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大名一共多少個鄉鎮圖片
擴展閱讀
ps圖片斜著怎麼辦 2025-08-26 02:58:58
歐美圖片手機在線電影 2025-08-26 02:58:51

大名一共多少個鄉鎮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2-03 11:01:39

1. 請問山東省東菏澤市東明縣有多少個鄉鎮

截止到2019年9月9日,東明縣轄2個街道辦事處10個鎮2個鄉和1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城關街道、魚沃街道、東明集鎮、劉樓鎮、陸圈鎮、馬頭鎮、三春集鎮、大屯鎮、武勝橋鎮、菜園集鎮、沙窩鎮、小井鎮、長興集鄉、焦園鄉,共400個行政村,7個居委會,921個自然村。

新中國成立後,東明縣劃分為9個區,195個行政村、833個自然村。1952年劃為10個區。1955年合並為5個區,130個鄉;12月改劃為13個中心鄉、一個鎮、38個一般鄉。翌年改為22個鄉。1958年撤銷鄉鎮,建立9處人民公社。1961年,復改為7個區和縣直轄城關鎮。

1963年撤區,改劃為12處人民公社。1979年改劃為18處。1981年城關公社改為城關鎮。1984年社改鄉,全縣劃為19個。1986年轄3鎮19鄉。1994年12月撤銷馬頭鄉設馬頭鎮,撤銷三春集鄉設三春集鎮。1996年12月撤銷劉樓鄉設劉樓鎮。2000年6月撤銷大屯鄉設大屯鎮。

2001年2月,經省政府批准,東明縣合鄉並鎮。撤銷魚沃、臨河店、胡庄、焦樓、張寨、海頭、高村、五營、王店鄉,其整建制分別並入城關鎮、東明集鎮、陸圈鎮、劉樓鎮、沙窩鄉、武勝橋鄉、菜園集鄉、小井鄉、長興集鄉。三春集鎮、馬頭鎮、大屯鎮、焦園鄉原行政區劃不變。其中,東明集、劉樓為中心鎮。

2004年9月,設東明縣經濟技術開發區,原城關鎮10個行政村劃入。2010年5月,撤銷城關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城關、魚沃2個街道辦事處。撤銷武勝橋鄉,設武勝橋鎮。2012年9月,撤銷菜園集鄉、沙窩鄉設菜園集鎮、沙窩鎮。2013年12月,撤銷小井鄉設小井鎮。

(1)大名一共多少個鄉鎮圖片擴展閱讀

東明縣歷史沿革

秦:屬三川郡陽武縣,故址在今蘭考縣城北10公里。

西漢:公元前140年(武帝建元元年)建東昏縣,屬陳留郡。公元9年(新王莽建國元年)改為東明,東明縣名始於此。故城在今蘭考縣城北10公里。今東明縣境西南部屬陳留郡的濟陽,東及東南部屬濟陰郡的冤句、呂都,北部屬東郡的離狐,西部屬陳留郡的長垣。

東漢:公元25年(建武元年),又改東明縣為東昏縣,屬兗州陳留郡。今東明縣境北部屬兗州濟陰郡的離狐縣,縣境東部屬兗州濟陰郡的句陽縣,東南部屬兗州濟陰郡的冤句縣,西部屬兗州陳留郡的長垣縣,西南部屬兗州陳留郡的濟陽縣。

三國:公元223年,廢今蘭考縣城北10公里的東昏縣為東昏鎮,原境域歸屬陳留國的外黃、濟陽二縣。今東明縣的北、東及東南部屬濟陰郡的離狐、冤句縣,西及西南部屬陳留國的長垣、濟陽縣。

西晉:晉朝境域歸屬沿襲東漢,東昏鎮歸屬與三國時同。今東明縣的北部及東部屬兗州濟陰郡的離狐、句陽縣,東南部屬兗州濟陰郡的冤句縣,西部屬陳留國的長垣縣,西南部屬陳留國的濟陽縣。

東晉:東昏鎮及今東明縣境先後歸屬後趙、前燕、前秦、後燕等國。

南北朝:南北朝時地屬北魏。今東明縣境的西部屬司州的濟陽,東部屬兗州的離狐、乘氏、冤句。578年(北周武帝宣政元年),改西兗州為曹州,今東明縣境歸屬西兗州的冤句、離狐二縣。

