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宋代定窯瓷器現在市場價格大概是多少
這要看瓷器的品相,定窯 多為生活日用的飲食具、酒具、茶具、消陪寢具,還有佛前供器,以民間用瓷為大宗,北宋後期亦燒制宮廷或官府使用的精緻器物。瓷器的品種以白瓷為主,兼燒青釉和少量的黑釉、彩釉及綠釉瓷。器類有碗、盤、杯、碟、盞、盞托、渣碼逗斗、盆、洗、瓶、壺、罐、薰爐、枕等。
中國捨得拍賣國際(澳門)有限公司主辦的首屆藝術品專場拍賣會贏得開門紅拿模蠢,一件宋代定窯美人枕以3.5億港元的高價落槌,加上13%傭金,最終成交價高達3.9555億港元(約合人民幣3.1644億元)。不僅成為當場最高成交拍品,更創下今年春拍迄今為止最高的成交價格。
❷ 為何定窯瓷器的價位瘋狂上漲
在富豪新貴們在收藏鑽石、藝術品、豪宅之後,從天上掉下來的隕石――這種稀有的天外來物正成並帆為他們收藏的新寵。為了彰顯自己的獨特品位,他們把眼光放在了隕石市場。於是中國的新富階層正在掀起一股在全球市場花高價購買隕石的熱潮。對他們而言,隕石的體積越大越好。在他們眼中,汽車再高檔也是由人製造的,但隕石卻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是人力無法創造的,是來自外太空的瑰寶,珍稀無比。
從目前全球的收藏市場來看,對於隕石的價格體系已經基本形成。目前的隕石市場已經全球化,但數量相對有限。在這個市場中,品相好的隕石碎片最高售價可達數十萬歐元。最受追捧的是月亮隕石,市場零售價一般在500美元/克左右,最貴是25000美元/克。火星隕石的價通常在200美元/克以上,而鐵隕石的價格則處於第野攜三位,市場價格一般為15美元至150美元/克。在沙漠和兩極地區發現的隕石售價更高。在國際走私物品的單價排名中,隕石價格已經打敗了鑽石、貂裘和冰毒,位列第一。
中國人對隕石的興趣給隕石的高端市場帶來的沖擊尤其劇烈。對於中國的新富而言,擁有一塊隕石比開豪車、穿時裝和住豪宅更能顯示其財富和特殊身份。定窯瓷器
定窯瓷器的胎骨較薄而且精細,顏色潔凈,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多為白色,釉質堅密光潤。定窯瓷器的白釉多閃黃,故有"粉定"之稱,釉面偶爾還有垂釉的現象,由此又有了"淚釉"的別稱。宋代定窯瓷器常見的器型以碗、盤、瓶、碟、盒和枕為多,罐、爐等器形則比較少。定窯瓷器的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北宋早期的定窯刻花,構圖、紋樣都比較簡單,以重蓮瓣紋居多,裝飾具有淺浮雕的美感。北宋中晚期,定窯的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
定窯是中國宋代主要瓷窯之一,後世譽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及東西燕山村。曲陽縣宋屬定州,故名。燒瓷始於唐,盛於北宋,元以後衰落。北宋蘇軾《試院煎茶詩》、宋邵伯溫《聞見錄》、元劉祁《歸潛志》、明曹昭《格古要論》、清朱琰《陶說》等文獻,均對定窯有所記載。古陶瓷專家葉麟趾先生於20世紀20年代率先調查了定窯,確認了曲陽澗磁村窯址。
50年代以來,文物考古工作者對定窯遺址進行了多次調查與發掘,基本上弄清了定窯的燒瓷歷史、燒制工藝、裝飾特點、產品品種以及與鄰近地區的相互關系。受定窯影響並燒制定窯風格產品的窯業,多集中在山西省境內,有平定窯、陽城窯、介休窯等。四川省的彭縣窯也燒造定窯風格的白瓷。定窯瓷器傳世品較多,原清宮收藏的也不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湖南長沙,浙江臨安,陝西西安,江蘇鎮江、南京、江浦,河北曲陽、定縣,河南安陽,遼寧朝陽和北京通縣、豐台等地的唐、宋、遼、金墓葬、塔基、窖藏中均出土了許多定窯瓷器,僅1969年發掘的河北定縣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和至道絕脊雹元年(995)的兩座塔基,就出土了完整精美的定窯瓷器100餘件。
器型和概貌:宋代造型。大多用來祭祀或陳設,也有部分日用品。一般概括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3.5毫米左右)釉也不太厚(0.8毫米左右)適中型等。釉色紛繁。釉質瑩潤如玉。釉面開片,大片紋者多。胎色和胎骨:宋官窯瓷胎色從傳世和窯址出土兩種情況看,為黑、黑紫、灰黑、香灰、淺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趨白)、土黃(含褐黃紅)。黑胎數量有限,而相當一部分為香灰、灰、灰白等色。釉層和釉質:釉層有厚薄兩種,薄者小於1毫米,厚者大於1毫米,但都比哥窯瓷和汝窯瓷厚。
