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坦克圖片鑒定,圖中左邊那個坦克殲擊車型號
【注意不要粘貼黨撿便宜】 保時捷E-25驅逐戰車的主炮是新型的75毫米Pak44/2 L/70炮(還可裝配「食雀鷹」FG1250型紅外夜視瞄準具),其威力和黑豹F型坦克上的KwK44/1相同,有消息說其可在1600米外就可以正面擊毀蘇軍的IS-2坦克。由於沒有戰例,這一點不好完全證實,黑豹上的KwK42 L/70炮在使用鎢芯彈的情況下可在1200米外擊穿IS-2中期型(1944年型,這也是IS-2的標准量產型)的炮塔正面(有過實戰戰例),而KwK44在KwK42的基礎上改進了後座裝置,後座力由12噸加大到了18噸,火炮威力增幅不詳。 E-25的輔助武器是一門可以360度懸轉的20毫米機關炮,火力比E-10上的遙控機槍要強多了。E-25的正面裝甲與E-10相同,也是80毫米,不過為了加大車內空間而使車體正面傾角由E-10的30度增為45度,E-25的車體高度也比E-10略高,和追獵者相當(追獵者的車高為2.17米)。 E-25的車重為27噸,發動機為梅巴赫HL100型(400馬力)。量產型號的E-25將換裝功率更大的600馬力發動機。這樣E-25整車的單位功率為20hp/t以上,機動性能肯定超過蘇軍的驅逐戰車Su-85/Su-100。E-25還擁有先進的液力變速箱,在戰車的操作性上它也超越了俄國對手。
㈡ 這是什麼裝甲車
俄羅斯BMPT「坦克支援車」是一種專為乘車戰斗設計的車輛。該車採用加裝了爆炸反應裝甲的T-72坦克底盤,因此其戰斗全重達47噸。該車拆除了T-72坦克上的125毫米主炮炮塔,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雙人扁平型小巧炮塔,首批「坦克支援車」還裝有一門外置式30毫米自動機關炮。在此基礎上,第二版「坦克支援戰斗車」不僅安裝了兩門30毫米機關炮,而且加裝了一挺7.26毫米並列機槍、4具AT-9反坦克導彈發射器以及2具由位於駕駛員兩旁的兩位炮手操作的前射型30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其中,2門30毫米機關炮的上射角達45度,可以有效打擊樓上和建築物頂層的目標,從而克服了坦克炮仰射角不足的缺陷。在格羅茲尼戰斗中,俄軍曾使用ZSU-23-4型23毫米四管自行防空炮作為彌補坦克炮上射角不足的一種手段。
㈢ 坦克型號有哪些
美國的M1A2、德國的「豹2」、法國的「勒克萊爾」、英國的「挑戰者」、中國的99式。
1、M1A2
M1A2主戰坦克(英文:M1A2 Abrams Main Battle Tank ),是美國陸軍裝備的主要的主戰坦克。該坦克車輛配備了先進的車際信息系統和戰場管理系統,裝有全新的防護裝甲和電子設備。
M1A2坦克是M1A1主戰坦克的第二階段改進產品,首輛於1992年出廠,1993年開始裝備部隊。配備車長獨立熱像儀與車輛資訊系統,還有其他高科技電子設備。
1996年5月,第三代坦克改進型原型車移交給軍方進行試驗,並將該坦克命名為ZTZ-99式主戰坦克。
從此,99式主戰坦克正式定型並投入生產。
㈣ 坦克300銀色車身亮相!非承載車身,還配三把鎖!氣場直逼牧馬人
前有哈弗大狗,後有坦克300,長城在下半年可謂是火力全開。值得一提的是,點開WEY坦克300的官方頁面,有一段關於新車命名的動畫,畫麵包括高山、城市等背景,表明坦克300在表訴其強大的越野性能,同時又不缺少城市SUV屬性。
