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哪的皮影最好.....
甘肅慶陽環縣有「中國皮影之鄉」之稱,在道情皮影傳承保護與開發中,大膽探索,創新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樹立了典範,上演了一個又一個「皮影傳奇」
誕生演進: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
環縣地處隴東(甘肅慶陽)黃土高原,自然條件艱苦,地廣人稀,偏遠落後。而就在這貧瘠的黃土地上,孕育出了一朵瑰麗的民間藝術奇葩——「環縣道情皮影」。
作為電影鼻祖的皮影戲本身,全國並非環縣獨有,世界也並非中國獨有。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先秦,興於漢朝,盛於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環縣道情皮影戲深受道教的影響,吸收了漁鼓道情的說唱藝術。宋末元初,一些道人為了宣揚道教教義和募捐化緣,手拿漁鼓和簡板唱「道歌」,鼓勵人們反對外族入侵,忠君愛國,後經藝人的藝術實踐,融入民間故事的情節,形成了獨特的地方劇。在長期的宣教活動中,為了使說教故事化和形象化,引入了皮影,採用戲曲表演的形式,使道情與皮影結合起來,這樣就形成了獨特的道情皮影。
在過去封閉落後的環縣,當地人最主要的娛樂方式就是逢年過節或農閑看皮影戲,當地傳唱的道情皮影劇目有百餘種,多為傳統戲曲,它不僅貫穿了道教、佛教因果報應、懲惡揚善、教化民眾的教派思想,更宣揚了精忠報國、勤勞節儉、尊老愛幼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道情皮影成了宣揚道德的舞台和教化從善的載體。如今一些村社仍要通過組織廟會等民俗活動,用道情皮影戲酬神還願、祈求四季平安。
與全國其他地方的皮影戲相比,環縣道情皮影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環縣獨特的皮影戲劇音樂,全國獨一無二。有傷音、花音兩大板式和傷音慢板、傷音飛板、花音慢板、花音飛板四大調式,主唱句尾一字絕腔,眾人幫腔和聲。由本地民歌、小曲移植的曲牌,在戲後半場改笛子為笛吶,演唱改C調為D調,極易掀起劇情高潮;二是戲班規模之大、從藝人員之多,全國罕見。目前,全縣有50家道情皮影戲班,280多名表演藝人和200多名皮影雕刻者。
在清朝後期,環縣道情皮影戲得到空前繁榮,產生了著名藝人解長春。解長春對道情皮影的巨大貢獻在於:他一生不但傳承演唱道情皮影戲,而且對道情皮影的劇本、樂器、唱腔等進行了大膽改革。一是根據歷史故事和一些傳統戲劇,移植和改編了許多道情皮影劇目,如《忠孝圖》《征北塔》《善惡圖》《蛟龍駒》《忠義圖》《神牛卷沙蓬》等,大多劇本至今仍在隴東大地廣為傳唱;二是對道情樂器進行了改革創新,環縣道情最初的樂器只有二胡、笛子、嗩吶、漁鼓、簡板,解長春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四弦、笛吶(小嗩吶)和甩梆(棒加碰鈴)等,並吸納當地的民間小曲,改進了道情曲牌曲調,整合和統一較零散道情音樂;三是培養了一批聲名遠揚的弟子。敬乃梁、杜民華、韓得芳、魏國誠四大弟子學成出師,另組班子傳唱,形成了當時的「東、西、南、北」四路流派,從而使得道情皮影這種口傳心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2006年,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現場會暨第二屆中國環縣道情皮影民俗文化節在環縣舉辦。這次現場會,對慶陽環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經驗進行總結和推廣,環縣道情皮影在更大范圍得到宣傳。2008年皮影走出大山:對外開放的亮麗「名片」
20世紀50年代,環縣道情皮影戲班曾3次進京演出,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隨後,在道情皮影戲基礎上發展出新的劇種——「隴劇」。
1992年西安電影製片廠在環縣拍攝了反映環縣道情皮影藝人生涯的電影《何班主和他的情人》,敬家班全體藝人和史呈林參與了該片的前期錄音和分鏡頭拍攝,使環縣道情皮影藝術再展新姿。
環縣道情皮影這個小小的窯洞文化,不但走出了大山,還走進了北京、上海、天津、香港等大城市,去年上海世博會,客商組織環縣道情皮影藝術團商演了1個多月。
1987年,應義大利意中友好協會的邀請,由著名皮影藝人史呈林等6人組成的「中國甘肅民間皮影藝術團」首次出國前往義大利,先後在羅馬、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等13個城市演出24場,被義大利人稱為「東方魔術般的藝術」。時隔20年後,環縣皮影再次走出國門,一發不可收拾,截至2011年先後9次出訪法國、荷蘭、比利時、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國家,引起巨大轟動。今年10月6日至10月13日,環縣皮影將再次出訪澳大利亞,參加「中澳文化交流年暨多彩甘肅文化周」活動,期間在悉尼、堪培拉、墨爾本三個城市交流演出,特別是將要首次登上悉尼歌劇院的舞台,這對環縣道情皮影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榮耀。