釉色:因兩宋窯口多而不同,顏色紛繁復雜,粉青、蝦青、米黃、蜜臘黃、翠綠、月白等色居多,其中以粉青、米黃、蜜臘黃、翠綠等色最為引人。
開片:分大開片、小開片,有大器小片者為貴,小器大片者為奇之說。具體分三種,第一種為開大小片,即藏家所說的文武片,即在同一器物釉表開大小兩種紋片,大片很大且稀疏,小片很小而集中。紋路:開片裂紋不斷延長彎曲或迴旋形成的紋線。最有代表性的為蟹爪紋,即紋路從一點向多方輻射延伸彎曲支展的形態。被人稱做「九曲十八彎」。
紋色:鱔血、魚籽黃、血黑、黑、金絲鐵線、白裂等顏色。
定窯為宋代六大窯系之一,窯址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陽澗滋村及東西燕村,宋代屬定州,故名。創燒於唐,極盛於北宋及金,終於元,以產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釉瓷,文獻分別稱其為"黑定"、"紫定"和"綠定"。
定窯在唐代時就已是著名瓷場,專燒白釉、黃釉瓷(白釉有玉璧底碗、注壺、瓶類;黃釉器有碗、注壺等。),到宋代發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燒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醬釉、綠釉、白地褐花等品種。白瓷胎土細膩,胎質薄而有光,釉色純白滋潤,上有淚痕,釉為白玻璃質釉,略帶粉質,因此稱為粉定,亦稱白定。其它瓷器胎質粗而釉色偏黃俗稱土定;紫色和黑色釉的稱為醬定。另有高窯溫燒制的金黃偏紅的釉色的,稱之為金定,極為稀少。
定窯創燒於唐朝後期。從這時一直到五代的定窯瓷器,還較為粗糙簡單,器型以碗為主,正處於向精瓷的過渡階段。但在五代中後期,呈現出精定窯白瓷出現了一次根本性的飛躍。所燒瓷器不再施化妝土,胎、釉、白薄的特徵。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過了邢窯的細白瓷器。
北宋是定窯發展的鼎盛時期,中國勞動人民的制瓷技術有許多創造和進步。北宋中後期,定窯由於瓷質精良、色澤淡雅,紋飾秀美,被宋朝政府選為宮廷用瓷,使其身價大增,產品風靡一時。
定窯在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後,由於連年兵災,逐漸衰落和廢棄。金朝統治中國北方地區後,定窯瓷業很快得到了恢復,有些產品的製作水平不亞於北宋時期。從有龍鳳紋飾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窯產品也是金代統治者喜愛的瓷器品種。到了元朝,定窯終於逐漸沒落。
到20世紀70年代,定瓷在沉寂了多年之後又進入了復甦期。曲陽定瓷有限公司歷盡艱辛,通過上百次研究實驗,在仿古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研製成功了仿古、美術、日常三大系列工藝產品200多種,產品在國內展出屢屢獲獎,產品已遠銷美國、日本、加拿大、荷蘭、香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定窯品種
定窯產品以白瓷為主,也燒制醬、紅、黑等其他名貴品種,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綠釉(綠定)、紅釉(紅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層高溫色釉。元朝劉祁的《歸潛志》說,「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可見,定窯器在當時不僅深受人們喜愛,而且產量較大。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定州時,曾用「定州花瓷琢紅玉」的詩句,來贊美定窯瓷器的絢麗多彩。
定窯還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窯窯址在北方的定州,這是燒制的物品稱為北定;宋室南遷之後,定窯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鎮,一部份到了吉州,稱為南定。在景德鎮生產的釉色似粉,又稱粉定。
經幾代學者不懈努力,學術界認可的定窯品種:白釉、黃釉、褐釉、黑釉、紫釉、紅釉、綠釉、金花、鷓鴣斑、加彩、白釉刻劃印花、黑釉白花、褐釉刻印花、黑釉刻印花、白釉剔繪黃花、內外刻花、內外劃花、內外印花、外刻內印花、白釉醬口、黑釉醬口、豆青地剔白花、白地繪黑釉花、唐三彩、咖啡色釉繪花、白釉剔黑花、青釉剔劃白花、白釉黑花??