編輯總結:近幾年來,國內消費者對硬派越野SUV的需求量在迅速增加,像市場上有代表性的車型主要為國內品牌。坦克300的到來,可以很好豐富消費者可選空間,同時也標志著長城汽車將繼續朝越野車這一細分領域進軍。目前官方還未透露售價信息,後續消息我們將持續跟進。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㈤ tank是什麼牌子的車
Tank是長城汽車旗下高端越野品牌坦克。長城汽車是我國知名的SUV、皮卡製造商。其品牌主要包括,旗下擁有哈弗、WEY、歐拉、坦克、長城皮卡五大整車品牌。該品牌發布了兩款新車,Tank300和Tank500。以英文名「TANK」中的首字母「T」為主體部分,以其強烈的金屬感和立體感突出坦克品牌的硬派越野風格。
TANK坦克外觀
坦克車系新商標為銀色,頂端為「T」字形的設計,底端標著「TANK」字眼,商標總體呈浮雕圖案造型設計,設計的十分精緻。車體側邊選用梯狀輪眉設計方案,而且大幅度向外突顯,既能容下大規格的越野輪胎,又能提高外表的硬派氣場,給以後的越野車改裝留足了室內空間。
整車尺寸分別為4760mm、1930mm、1927mm,輪距為2750mm。重型坦克300的接近角為33°,離去角34°,根據角23.1°,而最少離地空隙為224mm。那樣的數據信息授予了重型坦克300很強的利用性和很高的爬坡能力,造就了買車人「進山下湖」的硬派理想。
㈥ 坦克是什麼樣子的呢
猶如一個堅不可摧的移動堡壘,鋼鐵之軀凝固著精兵悍將之內核,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火炮萬步穿楊,機槍噴射出致命箭雨,激光致盲瞬間打擊,干擾彈發射猶如天魔亂舞!
稜角分明的外表,高大威猛的外形,健壯霸氣的體型,冷峻堅毅的面孔,粗大的火炮黑洞般的炮口,堅如磐石的裝甲,它是暴力鐵血之美集於一身的典範,它的名字叫,坦克!或者,
過去,火炮被稱為「戰爭之神」,坦克被稱為「陸戰之王」,到了現在,火炮「戰爭之神」的地位已經被導彈替代了,但坦克依舊是「陸戰之王」只不過也多了很多坦克殺手,比如武裝直升機。
寬大的履帶彷彿在告訴人們:不要站在我面前,否則會把你碾碎!
㈦ 二戰中美國都有哪幾種重型坦克
一、T1重型坦克
T1重型坦克是美國在二戰期間研製的一種重型坦克,最終因機動性不足而放棄使用。二戰爆發後德國坦克部隊一時所向披靡。美軍開始考慮研製新一代的重型坦克,1939年9月開始了新一代重型坦克的初步研究。次年5月20日美陸軍高層責成相關單位立即研製一種總重量在50~80噸的重型坦克。
當時美軍決定研製一種多炮塔坦克,有兩個主炮塔,每個炮塔迴旋角度為250度,裝備低初速75毫米T6坦克炮。另外還有兩個小型炮塔,其中一個炮塔裝37毫米炮和7.62毫米機槍,另一個裝20毫米機關炮和7.62毫米機槍。車上還有4挺機槍安裝在球形槍架上。1940年7月11日該方案獲得批准,給予編號T1重型坦克。
三、美國M6重型坦克
首輛M6坦克於1942年12月下線,共生產40輛,包括8輛M6、12輛M6A1、20輛M6A2,最後1輛於1944年2月交付,加上生產型樣車,M6系列共製造了43輛。首輛M6於1943年1月16日抵達諾克斯堡的試驗場。
M6系列使用相同的大型炮塔。炮塔直徑有1.75米,為安裝大口徑火炮留出了充足的空間。主炮採用從M1921式76.2毫米高射炮發展來的M7式76.2毫米坦克炮。它也是不久後服役的M10驅逐戰車的主炮。當時尚在開發中的T35(M26重型坦克)也計劃使用該型火炮。
與M7炮同軸搭載的是M3輕型坦克上所用的M6式37毫米炮。37毫米炮下有一挺同軸機槍。車長指揮塔則是使用與M3中型坦克一樣的車長機槍塔,上裝一挺7.62毫米機槍。M6的原型車有個非常特殊的設計。在炮塔6點鍾方向,即炮塔的正後方裝有一挺12.7毫米對空機槍,最大的仰角可達80度。但是它不能獨立旋轉,必須要求炮塔同時轉動,所以沒有實際用途。正式的生產型中,這挺機槍被去掉了。
