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清朝有多少個窯產瓷器圖片
擴展閱讀
ps圖片斜著怎麼辦 2025-08-26 02:58:58
歐美圖片手機在線電影 2025-08-26 02:58:51

清朝有多少個窯產瓷器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2-02 20:53:58

㈠ 如何鑒別洋覓上的清代各時期民窯瓷器

要說洋覓上的民窯青花瓷如何鑒定,缺少鑒定的紀年款,大多鑒定的依據就是看器形和青花發色,今天筆者就就這洋覓上清代各時期民窯瓷器來和大家討論討論。

清代早期青花,即康雍乾青花瓷,是繼明代永宣青花高峰後的青花瓷生產的又一高峰期,清代中期以後的青花瓷生產,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1

胎釉

清初青花瓷器胎體厚重呈灰白或灰黃色,瓷化水平較好,胎釉聯絡細密,大都釉面呈鴨蛋青,透明度較差,光芒度不強,個體釉面有縮釉,大部門有醬口,同時良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規整,盤碗底部厚重,口沿慢慢扁薄,圈足輕微向內收,有的器物足沿顛末工匠細心修琢後,還呈現有泥鰍背徵象,較滑潤,底邊還帶有窯紅即火石紅。

清順治青花洞石秋葉詩句盤底

清代中後期青花器物胎質粗松,器物胎質里明顯能看見沙粒和眼孔

2

青料

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行使國產浙料繪制,約略有翠綠淡雅與灰籃等種,總體呈色不變,少數趨於晦暗,也有一些青花暈散和紋飾恍惚徵象。

清順治青花洞石秋葉詩句盤

3

形象

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糊口用器為主,陳列器為輔,形象著重於適用性,根基是接連明代的傳統式樣,形制上還多具有明代古樸渾朴之遺風。

清初青花花卉紋花觚

清代中期的青花瓷特點

4

紋飾

清初青花瓷器的青斑紋飾簡朴天然,繪畫一反曩昔單線平塗的要領,而是?用多線平塗的技法,邃密柔美平均,疏密有致,彼此照映,粗獷豪宕,同時紋飾題材富厚,常見有動物紋、植物紋、山川圖、博古圖等,龍紋高峻綺麗,健壯有力,有騰雲跨風之勢,麒麟紋常和挺撥的巴蕉葉畫在一路,相映成趣,並且蕉葉紋中常留白。

清康熙青花博古圖直頸瓶(一對)

清代中期後的青花瓷的繪畫風格,常見雙鉤線圖案,不填色

清中期平易近窯青花

1、嘉道時代瓷器胎骨與乾隆對照略粗松一點,白度無大異,而新仿之胎骨不是過白詳盡,便是過於粗拙,偶然還可見顆粒狀物。從釉面看,嘉道瓷器釉面普遍有「細桔皮釉」及輕細的「海浪釉」徵象,從側面視之尤為較著。

2、青花呈色雖有多種默示,但主流仍舊以不變的貞潔藍色居多,色調岑寂不飄浮,紋飾清楚,到後期青花呈色有青藍、淡藍、灰藍等各色。

清代中期後青花器物發色的鈷料,用的是國產青料,青花發色特點是灰,黑,雜,浮。

3、清中期施釉較厚為多,薄釉較少。

4、嘉慶青花色調較不變,但因為當局的不存眷瓷器燒制呈現勢衰徵象,器物上的青花慘淡飄浮的徵象,並且青花品種鐫汰,質量低落,尤其是青花釉里紅產物,普遍施釉淡薄,釉色晦暗,青花也有暈散徵象。

清道光粉彩麗景雁來紅蓋罐

5、道光青花瓷呈色與嘉慶基真不異,藍色不甚鮮明,無凝集雀斑和暈散徵象,有飄浮感。

6、嘉、道兩朝在裝飾繪畫上近似,呈現畫面條理少,畫意機械,尤其人物只是有形卻無神。

7、雍正、乾隆時代青花瓷上畫的最多的一個圖案是「纏蓮枝」,有「廉潔」和「後來居上」的代表意義,嘉、道往後,偷工減料,纏蓮枝畫的很是大略,正本枝條蔓蔓的纏蓮枝化成彷佛勾子一樣的花,簡稱「勾子蓮」。