多年來,我在遺址考察發現的遺存還有:仿鈞、絞胎、絞釉、素瓷、宋三彩陶器、仿遼三彩陶器等。
定窯生產規模宏大,品種繁多。多為碗、盤、瓶、碟、盒和枕,亦產凈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數量極少,主要是作為貢品進入宮廷。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兒枕」,是定窯瓷器的代表作之一。
獨特技術
宋代瓷窯裝燒技術最為重要的成就,就是發明了覆燒法和「火照術」。北宋後期起,定窯大量採用覆燒方法,還使用了一種墊圈式組合匣缽。這種燒制方法的優點,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間,既可節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變形,從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產量,對南北瓷窯都產生過很大影響,對促進我國制瓷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裝飾紋樣
定窯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喜愛。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紋樣秀麗典雅。北宋早期定窯刻花、構圖、紋樣趨簡,以重蓮瓣紋居多,裝飾有淺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裝飾圖案常用印花、劃花和堆花手法,秀麗典雅。印花圖案,自然形態經巧妙變形,構成嚴謹;刻劃花,較印花更活潑生動,別具一格。
劃花
劃花是宋代定窯瓷器的主要裝飾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狀工具劃出簡單花紋,線條剛勁流暢、富於動感。蓮瓣紋是定窯器上最常見的劃花紋飾。有一花獨放、雙花並開、蓮花荷葉交錯而出、有的還配有鴨紋,紋飾簡潔富於變化。立件器物的紋飾大都採用劃花裝飾,刻花的比較少見。早期定窯器物中,有的劃花紋飾在蓮瓣紋外又加上纏枝菊紋,總體布局顯得不很協調,這是當時尚處於初級階段的一種新裝飾手法,也給定窯器斷代提供了一個依據。
刻花
刻花是在劃花裝飾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時與劃花工藝一起運用。如在盤、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纏枝花卉輪廓線,然後在花葉輪廓線內以單齒、雙齒、梳篦狀工具劃刻復線紋。紋飾中較常見的有雙花圖案,生動自然,有較強的立體感,通常是對稱的。定窯刻花器還常常在花果、蓮、鴨、雲龍等紋飾輪廓線一側劃以細線相襯,以增強紋飾的立體感。
印花
定窯紋飾中最富表現力的是印花紋飾。這一工藝始於北宋中期,成熟於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窯器物紋飾在盤、碗等器物中心,這類器型內外都有紋飾的較少。定窯器物紋飾的特點是層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間,常用回紋把圖案隔開。紋飾總體布局線條清晰,形態經巧妙變形,繁而不亂,布局嚴謹,講究對稱,層次分明,線條清晰,工整素雅,藝術水平很高。定窯印花大多印在碗盤的內部,里外都有紋飾的器物極為少見。
定窯印花題材以花卉紋最為常見,主要有蓮、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紋布局多採用纏枝、折枝等方法,講求對稱。有的碗、盤口沿作花瓣式,碗內印一盛開的花朵,同時在外壁刻上花蒂與花瓣輪廓線。這種把印、刻手法並用於一件器物,里外裝飾統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紋裝飾渾如一體,十分精美。其次,定窯還有大量的動物紋飾,主要有牛、鹿、鴛鴦、麒麟、龍鳳、獅子和飛龍等。定窯飛龍紋一般裝飾在盤、碟、碗等卧件的器物中心,祥雲圍繞,獨龍為多,尚未見有對稱的雙龍紋飾。飛龍身形矯健,昂首騰飛於祥雲之間,龍尾與後腿纏繞,龍嘴露齒,欲吞火球,背有鰭,身刻魚鱗紋,龍須飄動,龍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窯立件上只裝飾有變形龍紋,其裝飾水平與盤、碟上的龍紋相去甚遠。禽鳥紋飾中主要有鳳凰、孔雀、鷺鷥、鴛鴦、雁、鴨等,做工精美的飛鳳比較少見。
定窯瓷器最精美的紋飾大都集中在盤、碟上,紋飾多者可達四層。每層紋飾富於變化,外圈紋飾多為幾何紋或變形蓮瓣紋,中心為動物、花卉結合紋飾,充滿浮雕感,藝術氣息濃郁。而宋代定窯孩兒枕更是該窯名品,其造型神態及紋飾的裝飾工藝等皆為上乘之作。
❸ 宋代哥窯和定窯的特點和鑒別方法
宋代哥窯瓷器的造型莊重、古樸典雅,釉色淡雅自然,尤以獨特神奇的紋片為裝孝手飾而著稱。清代乾隆皇帝曾寫下十首贊頌哥窯瓷器的詩篇,其中《粉青葵瓣口盤》一詩中曰:「色暗紋彰質未經,哥窯因此得稱名。」另一首《曝書亭集硯銘》贊道:「叢台澄泥鄴官瓦,未若哥窯古而雅。綠如春波停不瀉,以石為之出其下。」