隋:今東明縣境北部屬濟陰郡的離狐縣,東及東南部屬濟陰郡的冤句縣,西南部屬濟陰郡的濟陽縣。今蘭考縣北10公里的東昏鎮歸屬濟陰郡的外黃縣。

唐:初唐時,今東明縣境北部屬曹州離狐縣,627年(貞觀元年),廢濟陰,其地並入冤句。廢外黃,其地並入浚儀,古東昏鎮當屬浚儀管轄。742年(天寶元年)改離狐縣為南華縣,今縣境南部屬曹州冤句縣管轄。

宋:改東昏鎮為東明鎮。963年(乾德元年),在今蘭考縣城北10公里的東明鎮復置東明縣,屬京畿路開封府。1086年(元_元年)改冤句縣為宛亭。今東明縣境南部屬曹州宛亭縣,北部屬曹州南華縣。1102年(崇寧元年),改曹州為興仁府,宛亭、南華歸興仁府管轄。

金:蘭考縣北10公里的東明縣屬南京路。1163年(大定三年),因黃河南徙沖壞宛亭縣城,隨廢宛亭縣。1218年(興定二年),東明縣改轄冤句故地,縣城在今東明集。今蘭考縣北10公里的原東明縣城廢為通安堡。

元:元初,東明縣仍屬南京路曹州。1235年(太宗七年),隸屬中書省大名路開州,治所仍在今東明集。

明:1368年(洪武元年),為避水患,又遷縣治於東明縣的雲台集(今縣西堡城)。1377年(洪武十年),廢東明縣,縣境北部劃歸開州,南部劃歸長垣。1490年(弘治三年),復割開州、長垣地,在大單集(今縣城)置東明縣。屬北道布政使司大名府(後改北道布政使司為「北直隸」)。

清:1659年(順治十六年),懷慶、彰德二衛歸並後,東明縣遂增入26營,仍屬直隸省大名府。

民國:初,東明縣屬直隸大名府。1914年5月,直隸大名府改為直隸省大名道,東明縣仍歸其管轄。1928年(民國十七年),廢道,直隸省改為河北省,東明縣直隸河北省。

1936年,隸屬河北省政府第十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9年,改屬河北省第十區專員公署。1947~1948年,東明縣屬河北省第十四專員公署管轄。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1938年10月,建立中共東明縣委,屬中共直南特委領導。同月,在東明、曹縣、考城三縣結合部建立考城抗日民主政府,1939年3月撤銷。1940年3月,建立東明縣抗日民主政府,屬冀南六縣專員公署。

1941年3月,在東明縣西南、長垣縣東南結合部建立中共東垣縣委和東垣縣抗日民主政府,駐東明西南的竹林、劉庄一帶,屬冀魯豫三專署,1941年7月,又改名冀魯豫七專署,9月,改為冀魯豫邊區人民政府第二十二行署,東垣縣歸其管轄。

1942年9月,在東明縣東北部、菏澤縣西部的結合部建立南華縣委和南華抗日民主政府,縣城東北武勝橋一帶屬南華縣永華區。10月,冀魯豫邊區第二十二行署改稱晉冀魯豫邊區第二十專署,東明、東垣、南華屬之。

1943年初,成立濱河縣,屬冀魯豫第四專署。東明縣城西北沿黃一帶及黃河以西地區劃歸濱河縣六區。年底濱河縣撤銷,將濱河縣六區劃歸東垣縣。1944年上半年,撤東明縣建制,東明縣南部劃歸考城,北部劃歸菏澤縣。8月,冀魯豫邊區第二十專署改稱晉冀魯豫第十專署,東垣、南華隨屬。

1945年8月,恢復東明縣建制,劃菏澤縣二、三區(五霸崗、大屯一帶),東垣縣二、三區歸屬東明縣管轄。原菏澤二、三區為東明縣的二、三區,東垣縣的二、三區改為東明縣四、五區。10月,正式成立東明縣人民政府。

1946年2月,又改晉冀魯豫十專署為冀魯豫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東明、東垣、南華三縣屬之。7月,將南華縣永華區劃入東明縣。1947年8月,撤東垣縣建制,將所轄區並入東明;同時將東明縣永華區劃歸南華縣。

1949年5月,撤南華縣,永華區復歸東明縣。8月20日,中共平原省委、平原省人民政府在新鄉成立,東明縣屬平原省菏澤專署。將東明縣的武邱區劃歸長垣縣,王浩屯劃歸菏澤縣,同時又將長垣縣第三區所屬的長興、王店、馬廠、荊崗、三春集、焦樓、劉樓等地域劃歸東明縣,始成現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49年10月,東明縣仍屬平原省菏澤專區。1952年11月30日,撤銷平原省,東明縣歸屬河南省鄭州專區。1955年10月,東明縣改屬開封專區。

