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康熙通寶背西值多少錢
您的這一個錢幣,康熙通寶背西,真品收藏價值比較高的;真品市場上一般喊價在20000元左右;真品喜歡就可以當一個品種收藏!
『貳』 四銖錢的西漢漢文帝幣制
公元前175年(前元五年),漢文帝改鑄「四銖半兩」,簡稱「四銖錢」,又稱漢半兩。其直徑為2.4-2.6厘米,重2.2-2.8克,錢穿孔比較小,無內外廓,錢文製作比較規范。四銖半兩因順應了當時的國勢民情,一直被沿用了四十年。
漢初對鑄錢採取自由放任政策,允許民間私鑄,這種政策老百姓是沾不到光的,只能有利於貴族、豪強和富商們。權貴富商既佔有礦(銅)山,又擁有勞動力,還有雄厚的資本和專門的技術,開放私鑄,使他們成為直接受益者。
後來,西漢的奸商們就在四銖錢上大作手腳,他用銼刀一個一個地從四銖錢背面銼刮銅屑,然後再用銼下的銅屑鑄造新的錢幣,以讓自己手中的貨幣「生兒下蛋」!結果西漢四銖錢被越銼越薄,民間私造的貨幣越來越多,以致於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最後四銖錢不得不停止流通。並改革幣制,嚴禁民間私造貨幣,違令者一律格殺勿論。
《漢書·食貨志》說:「孝文五年更鑄四銖錢,其文為半兩」,「自壽文更造四銖錢,至是歲四十餘年(即武帝建元五年至元朔三年之間),」「令縣官銷半兩錢,更鑄三銖錢」,此後「有司言三銖錢輕,更請郡國鑄五銖錢」。以上內容與《史記·平準書》同,對四銖半兩、三銖錢鑄行時間作了相當明白的記述。可是,班固在寫《漢書·武帝紀》時,不慎寫入「建元元年春二月行三銖錢」。把「考文五年(前175)後四十年」的建元五年(前136)誤成「建元元年(前 140)」行三銖錢。建元元年距孝文五年就不是四十餘年,而只有三十餘年了。班固還未注意到《史記·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中「建元五年行三分錢(「分」 為「銖」之誤)」的記述,在《武帝紀》中參入建元「五年春罷三銖錢,行半兩錢」,「元狩五年罷半兩錢,行五銖錢」。對此,東漢史學家荀悅認為《漢書》以 「三銖—半兩—五銖」的繼承關系與《史記》「半兩—三銖—五銖」的繼承關系不合,因此,寫《前漢紀》時,在班固認為建園園年「行三銖錢」、五年「行半兩錢」的錯誤之上,再加元狩四年「銷半兩錢,更鑄三銖錢」,五年「行五銖錢」,錯上加錯地形成「三銖錢二度鑄行論」,但荀悅沒有說明第二次鑄行的三銖錢是繼承哪一種半兩錢。據王裕巽《西漢武帝建元年間初行三銖錢考》說:「三銖錢概為背平素,面有外輪之式,與武帝始鑄於建元五年,罷銷於元狩四年的武帝半兩錢鑄式全同。」那麼第二次鑄行的三銖錢,即承接「有外輪的半兩錢」了。現有湖北江陵168號漢墓出土物證實,有外郭的關兩錢,在文帝時早已鑄行,正是武帝建元五年「行三分(銖)錢」時被罷總收入之物,怎麼成了「始鑄於建元五年」的「有外輪」的半兩錢呢?因此,三銖錢二度鑄行論,就成了無稽之談了。
『叄』 順治通寶背左右滿漢福 現在值多少錢啊
順治通寶背左右滿漢福.在中國"古錢大辭典"中沒有記載.記載有上福、右福.從整個市場交易中也不見,今所見順治通寶背左右滿漢福與順治五式確有差異,順治通寶背滿漢文是五式中最精美佳作,共計有,臨、寧、原、宣、同、江、東、河、薊、昌、浙、陝十二局.滿漢福不在其中,且內外緣偏心與五式中最精美佳作不相符,確定了上述圖中是後作臆造.屬現代工藝品,價值及小在0.5---1元間.