清乾隆綠地粉彩花卉紋海棠式盤

清代晚期青花

用料

咸豐時代典範青花瓷色彩淡雅可能淡雅;

同治末期還授與了入口青料洋藍,燒制出的青花瓷色彩鮮明,青中泛紫,缺乏自然礦物青料的美感;

光緒時代的國產青料授與的是浙料,平易近窯則用洋藍或石子青,所產青花瓷特點是色彩漂流在釉中;

宣統時代授與國產青料,平易近窯則多用洋藍,產出青花瓷色彩翠綠鮮艷。

清咸豐青花八寶紋花盆局部

清同治青花

清光緒青花

清宣統青花

圖紋、工藝

咸豐時代青花瓷所繪人物造型具有「鷹鉤鼻」的特點,紋飾機械,缺乏朝氣,工藝方面,瓷器胎體比前朝時代的厚重,胎質粗松,胎釉泛白且淡薄,具有「海浪釉」的特徵。

清咸豐青花外庭院課子紋內歲寒三友紋盤

同治時代青花瓷圖案多到有封建迷信顏色,官窯多授與寄意吉利快意的福祿壽喜做首要裝飾,平易近窯圖紋內容則亂七八糟,且繪畫能力粗陋,在工藝方面,胎質粗松,胎釉泛白,平坦度差。

清同治青花福祿壽雙耳瓶(一對)

光緒時代青花瓷擁有富厚多彩的形象、圖案紋飾,筆法過細拘謹,在工藝方面臨比咸豐、同治具有較著改造,胎質嚴密結實,對照清朝前期,仍舊較著松軟,此中平易近窯產青花胎質越發粗拙、粗笨,白色的胎釉略泛閃青,瓷器瓶頸部位有一對稱的鋪首銜環耳。

清光緒青花嬰戲圖碗

宣統時代青花瓷圖紋多以龍、鳳、八仙、八寶、八卦、雲蝠、雲鶴、團花、纏枝蓮和「壽」字等為首要裝飾,工藝方面行使機器制瓷妙技,器形規整,胎質高度瓷化,胎體輕佻,胎釉更顯玻璃光芒,敲擊發出響亮似金屬聲音,平易近窯產瓷器未受影響。

㈡ 清朝仿製五大名窯與宋時五大名窯的區別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發展到宋代時,名瓷名窯已經遍布大半個中國,同時也是瓷業最為繁榮昌盛的時期。當時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稱為宋代五大名窯。它們各有特點,爭奇斗艷,為祖國的瓷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汝窯 :在今河南寶豐清涼寺一帶,因北宋時期屬於汝州而得名。北宋晚期為宮廷燒制青瓷,這是史上第一個官窯,因此又稱為北宋官窯。釉色以天青為主,用石灰一鹼釉燒制技術,釉面多開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較薄。

2、官窯:在今江蘇、浙江金村、溪口一帶,後期設在臨安郊壇下(今浙江杭州南郊烏龜山麓)。兩窯燒制的器物胎、釉特徵非常一致,難分彼此,均為薄胎,呈黑、灰等色;釉層豐厚,有粉青、米黃、青灰等色;釉面開片(開大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有「紫口鐵足」之稱。

3、哥窯:在今浙江龍泉一帶,傳世的哥窯瓷器,胎有黑、深灰、淺灰、土黃等色,釉以灰青色為主,也有米黃、乳白等色,由於釉中存在大量氣泡、未熔石英顆粒與鈣長石結晶,所以乳濁感較強。釉面開(小開片),細紋色黃,粗紋黑褐色,俗稱「金絲鐵線」。從瓷器的釉色、紋片、造型來看,均不同於宋代龍泉官窯。