1963年4月,東明縣改屬山東省菏澤專區。1967年,菏澤專區更名為菏澤地區,東明縣歸其管轄。2001年6月,撤菏澤地區建菏澤市,東明縣仍屬之。

參考資料來源:東明縣人民政府—行政區劃

參考資料來源:東明縣人民政府—歷史沿革

2. 大名縣有多少個鎮、鄉、村、最好具體點

2013年,大名縣轄7個鎮、13個鄉:大名鎮、楊橋鎮、萬堤鎮、龍王廟鎮、束館鎮、金灘鎮、沙圪塔鎮、王村鄉、鋪上鄉、黃金堤鄉、大街鄉、舊治鄉、西未庄鄉、孫甘店鄉、西付集鄉、埝頭鄉、北峰鄉、張集鄉、紅廟鄉、營鎮回族鄉。

2013年,大名縣總面積為1052.98平方公里,土地總面積1580828.1畝。其中耕地1146296.1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2.5%;園地63986.7畝,占土地總面積的4.05%;林地87745.5畝。大名縣屬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

(2)大名一共多少個鄉鎮圖片擴展閱讀

大名縣的建制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魏文侯七年,魏文侯得到了鄴地。至其子魏武侯時,將鄴作為別都。魏武侯今大名縣境內一塊屬地作為其公子元的食邑。

漢高祖十二年因這里曾是魏地,所以以些鄴地為中心設立魏郡。又因今大名一帶曾是魏公子元的食邑,所以建縣時以元城縣名之。

西漢後期漢宣帝在位時,元城縣委粟里少女王政君被選入後宮,許配給太子。

漢元帝初元元年,被封為漢元帝的皇後,稱孝元皇後。

三國時期魏文帝黃初二年元城縣成為陽平郡的郡治所在。

東晉及十六國時期前燕建熙元年從元城縣劃出西部地方建貴鄉縣。

南北朝時期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復置貴鄉縣,後又省。

東魏天平二年,分館陶西界復置貴鄉縣。此時,元城、貴鄉、魏縣均屬魏尹。

北齊天保七年魏縣及元城縣俱廢,並入貴鄉縣。

隋開皇六年元城縣、魏縣從貴鄉縣分出復置,並從元城縣分出一部分設馬陵縣,均屬魏州。

唐武則天聖歷二年分貴鄉縣復置元城縣,貴鄉、元城、魏縣均屬魏州。

唐乾元元年,復改為魏州。

唐建中三年,田悅改魏州為大名府,這也是「大名」被用作地名之始。

五代十國時期,後梁承襲唐制。

唐光元年三月,升魏州為東京興唐府,改貴鄉縣為廣晉縣。

唐光三年改東京興唐府鄴都魏州。

後晉天福二年七月,改興唐府為廣晉府,改興唐縣為元城縣。

後漢乾佑元年,改廣晉府為大名府。

北宋初期,承襲前制。稍後,元城縣、大名縣、魏縣先屬河北路,後屬河北東路大名府,稱之為「北京」。

熙寧六年,大名縣並入元城縣。

紹聖二年復置大名縣。金時期大名縣、元城縣屬大名路大名府。

元大名縣、元城縣屬中書省大名路。

元至元二年,省元城縣入大名縣,不久復置元城縣。

明大名縣、元城縣屬中書省大名府。

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大名縣入魏縣。

洪武十五年二月復置。

清初承襲明制。清順治十六年,大名縣、元城縣屬直隸行省大名府。

乾隆二十三年,省魏縣,306個村歸大名,31個村歸元城。

民國年間,大名縣、元城縣屬直隸冀南道。1940年,政府潰散。

1945年3月,山東省朝城縣的張魯、王奉兩個區並入元城縣,元城縣改為元朝縣。

1945年7月,劃城區及周圍建大名市。此時,市、縣分設,屬冀南三專區。

1946年降大名市為縣轄市。

1949年8月,改為城關區,同時廢元朝縣,將元朝縣的張魯、王奉兩個區劃歸山東莘縣,其餘全部並入大名,此時大名縣屬河北省邯鄲專區。

1958年10月,廢魏縣入大名縣。

1960年5月,撤邯鄲專區,大名縣改屬邯鄲市。

1961年5月,恢復邯鄲專區,大名仍屬之。

1961年6月,魏縣從大名分出復置。

1970年,邯鄲專區改稱邯鄲地區、市合並,稱邯鄲市,大名縣屬邯鄲市至今。

3. 邯鄲市一共有幾個城市幾個鎮幾個村

截止2019年8月,邯鄲市一共有1個城市96個鎮118個村。

邯鄲市下轄6區(邯山區、叢台區、復興區、峰峰礦區、肥鄉區、永年區)、1縣級市(武安市)、11縣(臨漳縣、成安縣、大名縣、涉縣、磁縣、邱縣、雞澤縣、廣平縣、館陶縣、魏縣、曲周縣)。邯鄲市共有96個鎮,118個村,28個辦事處,461個居委會。