哥窯是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一。宋人文獻沒有哥窯的記載,元人孔齊首次提及哥哥洞窯,他在《至正直記》里有「乙未(1355年)冬,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器看一香鼎,質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王德翁亦雲: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辨也。」可見至晚自元未起,哥窯已被認定為宋代名窯,而且當作重要收藏對象。把哥窯列為宋代五大名窯,最早見於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彝譜》,該書有「內庫所世故柴、汝、官、哥、鈞、定」的記載。由於哥窯窯址至今還未找到確切公認的窯址,因此給它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但是,我們的先輩們對宋代哥窯進行著不間斷的探討和研究,特別是近代我國的陶瓷界、考古界、科技界等專家學者及工作人員,承前啟後地進行深入、全面、系統、科學的研究,以已故的我國著名陶瓷專家馮先銘先生為代表,在不計其數的凡屬哥窯類型的器物中,進行分類、排比、對照中篩選出為數極為稀少的器物,認定為傳世哥窯瓷器。這種傳世哥窯瓷器指的是元人孔齊在《至正直記》時所記載的「舊造」哥窯瓷器,而不是其他窯的產品,更不是後世各朝代的仿製品。
傳世哥窯瓷器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國外一些大型博物館及少數收藏家手中。這些傳世哥窯瓷器造型有碗、盤、碟、洗、瓶、魚耳爐、罐等。燒制時大多採用墊燒工藝,個別用支釘支燒。胎色有黑灰、深灰、淺灰、土黃等,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胎呈黑灰、深灰有紫口鐵足的現象,淺灰、土黃的沒有紫口鐵足。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也有砂米黃、淺灰青、米黃色等。釉面均有紋片,有大小紋片相結合,有紋片非常細小的魚子紋,有大紋片呈黑色,小紋片呈黃色的全絲鐵線,有的紋片僅為一色。紋片按顏色來區分,有鱔血、金絲鐵線,有淺黃魚子紋等。按開片的形狀來區分有網形紋、梅花紋、百圾碎、魚子紋等。
宋代哥窯瓷器自誕生之後,這種風格獨特的瓷器品種盛燒不衰,賡續相繼,歷代文人雅士為文作詩,贊不絕口。特別是釉面那種層層疊疊、千奇百態的開片紋飾悔簡,不但開創了我國陶瓷史上審美的新情趣,而且確有「巧如範金,清碧慎褲比琢玉」之感,在宋代五大名窯中首屈一指。
定窯是我國宋、金時代的五大名窯之一。它是繼唐代邢窯白瓷之後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主要產地在河北曲陽澗磁村一帶。考古資料顯示,山西平定、陽城、介休等地也燒制定窯風格白瓷,產品質量不遜於河北曲陽。定窯盛行於北宋中後期,由於瓷質精良、色澤淡雅,紋飾秀美,被宋朝政府選為宮廷用瓷,使其身價大增,產品風靡一時。據《歸潛志》記載
,「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可見,定窯器在當時不僅深受人們喜愛,而且產量較大。金王朝統治中國北方地區後,定窯瓷業很快得到了恢復,有些產品的製作水平不亞於北宋時期。從有龍鳳紋飾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窯產品也是金代統治者喜愛的瓷器品種。
定窯白釉瓷器的裝飾技法主要有劃花、刻花、印花三種。
劃花是宋代定窯瓷器的主要裝飾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狀工具劃出簡單花紋,線條鋼勁流暢、富於動感。蓮瓣紋是定窯器上最常見的劃花紋飾。有一花獨放、雙花並開、蓮花荷葉交錯而出、有的還配有鴨紋,紋飾簡潔富於變化。立件器物的紋飾大都採用劃花裝飾,(圖1),刻花的比較少見。早期定窯器物中,有的劃花紋飾在蓮瓣紋外又加上纏枝菊紋,總體布局顯得不很諧調,這應看成是當時尚處於初級階段的一種新裝飾手法,也給定窯器斷代提供了一個依據。
刻花是在劃花裝飾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時與劃花工藝一起運用。如在盤、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纏枝花卉輪廓線,然後在花葉輪廓線內以篦狀工具劃刻復線紋。紋飾中較常見的有雙花圖案,通常是對稱的。定窯刻花器還常常在花果、蓮、鴨、雲龍等紋飾輪廓線一側劃以細線相襯,以增強紋飾立體感。
