或足踏蓮花等等。觀音菩薩塑像中有不少是造型優美的工藝品。觀音菩薩是法力無邊、無所不能的菩薩。但民間崇拜她,卻主要不是由於她那些眾多的虛幻的法力, 而是在於她能送子。至近現代,人們賦予了觀音菩薩送子的職能,世音所傳她的靈驗,則少有救苦救難,而多為送子。所以老百姓到觀音菩薩廟里去燒香或家中供奉觀音菩薩神像,主要是為了祈子。觀音菩薩送子的觀念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

Ⅷ 峨眉山最高的寺院——華藏寺(金頂)

華藏寺是峨眉山最高的寺廟,海拔螞汪消3079米。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寺院毋須圍牆,位於雲海飄渺的山峰上,天然形成一處絕佳的佛國聖境。

寺院的中軸線上依次為四面十方普賢金身法相、大雄寶殿( 銅殿 )、金頂( 金殿 ),左側的卧雲禪院( 銀殿 )以及右側的觀音院( 寶頂 )等組成,俗稱「金頂」。

華藏寺最初叫普光殿,始建於東漢,後改名為元相寺。明代萬曆辛丑29年,妙峰禪師發大願,募得黃金數千兩,明萬曆乙卯做成了銅殿,置於金頂。 明神宗朱翊鈞御題橫額稱「永明華藏寺 」 ,華藏寺的名字由此而來。

拾級而上,最先看到寺院的牌坊,四柱三門,飛檐翹角,每個脊端都有一金色龍頭,昂首望空,氣勢恢宏,庄嚴大氣。正中門楣上懸掛一匾額,上書「華藏世界」四個金色的大字。

穿過牌坊,走到台階的盡頭,會看到一座銀瓦金壁的亭閣,氣派非凡,那是華藏寺的清香處。

左轉可以看到一個碩大的香爐,爐內香煙繚繞,旁邊供燈架上燭燈閃爍。左右兩側分別有重檐翹角的銅閣,是鍾樓和鼓樓。

此時的眼前豁然開朗,長108米,寬18米的朝拜台階呈現出來。左右豎立著十對潔白如玉的六牙白象,左側象背上馱有如意,萬事如意,右側象背上馱有法輪,法輪長轉。正對面是一座金光閃閃,佛光閃耀的巨大佛像,好一派佛國聖境啊。

在這樣的佛國聖境之中,那個浮躁的塵世之心也安靜下來,順著台階虔誠的來到巨大的金佛像前(四面十方普賢菩薩),洗心靜念的參拜。

此處曾經是華藏寺的前部。 歷史 上華藏寺經歷了幾次火災,所剩古建築無幾,為了恢復華藏寺的昔日風采。2002年開始規劃清理,2006年6月18日建成四面十方普賢聖像。

四面十方普賢菩薩聖像為銅質貼金,通高48米,佔地1256平方米,重約600噸。須彌座上立四面六牙白象,大象背上是蓮花寶座,寶座上為菩薩法相,第一層為普賢菩薩的兩面身四頭像;第二層為普賢菩薩四頭像;最高層為前後普賢菩薩頭像。十個頭像代表了「普賢菩薩十大行願」,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普賢菩薩是行願王。

聖像的正面菩薩半跏趺坐於蓮花寶座上,手持如意,神態安潤祥和,俯瞰芸芸眾生。

聖像的背面菩薩結跏趺坐於蓮花寶座上,手結阿彌陀佛心咒手印,神態慈祥安寧。

四面十方普賢銅像內部是484平方米的佛中殿,整個殿宇金碧輝煌,渾然天成。在八根巨大的銅柱中央,供奉一尊阿彌陀佛站立的銅像。阿彌陀佛左手托蓮台,右手向前下方伸,為接引眾生之意。十方普賢菩薩聖像內供奉阿彌陀佛,表徵同歸極樂。南無阿彌陀佛!

普賢菩薩金身法相的後面就是大雄寶殿,該殿為銅殿。悶知重檐歇山頂,每根脊端都雕有瑞獸,每層屋檐的四角高翹。殿宇四周出廊,廊柱全部是銅質,柱外是漢白玉的欄桿。第一重屋檐下懸掛一塊「大雄寶殿」藍底金字的匾額,第二重屋檐下懸掛「華藏寺」金字牌匾。整個殿宇金燦燦的,美輪美奐,彷彿是天上宮闕。

殿宇居中是一巨大的佛龕,龕內正中供奉著銅質金身的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蓮花寶座上,手結禪印。左側為普賢菩薩金身法相,身著寶衣,手持如意。右側是文殊菩薩,頭戴寶冠,面容俊朗祥和,看到佛像後,由心底發出想敬拜的感受。




