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80年代春節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歐款沙發圖片大全 2025-08-29 12:02:17
人在囧途圖片大全 2025-08-29 12:00:52
電腦鍵盤插口在哪圖片 2025-08-29 11:55:03

80年代春節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3-01-25 12:06:51

A. 70--80年代怎樣過新年的

70年代末春節的傳統色彩加強了,廟會、傳統小吃恢復了,人們嗑瓜子、放鞭炮、包餃子、發壓歲錢、互相拜年,而另一方面是一些年輕人穿起喇叭褲、蓄長發、拎著錄音機放著流行歌曲招搖過市。時尚的改變是如此讓人錯愕,我們對時尚的理解也漸趨開放。粉碎「四人幫」以後另一大時尚是學習英語,造成了板磚錄音機的走俏流行。而70年代最顯著的改變之一是人性的復歸,人們對親情、友情、交際的熱愛也達到了巔峰,從這個意義上講,70年代末的中國人可能具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年飯食品漸多飯不愁吃上的消費占國人收入大部分,為獲豐盛年飯,必須「起早貪黑」。70年代短缺經濟下,人的消費主題是「搶購」,要想吃一頓稍好的年飯對人有許多要求:好身體、好耐心、早起床等。但像春節這樣的傳統節日,即使在最困難的年代裡中國人仍是隆重對待的。1970年的報紙報道說春節期間「糧、油、肉、蛋、水果、茶葉供應充足,市場上還出現了如黃瓜、西紅柿、豆角等一些夏令蔬菜」。情況似乎一年比一年好,1971年肉、魚、蛋、糖、奶粉種類、數量也比前一年同期有所增加,各種鮮菜、糕點、干鮮果品供應充足。1972年還增加了廣東、湖南、四川的臘肉、香腸以及山雞、野兔等野味,活雞、活鴨、活魚、活鳥等大量上市,菜市場不僅供應北方蔬菜還供應南方蔬菜。當時,吃上的消費占國人收入的大部分,為了獲得豐盛年飯,人們必須付出「起早貪黑」的代價。越往後,食品種類越多。1976年以後廟會恢復了,傳統小吃也陸續恢復,這引發了北京人的巨大熱情。關於吃,在1979年看到的可能是報紙上最為豐盛的紀錄,時鮮多了,春節市場上有金漿、西泉、潞泉白酒投放市場,大核桃巧克力、話梅糖等恢復生產,蛋香餅干、香酥餅干、特製蛋糕、巧克力棍糖等11種新產品安排生產供應。70年代的年飯呈現由貧乏走向豐富,由腸胃單調到饕餮大開的改變——食的復歸可以說是人性復歸的一個信號。年貨新奇玩藝造出來五顏六色的燈籠,娓娓動聽的「空竹」,各種各樣的鞭炮、臉譜。1972年春節期間,百貨大樓手錶展銷專櫃展出北京手錶廠生產的夜光手錶和彩色表盤手錶。1975年增加了華達呢、的確良、咔嘰服裝等百多種商品。1976年北京市傢具廠發明新式組合傢具在中山公園展覽的報道列於《北京日報》春節期間的頭版。1978年春節市場上北京市百貨大樓出售的服裝,有傳統的旗袍和各色童裝,也有流行的各種格呢卡曲、喇叭褲和西服等,還出售一種腈綸毛絨翻毛領活里兩用卡曲短外衣。1979年春節,理發排長隊問題得到解決。女人們會留意到紡織品種類更多了,如夾絲膨體紗、滌綸草綠府綢、薄形彈力襪、仿烤花大衣呢、真絲軟緞被面等產品,而70年代中國女性熱愛尼龍製品的狂熱一點也不遜色於當年美國女性對尼龍襪的熱情。更多的新玩藝兒造出來了,最令孩子們高興的是五顏六色的燈籠,以及娓娓動聽的「空竹」、各種各樣的鞭炮、臉譜等等。70年代的消費群體以搶購、限購為基本特徵而擁有巨大的消費熱情。1979年《北京日報》刊登的一封群眾來信稱:「結婚講排場不好,春節參加一位同事兒子的婚禮,他家收到的禮品可謂名目繁多,有台燈7個、收音機1架、鬧鍾2個、毛毯4條、毛巾被2條、暖水瓶12個、枕巾80條、臉盆一大摞、茶具8套、鍋碗瓢盆勺成雙成對……」從這里可以看到一種結結實實的生活形態和消費熱情。年話豪言壯語變輕松1979年人情味漸濃,有了「喜氣洋洋過春節,身強力壯迎長征」的春聯70年代的開篇話語是「滿懷革命豪情迎接偉大的70年代」,以及一直持續到1977年的「過一個革命化、戰斗化的春節」的口號。70年代早期春節提出的口號是:「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以及「厲行節約,反對浪費」。70年代前期家家戶戶貼的春聯大致相同:「東風浩盪革命形勢無限好,紅旗招展生產戰線氣象新」到1979年人情味逐漸濃厚,有了:「喜氣洋洋過春節,身強力壯迎長征」「四化美景振人心人心思躍,公報春風拂大地大地生輝」……對普通百姓而言,過年互相拜年時,說的最多的是「過年好」這樣的傳統話語。時代話語漸趨輕松,春聯由最初的豪言壯語變得漸漸具有人情味和生活色彩,老百姓互相拜年也多了家長里短的寒暄客套。那時人們的交往之洽、來往之頻繁表達了強烈的社交需求。民間語文也隨之豐富起來。年樂撥亂反正大團圓人們著魔似的喜歡放鞭炮,以至鞭炮傷人的事件越來越多。貫穿70年代前半期的春節娛樂主題比較單調,可概述為:樣板戲、革命歌曲、革命舞劇、革命電影、紀錄片,幾乎十年如一日地延續下來。那時的文藝模式培養了一代年輕人的娛樂方式,短缺年代的文娛消費也是難得的機會。如70年代的售票方法是有組織地分配售票,此後又變成「團體憑介紹信限購X張、個人限購X張」。1977年情況發生很大變化,春節氣氛開始鮮活,有體育演出,有了廟會,有舞會,有詩會,還有文藝晚會、音樂會,甚至有了內部電影。春節演出也豐富起來,種類多達50多種。不僅可以看到多年後重新露面的《阿詩瑪》、《桃花扇》、《李雙雙》這樣的國產電影,而且可以看到新創作的話劇《於無聲處》,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來自國外和中國香港的故事片,如日本的《追捕》、英國的《女英烈傳》、法國的《巴黎聖母院》、美國的《摩登時代》、中國香港的《三笑》,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開放和豐富。