定窯紋飾中最富表現力的是印花紋飾。這一工藝始於北宋中期,成熟於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窯器物紋飾在盤、碗等器物中心,這類器型內外都有紋飾的較少。定窯器物紋飾的特點是層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間,常用回紋把圖案隔開。紋飾總體布局線條清晰,繁而不亂,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定窯印花題材以花卉紋最為常見,其次是動物紋飾。動物紋飾中主要有牛、鹿、麒麟和飛龍等。定窯飛龍紋一般裝飾在盤、碟、碗等卧件上。(圖2)飛龍紋位於器物中心,祥雲圍繞,獨龍為多,尚未見有對稱的雙龍紋飾。飛龍身形矯健,昂首騰飛於祥雲之間,龍尾與後腿纏繞,龍嘴露齒,欲吞火球,背有鰭,身刻魚鱗紋,龍須飄動,龍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窯立件上只裝飾有變形龍紋,其裝飾水平與盤、碟上的龍紋相去甚遠。禽鳥紋飾中主要有鳳凰、孔雀、鷺鷥、鴛鴦、雁、鴨等,做工精美的飛鳳比較少見。花卉紋以牡丹、蓮花最常見,菊花次之。花卉紋布局多採用纏枝、折枝等方法,講求對稱。定窯瓷器最精美的紋飾大都集中在盤、碟上,紋飾多者可達四層。每層紋飾富於變化,外圈紋飾多為幾何紋或變形蓮瓣紋,中心為動物、花卉結合紋飾,充滿浮雕感,藝術氣息濃郁。而這件宋代定窯孩兒枕更是該窯名品,其造型神態及紋飾的裝飾工藝等皆為上乘之作。(圖3)
宋代定窯瓷器的主要特徵:一是胎體輕薄,胎質潔白。二是釉面多為乳白色,白中閃淺米黃色。積釉處常有淚痕狀流釉,呈黃綠色。器物外壁釉薄處可見胎上旋坯痕。三是北宋早期定窯產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口沿則多不施釉,俗稱「芒口」,芒口處常常鑲金、銀、銅質邊圈以掩飾芒口缺陷,此為定窯一大特色。四是官府所用瓷器底部有「官」、「尚食局」等。五是定窯器物釉面通常有氣泡。用放大鏡觀察,一般可見大小不等的氣泡,一些較大氣泡疏散排布於密集小氣泡區域的周圍,這種現象類似宋影青瓷器特徵。金代定窯器的上乘之作與北宋定窯器沒有什麼差別。而金代中低檔次的定窯器在裝飾技法上明顯劣於北宋定窯器。部分產品採用砂圈疊燒法,器物內底有一圈露胎。這是金定與北宋定窯器的明顯區別。
❹ 宋代定窯紅釉瓷器歷史
一、詳情垂詢有關宋代時期的陶瓷器歷史
宋代的單色釉瓷取得了很大成就,名窯遍布全國,其中最著名的為:「汝、鈞、官、哥、定」。
五大名窯。 1、汝窯 汝窯瓷為宋代五大名瓷之首,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村一帶,宋時為汝州地,故名。
汝窯除燒青瓷外,兼燒黑瓷、醬釉瓷和鈞釉瓷,以青瓷最為精緻。汝窯青瓷的胎質細密,呈深淺不同的「香灰色」。
與同期官窯器很相似,釉色以粉青為主,另有天青和卵青。釉層透明橋明困和不透明的均有。
釉青一般都呈一種內蘊的木光。開片是汝窯的一個重要特點,無紋片的很少。
紋片深淺長短交錯排列,密而不亂。器物尺寸都很小,造型以盤、碟、洗為多,其中橢圓四足盆是汝窯的特有造型。
汝窯的燒制時間很短,存世品不足百件,非常珍貴。從明宣德開始有仿製品出現,清初雍正已能仿得相當好,近年河南省也有新仿汝窯器。
2、鈞窯 鈞窯產地在今河南禹縣,因與汝窯有密切關系,歷來有「汝鈞不分」之說。鈞窯始燒於北宋,盛於北宋晚期,金、元時繼續燒造,影響擴展到河北、山西兩省,成為一個規模龐大的鈞窯體系。
鈞窯有兩大特色,即乳光釉和窯變。鈞窯的基本釉色是深淺不同的各種青色,可分為天藍、天青、月白三類。
由於在釉中滲入銅紅釉,燒成後就出現變幻莫測的紅色窯變,有玫瑰紅、砂珠紅、海棠紅、茄皮紫、胭脂紅、雞血紅許多種。整個器物紅紫相映、青白相間,由於釉色的相互交融而產生的無數顏色不一、形狀各異的窯變,是構成鈞瓷區別於其他青瓷的另一特色。
鈞釉中的紫色是特別引人注目的,各種紫色是由於紅釉與藍釉互相融合的結果。鈞瓷釉面上有一重要特徵是蚯蚓走泥紋,即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
後人在仿製宋代鈞瓷時就無法燒出同樣效果,因而是否有「蚯蚓走泥紋」成為鑒定宋鈞瓷的重要依據。宋鈞瓷另一特徵是器外底普遍刷一層芝麻醬色釉。
鈞窯凡為宮中定燒的陳設瓷,底部均刻有一、二、三……的編號,編號越小,器物越大。因鈞窯瓷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3、官窯 官窯專指北宋汴京(開封)官窯和南宋杭州修內司及郊壇下官窯,因專燒宮廷用器,產量很小,傳世品也極少。 北宋官窯瓷的釉色以粉青、月白為主。
雖然被稱為「亞於汝」,但也是瑩如堆脂,釉表紅棕色或無色的片紋或疏或密清晰可辨。底部可以看見燒制時的支釘痕跡。
器物都是各種陳設用具和文房用具。仿商、周、秦、漢銅器和玉器的造型很多。
南宋官窯釉色以粉青為主,有紋片。在器物的底部落脫處、口沿和稜角釉薄處,胎都會燒成紫褐色,稱為「紫口鐵足」,這稱得上是南宋官窯的典型特徵。
4、哥窯 哥窯產地不可考。瓷器的顯著特點是通體滿布開片,紋片大小相同,大片呈鐵黑色,小片呈金黃色,有「金絲鐵線」之稱。
開片形成原理是由於胎、釉的膨脹差異而造成的釉面開裂,本來是一種缺陷,但哥窯卻通過人工控制有意用來作為一種裝飾特徵,使釉表出現冰裂或魚子狀的紋片,再染上或黃或黑深淺相間的顏色,形成一種殘缺美。哥窯有瓷胎和砂胎兩種。