(3)大名一共多少個鄉鎮圖片擴展閱讀:

2016年,《國務院關於同意河北省調整邯鄲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6〕157號)同意撤銷邯鄲縣,將原邯鄲縣的河沙鎮鎮、南堡鄉、代召鄉劃歸邯山區管轄,將原邯鄲縣的尚璧鎮、南呂固鄉、兼庄鄉、三陵鄉劃歸叢台區管轄。

同意將磁縣的高臾鎮、光祿鎮、辛庄營鄉、花官營鄉、台城鄉劃歸邯山區管轄,將磁縣的林壇鎮、南城鄉劃歸復興區管轄,將原永年縣的南沿村鎮、小西堡鄉、姚寨鄉劃歸叢台區管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邯鄲

4. 大名縣的鄉鎮都有哪些

大名縣轄7個鎮、13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大名鎮、大街鎮、楊橋鎮、萬堤鎮、龍王廟鎮、束館鎮、金灘鎮、沙圪塔鄉、王村鄉、鋪上鄉、黃金堤鄉、舊治鄉、西未庄鄉、孫甘店鄉、西付集鄉、埝頭鄉、北峰鄉、張集鄉、紅廟鄉、營鎮回族鄉。

5. 大名縣共有多少個鄉鎮多少個村

全縣面積 1052 平方公里,耕地 110 萬畝,轄6鎮14鄉,651個行政村,人口 74.9 萬。

大名縣轄6個鎮、14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大名鎮、楊橋鎮、萬堤鎮、龍王廟鎮、束館鎮、金灘鎮、沙圪塔鄉、王村鄉、鋪上鄉、黃金堤鄉、大街鄉、舊治鄉、西未庄鄉、孫甘店鄉、西付集鄉、埝頭鄉、北峰鄉、張集鄉、紅廟鄉、營鎮回族鄉。

大名縣坐落於華北大平原南端,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大名縣總面積為1052.98平方千米 ,境內氣候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截至2018年,大名縣轄10鄉10鎮,651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地位於大名鎮大名府路28號。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名縣常住人口為726396人。

位置境域:

大名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介於東經114°58′11″~115°28′28″,北緯36°05′07″~36°30′10″之間。東與山東省冠縣、莘縣毗鄰,南與河南省南樂縣相連,西與魏縣交界,西北與廣平縣為鄰,北與館陶縣接壤。

東西長45.45千米,南北寬37.58千米。縣政府駐地大名鎮北距省會石家莊247千米,西北距邯鄲市73千米,西南距河南省安陽市92千米,南距河南省濮陽市75千米,東距山東省聊城市92千米,東北距山東省臨清市101千米。大名縣總面積為1052.98平方千米。

大名縣屬華北地台斷坳帶的一部分,處在內黃隆起與臨清坳陷交界處,具有第四系繼承老構造的斷坳特點,故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這里原是一個海灣,由於漳河、黃河的高速沖積沉澱而於新第三系的中新世形成陸地。此後,隨著漳河、黃河的頻繁改道和沖涮,沉積層越來越厚。

據北京農業大學1988年出版的《黃淮海平原農業圖集》中「黃淮海平原沉積層厚度圖」測算,大名縣的垂直沉積厚度為5600米,以下為岩石層。埋深400~600米,是沖積湖積~冰水沉積物。岩性特徵為紅色、紫色、紫灰色或灰綠色粘土及砂粘土夾沙層,粘土細膩,有灰白條紋和斑點。埋深360~420米,為沖積洪積沉積物。

岩性特徵上段為銹黃、紅色、棕褐色粘性土夾灰黃色砂層,土層內見長石及鈣質小白點,具有黃土狀碎塊結構;下段為棕紅、棕褐色粘性土夾砂層。埋深120~260米,為沖積洪積沉積物,岩性特徵為灰黃、棕黃色或棕褐色砂粘土及粘砂土夾砂層粘性土,具黃土狀結構。

埋深10~70米,為沖積洪積、沖積湖積的沉積物,岩性特徵以灰黃、褐黃色砂粘土及砂粘土夾砂層為主,另有黑色淤泥質粘性土夾粉細砂層,結構疏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 大名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