在打倒「四人幫」的第一個春節,人們著魔似的喜歡放鞭炮,以至一段時間內關於鞭炮傷人的事件層出不窮。各種游園活動盛行起來,一些傳統游戲如套圈、射擊等再次出現。那時人們春節熱衷於猜謎語,謎語、燈會空前火爆,可以說人們如飢似渴地汲取著生活的喜悅,體味著「撥亂反正」之後的團圓以及親友的互訪所帶來的春節的溫馨。代表著人情社會之最高傳統的春節終於復歸了。從70年代春節氣氛的演進對比中,人們感受到的最大喜悅莫過於此——有了安全、自由、溫暖、熱鬧、團圓感覺的中國人的傳統節日。80年代,中國百姓漸漸約定俗成了這樣一種獨特的過節方式,學者稱之為「新民俗」。一台晚會,不僅把一家人聚在一塊兒,而且造就了小品等一些文藝形式,更為如黃宏、宋丹丹、趙本山、鞏漢林、蔡明、郭達等一大批笑星的茁壯成長提供了土壤。年飯票證淡出菜市場平時想吃什麼就買,弄得人們反倒不知道過年該吃點什麼好了。1980年,由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北京分公司試制的豬肉白菜餡速凍餃子開始在東單等六大菜市場出售。1981年,北京居民春節每戶供應4~8元一斤的花茶二兩,大料、黃花、木耳各一包,大白菜20斤,一斤糧票豆腐及一斤糧票豆製品。部分小吃店增添了平時不供應的「蜜三刀」等小吃。1983年,春節所在的二月份城鎮居民每人供應富強粉三斤、小雜豆一斤、江米一斤、花生油4兩、香油一兩、花生半斤、瓜子三兩、麻醬一兩、魚兩斤(定量內每人保證半斤黃魚)。1984年,全市11個副食店出售不憑本豆腐。1985年,低度酒、補酒熱銷。多家西餐廳爆滿,新僑飯店等為家宴提供罐裝、袋裝西式名菜。1989年,26種調味品、14種豆製品、35種醬菜大展銷,北京人過年再不為米、面、魚、肉奔忙了。俗話說,過年過在嘴上。生活在80年代的人們,飯桌日漸豐富起來,開始是定量供應的品種增加,接著是集貿市場恢復。平時想吃什麼,到市場上就買,弄得人們反倒不知道過年該吃點什麼好了。年貨新三大件快步來家庭主婦再不用為過年大洗腰酸背痛,再不用為肉變質發愁。1980年,各大商場從外地組織的一批電鍍桌椅、簡易沙發、一頭沉、搪瓷盆陸續投放節日市場;1981年,尼龍綢夾克、線綈被面供不應求,有人利用反復排隊和託人代買等手段套購,僅新新服裝店節前便抓獲「投機倒把者」46人;1984年,14英寸彩電節日供應量比上年增長42倍;1985年,臘月二十八起向個人預售進口相機,每人限購一架,半年內付貨,牌號有柯尼卡、亞西卡兩種;1987年,羽絨服受寵、裘皮帽走俏;1988年,一種名叫馬海毛的安哥拉山羊毛流行……春節穿新衣,80年代,北京人開始走出黑灰藍服裝的包裹,西服、夾克、牛仔、羊絨衫、防寒服、皮大衣流動成一股彩色的風。與此同時,作為禮品,風行一時的暖瓶、臉盆、枕巾、檯布,到80年代問津者日少,年禮的文化味漸濃,明信片、賀年片、掛歷流行起來。80年代,彩電、冰箱、洗衣機這新三大件快步向人們走來,家庭主婦們再不用為過年大浣洗累得腰酸背痛,再不用為早早燉好的豬、牛、羊肉變質而發愁。年畫春聯貼進單元樓,詞句洋溢著時代氣息:「新長征起步春光明媚,現代化開端金鼓歡騰。」過年總要求吉利圖喜慶,表達方式多種多樣。貼春聯,大拜年,80年代都有新特色。先說春聯,過去多是農家小院才貼,詞句也無非是「歲歲平安日年年如意春」之類的老句陳辭。80年代大不同了,春聯不僅貼進了城裡的單元樓,詞句也洋溢著時代氣息:「新長征起步春光明媚現代化開端金鼓歡騰」;「富國安邦人歡財旺移風易俗送舊迎新」。一個倒貼在單元門上的大大的「福」字將人們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表露無遺。從城市到鄉村,人們渴望用這種最傳統的形式表達對時代最深的欣喜。初一親朋好友一見面,先遞上一聲「您過年好」,接著便聊上幾句。上了點年紀的關心:「春節您家的『加油』(定量之外供應的食用油)買了沒呢?今年的油比去年強,沒什麼油煙子」。一些年輕人這年春節剛剛相互詢問:「買沒買鄧麗君、劉文正新出的帶子?」轉過年來便已對崔健崇拜得無以復加:「初三都去我家,昨兒我剛置了一個架子鼓」。孩子的父母們相互抱怨著:「我們家這個『小皇帝』春節非讓帶著去吃『肯德基』,店裡人那個多,隊都排到了前門大街上。」先行一步「下海」的老闆們仍忘不了借這個難得相聚的機會溝通信息:「你手裡還有多少台洗衣機,我全要了,冰箱也行。」80年代,聽人們拜年聊天,聽不到為衣食犯愁,聽不到忌諱與掩飾,人與人之間似乎更近了,人們的話題更廣了,心氣更高了。一句普普通通的「您過年好啊」,含意是那樣豐富。過年樂貪看晚會洋相多打趙忠祥一露面,爐子上水壺開了沒人提,想上廁所的忍了又忍。年年春節都高興,80年代樂更多。不知是有了現場直播的春節晚會,市場上的彩電才緊張,還是家有彩電的人多了,春節晚會才愈發火爆,反正節前「搶購」彩電可稱得上80年代一景兒。從1984年進口彩電緊張開始,彩電就成了人們心中的緊俏貨。1986年下半年起,商店裡宣告彩電無貨,同時出現彩電票。那陣子,節前能買上一台18英寸彩電可是件大樂事,七姑八姨都要通知到:「他舅舅,家裡新買了電視,春節來看呀。」更樂的還在後面:三十兒晚上一家人早早吃完年飯,預備好記錄晚會公布的謎語的紙和筆,為誰坐在離電視最近的位置爭執一番之後各就各位。這一晚上,自打趙忠祥一露面,爐子上水壺開了沒人願去提,想上廁所的忍了又忍,怕錯過了馬季的相聲、費翔的歌,更怕錯過了節目間穿插公布的有獎謎語。一番冥思苦想絞盡腦汁之後,已是大年初一的清晨,第一件事便是寄答案。苦盼中央電視台的佳音之餘,又該琢磨著去哪兒逛廟會了。80年代,龍潭湖、地壇、白雲觀、大觀園、大鍾寺,到處是廟會。小吃吃膩了,買便宜百貨,工藝品看慣了,花會大賽又開鑼,傳統的賞心樂事未減,晶瑩剔透的冰燈又朝人招手。從三十兒直到正月十五,一家人總是閑不住,樂不夠。人們開始品味改革開放剛剛富起來的滋味。

