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這是什麼花
櫨蘭,(拉丁文名Talinum paniculatum (Jacq.) Gaertn.)又名土人參,馬齒莧科植物,原產熱帶美洲。中國中部和南部均有栽植,有的逸為野生,生於陰濕地。[1]
櫨蘭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株無毛,高30-100厘米。主根粗壯,圓錐形,有少數分枝,皮黑褐色,斷面乳白色。
中文名
土人參
別名
櫨蘭,假人參、參草、土高麗參,紅參,紫人參、煮飯花,力參
『貳』 這是什麼植物 前兩個圖片是一個植物,我們叫雲南白葯的,爬藤的,長果的,治外傷的 後兩個圖片我們叫
1.2.黃獨
3.4.土人參
黃獨(拉丁學名:Dioscorea bulbifera L.),別名黃葯(本草原始),山慈姑(植物名實圖考),零餘子薯蕷(俄、拉、漢種子植物名稱),零餘薯(廣州植物志、海南植物志),黃葯子(江蘇、安徽、浙江、雲南等省葯材名),山慈姑(雲南楚雄)。
多年生草本野生藤蔓植物。塊莖卵圓形或梨形,外皮紫黑色,密布須根,莖左旋,單葉互生,廣心狀形,基部寬心形,先端長尾狀,葉全緣,單性花,雄花序穗狀下垂,叢生於葉腋、花小密集,淺綠白色;雌花緊貼中軸,莖中結有若干卵圓形小球,似山葯豆。
土人參(學名:Talinum paniculatum (Jacq.) Gaertn.)又名:櫨蘭、土洋參、福參、申時花、煮飯花、假人參、參草、土高麗參,水人參,紫人參等,屬中央種子目,馬齒莧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達60cm,肉質。多為栽培。分布於長江以南各地。可供觀賞。根入葯,滋補強壯。土人參栽培容易,繁殖迅速,病少蟲微,根、葉均可食用,可炒、可做湯、可涮、可燉,葯蔬兼用。作為蔬菜食用部分是不斷生長的嫩莖葉為賓館蔬菜。肉質根,是一種葯用補品,具有滋補強壯作用,能補氣血、助消化、生津止渴、治咳痰帶血。
『叄』 這是什麼植物是丹參嗎
土人參(學名: (Jacq.) Gaertn.)是中央種子目,馬齒莧科,土人參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達100厘米。6-7月開花,9-10月結果。
土人參栽培容易,繁殖迅速,病少蟲微,根、葉均可食用,可炒、可做湯、可涮、可燉,葯蔬兼用。作為蔬菜食用部分是不斷生長的嫩莖葉,為賓館蔬菜。
肉質根,是一種葯用補品,具有滋補強壯作用,能補氣血、助消化、生津止渴、治咳痰帶血。
水肥管理
土人參喜土壤濕潤,一般晴天3-5d澆1次水,保護地栽培原則上是見幹才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以利莖葉迅速生長和保持產品鮮嫩。土人參不耐澇,多雨季節應注意排水。每次採收嫩莖葉後,進行一次根外追肥,葉面噴灑0.3%尿素和0.3%沃葉磷酸二氫鉀混合溶液,採收3-4次後,每hm2追施尿素150-300kg。
淺耕除草
結合淺耕清除田間雜草,淺耕深度3-4cm。實行多年生栽培可於冬前進行培土覆蓋,以利於越冬和早春萌芽,並提早上市。