為適合外國觀眾的審美要求,出國演出戲班不斷調整劇目和演出形式。現場調整演出《三打白骨精》《王岐怕老婆》等外國觀眾感興趣的劇目,演出取得巨大成功。2010年赴瑞士訪問演出,德國、義大利、法國的專家和劇場負責人坐飛機前來觀看演出。每場演出結束,觀眾鼓掌長達10多分鍾,演職人員多次謝幕,觀眾也不願離開。外國觀眾贊嘆說:「就這么幾個人,能唱出這么宏大的聲音,演繹出這么動人的故事和美妙的音樂,太神奇了!」演出團隊帶去的皮影宣傳樣本也成了外國觀眾的搶手貨,他們將這些神奇的「皮影娃娃」買回留作紀念。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道情皮影精美之處不僅表現在戲劇表演過程中,而且在於它本身就是一件絕妙的藝術佳品。
皮影工藝品雖然沒有生命,但卻有靈魂,它不僅浸透了皮影製作藝人的汗水,也飽含著皮影製作藝人的聰明才智和藝術修養。
新世紀以來,許多演唱兼雕刻的藝人轉向專業雕刻,從過去家庭作坊式轉向集中、專業的雕刻團體。雕刻內容從戲劇人物轉向民間故事、歷史人物、現代人物、吉祥物、風景名勝等方向發展,甚至出現皮影卡通人物、書簽等。如今,在環縣的皮影雕刻隊伍中,涌現了高清旺、白學明、陳玉玲、高清峰、楊登儀、耿廷堂、趙德才等一批全國工藝美術大師。
⑵ 皮影戲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在中國,皮影戲是一種帶有特殊早操的戲曲形式。當時的歷史也特別長,因為他的出身在民間流傳特別多。山西省晉中的皮影戲演員把真正的黃龍當作他們的祖父一樣崇拜。據說,在商朝的石海波路上,黃龍和他的侄子在家裡用剪刀剪下獸皮,把獸皮切成人形,放在窗邊玩耍。人們就這樣把它們切成窗戶上的影子,逐漸發展成窗戶上的影子戲。
在宋代,不僅有關於皮影的記錄,更重要的是,有關於皮影表演者的名字和雕刻師的職業組織的記錄。在宋代,皮影戲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喜劇形式,對早期戲劇的形成產生了特別重要的影響。元朝時,蒙古軍隊向西行進,中國的皮影戲逐漸傳入許多地方,後來又傳入一些東歐國家。在我看來,皮影戲發展得比較快,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介紹到很多地方。
⑶ 小學生皮影製作方法
小學生皮影製作方法如下:
1、在卡通圖片的胳膊、腿的關節處用剪刀或者手動打孔器打好孔。
皮影的發展:
皮影戲發展至今仍然面臨著不少的問題,其中皮影的保存是最令文化遺產傳承人的關心所在。為了應對皮影褪色和變形的問題,現代人更傾向於通過裝裱的方式延長皮影壽命,使得皮影的藝術性和裝飾性同時提高。
皮影戲於2006年被列入中國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後更是陸續獲得國內外多項獎項,對於皮影戲的傳承來說具有積極意義。
皮影的文化內涵和意義:
皮影人的設計和製作不僅僅為美術設計提供了非常難得的素材,並且提供了廣闊的展示空間,使得民間藝術和專業創作之間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系。
皮影的影響深遠、意義重大,是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也是世界上較早的由人配音的影畫藝術,被公認是現代「電影始祖」。
⑷ 皮影製作過程八步圖片
第一步選皮
各地皮影的原材料有所不同。比如隴東皮影的製作一般選用年輕、毛色黑的公牛皮,這種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
第六步敷彩
皮影雕完之後是敷彩。老藝人用色十分講究。大都自己用紫銅、銀朱、普蘭等礦植物炮製出大紅、大綠、杏黃等顏色著色。
第七步發汗熨平
敷色後還要給皮影脫水發汗,這是一項關鍵性工藝。它的目的是為了使敷彩經過適當高溫吃入牛皮內,並使皮內保留的水分得以揮發。
第八步綴結完成
為了讓皮影動作靈活,一個完整皮影人物的形體,從頭到腳通常有頭顱、胸、腹、雙腿、雙臂、雙肘、雙手,共計十一個部件。
⑸ 在晉南皮影戲里,各種傳統的圖案都是如何進行運用的
皮影藝術最先通過選材,如驢皮,牛皮,豬肉皮等。隨後進行製做定形,畫稿,過稿,鏤刻,敷彩,整燙,聯接等程序流程。最終在手工雕刻好後再通過鏟平布光就可以著色。其色調關鍵應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單色全透明色漿,促使皮影變成五顏六色及透明化的皮革。色漿用牛皮膠通過升溫開展調濟,粘合力強,再依據皮影的圖樣開展彈塗和烘染,上色時色調不可互串維持界面整潔才行。色調便是敷彩這一部分,很有可能依據實際顏色染上多種多樣色調。
戲曲表演及其有關的包含祭拜、節慶日、婚喪喜慶等民俗文化惠東巨大地充實了大家的精神生活,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珍貴財產。例如酬神求願、避邪避疫、祈願祭拜、歲時節慶日、堂會廟會圖片、婚喪嫁娶等,經常出現戲曲演出。戲曲既是我們的一種娛樂方式,也是民俗宗教信仰主題活動的關鍵典禮,承重著一定的倫理道德忠恕之道與宗教信仰散播作用。戲曲做為一個單獨出現的傳統戲劇管理體系,集「生、旦、凈、末、丑」於一身,兼容「說、念、唱、打」的唱法方式,兼容並包,感情豐富多彩,富有感染力,在長久發展趨勢的歷程中產生了與眾不同的風格特徵。
⑹ 簡單的皮影製作方法(一學就會)
准備材料:透明膠、塑料吸管若干、兩腳釘若干、紙質人偶。
⑺ 最古老的偶戲,為什麼被稱為是當今電影藝術的鼻祖
為迎來文化藝術和世界自然遺產日,一家文化藝術創意產業園區,一場皮影戲拉開序幕,吸引了本地諸多喜愛者觀看。
此次演出,青少年兒童們變成主人公,小朋友們做主演,老師們幫小孩配聲,最終演出圓滿收官。
大家怎麼才能解救這門璀璨的藝術,再次授予它新的活力呢?請大夥兒留言板留言探討!
喜愛的朋友,請分享、關注點贊、評價、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