B. 六張家庭合照,倒映時光變遷,也見證了親情的可貴,你有這樣的家庭照嗎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們的生活到底發生了哪些巨變?家庭,作為社會生活最基礎的單元,它的變化最具代表性,而最終能展現家庭變化的,則是一張張被定格的家庭照。一組家庭照,可能就是一部微型的七十年美好生活變遷史。當桂林人劉濤把一組六張、跨度近60年的照片發在家庭群和朋友圈後,引發了大家無限的感慨。

六張家庭照見證時光流轉

記者來到劉濤家中,見到了他和他的三位兄弟姐妹。「四妹有事不能來,要不然兄妹五人就能湊齊了。」劉濤邊說邊拿出相框和手機,和兄妹幾人一起介紹他收集的家庭照。這組家庭照共有六張,從1959年12月9日第一張黑白照,到2016年3月的單反自拍照,主體是兄妹五人,父母偶有「客串」。

最後一張是2016年3月,兄妹五人結伴坐飛機去北京旅遊,飛到北京的當晚,漫步在王府井大街上,劉濤用自己帶著的單反相機和三腳架,來了一組自拍照。「兄妹五人結伴去北京,這還是頭一回。」劉濤說,交通越來越便利,「說走就走」的旅行就變得易如反掌。

劉濤的家庭照多數是在照相館里拍的,除了泛黃的黑白底色能看出時代感,每個人的衣著和發型也非常有趣。

劉濤指著第一張照片說,1959年物資比較緊張,大家穿衣比較樸素,追求的是干凈整潔,照片中父親穿了中山裝,母親穿了花棉襖,兄妹四人也大都穿的棉襖,而十年以後的1969年,他就換上了當時比較時髦的海魂衫,大姐也穿上了白襯衫。

「你看第三張照片里,我爸穿的是當時還比較難買的府綢襯衫,是因為要拍照才鄭重其事地穿上了。」大姐劉軍說。

到了第四張合影中,五兄妹的穿衣打扮就更有看頭。「我穿的是軍裝,當時能有一套軍裝可了不得,和現在穿名牌西裝差不多。」老五劉江興沖沖地指著照片說。

劉濤穿的夾克也很有故事性。「花了60來塊錢,差不多是兩三個月的工資。」劉濤說,當時他身邊的年輕人群體流行「打匯」:三五個人自願組合,每個月大家都統一拿出十元或二十元交給小組中的一個人,一個月輪一次,這樣大家如果想買什麼大件物品,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集中力量辦大事」。他的這件夾克就是通過這種方式買來的,一直穿了二十來年,拉鏈都拉壞了也捨不得扔。

大姐劉軍和三妹劉利則指著第四張照片中兩人的發型說,當時像她們這個年齡段的女孩最時髦的就是燙個「大波浪卷」。「燙個頭差不多要花掉一個月的工資,但大家還是挺捨得的。」劉軍說,當時經濟條件變好了,對美的追求才越來越高。

到了第五張彩照中,劉濤身穿一件黑色皮衣,五弟劉江則是一身筆挺的西裝,還打著領帶,姐妹三人紅衣綠襖,喜氣洋洋。「當時桂林的旅遊產業如火如荼,老五搞旅遊賺了些錢,皮衣就是他送給我的,他身上的西裝也是託人從香港買的。」劉濤說,上世紀80年代,大家的生活條件更上了一個台階,穿衣打扮的要求更高。