(7)坦克車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重型坦克介紹:
20世紀60年代以前,坦克多按戰斗全重和火炮口徑分為輕、中、重型。通常重型坦克重42~80噸,火炮口徑最大為152毫米,主要用於支援中型坦克戰斗。
其特點是火炮口徑大,炮管長,攻擊力大。因為坦克火炮口徑大,意味著攻擊力大。重型坦克火炮口徑有88毫米、90毫米、100毫米、105毫米、120毫米、122毫米、128毫米、130毫米、150毫米甚至152毫米。
同時,重型坦克車體裝甲厚,抵禦炮擊的能力強,但是體重大導致速度較慢。重型坦克外形龐大重量驚人,是裝甲部隊的中堅力量。重型裝甲和強力火炮,使每一輛重型坦克都具備獨立作戰的能力。
㈧ 二戰日本的四式戰車和德國的四號坦克哪個更厲害
首先聲明我是哈德派,不過我會在盡量客觀的角度說。
先羅列一下數據,日本四式中戰車我並不了解,資料是我從其他地方摘錄的,如下
四式中型坦克
戰斗全重為30.8噸,和以前日本的只有10多噸的「中型坦克」相比,有了質的飛躍。
四式坦克車全長6.343米,車全寬2.865米,車全高2.772米,比起三式坦克來要大一圈。乘員為5人:車長、炮長、駕駛員、裝填手、副駕駛員。其整車的內部布置如圖所示。車體前部為駕駛室和傳動裝置,中部為戰斗室,後部為動力艙。發動機的動力通過一根很長的傳動軸傳到車體前部的變速箱,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這種總體布置方式,在二戰中的坦克上相當普遍。其主要優點是坦克的縱向布置較合理,縱向重心容易平衡,但最大的缺點是使整車的高度增加。
四式中型坦克上的主要武器為四式75毫米高射炮(新75高)。原來是准備用於五式中型坦克的,並准備採用自動裝彈機。由於研製時間緊急,被迫去掉了自動裝彈機裝到四式坦克上。但它至少說明,在二戰期間日本已經開始研製了用於坦克上的自動裝彈機。
採用的彈種有:一式穿甲彈和試制四式榴彈。發射一式穿甲彈時,在1000米的射擊距離上,可擊穿75毫米厚的鋼裝甲。為提高穿甲威力,在強化彈體材料的同時,還在彈頭內加裝65克高猛炸葯。彈葯基數為77發。
輔助武器為2挺7.7毫米機槍,1挺為並列機槍,1挺為前機槍,彈葯基數5400發。
動力裝置為V型12缸風冷柴油機,最大功率412馬力(303千瓦)。採用風冷柴油機為動力裝置,為二戰中日本坦克的一大特點。除了安全性方面的考慮外,還具有啟動性好、保養容易等優點。行動裝置採用混合平衡式懸掛裝置,即第1、2,第3、4和第6、7負重輪兩個為一組,第5負重輪為獨立的。每側有7個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其實,區分三式、四式和五式坦克,單看負重輪數量即可,分別為6個、7個和8個。由於車重增加,履帶板的寬度由三式的330毫米增加到450毫米。最大速度為43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300千米。
車體為焊接結構,炮塔為鑄造、焊接和螺接混合式結構,分三部分鑄造,然後焊接起來,防盾部分又採用了螺接方式。這種混合式的炮塔加工方式,比起日本坦克原來的鉚接方式是一大進步,但比起整體鑄造炮塔或全焊接炮塔,在技術上要相對容易些。車體的裝甲厚度為15~35毫米,炮塔的裝甲厚度為50毫米。
插入了圖片,從圖片角度看,感覺其火炮身管長度和德國4號後期型的75mm/48L半斤八兩,有區別也不算大。