佛龕的後面有一殿堂,裡面供奉著各種精美的佛像,不計其數,還有銅磐、銅鍾等法器。簡直就是藏寶閣。


參拜過大雄寶殿,拾級而上,就來到金頂。該殿宇不僅是華藏寺最高的建築,也是最閃耀奪目的殿宇。銅殿上部為重檐歇山頂,環以綉欞瑣窗,上面都雕刻有精美的圖案,純銅鎏金,巍峨浩漾,迢耀天地,華貴非凡,故稱「金殿」。現在金頂為1990建成。

金殿的陵碧門柱上有一副雕刻的楹聯「如來境界無有邊際,普賢身相猶如虛空」。殿宇居中供奉一尊普賢菩薩的金身法相,端坐於蓮花寶座,手持如意,法相庄嚴祥和。蓮花寶座下是六牙金象。南無大行普賢菩薩!


華藏寺除了中軸線上的建築外,左側還有「銀殿」,建於清代。是金頂上僅存的古建築。殿宇上鋪錫壓,一片銀白,宛如卧在雲海之中的樓閣,因此名字為「卧雲禪院」。


第一重殿宇內供奉彌勒佛造像。穿過殿宇,來到玉佛殿,裡面供奉有一尊玉佛,晶瑩剔透,潤澤細膩。佛像慈祥安寧,面帶笑容,十分親切。


中軸線的右側是2021年10月24日落成開放的觀音院。整個布局是四合院似結構,進門先看到一塊潔白如玉的影壁牆,上面刻有金字的經文。過了影壁牆就到了觀音殿,重檐頂,主色調銀色,顯得聖潔無比。


殿內居中供奉一尊玉觀音,結跏趺坐於寶座上,手結禪定印,頭戴寶冠,面容慈祥,法相庄嚴且親和,普施眾願給前來朝拜的善男信女。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參拜完華藏寺的佛殿,可以到觀景台一覽美景。金頂有四大奇觀:日出,雲海,佛光,聖燈。後兩種要機緣巧合,很難遇到。但雲海和日出還是比較易見。在蒼松翠柏之間,白色的雲霧翻騰,宛如仙境,煞是壯觀,讓人不得驚嘆大自然的神奇。在超出想像的真實面前,忘卻凡俗,融入無以倫比的佛國聖境。塵歸塵,土歸土,盪滌著我們這個紅塵凡心。

如果說萬年寺的普賢銅像是千年的鎮山之寶,那麼金頂(華藏寺)四面十方普賢聖像更是峨眉山之靈氣所在,讓人真實的感受到佛在景中,景在佛旁,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

華藏寺不僅是峨眉山最高的寺院,也是一處超凡脫俗的佛國聖境,非常值得參拜。

Ⅸ 請問在佛教中有位菩薩,有三個頭,分別為白綠紅色,六隻手,.站在蓮花上,請問這是哪尊菩薩呢

"千手觀音"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又稱"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是佛教六觀音之一。

佛教認為,眾生的苦難和煩惱多種多樣,眾生的需求和願望不盡相同,因此,就應有眾多的無邊法力和智慧去度濟眾生。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觀世音菩薩在過去無量劫,聽千光王靜住如來講《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時,為利益一切眾生,"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千手千眼具足","發誓願已,應時身千手乾眼悉皆具足",變現出如意寶珠、日精摩尼寶珠、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楊柳枝手等。無論眾生是想渴求財富,還是想消災免病,千手觀音都能大發慈悲,解除諸般苦難,廣施百般利樂。在佛教看來,只要虔誠地信奉千手觀音,就有"息災","增益","敬愛","降伏"等四大好處。

千手觀音最初的藝術形式是依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變相》,即《千手眼大悲變相》製作的。其經和像雖在唐初就由印度傳法僧攜入中土,但歷經多種曲折和艱辛,才於一百年後在華夏土壤紮根。即便如此。唐宋寺廟壁畫及石窟寺中此類題材仍然較少。目前見於畫史記載最早者可能是四川名畫家左全於唐寶歷年間(825一826年)在成都三學院文殊閣繪制的,惜已盪然無存。有專家認為,在尚未發現更早的圖像資料以前,敦煌盛唐時期諸如79、113、148等窟的《千手經變》,可以認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千手經變》圖像。

四川石窟中,保存較好的千手觀音像數量不少。安岳的卧佛溝、千佛寨,富順的羅漢洞,資中的重龍山,夾江的千佛岩以及大足寶頂、北山等處的石雕千手觀音像都是較為出色的作品。其中,又以大足北山石窟佛灣第9、273號龕,寶頂石窟大佛灣第8號龕等較具代表性。