到了新世紀,服裝更新換代的頻率明顯提升。「隔幾天就買一件新衣服,每個季度的流行趨勢還不一樣,很少有人花一個月工資買一件衣服穿了,因為沒必要。」劉軍指著2016年兄妹幾人在王府井大街的合影表示。(圖文來源:桂林晚報)

C. 簡簡簡述春節的來歷、習俗、家庭幾代過春節的對比

春節(過年)習俗
年是什麼?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是收獲的象徵,所謂「五穀熟曰年」。
年是什麼?年是一隻怪獸,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來。它一上岸,所到之處便是洪水泛濫。後來人們在家門口貼起紅紙,院子里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雷鳴般的聲音。把「年」嚇回逃回了海里。於是就有了除夕貼對聯,掛彩燈,穿新衣,還要剁餃餡包餃子,晚上還要攏旺火、燒柴禾,------這就是年了。
那麼古代人是怎樣過年的呢?我們先來聽聽這首「年節歌」———
二十三祭灶天,
二十四寫聯對,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
初一初二磕頭兒,
初三初四耍球兒,
初五初六跳猴兒,
…………
「過個大年,忙亂半年」,古人從臘月開始忙「年事」,一直到過了元霄,這年才是過完了。那麼我們追溯古人的「年步」,先來祭灶——
灶王爺可是年節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臉的一尊,祭灶的風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對火、灶的感激、 崇敬之情的表達。在傳說中,黃帝、炎帝、祝融都是灶神。後世流行的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長得象個美女。他有一個叫「卿忌」的夫人,有六個都叫「察洽」的女兒,還有好幾位兵將。他除職掌灶火之外,還要考察人間的所作所為,上告天帝。人們還用酒糟、飴糖、粘糕等「賄賂」灶神,同時還喃喃禱祝,求他上天講好話。這個風俗一直傳到了今天,不過時間是在臘月二十四,祭食也簡化成了「灶糖灶餅」,可是你要是留心的話,一定還會聽到奶奶、媽媽在叮囑灶王:上天說好話,不好的可別說……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
爆竹最初是巫術的一種工具,作用是驅辟妖魔鬼怪。最初的爆竹並不是象現在的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即焚燒竹子,發出噼叭之聲,驚嚇鬼怪。屠蘇即屠蘇酒,意為屠絕鬼氣,蘇醒人魂。據說於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後便將春節喝的酒統稱「屠蘇酒」。
桃符又稱「桃版」,是春聯的前身。古人認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從漢代起即有用桃作厭勝之具的風習,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桃符轉化成春聯據說緣於五代後蜀之主孟昶。紙制的春聯則是明、清才興盛起來。今天的春聯意在於渲染年節氣氛,祝吉求祥,已經失去了舊時春聯的驅闢作用,而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寫了聯對,接下來該准備過年的食物了,年節飲食很多,諸如年糕、年夜飯、更歲餃子等。另外還有巫術味很濃的飲食,如桃湯、柏酒、椒酒、五辛盤。桃湯是用桃煮的湯,柏酒是一種用柏樹葉浸制的酒,椒酒是用椒籽浸制的酒,古人在正月一日飲用,意為避邪祈福。五辛盤即以蔥、姜等五種辛辣食品置盤中,又稱春盤。俗謂可以辟惡、除瘟、通五臟,也有賀新的意思。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除夕是團圓之夜,中國人難解一個團圓心結,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趕回家中吃年夜飯、守歲。除夕夜的家是一個格外溫馨甜蜜的空間,在歷史上甚至連監中的犯人也釋放回家團聚。全家人團坐桌前,開始了「團年」、「守歲」的進程。先是一餐「團年飯」飯後闔家團坐守歲。
此時小輩兒人向父祖家長行禮辭歲, 老人們則要分壓歲錢。壓歲錢也叫「押歲錢」「代歲錢」、「歲歲錢」,原是用來 厭勝驅邪、幫助小孩子過年的,後世則多藉此表示親情愛意。
團年飯後還要「消夜」,一家人吃著 點心,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細雨,靜待天明,這便是守歲。另外除夕夜還有鏡聽、照田蠶、賣痴呆、打灰堆等習俗,以此來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願新的一年小孩聰慧,萬事如願。
「鄉村裡過年,從臘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個半月的鑼鼓聲,這聲音單調,卻打動到咱們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坎上。就在這時際,……發現迎春花開了。」
是的,迎春花開了,新的一年來到了!
古人將新正的前八天分別以六種動物和人、谷相稱。正月一日為雞日,即吉日。古人有用雞辟邪之舉,方法是殺雞著門或貼畫雞於門。從元旦開始,人們開始忙著拜年賀節。拜年在漢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這天進宮朝拜,君臣同樂。到了明清兩代,官場拜年則發展成虛文的禮節,往往是「望門投刺」,不管認不認識。有詩為證: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歡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復了平常的生活。初五也叫「破五」,這天的習俗活動是「送窮」,而對商家來說,初五這天商家開業。正月的活動一直到了十五,才漸漸平靜……
推薦閱讀: 春節的起源,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除夕守歲
除夕之夜民間有守歲的習俗。《東京夢華錄》第十卷《除夕》說:「士庶之家,圍爐團座,達旦不寐,謂之守歲。」除夕守歲之俗由來已久。關於除夕守歲的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日「守歲」。
隋唐時期,守歲之風極為盛行,歷史上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守歲詩。范成大在《賣痴呆詞》中吟道:「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召人賣。」蘇東坡也有詩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除夕守歲的熱鬧景象躍然紙上。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現代守歲時,全家歡聚,開懷暢飲,同時還要舉行一系列的娛樂活動,如老人給孩子講故事猜燈謎,大家一起行酒令、打麻將、打撲克、觀看電視節目,夜半時分還要煮餃子迎新年。