下面是德國4號坦克。德系四號的數據滿街都是,不多贅述,4號型號很多,早期型性能應該弱於日本四式戰車,不過日本四式戰車研發很晚,比4號最後期的H型和J型都玩,可對比的應該是4號最後期型號。(我個人感覺J其實性能跟H差不多,就說產量更大的H型了,有大大不同意可以告訴我)
火力來看4號用的75mm/L48(樓上有說75mm/L56的,根本沒這個炮,只有88mm/L56,75mm只有L24,L43,L48,L70和L100),數字前面的L是身管長度與口徑倍數,越大初速越快,對裝甲目標威力就更大。威力500m時154mm,1000m時我記得是109mm,略勝四式戰車。
機動性4號40千米/小時,四式戰車43千米/小時,四式戰車稍好。
裝甲厚度四式戰車車體的裝甲厚度為15~35毫米,炮塔的裝甲厚度為50毫米。4號坦克車體最厚為50mm,炮塔最厚處80mm,還有些安裝附加裝甲(當然這個日本也可以做)。同時考慮到德國對厚裝甲的加工經驗(相對日本多製造了多少坦克啊)以及精工傳統,質量肯定勝於日本,日本坦克工業經驗就少,還都是薄皮,30mm在二戰日系裡算很厚的主裝甲了。其實日本船裝甲水平很高,可是陸海工廠一通,關系也不是非常好,不好借鑒。
綜上,火力4號稍勝,機動性四式戰車略好,防護兩者不是一個級別,4號完勝,不過二者單車對抗基本不是不可比,四式戰車戰術運用如果好運氣也好可能擊毀對手。但是再考慮到二戰時雙方的坦克兵經驗四式戰車就。。。。
不過從技術角度來說,四式戰車是日系坦克的一個飛躍,五式戰車性能更好一些(跟當時主流比也差得遠了),但技術上可以說是一大進步了。實戰來說,不考慮就生產那麼幾輛,就算大規模生產,面對對手也沒有優勢,不過至少對4號後期,T34-76和M4前期型號是具備對抗能力的,不會像二戰日本實際使用的哪些戰車一樣也就欺負欺負咱們中國和其他國家坦克更少的部隊(比如馬來西亞和菲律賓)
希望你能滿意
㈨ 求99主戰坦克三視圖
99式主戰坦克(英語:Type 99 Main Battle Tank),是ZTZ-99式主戰坦克(《全軍武器裝備命名規定》漢語拼音:主戰坦克裝甲車——Zhǔ Tǎn Zhuāng的縮寫)的簡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的新一代主戰坦克。
99式主戰坦克主要由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第二〇一研究所研製,中國北方工業公司生產,具備優異的防護外型,大量採用復合裝甲,融合新時代信息化作戰技術,是中國陸軍裝甲師和機步師的主要突擊力量。
99式主戰坦克出現在2009年國慶閱兵式上,是裝甲方陣第一方隊,體現了在解放軍中的重要地位。
2014年10月23日,99式主戰坦克總設計師,中國兵器工業科技發展終身成就獎得主祝榆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㈩ 介紹一下美軍現役主戰坦克和裝甲偵察車,附圖片
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 美國和聯邦德國聯合研製MBT-70主戰坦克於1969年底擱淺。隨後美國在MBT-70基礎上開始研製新的XM803坦克,但仍因結構復雜,成本過高,又於1971年底被國會否決。 在兩個計劃被相繼取消後,美國陸軍隨即於1971年展開研製XM1坦克的計劃。1973年6月陸軍分別與通用和克萊斯勒兩大公司簽訂了研製樣車合同。兩公司均於1976年初推出一輛原型車,經測試與評估,克萊斯勒的設計中選。為紀念原陸軍參謀長,二次大戰中著名的裝 甲部隊司令格雷夫頓W·艾布拉姆斯(Greighton W.Abrams)將軍,特把該坦克命名為"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 克萊斯勒公司中標後,1978年製造第2批11輛原型車供測試,1979年生產110輛先期批量生產型。