㈢ 中國古代幾大窯廠的名字及特點是什麼

中國古代有五大名窯,包括鈞窯 、汝窯 、官窯、 定窯、 哥窯。著名的窯口還有耀州窯、磁州窯和景德鎮窯等等。

中國五大名窯正式開創了燒制的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的「瓷器」時代,事實上,在宋朝以前中國的燒制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絕大多數都是陶器,是與瓷器不同的種類,所以說,五大名窯的到來是真正意義上的瓷器時代的到來。

一、鈞窯

宋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的八卦洞。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鈞窯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於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和「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它憑借其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復雜的配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湖光山色、雲霞霧靄、人獸花鳥蟲魚等變化無窮的圖形色彩和奇妙韻味,被譽為中國「五大名瓷」之首。

二、汝窯

汝窯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瓷器名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

三、官窯

北宋官瓷是宋徽宗引入汝窯及開封東窯等窯口製作精華創制的青瓷巔峰之作。作為國儀之用,北宋官瓷造型古樸、典雅,釉質淳厚、勻潤,釉色溫潤如玉,紋片如寶石冰裂,器口微微泛紫,底足褐色如鐵,其清籟幽韻、趣雅撥俗的藝術風格和追求,是其他瓷種所望塵莫及的。

宋代官窯瓷器主要為素麵,既無華美的雕飾,又無艷彩塗繪,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紋為飾。其胎色鐵黑、釉色粉青,「紫口鐵足」增添古樸典雅之美。

四、定窯

定窯瓷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的喜愛。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

印花以花卉為主,主要有蓮、菊、萱草、牡丹等,也有鴛鴦、龍鳳、獅子等動物圖案,畫面嚴謹,講究對稱,工整素雅的白釉印花定器歷來被視為陶瓷藝術中的珍品。

五、哥窯

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

流傳於世的「哥窯」經典器大多源自清宮舊藏,由於這批器物與古文獻中的記載的「哥窯」特徵不符,而且沒有考古資料佐證,因而造成了中國陶瓷史上最大的懸疑。

六、磁州窯

磁州窯以生產白釉黑彩瓷器著稱於世,黑白對比,強烈鮮明,圖案十分醒目,刻、劃、剔、填彩兼用,並且創造性地將中國繪畫的技法,以圖案的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地繪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它開創了我國瓷器繪畫裝飾的新途徑,同時也為宋以後景德鎮青花及彩繪瓷器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七、耀州窯

耀州窯瓷以刀代筆的刻花裝飾最為精湛,運刀揮灑如行雲,刀下線條如流水,講究一氣呵成,刻成後紋飾奔放遒勁,線條活潑流暢,立體感極強,再施以透明的青綠色釉,燒成後更顯器物淡雅秀麗,格調高峻。裝飾技法以刻、印、劃、雕、堆、鏤空為主。

八、景德窯

景德鎮瓷「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的獨特風格,早以「假玉器」之美稱名冠天下,並創造了青花、釉里紅、五彩、鬥彩、粉彩、素三彩、玲瓏、高溫色釉等精巧絕倫的名瓷。

(3)清朝有多少個窯產瓷器圖片擴展閱讀

「五大名窯」收藏價值

五大名窯代表了中國單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其珍貴與稀有使得世界各大博物館及頂級私人藏家都以擁有五大名窯瓷器來論英雄。而由於其傳世精品主要保存於世界各大博物館,尤以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為主。

專家指出,能夠流通於收藏市場上的五大名窯瓷器便是鳳毛麟角。每每出現,必會驚起頂級藏家的一番「廝殺」。

汝、官、哥、鈞、定」,從宋流傳至今,五大名窯的傳世器極為稀少。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館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馮小琦告訴記者,五大名窯傳世珍品主要藏於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國外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集美博物館等也有所收藏。其中,汝窯瓷器存世量最少。

盡管世界上的博物院數以千計,但能藏有宋汝瓷者不足10家,這幾家博物館的館藏汝窯傳世物總計為67件,也有說法認為不足百件。台北故宮是汝窯瓷器最集中的地方,現有21件,其餘則存於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等。