耍龍燈
耍龍燈也叫「舞龍」、「龍燈舞」,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民間娛樂活動。從春節到元宵燈節,我國城鄉廣大地區都有耍龍燈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耍龍燈已成為一種形式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浪漫色彩的民間舞蹈。
耍龍燈起源於人們對龍的迷信,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人們用舞龍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耍龍燈的主要道具是「龍」。龍用草、竹、木紙、布等扎制而成,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九節龍、十一節龍、十三節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十五節以上的龍就比較笨重,不宜舞動,公供觀賞,這種龍特別講究裝璜,具有較高的工藝價值。還有一種「火龍」,用竹篾編成圓筒,形成籠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龍衣,內燃蠟燭或油燈,夜間表演十分壯觀。
龍燈的耍法有多種,九節以內的側重於花樣技巧,較常見的動作有:蛟龍漫遊、龍頭鑽檔子、頭尾齊鑽、龍擺尾和蛇蛻皮等。十一節、十三節的龍,側重於動作表演,金龍追逐寶珠,飛騰跳躍,時而飛沖雲端,時而入海破浪。

接財神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初一,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一一一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關於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
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於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後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許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壇面似鍋底,手執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
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聖帝君的說法。
五顯財神信仰流行於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生前劫富濟貧,死後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
「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發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一般人家春節必懸掛此圖於正廳,祈求財運、福運。
「武財神」關聖帝君即關羽關雲長。傳說關雲長管過兵馬站,長於算數,發明日清薄,而且講信用、重義氣,故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關公為他們的守護神,關公同時被視為招財進寶的財神爺。
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雲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信奉關帝聖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為關公供上牲醴,鳴放爆竹,燒金紙膜拜,求關聖帝君保佑一年財運亨通。

60歲以上的人喜歡墨守成規,大體上按照上述習俗辦事;30--50多歲的人過春節有選擇的遵從已有的習俗,又加進新時代的內容,比如既過傳統春節,又過情人節;30以下的青年人更側重於我的春節我做主,想怎麼過就怎麼過,只要不違法,高興就行。

D. 在我國,八十年代的春節(俗稱過年)是怎麼個過法

八十年代的春節

1983年,第一屆現場直播的春節晚會一炮打響,收到觀眾來信16萬封。當年給觀眾留下印象 最深的節目當屬王景愚繞著桌子「吃雞」,而李谷一一口氣唱了《鄉戀》等七首歌曲。1984年是陳佩斯和朱時茂第一次參加春節晚會,「吃面條」的成功使小品成了氣候,一曲《我的中國心》全國傳唱,《難忘今宵》幾乎成了後來每屆晚會的結束曲……大年三十兒,一家人一邊包團圓餃子吃年飯,一邊看中央電視台現場直播的春節聯歡晚會,與熒屏上的影、視、歌、曲藝明星同喜同樂———80年代,中國百姓漸漸約定俗成了這樣一種獨特的過節方式,學者稱之為「新民俗」。一台晚會,不僅把一家人聚在一塊兒,而且造就了小品等一些文藝形式,更為如黃宏、宋丹丹、趙本山、鞏漢林、蔡明、郭達等一大批笑星的茁壯成長提供了土壤。

■圖:現場直播的春節聯歡晚會從1983年至今已走過20個年頭

年飯票證淡出菜市場

平時想吃什麼就買,弄得人們反倒不知道過年該吃點什麼好了。

1980年,由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北京分公司試制的豬肉白菜餡速凍餃子開始在東單等六大菜市場出售。

1981年,北京居民春節每戶供應4~8元一斤的花茶二兩,大料、黃花、木耳各一包,大白菜20斤,一斤糧票豆腐及一斤糧票豆製品。部分小吃店增添了平時不供應的「蜜三刀」等小吃。

1983年,春節所在的二月份城鎮居民每人供應富強粉三斤、小雜豆一斤、江米一斤、花生油4兩、香油一兩、花生半斤、瓜子三兩、麻醬一兩、魚兩斤(定量內每人保證半斤黃魚)。

1984年,全市11個副食店出售不憑本豆腐。

1985年,低度酒、補酒熱銷。多家西餐廳爆滿,新僑飯店等為家宴提供罐裝、袋裝西式名菜。

1989年,26種調味品、14種豆製品、35種醬菜大展銷,北京人過年再不為米、面、魚、肉奔忙了。

俗話說,過年過在嘴上。生活在80年代的人們,飯桌日漸豐富起來,開始是定量供應的品種增加,接著是集貿市場恢復。平時想吃什麼,到市場上就買,弄得人們反倒不知道過年該吃點什麼好了。

年貨新三大件快步來

家庭主婦再不用為過年大洗腰酸背痛,再不用為肉變質發愁。

1980年,各大商場從外地組織的一批電鍍桌椅、簡易沙發、一頭沉、搪瓷盆陸續投放節日市場;1981年,尼龍綢夾克、線綈被面供不應求,有人利用反復排隊和託人代買等手段套購,僅新新服裝店節前便抓獲「投機倒把者」46人;1984年,14英寸彩電節日供應量比上年增長42倍;1985年,臘月二十八起向個人預售進口相機,每人限購一架,半年內付貨,牌號有柯尼卡、亞西卡兩種;1987年,羽絨服受寵、裘皮帽走俏;1988年,一種名叫馬海毛的安哥拉山羊毛流行……春節穿新衣,80年代,北京人開始走出黑灰藍服裝的包裹,西服、夾克、牛仔、羊絨衫、防寒服、皮大衣流動成一股彩色的風。與此同時,作為禮品,風行一時的暖瓶、臉盆、枕巾、檯布,到80年代問津者日少,年禮的文化味漸濃,明信片、賀年片、掛歷流行起來。