胎骨也厚薄不一,胎色呈黑灰、黃數種。由於釉層非常厚,使器物的外觀圓潤飽滿。
釉色大多呈灰青色,也有的是月白、粉青、米黃等色。底部用支釘燒制,塗赭紫、紫黑護胎汁。
明清以來仿哥窯的很多,大部分是景德鎮官窯製品。明中期的成化和清前期的雍正、乾隆的仿製品都相當精美,但缺少一種古樸沉靜的韻味。
5、定窯 定窯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縣一帶,以盛產白瓷著稱。定窯在唐代早期就開始生產,到北宋發展到全盛時期,元代已停止燒制。
胎骨細膩潔白,又輕盈秀美,是定窯白瓷的重要特點。定窯的釉面裝飾,是宋代瓷器中最為精彩的。
宋早期的定窯白瓷採用刻花的方法。稍後,又出現刻花和蓖劃相結合的裝敏念飾。
到北宋中期,定窯開始採用印花裝飾。紋飾多在碗、盤的裡面,布局左右、上下對稱,以細、密為特色。
類似於宋代緙絲的方法。北宋早、中期定窯使用匣缽仰燒,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黏附著墊燒的沙粒或支燒痕。
後期定窯採用口沿在下的覆燒工藝,因此口沿有「芒」,但燒成的器物都很規整。作為皇室使用的貢瓷上,口沿都包上金、銀或銅,更顯豪華尊貴,故稱之為「金裝定器」。
除白釉外,定窯還生產黑釉、醬釉等品種,被稱槐祥為黑定、醬定,價格均高於白定,是難得的珍品。 宋代景德鎮所仿定器,稱為「粉定」。
區別之處在於景德鎮仿定器釉面光亮,無淚痕特徵,足內可見放射狀跳刀痕。 鈞瓷北宋著名瓷窯之一。
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的八卦洞。鈞窯利用鐵、銅呈色的不同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純天青、純月白等多種釉色,以蛋白石光澤的青色為基調,具有乳濁而不透明的效果。
鈞瓷的又一特徵是釉面上常出現不規則的流動狀的細線,稱「蚯蚓走泥紋」。鈞窯瓷器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窯奇珍,品種繁多,造型獨特,以瑰麗異常的鈞釉名聞天下。
其成就在於釉中加入銅金屬,經高溫產生窯變,使釉色以青、藍、白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紅等,色彩斑斕,美如朝暉晚霞,被譽為「國之瑰寶」,在宋代就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官 瓷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
二、宋代五大名窯的歷史
定瓷篇 定窯創燒於唐朝後期。
從這時一直到五代的定窯瓷器,還較為粗糙簡單,器型以碗為主,正處於向精瓷的過渡階段。但在五代中後期,定窯白瓷出現了一次根本性的飛躍。
所燒瓷器不再施化妝土,胎、釉呈現出精、白薄的特徵。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過了邢窯的細白瓷器。
北宋是定窯發展的鼎盛時期,制瓷技術有許多創造和進步。北宋中後期,定窯由於瓷質精良、色澤淡雅,紋飾秀美,被宋朝 *** 選為宮廷用瓷,使其身價大增,產品風靡一時。
定窯在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後,由於連年兵災,逐漸衰落和廢棄。金朝統治中國北方地區後,定窯瓷業很快得到了恢復,有些產品的製作水平不亞於北宋時期。
從有龍鳳紋飾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窯產品也是金代統治者喜愛的瓷器品種。到了元朝,定窯終於逐漸沒落。
到20世紀70年代,定瓷在沉寂了多年之後又進入了復甦期。曲陽定瓷有限公司歷盡艱辛,通過上百次研究實驗,在仿古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研製成功了仿古、美術、日常三大系列工藝產品200多種,產品在國內展出屢屢獲獎,產品已遠銷美國、日本、加拿大、荷蘭、香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定窯產品以白瓷為主,也燒制醬、紅、黑等其他名貴品種,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綠釉(綠定)、紅釉(紅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層高溫色釉。元朝劉祁的《歸潛志》說,「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
可見,定窯器在當時不僅深受人們喜愛,而且產量較大。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定州時,曾用「定州花瓷琢紅玉」的詩句,來贊美定窯瓷器的絢麗多彩。