早在明清時期,民間即有「縱有家財萬貫,不抵汝瓷一件」的口碑廣為流傳。時至今日,汝窯瓷器價格更是扶搖直上。不過,盡管價格不菲,在拍賣市場上能夠流通的汝窯瓷器,甚至包括其他五大名窯瓷器都是鳳毛麟角。

㈣ 故宮博物院當中有哪些清代的精品瓷器值得一觀

故宮博物院中文物眾多,有近百萬件的文物,其中瓷器就約有35萬件,故宮博物院還有專門展出瓷器的陶瓷館。在這些精美的瓷器中有哪些清朝的瓷器值得一觀呢?

1.各種釉彩大瓶

粉彩鍾馗醉酒像是清康熙年間的瓷器。它的高有16.8cm,長度有29cm。鍾馗是中國古代民間傳說中的冥神之一,他象徵著驅魔鎮宅。這尊瓷像所展現的鍾馗與常見的鍾馗形象是不同的。人們多數見到的鍾馗都是面部猙獰,手持寶劍,是驅妖除魔的。而這尊鍾馗像雙目微閉、神色悠然,面部還微微的帶有一絲笑容。他手持酒杯,依山而坐,一副享受的樣子,讓人覺得很和藹。一般的彩色瓷像是三彩,而這尊瓷像卻是粉彩。這就顯得,更為珍貴。

㈤ 五大名窯是哪五大

「五大名窯」即官窯、汝窯、哥窯、定窯、鈞窯。恧宋時期官窯制度基本確立,其瓷器形成了不同於民窯器物的藝術風格。這時還出現了紋胎瓷、花釉器、秘色瓷等高級品類,長沙窯普通使用了瓷器高溫釉下彩、釉上彩新技術。河南一些窯在唐代燒成了最早的釉下彩青花瓷器。

宋代五大名窯之說,始見於明代皇室收藏目錄《宣德鼎彝譜》:「內庫所藏汝、官、哥、鈞、定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

」清代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說:「吾華制瓷可分三大時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謂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鈞窯,亦甚可貴。」由於柴窯至今未發現窯址,又無實物,因此通常將鈞窯列入,與汝、官、哥、定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

5、哥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至今遺址尚未找到。有的文獻上將浙江龍泉官窯稱為哥窯,實為訛傳。傳世的哥窯瓷器,胎有黑、深灰、淺灰、土黃等色,釉以灰青色為主,也有米黃、乳白等色,由於釉中存在大量氣泡、未熔石英顆粒與鈣長石結晶,所以乳濁感較強。釉面有大小紋開片,細紋色黃,粗紋黑褐色,俗稱「金絲鐵線」。從瓷器的釉色、紋片、造型來看,均不同於宋代龍泉官窯。

據說宋代五大官窯的藏品留世極少,即便有也在著名頂級博物館內深藏,個人藏品極少,故價值連成為頂級博物館鎮館之寶。

㈥ 各個朝代的代表性瓷器

1、唐朝越窯。

南方越窯之名,最早見於唐代,越窯瓷青瓷與唐代的飲茶風尚關系十分密切,其瓷質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飲茶者的喜愛。

2、宋朝鈞窯。

宋代五大名窯分別為:鈞窯、汝窯、官窯、 定窯、 哥窯。中國五大名窯是正式開創了燒制的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的「瓷器」時代。鈞窯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於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

3、元朝青花瓷。

青花瓷造型獨具特色。從製作工藝上看,此時出現了胎體厚重的巨大形體,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等。

4、明代五彩瓷器。

明代五彩瓷器經過數朝的發展,到嘉靖、萬曆時已是相當成熟,質量和數量蔚然可觀,開創了五彩瓷製作的新局面,在陶瓷史上做出了傑出貢獻。

5、清代琺琅彩瓷

清代琺琅彩瓷的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艷靚麗,畫工精緻。製作琺琅彩瓷極度費工,乾隆以後就銷聲匿跡了。