『肆』 小平的滿漢背西康熙通寶多少錢一枚
康熙通寶
滿漢西
小平銅錢
存世稀珍
如果是真品
市場價格在:
幾十萬到一百多萬是可能的
『伍』 漢朝的古玉能賣多少錢
漢代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疆域遼闊、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朝代。不僅在其學術文藝上承先秦,啟後世,更是在不同地區做到了文化兼收與發展,使其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玉器的發展不僅是繼承了戰國時期玉器的傳統形制,更是將自己本時代的文化融入其中,使之形成了所特有的玉器文化。
漢朝時期的玉器主要分為禮儀用玉、裝飾用玉、喪葬用玉以及辟邪用玉這四類。其中禮儀用玉一般可作為人情饋贈、朝賀送禮、後宮納妃等用途,其形制多以玉璧為主,但也有時會使用玉琮、玉璋等形制。在各種形制的禮儀用玉中,唯屬玉琮的形制最為奇特且規范,其中最為典型的一個造型為中空方柱,這一造型有著內圓外方之意。但是在眾多禮儀用玉中最具有收藏價值的形式還屬玉璧,早在四年前佳士得古玩藝術品拍賣公司,就以七百八十六萬元的高價成交了一件長為十一厘米左右的玉龍鳳壁,由此讓更多的收藏者們看到了漢古玉的收藏價值。
2:漢玉雕劍飾(一套),尺寸:最長處7.2厘米,估價:HKD 700,000 ~ 900,000,成交價: HKD 1,829,000 ,成交時間: 2019-10-07 ,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中國嘉德香港2019秋季拍賣會。
漢代風格。漢代玉飾劍開始變得非常流行,當時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官均有佩劍的習慣,尤其對於貴族來說,佩帶玉具劍則成了身位和地位的象徵。漢代發展成熟的玉劍具分別由四部分組成,即:玉劍首、玉劍格、玉劍璏、玉劍珌。本組4件為玉劍首、玉劍格、玉劍璏、玉劍珌,均有不同程度的沁色,分別飾谷紋及雲矩紋,制式規整,為典型的漢代玉劍飾。
『陸』 漢代的銅幣五銖市場價是多少
五銖錢品種很多,不同品種由於存世量不同,價格有差異。
五銖錢是一種中國古銅幣,也是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在我國五千年的貨幣發展史上起到了深遠的影響。初鑄於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東漢、蜀漢、魏、晉、南齊、梁、陳、北魏和隋都有鑄造,重量形制大小不一。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止。但舊五銖仍然在民間流通。五銖錢是中國歷史上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久的錢幣。五銖錢奠定了中國硬通貨鑄幣圓形方孔的傳統。這種小銅錢外圓內方,象徵著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鑄出「五銖」二字。「銖」是古代一種重量單位,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為一銖,因此所謂「五銖」實際上很輕。
武帝五銖:
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鑄,又叫「開皇五銖」,或稱「置樣五銖」。錢文「五銖」二字篆書,筆畫精整,邊緣較寬,面無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豎紋,錢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銖是我國「銖兩錢制」的終結。
『柒』 我朋友有個古幣,比一般古幣稍微大,中間一面刻著有個"漢"字 有點像小篆的感覺,請問是什麼古幣呀
民國銅元的普通品種。
四川的「漢」字銅元,版別很多。應該是100文的。如果是當100文的,市價在10元左右一枚。
要想確定品種版別,需要提供雙面的清晰圖片。下圖網上價格百餘元。僅供參考。
『捌』 漢朝的貨幣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中國貨幣史上流通時間最短的貨幣。鑄於漢武帝建元元年上有「三銖」二字故名。三銖錢重8銖,銖字金旁從王,背無輪廓。三銖錢剛鑄一年,武帝又令停鑄三銖,改鑄五銖,錢背增加了輪廓,重5銖。
