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80年代老銅鈸圖片多少錢
擴展閱讀
支持的表情圖片大全 2025-08-30 14:19:16
蝴蝶躲雨圖片素材 2025-08-30 14:04:06
手機上可以簡單ps圖片嗎 2025-08-30 13:52:56

80年代老銅鈸圖片多少錢

發布時間: 2023-01-17 13:27:02

Ⅰ 一對古代小銅鈸值錢不

一對古代銅鈸,真品值錢的;真品有收藏價值的,不過今年的行情持續低迷,真品最好是不要出手!

Ⅱ 有自右至左落款為「大明宣德年造」的銅鈸一對,是刻款,德字少一橫,鈸腹刻有雙龍戲珠圖案。一大一小,...

您的問題,有自右至左落款為「大明宣德年造」的銅鈸一對,是刻款,德字少一橫,鈸腹刻有雙龍戲珠圖案。一大一小,大的39公分,小的37.5公分。是五十年代從青海塔爾寺流傳出來的,真品行情要超過2萬元;不過市場上仿品不少,具體是不是真品,補充圖片或者鏈接看看就知道!

Ⅲ 一對老銅鈸值錢不

銅器,要有花紋,要有文字,才會有點價值,這樣的算是舊貨,要成規模,例如就樂器收藏,或專項銅鈸,鑼,有規模就有價值,但舊貨它有它的價值,保管起來不費地方吧

Ⅳ 有誰知道這是啥嗎

從你的圖片上看,這個叫鈸 (樂器) ,是一種樂器。

銅質圓形的樂器,中心鼓起,兩片相擊作聲 。古稱「銅鈸」、「銅盤」。初流行西域,南北朝時傳至內地。

鈸源於西亞,流行於北魏。明清後成為戲曲的重要伴奏樂器。 鈸:古稱「銅鈸」、「銅盤」,民間叫做「鑔」。是常見的打擊樂器。歷史久遠,表現力強。不僅在民族音樂、地方戲劇、吹打樂和鑼鼓樂中使用,還廣泛用於各族的民間歌舞和文娛、宣傳活動中。

Ⅳ 銅鈸小孩玩的,古代的,值錢嗎

只要是古代的東西,就比較值錢,要看是哪個年代的?還有它的製作工藝,製作技巧有沒有很復雜?

Ⅵ 銅鈸是銅和那些元素的合金

鈸又作銅鈸、銅鈸子、或銅缽子、亦稱銅盤、鐃鈸等。用響銅所造,其形如圓盤,中央隆起如丸狀,中心穿一小孔,系以布縷,兩片互擊而鳴奏之。

銅鈸 [tóng bó]
古代樂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展開
鈸又作銅鈸、銅鈸子、或銅缽子、亦稱銅盤、鐃鈸等。用響銅所造,其形如圓盤,中央隆起如丸狀,中心穿一小孔,系以布縷,兩片互擊而鳴奏之。

中文名稱
銅鈸
館藏地點
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定海南路81號
所屬年代

所屬博物館
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
所屬地區
廣西北海
【銅鈸】
在杜氏《通典》中說:「銅鈸亦謂之銅盤,出西戎及南蠻,其圓數寸,隱起如浮漚,貫之以韋,相擊以和樂也。南蠻國大者,國數尺,或謂齊穆王素所造。」
《文獻通考》中也記載:「銅鈸亦謂之銅盤,本南齊穆王素所造,其圓數寸,中間隆起如浮漚,出西戎、南蠻、扶南、高昌、疏勒之國。大者圓數尺,以韋貫之,相擊以和樂。唐之燕樂、清曲,有銅鈸相和和之樂,今浮屠氏清曲用之,蓋出於夷音。然有正與和,其大小清濁之辨歟。」
在佛教中,銅鈸為伎樂供養具之一。經律中有多處記載,如《佛本行集經》卷十四中說:「一千之銅鈸,一千之具蕭,晝夜不絕於宮內。」描述宮中榮華的景象;而在《摩訶僧祇律》卷三三中則說與鐃相同,為伎兒使用樂器之一種,也可視為娛樂用的打擊樂器。
在《敕修清規·法器章類》說到銅鈸使用的時機:「鐃鈸,凡維那揖住持、兩序出班上香時,藏殿祝贊轉輪時,行者鳴之。遇迎引送亡時,行者披剃,大眾行道,接新住持入院時,皆鳴之。」
銅鈸組成銅為主,鋅次之,還有其他組成金屬元素錫、鐵、鎳等等,含量較少。