北山佛灣石窟第9號龕的千手觀音像開鑿於晚唐。龕高2.9米、寬2.8米、深0.9米。龕內正壁的千手觀音頭戴花冠,冠中現一化佛。身上化出毫光兩道,分左右射向龕頂,縈統二飛天。胸飾瓔珞,身著天衣,雙足踏蓮,善跏跌坐於金剛座上,金剛座素麵,四方形,高1.1、寬1.5、厚0.5米。具四十二手(多殘),肩上兩手合托一坐佛於冠頂,胸前兩手合十,稍下兩手置腹下,再下兩手置膝上施禪定印,其餘各手分執瓶、鈴、輪、鏡、弓、柞、盾等法器。背托桃形身光,外沿陰刻火焰紋,內刻手臂多條,以示千手。掌心各一眼,以示乾眼。觀音座下右側跪一老者,瘦骨磷峋,手捧口袋,作求物狀。左側跪一餓鬼,雙手捧碗,作乞食狀。

龕左右壁有三層造像。上層內側各鐫五佛立雲端,即十方佛。外側各刻羊頭人身的雷神、手持佛塵的雨師及手持風袋的風神、懸鏡的電母。中層各刻騎於青獅背上的文殊和騎於白象背上的普賢,以及騎在牛背上的摩醯首羅與鳩摩羅天。下層各刻一菩薩二侍者二金剛像。

北山石窟佛灣第273號龕鑿造於五代。龕高1.51米、寬1.1米、深0.73米。龕內主像千手觀音與前述第9號龕的造像模式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此龕左右壁造像內容遠不如第9號龕豐富,僅各刻有一男女侍者。女侍者站立,捧物。男侍為"波斯仙",身高0.45米、肩寬0.13米。高鼻深目,長髯瘦身,胡貌梵像。左手執長杖,右手持串珠。另龕頂壁上扁狀蓮花形寶蓋左右側各有一飛天,體態優美。

寶頂石窟大佛灣第8號龕的千手觀音覆蓋於南岩東端"大悲閣"內,鑿造於南宋,是其同類題材的登峰造極之作。

此龕系摩岩龕,左右側為大橢圓形。龕高7.2米、寬12.5米,造像崖面88平方米。主像干手觀音通高3米,作跏趺坐。座呈金剛須彌式,高0.7米。四力士左右抬座,觀音前額豎開一眼,八尊小佛飾於冠上,兩條飄帶由冠頂垂於肩,胸前八手或合十,或施印,或撫膝。觀暗慧目下視,面相慈祥,大有拯救眾生於苦難的慈悲胸懷。

觀音左側有一男像,著交領寬袖袍服,戴方巾,執笏。其左有一女像,首戴冠,頂豬頭,著圓領儒服。觀音右側有一女像,拱手捧物,穿圓領寬袖長服。其右有一女像頭頂象頭。龕左下角一老者跪地,手提口袋,觀音一手掌中有銅錢施與。右下角跪一餓鬼,雙手捧缽,觀音一手掌中施以食物。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觀音的左右兩側和頭頂上方,呈放射狀似孔雀開屏般地浮雕著一支支似乎是難以數計的"金"手,且每隻手掌心中有一隻眼睛,每隻手中持一種器物。其姿勢或伸、或屈、或正、或側,顯得圓潤多姿,金碧輝煌,給 人以眼昏目炫之感。

那麼,這尊千手觀音到底有多少只手呢?

據說,很早以前就有人想解開這個謎。但數來數去,終因手的分布過於紛繁,一直未能數清。於是,數手竟成了一個難題。至清代時,一位聰明的和尚利用貼金箔的機會,貼一隻手標明一個號碼,才最後解開了這個謎:寶頂山大佛灣的千手觀音有一千零七隻手,一千零七隻眼。因一般千手觀音的造型是兩眼兩手下,左右各具二十隻手、眼。故稱它是我國佛教藝術中唯一的名符其實的石刻千手乾眼觀音像毫不為過。

關於千手觀音的來歷,在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傳說古印度妙庄王有三位美麗的公主。長女妙金,次女妙銀,小女妙善。妙金、妙銀都在家中侍奉父母,唯妙善從小虔誠禮佛,出家當了尼姑。妙庄王苦苦勸她回宮,但她始終不肯。一怒之下,妙庄王命人拆了廟宇,趕走了僧尼。哪知天神怪罪下來,使妙庄王全身長了五百個大膿瘡,久治不愈。後來有位醫生說此病必須要親骨肉的手眼合葯才能治好。於是,妙庄王求助於妙金、妙銀,但二位公主皆不願獻出。三公主在外知道後,毅然獻出手眼為父親合葯治病。果然,不久妙庄王的病體就康復了。此事不僅使妙庄王深受教育,同時也感動了釋加牟尼。他為讓妙善公主能時時拯救苦難眾生,便賞賜了千手千眼給妙善公主。從此,妙善公主就成了眾所祈求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據考,這個故事出自於元代趙孟兆夫人管道升撰的《觀音大士傳》。因此,寶頂石窟的千手觀音絕非源於這個故事,而仍是依據佛經創作的。