定窯還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窯窯址在北方的定州,這是燒制的物品稱為北定;宋室南遷之後,定窯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鎮,一部份到了吉州,稱為南定。
在景德鎮生產的釉色似粉,又稱粉定。 定窯生產規模宏大,品種繁多。
多為碗、盤、瓶、碟、盒和枕,亦產凈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數量極少,主要是作為貢品進入宮廷。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兒枕」,是定窯瓷器的代表作之一。
定窯的胎質薄而輕,胎色白色微黃,較堅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極薄,可以見胎。釉色潔白晶瑩,很多積釉形狀好似淚痕,被稱為「蠟淚痕」,隱現著黃綠顏色。
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稱「竹絲刷紋」。北宋早期定窯產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芒口處常常鑲金、銀、銅質邊圈以掩飾芒口缺陷,此為定窯一大特色。
宋代瓷窯裝燒技術最為重要的成就,就是發明了覆燒法和「火照術」,定窯就大量採用覆燒方法,還使用了一種墊圈式組合匣體。這種燒制方法的優點,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間,既可節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變形,從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產量,對南北瓷窯都產生過很大影響,對促進我國制瓷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定窯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喜愛。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紋樣秀麗典雅。
北宋早期定窯刻花、構圖、紋樣趨簡,以重蓮瓣紋居多,裝飾有淺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
裝飾圖案常用印花、劃花和堆花手法,秀麗典雅。印花圖案,自然形態經巧妙變形,構成嚴謹;刻劃花,較印花更活潑生動,別具一格。
劃花是宋代定窯瓷器的主要裝飾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狀工具劃出簡單花紋,線條剛勁流暢、富於動感。
蓮瓣紋是定窯器上最常見的劃花紋飾。有一花獨放、雙花並開、蓮花荷葉交錯而出、有的還配有鴨紋,紋飾簡潔富於變化。
立件器物的紋飾大都採用劃花裝飾,刻花的比較少見。早期定窯器物中,有的劃花紋飾在蓮瓣紋外又加上纏枝菊紋,總體布局顯得不很協調,這是當時尚處於初級階段的一種新裝飾手法,也給定窯器斷代提供了一個依據。
刻花是在劃花裝飾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時與劃花工藝一起運用。
如在盤、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纏枝花卉輪廓線,然後在花葉輪廓線內以單齒、雙齒、梳篦狀工具劃刻復線紋。紋飾中較常見的有雙花圖案,生動自然,有較強的立體感,通常是對稱的。
定窯刻花器還常常在花果、蓮、鴨、雲龍等紋飾輪廓線一側劃以細線相襯,以增強紋飾的立體感。 定窯紋飾中最富表現力的是印花紋飾。
這一工藝始於北宋中期,成熟於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窯器物紋飾在盤、碗等器物中心,這類器型內外都有紋飾的較少。
定窯器物紋飾的特點是層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間,常用回紋把圖案隔開。紋飾總體布局線條清晰,形態經巧妙變形,繁而不亂,布局嚴謹,講究對稱,層次分明,線條清晰,工整素雅,藝術水平很高。
定窯印花大多印在碗盤的內部,里外都有紋飾的器物極為少見。 定窯印花題材以花卉紋最為常見,主要有蓮、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紋布局多採用纏枝、折枝等方法,講求對稱。
有的碗、盤口沿作花瓣式,碗內印一盛開的花朵,同時在外壁刻上花蒂與花瓣輪廓線。這種把印、刻手法並用於一件器物,里外裝飾統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紋裝飾渾如一體,十分精美。
其次,定窯還有大量的動物紋飾,主要有牛、鹿、鴛鴦、麒麟、龍鳳、獅。
三、宋代定窯綠釉瓷器特徵,有什麼特點,鑒賞價值
定窯在宋代以白瓷為主,也燒制醬、紅、黑等其他名貴品種,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綠釉(綠定)、紅釉(紅定)等,這些彩釉品種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層高溫色釉而燒成。