80年代,彩電、冰箱、洗衣機這新三大件快步向人們走來,家庭主婦們再不用為過年大浣洗累得腰酸背痛,再不用為早早燉好的豬、牛、羊肉變質而發愁。

年話春聯貼進單元樓

詞句洋溢著時代氣息:「新長征起步春光明媚,現代化開端金鼓歡騰。」

過年總要求吉利圖喜慶,表達方式多種多樣。貼春聯,大拜年,80年代都有新特色。先說春聯,過去多是農家小院才貼,詞句也無非是「歲歲平安日年年如意春」之類的老句陳辭。80年代大不同了,春聯不僅貼進了城裡的單元樓,詞句也洋溢著時代氣息:「新長征起步春光明媚現代化開端金鼓歡騰」;「富國安邦人歡財旺移風易俗送舊迎新」。一個倒貼在單元門上的大大的「福」字將人們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表露無遺。從城市到鄉村,人們渴望用這種最傳統的形式表達對時代最深的欣喜。初一親朋好友一見面,先遞上一聲「您過年好」,接著便聊上幾句。上了點年紀的關心:「春節您家的『加油』(定量之外供應的食用油)買了沒呢?今年的油比去年強,沒什麼油煙子」。一些年輕人這年春節剛剛相互詢問:「買沒買鄧麗君、劉文正新出的帶子?」轉過年來便已對崔健崇拜得無以復加:「初三都去我家,昨兒我剛置了一個架子鼓」。孩子的父母們相互抱怨著:「我們家這個『小皇帝』春節非讓帶著去吃『肯德基』,店裡人那個多,隊都排到了前門大街上。」

先行一步「下海」的老闆們仍忘不了借這個難得相聚的機會溝通信息:「你

手裡還有多少台洗衣機,我全要了,冰箱也行。」

80年代,聽人們拜年聊天,聽不到為衣食犯愁,聽不到忌諱與掩飾,人

與人之間似乎更近了,人們的話題更廣了,心氣更高了。一句普普通通的

「您過年好啊」,含意是那樣豐富。

年樂貪看晚會洋相多

打趙忠祥一露面,爐子上水壺開了沒人提,想上廁所的忍了又忍。

年年春節都高興,80年代樂更多。

不知是有了現場直播的春節晚會,市場上的彩電才緊張,還是家有彩電的人多了,春節晚會才愈發火爆,反正節前「搶購」彩電可稱得上80年代一景兒。從1984年進口彩電緊張開始,彩電就成了人們心中的緊俏貨。1986年下半年起,商店裡宣告彩電無貨,同時出現彩電票。那陣子,節前能買上一台18英寸彩電可是件大樂事,七姑八姨都要通知到:「他舅舅,家裡新買了電視,春節來看呀。」更樂的還在後面:三十兒晚上一家人早早吃完年飯,預備好記錄晚會公布的謎語的紙和筆,為誰坐在離電視最近的位置爭執一番之後各就各位。這一晚上,自打趙忠祥一露面,爐子上水壺開了沒人願去提,想上廁所的忍了又忍,怕錯過了馬季的相聲、費翔的歌,更怕錯過了節目間穿插公布的有獎謎語。一番冥思苦想絞盡腦汁之後,已是大年初一的清晨,第一件事便是寄答案。苦盼中央電視台的佳音之餘,又該琢磨著去哪兒逛廟會了。80年代,龍潭湖、地壇、白雲觀、大觀園、大鍾寺,到處是廟會。小吃吃膩了,買便宜百貨,工藝品看慣了,花會大賽又開鑼,傳統的賞心樂事未減,晶瑩剔透的冰燈又朝人招手。從三十兒直到正月十五,一家人總是閑不住,樂不夠。人們開始品味改革開放剛剛富起來的滋味。

E. 春節資料 圖片 習俗

節,即農歷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月廿三、廿四
小年
年文化動漫像(8張)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在一周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
蒸花饃(19張)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蒸花饃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後者花梢。特別要製做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寫春聯 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神聯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
貼春聯(20張)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五穀豐登 ,六畜興旺」;「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吃灶糖 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製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 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掃塵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
貼年畫(19張),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室外屋內,房前屋後,徹底進行打掃,乾乾凈凈迎新春。「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臘月廿九、大年三十
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農歷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除夕」。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是人們辭舊迎新的日子。由於農歷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這一天常常不論是二十九還是三十,習慣上都被稱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農歷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夜飯以後有發壓歲錢和熬年夜(守歲)的習俗,表示從農歷本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置天地桌 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接神習俗。天地桌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主要為接神使用。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要對神佛大酬勞一次。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受祀的偶像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 吃年夜飯
看春節聯歡晚會(6張)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算盤聲和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看春節聯歡晚會 雖然這並不是一個古有的習俗,但進入80年代後,由於電視的普及,春節聯歡晚會成為中
年年有餘(5張)國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盛宴」,每年全球都有超過十億人通過電視或者互聯網收看春晚。 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接神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祭灶後,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後,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踩祟 接神後,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由於「碎」與「祟」同音,取新春開始驅除邪祟的意思。 接財神 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表示歡迎財神降臨,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要說些吉利話,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之類的口彩。 另外,有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鬍子,身上背黃布袋,裝扮財神爺的模樣,後面跟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散發財神爺像,以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等一堆討吉利的話,直到主人歡歡喜喜地接過財神爺像給他們分些錢,這些人才連聲道謝,更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的戶家。
正月初一