㈦ 中國五大名窯八大名瓷是什麼

汝窯、鈞窯、官窯、定窯、哥窯、磁州窯、景德鎮窯、耀州窯。

宋代是我國瓷器事業發展的最高速時期,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的五大名窯,即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

後來五大名窯繼續發展,增加了磁州窯、景德鎮窯、耀州窯,八種瓷器又並稱為八大名瓷器。

中國的瓷都:

中國歷來有三大瓷都的說法,分別是江西景德鎮、福建泉州市德化縣、湖南醴陵市。

景德鎮:景德鎮自不必說,藝術陶瓷,品種繁多有很高的收藏價值。以工藝瓷聞名天下,青花、釉里紅、粉彩、鬥彩等皆為上品,一度是中國對外國元首的贈品。

德化:宋元時期曾隨著泉州刺桐港的繁榮而暢銷海外,《南海一號》打撈出來的陶瓷很多產自德化。德化白瓷一直獲得了國內外的崇高評價,享有「中國白」的盛譽,尤其是雕塑造型人物,更具備令人神往的藝術魅力,明代建白瓷器,稱為「東方藝術的明珠」。

醴陵市:醴陵陶瓷生產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遠在東漢時期,醴陵就有較大規模的作坊,專門從事陶器製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開始燒制粗瓷。醴陵釉下五彩瓷1915年和國酒茅台同時獲得巴拿馬國際金質獎章,近代醴陵瓷器作為人民大會堂裝用瓷器而被稱為「國瓷」。

㈧ 清朝瓷器有多少種

清代陶瓷生產,除以景德鎮的官窯為中心外,各地民窯都極為昌盛興隆,並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風漸進,陶瓷外銷,西洋原料及技術的傳入,受到外來影響,使陶瓷業更為豐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產及仿製成風,畫院追求工細纖巧,雖有驚人之作,但少創意而流於匠氣。

福建省德化白瓷,瑩白而帶透明感,生產佛像相當有名。

清朝前期,景德鎮瓷器代表了國內乃至世界制瓷的最高水平。隨著國內外及宮廷對

景德鎮瓷器的需求量的激增,使康、雍、乾三代的景德鎮瓷業進入了制瓷歷史高峰。康熙的青花、五彩、三彩、郎窯紅、豇豆紅、琺琅彩等裝飾品種,風格別開生面;雍正的粉彩、鬥彩、青花和高低溫顏色釉等,粉潤柔和,樸素清逸。乾隆的制瓷工藝,精妙絕倫、鬼斧匠工,前無古人。青花玲瓏瓷、象生瓷雕、仿古銅、竹木、漆器等特種工藝瓷,惟妙惟肖,巧奪天工。瓷業興、百業興,乾隆時督陶官唐英《陶冶圖說》:「景德鎮袤延僅十餘里,山環水繞,僻處一隅,以陶來四方商販,民窯二、三百區,工匠人夫不下數十萬,籍此食者甚眾。」 清代中期,外銷陶瓷發展出來的廣彩,艷麗照人。

㈨ 中國古代有那幾大名窯各種窯的瓷器都有什麼特點

中國古代有八大名窯,分別是:越窯、耀州窯、龍泉窯、定窯、磁州窯、鈞窯、景德鎮窯和建窯。

1、越窯:

越窯分布於浙江寧紹平原。窯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餘姚、慈溪、寧波等地。自東漢開始生產,經三國、兩晉、南朝、唐,一直到宋,延續千餘年。

主要特點:主要生產青瓷。 宋代越窯在胎釉製作上與五代無大異。北宋的造型更加精巧,裝飾方法很多,細線劃花裝飾比較普遍。對周邊窯口影響較大。

2、耀州窯:

耀州窯位於陝西省銅川黃堡鎮。創燒於唐代,五代宋初受越窯影響專燒青瓷。宋金時期是極盛時期,金末走向衰落。

主要特點:北宋早期,胎青灰色,釉青中閃黃。碗多素麵。中期釉色趨於穩定,瓷胎變薄,釉勻,產量大。造型多樣,裝飾有印花、刻花、「半刀泥」最具特點。紋飾多為花卉。晚期胎釉造型與中期無異,胎更薄,器形更小,紋飾滿,質量提高。金代質量有所下降。