第2批原型車經過若乾性能測試,改進了一系列問題。1981年2月,美國陸軍正式采購7058輛M1,1884年訂單追加至7457輛。首輛M1於1981年開始服役。 M1基本型生產了2374輛(894輛為強化裝甲的M1-IP型,1984年底推出)。第二階段批量生產型定名為M1A1,火力和防護大幅提升,產量為5415輛;1990年推出最新的M1A2型,國內生產訂單不多,主要是將基本型和A1型改進升級到A2型。 由於M1坦克在海灣戰爭中表現優異,戰後沙烏地阿拉伯和科威特分別采購了315輛和218輛M1A2型。此外,1988年4月美國國會同意埃及特許生產565輛M1A1坦克以裝備埃及陸軍。 坦克技術性能 M1基本型的戰斗全重為54.5噸,A1型戰斗全重增加至57噸,坦克乘員為4名。M1坦克具備優異的防彈外形,炮塔和車體多用鋼板焊接而成,各部分的裝甲厚度不等,最厚達125mm,最薄為12.5mm。 M1在正面部分裝有先進的喬巴姆裝甲。自1988年6月開始,新生產的M1A1在車體前部加裝貧鈾裝甲。經過特殊處理的這種新型裝甲,強度是原先的5倍。在海灣戰爭中,參戰的M1A1坦克多數換裝了貧鈾裝甲,實戰證明效果非常成功。 M1坦克採用了隔倉措施,用裝甲隔板將炮塔內尾倉和乘員艙分隔開,能有效避免二次效應對乘員的傷害。 M1基本型的主炮為1門北約制式105mm M68E1式線膛炮,與M60坦克的M68炮有所不同。該坦克105mm炮彈基數是55發,其中44發裝在炮塔尾艙內。 M68E1火炮除了可發射M60坦克制式炮彈外,還可發射新研製的M735曳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M774曳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M883曳光尾翼穩定脫殼貧鈾彈芯穿甲彈和M737TPDS教練彈。 輔助武器為1挺M240式7.62mm並列機槍,以及炮塔頂裝填手艙口處1挺M240式7.62mm機槍和車長指揮塔上一挺M2式12.7mm機槍。炮塔前部兩側各裝有6管M250煙幕彈發射器,車上還裝有發動機熱煙幕施放裝置。 坦克內部安裝了哈隆全自動滅火系統。動力艙和戰斗艙中安裝的紅外感測器能在2ms內發現所有著火點並自動啟動滅火系統,能在150ms內把火滅掉。 M1坦克採用了指揮儀式數字式坦克火控系統,主要特點是光學主瞄準鏡與火炮/炮塔相互獨立穩定,火炮/炮塔電液驅動,並隨動於主瞄準鏡。該火控系統使M1坦克具有在行進間射擊固定目標和運動目標的能力。炮長主瞄準鏡為單向獨立穩單目潛望式瞄準鏡,它與激光測距儀和熱像儀組合,構成測距、晝夜三合一的瞄準鏡。激光測距儀原為釹釔鋁石榴石激光測距儀,目前已改用工作波長為10.6μm的CO2激光測距儀。 為降低成本,而又不太多地降低火控性能,M1基本型沒有配備獨立的車長瞄準鏡,車長不能超越炮長獨立地搜索、識別和瞄準目標;炮長主瞄準鏡水平向未穩定,僅向低向獨立穩定;減少了彈道數據的自動輸入,僅用4種主要自動輸入的彈道感測器,其他彈道數據參數需要手工輸入。所有這些措施較有效地控制了火控系統的成本,實際成本僅為整車成本的20%。 M1坦克是世界首次採用燃氣輪機作為主動力的制式坦克。發動機採用的是AGT-1500燃氣輪機,輸出功率是1103kW(1500馬力。該機保養簡單、冷卻系統效率高,確定是燃油消耗率和成本較高。該坦克採用了X-1100-3B全自動傳動裝置和改進型扭桿懸掛。坦克每側有7個鋁制負重輪、1 個誘導輪,1個主動輪和2個無輪緣托帶輪,採用T156型雙銷掛膠履帶。 