放爆竹(11張)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新年的初一,男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占歲
壓歲錢(17張)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占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 飲屠蘇酒 屠蘇酒是一種葯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製作屠蘇酒的方法是:用大黃一錢,桔梗,川椒各一錢五分,桂心一錢八分,茱萸一錢二分,防風一兩,以絳囊盛之懸於井中,至元日寅時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後飲以示挽留。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說的就是這種風俗。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北方地區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
回娘家(15張)。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祭財神(北方)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裡,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 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穀子生日 民間以為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小年朝 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貼「赤口」 在中國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一般是用約長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話(格式:「公元一九九四年歲次甲戌正月初三日當對神前香火前門釘斷四方男女赤口賊盜火星一切禍災歸天大吉大利」),貼在前門和後門的門頂上,另外有一張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兩天積下來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則,等於把家中的金銀財寶向外流一樣。總之,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 「送年」 一般晚上舉行送年儀式,是送諸神和祖先回天。
正月初五
財神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 民間有吃餃子的習俗,寓意著招財進寶。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北方叫「煮餑餑」)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兩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古時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 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祭財神(南方)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窮鬼,又稱「窮子」,相傳窮鬼乃顓頊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中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股票市場也是在這一天開市。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
送火神(20張)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熏天」 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一種熟肉食品),並在庭院攤煎餅「熏天」。 吃七寶羹 七寶羹是用七種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台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兆聰明,蒜兆精於算計,芥菜令人長壽。 送火神 在山東半島,正月初七這天還要「送火神」,孩子們選一根兩米左右的木棒,用麥秸將其綁住,這就是所說的「火神」。黃昏時分,在家門口點著「火神」的一端,孩子們抱著「火神」的另一端跑向離家較遠的地方,直到燃燒殆盡為止。這個活動寓意於將「火神」送出家門,一年之內家裡沒有火災,平平安安。
正月初八
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順星 順星又名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們無論是否去廟里進香祀星君(即順星),等天上星斗出
中國結(16張)齊後,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祭星時,要在案頭、灶台、門檻、鍋台等處各放一盞「金燈」(黃燈花)並點燃,叫「散燈花兒」,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結束後,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頓元宵。 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動,就是把家裡養的一些魚、鳥拿到外面,放歸野外。 明代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說:「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籠禽雀、盆魚蝦、筐螺蚌,羅堂前,僧做梵語,數千相向,縱羽空飛,孽著落屋上,移時乃去,水之類投皇城金水河中網罟筍餌所希至。」 初八放生,不僅體現了古人尊重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品德,也表達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間各種生物興旺發達的美好願望。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日,傳說此日為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生日,俗稱「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稱之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他是統領三界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最高神,代表至高無上的「天」。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正月初十
十,諧音「石」,因此初十為石頭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日早晨,以繩系罐鼻,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一
「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正月十二
十二搭燈棚:從即日起人們開始准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有童謠雲:「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五

元宵節(20張)元宵節 元宵節的節俗非常有特色。節期與節俗活動,也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新年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 [5]
編輯本段食俗
臘八粥
「臘八 臘八粥
節」。這一天在中國民間有吃臘八粥的習俗。喝臘八粥在我國已有千年歷史。臘,在遠古時代本是一種祭禮的名稱,夏朝稱「清祀」,殷商稱「嘉平」,周朝時改稱「臘」。「臘」是從「獵」字演變而來,故「臘」「獵」相通。因為一歲之終,農作物已收曬完畢,農閑了,人們便到野外獵取禽獸,用來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稱之為「臘祭」。南北朝時,農歷十二月初八才被正式固定為「臘八節」,在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臘月初八這天,中國各地都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據史料記載,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富人還是窮人,家家都要喝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用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不僅清香甜美,而且能暢胃氣,生津液,因而頗受人們喜食。隨著時代的發展,花樣越來越多的臘八粥已發展成具有地方風味的小吃。臘八,本身是個傳統節日,又是年節的前奏,可以說臘八節拉開了春節的序幕。「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兒就是年」「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臘八節後,春節將至,人們便開始購置年貨,打掃衛生,布置居室,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來。
年糕
年糕
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飥、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灣有紅龜糕。漢代楊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 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製做方法。明、清時,是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食,並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F. 80年代農村怎樣過年

80年代過年基本是這幾個程序:
守歲
除夕守歲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全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
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吃過年夜飯,這是我國普遍存在的除夕守歲的習俗。據史料記載,這種習俗最早起於南北朝,以後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我國人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圍坐看電視,笑語連連。
吃餃子
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餚。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二是取其「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徵團圓發財。
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號准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
貼窗花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民,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喂豬、養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
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舊迎新。
爆竹為中國特產,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現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一種動物「山臊」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人們為了對付它,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結罷紋浦沽艘卟×饜小U獗閌親跋醣竦淖鈐緋巍R院蠡鷚┏魷鄭嗣牆跏⒘蚧坪湍咎康忍畛湓謚褳材諶忌眨恕氨獺薄5攪慫未竇淇計氈橛彌酵埠吐榫ス鷚┍喑紗齔傘氨嗯凇保幢夼冢K孀攀奔淶耐埔疲竦撓τ迷嚼叢焦惴海分只ㄉ踩占倍唷H嗣淺舜薔捎略詿航諶擠瘧褳猓糠曛卮蠼諶占跋彩慮斕洌釗繚凇⒍宋緗凇⒅星鍀詡盎榧蕖⒔ǚ俊⒖檔齲嘁擠瘧褚允廄旌亍?
拜年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初一早晨,晚輩要先向長輩拜年。長輩受拜以後,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互道「恭喜發財」、「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了「團拜」的形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電話拜年和手機簡訊拜年、網路QQ拜年等。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慣用品和生活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接財神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關於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於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後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聖帝君的說法。五顯財神信仰流行於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發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
武財神關聖帝君即關羽關雲長。傳說關雲長管過兵馬站,長於算數,發明日清薄,而且講信用、重義氣,故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關公為他們的守護神,關公同時被視為招財進寶的財神爺。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雲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
吃年糕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有米磨粉制糕的方法: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年糕多用糯米磨粉製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穀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後,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年糕的種類很多,南北風味之別,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台灣的紅龜糕等。
各地風俗有些差異,這里說的只是個比較典型的習俗。