Ⅶ 有一種樂器,是倆手用的,想倆個鍋蓋,叫什麼

鈸用響銅製成,呈圓片形,中央半球形部分稱碗或帽,碗根至鈸邊部分叫堂。碗頂鑽孔,穿系皮繩、綢或布條,以便雙手持握,兩面為一副,相擊後振動發音,聲音宏亮,渾厚。

Ⅷ 古老的打擊樂器-銅鈸

古老的打擊樂器-銅鈸

摘要: 鈸 ,也被稱作「銅 鈸 」、「銅盤」,民間叫做「鑔」,是一種古老的打擊樂器,屬「八音」中的金類。是我國滿、蒙古、保安、維吾爾、藏、羌、彝、傣、白、佤、哈尼、納西、景頗、阿昌、苗、壯、土家、京、黎、畲、漢等四十六個民族的互擊體鳴樂器。其歷史久遠,品種較多,常用於各民族民間歌舞、文娛和宣傳活動中,並在民族音樂、地方戲曲、藏戲、傣戲、壯劇、吹打樂和鑼鼓樂中使用,流行於全國各地。
關鍵詞: 鈸 ;銅 鈸 ;打擊樂器

銅 鈸 構造簡單,整體呈圓形,由「響銅」製成,中間部分隆起呈半球狀,稱「碗」或「帽」,中心鑽有小孔,以拴系綢布,即「 鈸 巾」,碗根與 鈸 邊之間的部分叫作「堂」,演奏時,用雙手通過 鈸 巾持住 鈸 身,相擊使堂振動發音。許多古籍文獻中都有對其的描述。如唐代杜佑《通典》中說:「銅 鈸 亦謂之銅盤,出西戎及南蠻,其圓數寸,隱起如浮漚,貫之以韋,相擊以和樂也。南蠻國大者,國數尺,或謂齊穆王素所造。」 「自宣武以後,始愛胡聲, 於遷都。屈茨,琵琶,五弦,箜篌,胡笳,胡鼓,銅 鈸 ,打沙羅,胡舞鏗鏘鏜 鎝 ,洪心駭耳,撫箏新靡絕麗,歌音全似吟哭,聽之者無不凄愴。琵琶及當路琴瑟殆絕音。」南宋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中也有記載:「銅 鈸 亦謂之銅盤,本南齊穆王素所造,其圓數寸,中間隆起如浮漚,出西戎、南蠻、扶南、高昌、疏勒之國。大者圓數尺,以韋貫之,相擊以和樂。唐之燕樂、清曲,有銅 鈸 相和和之樂,今浮屠氏清曲用之,蓋出於夷音。然有正與和,其大小清濁之辨歟。」
關於銅 鈸 的文獻記載最早出現在東晉法顯所著的.《歷游天竺記傳》一書中。銅 鈸 乃是外來樂器,源自西亞,最早見於埃及、敘利亞,後在波斯、羅馬等國流傳;在東方,先見於印度,後而中亞。據《北帝書.神武記》記載,銅 鈸 大約是在公元350年左右,隨《天竺樂》傳入我國中原。《隋書·音樂志》曰:「《天竺》者,起自張重華據有涼州,……樂器有鳳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銅鼓、毛員鼓、都曇鼓、銅拔、貝等九種,為一部。工十二人。」佛教自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由印度傳入中國,而銅 鈸 作為佛教梵唄贊誦法器隨之或隨後傳入。諸多佛教石窟、壁畫中對其都有描述,如雲岡第六窟西壁最上層的擊 鈸 樂人;麥積山127窟石刻造像背光上的擊 鈸 伎樂人等,可見銅 鈸 與各種樂器的組合形式以及它與佛教音樂的密切關系。
至6世紀初,銅 鈸 在北魏民間已很流行。《北齊書·神武記》載北魏孝明帝時(公元516一528年):「初, 孝明 之時,洛下以兩撥相擊,謠言日:『銅撥打鐵撥,元家世將末。』」文中之「撥」即為 鈸 。