比較上述幾龕造像不難看出,北山佛灣石窟第9龕不顧龕內空間的限制,著力於佛經內容的忠實,嚴格,咯守佛經所規定的儀軌,基本上表現了《千手眼大悲經變相》的內容,它可以稱得上是四川石窟中最完整的《千手觀音經變相》。第273龕在嚴守佛經基本內容的前提下,視龕內空間的實際情況,刪去了部分內容。寶頂大佛灣石窟第8龕與之不同,它全力渲染和展現的是千手乾眼,以及手中所持的各種法器,把佛經內容的表現放在了次要地位。由此反映出大足石窟中晚唐至宋的千手觀音像,在表現上經歷了一個由嚴恪恪守佛經儀軌到簡化佛經內容的歷史過程

Ⅹ 八大菩薩詳細的介紹(有圖片更好)

分類: 社會民生 >> 宗教
問題描述:

八大菩薩詳細的介紹(有圖片更好).謝謝!

解析:

1、觀世音菩薩,玄藏三藏又譯作觀自在菩薩。唐寧以來,民此絕間信仰的有三十三變化觀音。密宗造像有六觀音、七觀音等變化。六觀音是十一面觀音、不空羅索觀音、千手千眼面音、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和淮提觀音。另外加上聖觀音,稱為七觀音。觀音的造像很多,有一面二臂、一面四臂舉仔、三面二臂、三面八臂等;三十三體變化的觀音中,特別受歡迎喜愛的是白衣觀音。

2、彌勒菩薩,又稱為慈氏、無能勝等。他出身於印度婆羅門,後得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授記為菩薩。他是一生補處的菩薩。所謂補處,是此菩薩可彌補佛陀位置的意思。彌勒菩薩在民間的形像是坦露大腹的和尚,笑容可掬;但在胎藏界的形像是,左手當胸,手掌張開,右手執蓮花,所戴寶冠中有寶塔,塔中現舍利;在金剛界的形像是,右手大拇指、食指、小指均豎立,中指與無名指彎曲置胸前,左手放在膝上。

3、虛空藏菩薩,為藏福德於虛無限境界之意,表示氣福可以無限生產和分配的可能性。在胎藏界曼荼羅中,虛空藏菩薩是虛空藏院的主尊。東密虛空藏菩薩求聞持聰明法觀想本尊形像,菩薩全身為金色,相貌庄嚴,頭戴五佛寶冠,在蓮花上半跏坐,容顏妙而怡喜悅,左手執白色蓮花,花上有如意寶珠,發出黃色光芒,右手結與願印,五指垂下,將手掌向外。

4、金剛手,即金剛薩多,又稱秘密主,上面已作介紹,略。

5、普賢菩薩,是騎白象行願的菩薩。印度古語的普賢稱「三曼多拔陀羅」,密宗亦稱普賢為善攝金剛、真如金剛、如意金剛,還視為金剛薩同體。在雕像上,普賢乘白象侍佛之右;文殊駕獅子侍佛之左。據說普賢菩薩掌管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文殊菩薩則掌管諸佛的智德與證德。一般把普賢菩薩視為祈求延命的本尊。普賢單獨造像通常騎六牙之白象,頭戴五佛冠,形如滿月童子。

6、文殊師利菩薩。他生於印度舍衛國,後跟釋迦牟尼佛出家,常隨侍釋尊左右,幫助釋尊化號。「文殊」是妙的意思,「師利」森答姿是德、吉祥之意。密宗稱之為吉祥金剛、般若金剛。文殊菩薩司理智慧,與普賢菩薩相對。文殊的圖像一般為騎獅像,頂結五髻,表大日之五智,左手執青蓮花,花上有梵篋,右手執金剛劍。此外造像還有一髻、六髻、八髻、文殊,手持之物亦各不同。

7、除蓋障菩薩。其德行為消除所有一切煩惱之障礙,為胎藏界曼荼除蓋障院之中尊,也是金剛界曼荼羅賢劫十六尊之一。

8、地藏菩薩。密宗又稱之為悲願金剛、與願金剛或金剛幢,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稱為地藏。在釋迦佛入滅以後,彌勒未生之前,地藏菩薩自誓必度盡六道眾生,始願成佛;眾生不度,誓不成佛。所以,地藏菩薩的雕像大多數是僧侶袈裟打扮,左手拿著寶珠,右手拿錫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