G. 跪求春節的資料和圖片

壯族
壯族的春節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殺雞宰鴨,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燒肉等。除夕的米飯要蒸得很多,象徵富裕。飯桌上要有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還要燉豬腳和燉整雞。粽子是壯族春節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卻不吃。壯族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兩。除此還有一種「鳳莫」,意為特大粽子,重達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稱一絕。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節期間要舉行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等文體活動。

藏歷新年

據藏族學者說,在古老的年代,西藏並不是冬春之交過年,而是夏天過年,「麥熟為歲首」,「雪山下,麥子黃了,快樂的新年來了。」現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都有秋收前過「望果」節的傳統。人們穿古代服裝,騎著馬,沿豐收的青稞地轉圈祈禱,還要騎馬射箭,圍著篝火跳舞狂歡,既娛樂自己,又娛樂本地的保護神。相傳,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過年的遺留。

還有在藏歷十月初一過年的,「麥收為歲首」。拉薩東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環繞的工布(林芝)地區,到現在還是藏歷十月初一過年,稱為「工布洛薩」。藏史記載,工布地區歷史非常久遠,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這里非常盛行。藏歷十月過新年,源起於那些古老的時代。

大約公元13世紀,薩迦王朝統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歷正月過年了。但農民們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過年,稱「索朗洛薩」(農民新年)。因為到藏歷正月,春氣萌動,備耕繁忙,農民已沒有心思過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貴的首飾,即使是經濟條件較差的人,也要預備一件過年的袍子,或者一兩樣粗糙的裝飾品,藏話叫『薩舉」,即新裝。這些當然出自藏胞愛美的天性。但也有說法,神王辛者曲傑,要從銅鏡里觀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興,再給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爛爛,他心煩,降下災害和瘟疫。因此,過年穿新衣,有取悅於神王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薩人成群結伴,走出喧嘩熱鬧的街市,來到東郊的寶瓶山和西郊的葯王山,插經旗、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歷正月初五,拉薩郊區的農人要舉行隆重的開犁禮。農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強壯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額頭貼著酥油圖案,犄角上插著紅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掛彩緞,緞子上綴滿貝殼和松石,尾巴上系著五彩繽紛的綢帶,用「花枝招展」來形容,是毫不過分的。

蒙古族

蒙古族歷來崇尚白色,所以將農歷正月稱為「白月」,把過年節稱為作「白節」。蒙古族過年的准備工作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即開始。除了掃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還要人著新裝,馬佩紅纓和新鞍。要把放有哈達的整隻牛、羊獻給至親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先向長者敬辭歲酒,再向同輩敬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給長輩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

白族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願日子比蜜甜。早飯後,孩子們由成人帶領到親友家給長輩拜年。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是節日不可缺少的活動。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備粑粑、米酒等節日食品,除夕夜守歲至天明。雄雞報曉,姑娘們爭先恐後到河邊擔水,誰先擔回第一擔水,就說明她最勤勞、最幸福。

朝鮮族

朝鮮族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簫樂曲將人們帶入新的一年。在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舉行壓跳板、拔河等比賽。正月十五晚上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為福,意味他們的兒孫健康、進步、萬事如意。隨後,大家圍著點燃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樂曲翩翩起舞。

達斡爾族

達斡爾語稱春節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灑掃庭院,在大門的正前方用雜物和家畜糞碼成一個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後,輕煙繚繞,到處籠罩著節日的氣氛。老人們將大塊的肉、饃、餃子等食物拋進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穀豐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並進行各種辭舊迎新活動。人們在房屋西側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緬懷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餃子,餃子里包有白線,意寓長命百歲。春節期間有曲棍球比賽、化裝舞會、聽書唱歌等游戲。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們在春節里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歡聚在村邊寨頭暢飲美酒,並在樂器伴奏下盡情歌舞。有的村寨還舉行叉魚比賽,開展背簍球、竿球等體育活動。

赫哲族

赫哲族的春節是一年中最快樂的節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大年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都穿上綉有雲邊的新裝,到親朋好友家拜年。魚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餚,有酸辣風味的「踏拉長」(生魚)、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透明鮮紅的大馬哈魚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戀的娛樂活動。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過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過小年。臘月三十晚上要殺豬、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對大的粑粑,象徵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歲的習俗。

滿族

滿族過春節時要貼窗花、貼對聯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餃子,餃子講究有褶的,不能捏光邊的「和尚頭」餃子,恐日子過「禿」了。餃子要碼得橫豎成行,象徵新的一年財路四通八達,餃子不能擺成圈,恐日子過得沒有門路。

畲族

畲族過春節要舂糍粑,取其諧音,祝願在新的一年裡有好糍(時)運,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盤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盤古祖圖」(根據盤瓠傳說繪成的畫像),講述祖先創業的艱辛。

土家族

土家族過春節要跳「擺手舞」。過去跳擺手舞時,要先在「擺手堂」掛三籠帳子,帳內掛豬頭、豬肉、香燭和野豬的頭、蹄等,然後由身穿紅色法衣頭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帶關搖擺吶喊,男女老少都參加,拜了神後再跳舞。現在土家族除了跳擺手舞外,還要耍龍燈、耍獅子、表演戲劇和武術等。
佤族
佤族在大年初一相互祝賀,特別要向寨子里的長者拜年。拜年時,互贈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徵團結和睦。滄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節日晚上聚在廣場跳圓圈舞,老年婦女則穿長裙,幾十個人為一隊,手搭前人雙肩,邊唱古老的歌曲邊輕移舞步。參考資料:《教師教學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