四銖錢:又稱漢半兩。其直徑為2.4-2.6厘米,重2.2-2.8克,錢穿孔比較小,無內外廓,錢文製作比較規范。四銖半兩因順應了當時的國勢民情,一直被沿用了四十年。
五銖錢:五銖錢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因而在漢武帝以後的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均有過鑄造,歷時長達739年,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
皮幣:武帝於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發行皮幣,用宮苑中的白鹿皮製成。
白金幣 :亦稱白金三品」。西漢的銀錫合金幣。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鑄造。當時以為天用莫如龍,地用莫如馬,人用獒如龜,故用為白金幣花紋。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
(8)背漢四多少錢一個圖片擴展閱讀:
漢初鑄造的銅幣比較輕,重三株,後來越來越輕。文帝時期,三銖錢的弊端越來越明顯,於是文帝下令使用四株錢,重四分之一兩,可是幣值標的卻是半兩。漢朝的貨幣危機其實源自於朝廷放任民間私自鑄錢的政策,原本意欲加速貨幣流通,好改善財政收入。
可是這項政策的弊端遠遠超過利處,錢本來用銅鑄造,但鑄幣者摻雜了價值低的鉛和鐵之類的金屬,貨幣漸漸的貶值,民間的經濟逐漸紊亂。許多人趁此機會鑄造貨幣發財,如文帝的寵臣鄧通依靠鑄銅幣家產超過王侯。
另外諸侯們都開挖礦山鑄造銅幣,吳王劉濞憑借銅礦鑄幣富比天子,他也因此有發動「七王之亂」的底氣。漢武帝由於對匈奴的連年征戰耗資巨大,文景之治積累的財富也逐漸用完,財政危機已經到了必須解決的問題。
從建元年間開始,武帝開始對貨幣動手,期間把四株錢改成三銖錢,後來又改回來。來回一改相當於沒變,問題自然沒解決。元狩四年,一次規模較大的貨幣改革出現。漢朝發行了白鹿幣和白金貨幣。下令嚴令禁止民間私自鑄造錢幣,違者死罪。
元狩五年,武帝下令鑄造五銖錢,鑄幣技術上也有了改進,有效防止私鑄造貨幣的發生。此後經歷一些探索之後武帝決定一勞永逸的解決,下令嚴禁各個諸侯國私自鑄造貨幣,把貨幣鑄造權收歸中央政府所有,此項政策一直沿用至今。
『玖』 同治通寶背江字價值多少
同治通寶楷書小平多局監造普品 2元 穆宗同治年間鑄。因咸豐大錢造成混亂,平錢用途日減,致使許多省局停鑄,此錢面文楷書,直讀,背滿文記局,計有:泉源直蘇昌浙福濟雲廣桂鞏川東武台陝南晉黔,伊犁,阿克蘇,此錢銅差質輕,一般徑2.2--2.5厘米,重2--3.6克,近期發現一枚背滿漢文,寶東錢,徑2.5厘米,重5.5克,以輔西氏古錢大辭典,套子錢20品描圖之缺,重寶面文同小平錢,背有計值者,徑2.3--3.8厘米,重6--12克,傳世當十個別局較少見。
同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寶雲局「八」 15元
同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寶泉局雕母 7000元
同治通寶楷書小平部頒各局樣錢 700元
同治通寶楷書小平背「新十」 8元
同治通寶楷書小平背阿無蘇局「當五」 5元
同治通寶楷書折五背寶泉局「當十」 10元
同治通寶楷書折五部頒各局樣錢 1200元
同治通寶楷書折五背寶伊局「當四」 2000元
同治通寶楷書折三背寶鞏局「當五」 800元
『拾』 篆書「天下太平」,背四舞樂雜技人物 買一個真的需要多少錢
你說得這枚吧,好難找這個圖片啊,這種屬於花錢,花錢一般價值不是很大,象這枚天下太平的花錢最多就一百塊左右,大部分常見的花錢都是幾塊錢就可以拿到了。
花錢源於漢代,花錢在早期使用的時候主要是中國民間自娛自樂的一種玩錢,這種錢幣由於不是流通錢,因此它的材質大都比較粗糙,中國民間把這種錢俗稱為「花錢」。「花錢」雖然具有錢幣的形態,但不作流通使用,是錢幣中的「非正用品」。中國民間花錢的種類繁多,諸如開爐、鎮庫、饋贈、祝福、玩賞、戲作、配飾、生肖等等都要鑄錢,這種「錢」,其實是專供某種需要的辟邪品、吉利品、紀念品。其中「吉語錢」是比較普遍的一類花錢。主要以「長命富貴」、「福德長壽」、「加官進祿」、 「天下太平」等吉語為內容,這同時也反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