3、龍泉窯:

龍泉窯位於浙江龍泉,始燒於五代,一直到清代才敗落。五代時受越窯影響燒青瓷。瓷胎胎土緻密、玻璃質感強,胎色灰白釉色水青。裝飾有細線劃花。南宋時發展出白胎青瓷(主流)和黑胎青瓷(紫口鐵足為其特徵)。

4、定窯:

定窯的主要產地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定窯創燒於唐朝後期,經五代、宋金成為龐大的白瓷體系。

主要特點:胎質薄而輕,胎色白色微黃,較堅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極薄,可以見胎。器形多為碗、盤、瓶、碟、盒和枕,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發明了覆燒法。

5、磁州窯:

磁州窯窯址在今河北邯鄲磁縣的觀台鎮,創燒於北宋中期,並達到鼎盛,南宋、遼金元、明清仍繼續燒制。

主要特點:主要生產民窯器,產量大,不乏精品。品種有黑瓷、白瓷、綠瓷、彩繪瓷等。裝飾方法主要為剔劃花和釉下彩繪,形式多樣。

6、鈞窯:

鈞窯在河南省禹縣,創始於唐代,歷經宋、金至元代。

主要特點:胎質細膩,釉層較厚,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紅、茄子紫、天藍、胭脂、硃砂、還有紅藍窯變。器型以碗盤為多,但以花盆最為出色。「蚯蚓走泥紋」是其一大特點。

7、景德鎮窯:

景德鎮窯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始燒於五代,至今仍在燒造。

主要特點:不同時期燒造品種不同,但瓷器質量較高。代表為宋代青白瓷,明清青花等。

8、建窯

建窯在福建建陽縣水吉鎮。始於晚唐,盛於宋,而衰於元。

主要特點:燒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黑瓷為最。器形以碗(盞)最著名。裝飾主要是各種窯變,也有其他精美裝飾。

㈩ 清朝各時期瓷器有何特點

1、康熙時期創新之作獨樹一幟。琢器中如琵琶尊、馬蹄尊、象腿尊、鳳尾尊、觀音尊、太白尊、蘋果尊、杏葉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載、柳葉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

2、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如雙陸尊、三羊尊、虯耳尊、鹿頭尊、絡子尊、牛頭尊、蒜口綬帶如意尊、撇口橄欖瓶、太白壇、菊瓣盤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及永、成瓷器不僅胎釉、紋飾維妙維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

3、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轉帶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書式金鍾罩等。這一時期無論創新、仿古都達到了高潮,所仿銅、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

4、嘉慶、道光以後,則大多因襲舊制,很少見有創新之作。造型從精美蛻變為粗笨,已逐漸失去前期的優秀傳統。

(10)清朝有多少個窯產瓷器圖片擴展閱讀

珍貴:12萬件清代瓷器登陸黃埔港

2018年12月13日,在黃埔港一隅,6個堆放在岸邊的白色集裝箱引人注意。隨著集裝箱門被緩緩拉開,清朝「泰興號」沉船事件中散失海外的12萬件古瓷器,歷經196年再次回到祖國的懷抱。

過去3年時間里,為了促成這批清代德化古瓷器回到故里,中國企業家鄭長來和其團隊經過多輪洽談磋商,最終成功從英國聯邦貴金屬公司一次性購入,經過1個月運輸到達黃埔港。

據悉,這些瓷器大都是18世紀至19世紀初在福建德化生產的專供出口的青花瓷,以青花盤、碗、杯、碟、罐、蓋碗等日用瓷器居多,瓷器上的紋飾多為富有民族氣息的生活圖案。

其中,更有不少瓷器屬於典型的德化青花瓷種類,包括靈芝紋青花盤碗碟、「晨興半名香」青花盤、梅雀圖青花蓋碗,蘭、竹和菊青花盤,青花小湯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