隋唐時期, 鈸 曾在宮廷多部伎的胡樂中大量應用。有資料顯示, 鈸 在隋代九部樂中,已用於天竺、西涼、龜茲、安國和康國五樂中。清人徐坷《清稗類鈔·音樂類》:「 鈸 ,本名銅 鈸 ,又曰 鐃 鈸 ,南齊穆士素所造。其圓數寸,大者出扶南、高昌、疏勃等國,圓數尺,隱起如浮漚。中有孔,以黃絨絛貫之,兩面相擊以和樂。始於隋九部樂,唐乃用之燕樂。」到了唐代,十部樂中有七部用 鈸 ,尤其在燕樂中。燕樂中的法曲和胡樂多用到銅 鈸 ,並有「正銅 鈸 」(主器)與「和銅 鈸 」(副器)配合使用。而到了唐末,樂器散亡。遼得之,用於大樂。皇上行幸則用此,而優伶於劇場,僧道於佛事亦有之。在敦煌千佛洞的隋唐壁畫和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樂舞石刻中,已繪有敲擊銅 鈸 的人像。
宋代時,佛教廟寺中又出現一種與 鈸 相似的「銅 鐃 」。 鐃 和 鈸 的區別在於, 鐃 的碗部較小,其圓形銅片薄且周邊翹起,發音較響亮,餘音較長;而 鈸 的碗部較大,其圓形銅片平而厚,發音較渾厚,餘音較短。此後, 鐃 與 鈸 逐漸普及於民間。
明清以來,不同類型和不同型號的樂器在民間戲曲、器樂、歌舞和曲藝音樂中廣泛運用,從而產生了數十種不同的名目。而此時,銅 鈸 成為了崑曲等地方戲劇的伴奏樂器。清代李斗《揚州畫舫錄》載,崑曲伴奏曾用大 鐃 和小 鈸 。《大清會典》:「 鈸 , 鐃 歌清樂皆用之,左右合擊,面徑六寸四分八厘,中隆起一寸二分九厘六毫,徑三寸二分四厘。」對 鈸 的形制和應用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記述。經過長期的流傳和改進, 鈸 已成為具有我國民族色彩、表現力豐富和用途極為廣泛的一種互擊體鳴樂器 。
根據 鈸 的大小及重量等不同, 鈸 分為雙光 鈸 、水 鈸 、京 鈸 、小 鈸 、中 鈸 、大 鈸 等幾種,因 鈸 表現力豐富,善於烘托氣氛,常作為色彩性打擊樂器用於各種管弦樂隊和地方吹打樂隊中,在用於吹打樂等地方樂種的強奏時,其極富氣勢,通常烘托一種輝煌雄偉的氣氛;用於弱奏時,其作用類似大鼓,屬於節拍樂器。其中小 鈸 和京 鈸 發音較高,多用於京劇等地方戲曲中的武戲或伴奏吹打曲牌,常與奉鑼和仿蘇鑼配合使用;雙光 鈸 和水 鈸 發音較低,多用於文戲,與虎音鑼或中堂鑼配合使用,其中雙光 鈸 是粵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銅 鈸 ,作為一件傳承千年的打擊樂器,自傳入中原以來,在我國各民族的民間歌舞文藝、地方戲曲以及宗教活動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由於資料的匱乏,給我們研究銅 鈸 帶來的一定的困難。隨著我國文物和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我們相信一定會有更新的發現。

參考文獻:
[l][唐]魏徵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