M1坦克的越野速度和加速性能非常優秀,最大時速達72km/h,從0至32km/h加速時間只需7秒。 坦克機動性能數據(M1基本型) 公路路最大速度 72.42km/h 平均越野速度 48.3km/h 燃料儲備 1907.6L 公路最大行程 498km 涉水深度無准備 1.219m有準備 1.98m 爬坡度 60%攀垂直牆高 1.244m 越壕寬 2.743m 最小轉向半徑 原位 型號演變 一、M1A1主戰坦克 該坦克於1984年8月28日定型,生產始於1985年8月,1986年7月正式裝備。該坦克主要特徵是裝備由美國特許生產的德國萊茵公司的Rh120式120mm滑膛炮,美國編號為M256。由於口徑增大,彈葯基數減至40發。 1988年以後生產的M1A1型開始加裝貧鈾裝甲,防護力大大加強。此外,M1A1還增裝了集體三防裝置,換裝了新型車長顯示器、新主動輪和T-158型履帶。 為配合安裝120mm火炮,美國研製生產了幾種120mm炮彈,其中M827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於1983年完成研製工作,採用了貧鈾穿甲彈芯。 二、M1A2主戰坦克 M1A2型是M1系列的最新改進型,改進項目眾多,主要包括改進火控系統、提高生存能力、大量採用車輛電子裝置和提高機動性等4大項。 該坦克首次安裝了車長獨立熱像儀,這是該坦克的主要特徵之一。該獨立穩定式熱像儀是坦克具備了獵-殲作戰能力,大大提高坦克在能見度很低情況下與敵交戰能力。該坦克還改進了車長和炮長的顯控裝置,提升資料處理及應戰效率。此外,主炮和車長與炮長的瞄準儀上均安裝了穩定器,進一步提高了行進間射擊性能。M1A2坦克還採用了CO2激光測距儀,該測距儀工作波長與熱像儀相同,測距范圍加大,穿透煙幕和塵煙能力更強,對人眼也較安全。 該坦克配備了新近的戰場管理系統(BMS),能自動地提供雙方部隊位置、後勤信息、目標數據和命令等。M1A2配備了自主導航系統,通過GPS衛星定位系統能快速准確標定本身所在方位。 底盤也進行了若干改進,發動機加裝了數字電子控制裝置,提高了省油性和可靠性 三、海軍陸戰隊型M1A1坦克 從1987年開始,美國海軍陸戰隊將221輛改進型M1A1坦克換裝部分M60A1坦克。基於陸戰隊的任務需要,這批坦克加裝了涉水用的120mm炮炮口罩、塔式發動機排氣管和進氣管等涉水套件,以及用於裝船的系纜硬點等。 M2/M3裝甲車 「布萊德利」M2/M3履帶式裝甲戰斗車由美國聯合防務合夥公司生產,包括M2步戰車型 和M3偵察戰車型兩種。M2步戰車用於戰場運輸步兵部隊、提供火力支援並壓制敵方坦克和步戰車。M2乘員3人,載員6人。M3用於偵察目的,乘員3人,載有兩名偵察員。 基於海灣戰爭的經驗,美國陸軍制定了M2/M3的改進計劃。第一批M2A3/M3A3改進型以於1998年11月交付,2001年5月服役。主要武器裝備包括一門波音公司的25毫米 M242炮(標准射擊速度為每分鍾200發)、一挺M240C 7.62毫米同軸機槍、雷頓公司生產的「陶式」BGM-71反坦克系統(射程為3.75公里)、M257煙霧彈發射器2具。裝VTA-903T型發動機,最高時速可達66公里。戰車具備兩棲作戰能力,水中時速為7.2公里。 美國m3騎兵戰車 戰斗全重 22.59t 乘員3人 載員7人 車長6.453m 車寬3.2m 車高(至炮塔頂) 2.565m 主要武器 25mm機關炮 「陶」式導彈發射器 輔助武器 1挺7.62mm機槍 彈葯基數 炮彈:900發 發動機功率 378kw 最大速度 66km/h 最大行程 483km 水上速度 7.2km/h 裝甲防護 鋁合金、間隔裝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