元朝劉祁的《歸潛志》說,「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可見,定窯器在當時不僅深受人們喜愛,而且產量較大。
定窯還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窯窯址在北方的定州,這是燒制的物品稱為北定;宋室南遷之後,定窯工人一部分到了景德鎮,一部分到了吉州,稱為南定。
在景德鎮生產的釉色似粉,又稱粉定。定窯的瓷胎特徵是胎質十分堅密精細,胎薄而顯輕,胎色白凈而略顯微黃。
無論白定還是各種彩色釉定,均是如此。定窯施釉極薄,釉薄處能見胎色,白定釉色多數為白中微閃黃色,釉較堅致,不太透明;黑定所上的黑色釉猶如黑漆一般,釉面特別光亮;紫定其實並非紫色,而是醬黑色釉,釉面施釉不太均勻,常出現深淺不一的現象;書載有紅定一說,但至今尚未見到實物,所見殘片上也只是在醬釉上有紅斑而已。
因此如在市場見有紅定出現,須特別小心對待。定窯以豐富多彩的裝飾花紋取勝,工整素雅,一向被視為陶瓷藝術中的珍品。
其裝飾技法主要有劃花、刻花、印花三種。劃花是宋代定窯瓷器的主要裝飾方法之一,但定窯紋飾中最富表現力的則是印花紋飾。
四、目前北宋 定窯瓷器歷史最高拍賣成交記錄是多少
LOT號 拍品名稱 估價(萬) 成交價(萬) 拍賣日期
0011 北宋定窯劃花八棱大盌 14,684萬 2014-04-08
0568 宋定窯紫釉折扣梅瓶 3,600萬 4,840.00萬 2014-11-30
0079 宋定窯紫金釉花卉鏤空雕 980萬 1,298.00萬 2014-07-14
515 北宋定窯黑釉鷓鴣斑盌 530萬 1,339.41萬 2002-10-09
0539 北宋定窯紫金釉帶蓋大梅 1600萬 1,256.00萬 2013-12-25
0476 北宋 定窯白釉四人抬轎 808萬 1020.00萬 2012-11-02
0255 北宋 定窯白釉七級浮屠塔 680萬 920.00萬 2010-12-27
這就是目前北宋定窯瓷器拍賣的最高紀錄。謝謝
五、宋代定窯瓷器有什麼特徵
定窯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窯系之一,它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後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主要產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帶,因該地區唐宋時期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
定窯原為民窯,北宋中後期開始燒造宮廷用瓷。創燒於唐,極盛於北宋及金,終於元,以產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瓷,文獻分別稱其為"黑定"、"紫定"和"綠定"。[1]
定窯從邢窯而來,由於歷史的變遷,定窯隨著地域變化,新瓷土料的運用和制瓷工藝的進步。卞向和認為:定窯最大的貢獻就是在中國陶瓷發展的歷史上閃爍過光芒,在中國陶瓷史和世界的陶瓷發展史上留下輝煌的一頁。
六、北宋定窯瓷器的肉質是紅色的嗎
定窯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窯系之一,它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後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
主要產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帶,因該地區唐宋時期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定窯原為民窯,北宋中後期開始燒造宮廷用瓷。
創燒於唐,極盛於北宋及金,終於元,以產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瓷,文獻分別稱其為"黑定"、"紫定"和"綠定"。定窯在唐代時就已是著名瓷場,專燒白釉、黃釉瓷(白釉有玉壁底碗、注壺、瓶類;黃釉器有碗、注壺等。)
,到宋代發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燒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醬釉、綠釉、白地褐花等品種。白瓷胎土細膩,胎質薄而有光,釉色純白滋潤,上有淚痕,釉為白玻璃質釉,略帶粉質,因此稱為粉定,亦稱白定。
其它瓷器胎質粗而釉色偏黃俗稱土定;紫色者為紫定;黑色如漆的為黑定,紅色者為紅定珍稀傳世極少。這個要看具體的東西了。
如果你的藏品是真品的話那價值不菲吶。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